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的实现

2024-08-04

网络教学的实现(精选8篇)

1.网络教学的实现 篇一

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阳光学校

段岩樱

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阳光学校

段岩樱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重中之重。一切教学设计与手段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现谈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文化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果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缓缓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得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语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控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有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2.网络教学的实现 篇二

一.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理解和吸收, 写是运用与表达, 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升华。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 往往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 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所以,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 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重视积累

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一定的积累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 所以教师在讲析课文时, 要穿插作文教学, 帮助学生不断积累。

1、积累典型作家的材料

高中阶段, 我们所了解的作者有“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这些作者身上, 我们看到一种气节与自尊;还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放诗人辛弃疾,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诗人杜甫, “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从这些作者身上, 我们看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 在课文教学中, 在讲授课文相关背景时, 还能够积累到一些典型素材。

2、积累典型人物的材料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举不胜举, 有一些就可以当作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蔺相如, 《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 《苏武传》中的苏武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理科夫, 《老人与海》中顽强的硬汉子桑迪亚哥等外国优秀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而且这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 也不乏一些故事新编一类的作文,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大多来自课本。可以说, 利用课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素材, 既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

3、积累诗词名句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许多名篇名句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能背会写, 还应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以增添作文语言的亮点。其中, 最容易把握的应属诗词了。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及必修教材中的古诗词单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优美的诗句、靓丽的语言能为学生的作文增添文采。这样, 学生不仅巩固了背诵, 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重视仿写

如今,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40分的基础等级分列出内容、表达各20分, 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不仅要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而且要尽可能的在语言上有文采、有亮点、有情感。这就要求要借助自然景物、借助人物描写来表情达意。这一点, 语文课文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

1、对课文中的优美语段进行仿写

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文质兼美的范文, 优美的语言不但能陶冶情操, 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模仿、借用的绝好素材。《荷塘月色》中, 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的描写, 优美生动。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赏析, 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依照其特点仿写, 如:《晨光中的校园》《月光下的小路》等, 以提高学生运用修辞、调动各种感观的写作的能力。

2、对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技巧进行仿写

课文教学, 无外乎要分析结构、总结特点、体味情感、品位语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分析, 学生在听的时候, 也许会感觉有趣味, 但过耳即忘, 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求教师把课文的分析与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吸取写作经验, 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听写,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3.网络教学交互性模式的实现 篇三

一、网络教学互动性建立的基础

1.学习本身是互动的过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教学效果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的结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强调知识、技能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主动去探索知识,进而发现事物之间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以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据此解决新的问题。网络教学过程中交互模式的建立,就是为了使网络课程的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通过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发生变化。

2.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人们呼唤一种灵活的、无界限沟通的学习环境来适应日益增长的知识含量的需要,多媒体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和控制学习,为学习者的个性和智能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灵活、平等、高效的交互活动环境。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模式的意义

1.教学核心的转变

倡导以学生和学习过程为教学的核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和课程教学为中心。

2.教学方式的转变

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交互式教育为主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者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习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

在教学手段上广泛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上采取多样化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教学内容的转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不受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限制,而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本学科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并在交互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三、网络教学交互性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1.网络教学交互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开展。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交互和反思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例、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2.网络教学交互对学生的要求

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频繁。利用网络交互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互与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学生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身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从而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

四、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模式的几点认识

首先,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他特性的功能更强大,优势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价值,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

目前,相当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宏观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吸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经验总结或新的知识,这是其他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操作是可改造、可新建、可变化。交互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其次,充分运用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点,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各个教学基本环节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微观、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再次,交互性按照使用程度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自主式交互、反应式交互和双向式交互。自主式交互是系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交互的,强调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学习者能够接受提供的知识内容并主动反应。反应式交互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系统是交互过程中的主导。双向式交互是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鼓励学习者按照个人需求与系统内容建构知识和交流信息,而且强调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反应而调整交互,针对不同的反应给予不同的建议。

网络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出现为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教育信息的全球传播,这一切使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模式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灵活、智能的学习空间。通过交互性教学模式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共享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永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1(4).

