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家教传家风(共9篇)
1.重家教传家风 篇一
孝敬传家风
自古以来,家风的传承对于一个传统中国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好的家风能给一个家庭正能量,传承好的品德和行为;坏的家风会让你的家庭带来伤害和给别人带来伤害。
中国文明网上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建设,也是社会的建设,是社会教育进入家庭的具体行动„„良好的家风可以实现对下一代塑造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如其所说,小家庭时代更应该有好的家风,家风传承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百善孝为孝,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古人云: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古有包公为父母辞官,黄香为父温席,今有毛泽东挥笔写下《祭母文》,陈毅为母亲洗衣服。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当我们真正经历了世事的沧桑,真正懂得父母的伟大,想要好好孝敬父母时,也许他们都已经老了;想游名山大川,也许他们已经走不动了;想吃山珍海味,也许他们的牙齿已经掉光了;想好好聊聊天,也许他们的耳朵聋了。终于一天,上天会悄然无声地把我们的父母夺走,那时纵有千言万语,声声呼唤,谁还能听的见;岁月无情催人老,这是一个严峻而残酷的事实!人生能有几回孝?珍惜现在,马上行动吧,当现实成为了过去,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孝老爱亲文化源远流长。家风传承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2.传家风守家训作文 篇二
我的家风——诚信为本
我的爷爷奶奶在年轻时就经营起一个小买部,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经营起了一个中型超市。一天早晨,一位老爷爷来我家买白糖,在要付钱时,他突然问:“这糖有一斤(五百克)吗?”“那当然!”爷爷边说边把糖往秤上一放——只见称上显示着四百九十五克。爷爷一看火冒三丈,大声质问奶奶:“你怎么称糖的!”。立刻把糖往外一扔,重新拿了一包给老爷爷,并向他道歉。
我的家训——严谨
在我直至六岁时,一直是家里唯一的长孙。所以从小一直享受着家人的宠爱。可当我一年级时,妈妈常会因为奶奶对我的溺爱,和奶奶“吵架”。这事竟然是一部手机引起的。
因为妈妈对我的要求是很严谨的,从来不允许我玩手机。哪怕做好作业也不能碰一下,最多也只能看看电视。而奶奶看见许多小孩成天玩这手机。认为小孩玩手机是理所当然的事,便偷偷带了一部智能手机,让我在周末玩。可这事很快就被妈妈发现了。她立刻“下令”:不准让奶奶再带手机去祁门给我玩游戏了。如果我要查资料,也不能碰其他软件。如果有人“作恶”,一律“严惩”。
3.好风传家观后感 篇三
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近年来,四川省深入挖掘当地优秀家规家训,赋予时代内涵,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在全省党员干部中营造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的氛围,把家风建设作为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抵御贪腐的“防火墙”。
家廉则人廉,家贪则人贪,优良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是拒腐防变的重要阵地。四川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把家风建设作为抵御贪腐“防火墙”的实践充分说明,好的家风孕育好的公民,好的公民组成好的社会,好的社会推动形成好的国家治理。
重视家风建设不仅仅是廉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规定“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列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行为的”,要予以严厉处分,直至撤销党内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由此可见,在“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方能形成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建设廉洁家风,需要党员干部示范。一方面,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廉洁从政,还要从严管好配偶子女,着力在建设幸福家庭、推进源头防腐、促进廉洁从政上取得新突破,从而推动好人信仰的塑造、勤廉干部的培育和社会良序的形成。另一方面,领导干部配偶要当好“廉内助”,把好“家门”、建设廉洁家庭,当好宣传员、监督员和守门员,严格把握好廉政关,守住幸福门。
4.重家教传家风 篇四
山西原平上院村辛根兰家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牛萌 王涛 李楠)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如今,也许只有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推开沉重的木门,我们走进村民辛根兰的家。
