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共8篇)
1.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 篇一
大班美术教案《泥工》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运用团、搓、按、捏等技能制作喜欢的作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感受玩泥的乐趣,感受陶艺艺术的特征,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泥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受玩泥的乐趣。
2、尝试运用团、搓、按、捏等技能制作喜欢的作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陶艺艺术的特征,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黄泥、图片、泥工作品、牙签、珠子、竹签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件好玩的东西,想送给大家,你们想要吗?
(出示黄泥并分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泥巴可以怎么玩?幼儿演示,在玩泥的过程中提问:感觉泥巴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泥巴的特性)通过玩泥了解泥巴可塑性强,比较容易成形。
2、欣赏陶艺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泥巴的用途可大了,它可以通过多种程序来制作成一些好看的陶艺作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欣赏图片)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泥工作品,小朋友们想看看吗?(出示第一组作品)这里全是特色小吃,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是怎么做成的?然后请小朋友讲解观察到的制作过程,老师加以补充。(然后出示第二组作品)这里是动物之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做成的?请代表讲解,教师补充。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的泥工作品,下面请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位置,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工具很危险,容易扎到同伴。像:竹签,等,小朋友们用时要注意安全。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小动物的胳膊与腿。
4、欣赏作品
老师请幼儿评价,谁的作品最漂亮。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愉悦了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尝到了久违了的快乐,同时给我也带了启发和深思,使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特别是发现了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有着一个爱幻想的大脑。通过本次活动,使我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无邪的童心,这是平时课堂上难以发现的,这次活动给了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一个创造设计的空间,活动中孩子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敢于创造,不论作品的大小、样式,只要他们动手了,只要他们感到快乐了,就一定有收获。
本文扩展阅读:泥土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 篇二
一、采用多种方法, 观察分析本园幼儿的泥工学习特点与发展现状
我们通过“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发展现状和学习特点现状调查”及“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家长调查问卷”了解两份问卷中关于幼儿泥工方面的表现, 得出以下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泥工方面的审美心理发展现状及泥工学习特点:
1.小班幼儿:偏爱鲜艳、生动、富有情趣、熟悉的审美对象, 对泥工材料和辅助工具感兴趣, 任务意识弱, 兴趣容易转移, 喜欢边做边玩, 还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 审美评价常被教师和同伴所左右。
2.中班幼儿:偏爱采用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所画的动物体裁的美术作品, 能够接纳喜剧形态的艺术品, 喜欢把生活中熟悉的东西用手工的方法表现出来, 进一步地加工和装饰, 有初步的审美标准但不稳定、不自信, 常被教师和同伴所左右。
3.大班幼儿:除了喜欢优美形态的艺术品, 偏爱鲜艳、生动、富有情趣、熟悉的审美对象, 还喜欢通过泥工的方法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想象, 手的精细动作进一步发展, 泥工技能进一步提高, 喜欢用更多的辅助材料表现较复杂、难度大的作品, 追求对物体主要部分乃至细节和情节的表现, 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标准, 但这种审美标准是模糊的, 审美评价也不太稳定。
二、有的放矢, 追求科学有效的泥工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泥工方面的审美心理发展现状及泥工学习特点分析, 我们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本园幼儿的泥工教育内容, 探讨有效的泥工指导策略, 追求促进幼儿审美发展的有效策略。
1.小班幼儿的泥工活动指导策略及安排。对小班幼儿来讲, 培养他们对泥工活动的喜爱和建立泥工活动常规是最重要的。所以, 让幼儿在拍拍打打的玩泥过程中, 初步熟悉泥的性能, 探索辅助材料的特性, 激发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同时提醒幼儿活动常规:每次玩泥要检查自己的地面、桌面是否清洁,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在活动内容选择上, 根据小班幼儿对食物的喜爱, 安排活动。同时, 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特点, 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泥工教学活动。最重要的, 我们把幼儿泥工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放在泥工区域活动, 这样以集中活动为引领, 以区域活动为主场, 充分保证幼儿泥工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
2.中班幼儿的泥工活动指导策略及安排。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泥工活动经验和基础, 可以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 会使用一些简单和辅助材料表现出简单的情节, 在审美方面开始有自己的主见, 会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 虽然这种审美评价还不稳定。所以, 教师在泥工指导开始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泥工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在一些技能要求较低的活动或综合复习活动, 采用如下模式: (1) 教师抛出话题, 引起幼儿兴趣; (2) 提出启发性问题 (激发幼儿发散思维) , 幼儿试操作, 教师观察; (3) 请个别幼儿演示制作方法, 教师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加以引导, 重点引起幼儿关注泥工技能新方法或幼儿独特性的表达; (4) 出示范例或教师演示, 拓展孩子思路; (5) 幼儿再次创作, 教师再次指导; (6) 评价:包括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 教师小结, 着重从泥工表现方法的不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方面加以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欲望, 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作提供了条件, 幼儿创造的作品质量大幅提高。