[2] 李美凤,胡卫星.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3(9).

[3] 王基一.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中国远程教育,2001(4).

4.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设计 篇四

【课堂导入(约5分钟)】

大家来玩游戏:当你在森林里遇到危险时,你和老虎,孔雀,大象,狗,猴子一起逃生,但是为了生存,你必须抛弃他们,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对这几项进行选择和排序,并谈谈选择的理由。

公布答案:孔雀代表你的伴侣,爱人;老虎代表你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狗代表你的朋友;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猴子代表你的子女。(学生在下面讨论并反思,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选择当中能使他进一步思考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教师点拨导入:亲情、友情、爱情、金钱、权力、美貌、健康、技能等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但是人在一生中,会面对很多的选择和转折,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不得不迫使我们放弃一些东西。面临同样的选择,但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这些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的看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什么是价值?什么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讲授新课(约30分钟)】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板书)教师:要想理解什么是价值观,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价值?首先我们先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于人来讲有什么价值。

材料: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大量幸存的老百姓没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开展救援的同时捐献了大量的物资和款项。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物资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请学生回答)

(1)粮食、水等:满足人们吃的需要(生存需要);(2)衣服、帐篷、车等:满足人们穿、住、行的需要;(3)书本、宣传资料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4)消毒水、药品等:满足人们防疫和健康的需要; „„

(根据具体领域的价值来总结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

这些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它们对主体都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哲学上意义上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板书)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价值就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注意:(1)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粮食、水、衣服、药品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

(2)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是一种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设问: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与哲学意义上价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具体领域中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是个性,哲学意义的价值是共性,它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哲学意义的价值具有概况性和普遍性。再问:那么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习下面的知识即人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再讨论并回答这个问题。)小结:物的价值是满足人(主体)的某种需要,事物本身没有需要。人的价值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贡献),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索取)。也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板书)思考:那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是更多地享受价值(索取)?还是更多地创造价值呢(贡献)?

有人认为,“五子登科”(车子、房子、票子、位子、孩子即为五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播送爱心、担当责任、奉献社会。你们认为呢? 通过讨论,学生从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关系中分析得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进一步观看《辉叔十年助学之路》(2009年6月13日10点相约政协协议厅直播)的视频,得出社会各界对辉叔的人生价值的评价? 相关资料:前段时间,“史上最牛助学老人”一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2009年6月9日早上,辉叔就捐资助学事迹接受了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10家莞内外媒体的采访,详细了解了辉叔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捐资助学情况,并一再被辉叔的事迹所感动。王锦辉(东莞荣誉市民,金城营造集团创始人),86岁高龄的老人,可以为建设114所希望学校,走遍全国,行程百万里。辉叔捐建的希望学校已遍布全国19个省、自治区、45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69个县(乡镇)和香港地区。按汽车的公里路算,都有50万公里,还不说他步行的路。新华社广东分社主任记者陈冀认为,东莞的经济相对发达,富有的人有不少,但像辉叔那样,既出钱又出力做慈善的老人家确实不多见。

3、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板书)设问:是不是对社会的贡献是高高在上,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呢? 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最感动中国的捐款者。

(乞讨老人为灾区人民捐出105元)

(拉这样一车煤,老人才赚到16元。而他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一张万元支票,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工作人员震惊了,因为老人已经78岁,一直以拉煤饼为生,收入微薄。)

(孩子们也在排队捐款)„„

设问: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也是贡献社会和他人。通过视频和图片的观看,直观地让学生把握好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以及解决两个认知盲点:第一,人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而且也可表现在精神方面;第二,一个人所做的有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就是有价值的。

过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价值问题的思索,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一个人的活动往往受价值观的支配,那么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意:(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价值观人人都有,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等特点)。

设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哪些方面?(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分析,理解知识点:

材料一:制药企业的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与该企业的经营有什么关系?(教材P98的课堂探究)

材料二:三鹿奶粉事件,奶业的危机。事情缘由是河北省的农民耿氏兄弟因为自己的原料奶蛋含量始终不达标,损失很大。听说三聚氰胺有效,就加了些进去,后来就一次通过了,因此生意做的红火起来,也就在他们那个村子里流传开来了。结果是:三聚氰胺是奶农因为利益需要故意所为。中国的孩子喝奶粉不是结实而是结石了。后来还查出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的牛奶也有三聚氰胺成分。为什么这些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让国人如此不放心?

