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教学计划

2024-08-22

三级课程教学计划(精选9篇)

1.三级课程教学计划 篇一

三级课程 三级管理

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纵 观各国课程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成鼎足之势。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为什么要设置地方课程?专家认为,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国家课程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而地方课程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效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 应当明确,地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改革的`任务。地方课程的核心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总而言之,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育人体系中,国家、地方、学校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地方课程?专家指出,如果认为地方课程就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设计的课程,显然是对地方课程的一种误解,势必导致在地方课程开发上,区、县甚至更小的地域没有课程设计的权力。其实,在一个省、一个市范围内,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课程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方课程开发应调动区、县、学校最大的积极性,统得过死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建设。 在地方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此,专家建议,应当多开展有关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研究,而不应把大多数地区开设的共同课程、必修课程作为地方课程。

新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课程管理富有弹性,趋于灵活。这是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课程管理的弹性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设置课程的办法。例如,在外语和数学等学科中,改变了过去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的做法,而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农村和城市、沿海与内地、兴趣与能力的差异等)的学生,将要求分出层次。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差异,在各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也具有差异

[1][2]

2.三级课程教学计划 篇二

一、对课程优化组合的几个观点

1. 强化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的三种类型的课程。其中,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 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 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 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级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车, 而是彼此内在关联的整体, 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 分别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 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 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2. 强化对个性化与规律性的认识。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 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 各中小学校开发并实施了门类多样、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校本课程, 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在尊重规律性的同时, 更注重个性化发展。

3. 处理好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 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快乐, 在参与中体验合作、竞争, 在体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在合作、竞争中体验个人主体价值和团队力量, 并提高学习能力。校本课程也是知识的载体, 并且校本课程大多是在人文知识领域开发, 更应侧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继而为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注入精神力量。这样, 就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与高水平的学习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感觉学无止境却学而不厌, 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不能是为了开发课程而开发, 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开发。

4.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渠道之一, 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时代在变迁, 学校特色、亮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然会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时代性, 显现出社会发展的印迹。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使校本课程与时俱进, 使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发掘与整理, 以利于更好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优化组合,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5. 把握好各级课程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方向。

无论哪一级课程, 都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牢牢把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 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更是教师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优化组合三级课程, 要求教师熟知各级课程体系, 系统理解课程标准, 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达到课程的优化组合。这会使得课程实施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如三级课程在实施中会遇到怎样的学生需求, 会受到怎样的物质条件和所掌握的资料的影响, 尤其是信息网络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 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勇于探索, 不偏离学生发展需要这个方向, 优化教学, 课程实施就会变得异常精采而充盈。

二、课程优化组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优化组合, 包括国家——国家、国家——地方、国家——校本、地方——校本、地方——地方、校本——校本、国家——地方——校本几种组合形式, 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 植入式。

为了鼓励教师开发课程, 在编制课程时, 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所以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基本框架中, 把特色课程植入预留空间, 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植入的方式省时省力, 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 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 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 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 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 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也可能表现于学历层次的知识上的延伸。

3. 拉链式。

在现实中, 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拉链式整合课程, 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 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 在政治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政论文欣赏”等小课程。这样做, 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 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 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 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弄得不好, 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 选择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 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 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 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 选择是有度的, 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 易于进行, 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度。

5. 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 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 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 进行课程重组, 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强为之, 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实践反思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课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有一段时间了, 所强调的新理念在个别教师身上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 虽然口头上讲用教材教, 却仍然实施教教材, 这明显反映出没有弄明白教材与课程、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必然不能全面理解课程涵义, 更不能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促进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因此, 仍需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 提高教师认知境界, 强化教师课程意识, 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

2. 健全评价机制, 充分肯定创造性劳动。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人生命活力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保护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是促进教育创新的有力措施, 是使教师永葆活力、积极上进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劳动被认可是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 是对劳动者的极大尊重。因而, 要不断健全、完善评价机制, 向创造性劳动倾斜, 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充分肯定, 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研究与实践, 促进三级课程的实施实现最优化。

3. 科学管理校本课程, 实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严格的方案, 要经过反复调查、科学论证、细致推敲、系统整理才能成为课程, 而不能是鱼目混珠, 随便搞个东西就叫课程。另一方面, 校本课程也要有三维目标, 并在实施中实现目标。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 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更能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方向。只有科学管理校本课程, 使其与国家、地方课程相融合, 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 才能使得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实现优化组合。

三级课程优化组合, 是新课程、新时代条件下的新课题, 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与建设者,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认真研究各级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围绕三维目标求突破, 抓住学生发展不放松, 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摘要: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强化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个性化与规律性的认识, 处理好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把握好各级课程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方向。要认真研究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实践中反思, 不断提高认识和课程实施水平, 不断创新, 围绕三维目标求突破, 抓住学生发展不放松, 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三级课程,优化组合,途径和方式,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上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38.

