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精选7篇)
1.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 篇一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河北发展进入关键期——“十三五”是河北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是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得到有效释放的时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和关键的时期,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又好又快发展最为宝贵和有利的时期。新常态,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关键看认识、看状态、看作为。
保持良好状态,主动作为、奋发作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坚定的信心则是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有自信心就能够主动向内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当前,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省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但同时也要看到,做好经济工作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中央准确分析判断当前形势,为我们指明了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大方向、大路径;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措施为我省做好经济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几年我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较快成长,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改革开放将不断释放更大的红利……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始终把经济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谋全局、抓大事,切实把经济工作摆在中心位置来抓。要建立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的工作机制,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要建立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把事关全局的问题谋划好。要建立承接中央政策的工作机制,迅速跟进每一项决策部署,特别要在结合实际抓贯彻落实上下功夫、看本领、见高低。要建立起加强对基层科学有效指导的工作机制,既帮助点上解决实际困难,又指导面上开展工作。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努力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指出,“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本领恐慌感,把心思和精力真正集中到琢磨事、会干事、干成事上来,加强知识学习、调研思考、实践历练,尽快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要提高把握规律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善于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指导经济工作,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突破路径依赖,在改革上想办法,在创新上下功夫。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以良好的作风抓工作落实。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开展思想作风整顿,营造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坚持领导带头,雷厉风行、奋发作为,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真正干成几件响当当、硬邦邦的实事。要加强督导考核、明确责任分工,检查落实情况,排出先后位次,“倒逼”各地各部门真刀真枪抓落实。要瞄准全国先进行列找坐标,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确保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高标准地落实到位。
新常态应有新作为,新起点展现新气象。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我们就能更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能在新常态下奋发作为,确保“十三五”起好步、开好局,推动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 篇二
一、认识新常态, 把握大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新常态下的表现有其特殊性。我们要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 知大势、懂全局,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就业工作方面。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 而招工难、技工短缺、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 同时,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实施, 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 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是就业工作的新常态, 就业创业工作面临新的压力。
2. 社会保障方面。
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收窄, 参保资源饱和度提高, 基金增长幅度下降, 而各项社保待遇的刚性支出却在增加, 今后一个时期, 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大、民众期望度高是社保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实现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 人才工作方面。
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 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创新驱动来推动发展, 优化人才结构和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是人才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加快建设一支与全省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 劳动关系方面。
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 劳动者就业的选择性增大, 话语权增强, 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今后, 矛盾纠纷增多和权益诉求多样化是劳动关系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顺应劳动关系新变化和信访维稳新形势, 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维护稳定局面,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二、适应新常态, 顺势而为
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但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我们要积极应对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上进行转变, 以便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 更加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1. 思想观念上。
我们要深化对人社事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破除老的思维定势, 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 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始终高扬创新主旋律。
2. 工作方法上。
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固守传统的方式方法, 要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 探索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办法, 特别是要针对新常态, 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机制、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等问题。
3. 工作机制上。
我们要把“一事一例、一事一议、特殊对待”等短期应对方式, 转变为“建立机制、规范操作、统一对待、不攀比、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工作机制,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问题。
三、引领新常态, 主动作为
1. 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