材料三:一个67岁的老人,一个功成名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医学界与人类社会全然陌生的一种不明原因的急性重症呼吸道传染病的肆虐,慷慨请缨要求把危重病人转送到他所领导的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集中隔离治疗。尔后又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奔忙在抗“非典”的第一线,乃至发生连续工作38小时一度累倒的情形。钟南山的身上洋溢着一种强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他在和平时期所表现的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英雄气质,比战争年代那些舍身取义英勇无畏的先烈毫不逊色。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材料四: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经公安部通缉,马加爵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马加爵,那年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从马加爵的悲剧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五:2009年12月31日晚,浙江工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见义勇为抓小偷时,被歹徒持刀重伤,抢救无效,于2010年1月1日凌晨去世。被刺学生叫杨济源,天津蓟县城关镇仓上屯村人,是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0701班班长,读大三。他在自己博客上的留下最后的话是:“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这句话立刻传遍了整个学校以及全国各地。是什么观念支配着杨济源去做这见义勇为的事呢?当然谁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利用上面的材料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和对人生道理的选择。

教师总结: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面对问题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在正反面事例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价值观能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把我们引入歧途。(感情升华,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教师提醒: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P98“专家点评”)

【课堂板书和小结(约1分钟)】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3、对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奉献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为它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感恩父母。

【课堂练习(约4分钟)】

1、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句话表明()

A.索取不是人的价值的内容

B.贡献和索取是相互对立的 C.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

D.索取无法反映人的价值

2、对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的是()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3、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感动国人,是因为()

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双项)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其中主要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开发乃至掠夺自然资源,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说明

A.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B.人类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C.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D.错误的价值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双项)牛玉儒把“人民利益高于天”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忘我工作,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实事,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忠心爱戴,是新时期党员领导的楷模。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C.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D.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练习。

5.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篇五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①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②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③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④“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⑤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请“导演”务必把“演员”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二、如何实现中学作文课高效教学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

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把握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

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炼字、炼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

在作文时,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地反复不懈地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

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等方面的工作。

三、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

做法有二:一是教师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或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

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来,每生可以轮办2~3次;又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再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展示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自己。

提倡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去了解社会。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行万里路”就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这就是积累――材料的积累、形象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写作思路的积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

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

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县、市、省甚至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6.网络教学的实现 篇六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经验介绍

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赵卫东

2006年,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以改革促管理,以优势促发展,以发展促特色,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教育科研取得了突出成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加强了内部设施建设,达到了多媒体进教室,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资源共享。为此,11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验,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实验方案,并严格按实验程序进入了准备阶段,按计划开始实验。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教育必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以信息化为前提。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诸因素的深刻变革。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的特点是: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要求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前提。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多媒体网络已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课程资源、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上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 的创造思维,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教育是人学,是培养人的科学”。其体现在教学上,则是以学生个体未来更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群体社会和全人类在和谐的继承与创造中不断进步为出发点与归宿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去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学生相互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衡量自我教育的维度主要是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课堂教学增加自我教育的成分,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的程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学校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改变教材呈现方式,从而促进师生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生命活力,同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使用更趋完善,形成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一流名校。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⑴、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⑵、构建网络环境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⑶、利用网络开发课程资源。⑷、开发建设学校网络资源库。⑸、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6)、利用网络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内容。