同时, 在泥工活动内容我们更多的是来自于幼儿泥工区域活动中感兴趣或遇到的困难。当幼儿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困难时, 我们以泥工集中活动来引领和帮助幼儿, 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在自主泥塑中遇到的技能难题, 对幼儿进行进一步泥塑活动提供帮助与支持, 有效促进泥工审美心理的学习与发展。
3.大班幼儿的泥工活动指导策略及安排。大班幼儿在泥工活动中更有主见了, 也基本掌握了泥工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指导重点放在幼儿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同样的, 大班幼儿的泥工活动内容也是来自于幼儿泥工活动发展所需的技能技巧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表达。
总之, 我们精心挑选、科学安排活动内容, 使我园的泥工活动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 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安排科学合理, 为幼儿所接受、喜爱, 促进幼儿的泥工的兴趣和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泥工指导策略, 使幼儿的艺术活动能力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教师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有效地发展幼儿泥工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加深幼儿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泥工审美心理发展
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以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比如带幼儿观看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赤湖的海景、蔬菜加工厂、法泉寺等家乡特有的景观, 了解优美的泥塑工艺品等等, 以此加深幼儿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泥工审美心理发展。
泥工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 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教师应在对幼儿的正确了解与理解下实施泥工活动,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幼儿的泥工审美心理发展。在近三年的农村园幼儿泥工审美心理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中, 我园幼儿对泥工活动兴趣高, 泥工技能、艺术创作能力和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 我们对幼儿泥工审美心理的发展的理解还在一个比较粗浅阶段, 今后我们将不断获取新信息, 加深对幼儿泥工审美心理的了解, 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打造本园的泥塑教学特色。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棒。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11) .
[2]邓绍竹.幼儿泥工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幼教研究) , 2011, (02) .
[3]边仕英.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策略[N].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1 (2) .
3.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泥工活动;特点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则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所关注的焦点。在幼儿艺术教育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泥工活动得到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视,借助泥工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幼儿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快乐,进而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实现对幼儿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为了充分实现泥工活动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对实践行为的有效指导。
一、小班幼儿开展泥工活动的价值
第一,借助泥工活动来实现思想情感的表达,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泥工活动的开展,幼儿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运用美术艺术语言形式,实现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泥工作品的呈现,促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释放与满足,在享受这一过程的同时,以艺术的熏陶净化幼儿的心灵,使其在纯真的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二,培养幼儿的立体空间感知力。小班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中尚未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其需要以具体生动且形象的物体为媒介来感受这个世界中的事物,而泥工活动与美术绘画活动相比,其优势在于能够脱离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三维物体的呈现以强化幼儿的空间感知力,促使幼儿更加具体地感知美的形式。第三,实现对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捏造出相应的立体事物,在进行造型的过程中,幼儿便沉寂于想象世界中,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同时,促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意识。第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泥工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幼儿的兴趣需求特点,促使幼儿以兴趣为师,积极参与活动,搭建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过程
1.活动意图阶段
泥工活动的开展中,小班幼儿自身的创作意图并不明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促使幼儿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有大致的方向,同时,大部分幼儿的创作意图具有可变性。例如,幼儿最初可能捏造出一个正方体,而最后创作出的却是一个长方体,可能想捏出一个饺子,但是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一朵小花。在创造过程中,因遇到一系列阻碍因素使其难以按照最初的想象创作作品,只能够改变主意,捏造出其他的形象。
2.构思与设计阶段
基于小班幼儿这一阶段身心与思维的发育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动手制作之前构思步骤,然后再去捏造相应的物体。以捏造一只小蝴蝶为例,教师首先拿出一个蝴蝶教具,让幼儿观察蝴蝶的构成,引导幼儿捏造出蝴蝶的肚子,然后是蝴蝶的翅膀,最后捏出蝴蝶的触角。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常规性的活动内容为主题,如从最简单的汤圆、饼干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稍难的内容。在构思设计中,教师与幼儿间以及幼儿与幼儿间的沟通交流频率较高,幼儿会积极地说出自己想要捏出什么颜色的作品,比如蝴蝶的翅膀用什么颜色、蝴蝶的肚子是什么颜色等,幼儿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积极性。
