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2024-10-27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精选4篇)

1.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篇一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C)A.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B.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C)

A.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 B.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 3.垄断利润是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A)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的是(B)A.大量资本外流,使本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B.资本积累加快,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 C.大量利润回流,使本国完全消除失业

D.资本收入增加,使输出国不再参加划分势力范围的竞争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少量企业股票(D)

A.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B.意味着工人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地位 C.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的经济关系

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A)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B.生产、交换、消费、贸易的全球化 C.生产、资源、要素、资金的全球化 D.生产、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化 9.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A)

A.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B.贸易全球化的过程

C.资本全球化的过程 D.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是(D)A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 《资本论》

C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D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B)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D)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13.垄断价格的形成表明(C)A.价值规律已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变 D.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 14.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B)A 1873年经济危机 B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萧条

C 1990年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 D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

15.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C)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AC)A.生产集中 B.自由竞争 C.资本集中 D.暴力掠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CD)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入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机制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ABCD)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4.常见的垄断组织有(ABCD)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是(ABCD)A.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B.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C.通过国家收入的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D.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6.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内在因素有(ABCD)A.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C.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饱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有(ACD)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失的结果。

C.竞争仍然存在,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进步。

D.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可能。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BCD)A.社会经济规制 B.公共事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 D.反托拉斯法

9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的特征(ABCD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C.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D.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1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CD)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生产力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的新变化,主要表现是(ABD)

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人。C.出现了一大批食利人员。

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1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ABCD)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C.相对落后国家价值观念和文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D.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13.“二战”以来,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ABD)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D.世界贸易组织 14.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ABC)A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有容纳空间。D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1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CD)A 资本主义完全可以自行消灭经济危机。

B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

C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判断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组织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3.垄断消除了竞争。(×)4.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5.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二战”后,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9.“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有所变化,即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量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人物与其代表作连线

① 马克思----C 《共产党宣言》

② 列宁------A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③ 凯恩斯----B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请把下列时间段与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连线

①19世纪70年代以前----B自由竞争阶段 ②19世纪末20世纪处----A垄断资本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的“股权分散化”现象。股份资本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股票集中率较高,少数人有较大份额股权,如3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100%为福特家族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股票持有呈分散化趋势。一些大企业通常将股票划分为几百万股,上市销售,同时,鼓励本公司职工个人购买,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工人购股现象得到发展,如英国1977~1987年的十年间,持股人数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20%,增加两倍多,即有1000多万人持有股票,法国有900多万。198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共有股东128万人,其中拥有100股以下的小股东占全部股东的78%。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这样,不仅中小资产者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而且工人和其它社会阶层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司股票的持有者。

在20世纪初,垄断资本家大约要占有40%~50%的股票才能控制某一企业,现在股票控制额已降到5%,甚至更少。如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受5个大公司控制,这5个大公司合计只控制了股票总数的4.8%就主宰了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务。可见,工人购买少量股票也并没有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如美国的股票、债券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0.7%的股票和9.7%的债券,而1%的最富有者占有63%的股票和60%的债券。小股东虽然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并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材料二:二战后,在种种社会政策的作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收入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保护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人的实际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因而物质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据统计,战后各发达国家中工人的实际工资都大幅度地增长了。从1949年到1971年,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了41%,年均增长1.6%;联邦德国提高了264%,年增长6.1%;日本提高了316%,年增长6.7%。工人生活水平提高也反映在消费构成和消费形式的变化上。食品消费开支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显著下降,家庭耐用品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的比重增加。美国工人家庭的支出,食品开支1955年为总开支的46.9%,1978年则为27%,而1977年的瑞士只为16.8%。目前小汽车、住房、家用电器等生活资料已进入千家万户。二是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条件得到部分改善。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40小时的五天工作制,有些国家的公司已开始试行四天工作制,工人每年有一个月带薪或双工资假期。三是工人的福利保险得到一定的发展,失业者有基本生活保障。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和工会致力于广泛的社会福利国家建设,多种社会福利保障通过社会立法被固定下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起一套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材料三: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一些资产阶级代言人乘机宣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与无产阶级彻底诀别”等观点,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差别和矛盾“不会演变成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冲突,因为它们己被限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之内,人们普通接受了社会运动的规则,‘危险的阶级’已从社会和政治舞台消失,引起社会冲突的社会关系已经被铲除。”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提出了种种关于工人阶级消亡的理论。

材料四: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比较缓和、低落,但工人运动并没有沉寂。在新近工业化的第三世界,例如巴西和韩国的例子表明,工人运动正处于上升势头。在工业发达国家,工人运动还在继续存在。因为大多数就业居民是依靠领取工资、薪金维持生活,他们的利益与雇主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无论如何都要求雇员方面采取集体行动。阶级斗争,无论人们是否赋予这个词某种政治含义,它都要继续进行。当前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中存在的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态势,进一步深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一点已突出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加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ABCD)

A 职工参入决策 B 终身雇佣

C 职工持股 D 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新变化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ABCD)

A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D 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也是不科学的。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材料分析题二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 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 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Control Data、HoneywellSperry Univac、Burroughs和 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 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 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的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 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 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 力,重塑起昔日的辉煌。

IBM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所处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高增长率;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 和质量卓越的产品,并发挥领导作用;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 高的效率;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产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往往主机是一个公司制造的。显示器是另一个公司的,打印机又是第三个公司的。软件是第四个公司的,这些组合起来使整 个系统得以运行。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IBM公司在垄断和竞争中寻求着未来的发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BCD)

A 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B 垄断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C 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 D 垄断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2.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ABC)A 垄断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B 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 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 D 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

2.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篇二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行使。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更多资料尽在 http:///u/2213419790

3.会计基础第一、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D)。A.确认B.记录C.报告D.报账

2.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三项工作的是(D)。A.记账B.算账C.报账D.查账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C)。

A.会计控制与会计决策B.会计预测与会计控制 C.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D.会计计划与会计决策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财物的是(D)。A.机器设备B.在产品C.燃料D.专利权 5.下列各项中,属于款项的是(C)。A.可转换债券B.商业承兑汇票 C.银行汇票存款D.银行承兑汇票

6.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取得的结果称为(D)。A.财务状况B.盈利能力C.经营业绩D.财务成果

7.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A)等偿付的现时义务。A.资产或劳务B.资本或劳务C.资产或债权D.收入或劳务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价证券项目的是(C)。A.企业债券B.股票C.银行汇票D.国库券

9.界定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会计基本前提是(B)。A.会计职能B.会计主体C.会计内容D.会计对象

10.企业固定资产可以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确定采用某一方法计提折旧,它所依据的会计核算前提是(B)。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11.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特定主体的(B)。A.经济资源B.资金运动C.实物运动D.经济活动

