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

2024-10-26

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共8篇)

1.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 篇一

文章标题: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发展山区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各方面因素,东阳市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平原乡镇相比,差异明显,且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发展山区经济,对东阳市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始终是“慢一拍”。据2003年底报表,山区人均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的占10,2000元以下的占20,其余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有的甚至是1000元以下。低水平的经济收入,导致山区老百姓只得勒紧裤带过日子,子女就学就得借钱,疾病医治能熬就熬,不是万不得已不上医院,现代生活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梦。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

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

3、培养特色加工业。山区办工业虽然

有诸多不利条件,但也有着有利的一面,即可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如农产品深加工、矿山开采等。这样企业不仅能得到实惠,还能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三单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7家开采、加工企业,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带动了2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同时也出现了对行业发展不利的许多现象,如对青石矿掠夺性开采,资源浪费严重及企业与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等等,这些现象是企业无序竞争的结果,要消除这些现象,唯一的办法是政府部门加以引导,用股份制或行规等形式来做大做强该行业。如果能有象广厦集团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其中,用现代企业管理青石开发,三单的青石业定能做大做强,企业效益会发生质的飞跃。

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5、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山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山区的经济,山区部分村居住在穷山僻壤,有的至今未通公路,生活之原始令人心酸,对这部分山区群众唯有把其搬下来,才能使其走向富裕。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2.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 篇二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思考

一、引言

家庭工业是指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家庭住宅或承租场地为生产场所, 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为家庭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在中国一般指乡村农户兴办的工业, 是乡镇企业的组成部分。中国乡村历来有“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经济改革带来了乡镇家庭工业的兴起, 许多农民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利用自家的空余房屋或院落, 组织家庭成员或适当雇用乡村剩余劳力, 拾大工业之遗, 补市场供应之缺, 办起了小型工厂。家庭工业在中国乡镇企业中占相当比重, 在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广大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山区、半山区, 发展家庭工业存在许多先天不足条件, 地理条件无法与平原区域相比, 那么在山区、半山区如何发展家庭工业。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对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部的山区镇———富盛镇的家庭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粗浅探讨了如何推进家庭工业健康发展这一课题。

二、发展现状

富盛镇地处山区,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工业的发展一直是全镇经济发展的重点, 家庭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富盛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当地农民就相继办起了自家的小型工厂。进入21世纪, 家庭工业蓬勃发展, 欣欣向荣, 逐步壮大规范。在此期间, 当地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发展家庭工业的五年规划, 形成相关制度和奖励政策。发展到现在, 无论是企业家数还是劳动力就业人数, 家庭工业都占有绝对优势。据统计:富盛镇共有家庭工业237家, 占全镇工业的96.73%;从业人员2152人, 占全镇工业的61.50%;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731万元, 工业销售收入39079万元, 实缴税金978万元, 各占全镇近50% (见表1) 。行业涉及纺织、服装、印染、木材加工、化工、绣花、五金、塑料制品等, 其中以纺织为主导行业,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3456万元, 占家庭工业的60.0%。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家庭工业是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家数多, 家庭工业的家数占全镇工业的96.73%。二是解决劳动力多, 家庭工业的职工人数占全镇工业的61.50%。三是发展空间大, 全镇237家家庭工业中, 多数规模较小, 单位数占全镇96.7%的家庭工业, 销售还不到全镇工业的一半。

三、存在的问题

家庭工业由于业主自身素质低、资金存量少、技术人员缺、品牌意识弱、经营场地小, 往往存在一些重眼前利益、竞争力不强、服务不健全等问题。

第一, 规模偏小, 设备陈旧, 不能抵抗风险。目前, 富盛镇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家庭工业142家, 达家庭工业数的59.92%, 可谓占了半壁江山。但年销售只有3193万元, 仅占全镇销售额的3.96%, 可谓微不足道。这些小家庭工业中, 行业以纺织为主, 设备都是10年前就广泛使用的小剑杆织机, 有的还在使用办厂初期从别人那里转手买来的二手货, 设备陈旧。尽管业主每年都将部分积累投入再生产, 但由于产品档次低, 科技含量少, 导致市场销路不畅, 带来的是竞争力不强、不能抵抗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风险。

第二, 产品大众化, 加工为主, 走一步看一步。业主大多农民出身, 没有在大企业、大单位锻炼过, 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理念, 重眼前利益, 缺少长远规划, 没有全盘细致的考虑、调研和市场考察。往往是市场上热销什么就生产什么, 什么东西赚钱就干什么, 涉及的行业比较少, 往往一哄而起。2005年, 富盛镇的平绒行业生产形势良好, 效益可观, 部分业主一哄而上, 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就盲目跟进。由于形势的转变, 2006年平绒行业基本稳定, 2007年开始下滑, 个别家庭工业挡不住产品的滞销, 资金告急, 迫于无奈只好停产。业主大多选择的是投入少、技术含量低, 立竿见影、快速见效的行业, 像现在众多的纺织家庭工业中, 由于产品大众化, 供大于求, 产品价格上不去, 导致互相压价, 利润空间急剧下降, 给企业生存带来困难。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产品打不开销路, 只能给大企业加工, 导致饥饱不均, 企业生产难以把握。往往是大订单不敢接, 小订单吃不饱, 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另外, 由于业务量不一, 职工人心不稳, 业主为了维系职工, 只好做大众化的产品弥补空缺, 无人问津时堆放在仓库, 等待时机出手, 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弊端。