我们要主动把握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把发展定位由经济社会发展的追随者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转变, 努力做好中原崛起富民强省的推动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者。一方面, 要化危为机, 正确对待、有效化解风险。另一方面, 要把握人社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苗头, 盯住盯紧, 敏锐研判, 该引导的引导, 该应对的应对, 积极抢抓机遇, 破除瓶颈, 激发活力, 实现人社工作新突破。比如, 按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 如何在持续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 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同步、转型升级与提高就业质量同步的良性互动;按照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如何推动人才总量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新要求, 如何把握好“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加快实现城乡民众平等就业、共享社保、均等服务;按照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如何积极稳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社部门主动深入研究, 积极寻求对策, 创新开展工作。
2. 新常态下更要“在状态”。
3.顺应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篇三
“围绕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服务县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在孟津科学务实发展进程中挑大梁、走前头”的奋斗目标。“把握两大关系”,即把握好“服务县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依托三大载体”,即依托县城建设着力打造三产服务业集群,依托新城科技园和瀍阳工业园着力打造工业集群,依托县城周边区域着力打造环城现代农业集群,加快产业培育,增加群众就业,吸纳人口集聚,推动经济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开展四项联创”,即要在巩固全省百强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市级先进党委、市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基础上,争创省级文明乡镇、省级“五好”党委、全市十强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四项联创活动。“突出五个重点”,即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服务县城建设,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作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服务好县城建设是城关镇首要的工作任务,是城关镇最大的政治,也是城关镇人民的荣誉。2015年,城关镇继续牢固树立“服务县城建设就是在加快城关发展”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英才南路、平乐西路、瀍源公园、新城科技园基础设施、世腾正骨医院、文博中心、第四实验小学、邮政大厦、公安局指挥中心等16个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县城新区功能日臻完善,尤其是“一区一带”尽快出形象、聚人气、见效益;扎实推进兰亭国际、凯澳福邸、理想家园等20个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提升县城品位,加快人口集聚;逐步启动新城科技园区内农户拆迁和朝阳大道两侧拆迁,积极稳妥启动牛步河、寺河南社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加快产业集聚,实现产城融合。
抓好产业集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强调指出“产业兴则洛阳兴,产业强则洛阳强”。孟津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产业强县”战略,排在五大战略第一位,不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且显现了抓好产业发展对于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城关镇经济社会关系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是缺乏产业支撑,吸纳人口向县城转移最急需的是加快产业集聚,切实改善民生最迫切的是加快产业发展。因此,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产业发展和集聚是当务之急。一是抓好产业谋划和引进,依托县城三产服务业集群、新城科技园和瀍阳工业园工业集群、环城区现代农业集群“三大载体”,强化项目谋划,创新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确保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分包责任制、首席服务官等工作制度,争取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新开工、新竣工项目各10个以上。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协调乙二醇项目尽快达产见效。依托新城科技园和阳工业园,积极引导康耀电子、台北电脑工会等企业向园区内集聚发展,确保拓都木业、港信玻璃等12个工业项目建成投用;鼓励四达农机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省著名商标。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落实奖补政策,加大引导力度,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争取新增土地流转、结构调整面积5000亩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家,使青茂农业、沈氏调料、瀍水豆业等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成投用。四是加快三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坚持三产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河洛都汇华东购物中心、汉魏国际大饭店等5个商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大力推进物业、信息、旅游、中介等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三产服务业整体结构升级。贴心服务,加快进度,确保凯澳福邸、兰亭国际、理想家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成投用。
抓好基层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中央和省、市、县委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今年,城关镇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一是抓谋划部署。加大党建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评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每季度听取一次基层党建工作汇报,总结点评,每半年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考核,全年进行总评。二是抓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3月底前对所有村组干部进行集中轮训,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严把入口、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全年发展党员45名以上、转正党员50名以上;加强和改进党员日常管理,争取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率达到100%,认领服务岗位达到80%以上;持续开展优秀村组干部评选奖励活动,激励干事创业。三是抓督促落实。严格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周例会制和“五四”工作制,建立支部书记党建例会制,督促各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四是抓重点工作。抓好对狮子院、九泉、水泉、王庄等7个后进村或定点扶贫村的整顿或帮扶;新建或修缮李窑、徐岭、寨沟等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抓好环境创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拼优惠政策、拼廉价劳动力转向比环境、比服务,持续抓好环境创优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关镇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着力优化政务环境。一是坚持项目分包责任制,坚持“围墙”法则、“两不接触“两不允许”原则,坚决遏制私搭乱建行为,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干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提高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水平,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秸杆禁烧、网络媒体、廉洁从政等底线工作,树立城关良好形象。三是切实服务好县城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生态造林任务,巩固省级生态镇创建成果。四是持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争取朱庄、王庄、寨沟、孙沟、李窑等村2015年全部达标,完成既定的3年全部村庄全面达标任务,努力改善全镇人居环境,更多地为提速城关发展集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
