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2024-09-17

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7篇)

1.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一

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一、答辩委员会名单

答辩委员会主席:汪维辉(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成员:周志锋(宁波大学教授)

沈怀兴(宁波大学教授)

赵则玲(宁波大学教授)

宋闻兵(宁波大学副教授)

秘书:聂仁发(宁波大学副教授)

二、时间: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上午8:30

三、人文与传媒学院216会议室

四、答辩学生与论文题目

于红艳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辞趣研究

欧文艳沈宠绥音韵学研究

张韶磊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兼与“关于”“至于”比较

陈凤同喻歇后语生成机制研究

王淼慈溪方言语音研究

五、程序:

1.主席宣布开会;

2.由答辩秘书简要介绍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和与会者提问,答辩者回答;

5.宣读论文评阅意见,答辩者回答和解释评阅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6.休会,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拟定“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复会,主席宣布对论文的评议和答辩委员会的决议。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2009.12.30

2.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二

20070501

中文摘要

病句是影响人们语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语言信息传输量的剧增,社会语病也呈高发态势。研究如何克服病句、利用病句、转化病句也就成了语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现代汉语病句作了一番全方位的审视和扫描,主要内容为:(1)综述病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评价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有影响力的著作;(2)提出了病句的界定方法,分析了病句的主要类型;(3)阐释了对病句的辩证认识和对病句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分了几组易混淆的概念;(4)回应了学术界关于建立病句学的设想。文中的主要见解有:

第一,以王希杰先生的“病句生成学”为界,将现代汉语的病句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基础研究时期,主要依据规范的语言观,对病句作静态的评析与修改。其后期为系统研究时期,主要依据系统论的方法,对病句做动态的观察分析,强调辩证地认识和利用病句。

第二,关于病句的定义,在比较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之后,文中认为应该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概括法,即:病句是不合乎 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的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第三,关于病句的类型,文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划分:(1)句法形态类,包括语序错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杂糅等。(2)修辞意义类,又分为两小类:消极修辞类和积极修辞类。前者包括生造词语、误用词义、混淆词类、苟简赘余和一义两歧等;后者主要指对偶、排比、夸张,顶真等各类辞格的误用。(3)逻辑思维类,主要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否、限制不当、关系失合等。

第四,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病句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也有存在的价值和可利用的途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可作为研究的对象或材料,可转化为规范的表达形式(如“非常男女”“打扫卫生”),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您昆明了吗?”)。其利用的途径有:制成病句“标本”,帮助人们学习语法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利用病句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把某些病句转化为修辞手段,升华为一种语言技巧。

第五,病句类型中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多余、语义 歧义等,语言运用中又有与己相反的成分省略、超常搭配、修辞羡余、语义多义等。文中分析比较了省略与残缺、超常与不当、多余与羡余、歧义与多义的相同与不同,划清了正误和文野之间的界线。

第六,病句、规范句和艺术佳句之间的相互转换是病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提出了三种转换模式:(1)规范化的模式:病句、规范句→佳句;(2)失误的模式:规范句、佳句→病句;(3)艺术化的模式:规范句、病句→佳句。正向转化的手段有删减、添加、替换、调整、修正、重组等,还有对语体,语境条件的利用等。负向转化则有倒次、逆反、杂糅等。

第七,病句学的学科建设是学术界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的问题,但应者寥寥。本文在文尾作了回应,并对病句学的性质、特点、任务、范围、对象、方法等基本问题谈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病句

辨析

评改

利用

转化

病句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2007年4月30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007年4月30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一、研究缘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目前,汉语运用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6年7月14日一天,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市级报纸1至8版正文被挑出语言逻辑差错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46个,每版5.8个,其中有一种报纸差错达到每版平均23个。错误主要类型有用词不准,概念混淆;分类有误,不当并列;叠床架屋,语意重复;判断歧义或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有的语句完全把意思弄反了;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缺失或搭配失合;后语不搭前言,转移论题,甚至自相矛盾;有的说理文章论据不足,‘乱用所以’;此外,用字不规范、错用标点的病例也很多。”[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变异的、不合规范的“网语”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又造成严重的冲击。这些情况,促使我们要研究病句,分析它的性质及成因,找出克服它的有效方法,为语言规范化服务。从语言本身来看,任何句子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形式是意义的载体。病句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病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是形式破碎的同时造成了意义的不完整,要么是形式完整却与发话意图不相符。由于语言系统本身只承认正确的东西,因此相对于语言规范来说,病句是一种应该消除的不合理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病句是一个人语言能力不能胜任一定思维经验的表达的现象。首先,每一个发话者不同的语言能力以及不同时点的发话状态使病句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其次,从另一角度看,造成“不能胜任”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这种思维经验的表达可以被代表了一个语言群体整体水平的合格句所胜任,但由于某个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了无法胜任这种思维经验的病句;另一种是这种思维超出了一个语言群体现有水平的表达极限,要将它表达出来就要变异现有的规范,形成所谓的破格句,而破格句与病句在语言形态上是难以区分的。因此,病句在客观上似乎成了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这是本论题的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本文在借鉴现有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立足于传统病句研究的方法,以引导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减少病句,又注重吸收现代病句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探讨病句存在的原因,评判病句的标准,分析比较几种互为相对的语言现象,病句的理解与利用,病句的转化,构建病句学的构想等问题,为人们能动地利用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则进行得体表达服务。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概括分析现代汉语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归纳出关于病句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接着以大量的语病材料为基础,从与语言规范对比入手,归纳分析病句的类型;采用演绎比较法,讨论评判病句的标准;比较几种相对的语言现象,分析病句的理解与利用,演绎病句的转化;着眼与学科建设的构想,进一步探讨建立现代汉语病句学的有关问题。第一章 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汉语病句的研究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基本上是同步的。以王希杰先生发表《病句生成学》(《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为标志,我们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病句辨识与评改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年)开创了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先河,全书共六讲,其中的第二讲到第五讲,分别是词汇、虚字、结构、表达。这四讲总体来说是围绕语病来论述的,其中,针对书面语言应用中的问题,搜集了大量的例句(主要是病句)进行分析,具有“匡谬正俗”的作用。《讲话》的发表缘自于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在此影响下,《语言知识》杂志从1953年起开辟了《改错句》专栏,专门刊登从报刊上收集到的有语病的句子加以分析、评论和匡正。此后,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专门讨论病句的著作与论文。一 重普及的基础性研究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者从当时社会的现状出发,以语言规范为目的,注重用传统体系来辨识与修改病句,发表了不少关于病句研究的专著。

