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共10篇)
1.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一
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
动
论文摘要:
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表达,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游戏 寓教于乐 比较分析 讨论交流
多元评价
正文:
小学美术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美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主要舞台。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活动,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为目的,大力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魅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探讨及多年的教育实践给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浅的观点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
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具有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恰巧能满足他们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游戏”教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化装舞会》这一课时,我先在幕后给几个同学戴上做好的面具,并在服饰、发型、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搭配,然后请他们“登台表演”,将一台“化装舞会”的盛宴呈现在他们面前,表演结束,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我再问他们:是否想自己动手,举行一场化装舞会?大家齐声回答:想。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尔后,我再指导他们自己动手,人人参与,举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化装舞会”。所以,我认为,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扩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且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愉悦师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比较分析,在发现中提高
对比观察——比较异同——导出发现是美术教学中观察及欣赏和表现时常用的手段,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欣赏和概括能力,思维与表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将物体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高矮、前后位置等,反复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努力去表现其最本质的特征。再如,在教《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通过“大”与“小”的比较与分析:和摩天大楼比肩的“衣夹”;搭着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驮着几个孩子爬行的虫子;可以在里面游泳的水杯„„通过比较,让孩子们分析事物的“大”与“小”,了解其本质,提高其参与意识。所以,我认为,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与审美能力。
三、讨论交流,在思考中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强调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换模式,要将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会用到讨论式教学方法。譬如我在教《会响的玩具》一课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会响的玩具?它们为什么会响?请你思考一下如何制作会响的玩具?通过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析思考,教师稍作总结点评,一堂课的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剩下时间交由他们探究制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讨论交流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与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四、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新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评价时不要以某一个高度为标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长的历程,发现其闪光点,真正实现多元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评价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课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作品评价的环节,我通常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在沟通与协商中增进了解,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与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艺无止境,以上观点和看法也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思考而已。现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课堂呼唤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教学活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并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美术教学艺术的真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浅谈小学有效教学策略》
3、《有关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二
一、中国公益事业现状
首先, 政府主导公益事业。社会学家卢汉龙认为, 公益事业应该做“市场不为, 政府不能”的事情[2], 但在中国, 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表面上看, 这样做十分有效,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人们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其次, 从捐赠数量来看, 国内个人捐赠逐渐赶超企业捐赠。长期以来, 我国个人和企业捐赠保持着20%以下和80%以上的比例。然而, 汶川地震个人捐款总量与企业平分秋色。
第三, 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开始深度参与公益事业。现在很多企业把建立企业形象的目光转移到参与公益活动上来。据有关统计, 90%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历史上都有过捐赠行为。
二、当前对企业做公益的认识误区
虽然我国社会公益事业飞速发展, 许多企业也参与其中, 然而对于企业做公益的影响和作用, 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 误区一:企业做公益就是奉献
一谈到做公益, 很多企业希望公益活动“纯洁高雅”, 将公益事业与企业经营分开来谈, 其实这种说法是否应该提倡有待商榷。早在18世纪,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说, 如果企业单纯是为了做公益而做公益是一定不会成功的。企业做公益不仅仅是奉献, 因为在奉献社会的同时, 还给企业带来了利益。所谓的利益, 表现在企业业务成长、品牌建立和企业形象优化等有形和无形资产。
2. 误区二:企业做公益就是作秀
企业做公益往往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并认为企业无非是在“作秀”罢了。许多企业不参与公益活动, 就是为了避嫌, 害怕参与公益可能带来较大风险。这就需要利益相关各方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一方面, 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宣传要恰到好处, 要以“公益”为大前提, 切忌宣传不实、宣传过头等现象。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更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既要对那些“作秀者”辅以社会教育, 又要推崇那些具有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 并予以支持和鼓励, 共同推进公益事业。
3. 误区三:企业做公益一定增加成本
有些企业认为参与支持公益事业, 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 我们就会发现,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 履行社会责任, 能与合作伙伴、政府、社会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所以, 企业首先应克服短视的狭隘, 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 营造企业发展的大环境, 勇敢地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步骤
