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2024-10-26

家庭医生签约口号(11篇)

1.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篇一

签约服务

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由以下人员承担: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二是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三是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未来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签约服务队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医疗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此外,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服务费用

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

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

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居民自付的费用大概多少?从各地试点情况看,尚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以内。

据报道,武汉市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95元,试点期间不对居民个人收费。浙江温州市民每人每年只需支付24元。宁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为每人每年150元,居民个人只需要承担50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优惠便利

就医 家庭医生团队将主动完善服务模式,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转诊 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会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用药 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

医保 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2.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家庭医生推进进度,分别在上海市长宁区抽取虹桥和周家桥2个社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在两个社区分别抽取1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按照家庭住址连续调查360户社区居民。

1.2 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及效果评价”调查表,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所有的调查员均由复旦大学统一培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 Data 3.1双录入,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社区居民736人,其中签约居民412人,占56.0%,非签约居民324人,占44.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2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有477名(68.3%)调查居民过去半年中曾经因身体不适就诊(不包括单纯配药),分析发现,不同签约状态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差别显著,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77.9%)是为非签约居民(31.5%)的2.47倍,非签约居民选择二三级医院的比例(65.5%)远远高于签约居民(χ2=99.08,P<0.01)(图1)。

不同社区调查对象既往半年就诊医院分布差别显著(P<0.05),无论是签约居民还是非签约居民,虹桥社区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均高于周家桥社区,其中虹桥社区签约居民、非签约居民既往半年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分别为81.2% 和41.7%,均高于周家桥街道的居民,而在二级医院就诊的则低于周家桥,其他医疗机构的比例接近(图2)。

进一步分析过去半年有就诊经历的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发现,家庭居住区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影响社区居民的就诊行为。相对于周家桥的调查居民,虹桥社区居民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OR :2.84,95%CI :1.37~5.87),签约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可能性是非签约居民的2.99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越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可能性越大(表2)。

注 :c OR 表示粗OR,a OR 表示调整后OR

2.3 社区首诊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首诊就诊意向影响显著(χ2=120.46,P<0.01),有77.4%的签约居民生病时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约为非签约居民(36.5%)的2.12倍(图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能性远高于非签约居民(OR :1.80,95%CI :1.11~2.92)(表3)。41~60岁,61~80两个年龄组的居民到社区首诊的意愿明显高于40岁及以下年轻人,而80岁以上老人和40岁以下人群没有差别。文化程度越低,到社区首诊的可能性越高。

2.4 签约效果

签约居民为所签约家庭医生打分的总体均分为(93.44±7.42)分,中位分值95(90~100)分,低于80分的不足9%。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认为签约后,居民在社区看病、转诊、开药和咨询较签约前更方便,此外,非签约居民愿意签约社区家庭医生的比例高达97.7%(图4)。

注 :c OR表示粗OR,a OR表示调整后OR

3 分析讨论

家庭医生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长宁区在试点推行过程中,显露出了其自身的模式特点 :由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支撑起家庭医生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可及人群,延伸其服务范围与对象,重视居民实际健康需求,开展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将传统医患关系转换为新型的伙伴关系[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体现在患者对接受服务的满意度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增加两部分,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签约对象社区利用率高,就诊满意度高是长宁家庭医生制建设的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看病难”的现状仍令人堪忧,大型医院“三长一短”现象(挂号、候诊、拿药等候时间长,而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仍然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患者“看病难”,身心疲惫,医生压力大,为医疗质量与安全埋下了隐患[6]。2009年新医改强调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7]。此种协作方式可大力缓解二三级医院的压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适应人群健康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是以解决基本卫生服务为需求为目的的医疗服务机构[8],但是长期以来,居民就诊习惯是到医院就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远远不足[9]。本次调查发现,通过签约制服务的建设,在长宁区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医院要显著高于非签约对象,长宁区签约居民既往有就诊经历的对象中77.9% 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77.4% 生病首诊愿意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是非签约对象的2倍以上。结果提示长宁区探索的“引导就医、构建伙伴关系”的服务理念已经初见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签约居民在社区看病、转诊、开药、咨询四方面满意度分别高达97.7%,97.7%,98% 和98.2%,调查对象对于家庭医生的总体评分在90分以上,不同调查社区的评分均在较高水平,提示长宁区推进的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已初步建立起了与居民充分信任的关系,为进一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其集聚综合性、连续性、便捷性,已越来越被重视与提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在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10]。调查发现,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愿意到社区就诊,可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后取消门诊挂号费、优化就诊流程,而且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降低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考虑了居民的就诊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中老年人到社区就诊。结果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凸显服务优势,关注重点人群的引导和服务项目的拓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次调研中发现不同社区居民就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差别显著,可能和调查对象的选择有关,虹桥社区调查居民年龄相对偏大,所以选择距离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数较多。