抓好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2015年,城关镇在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办好省、市、县确定的各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一是办好新城科技园汉魏大道、会盟西路、金谷路贯通工程,英才南路、平乐西路、桂花游园建设和桂花大道绿化提升工程等镇十大福民实事,切实增进群众福祉。二是积极争取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启动抗旱应急提灌工程,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完成县养老服务中心和5个农村幸福院、2个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集中征缴活动,发挥6个城市社区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的平台作用,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四是持续推进全民创业活动,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支持,争取全年开展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以上,筹建创业孵化基地1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种植、养殖户290户以上,新增创业人数620人,新增就业人数1100人。五是服务好职教中心二期、集中供热三期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继续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巩固市级“优秀社区”创建成果。六是依托镇村文化站等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标兵户”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七是推进农村技防设施全覆盖,坚持领导接访、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等信访工作制度,抓好110联动平台建设,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4.“新常态新作为”宣讲心得体会 篇四
据国家有关方面统计,近年来公路、水路运量同比都在增加,而铁路运量同比在下降。为了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铁路总公司做出了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铁路建设工作,放眼全国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一直以传统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我局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任务艰巨,市场竞争压力大等挑战也不断带领职工从中寻找机遇。
跟许多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深受传统“铁老大铁饭碗”的影响,“只要火车跑我们就饿不倒”的思想在我内心根深蒂固,虽然铁总天天宣传铁路改革,但内心从未之所动,当月月的工资越来少时,才猛然的发现铁路改革了。经过最近“转观念、闯市场、增效益”的主题宣讲不断洗礼,上级领导对当前铁路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我局职工工资与效益挂钩办法的不断解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心态瞬间崩溃,因为面对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我一直还在襁褓中做着黄粱美梦。
有时细细想来,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力军铁路已经“宅”了太久了,《动物世界》中对海中鱼群有段解说词“游弋在潮头,可以获得最丰盛的食物,跟谁洋流,也足可果腹,但如果远离鱼群,不但难以吃饱,而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作为铁路职工若一直固步自封,思想观念不转变,工作上不去开拓创新,面对的不仅是工资的差距,甚至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说到这里,当然有人会说,铁路创效与我们客运段关系不大,只要货运多拉货,车站多卖票就能加大增效,我们只负责将旅客送达目的地就可以了,增不增效好像与我们关系不是很大,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正确的,铁路各系统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为客货服务,我们作为铁路服务窗口,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铁路形象,别看我们的工作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是我们的工作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更需要语言服务的“高科技”,只要我们的工作让旅客满意,得到旅客的认可,那就是在为铁路创收增效。
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看似平凡的岗位,其实我们的工作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每一趟车的值乘中,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成千上万人的安全出行梦,更是承载着千万个家庭对我们的美好期望。客运工作无小事,安全是我们的“饭碗工程”,是铁路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前提,保证旅客的安全就是为企业在创收增效。工作中
认真执行各项标准,及时发现和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保证旅客乘车安全,只有确保了旅客安全,旅客信任我们,愿意坐我们的列车出行,就是在无形的创效。
有数据研究表明,未来的服务行业比重还会逐年增加,因为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务水平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就是竞争力,以服务为宗旨的铁路,若每名职工都能认清形势看清本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优质的服务旅客便是创效。
在保证安全、做好服务的同时,我们在堵漏保收方面不能漏掉一分钱,对超高儿童、超重超大携带品的查看做到火眼金睛,也是为趟车创收增效做出自己的贡献。
5.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 篇五
【1】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不能甘当太平官,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县委副书记成宾道出了海安之所以能后发快进的重要原因。面对新常态,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情况,海安干部不谈不可为,而是想着怎么为;不谈不可能,而是设法变可能;不谈舞台小,而是防止努力少。
海安县总面积1180平方千米,人口96万,下辖10个区镇,属于南通缺江少海、远离上海的边远县,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近年来,海安顺大势、转作风、高定位、争一流,经济社会发展后来居上,在南通市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实现三连冠,工业开票销售在南通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从曾经的 小六子跃升至南通科学发展的第一方阵,成为苏中地区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
迎难而上有担当,人人都是小老虎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海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拼搏精神,矛盾面前不绕道、困难面前不躲闪。县委书记陆卫东时常告诫干部,新常态下慢不得、贻误发展伤不起啊。他一刻不停地抓工作、促发展,常常是上午去上海谈项目、下午到北京跑部委、晚上飞深圳见客商,第二天一早赶回县里抓落实。在海安干部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不算稀罕事。
在海安就有许多抢抓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成功事例。14年下半年,江阴有家生产不锈钢精密薄板的企业,准备在南通选择一个地方投资。海安发改委的工作人员获得这个信息后,主动向企业介绍海安情况,并马上与海安开发区负责人对接,赶去江阴,只花了两天时间就与企业签下协议,这才有了后来投资超亿元的海安远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海安铁路新货场项目在洽谈初期,因一些基础条件不足,几乎被上海铁路局判了死刑,陷入绝境,大半年内没有任何进展,对此,海安的领导干部始终不气馁、不言弃,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与上海铁路局沟通,最终获得成功。用成宾的话说,海安的干部在困难面前有担当,每个人都是小老虎。
化解难题有点子,深入企业善作为
想发展、要发展是海安各级干部的共同追求,抓落实、快落实是广大干部的鲜明特征,争一流、创一流是全县干部的价值取向。海安的机关干部常常深入企业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企业出点子解难题。海安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俞星星得知林家石业公司急用资金,由于正常贷款办理周期较长,他就以自家房产在银行作抵押,迅速解决了贷款问题,使该企业得以正常生产经营。
在走访参观的过程中,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德标高兴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陆书记、顾县长带领20多位部委办局的领导到企业里来现场办公,我们提出的土地指标、欠费等等问题,现场就落实解决了。县里面抓企业发展,是真正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命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个集团15年的应税销售达到十几个亿。
县委领导亲自陪我们去南京办理土地证,生产用电的难题现场就解决好了。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商务部经理高松对县政府的高效服务大为称赞,他说,预计一年半才能完成的设备调试和产品铸造,短短8个月时间已经全部完工,原本三期的项目缩短到两期。
