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扶贫规划

2024-08-06

村产业扶贫规划(共8篇)

1.村产业扶贫规划 篇一

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规划

(2016-2018年)

一、村情简介

碧痕镇新坪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东邻东风村,南接箐口,西接新庄村,北抵碧痕村。国土面积2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9.62亩,林地面积1350亩、退耕还林6000亩。新坪村辖19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其中3个为苗族自然村寨。全村1402户,6385人,其中贫困户346户1183人,居住着汉族、苗族、黎族等多种民族。全村劳动力3268人,外出务工1900余人。新坪村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能资源较好,年均日照时数147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05.26千米/cm,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C,总降水量在1500—1650毫米之间,无霜期约325天。合适发展山地农业、主要农作物以水稻、薏仁米、玉米、蔬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薏仁米、烤烟为主。

二、贫困现状

1、贫困现状:全村共1402户,6385人,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户346户1183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8.53%,其中一般贫困户200户828人,低保贫困户46户175人,政府兜底的“两无”人员共计100户180人,整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村组一个(大坪地组),涉及农户46户169人,其中贫困户19户76人。

2、致贫原因: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科技意识淡薄,缺技术和生产资金投入,导致广种薄收;加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陈旧,发展观念保守,难以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力脱贫,尤其是部分高龄老人、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基本上靠政府兜底保障。

三、产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新坪村现有小学2所(新庄坪小学、大梨树小学),卫生室1所,党员活动室1座,安全饮水池覆盖900户3528人,碧 箐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10公里,通组公路14公里。已投入196万元将团结一组89户小康房进行改建,已投入140万元对戈庄组至干河组7km排洪渠改建,已投入300万元建设干河组经半坡、小寨至东风村固路组以工代赈通村路。近年来,上级政府不断加强对新坪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接下来将通过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贫困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计划到2020年之前全村实现小康路、小康房、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

2、产业资源:现已在干河、新立、兴合、大坪地、戈庄、民族、先锋、兴猛、上马场一

二、杉树林等11个组种植核桃4800亩、养鸡2.5万羽;在戈庄、兴猛、民族、先锋4个组种植脱毒马铃薯349亩;在杉树林、团结二2个组种植茶叶1000亩;在杉树林组养羊121只;在上马场一

二、新庄坪、杉树林、干河、祭山林、小寨、新立、兴合等9个村民组规范化种植糯薏仁米4000亩。

四、大棚蔬菜产业扶贫规划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需要。农业是我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大棚蔬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速力度,优化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渠道,且可行成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降低脱贫人口的返贫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了农户增收渠道单

一、收入低下的局面,是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2)实现我村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基础差,粮食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少,生活困难。大棚蔬菜产业项目实施后,将促进部门资金的整合,加大产业区道路、水利投入力度,带动交通运输、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行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提高我村综合生 产实力,达到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气候生态优势

项目区碧痕镇新坪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64.7小时,属全省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日均气温稳定,有效积温为4962.4~6970.9℃;≥10℃积温为4000~6250℃;无霜期28l~34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15.3毫米,其中4—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年季间变化不大,雨热同季,降水量较稳定,土壤以壤土或冲积砂壤土为主,PH值5.5~6.5,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达1.93%~2.68%,排灌条件较好,无“三废”污染,富含磷、钾,项目区地处河流域两岸,水资源丰富,项目区位于交通十分便利,为产品外运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着发展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诸多有利条件,是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最佳理想区域。

(2)品质优势

新坪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热、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又有显著的垂直差异。海拔低,冬无严寒,无霜期28l~348天,年均温152℃,≥10℃的积温为4000~6250℃,独特的气候条件铸就了新坪村蔬菜产品的优越品质。

新坪村各种地貌交错分布,海拔高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自然生态优越,病虫害发生较少且容易防治,农药用量少;以农家肥为主的施肥传统,化肥用量相对少;无工业、城市“三废”,生态条件好,水土清洁,空气清新,蔬菜品质好,十分有利于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的生产。

3、项目市场分析(1)本地目标市场分析

我镇蔬菜产品项目市场有晴隆县城、周边的大厂镇、沙子镇及周边中小学食堂等。

另外,全国灾害气候频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运输流通费用的增加、种植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导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被挤压,各地大中城市自给力逐渐下降,而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趋多元化蔬菜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4、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年度及投资计划:项目拟在新坪村实施占地100亩新修100个大棚蔬菜产业。项目优先补助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地块,补助标准为2.5万元/亩。

年度投资计划:2016年,新建5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2017年,完成10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冷库开始正常运行。2018年,完成相关基地认证工作,拓展市场,确保年度销售目标。

5、项目投资概算及扶贫模式:

(1)项目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大棚蔬菜基地建设100亩、投资250万元。项目计算依据参考近年市场价格。

项目申请上级部门专项扶贫资金250万元,采取政府组织实施,业务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晴隆县碧痕镇康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把种植家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由合作社通过分级、包装后,与各地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进行对接销售。

5、项目避险能力

(1)市场风险防范:一是专业合作社牵头,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二是积极发展企业龙头带动效益,拓宽产品销路,创建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2)技术风险防范:增强科技意识,加强技术培训,拟聘请省农科院、州农委及相关农业科研部门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根据不同管理季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彻底撑握种植、管理技术,避免了因技术不到位造成管理不善。(3)自然灾害防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防雹炮点,增强抵御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能力。