综上所述,长宁区依托社区卫生改革,以居民需求意愿为核心,建立了多渠道的双向转诊平台及新型有序的就医链条[11]。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居民享受到便捷、实惠、有效、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将自愿与其家庭医生固定下这种签约关系。签约家庭医生大大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度,培养起“社区首诊、双向转诊、逐级就诊”的良好就医习惯[11],此种分级诊疗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卫生资源的优效配置,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长宁家庭医生服务制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探索了可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存瑞,叶文彬,李国鸿.英国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及启示[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4,21(4):150-15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9):609-612.

[3]肖峰,吴小岭,赵德余.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J].中国市场,2012(29):84-90.

[4]吴军.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A):2851-2853.

[5]江萍,赵琦,赵晓鸣,等.探索中践行长宁特色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J].上海医药,2012,33(6):15-19.

[6]焦雅辉,胡瑞荣.看病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2(3):35-37.

[7]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劳动保障,2009(5):48-53.

[8]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J].中国护理管理,2004,4(5):10-12.

[9]罗秀娟,董建成,张志美,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居民满意度的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790-2793,2797.

[10]梁万年,王亚东,杨兴华,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05-708.

3.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篇三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医患矛盾;博弈论

一、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含义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指通过签约合同的方式,使每一户家庭或者每一位居民都与一位具备家庭医生资格的全科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医疗服务关系,它不仅仅包括疾病的诊治,更是一份全方位、全过程的健康护理契约。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医疗行业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家庭医生是基层首诊职能的承担者,负责签约居民日常疾病发生时的初次诊断,如需进一步诊疗,再由家庭医生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这种分级模式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患者分流,不仅能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给患者提供便利,也能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能够解决医患矛盾中的道德风险

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使得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医生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为“诱导需求”,即通过“大处方”等措施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医疗项目,从中获利。医患双方的行为可以看做一次性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正是因为一次性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才使得医生在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一方。

基于博弈论,下面将具体分析医患矛盾的产生原因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形成的重复博弈优势。现假设只有医生和患者两方博弈,医生可以选择尽责和不尽责,患者面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只有配合和不配合两种选择。建立得益矩阵如表1,可以得到四种策略决策。假设患者接受治疗的费用为C,C也构成医生诊治的工资收入;患者接受医疗诊治获得的健康收益为R,若选择不配合而不接受医疗服务,那么他将承受A的疾病痛苦(假设能量化)。医生尽责时所要消耗的各项成本为B1,不尽责时的成本为B2,B1>B2,并且医生尽职时患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为P,而医生不尽责时医生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包括精力智力资源的节约和额外利益如商业回扣的获得)为Q。根据以上假设,得益矩阵如下:

利用划线法比较各项决策的优劣。当医生选择尽责时,患者配合时所获的收益为R+P-C,将其与不配合时的-A比较,一定有R+P-C>-A,即只要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收益为正,则一定有上述结论。这一结果是确定的,接受治疗之后患者的健康收益大大增加,这也是患者寻医的根本目的,否则医患关系便不会发生。当医生选择不尽责的情况下,患者接受医疗诊治同样有健康状况改善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也一定有R-C>-A。除非当医生不尽责时患者获得的健康收益极低,造成患者就诊的纯损失,这种损失甚至大于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即R-C<-A,此时患者选择不配合治疗,那么医患关系就此终止,不再属于分析范围。这也便是这一动态博弈中患者为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