上院村,90%都姓辛,辛氏家谱70多年前修过,2002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我们的旧家谱是1941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修”。
上院辛氏1941年修的旧族谱
正房厅堂的几案上,摆放着新修的《辛氏族谱》,蓝色精装封面,5卷合成一本,53万字。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从1941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到2009年6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166个人在世。从2009年到现在,又去世了35个人„„”
家谱起源于殷商,宋代进入民间,明清以后,修家谱渐渐成为风尚。如今,也许只有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
辛存寿向记者介绍上院辛氏2009年发行的新家谱
辛存寿说,从2002年正式开始,到2009年6月5号新家谱发行,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八年时间。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尽,时隔70多年重修,困难重重。辛存寿退休前是山西省中医学院的老师,为修谱,工作之余四处奔走。后期因为病重,调查时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辛存寿说,8年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现在仅存下来一块。
上院村辛氏先人最后一块墓碑
辛存寿介绍,“就是这个碑。这个碑应该是脸朝天,结果现在脊背朝天,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上面的字了。我爷爷做这个工作,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个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所以他把这个字就照原样描下来。根兰她爷爷是国子监大学生,字描好以后,就拿回去让他再识别”。
2009年发行的辛氏新家谱
正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辛兆仁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
徐汇区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二楼的“家谱阅览室”显得空荡荡的。60岁的徐学迎,想按家谱给孙子起名字,来这儿查找。他说,我晓得我爷爷是司字辈儿的,我爸爸是宏字辈儿的,我是迎字辈儿的,下面一代的名字两个字的多,长幼辈分都没法分,小孩子的名字没法起,家从哪里搬来的也都不知道了。
徐学迎说,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他觉得,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记者采访辛氏族谱主编辛存寿
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这位孝子叫栓恒,我们这代人都还知道他的故事。这次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也能记住,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他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栓恒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毛巾拧出甜水来,他妈妈喝了。他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结婚,没有后人。
从古到今,不同的家族对于家训家风,有不同的侧重。商贾之家强调“童叟无欺、取之有道”,农耕之家的特点是“耕读传家”,而官宦之家的传承,首要的是“廉洁清正”。江苏常州恽氏家族,祖上为官,2007年,恽氏后人恽兴中,续修家谱。
常州家谱馆
他说,“我在修谱过程中就发现,很多人做了几年县官,回来以后两袖清风,他甚至连盘缠都不够。他做县官的时候,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资助贫困的市民了”。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古籍修复专家张品芳,见过许多旧家谱,眼前这一部,纸张霉变粘连,已经无法揭开。
旧家谱
张品芳介绍,“就是这种纸张,已经很酥很霉了,纸张已经没有强度了。只能先放着,可能以后有新的科技手段能够修复它,现在我们就是保存它”。
很难说清这样的家谱还遗存了多少,如果有一天真能修复,不知会有多少先人的形象复活,又不知会有多少生动的故事感染世人。沧海桑田,历史的长河总会淹没一些东西,无奈中又禁不住遗憾。家谱研究专家陈建华说,像现在在城市里面,有亲戚关系的也就是几个人,大部分亲宗族还是居住在老家,就是我们称之为籍贯的地方,所以在城市里,作为一个宗族来修谱的话,几乎就没这个可能。现在修谱的都是一些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传承呢?