6、扶贫效益分析(1)扶贫效益

蔬菜大棚建成以后将带动115户贫困户增产增收,初步估算每亩每年将增收5000元。同时,大棚建成以后一是将有效地“避雨延秋”,避免蔬菜减产,提质保量,延长上市时间,赢得市场机遇和利润;二是蔬菜产业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保证蔬菜品质和食品安全,增强我村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种植技术改良将有效提高蔬菜亩产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直接扶持115户农户,还带动周边农500户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推进我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建立高效、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现代化农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素质和产业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其他滞后乡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生态良性循环,增强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2.村产业扶贫规划 篇二

2013年6月21日, 全省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座谈会会在修水县召开。

一、基本做法

2008年底村级换届后, 以徐万年为首的黄溪村“两委”班子认识到黄溪村落后的根源在于发展严重滞后, 村民增收无门。黄溪村要脱贫奔小康, 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1.尊重规律, 因地制宜“选”产业。黄溪村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生态环境优良。但因东津电站蓄水发电水温低, 原来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 单产低、效益差, 群众意见较大。蚕桑曾是黄溪村传统优势产业, 受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 2008年全村蚕桑面积仅剩35亩。“两委”经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和向专家请教, 认定蚕桑是适合黄溪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 决定实行水改旱, 发展有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蚕桑产业。目前, 蚕桑成为黄溪村的扶贫主导产业, 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2.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壮”产业。面对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黄溪村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 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 (林) 地。具体做法是:只落实村集体组织内每户的土地承包面积, 但不落实具体承包的地块, 对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承包权归农户拥有, 经营权转化为股权, 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 统一流转到村委会, 村委会以组为单位, 集中成片进行土地流转, 优先本组村民, 打破组界跨组承包, 由农户或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 而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这样, 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 一些打工户可以放心外出务工, 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蚕桑产业。2013年, 黄溪村已有1040亩耕地进行了流转, 由本组村民承包的约占60%, 跨组承包到大户或企业的占40%。

3.专业合作, 强化服务“兴”产业。如何把公司 (市场) 与农户联结起来是产业化扶贫的核心问题。黄溪村推行“合作社 + 农户 (贫困户) ”经营模式,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把有发展蚕桑产业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 成为一座连接企业和农民的桥梁。目前全村有136户村民入社。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发挥“统”的功能, 为农户提供服务,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 即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签订合同。代表农户与公司 (企业) 谈判, 签定合同, 实行“订单生产”。江西欣宁蚕种公司委托黄溪蚕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蚕种生产协议, 收获时公司按每市斤不低于45元 (蚕茧价的1.6倍) 的价格进行收购, 使农户对价格、收入做到了“一年早知道”。目前, 黄溪村的蚕种产量占全省60% 以上。二是统一进购生产资料, 包括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如在桑园管理期间, 合作社按照用量, 把肥料、农药配送至田间地头并监督农户使用好。近几年蚕桑合作社共计为农户购桑苗12万株、整地100亩、肥料80吨、农药60件, 为群众节约资金近20万元。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22人, 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编写了《黄溪村蚕桑生产教材》, 印制2000份, 做到人手一册。4次组织党员、组长、贫困户代表外出学习种养技术, 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把技术推广开来, 使每张种产茧由过去的3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3公斤。四是统一产品销售。丝稠公司 (企业) 通过蚕桑合作社对农户产品采取保护价收购, 高出保护价部分由合作社向社员第二次返利分红。2013年全村蚕桑合作社收购鲜茧1300担, 产值350万元, 实现利润245万元, 向社员第二次返利分红达11.5余万元。