1、教师培训。学习打基础。教师对该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决定着实验完成的深度和广度。要搞好“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实验,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因此学校不仅扎扎实实落实实验工作,对每一位参与此项实验 的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培训,要求实验成员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利用科研讲座、学术报告厅对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让每位教师明白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实验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确保实验既扎扎实实,又卓有成效。要求以“学习发现”为主,同时“个人实践探索”。确立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论证。要求参与实验的每位教师做到六个一:读一本创新理论书籍,有一本学习笔记,有一节公开汇报课,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发表,有一次较成功的活动设计,有一套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学习有关理论的前提下,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意识,根据承担的研究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制定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探索性实践研究。培训促提高。聘请教科研专家办科研讲座,派出教师参加科研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为确保实验顺利实施,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我们制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进行培训。每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课余时间练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举行优质课评比时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内容,促进教师熟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回来后把学习内容、心得通过报告的形式向全体教师传达,达到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活动推成果。实验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课件评比,创新优质课、论文、案例、反思评选,用活动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实验水平,强化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为实验积累了经验,推出了一大批实验成果。

2、实践研究。教师根据各科课堂教学特点选定具体实践内容,分学科、分阶段实施。合作实践探索,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务。

初步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实验初,教科室搜集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相关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学习、个人学习、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加强了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利用现有优越条件(班班有多媒体、办公室有电脑、学校有课件制作室)设计、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组织实验教师对课件利用时机、脚本设计、最后效果作了初步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对新形势、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使实验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结构、网络的利用、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模式建构中的作用,在初步构建各科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实施策略时注意了教与学的关系,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教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用之于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有的将下载的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再利用;有的制作课件共享,本教研组的其他教师直接利用或者再作修改;有的根据需要拍摄数码照片,制作幻灯片用于教学。实验中,实验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信息,制作课件、设 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素养,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语文---(1)创设情境,自读自悟。(2)读读议议,披文入情。(3)质疑问难,合作探究。(4)联系生活,积累运用。体现了学习情景的生动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关系的多维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过程中,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积极地完成各种学习目标,并实现迁移、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

品德与社会---(1)预习(活动)导航,(2)活动探究:①合作活动②反馈展示③探究拓展,(3)自我总结。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学会主动合作探究、活动体验感悟,还要会学。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寻求合作、探究、交流和接受老师的指导。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思想的碰撞,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网络资源信息平台、学校网络资源库。学校在完成校园网及班班多媒体工程的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处的作用,组织专门人员参加建立网络资源库的有关知识学习及培训,集中力量,初步建立了网络资源库框架,并对学校各办公室、各处室负责人及班主任进行了网络资源库使用培训,让老师们会使用、会充实资料、会下载资料。达到了学校资源共享。

构建学校、家庭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平台。开发利用家校通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学生信息库。教师在家校通上向家长发布通知、学生表现、学习资源、学校事务。家长利用家校通下载学习资源、得到学生信息、和老师在线交流,学生利用家校通进行在线测试、登陆空中课堂学习。学校和家庭在学期结束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评选等促进了家校教育的互动。

3、总结提高。推出在课堂建构、策略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特色有创意的课例和可供借鉴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网络环境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学校利用专门的教科研研究时间对他们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典型的案例进行总结、推广,让更多的老师学习他们的做法,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论文、课件、电教教材等资料整理工作。教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总结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写出总结报告。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对理论学习成果和课堂教学建构成果进一步进行提高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总结研究,形成范式。

四、制度保障,创设良好实验氛围

实验开题后,我校由教科室组织,成立了校长曹其磊任组长、教科研领导及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课题组,这些成员都是在教育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师,他们热心教科研工作,又担任着课堂教学任务,对完成这项实验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我们学校较早地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课堂教学研究进行了探索。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创新教育、德育教育都形成了特色,在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作文教学、评价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 教学”打下了理论基础。多媒体进教室后,学校要求教师尽量利用多媒体上课,促进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同时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处,配备了专职信息技术管理员和信息技术员,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培训,教室信息达到了班班通,资源共享。这些都为实验的开展创设了良好条件。

