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024-07-31

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用12篇)

1.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一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强普陀城市管理工作-舟山市城

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陈圣达 王成钢(2010.9.8)

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完善普陀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9月2日至3日,张禾波副区长带领区城管、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负责人,赴杭州江干区、西湖区进行学习考察,4日至6日,区城管执法局还考察了深圳宝安区的情况。现将考察情况和和我区下步城市管理工作建议汇报如下:

一、两地城市管理体制模式的基本概况

(一)杭州江干区、西湖区。实行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开,分别由建设局、城管办、执法局负责。区城管办与城管执法局分设为两个机构,城市管理与行政处罚分别为两个行政主体,各自独立办公。区城管办主要负责综合协调、考核指导和市政、市容、环卫、绿化等审批管理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养护管理工作,俗称“第二建设局”。区执法局主要负责违法行为的查处。今年1月,江干区实行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将执法中队的日常管理权、指挥权、考核权下放给街道,进一步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

在数字城管方面,杭州市立足“市、区、街、社”城市管理网络,着眼“管理与养护、执法、建设、经营”分离的实际,建立了统一受理、层级协调、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以及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和城市管理协同平台。江干区、西湖区均单独设立了二级协同指挥中心,强化了派遣、协调、处置的职能。信息采集通过市场化模式运作。

(二)深圳宝安区。2007年撤销城管办成立城市管理局,与执法局合署办公,保留原城管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管理与执法没有分离为两个部门,而是统一在一个正处级单位中。在运行上将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两部分的职能统合起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为本级市政市容主管部门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主体,“管罚合一”,权责一致,责任明确。街道成立综合执法队,为副处级单位,以区执法局名义行使综合执法权,实行“一级执法两级管理”。

在数字城管方面,深圳市设市、区监督指挥中心,监督与指挥平台合二为一。市级平台协调解决重大城管问题,对各区及市级各相关单位进行监督评价;区级平台负责监督员的管理、指挥派遣案件的处置,对区属各相关单位进行监督评价。区监督指挥中心为副处级单位,单独挂牌,设在区城管局内,由区局负责管理。信息采集通过“外包”的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两地城市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环境立区”。两地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坚持“环境立区”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城市管理工作当作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大事来抓,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力打造一流的城市环境。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建立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资金、人员、应急工作和重大活动的投入保障力度,全面提高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和长效管理水平。

(二)强化前置管理。城市管理管理在先,处罚在后,处罚应该是管理无效后的补救手段。如果以罚代管,不仅使城管执法的压力越来越大,更难以提升整个城市管理的水平。因此,无论是杭州单独设立的城市管理办公室,还是深圳与城管执法局合署办公的城市管理局,两地都十分重视前置管理,通过建章立制,有效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强化行业管理与公众参与,整合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以及有关行政许可审批监管等职能,实行相关许可权与处罚权适度分离、又密切关联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和执法效能,降低了行政协调成本,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

(三)合理设置执法权。2007年,深圳全面推进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先后赋予街道市容环境、药品、林业、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等21项执法权,但由于执法范围过广,职能过散,技术性过强等原因,导致城管执法难以承担。为此,深圳又提出了综合执法职能划定四条原则:即非固定场所的经营行为,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执法队伍的,不需要专门仪器鉴定的,与市容市貌密切相关的。只有符合上述条件之一,方可纳入综合执法范围。今年8月份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给城管“减负”,城管执法范围拟减至11项。深圳城管执法权设置的变更说明,合理设权,按责处置,齐抓共管,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关键。

(四)执法“重心下移”。今年初,江干区实行城管执法“重心下移”机制,把执法中队的日常指挥权、调度权、考核权,从原来的以条为主转变为以块为主,下放到街道,实行双重管理,街道干部与执法人员双向任职,方便了横向联系,激发了街道、社区的工作积极性。而深圳宝安区的街道综合执法队的人事、财务由街道办事处管理,日常工作由各街道办事处指挥、调度和考核,使街道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基层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置。

(五)重视“数字城管”。一是领导重视。两地都将推进“数字城管”作为的城管体制改革重要抓手,区主要领导都是亲自挂帅,协调处理重大事项,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明确职责,按责处置,扎实推进,确保了数字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舍得投入。如宝安区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数字城管建设,北京等地学习采用了该区的做法。三是落实机构人员。同时,两地的信息采集都实行市场化运作,克服了政府雇员采集信息存在的管理成本高、制约因素大等问题,保证了问题及时、全面、公正地巡查发现和采集上报。

(六)实行社会化运作。除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等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外,两地还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社会化运作模式。如深圳鑫梓润物业管理公司向宝安区西乡城管承揽了包括城市绿化、消除四害、环卫清洁等六项市政管理的服务,同时要辅助管理乱张贴、乱摆卖、乞讨等七项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实际效果明显。江干区凯旋街道在凤起桥下推行服务外包模式,由属地单位牵头,执法中队考核,并按照区域序化成绩确定奖惩。目前,该处已实现每日“1+6+16”有效管控(由1名执法队员负责,6名保安人员管理,进行16小时不间断管控),实现了序化管理“零扣分”。

三、我区城市管理下步工作建议

(一)完善我区城市管理体制

无论是杭州的城管办与城管执法局分设为两个机构,城市管理与行政处罚分别为两个行政主体;还是深圳的撤销城管办成立城市管理局,与执法局合署办公。两地都赋予了城管部门协调、管理和处罚权。我区的城管体制与杭州、深圳基本相同,根据区城管执法局“三定方案”,执法局与城管办合署办公,由执法局承担城管办的日常工作,主要行使城市管理执法和协调职责。应该说我区的城市管理体制比较先进。但是,执法局成立后,由于执法任务的增加,区城管办的协调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下步要充分发挥城管办的协调作用,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将城市管理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依托“数字城管”统筹协调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资源,通过城管委督察通报制度督促有关部门抓好落实,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杭州、深圳两地由于街道管辖区域较大,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两地都成立了街道执法队伍,实行城管执法“重心下移”,但同时又都保留了局属直属执法队,具体负责中心区域的管理。我区早在1999年就由区联合执法大队、沈家门镇政府、东港管委会,分别行使沈家门老城区主要道路、小街小弄及居民区、东港开发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监察管理职能,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管理中出现了执法职能不顺、执法资源浪费、存在执法“空白点”等新问题,可见,实行街道执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我区的情况来看,由于街道规模和人口还相对较小,与大、中城市比较相对容易管理,因此,比较适宜采取区局直属管理体制。这样,便于区局集中优势执法力量对城市的重点部位实施强化管理,以避免分散执法、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区城管执法“重心下移”,落实街道社区的属地管理责任,下步,要加快推进“城管进社区,对接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社区城管执法人员,确保一个社区至少进驻一名队员,三个社区为一个网格小组,实行统分结合、联勤搭档,具体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执法监察工作及配合社区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的基础性工作和整治工作。对社区队员实行区局和街道社区双重管理,在纳入我局统一考核的同时,社区对社区队员的评议考核享有建议权,在考核总分中占有一定比例。为鼓励队员进社区,提高队员在网格化工作中的积极性,社区队员的工资、各类津贴以及“四统一”规定的考核奖和个人福利,按我局标准享受,由我局负责发放。各社区要为进驻社区的城管执法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同时,各社区要继续履行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使社区干部的“软力”与城管队员的“硬力”相结合,实现1+1>2的最佳管理效果。