4.争取支持, 巧借外力“扶”产业。资金不足是困扰扶贫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黄溪村坚持多条腿走路, 有效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近几年共争取450万元用于蚕桑产业开发。一是精打细算, 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将4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以蚕桑为主的扶贫产业。对农户生产贷款予以财政扶贫贴息支持, 贴息资金的放大效应达32倍。用好、用活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 解决贫困群众生产急需资金。二是诚实守信, 争取信用贷款支持。村委会统一邀请信用部门为养蚕户授信, 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蚕桑产业, 每年争取小额信用贷款60余万元。三是苦干实干, 争取行业部门支持。黄溪村树立“干好项目也是争取投入”的理念, 坚持苦干实干, 以干促变, 用扎实工作赢得上级支持。如扶贫和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蚕桑、农业等部门纷纷到黄溪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 支持蚕桑产业园的道路、水利、小蚕工厂、大蚕饲养棚等项目的建设, 共建设项目24个。四是主动对接, 争取挂村单位的支持。“十二五”期间, 有省委党校和县委办公室在黄溪村定点帮扶, 挂村单位聘请专家帮助制订蚕桑产业规划, 协调解决蚕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创新机制, 政策激励“促”产业。一是创新生产方式, 实行“统分结合”。一方面, 小蚕实行工厂标准化养殖。为解决蚕桑生产中出现低龄蚕需要技术与条件高、农户各自养死亡率高的问题, 切实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 黄溪村新建了面积1400平方米、年养种量达5000张的小蚕工厂, 实行工厂化养小蚕。今年春季共养小蚕982张, 产值22万元, 可获利润4万元, 不仅本村农户受益, 还辐射到本镇外村和外乡镇的蚕户。另一方面, 大蚕实行大棚省力化养殖。为解决大蚕人蚕混居养蚕发病率高的问题, 采取分户建大棚养大蚕。对建大棚投入困难的贫困户, 2014年规划建设了4100平方米大蚕饲养棚, 以每年每平方米10元的价格租赁给贫困户养蚕, 做到集约化生产。二是创新扶持方式, 实行“以奖代补”。制订一系列补贴、奖励政策, 以小投入带动了农户对蚕桑生产的大投入。如:⑴新建养蚕大棚奖。新建养蚕大棚100平方米以上, 每平方米奖水泥砖18块 (每块1.8元) 、水泥瓦1.2块 (每块13元) 。通过这个激励机制促使农民投入。2013年新建养蚕大棚40个、面积5000平方米。⑵养蚕高产奖。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的奖肥料1包;养二、三次以上蚕的每张种奖肥料1包。去年全村平均一张蚕种产值为4700元, 今年可达6500元。⑶品种改良奖。对栽种优良蚕桑、苗木品种的每株奖0.5元, 以此来促进蚕桑等的品种改良。三是创新扶贫方式, 实行“精准扶贫”。安排8.4万元财政扶贫资金, 按每人400元标准直补, 帮助已建档立卡的农村扶贫对象44户210人发展蚕桑产业。对贫困户因各种情况无力经营造成土地抛荒的, 由村集体或合作社代管, 按1:1分红合作经营 (村集体或合作社提供产业基地、生产资料, 贫困户仅提供劳动力) 。今年春季, 村集体就与4家贫困户合作, 养种20张, 各分红17400元。

二、主要成效

1.蚕桑产业不断壮大。黄溪村的蚕桑面积已由2008年的35亩发展至现在的800亩。今冬将继续扩种200亩, 成为全县“千亩蚕桑基地村”。

2.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原来黄溪村1360余劳动力有近900人在外打工。现在, 已有近一半在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回来从事蚕桑产业, 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

3.农户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 比上年增加1150元。有76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142人脱贫。

4.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由于产业发展了, 农民收入提高了, 为村庄整治奠定了基础。有189户865人通过中心村建设集中居住, 俨然过上城镇化的生活。目前, 又正在启动第三期中心村建设, 将150户集中居住。

5.村风文明不断进步。以前的黄溪村, 全村有62张麻将桌, 每天有近300人在麻将桌上度过, 被信用社列入“黑名单”。如今, 黄溪村难闻麻将扑克声, 大家都忙着发展蚕桑产业, 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基本实现了无打架斗殴、无偷盗、无赌博、无超生、无刑事犯罪、无上访等“六无”现象, 被信用部门授予“守信用村”。2013年, 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几点启示

黄溪村作为一个国定贫困村, 通过发展蚕桑产业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让人惊叹, 更让人深思。其经验为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推进产业扶贫, 要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2008年底, 徐万年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 就把“加快发展、为民造福, 把黄溪建成全县一流的小康村”作为履职诺言。他一方面, 用好用活各项支农政策, 善于把握发展机遇, 通过坚持不懈地争资争项目, 改善黄溪村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 他利用自己的创业经验, 积极寻找致富项目。如他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发展蚕桑产业, 带领全村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推进产业扶贫, 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黄溪村准确把握当前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趋向, 提出了“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产业扶贫思路, 科学制定黄溪村5-10年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并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使这一理念深入村民心中。以产业为主导、项目为纽带、合作社为纽带、群众为主体、共富为目标, 把蚕桑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的着力点, 探索出了适合黄溪实际的发展路子。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率会议代表参观黄溪村大蚕饲养棚

3.推进产业扶贫, 要有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在较长一段时间里, 修水县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一直是“公司+农户”。在这种形式下, 企业 (公司) 是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 一旦遇到市场起伏而利益受到损害, 就会把风险转嫁给农户, 而农户一方也不一定履行合同, 出现谁的价格高就把产品卖给谁而违约的尴尬局面。而合作社的出现, 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嵌入了一种中介组织, 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形成“一赢俱赢、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黄溪村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服务、管理、协调、保障”的职能, 运用“四统一” (统一签订合同、统一进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 的运作机制, 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 减少了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的内动力。

3.上槎村扶贫纪事 篇三

在湖南省新田县大瑶山深处,有一个叫上槎的小村子,村前有棵古银杏,足有三人抱围,冠高百余米,相传有300年历史。村民们把它敬为永葆福祉的风水树,奉为护佑村庄的太平神,俨然是上槎村百姓心中的图腾。

2009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把新田县骥村镇上槎村确定为厅里的建设扶贫点,这已是该省厅连续第7年与国土资源部联动在新田县驻村扶贫。厅直属机关党委调研员胡春善被任命为挂职新田县委常委、第4任扶贫工作组组长。他与厅直属测绘大院管理所职工夏恒科、厅基础测绘处副主任科员、挂职新田县政府县长助理郭宏进驻上槎村,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不到两年时间,帮助村民引水、修路、通渠、建沼气池、整理土地、搞种植、兴养殖、办实体、开农技班、建支部、盖学校、修敬老院、办农民书屋、建休闲广场,使全村1653人告别了贫穷,让180名适龄儿童走进了学校。他们用赤诚和奉献,为古银杏图腾灌注了新的信仰和精神。