3.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探索 篇三

摘 要: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强化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个性化与规律性的认识,处理好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各级课程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方向。要认真研究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途径与方式,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认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不断创新,围绕三维目标求突破,抓住学生发展不放松,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三级课程;优化组合;途径和方式;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22-03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给地方、学校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既要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取向;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取向,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要,在这里教师既是课程的传承者、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使得三级课程完整而富有新意。如何实施好三级课程、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

一、对课程优化组合的几个观点

1.强化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的三种类型的课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级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车,而是彼此内在关联的整体,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2.强化对个性化与规律性的认识。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各中小学校开发并实施了门类多样、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校本课程,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在尊重规律性的同时,更注重个性化发展。

3.处理好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快乐,在参与中体验合作、竞争,在体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在合作、竞争中体验个人主体价值和团队力量,并提高学习能力。校本课程也是知识的载体,并且校本课程大多是在人文知识领域开发,更应侧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继而为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注入精神力量。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与高水平的学习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学无止境却学而不厌,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不能是为了开发课程而开发,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开发。

4.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渠道之一,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时代在变迁,学校特色、亮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然会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呈现出时代性,显现出社会发展的印迹。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校本课程与时俱进,使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发掘与整理,以利于更好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优化组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5.把握好各级课程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方向。

无论哪一级课程,都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牢牢把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教师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优化组合三级课程,要求教师熟知各级课程体系,系统理解课程标准,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达到课程的优化组合。这会使得课程实施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如三级课程在实施中会遇到怎样的学生需求,会受到怎样的物质条件和所掌握的资料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偏离学生发展需要这个方向,优化教学,课程实施就会变得异常精采而充盈。

二、课程优化组合的途径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包括国家——国家、国家——地方、国家——校本、地方——校本、地方——地方、校本——校本、国家——地方——校本几种组合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式。

1.植入式。

为了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所以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基本框架中,把特色课程植入预留空间,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植入的方式省时省力,能迅速使课程结构趋于完整。其不足在于没能更好地强化三级课程的适应性和进行结构性调整。

2.延伸式。

教师不另增设课程门类,也不对三级课程进行大的调整,而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和自己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这种延伸的方式简便易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易于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也可能表现于学历层次的知识上的延伸。

3.拉链式。

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拉链式整合课程,就是在课程的边缘处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处设立新的融合课程,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比如,在政治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政论文欣赏”等小课程。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弄得不好,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选择式。

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在不影响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删除某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增添一些有特色且为学生需要的内容,以增强三级课程的适应性。但必须指出的是,选择是有度的,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易于进行,但难在不容易把握好度。

5.重组式。

这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打破三级课程结构乃至课程门类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形态和体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展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但是,进行课程重组,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相应的课程实施环境——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的要求更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勉强为之,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失败。

三、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实践反思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课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有一段时间了,所强调的新理念在个别教师身上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虽然口头上讲用教材教,却仍然实施教教材,这明显反映出没有弄明白教材与课程、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必然不能全面理解课程涵义,更不能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促进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因此,仍需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提高教师认知境界,强化教师课程意识,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三级课程的优化组合。

2.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肯定创造性劳动。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生命活力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保护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促进教育创新的有力措施,是使教师永葆活力、积极上进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劳动被认可是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是对劳动者的极大尊重。因而,要不断健全、完善评价机制,向创造性劳动倾斜,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充分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研究与实践,促进三级课程的实施实现最优化。

3.科学管理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严格的方案,要经过反复调查、科学论证、细致推敲、系统整理才能成为课程,而不能是鱼目混珠,随便搞个东西就叫课程。另一方面,校本课程也要有三维目标,并在实施中实现目标。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能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方向。只有科学管理校本课程,使其与国家、地方课程相融合,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价值意义,才能使得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实现优化组合。

三级课程优化组合,是新课程、新时代条件下的新课题,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与建设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认真研究各级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围绕三维目标求突破,抓住学生发展不放松,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 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38.