记者采访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专家陈建华
辛氏家族的新家谱,全称《山西原平上院辛氏族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辛氏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培养他们文化传承的理念。
辛存寿说,我们从文化上不想把这个事情断开,根兰也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5.高中传家风守家训征文选登 篇五
而我们家最为突出的更是孝,爸爸因为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来才有时间回来,但每逢爸爸回来总要去桥林看望爷爷和奶奶,带上他们爱吃的蔬菜和水果,放到冰箱里,让他们吃上几天。因为老人家平时都很节俭,舍不得买菜吃,总是喜欢将就一下。妈妈也同样,每过几天就会打个电话给他们二位老人家,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奶奶有腿疼的老毛病,在家里又总是闲不住,所以总让人操心。因为我们平时都和公公婆婆住一起,所以对他们照顾起来比较方便,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都掌握的很好。我们家还有一位老人家同住,那就是妈妈的外婆,我的太太,她老人家八十多岁了,可是她耳不聋,眼不花,身体棒棒的,平时家里的家务活儿都抢着做,但是太太有个血压高的毛病,所以平日里,家里的饮食都要注意,妈妈也经常询问太太的血压药还有多少,每次都去药店刷上几盒回来给她。爸爸也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常常教育我要尊老爱幼。
其次是俭,也就是勤俭。我们家这一点做的不是很好,因为妈妈总是喜欢大手大脚的花钱,每次一抱着手机就开始上淘宝了,总喜欢给我买好多衣服回来。每年整理橱柜里衣服的时候,总能整出吊牌都没有剪的衣服都已经小的不能穿了,可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购物欲望。爸爸则比较爱打牌,妈妈为此也跟他没少呕气。相对来说,家里的老年人都比较节俭,他们平时打打小牌娱乐娱乐。
最后便是修养了,这点都是日常生活累积的,就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能抽烟,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很重要的,只有先会做人,才能把事做好。
6.重家教传家风 篇六
姥姥的“人”字脚印一直在我前行的路上,每时每刻,都会牢牢地绣刻在我的脑海里,引领我一步步稳稳地前行。
姥姥是小脚,她那辈分的女人兴裹脚。姥姥脚小,可走起路来很快。那年,父母在山上林场工作,我住在山下姥姥家。上学了,姥姥早早起来为我做饭,然后催道:“快起来,吃完饭我送你上学去!”“姥姥,你脚那么小,咋送我呀!”我边穿衣服边嘟囔,“还没有我走得快呢!”
等我吃完了饭,姥姥还是帮我背好书包,领我上路了。那时我们小兴安岭脚下绥棱县这个山区小城交通十分不发达,车也少,路上马车多,路也全是土路,高低不平,加之昨天夜里又下了雨,走起来直打滑。我担心姥姥会摔跟头,可姥姥在前面却走得很稳。泥泞的路上,姥姥踏出了一行行深深的小脚窝。姥姥脚小,步伐迈得也小,两只脚离得很近,所以迈出的步伐就像一个个“人”字。我就喊道:“姥姥,你的脚会写字呢。”
姥姥头也不回,喊道:“什么字?”
我说:“人字。”
姥姥回头看看,喊道:“快跟上!”就又迈着小脚步往前走了。
我就沿着姥姥的“人”字脚印,追上了姥姥。姥姥搂着我的头说:“不论脚大脚小,用心走就能走稳路,不会摔跟头!”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跟姥姥走就不会摔跟头!”姥姥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说:“姥姥的脚太小了,你要迈大步,迈出个大大的人字!”
后来,我从小学走到了中学。再后来我就入伍了。忘不了我入伍那天,姥姥非要去车站亲自送我。我趴在姥姥的耳朵边大声告诉她,您年岁大了,这么远的路,就不要去了,到了会给您写信的。
我随着队伍到了火车站,当我上了火车,从窗口探出头来时,一下子看到了姥姥在欢送的人流中挤过来。此时,火车长鸣,车轮开始有节奏的启动了。姥姥就挥着胳膊随着火车的车轮,向前小跑着,火车渐渐快了,姥姥也开始快起来,那双小脚是那么坚定、有力。我的心滚烫滚烫的,此时再也控制不住了,一串串泪水滚了下来,随风撒向了窗外。我想起了姥姥说的话:要用心走路,别摔跟头!