12.(C)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

A.持续经营B.会计C.会计分期D.会计主体 13.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称为(C)。A.会计控制B.会计核算C.会计监督D.会计分析

14.下列关于所有者权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B.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C.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

D.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留存收益等 15.下列不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D)。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利润

16.承租企业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体现了(C)的要求。A.客观性 B.重要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一贯性 17.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三项工作的是(D)。A.记账 B.算账 C.报账 D.查账 18.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D)。A.确认 B.记录 C.报告 D.报账 19.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B)。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B.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C.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本期减少的所有者权益 D.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20.下列属于会计的基本等式的是(A)。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D.收入-费用=利润 21.与计算“营业利润”无关的因素是(A)。A.所得税费用 B.销售费用 C.管理费用 D.财务费用 22.下列不属于期间费用的是(B)。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销售费用 D.财务费用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产成本均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B.制造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C.狭义的收入指的是营业收入,狭义的费用指的是营业成本 D.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4.下列属于基本业务收入的是(B)。A.原材料销售收入 B.产品销售收入 C.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D.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所有者权益增加一定表明企业获得了收入 C.狭义的收入包括营业外收入

D.收入按照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6.下列不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是(D)。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利润 27.下列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是(B)。A.应付账款 B.预付账款

C.在1年内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D.将于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28.属于流动负债的是(A)。

A.预收账款 B.应收账款 C.应收票据 D.应付债券 29.下列属于企业流动资产的是(C)。

A.预收账款 B.累计折旧 C.预付账款 D.无形资产 30.下列属于企业资产的是(B)。

A.应付账款 B.融资租入的设备 C.预收账款 D.即将购入的原材料 31.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C)。A.成本 B.费用 C.资产 D.负债

32.确认办公用楼租金6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10万元,50万元未付。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别确认费用(D)。A.10万,60万 B.60万,0万 C.60万,50万 D.60万,10万 33.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以下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是(D)。A.支付明年的房屋租金 B.本期已经收款,但商品尚未制造完成 C.当期按照税法规定预缴的税费 D.商品在本期销售,但货款尚未收到 34.下列关于财务会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A.财务会计侧重于向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预测决策等所需的相关信息 B.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 C.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的信息

D.财务会计侧重于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

35.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A),包括资金投入、运用、退出三个阶段。A.资金运动B.资金循环C.实物运动D.经济资源

36、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D)。A.货币计量 B.会计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37、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C)。

A.会计控制与会计决策 B.会计预测与会计控制 C.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D.会计计划与会计决策

38、会计主要的计量单位是(A)。A.货币 B.劳动量 C.实物 D.价格

39、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A)

A.期末资产-期末负债B.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C.期末资产-本期费用D.期末负债+本期费用

40、某企业6月初的资产总额为60000元,负债总额为25000元。6月取得收入共计28000元,发生费用共计18000元,则6月末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D)

A.85000元 B.35000元C.10000元 D.45000元

41、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为126000元,负债总额为48000元。本取得收入共计89000元,发生费用共计93000元,月末负债总额为50000元,则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为(A)A.124000元 B.122000元 C.128000元 D.131000元

4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收入类要素定义的是(A)。

A.营业外收入 B.主营业务收入 C.其他业务收入 D.利息收入

43.企业于1月初用银行存款1500元支付第一季度房租,1月末仅将其中的500元计入本月费用,这符合(B)的要求。

A.谨慎性 B.权责发生制 C.重要性 D.相关性

44、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B)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收款项、存货。

A.一年内 B.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 C.一个营业周期内 D.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45.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C)。A.成本

B.所有者权益

C.资产

D.负债

46.某日,大华公司的资产总计为3 60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为900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 200万元,则当日大华公司的非流动负债应当为(D)

A.2 700万元

B.2 400万元

C.2 100万元

D.1 500万元 47.会计核算主要是利用(D)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

A.劳动计量单位 B.实物计量单位 C.时间计量单位 D.货币计量单位 4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是(C)

A.国库券 B.股票 C.信用证存款 D.企业债券 49.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企业的款项范围的是(D)

A.现金B.银行存款C.外埠存款D.企业债券

50.(A)增减的核算,一般都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A.资本 B.债权、债务 C.现金、银行存款 D.财物

51.下列项目中,利益关系比较明确,用途基本定向的有(B)

A.无形资产 B.资本 C.财物 D.款项

52.(C)是企业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费用,与一定数量的产品相联系。A.生产费用 B.期间费用 C.成本 D.经营费用 53.投资者为开展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钱称为(C)

A.投 资 B.基金 C.资本 D.股本

54.下列表述中,符合《会计法》对使用会计记录文字基本要求的是(B)

A.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B.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会计记录在使用中文的前提下,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C.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企业,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其本国文字 D.我国设立在境外的企业,会计记录必须使用中文 55.(C)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和损失 A.收入B.费用C.支出D.成本

56.费用中能予以对象化的部分构成是(A)。A.成本 B.负债 C.期间费用 D.资产

57.对于在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下列有关会计记录文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A.使用何种文字由各单位自己选择 B.民族自治地方,单位的会计记录可以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取代中文 C.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经济组织,其会计记录可以用一种外国文字取代中文 D.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58.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取得的结果称为(D)。A.财务状况 B.盈利能力 C.经营业绩 D.财务成果 59.下列各会计要素,(C)不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A.资产B.负债C.收入D.所有者权益 60.在会计职能中,属于控制职能的是(B)。

A.进行会计核算B.实施会计监督C.参与经济决策D.评价经营业绩 61.下列各会计要素,(D)不属于所有者权益。

A.资本公积金B.盈余公积金C.未分配利润D.累计折旧 62.下列方法中,不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C)。

A.填制会计凭证B.登记会计账簿C.编制财务预算D.编制会计报表 63.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D)。A.确认B.计量C.计算D.报告 64.关于会计的说法错误的是(D)。A.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

C.会计的对象针对的是某一主体平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 D.货币是会计唯一计量单位

6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的是(B)A.资产计价时从低B.利润估计时从高

C.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D.负债估计时从高 66.下列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D)A.实质重于形式B.可理解性C.谨慎性D.真实性 67.下列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B)A.收入B.所有者权益C.费用D.利润

68.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A.成本B.费用C.资产D.负债

69.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A)。

C)

(A.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B.可以变动,但须经过批准 C.可以任意变动D.应当一致,不得变动 70.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过程不包括(D)。

A.供应过程B.生产过程C.销售过程D.分配过程 71.下列经济业务中,(B)不会发生。

A.资产增加,权益增加;B.资产减少,权益增加; C.权益不变,资产有增有减;D.资产不变,权益有增有减;

72.在会计核算中,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是指(A)信息质量要求。A.谨慎性B.可比性C.一贯性D.相关性 73.下列不属于资产要素的是(B)。A.应收账款B.预收账款C.债券D.专利权