3.创作与装饰阶段
泥工活动的最后阶段是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掌探活动的纪律性。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针对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动手活动中乱扔橡皮泥等行为,要积极引导,温柔耐心地向幼儿说明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幼儿进入创作状态。同时,幼儿在创作中如果没有停止不前,则不需要对幼儿创作的思路进行引导或是更正,使其自由地去想象、去创作。教师要尽量丰富橡皮泥的颜色,并提供一些小装饰物件,促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装饰作品,并在创作与装饰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开展泥工活动呈现的特点
1.基于专注性角度
在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专注性角度对幼儿活动过程进行观察与评价,考察幼儿能否集中注意力并持续这一注意力。而基于小班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在实际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虽然少部分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持久性较低,难以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因此,在实际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用鼓励性言语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基于独立性角度
在独立性角度下,小班幼儿泥工活动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能够自己动手完成活动,不喜欢别人的干涉;第二,能够询问伙伴的建议,并在别人的建议下完成任务;第三,模仿伙伴的作品,自己不去思考;第四,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活动内容。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独立性较差,很少有幼儿能够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动手实践完成制作。独立性较强的幼儿能够在询问别人建议与教师的简单帮助下完成,而独立性差的幼儿则在活动中虽然参与积极,但是没有创造出完整的作品,或是完全依赖于教师与小朋友的帮助来完成。
3.基于创造性角度
在泥工活动中,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评价,能够对幼儿在参与这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意识进行定位。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些幼儿能够很有新意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并创新造型;第二,部分幼儿是按照之前教师交过的一些造型进行捏造制作;第三,部分幼儿只是单纯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作品进行制作,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教师而言,结合在创造性方面小班幼儿所呈现出的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创新。
4.基于操作熟练程度角度
从这一角度看,小班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呈现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幼儿能够正确地利用工具,动作准确且连贯,作品一次成型,且质量较高,这部分幼儿比例偏低;第二,操作姿势正确规范,能够稳当地进行创作,但是准确性不高,需要经过修改来完成作品的制作,但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最终作品质量较高;第三,动作姿势笨拙且存在错误的地方,重复制作,作品质量偏低或是难以完成创作。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活动,大部分幼儿能够基本掌握这些动作,且作品质量较好。
5.基于自我感觉角度
基于这一角度,主要是针对幼儿对自己的泥塑作品有什么样的看法进行探讨。而小班幼儿的表现也很直接,当教师问到觉得自己的作品怎么样时,幼儿会直接表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比较满意时,会主动展现给别人看,并会向小伙伴讲出自己做的是什么,也会慷慨地送给小伙伴,或是与小伙伴交换;而一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是不会主动拿给别人看,愿意自己保留作品,当别人给予称赞时表现得很开心;而对自己作品不满意或是产生挫败感的幼儿,则不大关心作品,情绪稍显低落。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并利用幼儿觉得失败的作品进行加工,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作品,此时就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沉寂在新作品所带来的欢乐中。
四、确保小班幼儿泥工活动实现有效开展的对策
在实际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结合泥工活动的过程与特点来实现对活动的合理设计与安排,要在准备好泥工活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意图、构思与设计以及创作与装饰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促使小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根据幼儿在独立性、创造性、操作性、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自我感觉度这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幼儿能够在专注于泥工活动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计作品,并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操作的动作要领,在出现消极情绪时能够给予及时疏导,确保泥工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在吸引小班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使其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实现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语气来实现指导,并要注重以激励性的言语鼓励幼儿,使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具备自信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确保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泥工活动的教育作用,就要明确泥工活动的特点。从开展过程角度看,教师要在设计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从活动意图、构思与设计、创作与装饰这三个阶段来进行,而针对过程特点的分析,能够促使教师了解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而为教师更好地落实教学引导策略,以确保幼儿能够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提升,为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萌.大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及其特点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韩丹丹.中班幼儿泥工活动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邓绍竹.幼儿泥工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2):45-46.