加强对勾山、展茅、朱家尖三个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在维持现有体制的同时,委派我局业务骨干担任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中队长,街道城管科长担任政治指导员,对街道执法中队实行双重管理。

建立小干岛管理长效机制,成立小干岛城管分队,隶属于我局城西中队,配副股级分队长1名,协管员5名。

(二)理顺与职能划转部门的关系

杭州和深圳都实行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但两者的执法范围又有所不同。杭州江干区、西湖区的城管执法职能基本与我区相同,而深圳市实行街道综合执法,执法的范围更加宽泛。从我区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确立,客观上割裂了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所固有的许可、监督、违法认定、处罚的连续性,在个别领域出现了新的职能不清。如环保方面对噪声和排污的检测需要相应设备和专业人员,但由于环保方面部分处罚权划转后,环保局的相关人员和设备并未实行“人随事转、物随事转”,公共检测设备隶属环保部门,对于生活噪声等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执法事项,查处时需要就环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检测设备,无形中造成效率低下。深圳综合执法职能划定的“四条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建议参照深圳综合执法原则,进一步明确城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如对于环保执法方面噪声、排污监管等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执法事项,需要进行专业检测的,建议明确由环保部门首先受理并做好群众工作,只有检测结果超标,才移交城管执法部门查处;或者为城管部门增配环保检测所需要的相应设备和专业人员,赋予城管检测职权,便于城管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执法工作。对其他有明确管理或执法主体的,都应采取“按责处置”原则,由该部门负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通过政府督查、向社会公开等手段,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深化联合会审制度改革

针对一些职能部门以行政处罚权划转为由,对一些审批许可事项,只批不管,以罚代管,忽视了自己的日常监管职责,导致我区部分路段出现室内无照经营多、取缔难的现状,建议进一步深化联合会审制度,在原协调会纪要的基础上,出台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组建联合会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办,抽调规划、建设、工商、环保、卫生、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门人员组成,加强联合会审力度。加强对店面装修的监察,对涉及纳入联合会审范围的业态,关口前移,提前介入,由联合会审办公室现场办公,实行联审联批,并通过许可、年审等手段加强前期干预和后续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无照经营。

(四)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

建议成立普陀区“数字化城管”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数字城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区城管委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职工作。成立“普陀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采用“两级监督、两级指挥”模式,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管理、核查、立案、检查、结案、考核以及派遣、督办、协调等。实施范围一期终端接入建成区12.5平方公里范围内与事件部件相关的责任单位。通过按责处置,量化考核,督察通报,调动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统筹协调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等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

(五)加强城管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城管党建工作,建议成立区城管执法局党委,设立专职副书记,加快党员发展速度,在优秀协管员中发展一批党员,发挥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根据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建立城管执法人员增编机制,确保城管执法力量与管理任务同步增加。目前亟需增加协管员编制15名(进社区10名,小干长效管理5名),核定行政编制4名。增加领导职数4个,其中正股级3个(三个街道中队长),副股级1个(小干分队长)。三是根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性质、职业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留城管协管员招考进编制度,逐步改善城管协管员的工资福利,以待遇留人。四是充分考虑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加大对城市管理经费、执法办案经费和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城管部门预算业务系数,确保城市管理必要的执法经费的开支,改善队员执法装备配置和办公条件,减轻队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2.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二

据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介绍, 最近7年, 西安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88亿元以上。今年西安的城市建设资金将达到230亿元。城市建设维护的高强度投入, 支撑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次西安开展环境大整治活动, 将通过7个多月的大清理、大清洗、大整修、大植绿等, 在国庆节前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给全市人民和中外游客展示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西安, 一个绿意盎然、文明有序的西安, 一个富有活力、充满和谐的西安。

据了解, 今年全市提升整治工作预期完成投资15.48亿元, 其中, 城六区完成12亿元, 四个开发区完成3.48亿元。这次大整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既有建筑“平改坡”及外立面的大改造、大清理;消灭市政道路“三烂” (烂路面、烂道牙、烂井盖) ;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城市街具、完成架空线缆落地;优化城市交通设施, 改造公交港湾;整合主干道城市导示标识系统;清理整治户外广告, 统一规范门头牌匾, 实行一店一牌;拆除违法建设及乱搭乱建, 拆除城市废烟囱、废水塔、废铁塔;实施古城大植绿活动, 拆墙透绿, 万棵大树进西安;整治交通秩序, 全面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进程, 推行社区122管理体制;整治改善农贸市场等。

3.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三

【摘要】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外;管理经验;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如何融入到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各高校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学生不学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论文发表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汰机制不健全、乱找关系等。

2.国外研究生管理的特色与经验

在面向全球化的教育过程中国外研究生管理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资助体系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以诚信教育为本

诚信教育是每个教师上课的重点,但不是虚无缥缈的说教,其落脚点体现在对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对出现问题的数据不轻易否定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上。尤其是教师非常重视对他人成果应用时的说明,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论文中对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标注,充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例如,系里开展复活节活动时,其中一个活动就是学生自行装饰实验室的大门,有些学生就将那些抄袭或作假的文章盖上“distrust(作假)”字样贴在门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以此提醒大家在做实验时要坚守诚信。

2.2鼓励创新与合作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在分组实验中,除了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还必须共同讨论、合作交流,以便较好地完成本组的任务。在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学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协作精神随处可见。而且,学生的课程成绩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还与平时的提问、回答问题和实验的认真程度等直接挂钩。