74.负债是指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企业的(B)。A.过去义务B.现时义务C.将来义务D.永久义务 75.下列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是(B)。

A.对外投资B.发行股票C.发行债券D.对外捐赠 76.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收入范围的是(D)。

A.商品销售收入B.劳务收入C.租金收入D.代收款项 77.下列项目中,属于资本性支出的(C)。

A.购入办公用品B.发放职工工资C.购入设备D.偿还长期借款

78.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是(A)。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 79.持续经营是建立在(A)基础上的。

A.会计主体B.权责发生制原则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80.会计分期是建立在(B)基础上的。

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权责发生制原则D.货币计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的是(ABCD)。A.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B.复式记账 C.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D.登记账簿 2.会计是(ACD)。A.经济管理活动B.以凭证为依据

C.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D.针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 B.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C.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D.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4.下列属于款项的是(ABCD)。

A.银行存款B.银行汇票存款C.信用卡存款D.信用证存款 5.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有(ABCD)。A.销售部门B.分公司C.母公司D.企业集团 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A.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B.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 C.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D.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7.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内容的有(ABCD)。A.利润分配B.利润的计算C.亏损弥补D.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 8.会计期间可以分为(ABCD)。A.月度B.季度C.半D.

9.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经济活动的(ABC)进行审查。A.真实性B.合法性C.合理性D.时效性

10.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有(ABCD)。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11.资金运动的内容包括(ABCD)。

A.资金的投入B.资金的循环C.资金的退出D.资金的周转 12.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特点包括(BCD)。A.准确性 B.完整性 C.连续性 D.系统性 13.下列关于会计监督的说法正确的有(ABD)。A.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B.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C.包括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包括事后监督 D.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14.根据会计等式可知,下列哪类经济业务不会发生(AB)。

A.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变 B.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C.资产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D.债权人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不变 15.会计对象是指(AC)的内容

A.会计核算 B.实物流转

C.会计监督

D.财务活动 16.下列等式正确的是(ABCD)。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17.下列属于会计等式的是(CD)。

A.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B.本期借方余额合计=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收入-费用=利润 18.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属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是(ABC)。

A.产成品销售收入 B.自制半成品销售收入 C.工业性劳务收入 D.材料销售收入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收入是指企业经济业务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所有者权益增加一定表明企业获得了收入 C.狭义的收入不包括营业外收入

D.收入按照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B.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C.所有者权益也称为净资产

D.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21.下列属于流动资产的是(BCD)。

A.预收账款 B.预付账款 C.应收账款 D.应收票据 22.下列属于资产的特征的是(BC)。

A.资产是由于过去或现在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B.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计量其价值 C.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D.资产一定具有具体的实物形态 23.下列各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ABC)。A.利润 B.费用 C.收入 D.所有者权益

24.下列反映资金运动静态表现的会计要素是(AB)。A.资产 B.负债 C.收入 D.利润 25.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ABC)

A.未分配利润

B.盈余公积

C.股本

D.资本公积 26.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要素的是(ACD)

A.资产

B.固定资产

C.负债

D.费用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 B.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C.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D.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28.下列属于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的是(ABCD)。

A.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B.复式记账 C.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D.登记账簿 29.下列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有(ABCD)。

A.现行成本 B.可变现净值 C.公允价值 D.现值 30.下列经济业务或事项中,应进行会计核算的有(ABD)。A.车间领用原材料 B.外单位捐赠企业设备一台 C.与某单位签订合同拟购入一批原材料 D.本月银行借款应计利息 31.资金运动的内容包括(ABCD)。

A.资金的投入 B.资金的循环 C.资金的退出 D.资金的周转 32.会计期间可以分为(ABCD)。A.月度 B.季度 C.半 D.

3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ABC)后的净值。A.进一步加工成本 B.预计销售所必须的税费 C.销售所必须的费用 D.最终处置收入 34.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ABCD)的依据。A.设置账户 B.进行复式记账 C.编制会计报表 D.登记账簿 35.下列属于款项的是(ABCD)。A.银行存款 B.银行汇票存款 C.信用卡存款 D.信用证存款 36.款项主要包括(ABD)等。

A.现金

B.银行存款

C.企业债券

D.银行本票 37.企业的有价证券包括(BCD)等。

A.信用证存款

B.股票

C.国库券

D.企业债券 38.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CD)。A.资本

B.借款

C.款项

D.有价证券 39.《会计法》中的称的财物包括(BCD)等。A.现金和银行存款

B.原材料

C.包装物

D.固定资产 40.债权,一般包括单位的各种(ABC)等。

A.持有至到期投资

B.应收款

C.预付款

D.应付款 41.债务一般包括各项(ABCD)等。A.借款

B.应付款

C.预付款

D.应交款 42.经济业务事项具体包括(ABCD)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结算

D.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43.计算和判断单位经营成果及其盈利状况的依据主要有(ABCD)

A.收入核算

B.支出核算

C.费用核算

D.成本核算 44.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ABCD)

A.利润的计算

B.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C.利润支配

D.亏损弥补 45.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要求设置(ABD)

A.设置科目和账户

B.填制和审核凭证

C.登记会计账簿 D.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6.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AB)。

A.不高估资产 B.不低估负债 C.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 D.确认一切可能发生的损失 47.下列属于谨慎性要求的是(AB)。A.资产计价时从低 B.负债估计时从高 C.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 D.利润估计时从高 48.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AC)。A.资产B.未分配利润C.负债D.费用 49.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ABCD)A.会计主体B.继续经营C.会计期间D.货币计量 50.下列属于会计等式的是(CD)

A.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B.本期借方余额合计=本期贷方余额合计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D.收入-费用=利润 51.下列业务中,属于资金退出的有(BC)。A.购买材料B.缴纳税金C.分配利润D.银行借款 52.下列方法中,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ABC)。

A.填制会计凭证B.登记会计账簿C.编制会计报表D.编制财务预算 5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ABCD)。A.B.半C.季度D.月度

54.在下列组织中,可以作为会计主体的是(ABCD)。A.事业单位B.分公司C.生产车间D.销售部门 55.下列属于谨慎性要求的是(ABC)A.资产计价时从低B.负债估计时从高

C.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收益D.利润估计时从高 56.利润包括的内容有(ABC)。

A.营业利润B.投资损失C.营业外收支净额D.代收款项 57.收入的特点有(ABC)。

A.可能带来资产增加B.可能使负债减少

C.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D.可能会引起费用的减少 5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所有者权益内容的是(ACD)。A.长期投资B.盈余公积C.投资收益D.营业外收入 59.资产的特点有(CD)。