其中较为系统的专著有:谭寻的《怎样诊疗句子》(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社,1953年6月版),该书主要讲不正确的用词怎样纠正,组织不完密的句子怎样调整,不适当的修辞修改等问题。丁羽的《好句子和病句》(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6月版),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词义的配合和复音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结构、修辞上的问题。曲北韦的《谈谈病句》(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7月版),该书首先说明什么是病句,病句是怎么来的;接着举一些实例,分析病句有哪些类,怎样纠正等等。金锡谟的《病句分析》(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内容包括:词语运用中的错误分析,句子运用中的错误分析,逻辑运用中错误分析。苏培成的《语言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该著把病句按错误的性质分为误解词义、生造词语、使用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标点不当、比喻不当、表达不当等11类,逐条分析修改。其他的一般性论著主要有:杨岱励的《怎样纠正病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5月版)。陆法今的《病句例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张放的《常见病句分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宗若铁的《病句简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郑文贞、余纲、李良华合著的《语病汇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2月版)。蔡祖周的《病句修改例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编《病句评改》(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张耿光的《常见病句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李华良的《病句评改》(语文基础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王纪的《病句诊断25类》(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李裕德、吴启主合著的《病句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张理明的《病句例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吴宗渊的《汉语病句分析》(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裘荣棠的《病句汇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安汝磐的《常见语法错误例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龙章的《病句修改例析》(辽宁少儿出版社,1987年8月版)。从逻辑方面来剖析病句的论著主要有:李衍华主编的《逻辑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书中从报刊、书籍和其他资料摘录400余条逻辑病例,按形式逻辑理论体系的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规律、论证五个部分整理分类,并做逻辑和语法的分析。倪正茂的《逻辑与语病》(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作者认为语病有语法方面的、修辞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从逻辑角度分析语病是改正语病的基础。

以上论著较多从语法、逻辑方面来分析研究病句。总体来看,内容浅显易懂,具有一定的普及与推广作用。

二 重个别病例与争鸣的研究

同期,不少学者与专家注重从书面语中搜集带有典型性的病例,加以研究,有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产生了一些争鸣,个别病例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病句的论文大多发表于《中国语文》《语文学习》《语文天地》《汉语学习》《语文建设》《中国语文通讯》《中国语文天地》等学术期刊,其中有一部分论文后被结集为《词语评改五百例》(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这里重点概括这一时期关于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成果。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志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朱德熙先生 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沈开木先生的《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1983)和《“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1984)分别对“也”字句和“不”字句的语用平面歧义做了开拓性研究。马庆株先生的《述宾结构歧义初探》(1985)从歧义分析入手考察述宾结构,发现述宾结构中有实指宾语和虚指宾语两个大类的对立。黄国营先生的《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1985)对歧义格式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归纳。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首篇语境歧义研究的专文。至此,汉语歧义研究已经全面铺开,研究体系基本确立,邵敬敏先生的《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198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段歧义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石安石先生的《说歧义》(1988)对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划界、歧义类型、歧义格式和“同形”等问题作了理论阐释,系统性较强。这一时期关于病句的研究,总的来说,以经验式的概括为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研究范围是书面语使用中出现的病句。

2、没有把病句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纳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一有机整体之中加以研究,只是把病句当作一个个孤立的语病现象来看待。

3、面对的是病句本身,忽略了病句的形成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征。

4、将病句作为一种已经形成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而没有注重如何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

5、对己经形成的病句,强调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才能进行修改。

6、修改病句的方法简单化、常识化,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面对真实语言生活中的病句往往无力应对。

第二节 病句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至今

一 病句学理论的提出和探索

1、病句学理论的提出

1989年王希杰先生在《汉语学习》第3期上发表了《病句生成学》一文。他指出“语法学不但应当研究合乎语法的常规的句子,还应当研究不合乎语法的病句”。“病句生成学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病句评改进行再认识,进行改造。病句生成学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从外部入手,研究非语言的因素,如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潜意识、文化教养、说写时的环境、交际的目的、外界的干扰等同生成病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语法的范围内,生成一个病句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同生成合法的句子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说是广义语法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因为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规则同生成不合乎语法分析的病句之间的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儿,也不可能简单地一一对应,因此,病句生成的问题可以也应该研究,病句生成学可以建立,也应当建立,也能够建立”。

2、病句学理论的实践

在王希杰的“病句生成学”相关理论观点引领下,一部分学者开始对病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新的研究。孟建安先生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可谓颇丰。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例如:《病句生成的倒次之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略论汉语病句的生成》(《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病句辨识二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论汉语病句 学的构建》(《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汉语病句生成的非语言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再谈汉语病句的生成》(《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病句、常规句、佳句及其相互转化》(《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修辞学的四个研究平面》((《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病句教学应坚持系统观和辩证观》(《语文知识》,2001年第10期),《不规范的话语与可接受的话语》(《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在上述的文章中,其《论汉语病句学的构建》一文较为全面阐述了在系统观下构建病句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指出构建汉语病句学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主要是通过对汉语病句系统的讨论,提高人们对病句的辨识能力,修改能力和预防能力,最终减少语言表达的错误,以规范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功效。在理论上,是为了弥补汉语语法学系统的不完整性”。

王希杰先生发表的《病句生成学》毕竟是有限的单篇论文,难以全面而详尽地铺开论述。孟建安先生正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于2000年2月正式发表了专著《汉语病句修辞》(中国文联 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在目前已发表的研究病句修辞的著作里可以说是体系最完备,同时也是最新颖突出。说其完备,是因为该专著列专章讨论了汉语病句修辞研究的范围、内容、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它已把病句修辞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而进行基本理论问题的梳理和论证,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病句研究体系,而这一点正是其他病句著作所欠缺的;说其新颖,主要表现在该书不惜花了两章(第二、三章)的篇幅大胆探索和论证了“汉语病句的生成问题”,在这两章中,作者比较了常规句与病句的区别,各自的特点和修辞语用价值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论证了“生成病句之难”和生成病句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九种“病句生成的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汉语病句生成语言内、外思想束缚。总之,该著作是一本兼备理论和实践价值,富有新意的病句修辞研究专著。

此后,刘大为先生发表的《语法病句的判定与类型》(《修辞学习》,2000年第4期)一文,也明确提出“语法上的合格句有没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病句?而语法上的不合格句却在一定条件下不再是病句?”等相关问题。谢英的《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若干语用准则——语境还原准则、意图还原准则、风格还原准则等理论观点。

二 继承传统与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多视角研究病句阶段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的新理论不断被引进与吸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分析方法有了大的进展——层次分析法已成为大家熟知,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等广泛使用,使语法研究自觉地走上了力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渗透、相互验证、相互结合的研究道路。二是开始确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思路提出和确认。不少学者在传统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积极探索现代汉语病句研究中的新问题。