4.小学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篇四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上,侧重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是否严格发挥教学五环节的作用?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幸福指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享受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以博爱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学的追求激励人,以博乐的心情谐和人,主张立德树人,乐学创新。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

(一)树立基本的课程理念

1、围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以“享受教育”为主题,培育具有博爱之思想、博学之追求、博乐之心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追求教育民主与公平,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保障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强调多元性、选择性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体现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统整性与渗透性、以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样与和谐的需求。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题。

(三)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5.三级培训计划 篇五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治理方案

公司三级培训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我公司物业管理水平,适应当前物业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提升公司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管理工作。依照规章制度有序的开展工作,职工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搞好其他各项管理的基础,也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否长盛不衰的关键。

物业管理活动,都不能缺少人、财、物三个基本要素。而“以人为本”是物业治理的关键。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在表现。我们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综合知识水平。培训、培训、在培训。是我们公司质量管理的根本理念。

加强物业管理公司职工队伍建设。

主要从招聘、培训、考核、激励四个环节,抓好治理方案。主要从培训抓起,制定以下三级培训方案。根据培训对象、目地、原则和方法,培训分为三级培训:

一级培训:最高管理层及主要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级培训:重点培养专业技术骨干、中级管理人员各部门经理主管 三级培训:基层员工、各岗位的培训)

一级培训:

培训对象:最高管理层及高管人员:

目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企业发展战略、策划水平。

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CIS差异化管理概述

物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概述

二级培训:

培训对象:部门经理、主管、中级管理人员及主要技术骨干

目地:加强和提高各部门规范化管理水平,能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掌握有关物业管理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培训的内容:

1、物业管理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

2、怎样做好物业经理

3、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4、物业管理概述

5、保安管理,房屋及设备、设施管理与维修

6、管理制度与流程

7、物业礼仪

三级培训:

培训对象:物业基层各岗位员工

培训责任人:各物管处和基层分管领导、经理及分管经理、主管、班长

培训内容:

1、有关物业法规、制度、操作规程、标准、考核内容的培训。

2、岗前培训

3、在岗培训

护卫保安人员的培训:

岗前培训:

1、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2、《治安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

识。

3、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员工规则、工作纪

律、物业礼仪、人事管理规定、门卫制度等。

4、所管辖物业区域的基本情况,楼宇构造、布局、功

能及监控、消防等情况。

5、警具的配备、使用和保管规定。

6、职业教育,文明礼貌用语,服务规范用语。

在岗培训:

1、详细认真学习公司制定保安工作职责权限,规章制

度、规定,工作程序、规范、标准等内容的培训。

2、常规队列训练。

3、体能训练。

4、安全“四防”知识和程序演练。

5、交通指挥训练

6、精神文明内容的学习。

7、发生治安、火灾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装修期间防

火、治安、已管理规定。

绿化、清洁工的培训:

1、各种规章制度,员工守则,工作纪律,劳动纪律,人

事管理。

2、各种工作流程,工作计划、记录、考核检查、奖罚制

度的培训。

3、各种工作技能、消杀规程,工作标准的培训。

4、物业礼仪,思想职业道德的教育。

5、对绿化保洁班长主管进行计划、管理知识的培训。

6、日常管理综合素质的培训。

培训责任人:各管理处经理,分管经理、主管

培训要求:每周一次

徐州市嘉利物业各管理处负责培训人员名单

一、科技创业园物管处

培训讲师:孙闵、岳崇良

二、清洁技术产业园物管处

培训讲师:裴影、唐状

三、科技创业大厦物管处

培训讲师:谷岩梅

四、政法大楼物管处

培训讲师:张意明、刘曼

五、宝莲寺物管处

培训讲师:张倩、李雪梅

六、高铁物管处

培训讲师:陈凤鸣、陈明伟、孙晋春、魏礼德

七、天歌风电

培训讲师:张广岭

八、企事业服务中心

培训讲师:梅丽、姬广林

九、环卫管理处

培训讲师:张亮、张庆珍、王文芝

十、车队

培训讲师:王行安、赵启森

十一、办公室行政管理培训

培训讲师:张坚、王宇、李艳

十二、绿化养护

培训讲师:余继文

十三、怡园物管处

培训讲师:杨丽、孟慧

培训要求:

各管理部门根据工作的实际要求和特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上要上新台阶,各部门培训人员,充分准备有关材料,做好有关培训计划。培训的目地: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学用结合的原则,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采用直观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演示教学”,坚持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兼顾的原则。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优质服务理念,使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岗位标准,规范化程序与工作内容。