A.必须是有形的B.必须是企业所拥有的

C.必须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D.必须是经济资源 60.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的会计要素是(BD)。A.资产B.费用C.所有者权益D.利润 61.会计的职能包括(ABCDE)。

A.进行会计核算B.实施会计监督C.预测经济前景 D.参与经济决策E.评价经营业绩 62.会计是(ABCD)。

A.经济管理活动B.以凭证为依据

C.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D.针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 63.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为(AB)。A.财务会计B.管理会计C.企业会计D.预算会计 64.会计按单位性质的不同,可分为(BD)。A.财务会计B.预算会计C.管理会计D.企业会计 65.下列公式中,属于会计等式的是(AB)。A.资产=权益B.收入-费用=利润 C.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66.下列关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负债是对内对外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B.企业清算时,所有者权益具有优先清偿权。C.负债不能参与利润分配。

D.所有者权益中的基本部分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67.下列各项不属于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的是(BCD)。A.及时性B.权责发生制C.配比D.历史成本 68.下列各项,可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的是(ABCD)。A.营业利润B.投资净收益C.补贴收入D.营业外收支净额 69.下列各项属于资本公积的是(AC)。A.股本溢价B.利得C.股权溢价D.损失 70.下列会计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的是(ABC)。A.收入B.费用C.利润D.负债 71.下列各项属于无形资产的是(ABCD)。

A.非专利技术B.商标权C.著作权D.土地使用权 72.资金运动经历的环节包括(BCD)。A.资金的投入过程B.资金的供应过程 C.资金的生产过程D.资金的销售过程 73.资金运动包括(ABC)A.资金的投入B.资金的循环与周转C.资金的退出D.资金的积累 74.下列各项属于资金退出的有(ABC)。

A.偿还债务B.上交税金C.向投资者分配利润D.购买原材料 75.会计有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作用,主要是指(ABCD)。A.为政府提供信息B.为投资者提供信息 C.为债权人提供信息D.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76.下列各项关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BC)。A.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B.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C.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

D.会计监督和会计监督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77.下列各会计要素中,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是(ABC)。A.资产B.负债C.所有者权益D.费用 78.下列各等式,可作为会计等式的是(ABCD)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B.资产=债权人权益+投资者权益 C.资产=权益D.利润=收入-费用

三、判断题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首要职能。(×)3.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4.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5.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6.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长生不老,即使进入破产清算,也不应该改变会计核算方法。(×)7.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8.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所谓的会计中期指的是不足一年的会计期间,半、季度和月度都属于会计中期。(√)9.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并按照记账本位币编制财务会计报告。(×)10.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是否归属于本期,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11.财务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1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13.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14.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款项和有价证券是企业流动性最差的资产。(×)15.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6.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首要职能。(×)17.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18.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19.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20.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长生不老,即使进入破产清算,也不应该改变会计核算方法。(×)21.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22.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所谓的会计中期指的是不足一年的会计期间,半、季度和月度都属于会计中期。(√)23.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是否归属于本期,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24.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并按照记账本位币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5.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26.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费用。(×)

27.“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方面,反映的是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一个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28.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29.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30.企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31.在我国,各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32.库存中已失效或已毁损的商品,由于企业对其拥有所有权并且能够实际控制,因此应该作为本企业的资产。(×)33.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同一时点上所表现的不同形式。(√)34.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后,对特定的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35.财物是反映一个单位(即企业)进行或维持经营活动的所有经济资源。(×)36.款项和有价证券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37.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38.资本的利益关系人比较明确,用途基本定向,办理增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39.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到单位与其他单位以及与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但不会影响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40.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41.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外国文字。(×)42.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款项和有价证券是企业流动性最差的资产。(×)43.财务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44.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存款都属于有价证券。(×)

4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核算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企业可以自己制定格式,不一定要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46.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47.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48.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49.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价值。(√)50.会计的最基本功能是会计监督。(×)

51.会计核算的三项工作指记账、对账、报账。(×)

52.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相关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53.预算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为基础,对各级非营利性单位所发生的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54.会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即实施过程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55.签定经济合同是一项经济活动,因此属于会计对象。(×)56.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57.在会计核算中,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原则上都要会计凭证为核算依据,但个别经济业务除外。(×)58.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资本中提取的公积金。(×)

59.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60.凡是特定对象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61.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是会计监督的依据。(√)

62.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63.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64.根据谨慎性原则,资产计价从低、负债计价从高。(×)65.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66.持续经营是指企业能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因而它仅仅是种假设,缺乏客观存在的基础。(×)

67.会计核算的可比性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68.销售商品未收到款项也可以确认其为收入。(√)69.负债是现在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现有义务。(×)70.凡是资产其所有权一定归企业。(×)71.会计只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

4.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篇四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NO.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

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

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 正方向

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

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

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

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A、私营经济

15、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是()。D、农业经济—二元经济—现代经济增长

16、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的核心问题是()。B、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17、以下四种改革方式的称谓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一个是()。B、渐进式改革

18、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时,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的关系。A、独立自主

19、之所以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A、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为基础的剥削制度。A、生产资料私有制

2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是从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的,其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D、商品是一切财富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A、剩余价值率 B、资本的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 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B、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C、商业及商人的产生

3、信用货币作为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具有双重性质()。A、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 C、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

4、我国今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目标的重点环节是()。A、抓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联系市场和农民的中介

B、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以代替“公司+农户”模式

C、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专业化的批量生产

5、以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的论述中,正确的是()。B、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C、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动力规律的深刻分析 E、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6、以下属于建国初期传统计划经济中国家行政手段的是()。

A、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

B、在价格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垄断低价,对工业品特别是加工工业产品实行垄断高价

C、资金分配上实行供给制

D、生产管理上实行以实物指标为主的指令性计划 E、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

7、所有制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狭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它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生产资料的归属 B、生产资料的控制 D、剩余劳动的占有

8、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A、对人有用

B、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D、为交换或出售而生产

9、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C、商品的价格水平E、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此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一方面,资本家需要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劳动力商品,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出售,剩余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二者有联系,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首先,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建立一个健全和健康的经济体制及金融体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健全和健康的金融体制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而健全透明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又会使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加健康和更加稳定,金融安全得到维护。

第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说明,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相适应。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使金融开放与国内经济实力、金融监管的手段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

第三,我们还应在加快健全和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我们既要坚持金融领域中的改革,同时将金融银行部门的制度规范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要打击金融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实施这一基本国策当然是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的,失去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不能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理解为不加任何限制地、无条件地开放国内一切领域和市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不考虑本国的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就是确保本国的根本利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际地位。

要指出的是,国家经济安全从最根本上说,要依靠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来保证,靠本国资本和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和产业来支撑。因此对外开放中,政府不仅要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以趋利避害,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产业部门进行必要的保护,更应注意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要提高受保护部门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案:垄断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而来,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实质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垄断。

(1)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这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企业规模,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信用机制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杠杆。

自由竞争中,大资本处于有利地位。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联合和资本集中

(3)生产和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垄断。

可能性:自由竞争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优胜劣汰,使得一个部门的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活动集中到几个或十几个大企业中,为达成垄断协议提供了可能性。

必要性: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大,使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联合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形成,大体经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萌芽阶段;70至90年代的广泛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中国渐进式改革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在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着的根本差别。然而,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性质和目标问题恰恰是一个核心问题。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改革的成本、收益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分工的内在矛盾?