1. 精心策划
企业做公益不能是公益活动的简单叠加, 应该把公益活动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才能真正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促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2008年1月4日, 国资委公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 央企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 融入企业发展战略[3]。这将带动我国更多的企业实施公益发展战略。将公益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应遵守下述原则:
首先, 一致性原则, 即企业公益活动的主题一定要与企业文化和理念一致, 与企业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一致。万宝路一直都积极赞助各项国际体育事业, 尤以国际一级方程式车赛最有声望。因为一级方程式赛车手的形象正符合万宝路要塑造的“男子汉形象”, 一级方程式赛车所体现的精神正是万宝路牛仔具有的精神, 这是支助活动与品牌形象完美结合的典范。其次, 长期性原则。企业良好公益形象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社会公众通过多次参与企业公益活动, 才能建立起对企业较为确定的看法。企业将公益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 围绕公益项目主题, 不断创新, 持之以恒地开展公益活动, 保持公益项目的相对长期和稳定, 才能收效良好。
2. 组织实施
企业根据前期策划, 实施公益活动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做好内部宣传工作, 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宗旨、企业文化有明确的认识, 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这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其次, 企业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有关信息, 使其公益行为能被广大社会公众所了解和赞赏, 使企业的形象在公众心中逐渐地建立。现在企业可借助的传播媒介很多, 比如制作公益宣传片, 与媒体合作, 携手公益组织等。同一个事件, 媒介呈现方式不同, 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所以, 根据公益活动, 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收集反馈
收集评价反馈信息是有效开展公益活动的重要环节, 能考核和检查所采取的方案是否有效。收集评价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媒体报道、网络评论、现场调查等。企业要及时汇总整理反馈信息, 做好项目总结, 为下次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借鉴, 并根据变化调整公益发展战略, 以便确保企业形象塑造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四、结束语
大多数现代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成功企业十分珍惜和注意培育自身的社会地位, 想通过参与公益活动, 履行社会责任, 展示企业形象, 赢得潜在市场。但是, 只有赢得社会公众认可的公益活动, 才能够有效树立企业和品牌形象, 有效地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 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目前,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参与公益活动, 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塑造企业形象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中国公益事业的现状, 分析企业做公益的认识误区, 探讨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公益活动, 从而在社会公众心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公益活动,社会责任,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虎.企业公益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张向前.和谐社会企业公益活动管理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6, (11) :57-61.
3.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美术教育 篇三
一、农村美术课教学要体现农韵
什么是农韵?那就是要有农村特色,体现农村风貌,具有清新、浓郁的“农”味,也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丰厚的教学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农村是个广阔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这是农村美术教学的资源优势,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会利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乡土美术资源。(1)拼贴画教学。树叶、豆粒、种子、蛋壳、碎布、麦秆等材料对农村学生来说既经济又易取,如树叶千姿百态,可利用它的自然形态拼贴成与其相似的各种形象。我们把这些农家材料收集起来,让它变成农村美术课堂的素材;(2)泥造型教学。抠一块泥巴,做出喜欢的东西也是农村孩子的手工课。比如:让学生用泥巴捏成在村庄里处处可见的鸡的形状,用一片红纸剪出鸡冠贴在头部,用豆子做鸡的眼睛,再把几根鸡毛插在尾部,等干了之后还可以涂上颜色;(3)线描写生教学。在写生素材的选择上应注重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带领学生写生他们的庄稼、村舍、农具等。学生在这种源自情感的基础上就会描绘出细腻的笔触。
由此可见,要建构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这样能让学生在所熟悉的田园风光中寻找、欣赏、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家乡自然美景,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农村美术教学要乡情之浓
乡村之变,乡情之浓,美从心生。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新民居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农村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养殖场,一片片蔬菜大棚……这些都是现代农村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家乡美》、《未来的家园》等,
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三、农村美术教学更要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教好每个学生,教好每一节美术课,就成了摆在我们美术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题目了。当前,教育战线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高瞻远瞩。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多才多艺。美术,就是他们多才多艺之中不可缺少的一抹彩虹。农村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发挥当地农村资源的优势,运用这些优势充分展示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随意在家中或田野中寻找一些可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这些材料中有点、线、面、色彩、肌理等美术创作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点状的:米粒、大豆、等等。如线状的:麦杆、植物的茎等等。如块状或面状的:树叶、木片等等。将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在制作中灵活运用其不同的特点,根据创作和画面的需要进行结合和安排,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通过美术教学这一课堂形式,使孩子们对美的朦胧追求,无所羁绊的原创冲动,稚嫩的理性发展得以升华和提高。
4.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解读 篇四
东明县县直机关幼儿园
一、活动产生背景:
区域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区域活动是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和实验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培养自信,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园针对《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情况,结合幼儿园园本教研需要,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教研组研讨探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是自选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区域的自主性特点,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全面的发展。同时由于幼儿自主选择活动,这给教师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的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又存在着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不好把握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不知如何处理好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和教育者有目的地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由于教师的实际经验不足,于是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即“导演”与“放任”并存。有的教师说是在开展幼儿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实质上还是将区域活动教学化,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性,使区域活动变为由教师“导演”的游戏活动。而有的教师将幼儿的区域活动带到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放任自流的让幼儿在区域里活动。这种非此既彼的固定化、片面化的认识是极其有害的。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屏弃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使区域活动为幼儿全方面的发展服务。由此可见,研究首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搞清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区域活动目标的确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管与放、自由与约束控制的关系等。
二、活动的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教研团队的研讨探究,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知道如何把握幼儿自主选择活动与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园实际和幼儿的实际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尤其是把握好幼儿自主活动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让教师真正地发挥其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活动的流程
1.概念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参与、好奇好问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2.常见的活动区角
常见的活动区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角色类(包括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菜场、银行、美食店、超市等);语言类(包括阅读、讲述、创编等);生活类(包括一些扣纽扣、拉拉链、编辫子、叠衣服、穿鞋板、夹夹子等);益智类(包括数学角、科学角、动手动脑等);美术类(包括绘画、手工制作、泥塑、剪纸等);表演类(包括语言方面的故事、儿歌;音乐舞蹈方面的;特色方面的);建构类(可视材料的不同而定)等等.如:益智区
植物角
建构区
3.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角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设置,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征。区角活动应随着不同年龄幼儿智力发展而设置内容,这有利于幼儿智力、能力的发展。如:小中大班一般的认知区角都可以开设,只要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社会性区角在设置上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2)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
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都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角男孩喜欢,有的区角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角,有的则喜欢美工角,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的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角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角。
(3)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将日常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区角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借助设置这种自由、开放的区角活动来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4、游戏材料的投放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角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区角活动材料从哪里来呢?我们秉承家园齐动手、就近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广开思路,从多种渠道获得。
1.注重自然、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角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3.区角活动组织的一般过程
(1)区角介绍(每次根据计划重点开设相应的区角),常规提醒。
(2)幼儿自主选区。
(3)幼儿自主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①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②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4)游戏评价。(以鼓励为主,实施开放式评价,大家一起评,不是老师说了算,包括①幼儿自我评价,②整体评价)
(5)收拾与整理。
4、过程指导
(1)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区角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当孩子们真正开始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由交换游戏内容,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了解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要信任幼儿耐心等待,要学会以多种角色出现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探索、尝试、发现、交流和分享,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而且教师还应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幼儿留下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孩子一个水平线,亲身感知他们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想法,领会他们的心思,用心读懂他们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成长。四.区域活动的评价要多样化
(1)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对活动进行讲评,更能为幼儿所接受。如在表演区里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评价幼儿,这样既肯定了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又使幼儿对不同角色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使幼儿学会了如何讲评他人和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常常渗透在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之中。
(2)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可以促进活动积极健康地开展。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但一些细节内容教师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此时,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抓闪光点讲评的前提。