近几年,海安先后开展了千人进千企业、帮扶促发展、银政企携手攀新高、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专项行动、领导服务企业现场办公行等专题活动,建立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行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集中审批、个性化服务,建立了金融、用工、电力、土地四大超市。仅2015年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专项行动中,就解决了76个企业发展难题,所有新开工项目土地问题全部落实。
科技创新有办法,点燃发展新引擎
2014年起,海安就在全县组织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00多个高校院所与3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69个机关部门挂钩280家企业开展科技行活动,每个企业指定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全程服务,带着企业跑高校院所、找专家、寻项目、促合作,两年实施30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316个。
在海安,每个县级机关部门负责人的名片上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行政职务,另一个是挂钩联系企业的项目服务负责人。在参观联发纺织时,苏建华告诉记者,他平时就怀揣2张名片,一张上的身份是国土资源局局长,另一张上的是纺织产业培育办主任。苏建华还说,我们就是政府的腿,企业的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发展的更好,让海安发展的更好。
县地震局局长于清山,同时也是江苏宏程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项目服务负责人。由于公司的主打产品空气锤噪声大、污染重,用户生产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市场需求锐减。于清山亲自走访用户、梳理高校创新团队、分析比对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确定以提高锻压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为创新目标,选择与山西太原科技大学成功联姻,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锻压装备新产品,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于清山说,履行岗位职责,他希望海安大地不崛起;服务海安发展,他要推动海安大地快崛起!
海安县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好的干部作风是最宝贵的生产力。近年来海安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率先垂范、领导有方的好班长,有一个精诚团结、坚强有力的好班子,有一支敢于拼搏、奋发有为的好队伍。县主要领导坚持苦在前、干在前,放样子、做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上级带着下级干,带出了一支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股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大环境下,海安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有效的促进了海安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呈现出社会事业、民生事业、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喜人景象。
【2】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我们开展了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以新常态、新要求、新作为为内容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现就新常态方面浅谈一下感受。
什么叫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表述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新要求、新作为是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催生新常态,改革有了新思路,中国要步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上,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已成为过去,转型升级,提高增效才是新常态。
政治上,蝇营狗苟拉帮结伙慵懒无为等官场歪风被狠狠政治,拍蝇打虎雷霆万钧,治党整风细水长流成为政治新常态的第一幕。
法治上,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正成为法治新常态的重要部分。
外交上,中国不再是简单回应争议,而是敢于划红线、亮底线,拿出自己的计划并坚定地开展活动。
6.新形象新常态新作为三新心得体会 篇六
一、适应新常态,必须与本职工作相结合
毋庸置疑,“新常态”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挑战,只有从本职工作出发,首先弄清楚本职工作是什么,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在“新常态”中取得新突破、新成绩。新阶段下,住建局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以孟子湖新区为龙头、小城镇为支撑,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重点打造城前、太平、香城、石墙四个中心镇,带动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延伸。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老城区要继续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绿化率,降低容积率。东城区、新城区要按照现代化城区的标准,统筹搞好地上地下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六化”提升工程,启动城乡道路沿线综合整治。提升香城、中心店、城前示范片区建设水平,其他各镇至少打造1处示范片区,实现 “镇镇有示范、片片有亮点”。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形成“点精、线优、片亮”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四是创新工作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项目、包装项目、组织项目,由侧重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主导。积极探索以市场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思维,突出用好政策、招商引资、项目打包三条途径做好片区改造征迁工作。创新实施项目帮办服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快速启动、按时间节点推进。五是严格实施行业监管。准确把握房地产发展态势,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逐一梳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会办,实现服务效能提升。强化工程质量,履行好行业监管职责,全力打造精品项目。
二、适应新常态,必须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住建局主动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程序、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推出一系列依法行政新举措。一是建章立制求规范。强化依法行政工作,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依法行政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干部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首问首办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审批服务制、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控机制,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二是提速增效抓审批。对住建系统负责审批的项目,一律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完善联动审批和跟踪服务制度,为我市重大建设项目、社区建设等提供更加简化的审批服务,坚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好事快办。三是搭建载体育标兵。深入开展政风行风、依法行政教育,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和意见,全力整改落实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绩效考核,把重点工作、依法行政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提升量化考核指标比重,加大政务督查和绩效考核力度,严格效能问责,强化责任追究。对执法科室及重点人员严明“三条禁令”,即严禁违规审批、严禁工程权力寻租、严禁吃拿卡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注重 “窗口”建设,狠抓重点科室岗位,开展“我是窗口,我是形象”活动。