第三, 管理粗放, 人才缺少, 品牌意识淡薄。目前家庭工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作坊式个人经营管理, 夫妻俩一块打理。许多家庭工业发展目标不是很明确, 家庭工业生存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赚钱。对于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否创造出名牌产品考虑很少。加强家庭工业技术改造、确保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是当前家庭工业发展的一大重任。现有的家庭工业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员工教育不重视, 缺少先进文化教育的氛围, 对员工的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不到位, 影响家庭工业健康发展。高技术人才廖廖无几, 许多业主忽略人才投资, 不舍得花本钱、下力气引进人才, 导致科技转化率不高, 生产效益低下。富盛镇创牌的家庭工业屈指可数, 不是意识淡薄就是经济实力不够, 安于现状, 只求稳不求升, 人手少怕麻烦。

第四, 缺乏龙头带动, 遍地开花, 形成不了特色板块。237家家庭工业分布在富盛镇14个行政村, 企业家数、大小不等, 分散于村内的绝大部分家庭工业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 各自生产经营, 没固定行业, 家庭工业间的联系较少, 能够共同合作的寥若晨星。大家各顾各的, 井水不犯河水, 同行业的也很少往来。家庭工业多数都为大企业加工, 加上本地缺少龙头带动, 缺少可以带领小家庭工业一起干的领头雁。家庭工业遍布散乱, 成不了气候。

第五, 场地不足, 堆放混乱, 带来安全隐患。业主们寻求理想的生产经营场所比较难, 自家房子不够, 因资金所限, 买不起土地, 只有靠租赁解决生产用房。一些生产经营场所空间小、地点偏、配套设施不齐全, 有的甚至不适合作行业所需的厂房, 有的交通不便增加运输成本。因地处山区, 地势不平, 且有坡度, 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一般业主需要的是廉价的、经营位置方便的、场地平整开阔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创业之地。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工业经营场所拥挤, 生产车间与仓库共用, 机物料、原材料一同堆放在车间里, 无消防通道, 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第六, 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 发展受要素制约。现在的家庭工业原始积累少, 都是靠积攒的私房钱拿出来投资, 买过设备后, 所剩流动资金不多, 一经产品积压, 就很难再正常生产。如资金得不到回笼, 就只能停产, 经不起金融风险的打击。想贷款, 苦于没有抵押的东西, 设备值不了几个钱, 没有房子, 没有土地。好不容易靠别人担保贷了几万元, 面对每月的还款利息还是捉襟见肘。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塑造一流的经营者队伍。业主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应改变安于现状的思想, 要有长远打算, 多考察市场, 多与其他企业联系, 多跑多听多看, 抓住机遇, 放心、大胆地发展。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保持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审时度势, 善于学习, 提高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提高科学决策的把握能力。二要重视培养和吸收优秀的社会人才参与家庭工业的经营管理。要积极争取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友, 联合攻关。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用人唯才, 在用人时坚持德才兼备, 挑选以企为家、能为企业着想的人才。三要注重企业文化。给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给职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用人环境。用事业引人, 用情感留人,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提升员工的素质。

第二, 诚实守信, 公平竞争, 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家庭工业做生意贵在诚信, 家庭工业能否做到守信誉、讲信誉、重信誉决定着家庭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和兴衰。现代经济是一种信义经济, 不守信用、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虽然可以使家庭工业获得暂时的利益, 但不会使家庭工业“长命”。银行的贷款要及时归还, 不然会上黑名单;由单位担保的贷款也要及时周转, 不要累及他人;客户的质量要求一定要达标, 不能以次充好。

第三, 产品创新, 炼好“内功”,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家庭工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要有“真”东西, 拿得出, 打得响。通过科技创新拿出质量过硬的好产品, 依靠自己的实力打市场。业主要有竞争的勇气, 掌握竞争的方法与技巧, 要有自己一贯坚持的东西, 不能人云亦云。有条件的要注重品牌效应, 要注重宣传、打造品牌。牌子叫得响, 消费者就信赖, 商品就能占领市场。

第四, 政府扶持, 政策倾斜,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倾斜, 让家庭工业能发展、大发展”这一思路, 尽力为家庭工业筑好发展“暖巢”。

3.山区渔业发展出路何在 篇三

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回顾山区水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不在追求“快速”和“大量”的生产模式中前进。而当今理智的消费者最欢迎自然、无毒、无污染、无药残的无公害水产品,这就要求养殖方式需要更新换代,必须摒弃以前那种追求“快速”和“大量”的养殖观念,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山区渔业养殖方式的革命需要在提高水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包括养殖水域选择、鱼种选养培育、饲料肥料使用、鱼病防治鱼药使用等方面,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力争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水产品安全,今后仿野生养殖、仿自然养殖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梯田养鱼,仿山泉、仿流水养鱼,冲浪式、瀑布式养殖将取代原有的工厂化循环式养殖;人工渠道式、仿河流式养殖将取代鱼池式、坑塘式养鱼;设施渔业将从平面设施向立体、楼房设施发展:因此,单纯的设施渔业将向复合式景观渔业发展,山区渔业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效,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

