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精选3篇)
1.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篇一
■能否激发和汇聚强大正能量,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只有不断涵育、集聚、迸发正能量,才能不断成就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在努力奋斗中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这样,正能量就会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
随着中国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能否激发和汇聚强大正能量,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为此,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我们又当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正能量?
现在人们热议的“正能量”,借用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但内涵已经与其在自然科学中的本义有了完全的不同。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所讲的“能量”,不论是机械能、分子内能、电能,还是化学能、原子能,都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方向之别。而我们现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针对社会发展问题所讲的“能量”,则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正负之别。所谓“正能量”,指的是一切有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因素,而“负能量”则与此相反。一个社会,就是一个能量场,其间的能量态势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社会发展状况。当一个社会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占有优势地位的时候,就会呈现出向着进步文明、向着安康和乐、向着幸福和谐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的强劲生机与活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在正能量的不断涵育、集聚、迸发之中坚韧前行。
推动我们民族复兴伟业的正能量,表现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从林则徐“放眼看世界”的呐喊,到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呼唤,从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殷切叮嘱,到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从洪秀全对“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社会的畅想,到邓小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所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充满斗志、满怀信心,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化为经济增长和巨龙腾飞的“中国奇迹”。“中国梦”正在这坚实迈进的脚步中变得愈发清晰和触手可及。
推动我们民族复兴伟业的正能量,表现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屡遭屈辱而屹立不倒的顽强、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的理想、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的毅力。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却击不垮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积
累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三座大山”让中国人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却压不垮中国人的脊梁;黑暗中的徘徊摸索让中国人摔得鼻青脸肿,却阻挡不了中国人勇往直前的决心。经历了大风大浪和生死考验的中国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变得更加成熟睿智和淡定从容,应对非典、洪水、冰雪、地震等灾害一次次集中展现着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之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度难关的精神力量,总能将祖国的伤痛、同胞的痛苦迅速降低到最小程度。正是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起、在逆境中升华,在应对各种挑战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民族赢得阔步走向希望、创造未来的荣耀与骄傲。
推动我们民族复兴伟业的正能量,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满足的改革创新精神。从破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结束中国思想混乱僵化的局面,到破除“姓资姓社”的藩篱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从避免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保存革命的火种,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为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人就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破除各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障碍、风险陷阱的干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创新已经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旋律,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保证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同样只有不断涵育、集聚、迸发正能量,才能不断成就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集聚正能量,需要我们积极践行“三个倡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运行秩序、个人行为准则三个层面,精辟概括了当代中国在发展中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关键在于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并进,创新创造,实干兴邦;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关键在于我们要以人民为上、坚持依法治国,捍卫人民权益,遵从人民意愿;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关键在于我们自觉地将之内化于心、持守于意、外化于行,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这“三个倡导”是激发和释放社会正能量的三个“齿轮”,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其动力支点在于每一个公民。当每一个公民都能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言行指南时,那么社会秩序就会运行良好,国家发展目标就会加速实现。
当“三个倡导”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水到渠成,并成为转动这三个齿轮的“钥匙”。
汇聚正能量,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而不倒,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短短30多年中再次焕发青春,是因为有着民族精神的支撑维系以及时代精神的鞭策驱动。民族精神在每一个时代总是体现为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又总是不断拓展和深化民族精神,因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当前要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我们将爱国主义的情感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守和珍视,需要我们将改革创新的意志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和发展,需要我们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民族的深切自豪转化为改革的魄力、创新的勇气,需要我们以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
集聚正能量,需要我们善于转化“负能量”。这些“负能量”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各种社会道德事件的发酵使得人们不敢扶起跌倒老人,各种谣言传播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各种群体性事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造成破坏,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等等。这些“负能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运转和进步发展,但如果应对和转化得当,也能够促使人们从另一个方面警醒,从对教训的反思中汲取教益,增强正能量。比如对一系列道德事件的反思,使得我们加大了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表彰力度,各种“最美”人物和身边的感动被及时发掘和传播,正能量再次成为社会的主导能量。比如对谣言传播类型、特点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制定相应的辟谣机制和疏导方案,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谣言产生免疫力,谣言自然就会失去传播空间;对群体性事件的反思,可以促使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改变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思,可以促使我们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检测标准,并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密切联系群众。
集聚正能量,需要每个人的积极行动,且不拒任何举手投足间看似微小的努力。用自己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份信任、每一次爱心为社会传递力所能及的温暖,在努力奋斗中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这样,正能量就会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壮海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作风建设取实效,汇聚改革正能量 篇二
——教育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综述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进行了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查出的“四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改作风、转职能、破难题、建制度;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第一标准。
按照中央决策,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教育部党组及机关司局、直属单位、部属高校参加了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半年来,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形成了党建工作新特色。深入学、广泛听、深刻查