培训的频率要求:

每周一次。(并有计划和培训的记录,培训人员签字)

培训纪律:

1、所有培训师及受训员工必须按时、按计划参加培训,每次培训

时,应做好有关人员培训的考勤。

2、无论因何种原因未参加培训,凡培训中有迟到、早退、旷课、不认真听讲或学习的,在绩效考核中不给予优秀的考评。

培训记录:

1、各基层单位进行培训必须有培训计划和相应的培训参加人员名

单(参与培训人员签字),并作简要的记录。

6.三级跳教学反思 篇六

王文明

本课从设计内容来看:课的容量很大,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任务,很不简单。这是一节很常态、很成功的课。目标达成:高一(9)班共有62人,身体素质一般,学生第一次接触三级跳远,较为生疏,对学生学习三级跳远有一定的难度。本课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85%以上的同学能基本掌握三跳节奏,其中20%的同学掌握较好。

教法:教师准备充分,采用示范讲解法、游戏法、分解法、错误纠正法、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由易到难,循循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流畅,学生的学习气氛很高。特别是游戏“钓鱼”有新意,是本课一个亮点。但游戏练习时间太短,应再深入,把前面慢跑和徒手操缩短一些时间来深入游戏。在基本部分教师把第一跳与第二跳、第二跳与第三跳结合技术,分步教学太细化,学生初学也不会去注重各跳的结合技术,应容合。学生只要知道第一跳是单脚跳,第二跳是跨步跳,第三跳是跳远就可以了。学生在跑道上练习时,最好画一条线,作为起跳板模拟练习,使学生意识更快进入沙坑;这时老师的评价不够,应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沙坑练习时,有9米板和7米板,学生对沙坑较生疏,老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9米板或7米板,跨步太大,应在9米板前画一条线,先跳7米板,然后让有能力的同学去挑战9米板,可能会更好。学法:采用观察法、分解法、自主学习法、重复练习法等;方法多样,内容丰富,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能在中速跑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在硬地上练习时,学生速度快,三跳节奏太快,落地缓冲不够,一些同学没有双脚合并落地。教学中要求学生身体重心要高一些;并注意落地缓冲。学生在手与脚的协调配合上不够理想,在下一课时加以改进和提高。

7.立定三级跳的教学与训练 篇七

1、开跳过高、过远

大家知道,在完成整个立定三级跳过程中所需的水平速度是建立在第一跳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第一跳的高度要合理,向前性要好。如果第一跳过高势必造成落地时支撑腿负担过重;如果第一跳过远会造成落地时支撑腿前迈;这些都会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影响第二跳的水平速度。破坏整个三级跳的节奏,从而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2、节奏控制不合适

立定三级跳远时无论是弹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三跳的节奏用音节表示为x,这就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而较多的体育考生在训练和加试时,却出现xxx的节奏,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形成从高到低或高、低、中的曲线。这种错误的危害就在于考生不能建立正确的节奏感,不能把力量均匀地分配在三跳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较大。

3、躯干姿势不正确

起跳时上体保持直立或适度前倾,两腿做爆发式的蹬伸动作,其腾起角约为50°-60°,这与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有所区别,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腾空后上体应保持直立,稍向摆动腿一侧转动,达到躯干与起跳腿、摆动腿的协调一致。切不可左右前后倾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第二跳合理跨出创造条件。

4、四肢配合是否协调

身体的平衡主要是通过两臂的动作来控制,同时起到帮助身体更好地向前跃起的作用。在摆臂时注意向前摆动要用力,摆到与肩平齐时要突然停止,不能无限制的摆动,然后,双臂应自然地放至体后做好后一跳的准备动作。而摆动腿前摆要和起跳一致,摆动腿前摆与地面成平行并尽量停留一段时间,小腿则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起跳的效果,只有上下肢配合协调成为一体,才能使身体重心平稳,达到合理有效的起跳。

5、脚部正确的着地动作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单足落地技术,一般讲求快速有力的积极扒地式落地动作,它的优点就在于:第一,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这样就加速了身体重心向支撑点前移的速度;第二,减少了起跳产生的制动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第三,有利于完成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