答案: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劳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分工条件下生产力体系的基本矛盾。

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1)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我的劳动和你的劳动,我的劳动产品和你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2)每一个劳动都是在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自己意志的控制下,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

分工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相互分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使每一个人的个别劳动具有了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分工造成了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每一个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比如,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食物;生产部门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物质产品,非生产部门为生产部门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生产资料部门为消费资料部门提供物质设备,消费资料部门为生产资料部门提供消费品,等等。(2)从工厂内部分工看,由于实行劳动分工,每个劳动者都只能承担某种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或一道工序,工厂所出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为成品。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在这种结合劳动的过程中,每个劳动者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都只是一个特殊的器官,执行一种特殊的职能。从而造成了各个局部的操作环节和局部的工人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

在分工生产中,每一个人的劳动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但是,这两种属性之间又存在着矛盾。从社会分工看,个别劳动能否通过交换被社会所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转化不能成功,个别劳动就不能被社会所承认,也就是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劳动就是无效劳动,就是一种浪费。从工厂内部分工来看,劳动的个体化导致了生产的专业化,提高了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导致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和劳动活动的单调化,造成了劳动者个人的畸形发展,制约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分工所包含的这些内在矛盾是支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

2、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组成内容?

答案: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表明,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这样既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中共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定义。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六大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要求。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走形成了一套关于改革的目标、方式、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的改革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改革。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济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在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进—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的体制。这些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总结,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共十六大进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认识到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力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开放与创新、利用外资与自身积累结合起来,使对外开放更健康地发展。

(6)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如: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根据这一思想,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一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要不断反映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NO.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在《资本论》诞生之前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写下了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其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形成的著作是()。A、《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2、斯密在对“看不见的手”的分析中提到:“……他常常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无意中为社会增加了福利,而且比他在有意为社会增加福利的时候干的更加有效”这句话向我们表明了()。

A、市场调节的有效性

3、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职能派生出来的。

A、价值尺度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5、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征是()。

B、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在购买阶段,资本家手中的货币同一般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在于他所购买的是生产资料和(),即生产所需的物质要素,为()的生产准备条件。

B、劳动力 剩余价值

7、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的趋势。B、不断提高

9、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家主权,同主权国家发生矛盾。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超越可概括为两种主要形式,即主权销蚀和主权转移。主权销蚀是()(),主权转移是()()。D、无形的、自觉的、有形的、非自觉的

1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还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最初任务是()。D、大力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11、兰格模式中,中央计划当局采取()得出“均衡价格”体系。

A、试错法

12、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的。A、改革目标

13、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

C、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14、在从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获得发展的是()。D、需要资本投入较少、以农业为积累资源的轻工业部门

15、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是因为()。

A、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竞争秩序,限制这种自发作用则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从总体上看呈加速趋势。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分别是()。A、农业化 B、工业化 D、信息化

2、信用货币,是指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一般包括()等。A、期票 B、汇票 C、银行券 D、支票

3、剩余价值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生产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E、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

4、以下属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的有()。A、连续性 B、稳定性 C、渐进性

5、农业现代化是指()。

A、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B、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 C、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 D、用现代思想观念指导农业 E、用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替代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答案:错误。

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具体职能,最终实现价值增殖。从资本循环过程本身来看,它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整个资本的循环以三个阶段的相互转化为前提,只要其中的某一阶段发生了中断,资本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资本增殖的目标也不能如期实现。

2、加入WTO,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加入WTO,使中国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大于挑战,符合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国加入WTO,可以通过正式成员的资格,享受多边谈判的成果;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收境外投资,并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公正、平等地解决遇到的贸易争端;可以通过市场的相互开放,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相比性质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第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本质的不同。

2、试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在中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建国初期经济极端落后,现代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非常尖锐。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严重制约着国内资金积累能力的提高,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在这种条件下,为了在较短时期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摆脱国内外面临的种种困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加速资金积累,集中国内有限资源,加快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集中的计划经济正是当时这种粗放型发展阶段的产物。借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在价格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垄断低价,对工业品特别是加工工业产品实行垄断高价,资金分配上实行供给制,生产管理上实行以实物指标为主的指令性计划,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依靠这些行政性手段,国家强制集中和动员社会的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工业化过程之中,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国民经济比较完整的基础,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还与以下一些特殊的条件有关:

(一)中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的落后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传统。

(二)在建国初期,中国既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经验,又缺乏成熟和具体的理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照搬苏联的模式。

(三)由于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因而存着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情绪,易于导致唯意志主义和对行政方法的迷信。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盛行对领袖人物及其思想盲目崇拜的倾向,这种倾向不适当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加以绝对化,妨碍了人们对于这些理论的科学认识和发展与创新。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工资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了工资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马克思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马克思分析了计件工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

2、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之间的关系。

答案:市场失灵,意味着需要一定形式的政府调节。

第一、市场失灵的分析,政府调节范围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1)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调节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以克服市场在宏观方面的失灵;(2)对微观领域进行调节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在微观领域存在失灵,这包括上述所讲的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生产上无效率、有害物品的交易等。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调节虽然都是基于市场失灵,但这两方面产生的具体原因、调节的目的、对象和方式是不同的。

第二、府干预也会发生失灵。(1)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战后相当长时期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然而,国家干预的强化特别是其管制范围的扩大和对竞争的限制,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出现了严重的政府失灵。(2)政府失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同样存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计划取代了市场,导致效率低下,资源配置适当,引起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且由于决策失误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不同国家引起政府失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制度和体制方面引起的,二是由政府对市场的不当替代引起的,三是政府自身的局限引起的。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尽管国家都是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国家反映的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政府偏好并不一定是社会偏好。而一定经济制度总要通过一定的体制来体现,政府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能会由于体制结构的不同有所不同。制度的不完善和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失灵。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政府和市场都进行资源的配置再配置,但二者进行资源配置机制是不同的。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配置资源的;政府则是借助于超然的社会权力配置资源的,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一致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而当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时,政府能够从社会角度决定资源合理配置。因此,政府是市场的不当替代将导致政府失灵。