学校结合教科研实际情况加强了课题实验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实验课题申报制度、学期考核制度(纳入考核)、实验课题管理制度、成果申报制度、公开汇报课制度、课题组长责任制。二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管理。制订课题实验计划、总结做到三统一:统一格式、统一上交时间、统一检查。同时,每位实验教师随时用《课题实验工作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方法、收获、课例、经验、心得、教训、实验问题等。三是加强了评价管理。为了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并有效推广,要求实验教师除做好常规实验工作外,做到:一是推广自己的成果,利用说课、评课活动、公开课、研究课渗透课题实验成果。二是研讨,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实验心得交流、相互观摩、优质课评比、优秀论文、课例评比等总结、研讨、观摩、评比活动。学期结束除对实验情况通过汇报、检查资料、测试学生进行打分量化,同时将推广成果及研讨情况作为重点纳入评价考核。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实施和进行。

7.网络教学的实现 篇七

通信原理课程作为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一直是很多院校的主干课程, 受到很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很强、知识点多且发散、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频域范围内的理论推导、分析, 造成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传统教学方法受到课时数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理论知识的大量堆积灌输,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通信原理教学网站的建立, 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快速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 从而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水平。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功能

1. 目标设计

网站的系统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应本着科学设计合理规划的原则进行。通信原理网站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网络教学、在线评价及师生互动平台,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学和协作学习;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管理以及考试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因而系统的总体构架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子系统, 教师子系统完成教学和学生信息收集及网站管理功能, 学生子系统完成学习、考试、做仿真实验等功能, 如图1所示。这两个子系统又通过共同的功能模块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的任务, 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

2. 设计方法

网络教学、在线考试和论坛答疑的设计利用Browser/Server (B/S) 结构, 实现在线教育与考试功能及后台管理等功能。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系统简单、功能强大、扩展能力良好以及能够方便的跨地域操作等性能[3]。

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 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物逻辑在服务器实现。用户界面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 本系统就是采用VBScript及JavaScript脚本语言来实现ASP页面。数据库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其中Web服务器是显示逻辑的核心, 它将信息组织成超文本, 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 (H T M L) 和超文本协议 (HTTP) 实现与Browser端的交互, 本系统使用的是Microsoft的IIS。Client端的程序配合相关的应用服务器实现业务处理逻辑;数据处理逻辑由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 B M S) 来完成, 负责管理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操作。各功能之间通过一些通用的编程接口连接, 如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通用网关接口CGI等。

二、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1. 系统功能分析

通信原理网络教学系统实际分为教师管理子系统和学生使用子系统, 其主要的功能通过不同登录形式区分, 各实际功能模块安排如下:

登录系统验证用户的合法性, 同时获得用户的使用权限。教师登录可以对学生的信息资料及发布的公告和教学内容等进行管理, 实现在线答疑, 对考试作出评价和管理;学生界面包括学生的各类信息, 学生通过注册后可以对个人资料进行管理, 不但可以学习在线教程, 还可利用论坛进行协作学习, 与教师进行交流;此外对于非注册用户还有guest登录形式, 只能浏览网站内容。

教学内容模块和视频教学模块提供教材的电子版, 及教师的课件, 还有名师的授课录像, 方便学生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Flash动画等各种素材来描述课程内容, 以及突出各章的重点、要点和难点;若服务器空间足够大, 通过平台内嵌的ASF流媒体技术可上传视频供学生直接观看, 使学生有现场学习的感受。

仿真实验模块可以就课程内容, 利用M a t l a b w e b s e r v e r可以进行远程仿真, 或者也可以提供相关实验内容和必要的使用方法, 利用M a t l a b、Systemview等优秀仿真软件, 验证所学理论,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在线答疑、论坛模块, 用网络上常见的B B S交互程序外嵌入本系统实现。在固定时间段教师在线时, 可以实现实时答疑功能, 类似于聊天室, 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时交流;当教师不在线时, 就发挥论坛功能, 学生可以提交疑问, 教师或其它学生可以非实时进行解答, 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目的。