[4]洪雪英.农村园幼儿泥工审美心理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55-256.
[5]张虹.泥工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探究[J].科技创业家,2013(4):181.
[6]郑于岚.融绘本元素于泥工活动的尝试[J].才智,2011(6):312.
4.浅谈大班幼儿泥工活动的开展 篇四
泥工活动是幼儿手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具体形象性、可操作性、富有变化性等特点。泥工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手中握住一团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轻松、愉快。泥工活动的开展即培养了幼儿的技能技巧,又提高了幼儿素质,同时还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那么,如何让大班幼儿表现出更好的泥工作品呢?现就幼儿泥工的内容和教师如何指导两个方面谈一点见解。
一、大班幼儿泥工内容: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揉、捏、团、压、拍、拉、搓、粘等。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那么,在我们的泥工教学中也体现这一规律,幼儿才容易接受。首先让大班幼儿了解单个形体捏法,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柱形等。当幼儿掌握了常见的基本形体后,过渡到由各个形体演变的单个物体形象就容易多了,如:圆形捏成小水滴,再用水滴形捏成辣椒等物体等。
二、大班幼儿捏泥活动的指导
1、培养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如果幼儿对泥工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捏泥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泥工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语言及其他活动形式对幼儿兴趣的诱发、调动作用。始终把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在活动本身,如对于“我喜欢的水果”泥工活动而言,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各种水果图片,然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模仿,引导他们完成各具特色的作品之后,将他们的作品统一放置在小盘中,便成了“水果”超市。当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既增强自信心,也能增强他们对于泥工学习的兴趣。
2、适当的训练捏泥技巧,留给孩子创造的空间。
在泥工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加强幼儿技能技巧训练。因幼儿年龄小,缺乏一
定的技能,所以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应做出动作示范,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统一的要求,更不能用“像不像老师的”来要求幼儿。在泥工活动中,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和捏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进行适时辅导,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捏泥活动中注意观察,对幼儿实际水平清楚了解,指导时才能有的放矢。面向全体,教师应先教会幼儿制作的步骤,如:对于“一只可爱的鸭子” 泥工活动而言,先让幼儿团一个圆,做鸭子的头,再团一个稍大的圆,压成椭圆形做鸭子的身子,接着再团两个一样的圆,压成椭圆形做翅膀,最后粘上眼睛、嘴。因人施教,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指导幼儿。分组视具体教育目标而定,有时按能力强、中、弱分为三组,有时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这样不是让能力强的幼儿代替能力差的幼儿捏泥,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交谈、互相协作,在自己学会的同时帮助同伴共同进步。在大胆尝试过程中,还学会了共同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样,幼儿改变了过去有困难就请教老师帮助,缺乏自信心的依赖性,养成了动手动脑、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还使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3、教师运用多元化评价,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欣赏,教师要肯定和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所以我们应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多使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如:“你做的比老师还好”、“很新颖”等。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果,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时我们应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进行评选有创新的作品,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教师应给予肯定,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从中体验到成果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进行创造性能劳动,培养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做好的泥工作品我们还应放到展板或封存袋里,然后贴上幼儿的姓名,供幼儿和家长的欣赏,这样大大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还让孩子在观摩欣赏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当幼儿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