再看当患者选择配合的情况下,医生会如何选择呢?很明显,由于B1>B2以及Q>0的前提条件,医生会选择不尽责,此时他不仅还能够获得与尽责时同样的收益,还能节约精力、智力成本,甚至获得额外的收益。所以最后的纳什均衡决策为:医生,患者(不尽责,配合)。在这种行为决策之下,医生会将不尽责作为工作常态,而患者始终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而签约医生制度通过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实际上它将医患关系的单次博弈转化为长期的重复博弈,能够有效地缓解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由于多次博弈,患者可以根据上一次博弈中医生的决策随时调整自身的行为,能够促进双方博弈地位的平等化。并且长期交流使得医生的尽责与否能够更容易被察觉,患者的健康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具体来说,患者在第一次博弈时会采用触发策略,如果医生也采取触发策略,那么这种相互妥协就会长期持续下去,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一旦医生违背触发策略,那么患者可以在下一次博弈中采取报复行为,或者直接退出博弈,这将使医生无法获得预期收益,显然这是一种非最优的选择,甚至两败俱伤。另外,签约医生实际上是病患信息的“收发室”,双方基本不存在直接的金钱往来,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承担,并且通过“患者自付比例”指标限制家庭医生开具《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的药物,这能够有效断绝医生寻求额外收入的途径,能够进一步规范医生的行为,促进医患关系走上正轨。可见,“合作博弈”才是未来医患关系发展的方向。

三、制度实施背景与困境

2015年11月25日,备受关注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突破性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政策一经发布就遭遇社会各方的激烈讨论与质疑,从试点结果看,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尚存在较多问题,要在五年内完成改革可谓“任务艰巨”。

家庭医生制度在欧美国家已经十分成熟与普遍。比如英国,超过90%的居民受到社区全科医生24小时的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均由家庭医生进行转诊。在美国,除上所论,还建立起周密的家庭医生培养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7年一周期的全部家庭医生考核制度,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相当完善。

该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最早追溯到2012年在上海市17个区县的试点。根据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的改革数据报告来看,改革成效较为显著。在9个月的实践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率达到42.99%,家庭医生工作满意率达97.25%。几年来,制度红利不断延伸,为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医疗服务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但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各个试点地区的差别经济基础,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困境也逐渐显现,主要可以概括为:(1)资金支持匮乏。签约后,工作量大大增加,而家庭医生的收入依然受限于绩效工资,财政也尚未进行统一补贴或专项资金支持,使得有些试点地区出现“徒增工作量不见工资涨”的情况,影响签约医生的积极性。(2)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家庭医生的工作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为基础,随着签约量增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状况愈发严重。比如《目录》中规定的药物,并不能完全在社区医疗中满足,这将直接导致患者对家庭医生诊治能力的质疑,给本身就备受争议的家庭医生“社会信任度”的获取增添阻碍。(3)全科医生人数缺口大,水平低,建立长效的培养制度势在必行。当前的签约医生大多由社区医生转变而来,只改形式而不变内容,民众笑称“只签不约”,导致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改革成为一纸空文。(4)配套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失。家庭医生尚无专门的法律保护,难以应对频繁出现的医患冲突与诉讼风险,导致群体积极性不高。

可見,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推进绝不应当是制度“独行侠”,配套措施的辅助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一味追求改革速度,力求短短五年建立起完善的新制度是否显得急功近利?改革步伐加快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政策的充实度与可行性,才能避免“空壳制度”现象的发生。只有在明确现存问题、制定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政策的落实才能真正找到光明出路。

参考文献:

[1] 吴军,史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3(28).

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划 篇四

根据市、县、镇的工作部署,我村紧紧围绕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卫生室“网底”作用,进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农村地区的落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与辖区村民签约服务,和村民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强化对辖区村民的健康管理,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促进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二、签约团队

签约服务团队主要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具有资质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责任护士和乡村医生等建立“1+1+1+1”的组合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团队要开展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和以寻医问药、健康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服务;将一对一健康处方(经患者签字确认)等各类服务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我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如下:

组长:曾祥芬 县医院医师 成员:戴泽岚 卫生院医师

李晓利 县医院护士

聂治国 乡村医生

三、签约内容

签约农民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将其他医疗服务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包户责任制。家庭医生要以签约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重型精神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对农民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开展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筛查、随访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生活行为干预指导和诊疗路径指导服务;三是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对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访视、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和家庭康复指导服务;四是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技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进行规范化治疗,为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

(二)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接受居民监督打分。家庭医生的门诊日志由村卫生室统一存档,乡镇卫生院每月进行审核,并记入家庭医生考评档案,作为对乡村医生执业考核的依据。