通过“比工作零失误、比群众零投诉、比服务零距离”为内容的“三比竞赛”,培育一批窗口服务标兵,打造一支团队意识强、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窗口队伍。四是依法行政促发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引领基层工作依法开展、基层事务依法办理、基层关系依法理顺、基层问题依法解决。通过学理论、学法律、学科学知识,增强_发展难题、服务基层群众、推进社会治理的本领。五是综合施治抓管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和管理效能。加大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完善部门联动、联合治欠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施工企业实行百分制考核、劳务保证金管理使用制度、商品房预售资金“专户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等手段,限时解决拖欠行为,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确保全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适应新常态,必须与作风建设相结合
新阶段下,良好风气正在成为新常态,但少数党员干部对“新常态”要求认识不到位,顶风违纪,踩了“红线”、闯了“雷区”;有些党员干部认为抓工作纪律过于严格,由此满腹牢骚,甚至对加强作风建设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党员干部对新常态执行不到位,阳奉阴违。这些隐蔽化、变异化的问题,是新常态下不容许的。必须尽快适应改作风的新常态,管好干部、改进作风、强化问责,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作风转变期的阵痛,才能以作风建设“新常态”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一是从严从实管干部。严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干部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对党员干部出现的“四风”问题和违法违纪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凡腐必反,一抓到底,形成强大震慑。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不断深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强化结果运用,加强离任审计、年度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加大案件查处和惩戒问责力度,以法治思维和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二是持之以恒改作风。
面对作风建设新常态,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狠下功夫,把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建立科学完备且操作性强的制度机制,靠制度激励约束、靠制度管人管事,形成脉络清晰、逻辑严密的责任链接体系。三是强化监督严问责。巩固作风建设“新常态”离不开监督问责的保证。过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监督问责稍有懈怠,不良风气马上就会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狠抓监督问责。开展经常性明察暗访,下大力气破除那些大家习以为常、影响作风建设的潜规则、***惯,着重查处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出现的顶风违纪问题,教育、引导和监督工作人员遵守纪律、改进作风、完成好本职工作,对工作不力、要求不严、出现问题的,严格追究责任。使作风建设“新常态”的要求成为党员干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7.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 篇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湖北省发展改革系统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逆势进位
主要表现为“四个稳”:一是增速稳
2014年主要指标增速未出现大的波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7%、20.4%、12.8%,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均有所前移。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中部首位,“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油菜、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二是就业稳。通过加大支持创业、促进企业稳岗、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新增70万人的目标任务。三是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左右,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物价保持低位,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四是保障稳。核准发行企业债券293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达到5843亿元,居中部第2位。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40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6%;直接融资1533亿元,增长49.7%;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和17.6%,均高于同期贷款余额增速。
(二)发展韧劲增强,结构优化
主要表现为“四个加快”:一是产业结构加快提升。坚持市场和需求导向布局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48.9:3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70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加快调整。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年增长22.7%,高于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接近70%。改建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1%,快于投资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6%。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大众消费成为主力,汽车消费超越粮油食品成为第一大消费,信息、旅游、健康、文化等新兴消费增长迅速。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网络消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56.4亿元,与上年比接近翻番。湖北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省份,宜昌、襄阳创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四是区域结构加快优化。一元多层次战略向纵深推进,“两圈两带”战略不断完善。“一主两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宜昌市、襄阳市双双突破3100亿元,多点支撑格局加速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宜都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大冶市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前移;全省县域经济占比提高到60%左右。
(三)发展协调性趋好,质效提升
主要表现为“四个提升”:一是效益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增长17.1%。武汉市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3个国税收入过千亿元的省会城市。二是收入提升。全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852元和10849元,增长9.6%和11.9%,增速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农民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到74.3%。全省“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比为75.5%。全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新开工46.9万套,基本建成26.5万套,分配入住17.4万套;解决33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四是环境提升。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等规划或条例出台实施。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碳排放权交易量、交易额居全国之首。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活力增强
主要表现为“三个新”:一是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新进展。再取消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89项。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快完善。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湖北省2014年本)》,全省核准事项缩减20%。开通省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网上办事大厅,12个省级审批部门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全省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发布实施。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工商登记、价格、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全面推进。21家省出资企业按“一企一策”要求分类推进改革重组。三是全面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主动对接和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提前启动,“汉新欧”铁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武汉—东盟四国开通水上试验航线,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0.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利用外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与俄罗斯、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做好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做好2015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湖北新阶段的新特征、新机遇,自觉遵循规律,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主动超前谋划,争取更大作为。结合发改部门职能,拟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抓扩大内需,把握新速度