2.3强调沟通和交流

参加研究工作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周都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例会(Lab meeting),会上教师和学生要各自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下周的工作计划,有时会议还可以由学生主持。每周的例会有1~2个主题报告(视学生的人数而定),教师和学生轮流作报告,主要介绍各自近期的阶段性实验研究进展或新的观点。这样的会议是闭门会,只是课题组内部成员参加,讨论十分充分,有时争论也很激烈。当研究工作有了阶段性成果的时候,课题组就会在系内或校内组织更大规模的报告会。这样,每个研究生1年都有2~3次作报告的机会,到论文答辩时,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实际上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

3.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思考

3.1加强思想锻炼

当前,许多研究生在校期间忙于学业,对自身的思想锻炼不够重视,思想上不够成熟,道德观模糊。有的学生把两年多的在校学习看作纯专业知识的汲取,夜以继日地沉浸在专业书籍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增加了,但思想道德修养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有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较低,对社会阴暗面看得过重,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加,越来越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愤世嫉俗,思想偏激,无法融入社会。有的学生过于自卑,自我压力过大,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生活信心不足,面对困难缺乏勇气,面对竞争缺乏斗志。还有的学生有些高傲,对自己评价过高,对他人评价过低,在与人共事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学习一些人文知识和哲学知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个人的阅历和知识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知识面和认識水平,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因此,阅读一些体现人类先进思想的著作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与人相处时要有一种大度、大气。大度、大气是一种人格魅力,在取舍之间有了大度、大气,就不会瞻前顾后,就能从容取舍,彰显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有了大度、大气,就能交更多的朋友,给自己画一个最大的圈子:在生活中,有了大度、大气,就能不被蝇头小利遮蔽双眼,从而能以敏锐的眼光,看到最值得珍惜和重视的东西。

3.2加强学风培养

加强学风培养,要求做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达到“至真、至诚、至善”的境界。

学风概念是宽泛的,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是治学的风气。对于一名学生来讲,是读书、做学问的原则,是对待学术的态度。作为一名研究生,探讨学风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大处着眼,关心社会上、学校中的学风,更要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培养和自我锻炼,塑造自己的良好学风。

我认为,加强学风的自我培养,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达到“至诚、至善”的境界,追求一种求知、求真、求次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效。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的就业搭建一个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应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3.3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

4.北京出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意见 篇四

规划和国土部门合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衔接机制……北京在行政管理方面将着手5项改革。日前,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旭辉介绍说,这是一份首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务实性的文件,该《意见》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五项较大的改革。

一是通过加快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实现多规划在街区层面要求衔接、内容统一、管理协调。

二是在街区控规“多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下放、取消一批审批事项。推动规划意见书与用地预审意见等合并审批。稳妥推进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办理权限进一步下放,除涉及全市性、系统性、跨区域的项目及其他重大工程外,逐步实现项目规划手续由区级办理。除涉及安全和环保事项外,投资项目强制性评估评审一律取消。

三是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调整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整合城市管理职责,组建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理顺城市管理职责关系,明确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负主体责任,强化街道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四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调整优化城管综合执法范围,分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完善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衔接配合的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市级强化统筹监督,区级业务指导,基层城管执法队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街道管理为主。

5.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五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济宁市市中区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管理对象和任务也比较复杂,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区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部署、考核城市管理各项任务。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城市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办事更高效、运作更协调、行为更规范、执法更统一。各街道(镇)也要设立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将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从先进地区城市管理的经验看,实施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形成以街道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保障、社区为基础的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区政府统一领导,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街道社区主抓严管,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的体制。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可以实现街道工作安排的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街道充分发挥人、地、物、事熟悉的优势,积极将上级部署要求与街道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有利于明确防控责任,有效防止因层级过多、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出现的互相推诿扯皮和内耗现象。

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最前沿,强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有助于在街道办事处、居民、驻地单位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调、自我管理的基层工作机制,而且有助于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社区的城市化管理水平。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容貌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城市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交叉管理和管理漏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机制。应尽快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城管办作为常设机构,要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开展情况,对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检查,促进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配合联动机制。综合执法、建设、环卫、园林等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定位,通过制定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提出符合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实际的目标任务,抓好个街道辖区内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洁等作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指导街道办事处抓好城市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专项整治机制。由城管办牵头分步骤开展以整治占道市场、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乱搭乱建和露天烧烤等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并切实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项、管好一项。

三、突出重点难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敢于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通过逐步解决重难点问题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突出重点部位,开展综合整治。加强对与任城区、北湖连接道路的综合整治,提升整治标准,尽快改变与其他城区结合部城市管理标准不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各种专项整治,将结合部位和城市出入口的乱搭乱建、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治理好。

实施城市容貌整治。大力整治临街立面、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市政设施、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坚持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提升市容管理品位。坚持精细化执法管理,着力打造示范街,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街道。同时,推进户外广告、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夜景灯光、建筑立面等各方面市容建设、维护管理上水平、上档次,达到城市市容管理优美、简洁、干净、有序。

大力整治违法建设。加大对对重点工程周边、主要道路两侧及严格控制区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制止违法建设的意见》以及《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违法建设巡查工作交接和日报告制度,坚决拆除各类亚种影响城市规划和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设。

6.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六

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就首都城市提出了“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人均6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的标准后,不少国家的城市纷纷进行园林绿地建设,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为一体。新加坡城市规划要求绿地面积占城市住房面积的65%,基本上是“两分绿地,一分房屋”。日本东京采用大厦屋顶的现代庭园绿化,大楼间庭园绿化,通道、天台绿化,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形成具有独特风貌和艺术风格的空中花园。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色。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死亡率超过70%,既没有增加城市绿色,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找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笔者认为,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高”了,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空旷地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品种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政府部门有必要将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7.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七

1. 黑龙江省城市化历程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进程的全过程是一条被拉平的倒S型曲线。[1]黑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末, 是在外国资本对黑龙江的资源开发而直接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水平低, 发展缓慢。“对于黑龙江省而言, 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是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2]“2004年底, 黑龙江省人口3 830.50万, 其中, 城市人口2014.84万, 城市化水平达到5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3]

依据S曲线, 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已达到中期阶段, 城市发展应该加快, 但事实上, 主要城市发展已经渐缓, 城市化周期未完成就已经未老先衰。