(三)健康评估。以建立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医生每年对签约居民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危害健康行为等健康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量体制订个性化健康方案,使居民既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也知道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四)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院诊疗的病例,乡村医生要为签约农民及时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并履行转诊手续。

鼓励家庭医生开展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其它个性化服务。可因地制宜,提供免费、优惠、特需等类型服务。需要收费的项目应根据国家有关收费政策和标准执行,也可采取协商等形式,确定服务收费。

三、签约方式

(一)自愿签约。在充分了解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前提下,由辖区居民自愿签订服务协议,享受签约服务。

(二)签约时限。签约服务协议原则上一年一签,期满后根据当地村民的意愿,自动续约。

(三)签约责任。家庭医生负责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等各项服务。在为农民提供服务过程中,因农民隐瞒病史信息、不执行家庭医生制定的防治方案、不听从指导意见而影响到服务质量以及因病情超出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和能力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家庭医生不承担责任。

(四)违约责任。对于未按签约服务责任书提供相应服务或经考核不合格的家庭医生,扣发相应补助经费并取消下一签约资格。经整改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开展签约服务。

五、保障机制

广泛开展宣传,认真组织实施。要以宣传标语、传单、宣传栏、横幅等方式,充分告知辖区村民签约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务必做到签约服务家喻户晓,宣传活动进村入户,让更多的农民自觉接受并主动签约。

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篇五

一、诊前咨询

签约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诊前咨询服务,指导签约对象选择适宜的就医途径、合理用药。

二、基本公卫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儿童健康管理

5、孕产妇健康管理

6、老年人健康管理

7、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9、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10、中医药健康管理

1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2、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3、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14、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15、婚前保健

16、国家、省、市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三、基本医疗服务

1、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

2、合理用药和就医路径指导,开具慢病长处方

3、基层门诊预约和上级转诊预约

4、医联体内或合作上级医院远程会诊

5、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6.家庭医生签约宣传活动总结 篇六

为切实做好我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的知晓率和获得感。

10月12日上午,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组的医护人员深入社区,通过张贴海报、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义诊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中心的医护人员们首先向居民介绍什么是家庭,并详细解读了北京市关于家庭惠民政策,签约后能够享受到的便利和实惠,签约服务的内容及如何签约等,通过宣传增强家医服务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很多居民现场积极要求建档签约。

活动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共发放宣传资料100份,现场建立健康档案20人,签约家医25人。

活动期间还为居民义诊咨询,测量血压,进行健康知识指导等,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7.新建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篇七

按照省、市卫生部门的部署, 按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 城镇责任医生网格化”的要求, 新建县大力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到2012年底, 全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覆盖293个行政村的1456个自然村, 覆盖率100%;签约服务对象30.64万人, 签约服务率60.08%。

一、“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类人群、注重三个环节”

(一) 围绕一个目标:让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全县开展了两大活动:一是“和谐新建, 健康先行”进村入户送健康主题活动;二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活动。

为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科学、协调、有序开展, 始终做到“三轮驱动、三位一体、三个统一”。

1.“三轮驱动”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先后投入3000万元完成三大改造任务:一是投入2200万元对全县293个村卫生室按每村5万元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每个村卫生室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做到五室分开, 布局合理。二是投入400万元对293个村卫生室进行信息化建设, 每个卫生室配备一台电脑、票打机, 新农合、基本药物、居民电子档案三网同行, 化整为一。三是投入400万元统一购置900套简易健康体检设备, 以及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登记本、档案橱、身高体重计、宣传手册等物品, 做到每个村医一个出诊箱、每室一橱、每村一牌、每街一条幅、每户一信一卡一手册。

2.“三位一体”就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有机结合。在进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 具体要做到五点:一是签约到每家每户;二是宣传到每家每户;三是档案建到每家每户;四是健康服务到每家每户;五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到每家每户。