这一时期里,针对个别语言使用错误现象进行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分别结集出版,例如:《报刊病句四百例》(姚汉铭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词语评改千例》(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其他一些论文散见于部分专业性学术期刊及高校学报。例如:易蒲(宗廷虎笔名)的《小议“病 句”修辞》(《修辞学习》,1992年第1期),聂莉娜的《试从三个平面分析语法病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李汉威、黄春珍的《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盖绍普的《病句的利用》(《语言与写作》,2002年第1期),刘甜、刘晗的《关于“您昆明了吗”的深层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等。刘大为先生在《病句理解的语言策略》(《语文论丛(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一文中,对病句理解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关于病句理解的相关理论。论著方面,主要有金锡谟的《语病求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庄杰编的《逻辑改错》(同济大学出版,1991年5月出版),李衍华的《咬文嚼字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张盛如、骆小所主编的《常见病句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同期关于歧义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例如:詹继曼先生的《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1990)探讨了歧义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目的和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问题。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1991),提出“语义的不确定性” 概念,认为它不等于“歧义”,而是界于“笼统”和“歧义”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李峰先生的《论歧义制约》(1994)提出“假歧义”概念,并归纳出35种假性歧义格式。柳广民先生的《歧义类型研究》(1995)将引起歧义产生的原因称作歧义源,根据歧义源推算出各种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冯志伟先生的《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1996)提出“潜在歧义论”,认为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施春宏先生的《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2000)采用演绎方法分析歧义格式,主张建立歧义关系的演绎模型。杨亦鸣先生的《试论“也”字句歧义》(2000)将实验语音学方法用于歧义研究,通过分析“也”字句的语音图谱来确定话语中心,排除歧义。尤庆学先生的《歧义度的调查和分析》(2000)提出了“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概念。

除此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创刊。它始创于1995年1月,是我国唯一一种语文正误专业刊物,内容基本分为两大板块:一块匡缪正误、诊断开方;一块说文解字、寻根探源。前一块强调针对性,后一块强调知识性。主要栏目有:百家论语、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字里乾坤、辨字析词、语坛掌故、词语春秋、向我开炮、报刊扫描、向你挑战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汉语病句研究,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

1、把病句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加以研究,这个系统涵盖了汉语病句的生成、辨识、归类、修改、检验、预防等几个部分。

2、对病句研究的视角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

3、在继续进行书面语病句的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口语病句的研究。

4、既顾及语言因素又注重非语言因素条件下病句的研究。

第二章 病句的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关于病句定义的界定

目前关于病句的几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比喻说”

如秦牧在《语林采英》一书中,就把语病比作语言表达中“绊脚石”[2]。盖绍普先生在《病句的利用》一文中说,“病句是表达中的废弃物,是信息垃圾”。还有把语病比作是语言表达中的“沙子”。

2、第二种说法——“非规范说”

如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中指出:“所谓病句,就是不合乎规范的句子。所谓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孟建安先生在《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中说:“病句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要求,又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 则,不合乎修辞,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谢英在《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所谓病句,这里指的是不合语言规范,即不符合语言的组合规则、客观事物的事理及人们语言习惯的句子。”

3、第三种说法——“交际功能丧失说”

如谭晓云、赵晓红在《汉语病句的识别与修改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中说:“病句就是指使用句子时,交际主体由于违反了语言中一种或几种规则,导致可理解性的降低,甚至造成交际功能的完全丧失。

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病句这样定义较为合适:病句应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我们知道病句有“病”,可能是表现在语法方面,也可能是在修辞方面,抑或是在逻辑方面,甚至兼而有之,它是语言运用不规范的表现。病句的危害是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给交际对象带来的往往是错误信息。另外,我们对病句研究的着眼点也应该是 在句子这一语言单位上进行。

关于病句类型,我们按照语法、修辞、逻辑几方面来分析。尽管这样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存在着一些交叉现象,但是从实质来说,我们立语法类更多关注的是句子的构形,即句子的结构;立修辞类更注重句子的表意情况,即意义;立逻辑类强调的是句子表述内容的真与假,即事理。下面分节叙述之。

第二节 语法类病句

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汉语语法主要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3] 句子结构是指词与词的搭配与组合关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既要受语法规则的约束,又要符合逻辑事理和表达习惯。病句之所以有“病”,原因就是违背了上述相关规则。现代汉语病句属于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主要有语序错乱、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杂糅等。

一 语序错乱

语序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的前后位置顺序,语序是汉语表达语 法意义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语序错乱,是指一个句子的成分倒置了应有的语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组织句子时偏重了语序的灵活性而忽略它的强制性,或者注意了次序排列的线条性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

1、多项定语语序错乱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属于定中关系,一般说来,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定语前,但数量词组做定语,虽然不带“的”,也可以放在带“的”定语之前,领属性定语只能前置,不能后置:如果几个定语都不带“的”,其次序是:(1)领属性定语,(2)数量词,(3)形容词,(4)名词[4]。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往往是违背这样结构顺序。

*例(1)当晚“妆艺大游行”在著名商业街乌节路举行,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呈现精彩节目,并有17辆巨型花车参与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赏。(《新加坡举行“妆艺大游行”》,《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26日第5版)依据上述规则,句中“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宜改为“来自各国的3000多名盛装表演者”。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 言习惯。

2、多项状语语序错乱

多项状语(一般由副词、形容词来担当)与中心词的结构关系属于状中关系。当一个动词前的附加语(状语)很复杂时,状语排列次序大致为: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等。

*例(2)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被双双淘汰。(《北京晚报》,2004年6月1日)根据上述条件,本句改为“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双双被淘汰”。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3、虚词的位置错乱

虚词是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作用很大。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语序都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最重要手段。现代汉语词类中,介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属于虚词,这里仅就副词、介词的位置不当问题做一分析。

(1)副词位置错乱 *例(3)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本句中否定副词“不”应当移到“趁现在”前,因为从全句来看,假设的条件语义重点是在“检查”,“不”直接否定的不是“检查”,而是“趁现在检查”。

(2)介词位置错乱

*例(4)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再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存在很大的认识差异。(《再就业的思考》,《文摘周刊》,1998年3月10日)使用介词“对”要弄清楚谁对谁的关系,关系搞错了,就会出现主客倒置的错误。本句中“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就犯主客倒置的错误,应该是“下岗职工对如何重新就业”,因为“下岗职工”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事物,才能主动“对”其他事物怎样。

二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不符合隐含、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句法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出现一个成分,与它匹配的另一个成分就必 须同现,否则,就会造成语法结构不完整,表达意义不准确。在辨析病句时,要注意把句子成分残缺的语病与非主谓句、省略句等区别开来。

1、主语残缺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句中应该出现这样主语的位置上没有出现主语,除了非主谓句、省略句外就是主语残缺。主语残缺往往是由滥用介词短语、使令性动词以及偷换主语等造成的。

(1)滥用介词短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5)在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中,也是整个民族遭受外强蹂躏的8年。(《永恒的爱》,《解放日报》,1997年12月17日)

本句中,“在„„中”只能是句子的句首状语,那么句子就没有主语,但从语义上看,句子陈述的对象显然是“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应该删去介词短语“在„„中”,使之变成定中短语,因为定中短语可以充当主语。