2. 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造就不同的人为环境, 城市的发展也对其所处的物理环境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并由此带来难以预料的环境问题。城市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能源枯竭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噪声、事故风险和交通堵塞。黑龙江省主要城市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和佳木斯。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厅公布的《2011年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 主要城市废水排放量为8.61亿吨, 占全省废水排放量的57.14%。工业一般固体废物排放量6.7万吨, 占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99.93%。总体看,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空气环境具有一高两低的特点:全省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可吸入颗粒浓度年均值逐渐显著降低,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全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 “松花江流域的主要城市附近地表水的使用功能不能保证, 部分城市附近地区地表水水质超过Ⅴ类, 大庆尤为突出, 影响使用功能的主要污染因子是高锰酸钾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4]主要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点位达标率高于夜间, 4类声环境功能区超标现象严重, 等效声级均值均不超标。

二、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城市环保经验

非政府组织关注城市环境, 积极参与城市公共卫生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 监督城市环境政策,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组织领导人的奉献精神和正确策略

根据美国环保经验, 要做好环境保护, 首先必须拥有一批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环境保护的带头人。这些人或者出于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家乡的热爱, 或者出于对满足人类本性的需要, 或者出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 或者出于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或者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或者出于宗教性博爱精神, 总之, 他们选择了一个并不能够给他们自身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事业, 毫无怨言地、默默地为美国保护运动服务。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往往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例如人口委员会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 当他为社会卫生局工作期间对人口领域产生了兴趣, 在1952年为更好理解人口问题, 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而创立人口委员会并担任第一届主席, 他投入大笔资金设立了生物基金会和人口研究及培训研究会等组织, 用来研究如何控制人口增长, 减少人口过剩。此后, 历届领导人如第二任主席1957年的弗雷德里克·奥斯本, 第三任主席1959年的弗兰克·W.诺特斯坦等领导人充分利用技术 (节育生育) 、观念 (优生) 、传媒 (公众舆论) 实现着该组织创立时的使命。

2. 强大的融资能力

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规范和活跃, 并且慈善运动兴盛, 这就给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背景。美国非政府组织有的可以从政府中得到一部分拨款, 但是环保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 回报缓慢的事业, 为此, 非政府组织一方面争取私人捐赠, 其主要方式一是利用网站来募集资金, 二是利用分布在各地的基层组织直接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力争与大公司、大企业、各级政府合作, 共同开发环保产品。为了保证环保资金的使用合理, 非政府组织每年都有财务报表, 包括预算与实际支出, 一般在网络上就可以查询到。良好的筹资能力和公开的财政支出, 使得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一直能够稳步发展, 数量不断增多。

3. 会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

美国非政府组织成立伊始, 就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环保服务。他们很好地把环保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家加入非政府组织有两种方式, 第一个是由组织提供研究赞助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 第二个是由科学家志愿参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活动。如成立于1907年的空气与废气管理协会, 参与这个组织的1.2万名成员都是志愿者, 是专业人士。他们提供一个讲坛, 使得有关环境管理问题的所有观点都会得到考虑。还有一些组织, 进行致力于有关水质量的方面的新发明、新方法。

4. 积极主动进行宣传教育

美国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非政府组织有生态学校计划, 他们直接走进学校, 向学生推广生态学知识, 教育培养孩子树立环境意识;非政府组织依靠公众向政府施加压力, 而公众通过非政府组织了解到当今环境问题及其自身面临的威胁, 积极配合着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同时非政府组织还对公众中的政治环保人士积极支持, 甚至提供参与政治竞选的基金。

三、可资借鉴的措施

以罗伯特·B.丹哈特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 认为公共利益是多元群体间形成的一种共同事业, 具有共同价值准则。因此, 必须倡导政府、企业、民间力量等在超越狭隘的自我利益基础上, 进行对话协商, 探寻政府与社会之间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5]依据此理论和美国非政府组织环保实践, 应该大力扶植黑龙江省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1. 政府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技术和教育优势

非政府组织成员大都是某一领域的技术人员、专家, 他们熟悉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能够给政府机构提供环境立法和规章、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在非政府组织不活跃的城市, 可以采取聘请当地的专家学者, 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讨论制定工作以及相关的技术指导。在这一方面, 佳木斯市政府就聘任了一些政府特约研究员, 为政府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但这一工作还没有成为常态。

2. 给予非政府组织政策扶植

由于中美对非政府组织理解不同,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一般被称为社会组织。黑龙江省的社会组织中有环保使命的并不多。通过实地调查, 佳木斯市有两个环保社会组织, 鹤岗没有环保社会组织。佳木斯市环保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种种困难, 如资金问题、技术问题、法律问题、宣传问题等。环保社会组织要发展, 需要政府给予管理、税收、项目等政策扶植, 使得环保社会真正成为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助力。

3. 培育市民参与环保的意识

环保理念传播的主要社会基础显然是城市居民。城市是环保运动的温床和主要阵地。通过环保社会组织的活动, 可以有效地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环保的积极性, 为黑龙江省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美国经验看, 代表民意和民权的非政府组织积极与政府合作, 处理突发的环境问题, 监督各级政府经济环保政策, 起到了关注民生、维持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我省的环保社会组织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政府无法取代的作用。必须根据我省省情和法律, 探索符合省情的社会组织模式, 推动城市化进程。

摘要:21世纪黑龙江省要走发展和保护并举之路, 可以借鉴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化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经验,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技术和教育优势;要给予其政策扶植;培育市民参与环保的意识, 提供一个幸福、生活质量高、文化和科学繁荣发展的城市环境, 以推动黑龙江省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城市环保,黑龙江省,城市化

参考文献

[1]姜尼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33-34.

[2]张晓光.新中国以来黑龙江省城市化历史进程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2) :112.

[3]于桂娥, 刘洪彬.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6 (22) :140.

[4]李兴隆.论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J].北方环境, 2002 (3) :12.