5.小班泥工教学反思 篇五
篇一:小班泥工>教学反思
一、活动前:
糖果是幼儿非常喜爱的食品之一,现在的糖果形式各种各样,和以前单一的糖果样式有区别。因此在活动前,我让小朋友先去收集自己喜欢的糖果,尽可能多地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糖果,只有感性经验丰富了,他们制作出来的糖果才能各式各样。
二、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对本次活动感兴趣,我特别创设了“加工食品厂”的情境,让幼儿扮演工人的角色,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我也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机会,鼓励他们动手来做糖和包糖。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做糖的方法也掌握的比较好,但是由于准备的糖纸材料不够,每位幼儿只能包几颗糖,还有就是糖纸的形式也比较少,幼儿只能尝试做最基本的糖果形状。这是我考虑不周所导致的遗憾,从中让我明白了活动前对幼儿预期表现的猜想的重要性。
三、活动后:
如果本次活动我先以参观“加工食品厂”做为导入,首先让幼儿仔细观察各种糖果(糖果的包装有初步地感性经验);然后让幼儿拆开包装看看里面糖果的形状(为幼儿捏出形状各异的糖果进行铺垫);最后再进行品尝(这样既可以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包装糖纸让后面的操作活动不留遗憾)。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临场机智还不够。今后在活动中要学会随机应变,以提高教学质量。
篇二:小班泥工教学反思
在泥塑活动中 要 注重 幼儿的审美情感 和 创新意识培养。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终生受益。今天 我组织的泥塑活动“小乌龟”,对于幼儿和自己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对自己的活动做以下反思。
1、活动目标的确定:
(1)能用团、压、搓、连接的方法制作小乌龟(泥工技能目标)
(2)在大胆尝试中,体验捏泥过程中的成功感。(情感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确定技能目标。中班幼儿的泥工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在小班基础上学习捏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用平面泥工表现简单物象。泥工小乌龟的制作需要幼儿具有分泥、团、搓、压、连接的技能,其中分泥、搓圆、压扁的技能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压成椭圆形的壳是本次活动的新技能,这样泥工技能的学习就是一个逐步累加的过程,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2、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了解“龟兔赛跑”的>故事,而且非常喜欢小乌龟。我班的自然角里也养了两只可爱的小乌龟,幼儿对小乌龟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此教学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发展。
3、活动前的观察和探究,为幼儿积累了相关经验
观察比较在泥塑活动中十分重要,为幼儿实物小乌龟,让幼儿观察,了解乌龟的身体特征,喂乌龟食物,观察它爬„„还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小乌龟的图片,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使幼儿在制作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制作。
3、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持
(1)适时提供图片、玩具模型的策略,给予幼儿支持,如:茗茗做时,把小乌龟的头捏成扁片,我给幼儿提供小乌龟的玩具模型,让他摸一摸,感受到乌龟的头是圆圆的,他自己就马上调整过来,从而获得成功。
(2)注重幼儿的生生互动的策略,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幼儿从同伴间可以获得相关经验。如:洋洋的小乌龟腿怎么也站不起来,我请她去看看妞妞是怎么做的,她马上就学会了用牙签连接。
(3)教师语言、动作的支持的策略,当幼儿做的快的时候,鼓励幼儿为小乌龟装饰花纹;你再做一只不一样的乌龟好吗?当幼儿反复用牙签连接乌龟腿也没有成功的时候,教师以动作示范连接其中的一条腿,这样幼儿自己学会了方法,自己就会连接了。
(4)提供适宜材料策略
为了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颜色的泥,此外还与孩子一起准备了牙签、吸管等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还有利于在探索中独立获得学习经验。在制作乌龟壳花纹的时候,幼儿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用牙签画出花纹,用吸管点出花纹,或用彩泥做出花纹进行装饰„„
篇三:小班泥工教学反思
对于刚入园还不满2个月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在泥工方面会些什么技能呢?从上次的《彩色的棒棒糖》活动中我发现,虽然他们对泥工制作很感兴趣,但是要想很熟练的掌握揉、团技能对于这些幼小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幼儿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求,既要符合孩子的知识技能,又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做大饼》。原因有两个:其一,据了解大饼对多数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熟悉的食品,因为开学初我常看到家长将大饼和油条作为孩子的早点,并且看到他们吃起来是那样津津有味,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很乐意参与制作大饼的活动。其二,制作大饼的过程简单易学:先揉好橡皮泥,再团成泥团,最后压扁。在制作过程中孩子既能巩固上一次 活动中“团”的技能,又能学到新的技能“压”。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带着这些想法我组织了该活动。首先让孩子学习取一团自己需要的泥团,在双手中交替揉捏再至于泥工板上用手心团圆,最后用手掌用力压扁。在制作过程中,我教会孩子制作大饼的顺口溜“揉一揉,团一团,压一压”观察发现:这样看似简单的揉泥动作及团圆动作,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小班孩子来说却显得比较困难。有些孩子急于求成,没等到泥团揉圆就压扁了,结果做出来的大饼表面并不光滑,有些大饼的形状也不圆整,有些大饼上还有很多裂痕,但孩子制作大饼的热情很干,每个孩子都十分认真投入,我想“大饼”的质量和孩子的能力有关,和每个孩子所取的泥团大小有关,和橡皮泥的性质也有关„„因此我觉得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开心快乐,积极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