几十年过去了,姥姥离开了我们,但那双 “人”字脚印牢牢地凝镌刻在了我的心里。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父亲正陶醉在元曲的意蕴里。但是他不是在读,而是在唱,唱到结尾,他还把嗓门提高,一句一句把声调拉长。
从小我就是这样听着父亲唱唐诗宋词、唱元曲。父亲坐在木格窗下的八仙桌前,拿着一本竖排版的古书,他微闭着眼睛,握着书本,唱得摇头晃脑,唱得抑扬顿挫。唱一阵子,就拿笔抄写一阵子,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我觉得他不单单是写字,他是一边书写,一边思想,他把诗里、词里、曲里的意境都写到笔画里了。
那时小小的我,很是好奇,好像那词曲里有非常迷人的东西,让父亲感动和陶醉。父亲不但自己唱,还一句一句地教我。有时他还拿着《新华字典》,一点一点给我解读。跟着父亲,我们家姐弟三个,从小就会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
在故乡院子里的榆树下,我们坐着铺在地上的凉席,或者荡着拴在两棵树之间的秋千上,母亲教我们背诵毛泽东诗词,至今我对那首《卜算子·咏梅》还记忆犹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记忆最深的是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尾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曲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口语化、通俗化,我也很愿意跟着学。父亲告诉我,关汉卿多才多艺,是元代四大家之一,一生写了很多杂剧词曲,广为流传。这首曲是他的自画像,字字珠玑、精彩纷呈,表现了关汉卿的铮铮铁骨以及耿直、坚毅的性格。
长大一些,自己能对着书看原文了,因为已会背诵,觉得理解的就快一些。尤其是翻到自己会背的那些篇目,就像见到老熟人,特别亲切,忍不住再细细赏读,懂了其中更深的寓意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社会背景。
记得初中时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老师在黑板上写,我就在下面跟着背诵,通过老师的讲述,我对马致远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似乎看见在夕阳西下的光景里,一条古老荒凉的驿道上,一个书生牵着一匹瘦马郁郁独行,不远处的老树上缠着一道道干枯的藤条。几只寒鸦在枝头蹲就,一动不动,像树上长成的黑疤。另一边,小桥弯腰静默,河水缓缓流动,有炊烟自农家的屋顶冉冉升腾。瘦马跟着书生,书生跟着瘦马,哪里是他们漂泊的方向?同学们都很惊讶,问我,咦,还没学你怎么会背?我有点儿暗自得意。
现在我们家姐弟三个都已经成家立业,每个人的家里都有整整一面墙的大书橱。不光我们喜欢阅读,我们的孩子也是从小爱上了读书。
读书能让人洗涤灵魂,摈弃日常里的杂质,沉淀思想的河流。能让一个人变得目光澄澈起来,慈爱起来,柔和起来,仿佛是涉世之初的明亮和单纯,能让一个人更加阳光更加自信。在全民阅读的今天,这种家风会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年轻时留给我的是长辫子、大眼睛,打扮得体、做事麻利的印象。母爱的芬芳让我们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父母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成的婚。父亲是当地的村支书,其干事创业的事迹还上过省报。持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和祖母就帮我们拾掇整齐、做好早饭,然后和队里那些男女劳力一块在田间地头、山冲陡角干农活。南方农村最苦的活当是仲夏时节的抢收抢插,俗称“双抢”。在人力上妇女儿童占不了优势,但在人工插田方面可以凭“手巧”与青壮劳力一决高低。当时队里推行插田定额记工制度,母亲总是按成人标准为我要“份子”。一个月“双枪”下来,被磨得腰酸背痛、晒得黑不溜秋不说,手上脚上都有蚊虫、蚂蟥叮咬和秧茎稻秆勒划所留下的累累伤痕。秋季入学好些日子,双手双脚还使不利索。
母亲做得一手漂亮的针线活。我是兄妹中的老大,父母穿旧的衣服经她一剪一缝就成了我的罩衣,我穿旧的衣服经她一染一改又成了弟妹的新衣裳。哪怕是干活再累,母亲也要坚持用山泉水清洗衣服。母亲说,这样洗的衣服耐穿无异味。因而我们也有了爱整洁的习惯。勤劳的人往往又是节俭的人。几乎所有农忙之外的夜晚,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奶奶在一辆竹木结构的简易纺车前纺纱,母亲在扎鞋底,或许是婆媳联手拆旧毛衣绕线圈,拼破旧衣裤打禙子。我们兄妹各做各的作业。一家人共用一盏煤油灯,是带玻璃罩配灯檠的那种。
春华秋实,大爱无声。唯有慧心如兰的浓浓母爱酿造的家风芬芳依旧、绵远流长。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我出生在四川省洪雅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父母辛苦把我拉扯大,供我读书、成家立业。
春节回家,妻子帮着母亲做饭,儿子专心看电视。我和父亲围坐在炉火边,我注意到父亲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刚才递给他的一支香烟久久没有点燃。看到父亲的神色,我的心突然紧张起来。父亲虽是个农民,但身上与生俱来有一股刚正之气。一直以来父亲的为人处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气氛凝固了一会儿,父亲开口说话了:“儿啊,你现在是国家干部了,能为群众办事,我和你妈都很高兴,但今天我要给你泼瓢冷水,咱可千万不要去做违法违纪的事情啊。”
父亲的话让我一头雾水,我本能地反问一句:“爸,我怎么就违法违纪了?”