五.教师要注意适度的自由与控制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并非是幼儿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给幼儿一个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主题活动的需求和主动探究兴趣。比如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表演区、绘画区、手工制作区等。但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也就是常规与习惯。这就要在区域活动时给孩子培养一定的常规,比如在表演区孩子不能互相打打闹闹,在绘画区,或是制作区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影响小伙伴创作等等。幼儿自主的活动探究和适当的控制与约束,并不矛盾。幼儿在良好的常规状态下才能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只有教师处理好自主选择与适度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才能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以指导者、服务者、以及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促进活动不断的深入。如在表演区,教师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的;在语言区,教师又是活动的服务者,为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材料;而在设计制作区,教师又是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幼儿做出与众不同新颖的作品来。
上述教研活动是我们全园对区域活动开展的思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开展好区域活动,让它真正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要把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再实一点。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六、改进建议
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区域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利用本园在城乡结合部的有利地理条件,开展有关生态方面的区域活动,对幼儿进行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或是有关种植与观察的自然区角等等。2.今后经常要通过开展和区域游戏相关的教研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创新出更多适合孩子兴趣促进孩子发展的区域游戏活动来。创新是建立在不断学习之上的,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是如此。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五
单 位:江阴市文林富昌幼儿园 姓 名:黄丹霞 职 称:小学一级 邮 编:214416
电 话:0510——86341676—8021 [内容提要]:
区域活动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
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三、区域材料设置创主题活动环境。
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关键词]:
主题活动、区域活动 [正文]:
《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主题活动课程则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性质、教育功能的发展,区域活动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它不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只要立足于我们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孩子发展的需要,它就更富其价值和生命力。它应与我们的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通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其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我们的主题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孩子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最大值。
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
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如:在投放材料时,我把一些小瓶子小罐子投放到探索区。没想到,孩子们一有空,就用这些小瓶小罐盛水倒水,玩得不亦乐乎,一边嘴里还会自言自语:“浇水啦”“沉下去了啦”“„„”几周后,便在观察孩子活动的基础上生成了“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通过设计系列活动,让幼儿观察水的特征;了解水的三状态;探索冰的溶解方法;想办法让开水变凉等,整个系列活动孩子都非常开心,对水也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
如进行主题活动“身边的科学”时,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探索区的风铃、保鲜袋、纸杯听筒、小乐器等材料,我们就生成了“叮叮当当”“会唱歌的风铃”、“我和朋友打电话”、“快乐小乐队”等活动,一起交流探索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分辨哪个是乐音,哪个是噪音;了解声音可以传递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如:我们在进行“秋天的画报”主题活动时设计了一个本土化的集体教育活动“树叶贴”,老师把树叶贴画先投放于美术区内,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是模仿范例贴画,小部分幼儿能进行创意:根据树叶的不同外型制作成“公鸡”,“蝴蝶”等画面。只有一位幼儿想利用剪刀进行修剪树叶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小帆船”。于是,在集体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先欣赏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作品,再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根据树叶造型进行充分想象:象什么,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后再出示那位小朋友制作的“小帆船”作品,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在制作树叶贴画时思维活跃,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意。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如:在“可爱的动物”主题中的集体活动《把小动物变成一样多》,数字认识的不同,使操作次数增多,在一堂课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得出规律和结果。孩子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打破了集体授课的形式。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教材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也为孩子对于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5~6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横的发展。
三、区域材料设置创主题活动环境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向导和舞台。”这是我们在准备和投放游戏环境和材料时遵循的原则。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来实现的。
材料是构成幼儿学习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创设区域是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难易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多方面的需求。如在主题“秋天的童话”的活动中,我设置了有关美工的区域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准备许多材料,有难度高的拼贴材料,也有适合中等水平的添画、以及简单的撕贴、制作,这样在活动中就顾及到全体,是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动手的机会和愿望。于是 在《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中,我们把网络分成几大块面,根据气候和具体情况分块逐步实施。带领幼儿去户外采撷秋景,收集了各种树叶标本、种子、芦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进行树叶拼贴,果实组画,或栽种、悬挂在教室里。收集多种水果、干果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用皱纹纸、粘贴纸、水果包装纸进行装饰,成为生动活泼的水果娃娃,陈列在教室中。把幼儿画的枫叶、银杏叶,彩色碎蛋壳、皱纹纸团、蜡光纸粘贴的水果剪下来,和废旧报纸做成的树枝结合,布置成秋天的树,丰富了主题,美化了教室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
所有的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