修筑一条公路

2009年3月13日,胡春善和夏恒科进村的第一天,一路所见所闻让他们泪眼婆娑:一条崎岖泥泞的小土路,几间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十余畦靠天吃饭的贫瘠地,30多名贫困失学的小孩童,50多个生活无靠的光棍户,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一定要摘掉乡亲们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大家过富足安康的日子。”胡春善和他的扶贫工作组在古银杏树下召开的全体村民会上庄严承诺。

很快,扶贫工作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12345”两年建整扶贫计划》获得省厅党组和新田县委、县政府审议通过。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确定了16个建设项目,首先从解决村里的路、渠、水和土地整理及“空心村”拆建入手。上槎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分散在方圆10里的大山里,修筑一条出山的公路成为多少代上槎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公路测量的那些日子,胡春善腰里总是别着一把砍刀,走在测量队伍的最前面,翻山越岭,砍山开路,常常被灌木和茅草划破手脚,但他全然不顾。

2009年8月,连通骥村镇全长5.2公里的进村公路正式拉通;2010年10月,连接村、组、户的6.7公里环村公路,也全线贯通。通路那天,正值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和副厅长厉坤到上槎村视察,整个山村顿时沸腾了,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在古银杏树上挂满彩绸。村民们奔走相告:“山里通车,北京和省城来贵客啦!”以此来传递山里人终于实现通路通车梦想的喜悦和表达对扶贫工作组的感激之情。

做好一篇文章

“扶贫工作要契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村貌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做文章。”2010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来到上槎村,为工作组定下扶贫大计。国土资源部派驻新田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贾文涛、王亚东同志先后10次到上槎村与工作组共商促进建设扶贫工作。1653人的人口大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吃饭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扶贫工作组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在农民的地里做起了“规整”的文章。项目报到厅里,分管耕地保护的副厅长胡进安和分管财务的副厅长尹学朗一合计,一个与谈文溪村、识字村、贺家村打捆一起的2300万元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下达县里,其中1000万元用于上槎村的土整项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一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翻来覆去耕种了32年的上槎村村民,一开始对扶贫工作组回收村民所有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很不理解,生怕自家的肥田变成了糙地。胡春善和夏恒科分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村民反复讲解土地整治是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道理,并在古银杏树下张贴了20多张宣传土地综合整治的挂图。

为打消大伙的猜疑,胡春善与工作组的同志商量,为全村每户按1000斤稻子的减产损失进行了补贴。村民们也就半信半疑地把地交了出来。土整项目开工后,胡春善和夏恒科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村民们一起挖田梗、平整土地、开灌溉渠、修机耕道。2010年2、3月间,湘南地区突降大雪,每天连续在刺骨的雪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的夏恒科染上了风寒。为了不影响工期,他说啥也不愿意到县城去打吊针,喝两碗老乡熬的姜汤就加入到工地的人群中。当乡亲们看到他们的地真的在一天天变样:原来的坡地变成了平地,“鸡爪地”变成了开阔地,漏地变成了盛水地,整理后的耕地面积神奇般增加了230亩,更为壮观的是3.2公里灌溉渠、排水沟和9公里机耕道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手扶拖拉机从自家门口便可以开到自家地里。村民们从心眼里信服了。

结束一段历史

上槎村十年九旱,却又十年九涝。缘于村后山上4公里处的肖家水库在上世纪70年代被洪水毁弃,使上槎村头上随时顶着一个“水袋”。同时,村东的东阳冲后山山体形成一道特殊的“水槽”。一遇暴雨山洪,两水合击,泛滥成灾。加上上槎村属坡岭地,洪水过后,滴水不存,出奇干旱。上槎村村民因此苦不堪言。每当旱涝,村民们就对着古银杏顶礼膜拜,祈求平安。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决心把修复水库和排洪堤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先后5次带领县水利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步行翻山越岭到水库现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项目立项后,又从省财政厅、水利厅、环保厅和移民局争取63万元资金用于勘查、设计和项目施工。

通过9个月的奋战,扶贫工作组完成了肖家水库和排洪堤修复工程,并对肥源水库9公里干渠进行了补漏修复,在4个自然村修建了4座灌溉、消防两用水塘和一座饮用水塔,为433户村民安装了入户自来水管。与此同时,还实施了800余亩面积的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拆除危房、烂房70多座,建沼气池50座。上槎村从此结束了旱涝两怕、居无可安的历史,翻开了迈向美好生活新的一页。

4.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书 篇四

沾益县播乐乡奴革行政村 洒凹自然村(村小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规划编号:整推【2011】【530328202204 】

沾益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编制时间: 2011年8月 评审时间: 2011年8月

规划起止时间:

2011年8月——2011年12月 规划实施单位:

沾益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播乐乡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人员:

刘德拼 熊彩云 孙加飞 吴国洪 王石强 规划评审人员:

保云华 职务:播乐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张家普 职务:播乐乡扶贫办主任

文 斌 职务:播乐乡扶贫办干事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涉及播乐乡奴革村委会洒凹村全村。

二、规划区基本情况:

洒凹村隶属于播乐乡奴革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奴革村委会东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8.5 公里。国土面积9.04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烤烟、当归等经济作物。有耕地854亩,其中人均耕地1.35亩;有林地12046.4亩。

洒凹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2.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2万元,占总收入的42.5%;畜牧业收入142万元,占总收入的45.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88头,肉牛42头,肉羊301头);林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17万元,占总收入的7.3%;工资性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244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人(占劳动力的3.61%),在省内务工16人,到省外务工2人。

洒凹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10年烤烟、当归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洒凹村目前正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当归种植产业。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2人。洒凹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汉族665人,彝族2人,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65人,参合率99%;享受低保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8.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40户,占农户总数的80.92%。

洒凹村小学生就读到洒凹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播乐中学。距离中学8.5公里。目前全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0人,其中小学生50人,中学生30人。

洒凹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14人,党员中男党员14人。洒凹村设有团支部1个,团员30人。

洒凹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较低;土地贫瘠,高稳产农田面积所占比重非常低,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反差极大,水资源紧缺,农业增效钢性投入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庄道路设施差,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洒凹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稳粮、强烟、兴药,大力发展养殖业。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加强龙头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药材产业。同时,加强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加快农田水利化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加强电力、广播、通讯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广播、户户看电视,手机信号覆盖率达100%;全面落实“素质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三、规划投资

规划总投资26.5万元,按照资金了渠道分为二个部分:政府扶持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1.5万元。

政府扶持资金15万元,具体明细为:扶贫投资1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种植经济作物当归200亩;扶贫投资1万元,群众自筹0.5万元,进行中低产田改造20亩;扶贫投资12.8万元,群众自筹9万元,硬化村内道路共计3634m;投资0.2万元建设永久性标志牌一块。

四、具体建设项目

详见《附表2:规划建设明细表》

附表:

1、规划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规划建设明细表

5.村扶贫开发五年规划总体方案 篇五

村扶贫开发五年规划总体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境内上马二级公路边上,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交通便利。村属自治区定贫困村,全村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有四个自然庄,共有户人口。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党支部一个,名党员。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地主要是广东和南宁,从事电子产品、服装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元。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较低;林地面积多而耕地面积少;产业结构单一,规避市场风险、调整农产品结构能力差,没有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

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里劳动力不足。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三、具体目标规划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把村建设成为扶贫开发重点突破的示范村和党建扶贫示范村。党建扶贫方面

结合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为立足点,建立健全党建扶贫互促机制,注重发挥党员牵头带领作用,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党员”扶贫帮困工作模式,明确每名党员干部结对一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沟通,制定户对户的帮扶规划,引领和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扶贫工作的经常化、长期化。同时,按照在“产业链”上同步建立党的组织建设和远程教育网络的发展思路,实行“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特色种养为依托,充分发挥党组

织的政治优势和公司的市场与资源优势,实现支部与公司的经济优势叠加互补,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服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引领农户增收,确保五年内实现带动农户户,脱贫率达到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本着统筹规划,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争取后盾单位及相关部门资金、物质支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做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1、防洪堤坝建设。庄原村民自发构筑的近米的拦洪土堤坝经洪水多次冲击,已全部崩溃,不能抵御洪水侵袭,急需建造防洪堤坝,预算投资万元。

2、水利灌溉。

3、道路建设。为增加土地生产效益和节省劳动力,硬化村庄道路及机耕路,如耕路等。

4、排污沟修建。修建自来水管道时,破坏了如来庄路边原来的排污沟,导致排污不畅,一到雨天路边的污水倒流进

庄里的民房内,需重新修建一条排污沟,预算资金2万元。

5、村庄整治。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引导村民开展“美化村容村貌”活动,治理村容脏乱差现象;在每个庄里兴建2到3个垃圾池,确保村民有倒垃圾的地方。、产业扶贫方面

始终要把组织、推动和抓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针对本村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适应本村经济发展的、有规模的农业项目,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1、八角林的低产改造。利用村原有的资源优势,鼓励群众对八角林进行低产改造。

2、林下经济。因地制宜,采用林下立体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如林下种植中草药、养鸡等,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最大收益。

3、特色养殖。发展桑蚕、猪、羊、鱼、鹅、龟、蛇等养殖项目,增加群众选择

范围,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4、发展冬种。配合生态旅游养生节,鼓励农户冬种油菜花,发展旅游业;以及种植对灌溉条件要求较低而效益较高的马铃薯等。

5、农家乐开发。结合打造核心花园品牌思路,引导村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

6、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的2 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和支持有能力、会经营的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思想扶贫方面

将思想扶贫和项目扶贫相结合,以项目开发成效带动村民思想观念转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村民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种思想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次扶贫过程中,也需对村民进行思想上的扶贫,必须将经济扶贫与思想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

1、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向全体村民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建设的意义,规划内容和建设目标,做到家喻户晓。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投资投工投劳,为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技能。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相关培训,不仅仅普及农业技术,也要普及政策知识,以提高农民种养技能,拓宽农民发展思路。