6.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 篇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 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以利调整、改进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同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计划、内容、实施和效果的评价, 二是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和课程,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和优化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育中观察幼儿, 还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质意义。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 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这种价值判断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和原则标准, 以及通过对幼儿反应的观察, 在了解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评价和分析, 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 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 使教育活动更具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之外, 幼儿园组织的教师的相互评价和集体讨论, 也有助于达到调整和改进教育活动的目的。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纳入自我反思过程, 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是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 现代幼儿教师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是其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动机才可能坚持实施反思性自我评价, 幼儿园也可以用各种形式鼓励和考察这种反思性评价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下例举一些与教师自我反思有关的思路或问题提示, 以供参考。利用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 启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 以便改进工作。经过反思性评价发现问题之后, 可以通过自我调整, 集体讨论, 相互交流启发, 寻求改进措施, 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一般思路或问题
1. 对《规程》和《纲要》的理解程度如何?对主要的原则性观点是否已心中有数?还有哪些难以理解之处? (及时提出作为教师讨论会的话题, 或寻求其他帮助)
2. 对所执行的课程的理论基础, 要达到的目标, 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我是否能既准确又灵活地贯彻课程的要求?感觉哪些地方做得比以前好些, 哪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哪些方面有困难需要寻求帮助?
3. 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 是否既考虑到本班幼儿的一般能力和兴趣, 又考虑到个体幼儿的特别需要?
4. 对班上的每个幼儿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有意识、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5. 最近的教育活动中, 哪些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什么?如何进一步去做?
6. 最近的教育活动中, 哪些活动幼儿似乎不太感兴趣?为什么?如何改进?
7. 在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结论之前, 我是否全面系统地收集该幼儿的情况 (如向家长、同事、幼儿了解情况, 作必要的检测或诊断等) ?
8. 是否与家长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和听取家长的意见, 注意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9. 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进步较大, 如何进一步鼓励发扬?
1 0. 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现问题, 如何进一步帮助引导?
二、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反思问题
1. 环境和材料的提供
1) 各种活动角安排是否特点明显, 动静交替, 既利于教师观察, 又便于幼儿活动?
2) 是否有幼儿仅仅反复重复单一的活动, 或者无所事事?
3) 是否有幼儿特别抵制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 或破坏性使用玩具?
4) 是否有幼儿特别依赖成人的帮助, 或不肯参与收拾?
5) 玩教具是否放在幼儿可及的高度和位置, 便于幼儿自己取放?
6) 各种常用的物品是否放在规定的、便于取放的地方, 并有图片标示?
7) 是否有专门的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幼儿是否容易看到并经常鉴赏?