6、跳跃技术与跳跃素质在成绩的远近上起关键性作用

由于立定三级跳远技术比较复杂,要想掌握它,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比如腿部力量,单脚跳落地后,支撑腿受到来自地面和身体的双向挤压,腿部力量小的考生往往出现腿打跪,第二跳根本不可能保持适宜的腾起角和必要的水平速度。对考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总之,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第二跳效果的因素很多,只要在教学和训练中,针对考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和改进,不断提高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才能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成绩才能不断的提高。

下面具体说说立定三级跳远的训练方法:

力量练习法:单足跳、跨步跳、一跳二跨、单脚跳连接第二跳起跳、第二跳衔接第三跳起跳或跳跃、上坡立定三级跳、下坡立定三级跳、跳跃障碍物:跳深练习、收腹屈膝跳、连续6-8级蛙跳、双脚跳栏架、单脚三级跳远。

组合训练法:30m跨步跳接跳跃:原地起跳(从右腿)跨步,到沙坑前倒换左腿;接着完成一次跳跃双脚落入沙坑,数量控制在2-3组;30m米跨步跳,每腿跨两次,跳一次,至沙坑前完成一次跳跃双脚落入沙坑,数量控制在2-3组;30m连续单足跳至沙坑前完成一次跳跃,双脚落入沙坑,数量控制在2-3组;急行跳远5次以上的练习;三级跳远5次以上的练习;沙坑半蹲跳50次/1-2组的练习;沙坑抱膝跳50次/1-2组的练习;200m跑两组。

立体图形训练法:双脚原地起跳跨步登上3-4级台阶练习,反复进行原地起动第一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强调提重心,跨直线,随惯性的要求:原地台阶弓箭步交换跳练习;在原地起动第一跳练习基础上,结合第二跳登上7-8层台阶的练习;两步助跑双脚起跳跨上十二层台阶的三级跳远练习;原地双脚起跳跨上十二层台阶的三级跳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三跳节奏和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要求;300m跑一组。

平面图形训练法:双脚原地起跳,单腿跨栏练习;上一步双脚起跳,双腿跨栏练习;原地起动第一跳练习基础上,结合第二跳跨栏练习;原地起动,三级完整过栏练习;300m跑一组。

比例线练习法:按三跳远度,前两线间距为2-2.5m,最后一跳间距约为3米左右进行练习;在三跳比例线的正中画一垂直于三跳比例线的直线,使三跳落点在一条直线上的练习;先分解练习,后完整练习;随着技术的提高比例相应加大的练习。

8.三级课程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英语专业 本科阶段 CATTI三级笔译 翻译课程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迫切要求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在此过程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但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文化,还要向国外传播我们自己优秀的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东西,中国也要在国际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国家急需优秀的翻译人才作为中国与国际交往的使者。但是,我国的翻译人才尤其是优秀的翻译人才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作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单位,中国高校外语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国内各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的设置是必不可少且绝对必要的。无论是什么层次的高校,都至少设置了一门以上的翻译课。并且有的高校还细分了很多翻译类的课程,从翻译理论课到翻译实践课;从笼统的综合类的翻译课到专业性较强的翻译课。当然,这些翻译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为翻译人才的培养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翻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传统的翻译课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化,故此,笔者将对此话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二、目前翻译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抛开教师方面的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

1.课程开设比较陈旧。综观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开设情况,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很多高校的外语系对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的设置上比较简单,也不是很合理。对于翻译课程的名称叫法上,很多高校的都无外乎这几种:《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等。而且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基本上都属于翻译理论的讲授,翻译方法的学习以及翻译史的了解。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也适当的进行了一定的学生实践环节,但是学生的翻译能力却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且翻译实践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传统形式上的教学,这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无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为其在毕业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

2.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在学时数的设置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笔译课作为必修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本科阶段的第6,7,8个学期中开设。如果按照每学期16周,每周四学时进行计算,总学时应达192学时。然而笔者通过对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很多高校的翻译课只开设2到3个学期,而且每周只开设2到4个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只开设一门翻译课,而且只开一个学期,每周只有2个学时,整个四年学习阶段下来只有32学时的翻译课。这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翻译课程的教学,制约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当然也打不到外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作用。

3.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根据王树槐、栗长江对全国43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令人担忧。其中在涉及到学生的语法能力的调查中只有26.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法“较强”,而73.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法“一般”和“较弱”。而在对译文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更是显示了绝大部分的不尽如人意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势必严重的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的效果,从而不利于翻译教学的发展。