二、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科技兴渔

山区渔业,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同时,要牢牢抓住科技兴渔这根弦,要依靠科技狠抓养殖品种的改良和养殖方式的更新换代,要联合科研院所组织科技攻关,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近几年来,全国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已为水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山区渔业有必要因地制宜推进这种养殖。但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一定要注重市场,灵活应变,千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跟进。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混合型养殖。山区渔业要从单一型养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水面和其他资源,发展科学的混合型养殖。也可以从单养成鱼转变为鱼苗、鱼种、成鱼多种养殖方式结合,还可以开展鱼-猪、鱼-禽、鱼-果、鱼-稻、鱼-沼气等综合经营。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开展有机水产开发。有机水产品以其天然、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特点迎合世人的需求,并已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因此发展有机水产养殖可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增强山区水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注重发展质效,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从目前国家政策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坚持不懈地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继续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山区各地优势水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各地一批批优势水产产区、优势水产品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年无公害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养殖户通过水产养殖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更加有效地刺激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各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风起云涌,成果丰硕。因此,山区渔业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和培育优势养殖水产品产业带。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重点加强良种繁育、病害防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还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鱼、地热养鱼等特色渔业。城市郊区、重点渔区也应改造利用现有养殖设施,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争结构调优、产业调强、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促进资源和生态向良性发展,促进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四、创新经营策略,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

渔业产业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山区渔业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水产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建设与加工生产相配套的养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带动辐射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品牌经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营自然是振兴山区渔业的有效途径。要使养殖品种生活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就得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和规程进行生产或加工,杜绝农药、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产品;同时,要加大品牌渔业宣传力度,创新品牌的营销策略,切实把品牌做大做强。许多山区的水产品以“天然”、“无污染”而名声在外,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创造性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五、重视资源环保,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区渔业主管部门采取渔船控制、限额捕捞,实行减船和渔船报废制度以及强力打击电捕、毒鱼等有力措施,坚持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现代渔业,这是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山区渔业发展中,要重视和加大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保护力度,牢固树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渔业;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和实施渔业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渔业法制意识;要加强水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法律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渔民搞好服务。

4.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 篇四

作者: 宝山信管员-杨儿 发布时间: 2013年9月28日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宝山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为引领,坚持全纳性教育为指导,坚持优质服务为方向,取得了稳步持续的发展。三年来,学前教育经费逐年提高,新建扩建幼儿园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达“88”以上标准的幼儿园提升了40%,幼儿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达40%,加强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内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达到40%,学前教育社会满意率保持在80%以上,基本形成了婴幼儿共同发展、残健儿共同发展、城乡间共同发展、公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宝山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宝山学前教育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人口出生高峰和导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宝山学前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入园压力,现有的园所数量难以满足新一轮的入园需求,部分区域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同步交付衔接上需要巩固和加强;现有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更多百姓的需求,具有多元特色的幼儿园内涵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的优质园有待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供需矛盾突出,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需向内涵发展;新一轮的幼教专业领军人物培养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骨干的培养基地建设和培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成效需更加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努力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加适宜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宝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制定2011-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一、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到 2013年,宝山区将建立完善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实现覆盖全区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到2013年,全区的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9%,经分等定级达到合格以上的幼儿园99%,全区接受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率达到99%。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均衡、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3、确保各级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

抬高底部,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根据宝山区人口出生率的预测,今后三年适龄儿童净增人数达6000-7000名,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地区的镇域内,各镇在公建配套的小区建设中,将确保幼儿园的优先建造,配齐配足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建立全区优质幼儿园帮教结对新建幼儿园的机制,保证全区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鼓励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持续发展。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制定不同类别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资助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资助原集管办的民办幼稚园的发展,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经费专项补助,提高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完善和落实民办幼儿园年检制度,不符合条件的无证园所,实施每的各部门综合整治。

创造条件,设置学前特殊教育教学点。根据本区人口分布情况与残疾儿童的实际需求,对学前特教进行合理设点布局。2011年9月完成新增9个学前特教教学点工作,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全区特教管理范畴。2012年9月逐步完成对新增学前特教班的设施设备配置,充分满足每个社区对学前特殊教育资源的需求。

4、确保学前教育经费同比增长。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应逐年提高,到2013年达到15%。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常态增长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拨付,确保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区镇两级政府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入园资助体系;完成政府购买保育员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改革;实践探索社会专业机构支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派驻机制;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目标责任达成的专项奖励制度。保证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向各镇倾斜并确保支出比例逐年递增。保证公建配套新建幼儿园落地。到2013年,新建幼儿园20所(附件),切实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区、镇两级财政留足经费,按照园设置规模及标准,配置完善幼儿园,并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确保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

