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2024-09-05

《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共10篇)

1.《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一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革命诗人。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毛泽东写有波澜壮阔、豪迈奔放的诗词。《沁园春 长沙》更是这样的诗词。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诗词,细细品味诗句,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伟人笔下的壮丽的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领悟伟人的豪放乐观情怀,燃烧自我青春之激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中,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诗词,感受诗人伟大情怀。

2、联系所学的内容,全方位理解毛泽东其人。

3、引领学生从诗词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丰富自我的人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赏风光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伟人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标题)毛泽东在马背上“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那么,伟人笔下的呈现的是怎样的自然风光?请你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词的上阕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在词人眼中的自然风光是这样的:

“层林尽染”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浓墨重彩,大笔挥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巨幅画卷。“层林”之大,“染”化静为动,极为宏伟。

“漫江碧透”,一个“碧”字写出水的明净可爱,而一个“透”字自上而下,化动为静,拉长了景深。“百舸争流”中的一个“争”字显现出场面之热烈,,是千帆竞发,争先恐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写出鹰之姿态雄健,一个“翔”字写出鱼儿游动的轻盈,从容自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出万类的生气和自由,更是词人心中的无限感慨。

伟人远眺近观,仰望俯察,静有红山绿水,蓝天红叶,动有百舸千帆,飞鹰游鱼,伟人眼中的自然风光可以概括为:风光绚丽,生机盎然。

板书设计

赏→看→风光绚丽生机盎然

小结: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红色象征光明,枫林如火的意象寄寓诗人火热的情怀,鱼跃鹰飞,千帆竞发,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识情怀

好诗不厌百回读。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朗读能力高的学生朗读,把握词的感情脉搏;学生自由诵读,体悟词的主旨;学生朗读成诵,认识毛泽东的伟大情怀。

这首词写出自然风光的壮美,抒发壮志豪情,注意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在理解上阕的基础上,重点品味下阕词意,认识毛泽东的伟大革命情怀。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美感;“峥嵘岁月”,就是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战斗生活。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前面冠以“曾记否”三个字,是对同学的遥问,是深情的怀念,更是对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革命者的激励和鼓舞;在革命的大潮中,应当朝气蓬勃、激流勇进,勇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板书设计

识→忆→同学少年激情燃烧

小结:毛泽东回忆往昔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于峥嵘岁月中顽强斗争,豪情万丈,表现了伟人激昂人生,潇洒豁达、豪放乐观的人生情怀。

寻思想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毛泽东就能够游刃有余的把自然风光别样呈现,写出的“声”“色”别具一格,“自古英雄皆解诗”,同为英雄的毛泽东更能够借诗解乐观豪壮之情怀,写出不同凡响的《沁园春 长沙》。

那么,诗人的思想路程是什么样呢?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近伟人毛泽东的世界。

学生展示:

1、1911年到1925,毛泽东曾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州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国民革命政府已经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头,泼墨挥毫,写下震烁古今的《沁园春 长沙》。

2、其实,毛泽东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乃至是全世界瞩目敬仰的一代伟人,早在他17岁的时候,一首《咏蛙》就是他英雄情怀的写照。品读《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3、走近另一首不同凡响的《沁园春 雪》,我们不期有了另一种发现:《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词人还是人在景中,感叹“万类霜天竞自由”,追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我们走近《沁园春 雪》一词里,词人则是人在景上,俯视山川,气冲霄汉,一扫当年的几丝怅意。不再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是“欲与天公试比高”。当年的万户侯,早已不足挂齿。此时的词人眼界更高,傲视群雄,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也已是“俱往矣”。

品读《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毛泽东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枪林弹雨,毛泽东已经成为有雄才大略、能够独步千古、世界瞩目的伟人。我们从伟人的词中赏到别样的壮丽的自然风光,识得伟人青春之激情的燃烧,从而汲取奋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板书设计

赏→看→风光绚丽生机盎然→景语

识→忆→同学少年激情燃烧→情语

借景抒情:豪放乐观 潇洒豁达

【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整首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的景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宏观依据,本教学设计里设计的“赏风光”“识情怀”“寻理想”就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

《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的有名之作,也是一篇经典之作,从内容上,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理应引导学生较全方位的全面的认识毛泽东,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用他们已知的知识来验证新知,很好的把握诗词的主旨。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以文本为原点,延长文本的半径,在文本内外获得知识,积淀语文素养,汲取生命力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充满诗意,更应有语文独特的美丽。

2.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2、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古典诗词《沁园春长沙》。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标题,

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词牌与标题用间隔号隔

开。

三、背景介绍:

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

革命精神。

《沁园春雪》写作于是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

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

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

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

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四、诵读感知:

A、诵读:

1、指定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前三句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上片“看”字和下片“忆”“恰”字都是领字,三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B、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阕描绘了湘江深秋景色,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艺术地照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鉴赏全词:

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诗的意思是什么?给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3、这三句好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如果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用什么名较好?