父亲举起手中的烟,说:“你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多少,你带回来的好烟好酒是自己花钱买的,我接受,要是占公家便宜或是其他途径来的,我还能心安理得地吃下去吗?
父亲的话像钢针一样猛然间刺扎着我的心,围炉里的火燃烧得更加旺盛,我对父亲说:“烟和酒是我给你买回来的,没有利用职权……
“我也没有其他意思,就是叮嘱你,咱们家绝不能干违法违纪的事,咱们家祖祖辈辈靠勤俭过日子,识大体,讲正理,虽没出过什么官,但活得本分、实在,没被人戳过脊梁骨。我在村上干了几十年,就是那时在全家缺粮最困难的时候,你爷爷就常告诫我,不贪不占不拿集体一针一线。”
在回去的路上,我脑海里回荡着父亲那朴实的、语重心长的叮嘱:“你是国家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大家都看着你,你只有不贪不占,做好表率大家才会尊重你……我和你妈没有什么想法,就盼你们平平安安,把咱家好的风气传下去,把子女教育好……”我一定谨记父亲的话。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在出嫁之前,我只知道婆婆以前是一个工人,50多岁的时候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至于婆婆以前是干什么的,丈夫从没有说过,我也没有问过。
婆婆是一个很贤惠的老人,每天从早到晚忙里忙外的操持家务,从没有听她说过什么。但和其他老人不一样的是,婆婆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吃完晚饭后准时看《新闻联播》,她对每条新闻都看得很认真。
有一次,我下班回来得早。进屋后,听见婆婆在卧室里和儿子谈话。
儿子说:“奶奶,你哪儿来的这么多的旧本本,这有什么用?这上面的照片是你年轻时候吗?”
婆婆说:“这是工作证,我们那时候上班的人,每人都有一个.这是党费证,缴党费用的,缴一次党费,人家就会在上面给你写上。”
儿子又问,党费是干什么的,和我们现在缴的电费、水费、电视费是不是一样的?
婆婆笑着说:那可不一样,只有党员才有党费证,也只有党员才缴党费,一般人不缴的。
儿子又说,缴费不就是给钱嘛,奶奶你是不是很高兴给人交钱?