每次主题活动后,我们进行积极反思,我们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我们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提高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着眼于自己区域活动组织过程来分析自己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借助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包括区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反思调整、典型案例等进行。如每个主题对区域活动计划表进行反思,包括区域目标、材料的投放、指导,借助区域入区统计记录,区域观察表进行回顾,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为下个主题区域活动目标、材料、指导的调整提供依据。如:反思主题区域活动目标与主题是否相符,区域内容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起到哪些作用;为什么幼儿对今天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可能为没有介绍材料或材料太难,或不明白操作方法等,提出下周试着从幼儿实际入手的意见。通过集体反思,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互相观察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详细记录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每个教师以自己教学生涯所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大家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如:观摩后,面对三个主要反思问题:你从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你有哪些建议?对此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切实地解决区域活动中一些困惑。通过反复研究反思,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他们不仅逐渐养成了善于反思的习惯,而且形成了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每位教师的能力都获得提高,促进区域活动研究的深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由于各种活动模式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优势,我们要思考主题活动统领下的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区域活动在主题式教育课程中的高效运用模式,促使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围绕“为了幼儿多元化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6.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六
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主题的设计--需要才是活动的意图。
中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峄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参加新颖活波、知识性强、富于幻想的活动,而对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主题班会时首先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2-16岁之间,他们个性心里趋于稳定。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在这阶段可以开展以“励志”、“感恩”、“集体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等主题的活动。其次设计主题班会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中提炼主题。班会要生活化,更要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贴身问题、成长的烦恼、内心的纠结。综合分析这阶段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反映的共性问题,制定班会的主题。根据这阶段学生的特点可制定的主题如:“网络”、“早恋”、“厌学”、“春春困惑”、“犯罪”等方面。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感恩父母”的主题,今日说法栏目关于青少年犯罪节目播出时关于“远离犯罪”的主题。其次从学校的部署中创造主题。我们要善于根据学校的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布署同,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性的开发和选择活动主题。在学校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分段式主题班会,分别是“绘梦--你谈我谈大家谈”、 “圆梦--你做我做大家做”、“怀梦--风雨兼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郑一
7.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七
一、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作为提出并落实区域活动教育理念的第一人, 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 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其中, 与幼儿年龄相适合、环境和发展三个关键点阐述了遗传、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帮我让我自己做”[1], 是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窟通过观察儿童而获得的信息。如何帮儿童让儿童自己做呢?这主要是为儿童提供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由的、丰富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主要涉及创设活动区域和投放活动材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创设活动区域
1.区域种类的确定
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五大领域、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确定和调整区域的种类。就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而言,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 教师设置的活动区域、投放的材料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优势智能领域, 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教育目标设置多个活动区域和提供多种操作材料。
2.活动区域的规划
规划活动区域, 应根据活动室空间的特点和活动区本身的特点进行。设置活动区域时, 需要动静区域分开, 如图书角和表演区分开, 美工区和建构区分开, 以免相互干扰;相关区域相邻, 如美妆区和表演区相邻, 这样幼儿可以进行社会性互动和合作。另外, 设置区域要考虑水、光等自然条件。如美工区靠近水源, 将植物角安排在阳台等, 为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 活动材料的投放
在区域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的对象, 区域中必须有材料。创设区域环境的重点在于在区域中投放材料。
投放材料首先应考虑材料的安全性, 特别是废旧材料的清洁卫生问题。另外, 还应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其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例如, 对于小班幼儿, 教师可以提供豆子让幼儿夹起来喂“小熊”吃等, 以促进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 提高小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同一年龄班的不同幼儿因其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教育等方面不同, 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同。教师提供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 应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蒙台梭利认为, 幼儿的“手”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 幼儿的发展必须依靠他们的双手和心智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2]。蒙台梭利曾在《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一书的作者序中这样生动形象地描述“手”的作用:当他们静静地用带子蒙住眼睛, 用他们的小手触摸这个世界时, 他们的意识中升腾起一种非常深切的感觉, 他们幸福地欢呼着:“我用手看到了世界”[3]。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 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材料应具有操作性和探索性, 而不是只具有观赏性。
二、开展区域活动
在创设区域环境的基础上, 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然而, 教师也不是与活动毫不相关的局外人。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及其活动, 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教师的指导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
(一) 幼儿的探究式学习
区域活动开始阶段, 幼儿制定活动计划, 或者教师提出活动任务和要求, 然后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 通过操作进行自我探索。在活动过程中, 如果遇到困难, 幼儿可以尝试自己解决, 也可以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幼儿在完成一种活动材料的操作后, 整理活动材料并放回原处, 然后进行其他活动材料的操作。最后, 幼儿向教师和同伴分享自己探索活动的过程, 并展示活动的成果。