围绕“四风”问题真抓实改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袁贵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在教育系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部坚持一把手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教育、带头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带头亲自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撰写个人整改措施、带头从自身整改落实,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使每个人都成为改进作风的重要主体。
半年来,教育部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组织谋划,注重加强领导,围绕3个环节主要任务,扎实推进各项活动。每个环节再动员再部署,不断“拧紧螺丝”,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确保不走神、不散光、不走过场。
深入学习领会,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习中央印发的学习材料;组织专题学习,先后召开了4次党组扩大会,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和模范人物作了11次专题报告;开展集中学习交流,各司局和直属单位组织集体学习交流150多场次。
广泛听取意见,查准找实问题——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邮箱、设立24小时电话、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教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方面意见,查准找实“四风”问题。每位部党组成员分别到高校、直属单位两个联系点,到基层教育部门听取师生意见,召开基层座谈会31场,560多人参加。
深入对照检查,深刻开展批评——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党组成员的谈心谈话达252人次,坦诚交流思想、相互提出批评;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先后召开5次党组会、7次专题会,讨论审议部党组对照检查材料,聚焦“四风”突出问题,深刻剖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高质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部党组用三个单元召开
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坚持实事求是、出以公心,与人为善,相互警醒。
明确整改任务,完善制度规范——组织开展了“回头看”,看学习教育是否深入,看思想认识是否提高,看边查边改是否见效。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一是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确定11类56项整改举措;二是制定了《“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6类15项专项整治任务;三是制定了《制度建设计划》,提出6类50项需要完善的制度。将以上3个文件任务细化,责任到人,明确时间,而且,突出边学边查边改,目前已完成32项整改任务,20项任务取得重要进展。
许多同志反映,“四风”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和少、重和轻、深和浅的问题,过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看得不全不实,二是看得不深不透,这次查准找实了问题,真正做到了自我剖析触及自己的痛处。
改作风、转职能、破难题
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动真格的“没有办公厅的通知,司局不得以教育部的名义进入学校进行检查。”“由省级政府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的教育事项,一律下放省级政府管理”……随着整改的进行,一项项制度破土而出。
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问题挖出来了,如何以过硬作风打好改革之“铁”?教育部抓住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建立健全各方面制度机制,紧紧扎住制度的“笼子”。
严明政治纪律,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要求教育部全体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组织原则,严守政治纪律,履行政治责任,在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把好政治关;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组工作方式,教育部党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反对形式主义,加强科学管理——精简会议活动,规范检查评比评估,精简文件简报。压缩评估项目,检查不得要求高一级别的领导接待。2013年,教育部工作会议同比减少36.5%;同比减少发文255件,减少10.6%;简报数量由102种减少为11种,下降了89%。反对官僚主义,切实转变职能——教育部建立了多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前瞻性专题调研、问需性走访调研、指导性跟踪调研;并进一步加大审批改革力度,拟在已有基础上再取消29项、下放17项、转移或委托43项职责,解决教育部项目评审过多、过滥的问题。
反对享乐主义,聚焦教育热点——不请吃、不吃请,杜绝职务消费、人情消费,教育部党组严申反对享乐主义,将人力、财力、精力集中到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上。加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全面推动招生信息“十公开”。
反对奢靡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着力压缩“三公”经费,清理腾退超标办公用房,彻底清除奢靡之风。2013年,教育部会议费同比减少242万元,减幅55%;国内差旅费同比减少90万元,减幅19%;办公设备购置同比节约支出164万元,减少
42%。
整改动真格,成果见实效。1月6日,教育部召开了部党组整改情况通报会。会上,584人参加了评议,认为部党组总体整改情况、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好”与“较好”的比例均达到98%,制度建设情况“好”与“较好”比例达到98.1%。
触灵魂、求实效、着长远
积极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
什么是检验作风建设的第一标准?教育部的体会是,学习领会是否透彻、听取意见是否深入,查找问题是否准确、开展批评是否深刻,整改举措是否到位、制度建设是否完善,不是看会议开了多少、问卷发了多少、材料写了多厚,关键要看群众对活动开展是否满意,看群众是否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如何让群众满意?靠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觉悟,靠的是敢于“啃硬骨头”的决心和行动,靠的是勇于扎紧“革自己命”的制度“笼子”。而这些,正是教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坚持的,以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关切所做的努力。
照镜子、正衣冠,思想认识问题找准了,才能改进工作作风。在查摆“四风”问题中,教育部党组坚持突出思想性,触及灵魂,深挖根源。自我批评敢于揭短亮丑,相互批评直截了当。有针对性开展批评,不以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不以工作问题代替“四风”问题。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
题”,教育部党组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实践性,务求实效,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针对小学生负担重,制定小学生减负10条规定并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师德师风问题,划定出教师职业道德11条底线。
改进作风,本质上就是规范权力的运行。教育部党组突出制度性,着眼长远,着力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扎紧约束自身的制度“笼子”。前不久,教育部对查出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问题、哈尔滨理工大学的MBA招生考试作弊问题,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展开调查,坚决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树立制度权威,强化制度约束。按中央要求,教育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部属高校都纳入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范围。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部统筹安排,突出联动性,同步推进,制订督导工作规则,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切实提高督导质量。据统计,在部属高校,督导组共开展个别谈话3707人次,召开座谈会72次,覆盖854人。
3.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篇三
突出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我们把增强机关党员政治素质作为根本,立根铸魂。坚定维护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通过强化学习教育、严明纪律规矩、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筑牢思想根基,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省直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部门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共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60多场次,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560多个。通过开展“集中宣讲调研月”、“一学一报”、“省直理论学习中心组大讲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文、“十佳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评选,举办“砥砺奋进的五年——省直机关喜迎党的十九大成就展”等活动和展览,引导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把认识向高处提领,成效向实践转化。注重实践锻炼。围绕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塞罕坝精神,突出“学楷模、做贡献”主题,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引导省直机关党员广泛学习先进典型的党性、忠诚和干劲,营造浓厚氛围。把“赶考”意识融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开展“中国梦·赶考行——省直当先锋”系列活动,引导机关党员在不断“赶考”中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能力。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推荐阅读:
点点滴滴正能量 汇聚文明城市梦07-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答案06-15
全面深化改革认识08-27
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09-30
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10-25
刘云山论述全面深化改革08-16
晒一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10-26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06-26
看全面深化改革_携手共筑中国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