婆婆停了好一会儿说,你们现在的娃娃不懂,我们那个时候,入党是很难的,考察很严格,奶奶写了好几次入党申请书,才被批准入党的,缴党费当然是一件很光荣、很高兴的事情。
从婆婆的口气里,我分明能够听出骄傲与自豪。
我走进婆婆的卧室,看到她小心地一本一本地给儿子翻看她的那些证件。我拿起她的党费证,那是一个套着红色塑料封皮,大小和手机一样的小本子,封皮上印着一个退了色的党徽。小本子里的纸已经泛黄,每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地填满了用各种颜色不同的钢笔和圆珠笔书写的数字和收费人的印章,一年一页、一页12行,从1976年一直到1991年,整整的党费缴费清单。
看到婆婆像宝贝一样的收藏着这些证件,我心中充满了不解,但当着儿子的面,我又不好问婆婆。晚上,我向丈夫讲述了白天看到的事情和我心中的疑惑。
丈夫听了我的讲述,给我讲了婆婆的过去。
原来,婆婆早年是县修配厂里修钟表的一名技术工人。那个时候,她是县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修表师傅。她不但钟表修得好,而且为人处事各方面都好,厂里厂外大家对她的评价很高。婆婆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她不满足自己仅仅是一名技术骨干,上班时间不长,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令她没有想到是,原本很顺利的入党考察,却在政审环节被卡住了。婆婆的家庭出身为“富农”,党组织在考察过程中觉得她成分偏高,不宜过早发展为党员,就将她的入党问题搁置了下来。面对这个结果,婆婆虽然很失落,但并没有气馁,而是将入党当成自己最大的心愿,满腔热情地扑在工作上,继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干工作。
有一年冬天,有个单位的一块进口钟突然坏了,拿到省上、市上都没有修好,最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交到了婆婆手上。厂里有几个熟悉她的好心人劝她不要接这个活,免得修不好了让人家笑话。但婆婆说,党组织把这个事儿交给我,那是对我的信任,我怎么能不接呢?她把坏钟抱回家里,钻研了好几个晚上,硬是将这块钟给修好了,给县上挽回了很大的损失。单位上提出要对婆婆进行表彰奖励,婆婆说什么也不要,说只要组织上能批准她入党,她就心满意足了。
也许是婆婆始终如一、默默无闻地工作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也许是婆婆以她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党员的标准,达到了入党的条件,那件事情之后时间不长,婆婆就真得被批准入了党。
入党后的日子,婆婆非常激动和兴奋,就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钟表一样,每天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热爱化做无形的动力,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据说,婆婆修钟表的时候要戴一种类似放大镜一样的眼镜,但那种眼镜不能长时间戴,戴得时间长了会损伤眼睛。但那个时候,找婆婆修钟表的人很多,她一戴上眼镜开始工作,就把什么也忘记了。每天来修钟表的好多人都是一大早从老远的乡下赶到城里来的,为了尽快地把群众的钟表修好,让他们赶在天黑之前回去,婆婆往往一坐下来就是一天,眼睛疼了,揉一揉继续干,大家劝她休息。她却说,老乡们来一趟不容易,早点修好让人家早点回去,不要因为咱们工作的拖延,误了他们的事儿。正是这样长年累月的工作,她经常戴眼镜工作的那只眼睛,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视力急剧的下降,几年后,就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她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岗位。
7.重家教传家风 篇七
近期,观看了《“好风传家”—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特别节目》,感触良多。评选出的十佳“天府好家规”及提名的39项“天府好家规”有生动的教育意义,符合我们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传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是家庭的细胞,每个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是国家社会的细胞,每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好家风家规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是无言的教育,是无字的典籍,充满着无尽的力量。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个人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的家风家规都会在个人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家规的重要性,也是家风家规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比如西南财经大学赵国良家庭以书传家、以学报国,家长躬身示范,爱和学习像空气一样环绕着整个家庭。赵家三代8口人,出了3个博导、4个教授;自贡市贡井区胡氏家族薄己厚人,勤俭持家,不贪为宝,一代代将传承家规担在肩上,爷孙三代的衣服换着穿是好家风家规的生动缩影;内江市威远县崔氏家族礼孝守法、团结互助、斯文重才、文化传承,家规“扶帮带”二十几代无人因懒致贫;金堂县贺氏家族耕读传家,三百年带经而锄,十四代耕读种德,父昭其子,兄勉其弟,锄头与经书,浇灌出子孙的诗书天地,言传与身教,滋养着贺氏的文明家风等等。
“天府好家规”百年传世家风美德,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新时期良好家风的深刻内涵,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是我们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树立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清明政风党风的价值标杆和宝贵财富。
8.重家庭 重家教 重家风 篇八