从第三个方面看,政府决策也会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失误,不完全市场也会引起政府失灵。同时,由于政府不具有市场经济其他主体的一些特征,如缺乏经济约束和激励等,这也会导致政府活动的低效率。此外,政府部门可能产生的官僚主义、寻租行为、道德风险等都会导致政府失灵。

由上可见,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政府干预也会失灵。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如何在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克服政府的失灵。

NO.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划分为()形态。A、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2、价值是()。

C、商品的本质因素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A、可用观念的货币

4、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C、资本国际化

5、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6、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中,所谓的“惊险的跳跃”是指()。

C、售卖阶段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8、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B、生产价格

9、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所以,世界的经济秩序主要体现了()的利益和要求。

D、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0、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过去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D、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

12、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C、市场经济

13、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这是()。B、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4、基础工业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以资金集约为基础

15、金融危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D、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波动造成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汇率大幅度波动的货币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资本主义至今为止,经历了()发展阶段。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本论》序言这样说:“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反杜林论》恩格斯专门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他这样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同一节中,恩格斯还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列宁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C、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E、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是()。A、国际贸易中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4、国有大企业主要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是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主导性思路。

A、股份化

B、公司化

D、法人化

5、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模型的缺陷主要有()。

A、忽视了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状况,并不是所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都能就业

B、该模型只是描述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展过程,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的作用 C、仅把传统部门看作为完全被动的单纯剩余劳动力的提供者

D、以两个部门的实际收入差距解释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迁移,却不能解释广泛存在的高迁移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E、这一模型以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基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从而存在一些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假设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答案:错。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被使用或因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固定资本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或油性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或无形损耗。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不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别。答案:错误。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别。这表现在无论哪种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在决策结构上实行分散决策;在信息结构上通过价格体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在动力结构上以微观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作为动力源;在分配结构上按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收入分配;在协调方式上市场自由调节与宏观间接调控相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一种技术性工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市场机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答案: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离开了土地、矿藏和其他自然物质,具体劳动创造不出任何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名言。

2、如何理解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

答案:在货币经济中,国民经济的运动由于货币因素的加入而变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既有其统一性,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统一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平衡的可能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失衡的可能性。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这首先是因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统一的商品买卖过程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包含着买卖脱节甚至是危机的可能性;且货币危机本身包含着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其次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货币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储蓄与投资过程分离开来,由于决定储蓄与决定投资的因素是不同的,市场并不能保证事前意义上或计划意义上的储蓄等于投资,因此难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再次,储蓄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移到相同收益的投资领域中去,货币、非货币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到实际经济的均衡与稳定。抽象货币经济的特有性质和运动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实物经济,正是货币经济的特殊性质和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在宏观经济领域也出现市场失灵,表现为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经济波动、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等。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货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从货币经济自身的特点来认识。货币经济并不是覆盖着货币面纱的实物经济,而是同实物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货币既影响商品的实现过程,而且直接影响资本积累和资源的配置过程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

其一、从货币对商品的实现过程的影响看,货币运动虽然是以商品运动为基础的,但它能够能动地影响商品流通。从商品流通过程看,商品首先必须卖出去转化为货币,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马克思把它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而能否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和货币到商品的转化,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且取决于货币运动。正常的货币流通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宏观上看,货币运动能否与商品运动相协调,不仅影响商品流通的时间和流通的费用,而且影响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制约着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分离开来,一方面打破了财富在实物形式上积累的局限;另一方面,打破了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化发展。货币化的发展不仅为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而且为之提供了第一推动力。

其二、从货币对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看,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积极地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从储蓄的形成和分配看,货币能够积极地影响储蓄形成和分配过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主体是同一的,但由于储蓄能力和投资能力、投资机会的分布并不是对称的,对储蓄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限制。货币的引入使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发生分离,资本积累过程变成为储蓄和投资两个过程。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异位使得储蓄得以在广泛的范围内按照预期收益率产生的投资机会进行分配再分配,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率。

其次,从投资方面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定着投资;货币出现后,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分离,储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与投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并不一定相等。因此,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够利用货币政策积极影响投资过程。

再次,在货币经济中,由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分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都借助于货币形式来实现,货币的变动必然对经济变量产生影响。现实经济中货币的变动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和途径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答案:

理解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一定要以该社会的生产条件分配状况为基础。生产条件包括主观生产条件(即劳动能力)和客观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劳动能力的禀赋,共同决定着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状况。因此,无论在何种性质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都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收入分配方式,并以此来判断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对公平的理解

公平是与价值判断相联系的,它不完全是一个主观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包含着历史的规定性。正确理解公平,关键是要看,用来评价公平的价值标准是如何引申出来的。

不同性质的经济条件下,公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1)公有制经济中的公平问题

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任何人不可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个人的利益。个人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有他的劳动。于是劳动成了他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唯一依据。在劳动标准下,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是平等的。但平等并不等于公平。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劳动能力的差别。如果忽略了这个差别而一味地追求分配的平等,那就是不公平的。因此,确切地说,公有制下的公平的分配,应该是承认劳动差别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见,公有制下的公平并不是否定差别,而是否定劳动量标准之外的差别,否定任何凭借其他生产要素获得收益的行为。

(2)非公有制中的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前,非公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正日益提高。

在非公有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除了劳动能力禀赋不同外,还存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别,我们称这种差别为“劳动积累”的差别。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收入分配过程就要承认这个事实,并在分配中体现这个事实。

因此,在非公有经济中,劳动标准不再是公平的标准。而应该遵循“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笔收入,都要与其实际的投入对等,非公有经济,反对的是“没有付出的收入”。比如靠继承获得的财产。

二、对效率的理解

效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它是与具体的经济行为相联系的。经济效率的大小,关键在于经济中各方面之间的摩擦程度。如果制度与体制、人与规则、规则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摩擦,则效率就会低下。而所有这些方面之间的匹配与否,是具有历史性的。一切都会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高效率是相对的,不存在始终高效的机制,收入分配领域也是如此。

分配的公平是促进分配效率的基础。只有在公平原则下,人们才能够具有长期而稳定的预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公平的分配规则,必将引起经济、政治上的摩擦和冲突,效率无从谈起。

一般而言,市场机制是能够保证效率的。因为它既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又有激烈的外部竞争机制,内忧外患决定了这种机制的活力。我们说,个人收入多少,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在生产条件也由市场分配的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过程,事实上同时也就是收入分配的过程。在各种市场机制都很完善的情况下,公平的分配原则本身就是保证分配效率的最佳原则。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外部性问题等等,造成了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率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资本具有积累和增值的本质,国民收入的自发分配,会造成资产收入与劳动收入的分配不公。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和脑力劳动日益成为国民财富创造主体的知识经济中,这种不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因此,为了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们主张将收入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过程。并在微观层次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效率;而由于市场失灵而造成的分配不公,则由政府从宏观层次上利用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比重,关键是看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需求。当前,我们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应该是市场为先,微观为主,政府调解为次,为辅。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NO.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标志是()。