(2)滥用“使”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6)寒潮过境时,使沿途气温骤降,发生霜冻。(《严冬话寒潮》,《新民晚报》,1998年1月6日)

“使”的前边是“寒潮过境时”,这是个时间状语,谁“使„„气温骤降”呢?主语残缺。这就是滥用“使”结果造成了主语残缺。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7)日常生活中,吃是最重要的,因此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如何选购餐厨具》,《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晶)

本句中,谁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当然不是上一分句的主语“吃”,而应是“人们”。主语被暗中更换了,应在“因此”后补上主语“人们”。

2、谓语残缺

如果不是表达或结构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的地方而没有谓语,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和说明,句意也就得不到准确恰当地表达,句子结构也会不完整,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大多是因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谓宾之间滥加助词“的”、转换话题等而造成的。

(1)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等常使谓语残缺。

*例(8)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烧、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流涕、鼻堵、吃不下东西等症状,病程一周左右。

本句中谓语应是“突然发冷„„东西”,但是其后滥用了名词“症状”,两者用“等”连接,构成了同位关系,“突然发冷„„东西”也就变成为名词性成分,遂使全句缺少了谓语。改法之一,可以删去滥用的名词“等症状”,恢复本来的谓语。

(2)在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滥加结构助词“的”常使谓语残缺。

*例(9)影片用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所遇到的“奇”来展现的冰雪世界、突变天气、稀世生物、神奇景象。本句中动词“展现”与“冰雪世界„„神奇世界”之间,本是谓宾关系,因滥用结构助词“的”后,将本来的动词谓语“展现”误变成定语。于是,该句就缺少了谓语。应将“展现”之后的“的”删去。

31(3)因转换话题造成谓语残缺。

*例(10)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有一年除夕夜,他的妻子准备好他最喜欢吃的年糕……(《名人除夕》,《保山日报》,1998年1月24日)

本句应在“爱迪生”后补上恰当的谓语。

3、宾语残缺

宾语是谓语(由及物动词充当)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有的句子谓语之后需有恰当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才完整,如果缺少这样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就不完整或导致其他错误,这就是宾语残缺。

(1)直接缺少宾语。

*例(11)冬季冷水浴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可以使身体原有的抗寒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冬季冷淋浴健身》,《人民日报》,1997年12月26日)

该句“冬季冷水浴”是判断的对象,谓语要判断说明“冬季冷水浴”是怎样的事物,所以,在这个句子中,判断动词“是”

要求带上名词性宾语。可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并不是名词性,不能作宾语,应在其后加上“健身方法”一词,使句子结构完整。

(2)有些时候要求带宾语的动词后边却跟了动词性短语,从而造成宾语残缺。

*例(12)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该句中“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性的宾语,“机械化”是动词,不合要求,应该在句末加上“道路”一词。

4、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虽然定语、状语、补语不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但是有些句子如果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补语,也会因结构的不完整而使句意不清楚,我们分别称为定语残缺、状语残缺、补语残缺。

(1)定语残缺

*例(1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本句从语法来说“劳动”缺少定语“艰苦”或“辛勤”;这也不符合逻辑,会使人误解只要劳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33(2)状语残缺

*例(14)在本届演讲比赛中,华师大代表队和济南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和亚军。

本句缺少状语,表意模糊,应在“获得”前加上“分别”一词。

(3)补语残缺

*例(15)昨天我找了你。

本句不能独立成句,是补语残缺,可改为“昨天我找了你三次”,或改为“昨天我找过你”。

三 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指句子或短语中的结构成分。从语法上看,词语之间能不能搭配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总是出在相互对待的句法成分之间,所谓相互对待的成分既有具有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也有具有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从形式上看是句子结构问题,其实质往往又是语义关系的问题。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述宾、主宾、34 定中、状中搭配不当等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句意的表达,称作主谓搭配不当。以下一组例句都有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1)联合式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16)目前,我们的健康水平使官员的退休年龄和实际身体状况不统一,就是说到了退休年龄的官员,一般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官员的退路》,《南方周末》,1998年1月30日)

句中“身体”可以说“很健壮”,“精力”却不能用“健壮”来描述,这个主谓短语宜改为:精力都很充沛,身体都还很健壮。另外,“统一”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相对应”。(2)词语多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7)野芭蕉花经加入作料炒熟,吃起来效果滑嫩而鲜美。(《野菜佳肴》,《家文摘》,1998年4月11日)句中“效果”可以用“好”“不好”等去评价,但却不能说“效

果滑嫩而鲜美”。实际上,“滑嫩而鲜美”是陈述“吃起来”的,“效果”一词多余。

(3)主语扭曲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8)一方面全国打假的声势越来越大,惩罚的力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制假售假的势头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李逵怕鬼”,“李逵护鬼”的怪现象。(《李逵不该怕李鬼》,《工商时报》,1998年3月3日)

句中“势头却屡禁不止”这个分句中主谓不能配合,“势头”一词,从语义特征来看是指某种趋势、某种倾向。“禁止”是不允许去做某事的意思。被“禁止”的事只能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控制的,使其不发生的事,而某种“势头”却是客观形成的趋势,它有积极的修辞意义,不可能去禁止它。宜把“势头”改为“事”。

2、述宾搭配不当

述语(谓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破坏这种关系,影响句意的表达,就属于述宾搭配不当。下列例句都有述宾搭配不当的问题。(1)动词扭曲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19)在法兰西尝试美味。(《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日第22版)

句中“尝试”意为试验,这个词的语义指向应是某种动作,而不能是某种食品。应把“尝试”改为“品尝”或“尝”。(2)宾语扭曲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0)出版社也应该考虑换个政策了,签售不是百试百灵的仙丹,不能有事没事都拿出来比划比划啊。(《中国图书商报导购周刊》,2004年7月第21版)

“政策”指的是政府、政党等权力部门制订的要求人们执行的行动准则。而“出版社”不是一个权力部门,不能用“政策”。句中说的是“出版社”为促进图书销售而进行的“签售”之类的活动,可把“政策”改为“方法”“措施”等。(2)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1)这是明仁天皇首次赴海外祭奠二战。(《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4期第12页)

句中“祭奠”指的是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其词义

所指的对象只能是死去的人,句中的“二战”是一场战争,不能接受“祭奠”的支配。可把“祭奠二战”改为“祭奠二战亡灵”之类的话语。

3、主宾搭配不当

主语和宾语是两个间接对应的句法成分,它们通过谓语动词来进行语义配合。主宾搭配不当的毛病一般是宾语用词不当造成的。

*例(22)按照犯上就是作乱的逻辑,他也是造反苗头了。(《散文》,2004年第6期第35页)

“苗头”指略微显露的有发展可能的迹象或情况。句中的“苗头”与“他”形成主宾关系,而作为人的“他”是不可能成为迹象或情况的,“苗头”的使用不准确。应把“苗头”改为“苗子”。“苗子”词义比“苗头”丰富,它可以理解为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的年轻人,能够与“他”形成主宾关系。