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上海市《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实施意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到2013年对所有公办幼儿园配备绘本馆及音体室的材料、器械和设备,创设幼儿适宜发展的环境,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完成“宝山区幼儿园新课程区本化的实践研究”,推进幼儿园新课程的区本化实施,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以及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创造性实践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努力构建适合幼儿需要、符合园舍发展的办园特色。

提高0-3岁早教指导质量。完善“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早教指导工作机制,优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凸显“程序化服务”流程,健全“宝山区OK宝贝0-3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卡”制度。确保0-3岁婴幼儿指导生均经费标准逐年递增,依托“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建立部门合作,创建医教结合的早教信息平台,并形成医教结合管理网络。

6、确保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完善《宝山区幼儿园教师聘任管理制度》。到2013年,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应届大学毕业生及社会录用幼儿园教师须本科及以上,且符合幼儿教师任职资格,专科毕业录用的幼儿园教师须幼儿教育师范专业毕业。实施幼儿园保教人员专业资质达标计划,35岁以下的专科学历教师以及非师范类专业教师,都将完成专升本或幼儿园教师职初实训的继续教育计划。

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和扩大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基地建设,通过全区“新教师实训基地”、“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初任园长研训基地”,使百名新教师、50名骨干青年教师、50名年轻园长实现专业、职业定向发展目标。通过“走班蹲点”带教,鼓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新建幼儿园定期、定点执教,有效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民办幼儿园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在职称评定、进修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建立教职工年金制度,逐年提高和改善教职工待遇。

7、确保幼儿园园所安全和谐。

全面实施安保进驻校园的机制。加强制度落实,完善应急预案,定时防范演练,严防各类事故发生,营造幼儿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建设和启动“医生进驻幼儿园”的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定园医生联络制,定期为幼儿健康水平进行监测指导分析。组建由儿科医生与早教指导者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关注和探究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水平的有效教养策略,健全相应的健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组建幼儿园社区及家长安全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安全监督与管理服务的世博后常态机制,通过综合治理及幼儿园周边安全管理,维护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基本保障

8、强化区托幼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区学前教育阶段性发展情况,研究相关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9、加强学前教育督政督学工作。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教学保质保量、财政经费投入机制、教职工利益及保障、园所安全管理等纳入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督导内容,列入各镇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定期开展专项教育督政和督学,促进幼儿园建设与办园水平的稳步提高。

10、营造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学前教育各类机构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推进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社会、家长园务委员会制度,依托社会各界支持幼儿园办学的合力,引导家长及社会理解学前教育、支持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通过先进经验与事例的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附件:宝山区2011-2013年公建配套新建幼儿园分布表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5.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五

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曹栋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2期

摘 要:近几年来,安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经济林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了我县山区经济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柿树、核桃、花椒、苹果、香椿等树种为主的经济林格局,为提高山区群众生活质量,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县山区经济林工作在发展规模、果实品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较大发展潜力。下面就我县山区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展提出自已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山区 经济林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205-011 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5880亩,其中花椒3500亩,苹果360亩,香椿510亩,核桃1200亩,柿树310亩,山桃等其它经济林160亩。从分布上看,善应镇以苹果、香椿为主,马家乡以核桃为主,都里乡以花椒为主,柿树在西部山区6个乡镇都有分布。从发展时间上看,柿树大多数都是以前保留下来的树种,苹果是1995年左右发展的,香椿、花椒、核桃多数是2003年退耕还林栽植的。从产量上看,苹果亩产3800斤,香椿亩产2000斤,花椒亩产480斤,核桃亩产2100斤,柿树亩产2500斤,都已进入了盛果期。山区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全面的科学规划。近几年发展的经济林,一是靠退耕还林结合群众意愿发展了少量的核桃、花椒、香椿等经济树种。二是个别群众通过承包零星山地栽植了小面积的经济树种。这两种经济林发展模式都具有面积小,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优势,更不具有经济优势。因此,应尽快制定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指导我县山区经济林快速发展。

2.2 集中规模发展不够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呈零星状分布,没有形成经济林规模发展的局面。经济林发展以村户主,各自为战,县乡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栽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不能对经济林进行有效灌溉,林果产品运输道路不畅通,宣传推销力度小,林果产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价格低,给当地群众带不来更多的实惠。

2.3 经济林老旧品种多

我县山区经济林品种多数都是2003年以前发展的老旧品种,比如苹果多数是以前的“富士”、“香樵”等品种,香椿有“粗枝香椿”等品种,花椒有“小椒”、“狗椒”等品种,柿树有“盖柿”等品种,核桃有“岭头小核桃”等品种,最近推广的经济林品种几乎上没有。

2.4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我县对经济林发展投入较小,每年投入仅8万元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我县经济林发展的需要仅够给予山区农民自主发展经济林少量的补助。而山区经济林发展规划区域内亟需大力整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品种更新换代任务艰巨,专业人才和新技术的培训刻不容还,与山区经济林建设相关的投资需求很大,目前的投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山区经济林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

(五)、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我县山区经济林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没有进行细致的肥水管理,没有进行科学的整形修剪,没有进行适时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没有实施科学的火灾防控措施等等。山区经济林发展规划