(二) 教师的个别化指导
1.教师的观察
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的前提是观察, 通过观察获取的信息能为其指导提供依据。蒙台梭利认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需要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 包括幼儿的动作、表情等, 以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探索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
2.教师的指导
在幼儿进行探索时, 教师应把握好介入的时机, 适时对幼儿的活动提供指导。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失败时, 教师应鼓励幼儿再尝试或提供建议。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抢夺或攻击性行为时, 教师应进行直接干预, 及时制止;当幼儿因完成一种活动材料的操作而无所事事时, 教师应提醒幼儿操作其他活动材料。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提醒幼儿整理材料, 并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分享。但教师的指导不宜太多, 否则会影响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师永远不要成为孩子与其实践之间的障碍。”教师的指导应以不破坏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为前提。
三、关于区域活动的集体研讨
从评价的主体看, 区域活动主要由教师、幼儿及家长等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蕴含着教师个人的评价, 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和改进课程。我重点探讨关于区域活动的集体研讨。集体研讨不是每个教师的简单诉说, 而是其观点、想法、思想的相互碰撞。研讨活动的前提是活动观摩和活动记录, 然后播放录像, 回顾活动过程, 最后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区域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活动材料和幼儿的操作, 所以将研讨重点放在材料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上。评价材料的适宜性主要根据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判断, 如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材料的数量和种类是否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幼儿是否有积极的活动兴趣、保持高度的专注以及是否进行了想象和创造活动等都能评估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质量和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还应讨论教师的指导问题, 如指导言语和行为是否恰当, 对幼儿的指导是否及时和适度, 是否引导了幼儿的活动等等幼儿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会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和维持井然的活动秩序。最后, 评价区域活动的环境。即幼儿是否合理使用材料是否爱惜材料, 是否在操作后整理材料[5]
参考文献
[1][3][4]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霍力岩, 孙冬梅等.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 篇八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9.如何有效地开展家访工作(峰) 篇九
广安区虎城初中
李峰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对家访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家访工作做好呢?现根据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调查了解
走进村镇,深入到学生家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
及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亲的思想动态,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影响,谁起到主导作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来确定以后的工作中点及其方向。此外,还务必了解学生家长对教师、学校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及其对子女的要求。如在我所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叫郑伟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同学,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顶撞老师,各科成绩都很差,还经常缺课、迟到、早退。多次找他谈话,说服教育,但效果甚微,于是对该生进行家访,当我不行几公里来到该生家中见到他父母,说明来意,该生父母非常热情,又是让座,又是倒茶。当我将该生在校的情况告诉他们之后,该生的母亲流下了伤心是泪水。她说:“如果老师不来,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谢谢老师,以后我们一
定配合老师,做好郑伟的转变工作。”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找该生谈话,他态度比以前大有转变,写了保证书,并下决心痛改前非。后来,该生成了班上品学兼优的带头人。此例说明了家长配合教育,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回家后是否温习功课、完成作业,是否尊老爱幼,是否热爱劳动,是否进电子游戏室等。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和方法,既要把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告诉家长,又要注意到不伤害家长的自尊,还有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妨这样做: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一点亮出来,使其家长感到欣慰,对孩子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在介绍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时,语言要婉转、恰当,不夸大事实,力求客观公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家访工作中,要善于捕捉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因素,然后帮助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克服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例如,有一名学生叫王磊,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发呆,成绩下降,几次找他谈话,他闭口不谈,眼泪直往下流。于是我就进行家访,见到了他的父母,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知道孩子的情况后,都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我也很冷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又找了王磊,无论我如何劝导,他还是不开口,于是我就到他的邻居家了解,原来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父母双方谁也不愿意要这个孩子,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第二天放学后,我再次找到王磊谈话,我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把学习搞好,以此来赢得父母的欢心。后来我又多次到该生家中,对其父母进行劝说,阐明离婚后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做父母的责任。也许是被我的真情所感动吧,过了一段时间,王磊高兴地告诉我,他的父母已经和好了。
三、形成共识,制定措施,齐抓共管
通过家访,一方面对学生在校外的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家长、家庭环境、家庭
教育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有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成绩、思想品德等诸方面也获得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同家长共同研究、磋商,准确地找出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四、持之以恒,不搞形式主义
走出校门,深入学生家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务必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新学期开始,就要制定出家访计划,对哪些学生进行家访,对家长谈哪些问题,要向家长谈哪些情况,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不是凭兴趣,心血来潮去访问一下,事后又把把该工作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当事情发生了,再去家访。家访要做到普遍性,不能只去访“优秀生”或“后进生”,应该面向全体,不能 搞特殊化,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此外,还可以利用家长会、电话及素质手册等方式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对家长的来访,电话给予热情的接待和重视。