4、定中搭配不当

定中短语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定语是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性成分,中心语是短语中被修饰被限制成分。定中搭配不当指定语

和中心语在语义、语法或语用习惯上不能配合。下面例句都有定中搭配不当的毛病。

(1)定语扭曲造成定中搭配不当

*例(23)招牌是生意场的超级名片,浓缩了丰沛的商业信息……(《解放日报》,2003年9月12日第13版)“丰沛”指的是充足,通常只用于雨水多,而不能用于其他地方。句中指的“商业信息”,不能用“丰沛”修饰。宜改“丰沛”为“丰富”。

(2)扭曲中心语造成的定中搭配不当

*例(24)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不能固守,更不能退守农村,而应勇敢地、积极地占领都市,这样才能保证戏曲的长治久安。(《中国戏剧》,2004年第9期第8页)“长治久安”指的是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这是一个成语,它一般只用来形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秩序,句中将其用来表示“戏曲”在长时间内的兴旺状态,显然不合“长治久安”的本义,可把“长治久安”改为“长久繁荣”之类的词语。

39(3)多项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5)她想再参加一个更大规模、更高级别、影响力的国际比赛,不过努力的目标是要出一张在全世界发行的专辑。(《音像世界》2003年第10期第37页)

“影响力”指的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力量。这是一个名词,句中将其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乎使用要求。句中另有两个名词“规模”“级别”也用作“国际比赛”的定语,但它们分别带上了修饰语“更大”“更高”。对于同样是名词的“影响力”,也应作这样的处理,可以在此前加上“更有”一词。(4)定语与联合式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6)武汉拥有冗长的铁路线和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副过于发达以至良莠不分的胃口,负荷太重的血管丧失了良好的流通功能。(《中国城市批判》,长江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5页)

“冗长”通常指文章、讲话等拉得太长,废话太多。这个词所修饰的对象,一般限于文章、讲话等文稿类事物,句中将其形容“铁路线和水上交通”,超出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可以改“冗

长”为“漫长”之类的词。

5、状中搭配不当

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的,如果它不能正确地修饰限制谓语,或者说,不能正确表示谓语的性质和特征,就是状中关系搭配不当。

(1)扭曲谓语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7)成都则似乎人人防备,在生意场上更是损招辈出……(《中国改革》,2004年第8期第60页)

从全句看,句意是批评成都人在生意场上手段的恶劣,其贬斥意十分明显,而“辈出”一词含有褒意,宜改其为“迭出”一词。

(2)扭曲状语而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8)“为了奥斯卡奖,电影公司不啻巨资宣传”凯萨说,“所以,通常像我们这样的小电影很难得见天日。”(《东方早报》,2004年1月29日笫C9版)

句中“不啻”有两个意思,一是“不止”;二是“如同”。“不

啻巨资”没有这样的用法,应把“不啻”改为“不惜”。

四 结构杂糅

所谓的句法结构杂糅,是指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硬凑在一起,把两种不同的结构套叠在一起,以至造成结构不合法则,语义混乱费解。杂糅是分析和修改都比较棘手的一类错误,因为两种结构纠缠在一起,往往让人一时理不出头绪,如何在混杂纠缠的语言结构中找到语义间的逻辑联系,并把它整理出清晰的语义流程,是分离杂糅的语言结构,重新构建单一明确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关键。

1、谓语结构杂糅

*例(29)那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处也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家庭〃事业》,(《家文摘》,1997年10月12日)

本句中,“造成„„因年久失修而„„漏雨”这个结构杂糅了两种表达格式。即“造成„„漏雨”和“因„„而„„漏雨”在一个表达过程中只能选择一种格式来表达一个意思。本例中这个

有结构杂糅毛病的短语应改为结构单一的短语。修改的办法是,要么删去“造成”,要么删掉“因年久失修而”。“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也有杂糅的错误。“发了„„埋怨的话”说不通,这个结构实际上是把“发了一两句牢骚”和“说了„„埋怨的话”杂糅在了一起。

2、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杂糅

*例(30)广谱晚癌康一是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特别是止痛效果好。二是……(《十年磨一剑》,《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日)

本句中“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是个动宾短语,“缓解和改善”的宾语是“症状”。“缓解和改善症状”的谓语是“快”,“缓解和改善症状快”是个主谓结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陈述“广谱晚癌康”的作用,本来只要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就可以了,但上例却把两种说法前后拼揍在一起,构成了“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这样的杂糅结构。这个结构不成立,要么删去“快”,要么删去“可以”。

3、受事主语与施事主语杂糅

*例(31)他1995年被授予全省第四名优秀领导干部之一。(《人物与回忆》,《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该句“他被授予„„(称号)”是受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授予”的对象。“他1995年获„„(称号)”是施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表示动作“获”的施动者。这两种格式被杂糅在一起,造成施、受关系混乱。可改为“他1995年被授予优秀领导干部称号,是全省获此荣誉的四名领导干部之一”。

3、受事前置与后置两种格式杂糅

*例(32)如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空中芭蕾及创始人斯图尔特》,《中国体育报》,1998年2月21日)

本句中,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这个受事在动词前做主语的说法与“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这个受事在动词后做宾语的说法拼接了起来,使得结构混乱。可改为“如今,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

4、介词短语杂糅

*例(33)俄罗斯人在婚礼上,要举行劈木柴仪式,以此

把新郎会不会劈柴作为能否持家的标志。(《举起斧头迎新娘》,《百科知识台历》1997年4月21日)

本句中,“以此作„„的标志”和“„„作为标志”都是状中短语,但是充当状语的是两个不同的介词短语,在构成一个状语时,只能采用其中一种介词短语,本例犯了介词短语杂糅的错误。可保留“„„作为标志”的说法,删去“以此”。

5、句子首尾套叠

*例(34)中国包子的起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中国“包子文化”》,《家文摘》,1998年1月20日)

本句中,“中国包子起源于馒头”和“中国包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是两个不同句子结构,应当把它们分离开,并在两个结构中选择一个来表达意义。

第三节 修辞类病句

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这也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交际的目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或追求通俗、明白、正确,或追求准确、形象、感人。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表达有消极手法与积极手法之分,前者是所谓消极修辞,后

者是所谓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周密地记录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情状,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概念的、理知的。消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平易的、质朴的。积极修辞是表现的表达,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虽然也以客观经验做根据,却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来表达,而用另外一种的法式,即以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法式来表达。积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华丽的、奇特的,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惊奇感[5]。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修辞类的病句也应在这两大修辞分野下来讨论。

一 消极修辞类病句

消极修辞(平实修辞)类病句主要有生造词语、词义误用、词类误用、赘余或苟简、歧义等类型。

1、生造词语

生造词语指说写者随意构造出来的,语言词汇系统中没有的词语,生造词语没有语义上或结构上的合理性。生造词和新词语是两个不同概念。新词语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语言创新,其表