3.1 制定经济林发展规划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山区经济林发展,成立山区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山区经济林工作的领导。要投入适当的资金,抽调精干的技术力量,深入山村,仔细调查山区经济林发展历史、乡林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壤、水利等自然资源状况,参考全国山区经济林发展,确定符合乡林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又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林品种。充分利用山沟撂荒地、梯田地边等符合植树政策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

3.2 整乡整村规模发展

在县乡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大力发展山区的经济林,要集中连片,注重发展经济林沟、经济林带、经济林村、经济林乡镇。土层瘠薄的山间小地要以花椒等耐瘠薄耐干旱的树种为主,荒山中下部土壤深厚的地方,要以核桃、香椿等深根性的树种为主,要注意多建设旱井、水窖、水塘、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和电力设施,尽可能满足树木灌溉,确保林果丰产。还要修好林间道路,便于林果产品运输。

3.3 快速发展名优品种

我县要与全国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系,把全国最新的名优特新经济林品种引进到我县进行驯化培养。下面的经济林树种品种要做为重要对象引进。“中核1号”、“辽核1号”、“香玲”核桃,“嘎啦”、“红将军”、“乔纳金”苹果,“红芽绿香椿”、“红叶椿”香椿,“红玛瑙”、“花山椒”、“大红袍”花椒,“中华巨柿”、“日本甜柿”、“次郎”柿树,“大雪枣”、“胎里红”枣树等树种。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我县要加大对山区经济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县乡财政要成为投资主渠道,另外要广开门路,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深入发动工业、企业、成功人士及社会闲散资金向经济林建设倾斜,形成良好的投资局面。

6.红山区经济发展情况 篇六

红山区是赤峰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93.7%。下辖2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68个社区,总人口45.3万。近年来,红山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工贸带动、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2.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6倍;三次产业比重由4.5:40.3:55.2调整为2.6:52.6:44.8,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工贸带动”产业结构更加鲜明、合理;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2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847元和12111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2651元和6954元。2012年,我区非公经济体23575家,实现增加值196.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78%;上缴税金20.8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额的79.3%;民间投资14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3.6%。全区14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中,独伊佳、春晖、京香等非公企业占据10个。远联钢铁、赤峰制药、东黎绒毛、焱邦锅炉、力王工艺、维多利等一批非公骨干企业成长迅速,成为完工安全主导行业发展的主力。

(一)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兴则县域强。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率先发展工业不动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对口帮扶等诸多发展机遇,着力增投资、建平台、上项目,着力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9家,比“十五”期末增加28家;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倍。在主导产业培育过程中,我区依托自身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内引外联,使全区成规模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嫁接重组,打造形成了冶金、医药、纺织、农畜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冶金产业拥有远联钢铁、金剑铜业、中色锌业3大企业,其中,远联钢铁和金剑铜业销售收入2011年在全市率先超过100亿元;2012年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30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4.4%。医药产业拥有赤峰制药、蒙欣药业、艾克制药等规上企业11家,行业综合实力在自治区和东北、华北地区排名前5。纺织产业拥有华源毛业、东黎绒毛、圣伦绒毛等外向型骨干企业9家,全行业年可加工无毛绒700吨、编织羊绒衫120万件、精粗纺呢绒2万锭、毛纺针织纱线5万锭。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拥有燕京啤酒、独伊佳食品、维信羊剪绒等骨干企业8家,其中燕京啤酒公司为全国酿酒行业百强企业,独伊佳食品为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维信羊剪绒主业收入位居全国同行业前

3。

(二)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区立足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抢抓赤峰市建设蒙东冀北辽西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商贸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以红山物流园区为依托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物流产业交易额超200亿元,国际陆港、金融物流港、IT产业城、赤峰商贸城、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钢材城、石材城、木材城、汽配城、绒毛城等两港八城工程有序推进,全国第24个、内蒙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已经通过国家审批,正在全天侯施工,以期尽快建成内蒙古自治区联接“地球村”的物流结点。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连万达、国美电器、维多利、肯德基、必胜客等国内外知名商家入驻我区,大连万达广场、天丰商贸城和天丰蔬菜批发市场、印象红山城市广场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型商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区5000平方米以上商厦达到32.6万平方米,专业市场面积达到51.6万平方米。“十五”期末以来,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5.5%。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启动实施了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道井子遗址展示馆、赤峰旅游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为

我区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按照“孵化器、孵化园、产业园”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大云计算产业发展力度,云计算产业第一孵化器建成运营,北京恩源、中科国际、北大华光、赤峰红软等企业相继入驻;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的云计算孵化园开工建设,电子政务云、蒙古文资源云、智慧教育云、医疗云等云计算应用项目有序推进。待云计算产业园建成后,云计算产业可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三)城郊型现代农业特色突出。红山区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特别是借助周边广大农村牧区资源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2012年,我区出台了扶持设施花卉及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设施花卉及特色水果种植产业。目前,全区设施花卉及特色水果种植达到1198亩,年可产鲜切花400万枝,水果20万公斤。同时,按照“以工促农、以商活农”的思路,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以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引导扶持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转变。目前,全区正规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2家,产