8.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八

一、抓基层、抓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秩序突出问题

北京市大多数的街道、乡镇政府在环境建设等城市管理中都发挥了较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但也有个别街道、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科室负责人未履行自身职能,认为街道、乡镇没有执法权,城市管理问题都是执法责任,与自己无关,形成了以执法代替日常管理的错误认识,对公安派出所、城管执法队、工商所、食药所、安委会、土地巡逻所等基层执法部门领导不力、整合不力,没有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造成了痼疾顽症 “小治小反弹,大治大反弹”的被动局面。还有个别村委会、居委会也出现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辖区内很多摊群化、聚集化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破解城市病,首先要在基层找原因,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已明确授权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街道是区县人民政府的派驻机构,应按照乡镇人民政府的相应职权,对本辖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要落实街道、乡镇层面的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做好日常基础性管理工作。一是街道、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副职领导按照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要有目标、有标准、有措施、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二是街道、乡镇政府的各科室要履好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台账,到基层一线做好检查指导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村委会、居委会的协助和指导,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四是做到各居民小区、背街小巷、村庄、公共场所、大型单位等都要建立各类保洁、巡逻、看门、停车管理等队伍,实现无盲区、无死角,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加强对基层执法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加大对修鞋、修车、修锁等“小修业”的管理,群众有需求的要退街入巷,定点从业,集中管理;对于非法小餐饮、小发廊、小洗浴、小歌厅、小旅店等“五小”行业该退必退;对于私搭乱建形成的低小散劣产业、违法经营、店外经营、堆物堆料等要彻底取缔,确保出现的问题日清日结,形成常态化。

二、抓前端、抓源头,打掉行政管理部门惰性

目前,个别行政审批管理部门不能够主动履职,对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应负责主管、监管、直接管的工作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理。有些执法部门总是找一些不能执法的理由,出现了执法消极懈怠甚至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主要表现在立案少、处罚少,甚至零立案、零处罚,还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服从街道、乡镇的领导,不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既加大了执法成本,又降低了管理效能,还助长了违法行为的泛滥猖獗。

政府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业权属部门要把好自身职能源头管理关。凡是前端管理部门能够做的工作,必须在前端做实,一步到位,不能再因前端不负责任、管理不到位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凡因前端工作而繁衍出的新问题,前端管理部门要负日后监管责任;要求前端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履职,对于前端应该解决、能够解决,而不给解决、不履职、不作为而造成违法的,也应倒查前端不作为、失职渎职的责任;凡为违法行为提供服务的部门、单位、基层组织和各级干部,要坚持“谁提供谁负责”和“谁提供谁纠正、谁撤销”的原则,否则将追究责任;今后不得再出现为违法行为提供各类审批、服务等情况,包括各种证照、备案、许可手续以及供电、供水等;凡直接参与了违法行为的部门、单位、基层组织和公职人员,要自觉主动地纠正和退出,否则将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已构成犯罪的违法当事人,如果不能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的,应追究相关主要领导包庇袒护责任。

三、抓执法、抓效能,严控公职人员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苗头

个别属地政府主要领导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研究、不了解、不清楚,说的多、做得少,没有认真组织各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和基层组织解决问题。个别领导工作不认真,管理不到位,对出现的问题不敢动真格,不敢较真碰硬,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个别公职人员包庇纵容甚至直接参与违法行为,例如,个别国有企业、部门单位、基层组织与违法建设当事人签订用地合同,或者直接建设、出租违法房屋,还有的为违法行为人办执照、办证明、接电接水,违法现象的背后出现非法利益链,形成了违法行为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的怪现象。

因此,各执法部门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把立了多少案、抓了多少人、罚了多少钱、扣了多少车、拆了多少违建等作为执法履职的标准。对于各类违法行为,经教育制止无效的必须坚决查处,高限处罚,严厉打击,如违法建设、非法小广告、露天烧烤、店外经营、流动商贩、非法运营、车辆遗撒、乱堆乱放、工地扬尘、广告牌匾、乱倒垃圾、非法停车场、非法市场等,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违法。对于不按时接受处罚的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起诉强制执行。执法部门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公安机关应保障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对于阻挠执法、妨碍公务、扰乱秩序的违法当事人必须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凡执法不作为、为违法行为人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的执法人员,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四、抓服务、抓疏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管理中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在居民小区、村庄建设便民市场、停车场、生活垃圾储运设施等,在公共场所、公交场站、旅游景区和景点设便民服务网点、公共厕所等,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或者服务外包等工作。目前,北京各区县都出现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居民小区、村庄、旅游景区等缺少便民市场、服务网点、停车场等,因为有刚性需求,给流动商贩、黑车、乱停车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条件,造成了一些区域出现了大量摊群化、聚集化的环境秩序问题。还有一些居民小区、村庄、背街小巷、公共场所缺失日常管理力量,无保洁巡逻、停车管理等人员,出现各类问题无人管。

搞好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是政府的根本职责。同时还应该因势利导,发挥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来提供群众需要的公共性服务。比如居民小区没有便民市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的原则,先建临时市场,满足群众需求。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旅游景区可建临时服务网点,或对有些公共服务采取服务外包等。但重要核心区、重点地区、公共场所不存在疏堵结合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必须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

五、抓监督,抓公开,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四公开、一监督”工作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四公开、一监督”工作制度是市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各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管理效能,强化社会监督的创新手段。“四公开”即公开责任部门,公开部门职责和查处标准,公开网格化管理机制及责任人,公开部门执法效果排名。“一监督”即由市区两级督查督导组对于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向相关责任单位、部门、属地政府发送《监管通知单》,并对告知的问题进行挂账督办,每月将各单位告知、挂账、整改、反馈、反弹、曝光情况进行公开排名。“四公开、一监督”可以有效地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职责不清,不履职,不作为的问题。

市区两级首都环境秩序联合督导组是由市城管执法协调办(城管执法局)牵头,公安配合成立的,负责对区县、乡镇(街道)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在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

督导组的职责包括:当好市区两级政府的“眼睛”,在媒体曝光、群众举报之前发现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当好政府各责任部门的“腿和眼睛”,发现各类问题后立即向相关责任单位、部门、属地政府发送《监管通知单》,并限期整改,挂账督察督办,并要求按期反馈。对于能够按规定积极整改按期反馈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对于不能按期整改反馈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反弹的要给予曝光;对于不整改、不反馈的报市区领导并移送市区两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处置。

督察督导的问题包括群众举报、媒体曝光、领导关注的问题;已形成摊群化、聚集化并且长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不履职、不作为的问题;属地区县政府不重视,街道、乡镇不落实责任等突出问题。2014年1至5月以来,市区两级督查督导组以城管执法协调办公室名义共发送《监管通知单》9035件,其中向属地政府发单5786件,向责任部门发单3049件,整改率达85%。各重点环境秩序乱点整治效果明显。

六、抓机制,抓网格,加快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目前,北京市负责城市管理的部门众多,多为自成体系的行政机关和独立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由于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了问题,相互推诿,使长治不愈的问题变成了痼疾顽症。因此,必须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县建立以街道、乡镇为管理主体,行业权属部门负主责,综合协调部门指导评价,执法部门积极配合,监督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为“三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近几年,一些区县政府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建设非常注重问题发现环节, 认为只要发现问题,就能有效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也没有按照现行体制的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域划分网格,把人、地、事、物、组织等网格管理因素纳入网格等,造成多数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三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城市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委会的管理层级、行政区域面积划分网格;把人、地、事、物、组织等网格管理因素纳入网格,尽可能将问题解决在网格内,明确网格化服务管理责任主体、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建立科学的闭环式管理流程;建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体系、统一网格划分、统一标准平台、统一地理信息、统一基础数据(即“六统一”)的市、区两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三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9.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九