3.“三个统一”就是统一活动步骤、统一活动内容、统一服务文明用语。乡村医生在签约服务过程中,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1234567沟通制”:1个技巧, 即多听居民说, 尽量让居民宣泄和倾诉, 尽可能作出满意的解释。2个掌握, 即掌握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知识。3个留意, 即留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沟通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居民家中的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及孕妇。4个避免, 即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言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 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护人员的意见。5个主动, 即主动介绍;主动宣传;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解答疑问;主动沟通。6个规范, 即上门行为规范;文明用语规范;礼仪着装规范;称呼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道别规范。7个声音, 即接待有问候声;自我介绍声;开门合作谢谢声;尊敬对方称呼声;对询问有解释声;工作失误 (不到位) 道歉声;完成工作道别声。

(二) 抓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人群。针对不同人群, 在乡镇实行“城乡一体化”, 在县城实行“责任医生网格化”。

1.“城乡一体化”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乡镇卫生院去完成,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由乡村医生去完成。实行分级管理,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2.“责任医生网格化”就是医生进社区, 服务进家庭。在县城长堎镇卫生院增挂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13个社区居委会都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签约服务及公共卫生等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对县城所有个体社会医疗机构按社区分布重新进行医疗网点布局, 将县城18个分支医疗机构整合成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按照网格区域分布将其它个体诊所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 注重三个环节:实施分级管理、强化示范引领、注重工作实效。1.改变过去乡镇卫生院越趄代疱、虚多实少, 乡村医生未能真正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纽带指导作用, 转变服务功能, 实施分级管理。具体做到分片服务、分级服务、分类服务, 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标准。乡镇卫生院重在指导、重在建章立制、督导检查、考核验收, 签约、回访、健教、建档、常规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下移村卫生室, 由乡村医生去完成。2.强化示范引领。首先确定3个试点乡镇, 每个乡镇确定2~4个村作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具体做到规范制度、规范签约、规范服务公开、规范着装、规范转诊。通过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人员的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更加明确, 村卫生室服务模式更趋科学。3.注重工作实效性。我们紧紧抓住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这个平台, 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 特别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做到签约服务真实性。所有签约一式三份, 要求医生与村民直接面对面, 按照签约服务要求履行好职责。二是数据统一性。注重把签约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起来, 每个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都张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度表、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一览表, 做到张挂数据与健康建档、电子档案、公共卫生服务登记本数据与实际数据完全统一。三是服务规范性。利用签约服务这种形式, 全面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有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做到乡镇卫生院包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包户。并张贴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架构图, 一目了然, 做到职责清晰, 分工明确。此外公共卫生工作职责、乡村医生服务团队制度、家庭医生职责、乡村医生联系制度、家庭医生上门巡诊制度等都全部上墙, 规范了服务行为, 促进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取得显著成效

(一) 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医务人员对广大居民健康管理全覆盖, 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村庄 (社区) 为居民提供服务, 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二) 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三) 提高了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落实, 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更多的人知道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惠民政策, 从而主动接受服务。

(四) 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这项工作, 牢固了网底, 乡村医生责任感、团队意识显著增强, 群众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得到提高。

(五) 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卫生形象。乡村医生由原来的等病人上门变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 和群众关系拉近了, 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体会与认识

(一) 政府重视是关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最有效的途径及载体, 对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建县政府对卫生工作可谓高看一眼, 厚看一分, 仅就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两项工作, 早在2009年县政府就一次性拨付村卫生室建设经费1000万元, 按每室5万元标准对全县320个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规范化改造, 为今天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县政府一次性划拨160万元作为活动启动经费, 用于活动的宣传及相关设备装备, 为项目的有序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组织管理是保障。通过乡村医生与签约对象面对面的接触与沟通, 可以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干预, 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蔓延, 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一个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 新建县卫生局一是实行局领导挂片、科长挂乡镇、院务会成员挂村的组织严密职责明晰的管理架构;二是实行示范引领、连片推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是开展“三看”活动, 看一体化开展情况、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以片为单位, 每片抽查一个乡镇, 每个乡镇推荐一个村, 由局长带队, 班子全部参加, 科长当评委, 最后全县点评。四是在全县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达标数量与项目任务同步, 制定严格的考评体系, 定任务、定目标、定规范、定奖惩。五是严格考核, 强化服务。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通过季度考核、年度考核、不定期督导检查等形式, 确保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和健康发展。