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3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2.5亿元。

(四)城乡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布局,我区坚持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并重、城乡建设与管理同步,持续开展小区改造、拆违拆临、市容整治、清洁、畅通、绿色、亮化七大行动,城市环境秩序持续改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不为断提高。目前,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5平方公里。桥北组团累计完成投资85.2亿元,3平方公里的一期核心区基本建成;铁南棚户区以及一西街、东南关、荣济堂药业原厂区等老城棚户区相继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9个219万平方米;建成了清河大桥、新北大桥、省道205跨线桥、赤通高速北互通和步行街地下通道,解放街西通、新华大桥、306国道改造和哈达街地下通道建设等工程都在稳步推进。目前,全区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04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58公里;公路里程达到400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21公里。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1.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了8平方米。按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理念,依托红山经济开发区及其商务服务,加快红庙子镇城乡一体化步伐;依托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及其配套产业链,推动文钟镇城镇化进程。同时,依托财政奖补项目,统筹提升村庄公

共设施城镇化水平。目前,全区2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主要街巷硬化、亮化,医疗卫生和文体娱乐场所设施全覆盖。以自治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区为契机,横向整合相关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并按照“属地管理为主体、行业权属为主责、多部门联合执法、多网格协调统一”的原则,实施了城市管理体制纵向改革,探索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并在清扫保洁统筹管理上率先实现突破。

(五)普惠民生的社会进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公办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特色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市场化统筹推进,全区学校数量达到121所;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改建新建教学楼87栋,教学设施全面更新,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卫生医疗机构达到332家,递进式、多层次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下乡、“六进社区”常态化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体活动设施增多,“10分钟文体卫生就医圈”基本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不断创新,三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社会管理工作平台初步形成,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坚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采取产业发展吸纳就业、政策支持促进就业等有效举措,“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基本实现。持续开展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工作,城镇低保标准达到460

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390元/年,城乡低保人数达到2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和农民参保(合)率分别达到100%、99%和96%,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不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商品房建设力度,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

备注: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7%。

2.红山区总人口4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8.45%。

7.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 篇七

1 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城乡统筹的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集中了国家级7个重点扶贫县, 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四县一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和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和同心县。宁南山区辖7县 (区) , 总土地面积3.05万km2, 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总人口223.7万人。南部山区地理面积是宁夏自治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人口比重也很大, 因而宁南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宁夏整体发展水平, 研究宁南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非常必要。

1.1 贫困人口多且程度深与统筹发展脱贫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被喻为“老、少、穷”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差, 贫困人口多, 按照国家新调整的扶贫标准2300元, 宁夏还有1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其中八成左右集中在南部山区, 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4, 贫困人口比较多, 截止2012年, 宁夏GDP为2326.64亿, 人均GDP为36410.64元,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银川市人均GDP为56317.82元, 南部山区所在地区的固原市人均GDP为12872.20元, 南部山区人均GDP更低, 明显居于全国后列, 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目前35万极度贫困人口生活在不适宜居住、难以发展的环境里。使得南部山区发展比较落后, 自然条件恶劣给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及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带来了巨大压力, 以前单一的扶贫、脱贫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进一步的脱贫工作, 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良性循环, 需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1.2 川区和山区收入差距大需要城乡统筹协调

由于川区和山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 使得山区和川区农民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拉大趋势, 2010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均GDP仅为全国26%, 是全区水平的29.6%,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57.7%, 是全区水平的73.1%, 下面列表比较2012年南部山区农民与宁夏全区和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

数据由来:2013年宁夏调查数据_赵川主编_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要使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山川和谐共济,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缩小山区与川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快南部山区快速脱贫的迫切需要。

1.3 城镇化水平低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共进

据2012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数据,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在50%, 而宁夏固原市的城镇化率为34.85%, 位于固原市的南部山城镇化率则更低只有25.6%, 不到宁夏城市化率50%的一半。宁夏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很大, 南部山区工业基础薄弱, 县域经济不发达,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公共服务欠缺, 还有10%的贫困户处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深山, 由于交通不畅, 信息闭塞, 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单一的公共服务成本很大, 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 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只有统筹规划脱贫与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共进, 才彻底改变南部山区的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2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自然条件恶劣, 发展难度大

南部山区固原市2/3以上的面积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类型区,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资源贫乏,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常年干旱缺水,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650毫米, 人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95立方米, 生活在那的人们日常饮用水困难, 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现在宁夏全区有100万贫困人口, 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严重, 多数是靠天吃饭, 农业收入低而不稳, 短期内生态退化不可逆转, 难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的民谣说:“三年两头旱, 中间风沙愁, 人畜辛劳苦, 十种九不收。”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 当地经济发展落后, 人口超过宁夏全区的40%, 经济贡献率却仅占10%。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难度大, 也是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计划生育控制不力, 土地承载超限