在线考试模块能够根据一定要求自动生成试卷, 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自测, 并将结果提交。还可以实现成绩查询功能, 如果是客观题, 系统自动生成分数反馈给学生用户, 如果是主观题, 则教师在后台评判后给出成绩并反馈给学生。该模块还能完成学生作业的上传和教师的批阅功能。教师可以对试题的构成及评分标准进行修改, 同时通过该模块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2.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 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 本系统数据库需要的存储的信息分成若干个表单:例如学生表, 内含用户姓名、密码、学号、登录次数、登录时间、登录I P、老师的评语等项;课程内容表, 内含标题、内容、所属章节和小节、关键字等项;作业表, 内含作业名称、布置及上传时间和说明等项;在线考试表, 内含考试编号、各种题目的数量和分值、设置日期、考试时间等项。

3. 主要页面结构

首先进入登陆界面, 如图2所示。学生和教师及非注册用户可通过登陆入口登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交互, 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 同时也可通过注册功能获得独立的授权。

教师直接进入后台管理, 故仅提供学生注册功能, 正确填写注册信息后, 系统自动分配学号。学生用户登陆系统后, 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快捷通道进行在线学习、参加考试、上传作业、线上交流、调查投票等功能。在线考试、论坛、课件、视频等模块通过图标清晰显示, 点击可快速进入, 其它功能和次级页面链接可通过树形子菜单形式显示, 也是一目了然。如在线学习页面, 如图3所示。

本网站的特色在于设置了调查页面, 主要功能是从侧面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 教师可通过后台发布不同的调查来供学生选择, 以期进一步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教师登陆后可使用与学生模块对应的管理页面对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远程管理, 也可以发布公告, 公告在首页以滚动形式展出。

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通信原理教学网站完成了常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充分交流和沟通,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该网站将其中部分内容替换后, 也可供通信类其它课程使用, 适用范围较广。

下一步的目标是更大的突出教学网站的特色, 内容多未必是合适的, 要在结构安排及使用的便捷性上做进一步完善, 使之和专业特色有机结合。在评价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 做到一定智能化处理, 方便教师快速改进教学。还希望添加上前后课程链接, 整合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以推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及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为主导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利用ASP等软件开发工具, 设计和实现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并详述了网站的主要架构、实现的基本功能和开发过程及关键技术。

关键词:教学网站,ASP,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宝敏, 王吉庆.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0.10:41-44

[2]启明工作室.ASP网络应用系统实用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31-136

8.化学教学实现“双赢”的探索 篇八

摘要:通过精简教学内容实现“学少”,通过“动手实验”“动口讨论”以及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形成自觉学习、有效学习的局面,达到“学多”,进而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素质和考试成绩双丰收”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讨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29-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追求化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素质和升学成绩双丰收”的双赢目标,我们进行了“做科学中学科学——化学教学回归实验室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已进入第3个年头,有了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1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

教师之所以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的东西太多,怕是有一点没有教到,被中考钻了空子,负不起责任。这些超量的知识使学生不堪重负,反而形成了“教多学少”的局面。我们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教得少一点,让学生依据这少量的知识自己去学会更多,形成“教少学多”的局面呢?为此,我们把初中化学必教的内容精简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工具知识,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会做化学实验,二是能对化学符号识、读、写;另一类是思想类工具知识,包括“化学变化”、“原子”两个核心概念。如下表中的内容:

会做实验,保证了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形成于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之上,会使用化学符号保证了学生对化学的理性思维,并把这种思维成果记录、表达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化学变化”、“原子”这两个核心概念,实际上是掌握了两个化学的核心思维,只要这两个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扎了根,像“分子”、“元素”、“物质分类及变化分类”等概念都是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后自然生长的枝干,其他如“原子的构成”、“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离子”等知识也都是原子思想的自然发展,都可以在解释“化学反应原因”、“物质组成”、“化学反应质量关系”的应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发展出来。化学入门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就能既掌握了技术性工具知识(化学符号的识、读、写),又掌握了原子论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把化学用语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学的核心。

因此,化学启蒙就是要教会学生会做化学的事(化学实验),会写化学的字(化学符号),会说化学的话(化学的概念词语)。有了技术性和思想性这两样工具,学生手中就掌握了一支猎枪和寻找猎物的基本方法,在化学的森林里,他就能主动获取知识,立于不败之地。以初中化学人教社教科书(共12单元)而言,前5单元(不是全部内容)主要是这两类工具性知识,当我们择其要点学通之后,其后的6、7、8、9、10、11诸单元的知识,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不但可以学得快,而且能够学得好,出现我们期望的“教的轻松、学得愉快”的情况。