达的概念,具有意义上的独特性、明晰性和语法上的合理性。而生造词语则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滥造,其结构上往往违反语言组合规律、胡拼乱凑,语义上往往模糊含混、艰涩费解。

(1)拼凑生造

*例(35)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从苏联分裂出来的,和其他前苏联成员国关系渊缘。(《中亚突围杀出哈萨克》,《足球》,1999年7月1日)

句中“渊缘”是个生造词。汉语中有“渊源”一词,比喻事物的根源,却没有“渊缘”一词。本例中把“渊”和“缘”拼凑起来,是想表达关系“很深”,有“历史上的联系”的意思,但这种生造词不仅违反语法,也违反了修辞目的。从语法上说,本句中“渊缘”一词不能做句子的谓语;从修辞来说,表意也不明确、精密,宜改“关系渊缘”为“关系很深”。

(2)压缩生造

*例(36)对待家庭他是温和的丈夫和慈严的父亲……(《一个共产党人的凝重与广阔》,《山西文学》,1997年第9期

句中“慈严”要么是压缩“慈爱和严厉”生造的,要么是压缩“慈祥和严格”生造的。由于压缩了必要的语义成分,使得词义含糊不清。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改“慈严”为“既慈爱又严厉”。

(3)杂糅生造

*例(37)只听他竟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过程讲起……最后讲到中国电影的优长和短处。(《解读梁晓声》,《人物》,1997年第5期)

句中“优长”是个杂糅生造词。在表达“中国电影”好的方面时,首先想到“优点”这个词,又想到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长处”,从而构成了“优点”和“长处”杂糅的生造词。“优长”的说法既不符合语用习惯,意思也重复累赘。只用“优点”与“长处”其中之一即可。

(4)肢解生造

*例(38)对这存在的觉悟……,是那种勉可以“士”相称的知识分子的本分。(《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

句中“勉”是“勉强”的意思,但“勉强”的意思却不能用

一个“勉”来独立表示。把“勉强”进行分割肢解生造出“勉”来,既不符合语法规则也不符合修辞的要求,可改“勉”为“勉强”。

(5)添加生造

*例(39)。“文化”,究其根蒂,不外是人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化。(《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句中“文化的根蒂”中,“蒂”究竟指文化的什么?不得而知,“根蒂”是胡乱添加成分而构成的生造词,应把“蒂”删去,或改为“根本”。

(6)类推生造

*例(40)社会公正意识或曰“道义感”。(《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第134页)

句中“道义感”是比照“正义感”“使命感”等类推仿造出来的,它不符合人们的语用习惯,就如同“真”“普”“美”常常并列出现,但人们却只说“美感”而不说“真感”“善感”一样,宜改“道义感”为“正义感”。

49(7)反义生造

*例(41)(社会科学)它所关心的只是从事态中引出某些可堪被称之为“规律”的结论……(《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句中“可堪”是对“不堪”进行反义联想而生造的词。但某个词有没有反义词是由社会语用习惯决定的,不能凭个人联想随意生造。汉语中并不是有“不x”格式,就可以构造“可x”格式的反义词,应改“可堪”为“可以”或“能够”。

2、词义误用

3.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三

前段时间在博客里面更新了一些厦大语言类各专业的复习方法,结果好多研友纷纷问我要联系方式,希望对他们的复习详加指导,对提供给他们的一些复习心得和经验,也深表认可,现在整理陆陆续续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能够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下面就从专业课的复习和公共课复习两个方面来谈谈。

1.专业课试卷的构成

厦大的语言学包括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三个大方向,跟其他高校不同的可能就是他的对外汉语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专业课的历年真题试卷主要由《汉语基础》和《语言学理论》两门组成。汉语基础总分150分,包括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两部分,现汉部分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题型,古代汉语给一段古文阅读材料,标句读,翻译和字词解释。《语言学理论》的总分也是150,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题型。

2.《汉语基础》的考察重点难点

根据历年出题趋势分析,现代汉语尤其重视对第一章语音、第三章词汇、第四章语法的考察,语音部分要求了解汉语音节声韵调的构成及各自特点,包括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元音舌位图,音节的拼合规律等;掌握音变的原因及种类,并能举例说明;词汇部分要求我们了解语素、词、词汇的基本概念,掌握词的构造方式(主谓、动宾、偏正、动补、联合等,与汉语短语的构造方式相似),明确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及各自特点;语法部分要求我们给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要弄明白(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意义),具体到汉语中能分成多少类的词(名、动、形、数、量、代等),每类词又有什么语法功能和特点,同时要注意汉语的词类与语法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特点,经常是互有交叉。了解词组的构成(与构词方式相似),熟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并能以此解释歧义句等等。厦大现代汉语以语法见长,在出题时也会格外突出,并且比较灵活,从历年真题来看,特别重视对最新的汉语现象的考察,这也就要求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要多积累,关注学界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古代汉语重点是王力的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文选,三四册不用管。看文选时要注意文后的注释,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字词注释要搞懂,经常出现的某些字词活用用法要掌握(如名词做动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等等。建议大家在复习时也是每天阅读一定数量的文选培养一定的古文语感,仔细揣摩文选的大意并尽可能翻译文章,弄懂关键性的字词。

3.《语言学理论》的考察重点和难点

语言学理论这门考试的理论性一直都比较强,除了要熟悉课本中的重要概念外,特别强调的是能够非常灵活地运用概念和相关理论解释实际的语言现象,厦大的语言题目,基本上是走“两头路线”,一则基础,非常重视名词解释、基本概念的解答,一则拔高,重基础同时对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提出较高的要求,

备考资料

唯有把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做扎实了,专业课才有可能拿高分。

4.专业课具体复习方法

具体来说,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的古代汉语复习的时候要结合文下注解将课文一篇一篇弄透的,常用字和通论部分也不能忽略,尤其是王力版前两册,然后有时间可以结合着做点习题,前几年出的小题大多是课本上的原句,历年真题有好些句子却是书上没见过的,所以做点习题能提高做题的灵活度。古代汉语至少要看王力的前两册,厦大沈本的古代汉语如果有时间看的话就看看通论部分。现代汉语胡裕树那本复习一定要细。如果有盆友已经看过第一遍,不妨把书上一些不仅仅是需要识记的内容多理解理解,体会的多了,再背也会轻巧很多。语言学纲要,我是根据历年真题归纳出高频考点,然后整理了一本专门的笔记。同时搭建知识点的网络结构框架,跟高中那时候一样。

另外推荐三本习题集,一本的《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复习精编》、《2014厦门大学汉语基础考研复习精编》《2014厦门大学语言学考研复习精编》,笔者在考前不断地通过练习这三本习题集,获益良多。平时复习到某个章节的时候,就从习题集中挑选跟考研真题题型比较相似的题目进行训练,对于巩固复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4.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四

第一次复试:只有面试,题都比较活,没有固定的模式。

主要是中文自我介绍,然后是回答问题,我记得的有:

1、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哪些语法学家?你读过他们的哪些书?