8.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篇八

搭建平台 转变服务模式

抓住卫生改革机遇,着力于推进卫生工作向基层延伸,通过开展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和示范化建设,实施健康小屋、预防接种门诊、慢病管理建设等,为签约医生提供了技术和协作服务支持。特别是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使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建立了相对固定和谐的“亲情式服务关系”,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规范管理 着力内涵提升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和中长期规划,突出“两个强调”,做到“七个明确”,全力推动签约服务工作开展。“两个强调”即首先强调宣传引导。内容上,宣传签约服务的政策和具体的服务内容。形式上,开展市、县、街道、社区和村(居)委员会多层面的宣传工作。省、市各大媒体先后进行了多轮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宣传效果。其次是强调工作主动。以辖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主动为居民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双向转诊服务等适宜医疗卫生服务并不断拓展上门服务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责任、签约主体、签约对象、签约形式、签约内容及签约要求,力争两年内五成居民拥有“家庭医生”。

着眼长效 强化制度建设

结合实际,切实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签约服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一是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坚持公共卫生以“拨”为主;基本医疗以“补”为主;人事管理以“聘”为主;分配制度以“绩”为主,探索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建立。二是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托管、组建纵向一体化医疗集团等多种合作形式,探索建立与大中型医院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如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新中镇卫生院开展了集团化医疗合作试点,罗江县人民医院托管略坪镇卫生院,德阳市人民医院、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同泰山、旌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专家派驻和双向转诊制度。三是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德阳市作为全省9个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今年招聘30名全科医生。

先行先试 各地特色突显

德阳市各县区把推进签约服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罗江县结合人口少、地域范围小的实际,推行以乡镇卫生院(社区)为实施主体,县级医疗机构分片指导,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联动模式。中江县实现了签约服务“量化管理”,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考核体系,并与项目资金分配奖励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旌阳区、什邡市利用乡村医生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贴近农村群众,熟悉村镇的现实情况,重点推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多方受益 实现“四个促进”

经过一年多努力,德阳已建立全科医师团队662个;签约家庭508076个,签约覆盖率40.39%;签约人数1420924人,签约覆盖率41.59%;签约重点人群人数378577人,先行试点的三个县(市、区)签约覆盖率均达50%以上。通过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形象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基层卫生服务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卫生服务由单向的、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互动的“提供服务者”转变。二是促进了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建立。推行签约服务,使医疗服务方式从坐诊模式转向坐诊和走诊相结合的模式,服务内容由重医疗服务转向防治结合,为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打了良好基础。三是促进了居民服务满意度的提升。签约服务使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随访服务等更加深入,通过实施预约诊疗、上门访视等便民惠民措施,增强了签约居民的健康意识,增进了签约双方的沟通,改善了服务关系,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使社区(乡镇)弱势群体、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优先得到以基本医疗和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卫计)

9.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篇九

为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根据营口市卫生局《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营卫传[2017]61号)文件精神,以及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局公共卫生科的指示,我中心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际,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根据区卫计局公共卫生科的工作部署,结合我辖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以xx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xx副主任,等医生,等护士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同时成立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现了签约服务团队对辖区居委会全面覆盖,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证服务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我中心通过以下途经进行宣传:

1.利用我中心的DVD播放机播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像资料,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就诊的老年人及辖区居民进行宣传。

2.2017年5月19日当天下午,我中心组织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制作条幅、免费义诊等咨询活动,深入社区居民,大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并在活动现场与广大居民进行签约,与辖区居民建立健康和谐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

3.2017年5月27日上午9:00,我中心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医院一楼门诊大厅,进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的知晓率,进一步扩大卫生服务团队的影响力。

(三)明确原则,分级管理

对于辖区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重点关注的人群,包括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结核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群以及贫困等特殊人群。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1.健康普通人群,以促进健康为目标。

1、提供健康评估及规划。根据健康档案信息,每年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居民健康规划和目标。

2、提供健康“点对点”管理服务。及时对签约居民发放健康材料;及时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活动信息;及时告知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每半年召开签约居民代表座谈会一次,寻找健康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计划。

4、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服务。

2.重点需关注的人群

孕产妇、婴幼儿、亚健康人群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

1、对签约的孕妇提供孕期指导服务。

2、对签约的产妇和新生儿进行4次上门访视并体检。

3、实施稳定血压、控制体重等健康工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干预。

对于慢性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以提高慢性病控制率为目标。

1、建立、完善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并在服务中及时更新。

2、提供转诊预约服务。

3、对签约居民给予1次/季度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和疾病康复咨询。

4、运用健康讲座进行健康干预。

5、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中医心理健康服务。

6、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服务。

重性精神病、残疾人、优扶对象等特殊人群,以减轻痛苦、便捷医疗为目标。在慢性病人群服务基础上开展以下服务内容:

1、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

2、对确有需求的进行定期上门访视,提供免费物理检查,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提供专家预约咨询服务。

4、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的知晓率。在签约的同时并再一次告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基本公共卫生内容及基本药物内容,使居民提高了认识,了解了新形式。

2.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树立了卫生形象。通过再一次的宣传和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签约居民的归属感,和群众拉近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3.增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这种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使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了解到签约不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4.促进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签约服务,家庭医生责任感增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居民对他们也更加信任了。

5.得到居民的认可。通过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使他们了解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还不够,个别居民会出现拒绝服务的现象。2.部分社区居民认为我们服务团队业务水平有限,导致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有所顾虑。

1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总结 篇十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总结

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进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我中心通过多种形式(义诊、讲座、微信、东方健康频道现场录像等)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组织了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家庭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现场签约。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要让更多居民认识签约服务、了解签约服务、愿意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长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家庭医生签约口号 篇十一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从上海市各区、 县中选取3 个家庭医生试点区、 县和2 个非试点区、 县, 再从选择的区县中选取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采用拦截式方便抽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为研究对象, 进行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1 021 份, 回收问卷1 021 份, 其中有效问卷959份, 有效应答率为93.9%。

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查阅文献,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经过预调查和征询专家意见后反复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调查前, 统一培训调查员, 于2013 年6 月—7 月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 以就诊居民自填的方式收集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 (1) 基本情况。 人口学特征、 健康情况、 健康关注度、 就医资源和就医原因。 (2) 就医情况及满意度。 就医选择、 就医目的及满意度。 (3) 家庭医生服务制。 知晓情况、 对家庭医生期望和签约现状及原因。 (4) 已签约者现状。 家庭医生利用情况、 满意度及建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 双遍录入, 对数据进行核对整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结果, α 值取0.05。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性别比例为1:1.78, 男性348 人 (36.3% ) , 女性611 人 (63.7% ) ; 平均年龄为 (59.91±14.30) 岁, 主要集中在50 岁以上 (占81.2%) 。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9 人 (占10.6%) , 初中284 人 (占30.4%) , 高中/中专/技校320 人 (占34.3%) , 大专119 人 (占12.7%) , 本科及以上112 人 (占12.0%) 。 婚姻状况在婚者居多, 699 人 (占90.0%) 在婚。 职业以工人占比例最大, 共320 人 (占35.5%) , 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18 人 (占24.2%) 。 家庭人均月收入1 500~3000 元者474 人, 所占比重最大, 为50.5% , 其次为3000~5 000 元者, 266 人 ( 占28.3% ) , >5 000 元者154 人 ( 占16.1%) 。 <1 500 元者45 人 (占4.8%) 。 参保类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最多, 604 人 (占67.8%) , 其次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39 人 (占26.8%) , 新农合18 人 (占2.0%) , 其他30 人 (占3.4%) , 见表1。

人 (%)

2.2 签约状况

959 例调查对象共有例签约290 例签约, 占30.2%, 未签约者669 人, 占69.8%。

2.3 人口学特征与签约现状关系

2.3.1 人口学特征与签约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与签约情况的关系见表2, 年龄、 职业、 医保形式、 自身健康状况、 患慢性病状况及服药情况与签约有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1 人口学特征与签约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为了消除不同因素间可能的相互影响, 对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应变量签约现状y=0 未签, y=1 签约; 涉及哑变量分析以男性、 小学及以下、 年龄小于50 岁、 不服药、 已 (在) 婚、 未患病者、 自评经济状况较差、 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和职工医保为参比组, 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 性别、 年龄以及服药情况,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 年龄长者以及患病的人群更倾向于签约。

3 讨论

自2005 年上海市长宁区率先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 到如今在全市推广, 目前, 上海市各个区、 县仍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4]。 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行是建立在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 由家庭医生及其服务团队提供基本医疗、 基本公共卫生、 健康管理和首诊与转诊等服务, 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1]。 签约在家庭医生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联接着医生与居民[3]。 因此, 研究签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而社区就诊居民作为家庭医生制度推行覆盖的重点人群将是首先接触到家庭医生的人群。