南部山区自然生存条件差, 土地人口容量超过了合理承载能力的8-10倍, 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 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能根本改变, 土地人口容量严重超限, 加剧了脱贫的难度。新中国成立前南部山区人口增长呈“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特点, 1949年后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 据统计, 从1949年到1994年人口增长了3.19倍, 2002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平原地区分别高出7.1和6.69个千分点, 宁夏是10.1‰, 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5.3‰左右, 2010年后宁夏控制在10%以下呈下降态势。宁夏自然增长率高主要是南部山区, 南部地区多是少数民族, 生育政策较宽, 再加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 存在监管盲区和服务空白, 超生现象较为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人口刚性增长。人口压力也是造成山区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不断增长, 导致人地关系失衡, 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 南部山区陷入“人口增加—开垦—生态破坏—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 一边生态移民, 一边人口增长, 为脱贫带来很大难度, 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这需要统筹协调各种矛盾, 统筹监管, 统筹治理, 统筹规划, 这对解决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教育水平低, 思想观念滞后

宁南山区生存条件差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但教育跟不上, 思想观念滞后也是加重贫困的另一个因素。我区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为39.1737万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22.5924万人, 文盲率由11.26%下降为6.22%, 但仍比全国同期的4.08%高2.14个百分点。而文盲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的农村, 由于南部山区地理环境复杂, 经济发展落后, 使得当地教育经费短缺, 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水平低, 再加贫困, 当地孩子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宁南山区60%以上是回族, 长期贫困激化社会矛盾, 民族民生问题比较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些宗教氛围很浓的区域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被相对削弱, 教民相对更愿服从本教首领或本教神职人员的管理, 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本族宗教信仰之外的新文化、新思想很难融入, 一些地区民众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 这些都对南部山区民众的移民脱贫, 转变生存方式带来很大的阻力。新一轮的南部山区脱贫工程将教育、文化等与移民搬迁等工程统筹协调共进。

3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又地处内陆地区, 不沿边、不靠海, 有些地处深山,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 若没有政府统筹规划, 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或大量的外部资金注入, 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贫困, 现实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以及宁夏地方各级政府对宁南山区实施一系列的有计划、大规模物资救助和扶贫开发战略, 几十年来宁夏通过“三西”开发建设、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 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等等, 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共搬迁贫困人口100余万,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小康, 为宁夏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下面列表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宁夏中部和南部山区重大扶贫资金。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宁夏扶贫网。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为南部山区民众脱贫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2) 宁夏区政府在党中央的支持下, 通过30年的不断努力扶贫移民、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等一系列的措施, 使得贫困山区的贫困面貌大有改变。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南部山区实施的退耕还林 (草) 和生态移民, 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 为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创造了条件。

4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宁南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按照远近结合、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方针,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开发, 尽快缩小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 实现川区和山区良性互动。

4.1 山区和川区统筹规划, 协调共济

宁夏分为北部川区 (银川平原) 为引黄灌区, 、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 随着宁夏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宁夏山区和川区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地区经济差异系数的实现程度为57.7%。从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来看, 北部川区大多都在80%以上, 南部山区大多只有60%。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绝对量来看, 差距依然在扩大。2013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3: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统筹协调发展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 统筹规划是川区和山区协调发展的前提, 宁夏提出沿黄城市带“一堤六线”由“线”及“带”到“区”内涵渐次拓展的发展规划, 川区和山区统筹发展, 打造一个‘南北呼应’的新平台, 汇聚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 充分挖掘川区水土资源, 把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搬到黄河两岸,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 合理布局山区农业与生态用地, 实行有计划、科学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是川区和山区统筹共进。促进山川共建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

4.2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变旅游资源为经济资源

南部山区地势复杂, 干旱的环境不易大力发展农业,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将旅游列为龙头产业, 确定了“生态旅游、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创造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 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 利用国家国债等各方面资金3亿多元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开发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70平方公里的面积, 同时辐射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90平方公里, 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 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六盘山还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这些旅游资源经过打造形成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特色品牌。试验区建立以来, 固原市的年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社会收入均以20%的速度增加。旅游扶贫效应不断显现, 2013年, 固原市接待游客量219.8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8.89亿元。目前, 当地已有2万多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果树采摘、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如六盘山森林公园脚下的泾源县冶家村三分之一农户都发展起农家乐, 多数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扶贫模式”是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形成一个扶贫的创新机制, 并在当地成功运作, 可为南部山区新一轮统筹扶贫开发和其它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4.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和地区政府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加大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 统筹开发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 贫困地区群众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很大程度是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 南部山区处在“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滞后”的恶性循环中。教育是长期投入长远见效的基础工程, 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素质性贫困的问题。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教育开放相结合的长远的战略原则,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 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山区师资力量, 免费普及义务教育, 为贫困地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对贫困人口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抽调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高级专家组成贫困地区科技培训专家团, 进行巡回培训, 宁夏区政府为了35万移民, 还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育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制定保证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 统筹经济增长和教育开发的同步发展。

4.4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实施多产并举发展战略

宁南山区独特的环境适合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 开发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 以及相关产业产品深加工, 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改变南部山区的扶贫形式, 创立“产业扶贫模式”, 变原来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走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 宁南山区所在地固原市确立把原州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核心区’, 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培育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西吉县以种植马铃薯为主, 着力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 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西吉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 建设马铃薯高产万亩示范区8个, 总面积8.46万亩。2013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18.2亿元, 提供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南部山区固原制定了“以农业为主导型向以工业为主导, 多产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突出抓好第三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 走出一条由脱贫到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发展新路。

摘要:通过分析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以及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南部山区,城乡统筹,贫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少男.宁夏常住人口超过630万[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5/11/10660741.html, 2011-05-11.