8) 教室布置是否与当前教育主题相联系?环境布置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9) 是否提供具有各种难度、各种质地的材料, 供有不同需求的幼儿使用?
10) 能否保证所有玩具物品清洁无毒?
11) 是否对教育活动所需使用的科技产品 (如电脑软件, 学习机等) 进行适宜性评估, 并指导家长和幼儿正确使用之?
2. 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
1) 是否提供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探究活动?
2) 新的学习经验是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
3) 活动的难度安排是否循序渐进?
4) 活动中是否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其他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5) 是否让幼儿充分利用感官和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来获取知识经验?
6) 是否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计划和改变计划, 观察和探索事物?
7) 是否允许幼儿犯错误和提供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
8) 是否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幼儿, 尊重个体幼儿的需要和选择?
9) 是否允许有足够的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时间?
10) 幼儿是否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 (如美工、表演、讲故事、建构等) 表达自己的想法?
11) 是否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12) 是否提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问题,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并接受各种不同的答案, 从而激励创造性思维?
13) 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否占有合适的比例?
14) 我怎样评价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15) 是否仅采用书面测验来确定幼儿的认知水平?
16) 是否通过重复练习来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17) 是否要求全班幼儿达到同一个标准?
18) 是否不仅评价幼儿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19) 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 还是相互竞争?
20) 对幼儿行为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正面引导, 转变注意力, 提供其他的选择和行为范式, 还是单纯地否定或批评?
21) 是否制定明确的易于幼儿理解的行为规范并在必要时向幼儿解释, 帮助他们做到自觉执行和自我控制?
3. 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反应
1)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感到安全、自信、有兴趣, 对活动保持热情?
2) 幼儿能不能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 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3) 幼儿是否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4) 幼儿是否乐意尝试新的活动?
5) 幼儿能不能遵循必要的规则?
6) 幼儿能不能自己产生规则?
7) 幼儿是否对别的幼儿或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
8) 幼儿是否乐意从事日常性活动?
9) 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并执行维护环境的任务 (如收拾、喂小动物、给花浇水等) ?
4. 师幼互动
1) 是否每天主动跟每一位幼儿有言语性交往, 并鼓励幼儿跟老师说话?
2) 跟幼儿谈话时, 我是否蹲下, 与孩子视线等高?
3) 是否及时对幼儿的问题作出正面的回答?
4) 是否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和意见,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5) 是否坚持一贯的行为规则, 让幼儿清楚所允许的行为规范?
6) 是否鼓励幼儿合作友爱, 互交朋友, 相互关心和帮助, 并接受不同意见?
7) 是否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冲突, 鼓励他们完成挑战性任务?
8) 是否尽量找机会与幼儿个别谈话, 或在小组里和他们交往?
9) 是否能公平地、有策略地解决幼儿的纠纷?
10) 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不爱说话, 所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11) 如何对待有缺陷、有疾病, 或不利家庭的幼儿?
12) 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 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情绪和焦虑, 对老师表达个人的需求与情感。
5. 与家长合作
1) 是否热情地与家长打招呼?
2) 是否定期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
3) 是否鼓励家长在家里观察孩子的情况, 并与家长交流?
4) 在学年期末, 我根据什么对幼儿的发展做出结论?
5) 是否向家长解释各种测验结果和分数的正确含义?
6) 是否定期让家长了解教育计划并寻求配合?
7) 是否经常征求并尊重家长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8) 是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专长, 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9) 家长是否愿意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10) 家长是否主动与教师联系, 反映孩子的情况和需要?
11) 有时是否抱怨家长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
12) 是否有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 我是如何解决的?
13) 家长是否把教师视为专家, 完全依赖教师教育孩子?
14) 家长是否对家长会没有兴趣, 所以出席率不高?
6. 健康与安全
1) 是否帮助幼儿和家长克服分离时的情绪问题?
2) 是否经常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出示孩子在园参与活动的照片等, 让家长放心?
3) 是否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和发展自我意识, 鼓励表达情绪情感?
4) 是否对幼儿进行健康安全卫生教育, 如身体各部分功能, 卫生、营养、锻炼、生病和吃药, 紧急时拨打110, 等等?