三、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CATTI即“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根据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精神,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面向社会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由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CATTI翻译证书对每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自己英语学习阶段的一个总结,更是每一个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因此,此门翻译课程的开设,无论对于讲授翻译课的老师来说,还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四、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对当前发展的形势,积极进行翻译教学改革,才会使英语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

1.改革翻译课程教学设置,增加证书课程教学体系。笔者作为翻译专业课讲授教师,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热衷于各种证书的考试,但是当问及到其对翻译资格证书的了解,学生都知之甚少。而且在老师对学生介绍了CATTI三级笔译资格考试后,因其和译者以后就业的职称证书直接挂钩,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学生还买了相关的考试用书,自己积极备战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即使有的同学没有通过最后的考试,他们的翻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和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知要好了多少倍。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的翻译课教学中抽出适当的学时,专门讲授CATTI英语三级笔译课程。课程的形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并设立“翻译工作坊”,学生的翻译作品以工作坊内部讨论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研讨,最终形成成品。鼓励学生将喜欢的译文投稿发表。进行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鼓励学得好的同学参加国家外文局组织的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颁发证书的CATTI三级笔译考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革新了翻译课程设置,效果很好。

2.适当调整翻译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本科阶段翻译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各个高校的相关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翻译教学课时,在现实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加大翻译的教学课时,尤其是加大CATTI三级笔译的教学学时数。不但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为CATTI三级笔译考试包括《综合能力测试》和《笔译实务测试》两部分,所以学校应加大这两方面课程学时的投入。只有这样,才会强化学习效果,更好的服务于翻译教学。

3.在基础阶段夯实学生英语水平,为高年级阶段的翻译教学打好基础。当然,CATTI考试不是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各高校从长期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技巧。在英语专业的大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要把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扎实,只有基础知识夯实了,才能在高年级阶段的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能力测试》课程的讲授、学习和测试。从低年级的基础阶段就把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上去,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备战日后的考试,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翻译教学的效果。

总之,CATTI三级笔译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各个高校的英语翻译课讲授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做好翻译课程设置改革。从找出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认识到翻译资格证书在翻译教学中的强大的推动力,为翻译教学的发展迈出积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董晓华.CATTI三级与翻译专业本科课程的衔接:实践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3(6).

[2]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 2011(03).

[3]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06).

[4]徐海美.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

9.一二三级教学任务 篇九

一二年级教学法

(一)名词及专业术语解释

1.规格——动作的方位(教室、自身);动作的角度;动作的形状以及运行的路线。

教室的方位:首先进入一个教室确定自己的1点,然后在自己脚下想象一个正形后,向右每转一个45度是一个点。

自身的方位:分为前、后、上、下、旁、平、斜位。

动作的角度:例“小八字”两脚之间是90度,“旁平位”手身之间90度。

动作的形状:“分晃手”就是在身部上方画了一个弧线,“旁斜上位”就是V字形。

运行的路线:如上弧线、下弧线、手由肩前推向前平位就是“直线”。

2.要领——用力的方法(用力点,力度的强弱);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方法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

用力的方法用力点:如推指的用力点在指根,摆臂的用力点在肩。

用力的力度的强弱:如勾绷脚中,手用力向下强,后自然下垂是弱。

3.节奏——要求学生找到乐曲中的一拍及半拍,及考生依动作的顺序从头至尾地数着节拍完成动作。如一级《摆臂》二级《推指》《绕腕》 训练的目的及教学步骤:

1.训练目的——指每一个组合和每一个动作所承担的对身体素质训练的任务及本年级应达到的水准。

第一级是初步认识身体的部位头、颈、背、腰、臂、手、膝、踝、趾,并对这些部位进行松驰、伸展的灵活运动的初步训练;

认识身体部位的左和右;

认识音乐节拍,培养幼儿按节拍做动作;

培养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态学习舞蹈,使他们在学习舞蹈中产生对舞蹈的热爱;

进一步完成第一级的教学任务的各项要求;

认识教室的八个方位;

初步达到颈立、背直、腿直、脚绷等要求;

培养幼儿载歌载舞蹈的习惯和舞蹈时愉快的心态,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

2.教学步骤——是达到训练目的的阶梯,每一个单一动作或组合的教学步骤均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

3.教学步骤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组合,由原地到流动用动作速度由慢到快等方面。