五、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挫折,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家访工作没有现成的公式,而是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不同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对工作一定要做出总结。通过总结,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完善家访工作。
10.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
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摸索及实践,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如果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却对阅读毫无兴趣,就无所畏谈什么阅读教学。课前,我一般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到文本中来,使他们有一种阅读期待、有一种阅读悬念。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就产生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给予足够时间,深入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走进作品。那我们如何引导他们走进作品去感悟,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感悟:
第一,用“情”去感受。这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知识水平、已有经验“走进语言的深处”,才能感受作品的一切,如我执教的《七月的天山》一文,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写景文章,文章展现了天山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无比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时间阅读感悟,从初读感悟到精读细品,采用“默读勾画——小组讨论——集体系统——谈感受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当读到描写美丽的神奇的天山的景象的句子时,我乘机追问:“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用“心”去想象作品意境。在学习描写有关意境一类的课文或古诗,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边读边想象作品中的画面,在脑海中作品中的画面,这样,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交融在一起,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此在现意境,才能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
第三,要“悟”出作品深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深有感触。若是不深入理解、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学生就只能知道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很难感悟到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出作品的深义,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细读,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反复品读去体会、感悟。
三、课堂内外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注重引导学生对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有关积累分为课内和课外进行积累。
课内积累就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在学到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对于生动形象的词句加强朗读、背诵,并将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
课外积累,就是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标语或是与人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见到美文、佳句,也引导学生归类积累。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对于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阅读艺术,增值阅读效应。第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好的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都会理解到李博士的沉着冷静。如“你怎么知道李博士很沉着冷静呢?”这个问题时,我转化为:“你从哪些语句中能知道李博士不怕余震,从而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呢?”、“如果当时你就是李博士,你会怎么做呢?”如此转化问题,每个学生都会一下子投入课文的学习中来,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第二,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
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我是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理解。这样,由“远”变“近”,由“表”及“里” 地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如果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显得外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和感念化的。如《巨人的花园》一文,问题:“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一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若我们把次问题改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巨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这样,就使得问题与学生有直接联系,使学生对问题思考由外在的接受性思考转变为内在的体验感悟。第三,“阅”与“读”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阅读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因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接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情悟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课堂张弛有度,“阅”与“读”并举,动静相宜,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五、重视语文实践,加强“三多 ”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每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把主动权叫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活学活用,把阅读教学推向了高潮。我从“三多”加强训练。
第一、让学生多说。教学这中,我常结合教材,着力挖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只有多读多说,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大有长进。
第二、让学生多评。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让他们拥有评判的权利,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让学生多写。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了解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怎样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从中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得认识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美术活动】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10-29
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听力教学10-18
如何进行有效地客户关系管理(大纲)08-02
如何开展课堂有效教学10-30
社区如何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07-27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09-01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热点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与开展课堂讨论11-05
如何有效提高成绩08-07
如何有效去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