独立寒秋图

4、诗人独立寒秋看到了什么?也就是“看”字统领到哪几句?并要求学生齐读。

中间七句

5、诗人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

6、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这一处写景有什么样的特点?

万山、层林;【远眺、静】长空→鹰展翅高飞;【仰视】点面结合

漫江、百舸;【近观、静动】水底→鱼儿轻快畅游;【俯视】

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点有面,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7、诗人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如果也给这幅画面命名叫什么最好?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湘江秋景图

8、哪些词最具有表现力?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9、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

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10、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谁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

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11、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首词的秋景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无。这与词人的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1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13、“忆”的是什么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这几个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

“忆”的内容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而中间的七句是对“峥嵘岁月”的具体的解释。

这几句由“恰”字统领。

这幅图片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作者及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世界的战斗精神。

14、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峥嵘岁月图。在这个图画中有哪几个看点呢?

同学的精神面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同学们的好恶--“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15、让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一下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思考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其实,本文的结尾是一个设问,同时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三

1沁园春 长沙

本课话题 --以天下为己任

朗读--课本中的名段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中国歼-15舰载机成功在航空母舰“辽宁舰”起降,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从罗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

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在为完成任务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里,在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地奔走呼号里,在为追赶世界航空工业强国的仆仆风尘里,他恪尽职守不负重托。正是有了一批批像罗阳这样的中华精英,才铸就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罗阳同志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身躯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日知录》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美林肯

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又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他在各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主要作品 政论文《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卜算子咏梅》等。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作者追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配乐歌唱的诗--词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用来配音乐的,所以又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字数、韵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作词,叫作“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沁园春(qìn) 怅寥廓(chànɡ)(kuò)

浪遏飞舟(è)橘子洲(jú)

方遒(qiú)携来(xié)

百舸争流(ɡě)峥嵘(zhēnɡ)(rónɡ)

百侣(lǚ)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4.《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四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橘()子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

岁月稠()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山遍野无比chóu()怅jié()石qìn()人心脾

轻歌màn()舞未雨chóu()缪jì()子分mì()物

wàn藤()一chóu()莫展è()止bì()阳县

3.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

(2)峥嵘狰狞()岁月面目()

(3)激扬激昂()士气群情()

(4)意气义气()风发讲究()

(5)独立独力()经营经济()

4.相关诗词的知识(知识积累)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反馈矫正】

1.qìnjúmàngěchàngliáokuòchóuzhēngróngqiúèhóu

2.(1)漫曼蔓(2)惆绸筹(3)碣偈遏(4)沁泌泌

3.(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面目狰狞。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2.《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走着施耐庵。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内容。

【探究活动】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教师释疑】

这部分的要点是概括诗歌的内容,首先对诗歌进行大致的分解,然后加标题,标题首先要概括概部分的内容,然后做到尽量有文采。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从山上选取了“林”,从江面选取了“舸”,从天空选取了“鹰”,从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2)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

5.《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五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关于词的常识

1、产生时间

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 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

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 乐府”

《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山乐府》。

3、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4、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

5、词的流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

二、课文相关知识

1、沁园春

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2、毛泽东

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

泽东参加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三、诵读、背诵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全班课内美读成诵。

2、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3、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四、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词上下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明确:

1、上片主要写景,写眼前景和心中所思。下片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2、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五、分析四幅图画,学会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语序正常不?

2、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诗人是一位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的革命家。

(二)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在描绘湘江秋色图的词句中,你最喜欢那个字?为什么?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 明确:生机勃勃,壮阔明丽

5、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

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六、练习:比较阅读

比较课文中独立寒秋图和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中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江 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毛是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柳是决不妥协的封建士大夫。

第2课时

一、抽背

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三)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何深意?

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

1、用语形象生动

“万”写出了山之多

“遍”写出了红之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

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

“透”写出了江水之清 “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 “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

2、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

立—看—怅—问—忆—记

4、立意

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

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五、作业

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虞美人 •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六、板书设计

万山

意象

湘江

作者:“立”于“寒秋”

万类

峥嵘岁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同学少年

精神

中流击水

6.《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六

选择题

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7.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4 篇七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

遒(qiú)遏(â)

五、教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 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 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 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 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

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 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⑵ 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4、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8.《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八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橘子洲(jú)百舸(gě)寥廓(kuò)携来(xié)....峥嵘(róng)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2.识别字形