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进档升级,全面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县城管执法局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以网格化为依托,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该局突出“三个转变”,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即: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转变执法方式,实行文明执法,和谐管理;转变管理模式,以网格化推动精细化,实行“城区一体、中队包块、队员包段”的层级管理模式,将县城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区域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从局领导班子到普通队员每天实行早、中、晚高峰岗轮流值班制度,每天早上6点半至晚上7点分各条路段都有人值守,实现了城区管理时间和空间上全覆盖、无缝隙。

该局注重细节工作,拓展工作范围,延伸管理领域,将以往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纳入了日常管理范围。建立“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互管机制,执法队员日常执勤随身携带垃圾桶、夹子、喷壶等工具,在制止不文明行为的同时,随时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规范车辆停放、防控道路遗撒,公共设施遭破坏第一时间通报相关单位,并进行查处;环卫、园林工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现违章行为及时通报给执法人员。这样很多问题得到快速、及时

整改,城市管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该局还结合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理等职能,建立健全了考核办法,细化了考核标准,建立了日督查日通报、月点评月汇总督查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报并限期改正。通过对各中队、科室、管理所的工作情况点评、评比,在全局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0.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十

小黑河镇位于玉泉区西南方向,下辖29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社区均成立了党支部,共有党员23名,社区工作人员35名。

一、立足全局,强化党委统筹协调能力

小黑河镇下辖的5个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流动人口进入社区居住,城市建设管理存在诸如环境污染、违法建设等问题,这就要求镇党委发挥在基层党建中的“轴心”作用,强化统筹协调能力,上下衔接、左右联动,解决好居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近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全面统筹、开放融合”的党建工作原则,注重整体效应,把城市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提升到同样高度,针对我镇各社区的不同特点和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二、找准问题,把社区党组织建成坚强堡垒

社区党组织是离群众最近的一级组织,把社区党建工作抓好,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实落地。

一是选优配强班子成员。镇党委牢牢抓住带头人这个关键,结合今年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拔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勇于担当、善于管理的同志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目前,全镇5个社区实现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平均年龄38岁,全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且采取“调、派、聘、兼”等措施,不断调整充实社区干部队伍,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阵地建设用好保障经费。对于金河、奈伦、华美三个目前没有活动场所的社区,按照“就近解决”的原则,通过租借的方式,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严格落实区市两级社区办公与民生保障经费、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三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镇党委坚持把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与加强党性教育同步推进,在弘扬“红色文化”上下功夫。各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对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学习;组织党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政治修养进一步提升。镇党委还把切实改进社区工作作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考核,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联述联评”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推动履职尽责。2017年,我镇新组建了4个社区并成立了社区党支部,把流动党员和外来人员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在重大任务面前,顶得上的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防疫非洲猪瘟期间,我镇35个党组织800余名党员,一呼百应,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多联互动,回应群众多元化要求

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向墙上看,要向群众脸上看。镇党委与公安局、司法所、环卫环保办、综治办、劳动保障所、民政办等部门开展多方联动,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医保社保方面:为辖区内4万余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为60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无偿体检服务;为186名40岁-50岁人员、23名45岁-55岁人员办理社保补贴;转移4000余农村劳动力;为社区6000余人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环卫环保方面:为社区居民更换清洁炉具6951个;清理巷道生活垃圾4.5万方;小区栽种各种绿植9万余株;路面硬化3.1万平方米;新增200余个停车位。居民安全方面:查封赌博场所30余家,勒令整改小行业11家;查封非法经营餐饮场所8家;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教育15次,接受群众举报4次;开展幼儿园安全大排查,提出整改问题29项。文体娱乐方面:新安装10套健身器材;鑫盛社区将“社区影院”打造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共享社会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对辖区内居民免费放映,已累计接待观影13000多人次;利用“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等现有平台设施,组织开展每日一读、讲故事、讲家规家训等活动,让读书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11.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十一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2012年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目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李克强指出: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在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形成的差异,也包括城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困难群众与大多数市民之间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推动解决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双二元”结构问题,是当下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的。

本期策划选题是:“中国城市化转型与结构创新”。旨在关注中国城市发展关键时期,战略结构转型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如何破解“双二元结构”问题。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先驱角色,优先获得创新驱动的更好体制、政策和要素资源。未来城市化发展在于质量提升,结构转型。创新将成为驱动我国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当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促进首都文化发展繁荣,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按照做好新形势下“四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一、推动环境建设文化理念创新,促进环境建设资源整合

环境建设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但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在构成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要素上,还没有形成城市管理的有机系统,还处在松散的城市管理形态。要践行“北京精神”,推动环境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要树立环境建设的文化理念,采取资源整合、合纵连横的城市管理策略,形成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有机性、系统性、连续性、整合性和宏观性。

二、推动信息网格城市管理创新,促进城市管理协同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现在网格化管理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城市管理涉及经济、社会以及信息的方方面面。单一的网格已不能满足城市成长的需求。在信息网格城市管理的基础上,要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和拓展,加快网格化城市管理在城市、社会、经济三个领域空间的建设,强化标准规范管理,基于城市网格,经济网格和社会网格的一体化,各项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形成信息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并努力实现北京城区和远郊区的全覆盖。

三、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相协调

城市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2012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提出全面开展“精细管理、服务群众”工作,实施精细管理,需要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动力,厘清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参与。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全面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共享环境建设的文明成果。

创新是解决好首都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下,加快推进首都优势资源整合,运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手段,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水平。要注重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首都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拓宽工作视野和工作思路,全面完成环境建设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12.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十二

1 世界城市自行车出行策略分析

当前, 很多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节能、环保、低碳等绿色出行模式, 以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降低环境污染。全世界推广自行车出租计划的大城市, 已经从2008年底的92个增加至2009年底的160个。人均拥有汽车比例非常高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也曾走过不重视自行车出行的弯路, 现在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提倡推广自行车和大力建设自行车道的做法, 并为此提供了健全的出行设施。有的城市甚至设立“自行车日”, 来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出行。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3个, 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在对三大世界城市骑行推广计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总结其共同特征, 吸取借鉴其教训经验, 提出可供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借鉴措施, 为我国城市引导自行车的合理使用, 以及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提供参考。