2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教得少,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并为用于学生的学,为“学多”创造了时间条件。但真正实现“学多”,关键要采用适合学生生命本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两年的探索,我们确信让学生“动手”和“动口”以及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就可以形成生动活泼、有效学习的局面。

2.1动手实验

实验技能是用实验学化学的基础。我们必须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反复练习来掌握这一技术工具。

属于思想工具的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我们的教学也离不开实验。在原子分子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很多学生的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气化的酒精为什么看不见了?放在盛有碘的试剂瓶口的滴有淀粉溶液的试纸为什么变蓝了?酒精和水混合为什么“1+1≠2”?正是在解决由实验产生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了“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很小,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间隙”的观念。

即使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实验。不少人认为,化学符号就是一种人为规定,只要告诉学生怎么写,记住、背过,多加练习就行了。我们认为,符号具有指代的作用,如果对它指代的对象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符号就是空洞的,对空洞符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以元素符号的教学为例,我们首先展示各种金属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物体,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等各种物理性质和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酸中、火中的变化,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这些物体的鲜明形象。接着我们又出示这些物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照片,指出其中一个一个亮点就是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随后,又展示这些物质的原子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同时给学生一张包括原子质量、原子半径等的原子数据表,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对不同原子建立更为清晰的表象,随即要求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原子表象图示出来。学生在图示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不同大小的原子可以用不同直径的圆表示,大小差不多的原子又如何表示?我们出示道尔顿的元素符号图,指出道尔顿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如何规范表示原子的符号,使它简单、明了、统一,我们顺势指出贝采里乌斯的解决方案,学生很快体会了用拉丁文字母及组合作为原子符号的合理性。在学会书写原子符号后,我们进一步引申,既然这个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能否表示所有的同种原子呢?又能否表示全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呢?当学生同意这样的要求时,我们顺势将“同种的原子”称为元素,把这种表示原子的符号改称为元素符号也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因为有了实验的基础,学生脑海里有了丰富的表象,元素符号及其意义的教学就变得顺利而有意义,元素符号成为连接宏观——微观的桥梁,学生由此也首次建立了“宏观——微观——符号”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课堂观察表明,学生非常喜欢做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兴趣盎然,没有瞌睡,没有萎靡不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学习化学,实现了化学教学的优质高效,究其的原因是学习过程适合学生的本性。人类动手学习的历史要远远长于符号学习的历史,所以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学习化学,不但符合化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更是充分利用了人的本能;不但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由之路,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他们喜欢学习。

2.2动口讨论

我们发现,凡是教师讲得较多的课,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对这样的课缺少兴趣,教师维持纪律的情况也就随之而来。而那些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的课却是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好。比如,教师组织同学们讨论“酒精和水混合为什么1+1≠2?”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竟然给出了9类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个引发争论的环节: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酒精和水混合时产生了大量的细小气泡,一些同学解释体积变小的原因是水中有空气,酒精将水中空气挤出来了,所以体积变小了。大家很快提出了这样几种反驳意见:①有那么多空气吗?水中空气是如何存在的?②气泡的产生是因为摇动让空气掺合进去了,与体积减小没有关系,正如饮水机中气泡不上走,水就不会向下走;③把“酒精和水混合”换成“水和水混合”是否也有气泡?如果有气泡但体积不变,就说明体积变化与气泡无关;教师鼓励同学们马上动手实验一下。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同学们自由表达了各自的不同意见,用实验肯定或否定了自己的假设,最终都认可了这样一种解释:构成水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空隙,混合时它们的微粒彼此侵占了对方的空隙,所以总体积减小。如同这样,凡是充分开展了讨论活动的课都是生动活泼的课,也都是优质高效的课。

学生的真情投入是提高讨论实效性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组织“酒精气化后为什么看不见”的讨论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追问了如下一些问题:

学生(1)气化了,变成气体了就看不见了。

[追问]为什么气体就看不见?