3、参观考察,学习经验。不定期的组织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他人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

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选择部分思想觉悟高,能接受新事物的农户作为示范户,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发展生产,促进相关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了确保完成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成立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组长:、副组长:、成员:

2、任务到户,狠抓落实。扶贫领导小组成员任务到户,并把各产业开发项目整理成菜单式目录,逐户走访村民,让村民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扶持。

6.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篇六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5年)

霍邱县冯瓴乡人民政府印制

2010年8月

霍邱县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第一章 概述

一、区位和乡情

冯瓴乡位于霍邱东部,淠河西岸,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全乡共18个行政村,其中岗区9个行政村,湾区9个行政村,行蓄洪区面积45平方公里,行蓄洪区人口29268人,行蓄洪区耕地19909亩。扶贫以来贫困人口()人,减少()户。因交通闭塞,生产方式单一,贫困家庭年收入达不到()元。

二、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底,我乡总人口52840人,农业人口49432人,耕地面积48292亩。

2010年底我乡地区生产总值达33412万元,财政收入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3元。目前,已形成50亩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发展养殖大户89家,形成以淠西、冯台、柳台为中心,辐射周边个私经济园区,年创利润1000万元。鼓励汤大湖渔场发展高效立体养殖业,并着力抓好一村一品,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则运,不拘一格,多头并举,壮大发展提高冯台村竹编工艺规模和档次,增加东王台村木器加工从业数量,马台运输业等。利用我乡经济区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调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教育、计生、城建、通讯、农网改造,退耕还林有明显进步,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扶贫开发成效

“十一五”扶贫规划实施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万元,开发项目()个,累计新增产值()万元,利税()万元,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人。扶贫规划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多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公里,改变了几个村不通路的历史。开挖当家塘()座,使农作物灌溉得到保障。帮助发展养殖业,白鹅、生猪、山羊、麻黄鸡、樱桃胡鸭已形成规模养殖。

四、贫困现状和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农户负担沉重。主要表现在:

1、基本生活条件急须改善。低收入农户由于经济拮据,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些生活的基本条件仍未完全具备。至2009年底,全乡仍有()户农户饮水困难,21户44间农村草危房需要改造,近2/3的农户仍没有安装有线电视。低收入农户生活存在“道路不畅、信息不灵、饮水不便”等问题。

2、医疗费用超出广大农民特别是特困家庭的承受能力。目前农民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看病。近年来,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癌症、肿瘤等重病、大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低收入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上兴乃至整个老区农民生活的障碍之一。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报销条件、报销金额的限制(比如住院才给报销),但有的人患的是慢性病,一直在看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报销,也影响一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贫困农民的医疗负担。

3、教育费用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负担较重。由于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极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目前上兴农村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也相应得到落实,70%以上农民子女可以继续进入各级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支出就成了一笔巨大的投资。这些人在成为老区人民骄傲的同时,也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同样,目前高校的高额学费,超出现阶段大多数农户的承受能力,许多农户因病因学导致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不得不为自己子女的就学付出巨大的代价,重新面对贫困,甚至出现因学返贫的现象。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目前乡镇的广播线剪了,阅览室空了,原有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被鲸吞、蚕食、挤占、废弃,原有的文化娱乐用具、器材,图书都已散失殆尽。随之,一些打牌赌博、修庙建坟、攀比铺张、打架偷盗等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死灰复燃,给一些精神空虚、理想迷茫、整日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章 资源状况

我乡土地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48292亩,水面()亩,可养殖水面()亩。我乡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常年平均温度15.4°。有丰富的粘土资源。农作物主打产业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生猪、白鹅、淡水鱼类养殖渐渐发展成规模。我乡外出务工人员()人,务工收入()元。

第三章 主导产业和开发重点

一、主导产业

(一)种植业:我乡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

(二)养殖业:我乡主导畜禽类养殖以生猪、白鹅、山羊、黄麻鸡、樱桃胡鸭等。

(三)农副产品加工:打瓜子加工、销售;林木加工等。

二、开发重点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改造中低产农田()亩,平整土地()亩,开发荒地()亩;培训科技种田技术人员()人,提高粮食产量()公斤。对现有水面进行修缮开发,使水产养殖增加()公斤。对上规模养殖大户,加大扶持力度,使畜禽出栏量提升()%。全面建立起以粮食产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助,农副产品加工同步进行的经济体系。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摆脱贫困现状。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技术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修建排灌站()座,筑防洪坝()座。修建渠系配套()套,截水闸()座。

2、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修建村组水泥路()公里,砂石路()公里,防汛撤退路()公里。方便群众们的生产生活。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乡为单位,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为主,稳定解决贫困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关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一次规划、整体推进、综合开发,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扫除贫困死角,全面解决整乡脱贫问题,巩固提升扶贫开发成果,实现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乡生产总值为33412万元,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可达到()万元,年递增率为()%;2010年全乡贫困人口()人,预计到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为()人,年递增率为-()%;2010年全乡总人口为5.28万人,预计到2015年年底,总人口为()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43元,预计到2015年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年递增率为 %。“十一五”期间,不能晴雨通车的 个村实现路面硬化,每年建设扶贫砂石路 公里,共 公里。2015年年底重点村全部实现晴雨通路。“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新建排灌站 个,挖当家塘 口,打深井 眼,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 万亩,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用水问题。