2、《说文解字》的序是谁作的?“颖”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为什么?“疆”呢?

3、颈、项、领有何区别?

4、六书中的假借和现在所说的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

5、鸽子我喂了;我喂了鸽子;鸽子被我喂了。从这三句话中分析:被子句、被动句和受事主语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次复试:(华师推免生也要和考生一起参加复试,自认为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主要分三部分:专业笔试、英语笔试、面试

专业笔试:40%

一共五道大题,每题25分,共100分

一、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很常见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名词作状语有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2)此是名词的本用还是活用?为什么?

二、观察以下例句,说明“哦”的语用特点、语法分布、适用人群等。(共6个例子,只想

起来的四个大意)

(1)劲酒虽好,不要贪杯哦

(2)护彤,专注儿童感冒十二年,还有退热贴哦

(3)记住哦,按疗程服用!

(4)昨天去了海南,我好兴奋哦!

三、分析名词之间语义关系的异同

(1)小王和小李是夫妻

(2)小王和小李是朋友

四、“父兄”可以说,但不可以说“父弟”、“父妹”、“父姐”等,可以说“妻儿”,却不可以说“妻母”等,为什么?

英语笔试:20%

翻译一篇文章,大概A4纸四大页,所以,要写的很快,一般是一篇哲理性文章。

面试:40%

5.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五

“语言文学基础”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大综合)

(文学史占90分,各有二道题,一道10分,一道20分,各占30分;现汉跟古汉合占60分,比例不限)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年。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朱栋霖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语言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年。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叶宝奎:《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网站:思睿厦大考研网

(拿到历年真题就不要买他们的书了。我买了一套,太贵了,每本200元,看不出跟教材有什么差别。)

参考辅导书:

1、中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第2版)《中国文学史(第2版)辅导及习题集》编写组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叶立文、刘海燕)

3、叶宝奎、陈明娥:《语言学概论学习参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学习指导》

6.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六

本人参加了2017年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的考研,初试406分,复试303分,均排第一,在此将考研过程中些许心得写下来与学弟学妹分享。个人基本情况。本科就读于某末流21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绩点专业第四,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但分数一般,参与过一项创新基金,曾去国内某名校交流过一学期,此外并无值得一提的经历。言归正传。

一、初试篇

(一)公共课

对于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前人多有论及,我也并没有突出的经验,只简单谈一谈吧。

英语。由于背不进单词书,几乎全程都使用APP刷单词,推荐扇贝和乐词。20年英语真题做了两遍,复习前期每做完一篇阅读就会认真分析并背下来,方法很笨但非常有效,背了15篇左右成效就很明显了。真题推荐《考研真相》,解析详细,另外每篇阅读后都会给出可以用于作文的句子,毕竟是真题的句子,结构和用词都非常亮眼。复习后期准备作文时,可把从中搜集的句子整理成自己的模板。至于模拟题,良莠不齐,少做为好,直接上手真题吧,记得留两套真题用作最后模拟,此外可以练练考研机构后期出的冲刺模拟题的作文。政治。基本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的,先看大纲解析然后风中劲草,过程中配套做肖1000,最后背了肖4和启航20题。用的时间不多,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一门了。对于报辅导班,个人不推荐,浪费时间和金钱,干扰复习进度。

(二)专业课

1.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文院考研科目在2016年进行了改革,由大综合变成了小综合,可以说轻松了许多,尤其对于报考语言类的诸位。汉语言文字学两门考试科目分为汉语言基础和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基础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字学其实就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总的来说就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课。人大非常重视基础,基本不会涉及特别专业的传统小学知识。

参考书目:徐叶版及胡明扬版语言学概论,黄廖版及北大版现代汉语,郭锡良版及人大版古代汉语。王力版古汉虽然经典,但条理性欠缺,郭锡良师承王力,郭版古汉更具条理性。此外,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延伸复习,推荐王宁《汉字学概要》、郭在贻《训诂学》、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定要注意,复习时先深度后广度,二者不可兼得则取深度。2.复习时间

考研复习始于2016年3月即大三下学期,但我们这学期几乎满课,且英语专业课作业繁重,所以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主要是复习英语及阅读专业课教材。个人不建议考研复习开始得太早,更不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就用力过猛,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后期动力不足、身体被拖垮甚至放弃考研,这种例子在我身边有不少。该玩就玩该学就学,劳逸结合方为上策。扯点儿题外话,我们大四全年没课,大三下就是大学里最后的课程了,回想起全班一起上课的时光颇为怀念,各位学弟学妹,珍惜你们还可以上课的日子吧。我的复习阶段大致是:2016.3-2016.6,基础期,背单词、做英语真题,阅读教材;2016.7-2016.8,夯实期,继续背单词、做英语真题,并做专业课笔记;2016.9-2016.10,加固期,看政治大纲解析、做两遍肖1000,做第二遍英语真题,完成专业课笔记并查漏补缺;2016.11-2016.12,冲刺期,看风中劲草、做第三遍肖1000、最后两周背肖4和启航20题,每天做两篇真题阅读练手、准备英语作文,背三遍专业课笔记。

不要人云亦云,形成自己的复习节奏,制定每阶段、每月、每周的复习计划。可以把每天的任务写在纸上,每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任务不要订得太多,切勿高估自己,不然每天都无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法按时完成,心情随之受影响,形成恶性循环。3.笔记

复习前期购买了2014年语用学一位400+学姐的笔记用作参考,然后自己做了一份笔记。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自己做出一份笔记,学姐们的笔记可以拿来参考,但每个人的思路毕竟有所差异。先阅读一遍教材,整理出框架;阅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做笔记,笔记完成已是九月中旬,由于手写太慢,语概和现汉的笔记都做成电子版,后期打印出来背诵过程中又做了一些修改。做笔记时要全面、有条理有逻辑,以框架带内容,便于记忆。4.各科心得

语言学概论。这科逻辑性和条理性非常强,便于记忆,要做好笔记。语音、语法和后三章是重中之重。

现代汉语。和语概有很大重合,两个版本要结合着看,互相补充,以一个版本为重。语音、语法是重中之重,尤其国际音标,几乎每年都考。古代汉语。整个复习过程中我几乎每天都会看一点文选,直接看人大版古汉里的文选部分即可。初期把文章抄下来,注释重点字词并翻译,然后背诵,后期时间不足,只记下重点字词,看看翻译,然后通读几遍。每年都会考断句翻译,但是不算难。通论部分,文字、语法最重要,词汇、音韵、古注也不可忽视。5.真题

真题从2010年开始看就够了,之前的题有些老,平常可以用来练练手。要懂得研究真题,把每一年的每一道题对应的考点找出来,计算频率,就可以大体看出出题方向。对于如何利用真题,16年一位语用学的学长曾作详细说明,写得非常好,我不献丑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找我要链接也可。