学生(2)气体无色就看不见。

[追问]无色的乙醇(酒精)为什么就看得见?

学生(3)物质聚在一起看得见,分散了不能反射光线就看不见。

[追问]物质分散了为什么不能反射光线?

学生(4)乙醇(酒精)气化分散变成小微粒,肉眼就看不见了。

[追问]微粒是因为分散变小的还是分散前本来就小?

……

迫使学生人人动脑筋给出一个自己认可的解释。

讨论要尽兴,要舍得时间。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讨论习惯的初始阶段,有耐心等待学生,非等到开口说话不可。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讨论是最佳学习方式之一,尽管讨论使得课堂不再那么安静,但它确实应该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

2.3先学后教

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是课题实验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先学后教”是从相信学生开始的,一经实验就发现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好方法。

我们曾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教授实验操作技能,事无巨细讲解操作要领,不厌其烦交待注意事项,却发现学生并没有完全听进去,动手操作还是错误不断。后来改为“先做后学”的方法,甚至把“先做”这一环节放在课前完成,课前就发一个试管让学生回家练习,即使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比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性质”的实验,因为学生先前已经做过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手边又有课本和学案,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先做”,教师宣布开始后,有的同学马上动手做开了,一些同学经过商量后也动手做了,有的同学是翻书、看学案的图示和步骤后开始做的,课堂上并没有发生无法控制的场面。我们观察到一个学生把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连续三次都没有成功。这时他停下来,东瞧西望,想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当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示范时,每个同学都是精力集中,目不斜视,显示了“先学后教”的高效率。

为了做到“先学后教”,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课下先学,课上组织交流讨论。比如,在学生学习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节课的内容之后,我们留了这样的家庭作业,“你问过以下问题吗?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为什么没有看到花却能闻到花香?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挥发是怎么回事?物体为什么会有热胀冷缩现象?……想想以上问题的答案,为下节课做准备。”有了先学的基础,课堂上就可以开始讨论,进行小组和班级的交流。这样就突破了课堂40分钟的局限,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了,达到了人人参与。“先学”之后的“后教”,是生生互教,师生互教,教师的“教”更多体现为“引领”和“掌舵”。

2.4以学定教

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教定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计划去上课、学生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去学习,即便现在强调课堂的生成性,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也不能离开教学设计太远。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否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进度?回答这些问题是对常规教学的重大挑战。

我们开展的“想象力比赛”教学活动,显示了“以学定教”的魅力。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等的理解总有困难,用什么方法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呢?又有什么方法让同学们互帮互助呢?我们布置了这么一道作业。

想象力比赛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需要一种想象力。把“物质及其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通过类比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发展同学们的想象力。下面展示教师和学生做出的一些例子(略),同学们阅读这些例子后,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其他类比和更为生动形象的形式把你对物质及其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表现出来,创作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评比方法(略)

学生对该作业表现了超乎寻常的热情,为了课上汇报的好,各小组都还自找时间进行了认真排练。汇报时,满脸洋溢着激动,涌动着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性。学生的类比创意十足,形式多样,每一组的汇报都赢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甚至是欢呼,我们也禁不住一再赞叹:学生们太有才了!平时的教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如此的投入?获得如此的欢乐?更有某些平时学习表现欠佳的学生,他们的精彩类比和锐意创新更是引发我们久久的思考:这些被老师视为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为什么在该项作业中激发了他们如此之高的热情?他们的才情为什么没有被教师发现?说明他们的潜能很大,一旦发挥出来让人目瞪口呆。

只是布置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作业,课堂上也仅是组织了学生的交流,教师就再也没有做什么,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无为形成了学生的有为。教师退居次席的这种开放教学活动,让我们体会了“以学定教”的魔力。当教学措施适合学生的时候,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以学定教”就是满足学生创造冲动、表现欲望、成功渴望的教学。只要我们打破思想禁锢,采用顺应学生本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取得素质和升学成绩双赢”的目标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武汉网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汝南法院关于强化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