三、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切实做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按质按量圆满完成规划设计的工程项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实现,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和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乡直各单位负责人、11个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

7.老区扶贫村发展的启示 篇七

均郑村由贫穷落后一跃变得和谐富足,奥秘何在?村党支部书记朱柳忠一语道破迷津——组织添活力、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抓好党建工作是推动均郑村发展变化的原动力。2008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建示范点称号。

一、建强一个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提高村党支部核心战斗力方面,均郑村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力抓,一强班子、二明思路、三强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公推直选强班子。随着均郑村发展和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村两委老班子人员中与之不相适应的一些旧观念、旧方法、旧作风日渐凸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均郑村的发展步伐。有鉴于此,乡党委适时提出了在均郑村进行村支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受到了该村全体党员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党员们经过认真酝酿,把原村民兵营长、生猪养殖专业户朱柳忠推选到了村支书岗位;同时,推选一名平时肯热心为群众办事的普通党员充实到村支委,配齐配强了村级党组织。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几名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被选举进入村委班子。这样,在干部队伍、组织结构上为均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党员首议明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均郑要发展,关键要有正确的科学决策。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该村通过广泛开展培训班,大力提高了党员的实践能力,使其树立了科学发展的信心。2008年,该村共培训党员45人次,培训面达90%以上;另一方面,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女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2008年,该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人,预备党员2人,党员转正1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党员首议制”。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项,都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再经群众讨论,集体决定后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科学民主、思路清晰、方向正确、群众欢迎。

勤廉双述强制度。该村每年定期召开村干部述职述廉群众评议大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该村先后建立起议事规则、值班制度、“三务公开”、财务管理、分组包干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村两委班子人员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结合群众民主评议结果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村干部跟班作业、推诿拖拉的散漫作风,增强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二、用好一支队伍

在均郑村,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非常充分,党员队伍成为均郑发展的领航员,“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支书朱柳忠是全村最早的养猪专业户,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积极鼓励其他党员和群众办养猪场,他提供技术帮助、资金支持,并帮助他们寻求市场。在他的带动下,有两名党员相继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

党员周芳山看好安吉白茶项目,他的第一念头就是要把家乡的荒山变金山。他和安吉客商联手,共开发种植了2000亩白茶基地,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闲散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带动了400多户农民种植。

党员先示范,群众跟着干。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均郑村富民工程逐项落到实处。该村建起了生猪养殖基地5家、千亩特色种植基地、300亩紫甘薯种植基地、500亩红芽芋等经济农作物基地。均郑人立足本土、勤劳创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均纯收入年净增500元。

三、弘扬一种精神

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是下塘乡党委抓党建工作的一个探索和创新。均郑村党员在践行为民服务承诺制时,大力弘扬“奉献服务”精神,这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石壁底自然村,一开始就遇到了资金筹措问题。这里居住着23户人家,总人口101人。按照理事会预算,每人需出资300元。能不能筹上来呢?61岁的老党员朱良茂带头交足了一家人的筹资,做出了表率。在外务工的青年也踊跃捐资,纷纷把钱寄给理事会,解决了开工建设的头等大事。空心房拆除也是一个头疼问题,又是老党员朱良茂带头拆除了自家5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空出了一个休闲小广场。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支无声的标杆。石壁底居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半年时间里石壁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完成拆除空心房1850平方米,改水17户,改厕17户,改栏15户。群众自筹资金达到10多万元。该村实施了1.2公里和3000米里弄小巷道路硬化工程,种植绿化苗木2万多株,建好了休闲场所,安装路灯7盏、太阳能3户。

在服务承诺活动中,无岗无职党员立足自身条件,找岗定责,以办实事的方式开展承诺服务。有的当起了义务清洁工,有的当起了防火宣传员、水渠维护工等等。在均郑,党员讲奉献、重服务蔚然成风。2008年,村两委承诺的5件实事全部完成;全村32名党员承诺服务的事项共43件,完成43件,履诺率100%。

四、建好一个新村

均郑在发展,但是均郑人很理性地看待发展。村两委坚持依照科学发展观来建设新均郑。

一是高标准、高要求编制中心村15年整体规划。该村聘请浙江城乡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编制新农村建设总规、修建性详规。并依据规划,先期投资53万元,完成了均郑—花园800米、均郑—石壁底1000米、均郑—羊兰1500米、均郑—塘坑1300米、均郑—黄泥山头1200米道路的修建和9000米里弄小巷硬化工程。建起了新村部、健身场、篮球场等休闲场所。二是重视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农业发展后劲。该村投资60万元实施了石臼—花园2000米水渠改造工程,解决了500多亩水田灌溉问题;投资28万元完成了石壁底1600米河道改造、水坝建设工程。三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该村种植苗木3万多株,改水改厕46家,修建沼气池23个,清运死角垃圾62吨。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该村大力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亲情结对活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该村创建起中心活动场所、农民书屋、女子腰鼓队,开展廉政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8.村产业扶贫规划 篇八

关键词:精准扶贫;困境;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更加深入推进,扶贫进入了新常态。“精准扶贫”一词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从基层落实,都掀起了精准扶贫热潮,这些都体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2013年12月,中办、国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工作要求。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六部委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的战略思想。