[2]宁夏新闻网综合.扶贫攻坚, 宁夏走过的30年[EB/OL].http://www.nxnews.net/sz/system/2014/10/17/011062822.shtml, 2014-10-28.

[3]于瑶.宁夏山区川区须平衡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 2014, (31) .

8.山区林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八

山区林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起来既有林农自身的内部原因,又有客观条件的外部原因,还有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要使山区林业成为一项致富产业,必须从林农人手,综合协调解决好种种制约林业发展的问题。

一、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发展林业的方针和政策

造林绿化,保护生态平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发展和保护林业的意识差,积极性不高,就十分需要各级政府及林业职能部门花大力气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林业政策,做好相关法规的宣传工作,使山区人们懂得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政府及林业行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发展林业的政策、法规的宣传,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送到千家万户,让他们掌握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在广大的山区造就一个人人都积极主动发展林业,人人都懂得对林业的培育、管理、爱护的良好氛围,使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生态工程建设的意义及政策界线给广大的山区群众讲深讲透,把现有林保护,特别是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法律、法规讲深讲透,使他们懂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是党和国家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需要。在贫穷落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山区,实施生态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切身利益,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刻不容缓。只有让党和国家的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把山区的人口问题、吃饭问题和扶贫工作同林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禁止人为破坏森林,提高山区人们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充分调动和增强山区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确保山区林业走上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当前就是要切实搞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常重要,它在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在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中,都将会产生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第一,明晰产权,切实给予农民平等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第二,放活经营,切实让农民在林地经营中得到实惠”。“第三,加强扶持,切实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四,搞好服务,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在这四个方面中切实做好政策的稳定和完善,使农民感到放心、安心、舒心。二、加强领导,确保林业持续发展。

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是发展山区林业,确保林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山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林业自身行为不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山区群众发展和保护林业的行为。在林业生产的发展上,一是要坚持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为官一任,绿化一方”。二是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三是要把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念好“山”字经;四是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严格查处违反《森林法》和有关法规的人和事。在具体措施上,必须抓好“造、封、管并举”,提高森林覆盖率,缓解山区生态恶化状况,造就山区良好的生存环境。山区既是森林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毁林、毁草、开荒最严重的地方。回看新中国60年的林业发展史,有不少的痛苦和悔恨,特别是“大炼钢铁”,使我国原始林损失惨重;一些多林地区“木头”财政,给子孙扔下了沉重的包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逐渐被重视起来,几项大的工程相续启动,投入也相应加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土地条件好、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产值成倍增长。

二、继续解放思想,强化林业科技意识,增加林业科技含量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科研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发出具有相当质量和数量的林业科技成果。但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构还不够健全,加之林业生产第一线部份科技人员素质低,很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使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生产力脱节,科技价值与生产效益脱节。因此,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科技应对意识,增加科技含量是发展山区林业的重要举措。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搞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作用,采用经济杠杆及市场导向,开拓林业科技市场,逐步建立起适应山区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促使林业科技成果向山区林业生产第一线转移。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训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到山区去发挥作用。做到政策向科技人员倾斜,推行科技承包,按其得失,奖惩挂钩,制定优厚待遇激励科技人员到山区搞技术投入,推行技术入股分成,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实行科技工作者经费重点扶持,重点投入,保证山区重点科技项目的开发。

三、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推进林业社会化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林业资金的渠道。但山区投入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多元化的、稳定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加大林业投入,推进林业经济发展,财政、计划、金融等部门就必须按照国务院批准的2050年的发展规划要求,形成财政有偿与无偿投入相结合,计划合理安排,金融加大支持的格局。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按股分红、分利、分贷、分值、分管的办法,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工商企业直接受益的下属单位、个人走联合发展,共同投入的路子,大胆放手,放心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在计划、价格、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山区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林业发展,加大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绿色扶贫工程力度,鼓励山区林农大力发展各类林业,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四、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完善林业政策。依法治林

将林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针对现有林保护中,特别是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政策,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人大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要结合山区发展林业的实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地方性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造林、育林、护林的行为,调动和保护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一是要完善“两山责任制”,鼓励和引导山区群众和社会其他公民,以林地、技术资金、劳务投入创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经济扶持政策,提高林业的总体水平;三是对重要的林副产品实行政府最低保护价,合理确定林副产品之间的比价,让山区群众发展林业吃下“定心丸”;四是建立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顺利实施。通过以上的措施和诸方面各个环节的努力,长抓不懈,山区林业的发展必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达明,滇南雨林山区林业持续发展问题探索[J],西部林业科学,2005(03),

上一篇:国庆节感悟叙事作文下一篇:给女朋友的七夕告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