漫:弥漫怅:惆怅稠:稠密竟:竟然侯:万户侯 帐:帐篷 惆:惆怅  慢:慢车 候:时候竞:竞争幔:帷幔胀:膨胀凋:凋谢3.分辨词义

寥廓·辽阔

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幅员辽阔。

峥嵘·狰狞

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狰狞可畏。

激扬·激昂

“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挥斥方遒:奔放,有力。

指点江山:评论天下大事。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二、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三、经典句段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点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四、标点符号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点拨:最后一句的问号,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忧虑,似是设问又具有强烈的反问语气,感情强烈、充沛。

http:// 蓝天家教网 http:// 伴您快乐成长

问题导引

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提示:(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一般来说,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运用了对比手法。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等。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9.《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认真领会词的意境,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环节:

(1)以学生质疑互答,步步深入,解决诗歌疑问。(2)力争当堂成诵。

(3)教师引导重点,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知人论世、炼字等基本技巧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讨论)

2、《沁园春长沙》诗歌质疑。

3、针对学生疑问,分批梳理。分类板书学生问题。字音、字形 诗歌朗读 教师把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处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茂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使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

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参考: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教参)

4、赏析诗歌炼字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万)山——红(遍)山之多 红之广(层)林——(尽)染 林之密 染之透(漫)江——碧(透)水之盛 水之清(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击”突出鹰“飞”猛、劲; 鱼——翔浅底。“翔”突出鱼“游”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再次齐读感受,提问: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课后思考作业)

6、作业:

1、背诵全词。

10.《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一必修一) 篇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注】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直到傍晚时分,才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一仗意义重大,战斗结束不久,毛泽东即写下这首不朽之作。②漫道:莫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C)A.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极其简炼地介绍了娄山关之战的时间、具体地点与景候特点,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以“碎”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咽”描绘不怎么嘹亮的喇叭声,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C.下阕“真如铁”三字,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

D.“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迈步”即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已变成通途,“迈步”一词显示出红军跨越雄关险阻的无畏勇气。

E.本词以两个写景句来收笔,“苍山”句写出了山的颜色,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如血”句则写出了红军胜利越过娄山关的具体时间。

【解析】 A“具体地点”无中生有。C“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理解不当,从“铁”的意象和注释中可以看到,这里应为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艰苦卓绝。

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答:本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

①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析】 这首词的大意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11分)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注】 ①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写下了这首词。②屈指:弯着指头计数。③苍龙:太岁星,古人以之代表凶神,后借指凶恶之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C)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意思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望着南飞的大雁飞到天边。这两句从近景起笔,表现了长空高朗的景象。

B.作品以“天高云淡”开头,勾勒出北国秋天的景致,意向开阔、舒展;“望断”句写出了诗人伫立凝望,情寓景中,引人无限遐想。

C.“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是不到达长城绝不是英雄好汉。这里的“长城”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不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

D.下阕词人把目光放到六盘山上红军行军的情景:高山之巅,红旗迎着东风猎猎翻卷,红军将士们正在秋天的山峰间坚定地盘旋向前。

E.最后两句运用疑问句式,但所起作用却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解析】 A“从近景起笔”分析不当,应为从远景起笔。C这里的“长城”不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答A给2分,答C给3分。

4.“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答:示例: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彻底革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析】 “决心”“信念”“精神”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

【注】 ①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本词是毛泽东主席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②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③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DE)A.本词落笔描写在北戴河所见的情景,“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风声如吼,翻云扫雨,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本词展开联想的翅膀,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的历史往事和《观沧海》诗。

C.“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两句,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赋诗的雄姿。

D.“挥鞭”一词,概括了抒情主人公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E.上阕前两句,随着视角的变化,画面由海而陆,由近而远;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解析】 D“挥鞭”的主语是“魏武”,而不是“抒情主人公。”E“由海而陆,从下而上”分析不当,应为由陆而海,由远而近。“幽燕”是陆,“白浪”“打鱼船”“汪洋”是海;“幽燕”是近,“白浪”“打鱼船”“向谁边”是远。答D给2分,答E给3分,答A、B、C不给分。

6.“换了人间”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从内容上看,“换了人间”赞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艺术技巧上看,“换了人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题,都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和艺术技巧各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注】 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D)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序的更替,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为下文描写雪中之梅作了充分的准备。

B.“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出梅花的生存环境——冰天雪地之际,百丈悬崖之上。写梅的生存环境恶劣,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

C.“犹有花枝俏”的意思是,还有一枝俏然开放的梅花。“俏”字,不仅活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出了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

D.“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意思是,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只是把春天到来的好消息告诉人们,礼赞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E.结句中的“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表现了梅的谦逊脱俗,又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解析】 B“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分析不当,应是为下文写梅花的傲骨作铺垫。D“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分析不当,应为梅花的开放毫无争春之意。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反思、案例下一篇:校长 交通安全讲话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