(一)讲解规格、动作要领 [摆臂组合] 摆臂有单摆臂和双摆臂两种

单摆臂:一臂背手,一臂扩指手形,掌心向前,在上位及旁平位之间摆动。双摆臂:二手扩指手形,掌心向前,在上位及旁平位之间摆动,摆动时在上位交叉。

要领:手臂延伸,拉长,由肩关节开始整体摆动。[蛙跳步组合] 蛙跳步动作一:大八字位蹦跳,右脚落地时曲膝,同时左脚成“勾脚旁吸腿”,大腿与小腿成90度垂直角,双手扩指手形,掌心向前成“顺风旗位”。

蛙跳步动作二:大八字位准备,蛙字蹦跳,身体前俯双手扶地曲膝,虎口相对,后背平直。

要领:蹦跳时,膝盖松驰有弹性,保持舞姿。

(二)讲解训练目的和教学步骤 [音乐反应组合] 音乐反应的训练目的——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的同时,进行音乐启蒙教育,通过说唱歌谣时,一个字做一个动作,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节奏感,同时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音乐反应的教学步骤——给幼儿听音乐而让他们感兴趣,学习里面的歌谣,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最简单的动作表现节拍,教师做一组上肢下肢,或上体的动作,让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创造力、想像力编排动作,让幼儿用自己创造的新动作来表演,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自己编排的动作。[鸡走步组合] 鸡走步的训练目的——训练上下身的协调配合,学会“踵步”动作

鸡走步的教学步骤——①让幼儿发现膝盖的曲、直,学会蹲起的基础上,教幼儿学习曲伸②让幼儿用脚在地板上用力踏出声音,全脚落地了解这就是平踏步,在平踏步向前走的同时加上膝盖的曲伸,一起练习③把“踵步”的舞姿摆给孩子们看,鼓励他们也和教师做一样的动作④告诉幼儿连接方法,把曲伸、平踏步、“踵步”连起来⑤让幼儿的手在头上做出鸡冠状,看看谁的更形象、更好,五指并拢、三点平面折腕⑥学会折腕,让头像小鸡吃米一样点头,手头配合着点。⑦加上膝盖曲伸做小鸡吃米(点头、折腕)⑧摆出低展翅、高展翅的手位罢,用边接动作完成整个组合。

(一)讲解规格、动作要领、节奏 [推指组合] 推指的规格——五指交叉,相握曲臂前平位推出,同时倾头、绕腕、双臂前平位举起与肩同宽,以腕为轴团手绕腕。

推指的要领——推指时,指根用力向前推到尽头,绕腕时腕主动,肘随动。

[头组合] 头的规格——分为低头、仰头、倾头、点头四种

低头:颈前肌肉收缩,颈后肌肉伸展,颈位最大限度拉长 仰头:颈后肌肉收缩,颈前肌肉伸展,颈位最大限度拉长 倾头:一侧肌肉收缩,另一侧肌肉伸展,颈位最大限度拉长 点头:是低头的连续动作

要领——在做头的动作时,后背直立,双肩平正,固定不动。

(二)讲解训练目的和教学步骤 [音乐反应组合] 音乐反应的训练目的——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的同时,进行音乐启蒙教育,通过说唱歌谣时,一个字做一个动作,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节奏感,同时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音乐反应的教学步骤——①让幼儿有拍手的简单动作来完成音乐,一边拍一边学唱歌谣②让幼儿自己想一下,音乐中的小动物在舞蹈怎么表现好,要求脚要原地不动,可以用手来表达③教师把小朋友的动作连在一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在舞蹈中的快乐④让孩子自己表现、自己跳。[蛙跳步组合] 蛙跳步的训练目的——训练腿部的控制能力和膝部的松驰,学会“蛙跳步。” 蛙跳步的教学步骤——蛙跳步分蛙跳

1、蛙跳2和辅助动作

蛙跳1①让幼儿在把杆上做出“勾脚旁吸腿”的舞姿;②在把杆的帮助做双起单落的跳跃动作;③在地面上练习做双起单落加“勾脚旁吸腿”;④双手一个上位,一个旁平位,成随风旗状,掌心向前,肘部微曲;⑤双手在胸前拍手后,由体侧到随风旗位;⑥让幼儿自己练习上下肢配合,整体动作。

(一)三年级的的任务

1、能较好的完成第一、第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各项要求;

2、熟悉围绕自身的基本方位(上、下、前、后、旁平、斜位);

3、听音乐时能找到节拍,动作节拍准确;

4、培养幼儿在跳舞时有自娱感,热爱考级课程。

(二)年级教学任务与教师授课的关系

1、年级教学任务即是本年级教学的目的;