说一下对今年初试题的体会吧。总体不难,非常重基础,所以各位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夯实基础,切勿眼高手低。以往语概后三章都是重点,但今年几乎没有涉及。专一简答题出了一道“现汉同义词辨析”,专二简答题出了一道“现汉外来词的分类”,复试笔试题也出了现汉词汇部分且分值不小,而以往很少涉及。个人认为这可能是近两年出题方向。古汉比重有所上升,断句翻译题并不难,平常注意积累就好;好好复习通论,尤其语法部分;某些题可能会重复出现,比如今年专二一道20分论述题“词类活用”,在2015年刚出过。

二、复试篇

人大今年打响了考研复试第一枪,2月16号出成绩,3月4号就复试,复习时间非常紧迫。建议各位在寒假就着手准备,以免临阵慌乱。

(一)复试流程

3.3下午拿着学生证、复试通知书、本科成绩单去文院张老师办公室报到;3.4上午专业课加英语笔试,下午专业加英语面试;3.6体检;3.9出拟录取结果,打出死亡电话;3.31拟录取名单公示。

(二)复试笔试

笔试时间是3.4上午8点半到11点半,专业课两小时,英语一小时。

专业课笔试题和初试差不多,分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断句翻译,难度不大,好好看看初试的资料就行。

英语笔试题比较难,而且时间很紧,包括两篇阅读、一道汉译英、一篇作文,复习时好好背单词,做做阅读练练作文。

(二)复试面试

面试从3.4下午一点半开始,中午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前一天一定要休息好,不要熬夜,才能有好状态。可以说,面试是决定性环节。如果面试表现太差,初试成绩再高都可能被刷。专业和英语面试是一起的,在古代汉语教研室进行。我是第一个进去的,全程大概40分钟。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进去之后,先简单介绍自己,然后抽题,三个纸条,一个古汉一个现汉一个英语。接下来开始回答所抽的古汉和现汉题,过程中老师会针对所抽的题进行其他提问。回答完专业问题后,老师会问毕业论文、本科所学课程、读过的书等并展开其他提问。之后开始英语口试,先朗读口试文章,然后回答纸条上的问题,老师再展开提问。

专业面试题并不算难,但是很需要积累和临场发挥能力,初试后不要太放松,好好看书。英语口试文章是关于语音的,其中的专业词汇可能不懂。复习时要多积累专业词汇,找几篇专业性文章来读读。此外不让做自我介绍,也没有家乡学校等常规问题,全是专业性问题。面试时五位老师分别是吴永焕、朱冠明、赵彤、熊燕、孙天琦,态度都很平和,尤其两位女老师,一直在很温和地微笑,尽量不要紧张。

最后,给大家灌点儿鸡汤吧。相信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初试时我感觉专业课做得很不好,几道基础送分题都答得特别烂,走出考场觉得完了,直接放弃考研着手去找工作了。后来想,如果初试后的两个月里稍稍看看书、准备下复试而不是抛得无影无踪,面试时也能更从容一些吧。各位学弟学妹,不到最后不要放弃,奇迹是有的。哪怕只有一个人考上,那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你呢?

汉语言文字学在中文系二级学科中热度较低,这篇帖子可能很快便石沉大海,但还是希望对后来人有所帮助。诸位加油,来年文院见。

7.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 篇七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内部的各个方面的获得和认知情况,下设中文信息处理、应用文公文写作、语言获得方法研究等专业。

文字学的话,就比较窄了~主要是各种字体,从古至今~ 但是要是从考试角度的话,考试内容应该差不多,都要考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更侧重于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而“汉语言文字学”则侧重于古代汉语和文字方面,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大多设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下面,是其一个分支。2.对外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区别也不是特别大。如果你报考了“现代汉语”专业,日后当然可以进行外汉教学(或者你报考了“对外汉语”专业,那是肯定确定以及一定要进行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的)

一个是侧重于对语言的考察,一个侧重于对文字的专研和了解,比如篆书,甲骨等。两个方向考的书目步一样,文字学比较冷门。

一个研究语言包括方言研究,普通话和方言的对比等,文字学主要研究文字,包括篆书,甲骨文等。

通俗一点来讲,对外汉语主要学习怎么教外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研究理论问题。祝您好运!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学语言学的东西,主要是一些语言学的理论,分支,流派,应用语言学的内容很多,包括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等等。主要还有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东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面还有些方向,现在比较火的是对外汉语。很多人考这个专业也就是冲着这个方向去的。

文字学相对于要枯燥些,他们的课程设置很多和古汉有关,一些训诂,释意,说文之类的内容。

在我们学校,我们两个专业有些课是差不多的,像语音学,中古汉语,只有这两门课重合。

同为二级学科。语言文字学主要修习“小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应用语言学主要学习现代语言学,包括:修辞、应用语言学(其下还可细分,如:计算机语言学)等等......请问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文字学区

2008-10-14 13:00:45 xqyrlq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Wed Sep 10 10:05:32 CST 2008 由湖南的 xqyrlq 提出的问题 问题:

请问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文字学区别

内容:1 应用语言学专业与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区别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2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怎样的区别,应该怎样选择比较好;3专业方向会影响录取吗?谢谢

你好,应用语言学专业更侧重于应用,而语言文字学更注重本体研究。在课程设置上,语言文字学对古汉语有更多的偏重。在录取工作中,我们是按照专业录取,而不是方向。

对外汉语专业

1.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

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与教学;

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2.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

简史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末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研究范围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通常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一般应用语言学

按其应用领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教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编辑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除一般的语言教学外,还有为不同目的和不同对象服务的第二语言教学、科技外语教学、双语制教学、聋哑盲教学。②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③辞书编纂。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④翻译。这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如何处理好意义的传达和形式的转换,有很多问题要探讨。

除上面这些课题外,一般应用语言学还涉及言语矫正、舞台语言研究、建立国际辅助语、制定速记系统。机器应用语言学

研究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来处理自然语言。有以下几个主要课题。①实验语音学。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后,语音实验从音素音节分析扩展到成句成章分析,同时超音段特征成了重要研究对象。除了语音分析,还有语音合成的工作要做。②机器翻译。电子计算机和语言的最早结合开始于机器翻译。它开辟了

计算机非数值应用的领域,同时又为许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及许多技术成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试验场。③情报检索。情报检索中的关键是情报检索语言的建立。这种语言应能准确表达文献主题和提问主题所需的词汇语法,不应产生歧义,并且便于用程序运算方式进行检索。④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字形繁复,字数庞杂,而且存在大量的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现象。这给编码输入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使编码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输入迅速,需要对汉字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机器应用语言学除了以上这些课题外,还涉及自然语言理解,言语统计和少数民族语文的信息处理。

社会语言学

上一篇:农村学校发展的思考下一篇:学会规划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