12-14 15:21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我们充电加油的地方,是我们可靠的大后方,家庭营建好了,风气端正,和谐和睦,相亲相爱,我们才能心无挂牵地去干工作、搞事业。而且,家庭连着国家,每个家庭都搞好了,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杰出人物,都得益于美好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无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谈。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早已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陆游教子有方,曾国藩家书治家,钱钟书夫唱妻和,伉俪情深,比翼双飞,钱学森一家患难与共,互相支持,共攀事业高峰等,都是注重家庭建设的成功范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1 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因而,我们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之重要,可想而知。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家教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包括做人教育、立志教育、作风教育、处世教育、俭朴教育、劳动教育、廉洁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培育他们正直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美好心灵,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而且,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家长要身教重于言教,一言一行都要做好样子,努力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使孩子耳濡目染,受到美好品德的熏陶,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 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即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颜氏家训》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中华民族一向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留下许多著名家训、家规,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好家风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家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其成长既是一种“熏习”教育,又是其行为规范的“校正器”,更是陶冶其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曾国藩家风甚严,他为家人确立的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培养出优秀外交家曾纪泽等大批人才。吉鸿昌的家风正直刚毅,父亲吉筠亭要求子侄亲友“做官就不许发财”,吉鸿昌以此激励自己,廉洁正直,拼搏奋斗,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
好家风有助于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领导干部要做道德楷模、社会标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关联着党风政风,它是折射作风的一面镜子,是透视党风的一个窗口。自觉处理好党性与亲情、家风与作风的关系,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诸葛亮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家风,包拯铁面无私、清廉刚正的家风,林则徐勇于任事、志节高清的家风,至今还影响着后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不搞特殊化、不占公家便宜、严格管好家人的家风,更是为全社会树立了堪为表率的形象。
好家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源头。社会是无数个家庭的组合,良好社会风气是无数家庭良好家风的高度 凝聚。广大家庭都要自觉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凝聚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并以此影响社会、影响国家,匡正风气,引导潮流。
9.传家风扬美德主题征文 篇九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这些也就成为了我们中国家庭的家风。
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那么这个港湾就不牢固,迟早会被外界力量摧毁,所以,拥有一个优良的家风是很重要的。我家的家风就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姥爷生了重病,住进了医院。爸爸妈妈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带着我感到姥爷所在的医院。姥姥姥爷看见我们来了,就迎上来问寒问暖,姥爷还把我抱上病床,抱着我,悄悄的跟我说:宝啊,你冷不冷?现在正是大冬天的,你穿这么少的`衣服也不怕冻着?真是的,娟(妈妈的小名)咋给你穿这么少的衣服啊!可别把我们大宝冻坏了!我贴在姥爷的耳边,对他说:姥爷没事的,我不冷,也冻不坏的,姥爷也不要再责怪妈妈了。姥爷问我:你为什么冻不坏呀?我回答道:因为我有非常非常疼我的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所以我冻不坏。姥爷听了我的话,捏着我的鼻子开心的笑着说:你这个小丫头,嘴越来越甜了。我对姥
爷咯咯的笑。这时,妈妈看见我坐在姥爷的腿上,马上把我抱下来,你怎么能坐在姥爷腿上呢?姥爷是病人,你这样会让姥爷体力不支的,我们应该照顾姥爷。妈妈有些责备的说。我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不会了,我要和妈妈一起照顾姥爷。妈妈看着我欣慰的笑了。那几天,我在姥爷的病床前帮他擦脸、擦手、端水、打饭是妈妈教会了我要尊老爱幼。
妈妈还教会了我做人要诚实守信。有一天,我想起来要和同学去赴约,但妈妈说有事情要带我出去。我跟妈妈说:妈妈,今天我和同学约好了要一起出去,可是你也要带着我去办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对我说:你去和同学赴约吧!妈妈这里能应付过来,记住答应别人的是就要做到,做人要诚实守信。听到妈妈的话我赶快去赴约了,因为我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重家教传家风】推荐阅读:
家风家训家教09-15
家风家教故事10-27
家教家规和家风07-01
小学家风家教征文09-22
家教家风家训真情故事09-29
从家风家教家训说起作文1400字10-01
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心得与收获08-13
小学数学家教08-05
家教系统论文08-12
家教老师简历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