1.1 采取多种措施, 改善骑行环境

目前伦敦只有大约1/3的家庭拥有一辆以上自行车, 并且很多人不愿意使用自行车, 这主要是因为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差和缺少相应的设施 (如自行车停车场) 。为改变这种状况, 2009年, 伦敦市政府用于鼓励市民骑车出行的投资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1亿1100万英镑。用于建立一个拥有6000辆自行车的租赁系统、建设12条连接伦敦郊区和中心地区的自行车快速通道, 并在2012年之前建成6万6000个新的自行车停车场。在纽约, “规划纽约”计划的内容之一就是增加自行车道, 现已经完成了80.9英里的自行车道, 甚至打算从现行的汽车道中分离出自行车道。近几年, 纽约增加了许多有利于自行车骑行的基础设施, 这使当地的自行车骑行状况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骑行条件的改善对自行车骑行有相当积极的影响, 仅曼哈顿中心区一处, 对比2003年, 骑自行车的人数就上升了126%。

1.2 便利化的自行车租赁方式

伦敦在公共自行车租赁方面, 简化自行车租车手续。市民无论租车, 还是还车, 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允许市民携带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公共汽车等, 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驾车出行, 转换为骑自行车出行。从而缓解了城市交通, 也减少了环境污染。东京市内各种出行方式衔接得很好, 从而确保可以通过各种出行工具快速到达任何地方。有许多通勤人员采用换乘 (Park & Ride) 的交通方式, 即, 先利用自行车, 然后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为了方便这些人的出行, 在许多火车站、地铁站以及公共汽车首末站都设置了自行车驻车场。由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在车站设立自行车的借用处, 向下班、放学、观光游客等提供自行车借用服务, 借用者用完后再还回到轨道交通车站。伴随网络的扩大, 借用者可以在联网的任何车站停车场内借用和归还自行车, 减少了空间上的制约, 方便了利用者, 从而也增加了这种交通方式的吸引力。为方便出行, 允许将自行车携带进入列车。

1.3 出台具有指导性的骑行规划

2008年出台的伦敦规划——《规划更美好的伦敦》 (planning for a Better London) , 本轮规划的交通优先政策之一:鼓励发展公共交通, 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英国伦敦发起了一项绿色出行计划, 目标是到2013年让100万伦敦市民加入自行车出行, 到2025年让伦敦骑车人数比2000年增长400%, 使伦敦市民出行的5%通过自行车完成。为方便市民骑行, 还出版了自行车专用的伦敦市区交通地图。目前, 在纽约, 规划纽约也已经推出, 纽约正在努力向自行车城市靠拢。

1.4 利用立法等手段, 鼓励自行车出行

纽约为推广自行车, 在2009年通过了《自行车交通法》 (Bicycle Access Law) , 这部新法律的目的是鼓励通勤者骑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驾驶者与机动车驾驶者被赋予有同等的权力, 并应遵守机动车辆驾驶者所有的义务。在对自行车安全防护、通行以及骑车人违法行为管理等方面, 都有具体详尽规定, 以保障骑行人的权利不受侵害。英国、日本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

1.5 构建绿色骑行文化

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还可被广泛用于锻炼、休闲和娱乐, 具有低碳、环保等功能。在伦敦, 普通市民拥有轿车已不新鲜, 而拥有一辆别致的自行车倒是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象征。伦敦把每年9月20日定为自行车日。在美国城市, 自行车一般不被作为交通出行工具, 一般是人们在公园或海滨锻炼身体的健身工具。自行车既是代步出行工具, 又是一种健身工具, 不少市民把骑自行车上班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时尚。

2 基于世界城市的绿色骑行发展框架

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城市发展经验看, 其不仅重视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 也对居民自行车出行给予必要的关注。三大世界城市通过采取不同措施, 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 以发挥其必要的补充作用。通过分析世界城市自行车出行策略所表现出的一些共有特征, 分析影响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因素, 构建了绿色骑行框架图 (见图1) 。

绿色骑行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与自然因素。其硬件体系包括交通工具、绿色交通方式、交通设施。其软件体系包括出行理念、组织机构、出行政策、法律、价值观念与文化氛围等。自然因素, 大多为不可抗拒力, 如气候、地形等, 本文没有对自然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2.1 硬件系统

拥有完善的硬件系统是居民骑行的基础。主要包括自行车 (包括个人所有与供租赁的) 、自行车道、交通设施 (道路设施、辅助设施、换乘设施等) 、自行车停车场等, 其它如路线图、时刻表、休息场所等。若没有完善安全的基础设施, 就必然会影响骑行者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 从而, 导致市民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

2.2 软件系统

拥有完善的硬件系统并不等于就拥有了高效的交通出行。要想把硬件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 还需要软件体系, 即公平、合理、有效地使用道路资源。相比新建道路, 交通管理措施能够更有效地增加路网的通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组织管理必须健全有力;做好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衔接;利用绿色财税、法律、价格等政策手段, 构筑起有利于自行车交通出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环保、时尚的绿色骑行文化, 转变象征身份、地位的汽车文化, 培养居民绿色出行理念等。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道路规划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形成完善的出行软环境, 鼓励、吸引与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软件系统来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 更具有长久的持续效果。

3 推动绿色骑行的政策与建议

实现市民短距离出行采用自行车出行方式, 不失为一种明智抉择。这不仅需要具有先进完善的硬件系统, 更需要我们发挥科学严谨的出行管理和完善的服务等软件系统的优势。首都与世界城市相比, 骑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仍然能够对我们当前的决策是有益的。在实现城市绿色骑行方面, 宏观上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策略, 建立绿色骑行的激励机制, 形成以人为本的出行思路;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 营造一个良好的骑行环境。同时, 还要全社会动员, 提高全民绿色骑行及环保意识, 共同营造一个低碳、环保的骑行氛围。更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良好骑行环境

随着首都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 单纯的改建、扩建道路建设, 已经不能够满足出行要求;再加上骑行者在整个出行环境中, 处于极易受到伤害的处境。只有为骑行者创造一个安全、便捷和舒适的骑行环境, 市民才能够放心地选择骑自行车出行。