C、劳动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

C、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多

3、用于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

C、支付手段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调和的产物

5、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获得的价值属于()。

B、绝对剩余价值

6、社会总产品的()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社会总产品的()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A、价值补偿 物质补偿

7、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中的()。

D、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8、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的()和可变部分的()。

B、增加 减少

9、从价值上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出口那些()、()的商品。B、国内生产成本低 比较利益高

10、以下选项中,()是旧中国的官僚资本不具有的性质。

B、民主革命的性质

11、市场社会主义中的兰格模式又称()。

C、兰格-勒纳-泰勒模式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与特定的()相联系的,都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

D、生产力

13、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14、重加工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D、以资金—技术集约为基础

15、所谓公共产品是指()。

A、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产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从工厂内部的分工看,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劳动过程的连续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B、减少了因工作的变换而造成的时间的损失

C、缩短了制造一件成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节约 D、有利于在工厂内部形成规模经济

E、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革新

2、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于()。A、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B、生产的目的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C、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关系 E、商品生产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

3、在资本周转中,以下哪些因素对流通时间有影响()。

A、市场供求状况 B、产销距离的远近C、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

D、信息传递的快慢 4、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步向前迈进,表现在()。A、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B、以实行增值税和分税制度为中心的财税改革初步完成 C、外汇体制由双轨制并为单轨制;

D、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E、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冗员的安排等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5、以下关于国有制经济中国家的财产收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B、国家财产收益是国家为了实现公有制经济的共同目标而对社会积累的一种扣除 C、包括根据企业占有的公有财产的绝对量征收的部分 D、还包括根据企业占用财产的相对量征收的级差收益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E、企业总收益中扣除了国家的财产收益后形成的企业自有收入,是国家对企业进行劳动评价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构成了企业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真实内涵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借贷资本家得到的利息应该相当于平均利润。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资本,同时也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同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从而取得了双重存在。对于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所有权资本,他要求得到利息;对于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职能资本,他要求获得经营利润。但是,双方的要求需要从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共同获得。于是,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般而言,利息率都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2、我国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国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传统的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间接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二者的统一,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运行趋向于平衡的必然要求,而二者的分离及由此造成的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的相对独立性,表明了市场经济宏观失衡的可能性。而平衡和失衡都是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既不能像传统体制下那样采取实物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生产,也不能直接控制市场价格机制,只能通过向市场体系输入经济参数实行间接调控,以协调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是间接的,不能是直接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且反映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决定的整体社会利益要求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保证,但在现阶段由于存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独立性,存在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宏观调控不能无视这种利益上的矛盾进行直接的调控,只能在鼓励个体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实现保证社会整体利益,这只有通过间接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因为直接宏观调控是以个体利益绝对服从社会利益为前提的,实际上否认了个体利益的独立存在,而间接宏观调控一方面给个体以追求、实现个体利益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又可以引导人们实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不仅可以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严格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部门,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各自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同。一种商品与任何他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决定于它们的价值比例,而价值比例最终归结为不同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相等,他的劳动耗费就可以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无法在交换中得到完全补偿。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他不但能使自己的劳动耗费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会在交换中获得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过其个别劳动时间的余额。

2、简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有何意义?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答案:首先,国有经济是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相适应的,集中在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国家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出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总体结构,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其次,国有经济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公平与效率、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统一;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微观作用,即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二是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的这两个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第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某个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其社会价值交换的。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劳动生产率高,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的生产者,在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较小的个别价值会转化为较大的社会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货币收入;相反,只能获得较少的货币收入。至于那些具有中等劳动生产率,生产中耗费的劳动等于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等的生产者,则可以获得平均收入。这种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会引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一切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由此得到提高。可见,价值规律具有激励创新、择优汰劣、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人类在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和其他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所谓的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的核心,就是合理地分配由一定时期劳动人口数量决定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即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任何商品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为他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产品是否为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确定;另一方面,每个生产者又是独立地做出生产决策的。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价格波动,起着揭示这些信息的作用。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就会随着价格信息诱导下的生产决策变动,不断作出调整,从而使前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得以实现。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综上所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即择优汰劣,激励创新和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2、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含义? 答案:

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方式。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生产要素在既定所有制结构下,还需要在市场中根据要素的数量和价格进行“配置再配置”。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意味着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物质生产条件不能成为个人参与收入的根据。但在存在非公有制的条件下,占有或提供物质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将依据其对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因此,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还意味着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即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获取等于要素价格报酬的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

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劳动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对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的影响。这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和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当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NO.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乎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马克思的()。

B、《哲学的贫困》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的关系是()。B、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B、是商品且具有价值

4、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特征是()。

B、雇佣劳动制度

5、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6、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是()。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A、B)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以及追加资本的投资收益不同

8、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C、资本增殖

9、()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

B、金融国际化

10、一般地说来,共产主义所有制下的生产力基础是()。

D、生产的社会化

11、兰格模式中,“均衡价格”体系的产生依赖于()。

D、中央计划当局

12、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使得中国的以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双轨过渡成为可能。

C、兼容性

13、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是()。D、生产要素所有者以其要素参与收入的分配

14、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的核心问题是()。A、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的是()。D、道义劝告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

C、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D、生产的规模

E、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2、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货币价值量的关系()。

A、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D、在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仅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3、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在于()。

A、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

B、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 C、信用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

D、信用能缩短流通时间 E、信用能加速资本的积聚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后果是()。

A、加剧了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的积累

B、工农差距的加大 C、城乡差距的加大

D、重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与发展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价格标准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货币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货币具有为商品定价的功能。要用货币来显示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必须为货币确定一种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就是所谓价格标准。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日益成为价值符号,这些货币单位作为金属重量单位的意义逐渐在大众的意识中消失了,好像它们天生就具有计量价值的本领。这样,价格标准就常常被错误地等同于价值尺度。实际上,这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须知,价格标准并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它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这种技术性规定来实现,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2、公有制与市场机制是水火不容的。

答案:错。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既非水火不容,又非水乳交溶,它们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的复杂得多。认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从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可以不经任何调整就可以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这可能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想法,但是,断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完全对立的,也缺乏足够的理论与现实根据。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是具有兼容性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答案:二者划分的标准不同,划分的意义不同、内容不同。

1、标准上:一个是根据价值周转的方式,一个是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意义上: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资本剥削程度;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解释它们对资本周转的影响,进而阐述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价值生产的影响。