一、张咀村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贫困区域、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一种扶贫方式,旨在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礼泉县叱干镇张咀村距礼泉县城约35公里,距咸阳市约70公里,属唐昭陵旅游区边沿地带。张咀村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海拔800-1188米之间,全村总户268户,现有贫困户25户83人。张咀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苹果,主要的品种是秦冠,也有少量的富士。但是大部分的苹果树都存在果树老化的问题,因此产量并不是很高。张咀村2015年度年人均收入2200元,没能达到国家最低收入标准。

通过走访,我认为造成张咀村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致贫。张咀村的大部分村民都以种植苹果树、卖苹果为生活来源,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一旦当年的收成不好或行情不好,苹果的售价就会被压得很低。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因此,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收入不能持续稳定的增加。另外,张咀村的果树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这是导致苹果产量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果树大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种植的,果树老化问题由来已久。这些都是让村民陷入贫困或使返贫率增高的原因。

(二)因病、无劳动能力致贫。通过走访25家贫困户发现,因为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有十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很高。因病致贫的家庭家中不仅会缺少原本有的劳动力,而且为了治病还需要持续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有的家庭甚至已经负债。一人有病,全家致贫。贫困户中没有劳动能力的还有孤寡老人和孤儿,他们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全靠政府低保或亲戚朋友的帮助。因病、无劳动能力而导致的贫困是张咀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因学致贫。为了摆脱贫困,父母总是希望子女上更好的学校。虽然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对于那些不太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成本依然很高。张咀村因为子女上学而导致贫困的家庭,家中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女。他们不仅要支付学费,还要支付生活费交通费等。这些学杂费导致家庭的入不敷出,容易造成贫困。

(四)无技能致贫。经过调查,有些贫困户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其它的脱贫技能,仅仅是靠天吃饭。也因此,他们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比较差,依靠自己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脱贫致富。还有一些村民的等靠要思想极为严重,不愿意靠自己的劳动能力来赚钱摆脱贫困,只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基本生活,使家庭陷入贫困。

二、张咀村精准扶贫困境分析

(一)观念落后,农户参与度不高。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工作主要是由村里来搞。对于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来说,他们也许并不懂如何参与到精准识别中来,认为贫困户名单主要由村干部决定,不懂如何发挥自己的民主权力,参与到申请评议中。有的贫困户可能因为经济基础差,人际交往窄,认可度低等原因漏选。这就使得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不一定能照顾到每个贫困村民,摸不清村里的实际贫困家庭,做到扶真贫。

(二)村干部优亲厚友,权力过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农村更是如此。在以前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村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乱结裙带关系,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扣上“贫困”的帽子,为他们获取利益的现象。而在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虽然强调民主评议,但是具体的工作还是主要由村干部来进行组织规划,开展工作。在对这25户贫困户的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其中包括了村干部的亲戚等身份存疑的贫困户。

在向贫困家庭确定其产业帮扶计划时,还存在村干部的意志凌驾于村民之上的情况。在走访一户贫困家庭并向其确定确定具体的产业帮扶措施时,村民的个人想法被村干部所忽视。村民自己希望种植和养殖的种类与村干部的提议不一致,但最后却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采纳了村干部的建议。

(三)贫困原因复杂,易造成需求错位。在张咀村的25户贫困户中,导致贫困的原因分为好几种,但更多的是复合型贫困。因病致貧或无劳动能力的家庭中可能还有子女需要上学,产业结构单一依靠种苹果维生的家庭往往观念落后,不愿意学习其它脱贫技能。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因此,在帮扶过程中,既要满足其生活扶贫,更要重视产业扶贫。既要解决物质贫困,还要改变其精神贫困。精准帮扶的工作量很大也很复杂,容易造成提供的帮助与贫困户的需求错位的现象。

三、解决张咀村精准扶贫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村民自主脱贫积极性。对村里的贫困户应该注重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和观念上的普及,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精准识别的工作中来,争取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不漏掉一个真正的贫困户,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二)接受监督,人情化转为制度化。精准扶贫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在“阳光”下进行,杜绝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行为的发生。为此,从精准识别工作开始就要从人情化转为制度化,设计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接受检验。应当注重建档立卡工作程序的规范性,核实档案中的扶贫对象。为了更加公正的评选出贫困户,可以在精准识别中加入第三方来进行监督,确保村干部不徇私情,评选过程公开透明。

(三)深入调查,对症下药。由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抓住重点,根据不同扶贫对象的基本面貌和资源禀赋及发展诉求来对症下药、确保贫困户的帮扶效果。对于那些拥有技能的贫困户,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就业,使他们能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的帮扶,就不能是引导他们就业,而是应该要建立健全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所保障。对于那些思想观念落后、好吃懒做的贫困户,应该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同时再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上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然后再引导他们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不同的贫困户有着不同的帮扶计划,因此更要注重帮扶计划的合理和统一规划,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做适合自身家庭情况的帮扶计划。(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此文为西藏民族大学2011重点项目“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创新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基金编号:XT201608

参考文献:

[1]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04):14-15.

[2]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3.

上一篇:诚信考试的作文500字下一篇:餐饮主管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