坚持换挡不失速,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努力保持全省潜在增长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在全省开展项目建设竞进年、项目储备提质年、社会投资促进年活动,千方百计抓有效投资、抓项目质量,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8%以上。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机遇,推进公路、铁路、航运、机场、水利、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各项政策,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层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健身、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体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落实促进信息消费政策,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扩大无线网络、数字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信息消费市场份额。改善农村商品流通条件和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三是支持实体经济。加强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需求。创新银政企合作模式和金融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做实做强。组建省级再担保集团。
(二)坚持抓转型升级,打造新模式
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放大“科技十条”政策效应,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完善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营销、资金、法律、工商登记等方面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精细化、便利化、低成本的服务。积极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百强工程试点。二是加快优势产业升级发展。抓优化布局,围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好国家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结合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优化石化、钢材、建材、火电、煤炭基地等产业和项目布局。抓“两化”融合,落实重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方案,实施重点企业技改示范工程。抓产业集群和配套,引导重点产业向开发区集聚,重点扶持全省90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汽车零部件、乙烯下游产品等配套产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工程”和千亿元产业“接续工程”。结合国家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强力推进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地建设,积极做好与“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基础装备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四是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消费、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档升级。研究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十大科技产业链建设,加大对良种培育、节水节肥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等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提档升级。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坚持抓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研究出台全省行政审批前置管理办法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性意见,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审批、核准范围,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资项目省级网上联合审批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全覆盖。深入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同步推进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继续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二是更大力度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启动一批标志性、关联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改革。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体系,夯实申办内陆自贸区基础。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抓好公务用车制度、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价格改革。三是更大力度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强化政策落实,更大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加快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四是更大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武汉—东盟”、“武汉—日韩”航运通道建设,提升汉新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推动鄂东港口资源整合,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建设。积极引导“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全力抓好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落实。推进三峡库区与对口支援区、丹江口库区与对口协作区开展经济合作。
(四)坚持抓绿色发展,创造新环境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生态创建工作,做好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建立丹江口、梁子湖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推进资源节约利用。科学安排用地计划,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推进建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三是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强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实施绿地工程,力争今年造林300万亩。突出抓好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四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发展核电,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再制造产业化。强力抓好总量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黄石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组织办好第十届国际园林博览会。
(五)坚持抓改善民生,兜住新底线
【新常态新作为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常态下的企业工会工作心得10-26
《千课万人,新常态课观摩会》 学习心得07-12
新常态审计论文07-28
新常态新形象自查报告07-07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07-29
纪检工作四个新常态06-19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09-19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06-29
做好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