在英国, 家庭医生制作为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NHS) 的重要组成部分[5], 有超过99%的居民都拥有并签约家庭医生[5], 而此次调查发现上海病人自报家庭医生签约率仅为30.2%。 即在社区就诊病人的签约率。 在家庭医生制建立上, 上海市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家庭医生签约率尚低; 同时由于本次调查对象是在社区就诊病人, 此人群与所有社区居民是不同的, 主要是中青年人比例较低, 而中青年人群正是签约率相对较低人群, 这会导致签约率的高估。 刘登等调查发现51.5%居民表示自己及家庭需要家庭医生, 赵影等在上海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有56.9%居民愿意签约家庭医生[8]。 但签约意愿与实际签约是两个不同概念, 签约意愿较高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人们对于签约对未来自主就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担忧[8]。 此次研究的结果与类似的研究是一致的, 孟仲莹等的研究发现开展家庭医生制存在签约量不足的问题[9]。 说明目前在上海还需要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制的倡导, 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调整, 以吸引居民签约家庭医生, 逐步提高居民家庭医生的签约率。

本研究分析显示: 女性签约率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健康, 并投注更多时间精力有关, 因此, 更倾向于与医生签约, 以建立长期的联系。 研究同时发现: 随着年龄增长, 70 岁以上年龄组签约明显提高。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健康下降, 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 上海老年人口众多, 到2011 年60 岁以上的户籍居民达到了347.76 万人, 占总人口数24.5%[10]; 第六次全国普查的数据显示, 上海市65 岁以上的人口中12.7%的居民身体不健康, 其中3.7% 的居民生活无法自理[11]。 本次研究发现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口, 60 岁以上的人群占56.5%。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增大的居民越倾向于签约, 尤其是70 岁以上的居民。 随着人口老年化程度加重, 家庭医生将要发挥重要作用[12]。 可见老年人群应作为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初期的重点人群。 是否长期服药对签约率影响明显, 本研究中有67.3%的人群长期服药, 他们更倾向于签约家庭医生, 这可能由于长期服药者长期在社区就诊, 与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因此, 更倾向于签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 解决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目的是借此使居民更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与就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发现: 女性、 70 岁以上的人群和长期服药的人群更倾向于签约, 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时, 应在扩大宣传、 完善基本配套政策措施上, 重点从这些人群入手, 提高居民签约率, 以带动其他居民。为后续制度的推进提供着力点。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现状, 探讨社区就诊居民人口学特征与签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选取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拦截式调查社区就诊居民, 共计调查1 021人, 回收有效的959份, 回收有效率为93.9%。结果调查居民平均年龄 (59.91±14.30) 岁, 其中50岁以上占81.2%, 男性348人 (36.3%) , 女性611人 (63.7%) , 居民自报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0.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 (OR=1.44, 95%CI (1.042.00) ) 、年龄大于70岁 (OR=2.17, 95%CI (1.134.14) ) 以及长期服药 (OR=2.66, 95%CI (1.564.54) ) 的人群更倾向于签约家庭医生。结论 病人自报家庭医生签约率尚低, 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时, 应在扩大宣传、完善基本配套政策措施上, 重点从女性、70岁以上人群及长期服药人群入手, 提高居民签约率, 以带动其他居民。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率,人口学特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等.关于本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沪卫基层[2013]007号) , 2013.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沪府发[2011]18号) , 2011.

[3]杜兆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31) :3541-3543.

[4]余澐, 张天晔, 刘红炜, 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0) :7-11.

[5]patient choice in the NHS[EB/OL].http://www.nhs.uk/Tools/Pages/Patientchoice.aspx.

[6]雷晓康, 王泠.联合诊所:英国NHS服务模式的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7) :.

[7]刘登, 曹海涛, 潘毅慧, 等.上海市闸北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0) :.

[8]赵影, 祝友元, 潘毅慧, 等.社区门诊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0) :.

[9]孟仲莹, 杜兆辉.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体会[J].上海医药, 2012 (22) :21-24.

[10]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2.htm?d1=2012tjnj/C0206.htm.2012-09-22.

[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2011-09-22.

上一篇:中秋活动的主题标语下一篇:校园文化安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