2、是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本年级的中心训练任务的提示;

3、是检验和评价本年级教学成果的依据。

(三)请说明本教材的性质

本教材是一套舞蹈的身体素质训练的教材,是对舞蹈者初步的舞蹈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身体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并使舞者掌握中国舞基本动作。

(四)请说明一堂课教材的基本组织原则

应具有两个全面性:

1、教材类别的全面性;

2、身体部位训练的全面性。

1、教材类别的全面性:包括舞步、基训、身韵、民间民族舞、音乐反应、游戏、模仿与想象及滚翻等类别;

2、身体部位训练的全面性:包括头、颈、肩、胸、背、腰、髋、腿、膝、踝、脚、臂、肘、腕、手和眼睛。

(五)如何制定一学年的教学计划

1、时间如何分配:如果以一个级别的课程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作为一个学年段来说明,推新课应占四分之三时间(可含恢复课),巩固、提高并准备考试用四分之一时间

2、新课的概念:每一个组合在达到最后完成体之前的任何教学步骤(或称教学过程)均称为新课。包括动作与音乐(由慢速到正常速度)配合的过程及队形的分解练习步骤。

3、巩固、提高所训练的范围:在组合已教授完毕之后,再对动作的规格、要领、节奏、风格、韵律及表现力等给予进一点的雕琢。

(六)为什么要制定教学计划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计划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顺利达到本年级所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材类别的目的:丰富多彩、不枯燥

身部的目的:练到全身、搭配训练

(七)讲解规格、动作要领

[勾绷脚组合]

1、勾脚的规格:正步位伸坐,脚勾起,脚背与小腿形成一个弯曲度小于90度的角

勾脚的要领:踝关节用力,脚跟最大限度伸展

2、绷脚的规格:正步位伸坐,脚背向上拱,脚尖向下压,与腿部形成一个流线型的优美造型

绷脚的要领:踝关节用力,脚尖早大限度伸展 [弯腰组合]

1、旁弯腰的规格:双跪坐,一手折腕指尖扶头顶,一手旁按手位,骨盆固定不动,上体、眼对正前方,向旁倾头,然后肩、胸、肋及腰部依次向身旁弯曲

旁弯腰的要领:弯屈的一侧肌肉收缩,另一侧肌肉伸展,手扶地时肘放松

2、转腰的规格:一手屈臂至耳垂下,一手旁按手位,骨盆固定不动,上身垂直,腰部以上身体向右或向左转动

转腰的要领:以腰为轴最大限度转动

3、前弯腰的规格:跪坐上体前屈折叠式,胸腹与腿部贴靠

前弯腰的要领:背椎最大限度拉长

4、后弯腰的规格:伏卧正步位,双手屈臂于肩前,扩指扶地,右耳贴地准备,双臂推地,同时头、颈、肩、胸、腰依次向后弯曲

后弯腰的要领:呼吸均匀,颈部伸展拉长

[踏点步组合] 规格:正步位准备,第一拍右脚下向下平踏同时曲膝,左脚原位自然提起,右倾头,第二拍左脚掌点地同时直膝,右脚原位提起,头还原

要领:重拍向下,踏与点的力量平均

(八)讲解训练目的和教学步骤 [松肩组合]

松肩的训练目的——训练肩关节的灵活和松弛,学会松肩动作。

松肩的教学步骤——

1、教幼儿学会双肩向上耸提,然后松弛地放下,重拍向下。

2、练习双脚正步脚跟最大限度直立,脚踝用力(把杆),重拍向上,和松肩一起配合练习。

3、松肩动作,然后踮脚动作,在上身直立的基础上身平转向二点。

4、练习手臂的动作,双手路线漂亮。

5、连接动作。

6、完成整个组合,边唱边跳 [蹦跳步组合]

蹦跳步的训练目的——训练膝盖和脚踝的灵活,学会蹦跳步动作。

蹦跳步的教学步骤——

1、让幼儿练习膝盖曲伸,没有伸直的过程

2、单一双脚蹦跳步,连续练习

3、双手肩前,在体侧画二个立圆,掌心一直向前

4、练习立圆和腿部屈伸的配合5、做手的动作同时双脚向前蹦跳

6、让幼儿学会辅助动作,旁踵步手扶地动腰、髋,和结束动作“汪~汪”

上一篇:地下水资源研究方法下一篇:大班语言会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