3.1.1 完善自行车道路网络

建立平整、宽敞、快捷的自行车道, 形成全方位的自行车出行网络, 完善自行车道规划标准, 加强对挤占、挪用自行车道的管理。保障自行车的出行路权, 做到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的物理隔离, 防止机动车入侵自行车道。在人员密集的区域, 如社区、车站、商业区、公园等, 应建造专用自行车停车场, 并指定专人管理, 免费存放;同时, 保持适度的自行车维修网点。这既能够减少出行成本, 又能够使骑行者放心出行。骑车人应该有自己安全、快捷的专用车道, 这也是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具备了相应的硬件条件, 骑行者就会逐渐增多。

3.1.2 做好自行车与其它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

当前,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各种出行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 一种出行方式只是居民出行的一个环节。大多数市民出行包括两种、三种, 甚至更多种出行方式。应充分发挥多种出行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与有机配合。如自行车与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完善出行换乘设施, 缩短换乘距离, 在城区, 探索末班车携带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可行性。

3.2 以人为本, 发挥领导带头作用

3.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出行理念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 城市为解决出行问题, 采取大量建设机动车道路的办法, 甚至取消自行车道的做法。从实际结果来看, 道路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 但从长期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 这种汽车至上的做法还会牺牲某些社会群体的权益, 变成宽阔的道路仅仅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据调查, 目前骑行者大都为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 很明显他们为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解决思路, 更好地权衡利弊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础上, 制定交通政策、进行交通管理时, 都应该充分考虑以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因素;在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的建立、交通时空权的分配以及优先通行权的建立等方面, 都必须加强以弱势群体的保护。若我们继续坚持以车为本的解决思路, 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不仅不利于市民出行问题的解决, 还有可能会变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3.2.2 发挥领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自行车出行的推广。推进自行车出行, 应该从党政机关做起, 加强政府部门的带头作用, 为全社会树立典范。政府管理部门应不仅是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者, 也应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身体力行者。因此, 可以考虑为政府部门公务员配备一定数量的自行车, 近距离外出变驾车出行为骑行外出,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务车使用。

3.3 培育绿色骑行文化, 宣传绿色出行理念

宜居城市骑行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培育环保低碳的绿色骑行文化, 对居民进行持续不懈的宣传教育;市民参与的积极参与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市民积极参与绿色出行, 从而更进一步提升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3.3.1 培育绿色骑行文化

当前城市正逐渐步入汽车时代, 居民大都以拥有私家车为荣。自行车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市民出行的首要选择, 冷落自行车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无论出行远近, 大都驾车出行, 市民出行过度依赖私家车。这就表现为一种明显的符号消费心理:把私家车看作是一种社会地位、财富与成功的象征, 把骑自行车当作落伍标志和落后的生活方式, 从中获得了心理、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样的社会价值观, 很显然是一种自行车文化缺失, 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念;也与当前的绿色北京、宜居城市的要求有巨大差距。要改变对自行车的旧有观念, 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骑行文化, 使骑行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其实, 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 更是一种健康运动的时尚标志, 具有便利、休闲、娱乐、健身、环保的多种功能。相比驾车出行, 更能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3.3.2 加强骑行宣传教育

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 就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没有社会各界公众对骑行的理解、支持、参与和监督, 自行车出行的实施与持续就缺少了群众基础。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如通过大众媒体多制作、宣传高品位的公益广告, 使有关自行车出行的绿色出行理念和知识能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得到普遍普及。营造骑车出行的氛围, 让人们真正体会到绿色骑行的好处。

3.4 利用财政等手段, 建立出行激励机制

建立市民绿色出行体系, 还需要形成支持自行车出行的绿色财税、法律、价格、管理等政策,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 构筑起符合城市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可以鼓励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自行车, 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出行工具, 提供给职工免费使用;也可以鼓励企业给予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绿色骑行补贴, 并制定相应的骑行奖励制度。通过政策等手段, 调节、引导市民转变出行方式, 实现居民短距离出行由驾车出行向骑车出行转变, 才更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

3.5 大力扶持自行车租赁行业的发展

推行公共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租赁网点、租赁地点、保管、管理制度等多方面问题。公共自行车作为公益性事业, 单依靠某个企业来做大公共自行车市场是很难的, 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形成政府予以扶持、企业进行经营的运作模式。对于自行车管理, 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门部门, 对于涉及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事宜做好协调;也可以考虑给予一定资金的投入;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以保证自行车租赁行业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对于自行车租赁公司来说, 除了做好自己的宣传来说, 更应该加强完善自身的服务工作, 如及时更换旧自行车, 保持清洁干净、做好维护等, 提高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效率。

4 讨论与结语

首都北京与伦敦、东京和纽约相比, 未来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性质与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在自行车出行方面, 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完善出行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出行软环境, 增强首都北京的软实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首都形象。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 其应与其它公共出行工具结合起来, 形成自行车+公共交通+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模式, 才更能够发挥其短距离出行优势。只有城市创造有利的绿色骑行条件, 形成绿色出行模式, 才更符合生态环境友好的终极目的, 较大幅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以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宜居质量。

摘要:绿色出行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已经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 而构建世界城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绿色出行问题。自行车出行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 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对当世界城市自行车出行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 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自行车出行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世界城市,绿色出行,自行车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宁宁.“绿色”是通往世界城市的必经之路[J].留学生, 2010, (6) :11.

[2]佚名.各国自行车推广计划[J].公安交通科技窗, 2010, (4) :48.

[3]曾宪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视野, 2010, (3) :25-27.

[4]蒋琦, 朱京海, 贺炜.社会多元思潮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以伦敦交通发展战略为例[J].规划师, 2008, (3) :46-49.

[5]段新绘.伦敦推广骑自行车活动[DB/OL].[2009-5-31].ht-tp://www.chinammn.com.cn/a/2009-05/11277.html.

[6]夏萌.2号线沿线七成自行车道被占[N/OL].京华时报, [2010-10-11].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10/11/node_103.htm..

[7]唐克双, 方芳.日本自行车交通[J].城市交通, 2008, (1) :88

[8]何丹, 谭会慧.“规划更美好的伦敦”新一轮伦敦规划的评述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 2010, (4) :79-84.

[9]王涛.伦敦发展出租自行车业务鼓励绿色出行[N/OL].经济日报, [2010-9-11].http://paper.ce.cn/jjrb/html/2010-09/11/content_119615.htm.

[10]张文.英国人越有钱越爱骑自行车[J].乡镇企业导报, 2009, (12) :50.

[11]Anthony D May, 蒋中铭.欧洲绿色交通发展经验[J].城市交通, 2009, (6) :17-22.

上一篇:1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下一篇:镇创建“绿色乡镇”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