3、内容上: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指劳动力。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原料材料等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首先,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状况来看,在这种直接管理的方式下,只有中央的一个积极性,地方、部门、企业都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无法也没有途径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中,企业没有自主权,被看成是社会大工厂的一个车间,产供销人财物一切要由国家计划决定和直接管理,企业被管得很死,使得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来看,计划经济下的直接管理,看似事无巨细全都由中央计划机关及其下属的各级计划机关管到了,实则这种全面的直接的计划管理管不了也管不好整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实行直接计划管理的结果是资源没有达到合理配置,部门、地区发展的失衡,造成了很多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可同时又有另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其经济能量和潜能,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延缓,经济效绩从长期看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再次,从直接管理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来看,直接管理的方式也不利于国民经济总体及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顺利运行。因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转必须有一套灵活的运行机制,而直接管理方式却把各个经济主体管死了,使其失去了其自我发展的活力,自然运行不畅,形成所谓计划失灵的局面。

最后,从直接管理方式下的动力机制上看,这种体制和管理方法不能给企业和个人以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在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与个人只是被动地完成计划任务,并且完成任务的状况与其收入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也就失去了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

总之,政府直接管理既抑制了企业活力,也不利于政府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一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个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1)剩余价值规律规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要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服从这个动机—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都服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制约;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对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2、试述我国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发展困境。

答案: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从建国后实行了超前推行资本集约度高而劳动集约度低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通过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扩大了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越来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从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资源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这一重新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由农业剩余形成的资本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由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资源同步向现代工业部门的流动,带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升级。

但是,中国在农业部门为工业扩张提供巨额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被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限制在农村而未能实现应有的转移。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相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紧张、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农业部门则成为吸纳就业最为紧张的部门。如果长期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使我国“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2)农业资源相对短缺

①.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耕地是一种自然禀赋资源,其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农业人口数量过大直接导致了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伴随人口增长、消费结构改变以及自然资源非农化的加剧,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仍在不断呈减少趋势。如此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导致了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出现超小型化的特征。

②.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还表现在农业投资不足。中国底子薄,农业落后以及人口众多构成了农业投资不足的基本格局。尽管中国工业已有所发展,但依靠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仍然需要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加重了农业的“失血”状况。

③.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自然资源短缺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只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资源生产率的发展道路,因而农业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中国农业科技除了在少数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大多数领域仍比较落后。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3)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商品率低下

区别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由于庞大的农业人口的存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再加上农业资本增长缓慢,在边际收入递减规律的制约下,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性、半自给性,带有明显的“口粮农业”特点,为非农部门提供的商品粮极其有限,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延长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降低了农民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缩小。但80年代后期收入差距再次拉大,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直接影响农民微观基础上的积累能力和投入能力,进而制约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能力;另一方面,直接削弱了农民对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能力,农民对工业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如由于改革推进顺序不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城乡收入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可见,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工业化的进程制约了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进而使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困难重重。

NO.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A、生产资料

2、下列各因素中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是()。D、生产规模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有经济的本质是()。D、国有经济充当着为私人资本服务的角色

5、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C、I(v+m)=IIc

6、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7、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平均利润率的()趋势。

C、下降

8、以下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D、社会化大分工细化、完善

9、兰格模式中,中央计划当局采取()得出“均衡价格”体系。

A、试错法

10、()是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公平和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实现社会自觉有计划发展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实现收入分配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需要()。

C、创新现行的体制结构,在宏观上实现公平,在微观上保证效率

12、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上,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A、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

13、下列垄断形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制度垄断

1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5、我国对外技术交流的内容包括()。

D、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1、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

A、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劳动,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产品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

B、每一个劳动者独立进行生产

C、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

D、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多少

E、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如何生产

2、简化的基础货币模型中,决定非银行部门持有现金比率的因素有()。A、国民收入水平

B、税收与收入之比率

C、用现金购买商品的价格与支票购买商品价格的差异

3、商品价值()。

A、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B、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C、商品最本质的属性

D、是历史范畴 E、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垄断价格是()。

A、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B、垄断组织购买原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5、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A、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B、高技术含量

C、高商品率(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适度规模经营

E、农业人口比重低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其垄断地位服务的。

从阶级性质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之上的。资本主义“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在经济目的、形成方式、运行规律等方面与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根本要求,但不能说其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对。全球化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一种历史进步,全球化加速了资源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科技发明、普及和运用,为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促进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它是机遇,更是挑战。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从制度上看,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着全球化的性质、方向、进程及主要游戏规则,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深深的烙印。由于减弱了主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和充分的表现: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发展;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因此,中国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全球化与国家自主发展的关系。实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什么是资本周转?它与资本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当资本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

由资本周转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阶段性组成,而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又有所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过程,而资本周转则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与价值增殖有关的问题。与此相适应,考察它们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哪些阶段,要采取哪些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在条件:考察资本周转,则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价值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对于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又是什么。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1)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受到排斥,几乎从经济生活中完全消失。

(2)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都集中于国家手中,企业和个人缺乏自主权。

(3)信息的交流是借助于行政隶属关系在上级与下级之间进行的,主要限于集中的纵向传递。

(4)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内容上以实物计划为主,实物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为评价、考核各级行政部门与企业绩效的主要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他们各自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一是贸易的全球化,即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使国际贸易的流量大幅度的增加,一国进出口的扩大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必须的前提,揽括了所有世界经济主体的世界市场出现了。

自由贸易使各国在世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重新配置资源。从使用价值的上看,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互通有无,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从价值上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可以那些出口国内生产成本低、比较利益高的商品以及进口国内生产成本高、比较利益低的商品,从而从贸易过程中节约劳动的消耗。世界市场强化了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参与经营的国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结构,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也为劳动力的世界性流动和就业率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二、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带动了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国际化的推动。

三、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最高形式。生产社会化不仅要冲破地区、部门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国范围内充分发展起来,而且要冲破国界的限制,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当一国的社会生产过程越出国家疆界以后,它就转变为国际性的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的社会化生产也就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社会化生产。这样,生产社会化就推动国别再生产过程实现了国际化,即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企业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生产国际化也大大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节约了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发挥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评述比较优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应注意的问题。答案:

(一)一般地说,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比较成本说和资源禀赋说。(1)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应分工生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产量就会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比较利益。(2)资源禀赋说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那些可以较多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而且价格又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原来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少和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发挥本国的生产和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节约劳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转换。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的实际,找出生产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据以确定进出口结构,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三)但应当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有很多缺陷,它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程度和使用范围是有限的。从这一理论本身看,它是静态理论,而从动态角度看,随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的进步,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也不断变化。资源本身也会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考虑改善这些方面,而一味地单纯以现有的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贸易结构,就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必须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关键环节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

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对我国来说,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进口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避免重复引进,同时要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而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技术优势。

扩大国际贸易,必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我国产品的销售市场。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不要忽视国内产品市场,避免出现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上一篇:一条短信送去问候 冬至问候祝福语短信下一篇:2023八下牛津英语暑假作业答案(练习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