5) 是否以身作则, 在健康卫生方面做幼儿的榜样?
6) 是否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健康卫生、生活习惯等信息?
7) 是否向家长提供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 以便配合对幼儿的教育?
8) 安全起见, 是否在某些活动之前先征求家长同意?
9) 如何处理家长的抱怨、批评或建议?
10) 是否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健康卫生设施?
7. 游戏
1) 幼儿每天是否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
2) 每天是否安排各种类型的游戏并提供丰富的材料?
3) 是否指派幼儿的游戏内容?幼儿能否自由地选择游戏?
4) 幼儿是否愿意并能够轮流玩喜欢的游戏?
5) 有些幼儿是否总是游离于游戏, 需要老师将之拉回到游戏中去?
6) 幼儿游戏时, 我是否仅仅旁观或看管而已?
7) 幼儿游戏时, 我是否积极参与或帮助, 或对幼儿进行观察?
8) 是否每天记录每个幼儿参加了哪些游戏?
9) 幼儿游戏时, 是否表现出自发的快乐和好奇?
10) 幼儿游戏时, 是否表现出友好合作?
8. 建构活动
1) 如何利用积木等建构材料在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启发幼儿的学习?
2) 在幼儿使用积木建构时, 是否鼓励他们说说有没有计划, 想建构什么东西?
3) 是否采用问题的方式, 激发幼儿动脑筋思考, 产生新的玩法?
4) 是否鼓励和启发幼儿用语言讨论他们的作品?
5) 是否鼓励和引导幼儿互相合作?
6) 是否利用积木学习判断和比较距离、空间及大小, 练习手眼协调?
7) 是否在建构活动中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欲望和主题?
9. 语言和阅读准备活动
1) 是否在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 并设法定期更换图书?
2) 幼儿是否喜欢经常到班上的图书角去?
3) 是否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 是否教给幼儿如何看书, 读书上的故事给他们听, 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5) 是否跟幼儿讨论他们看过的书或听过的故事, 并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讨论?
6) 是否让幼儿在猜谜、填词、完成句子等游戏形式中学习阅读准备技能?
7) 是否在幼儿感兴趣的时候, 让他们自己“读书”和“写字”?
8) 是否总是对孩子们发明的故事和文字表示赞赏?
9) 是否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幼儿的语言发展, 如商量鼓励, 以身作则使用正确语法、句型、礼貌用语等。
1 0. 主题活动
1) 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内容选择活动主题?
2) 在计划主题活动之前, 是否广泛研究和收集有关的资料?
3) 在计划主题活动时, 是否鼓励幼儿和家长的参与?
4) 在计划主题活动时, 是否考虑如何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过程与效果?
5) 主题活动中是否纳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发展的活动内容?
6) 主题活动所需的材料是否适宜充分?
7) 教室环境和活动角的创设是否与主题密切联系?
8) 是否在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和有关的反应?
9) 主题活动期间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及时调整计划?
10) 是否评价主题活动的效果以便今后的改进?
11) 最近结束的主题活动中, 哪些效果较好?哪些效果不好?为什么?
12) 作为教师, 我感觉这次的主题教育中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13) 对同一个主题, 下次再开展时我将作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7.幼儿园泥工教学的策略 篇七
一、运用泥巴游戏,引发兴趣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
让孩子尽情地玩泥巴,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的创造性。比如让幼儿边说儿歌边玩摔泥巴游戏:抟泥巴、捏泥巴,啪啪摔泥巴。同时让幼儿边玩游戏边思考如何摔泥巴声音会更响。然后再让幼儿观察摔响后的泥巴上有什么?引出补洞。边补洞边说儿歌:东一下、西一下,快来帮我补大洞,捏一捏、拍一拍,稀稀的饼子补一块。?再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称之为“元宵”,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放手心搓一下,又出来一个胡萝卜;用手把胡萝卜顶部往上一捏就变成鸭子的脖子,把最上面用手一压鸭子的嘴巴就出来了。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二、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
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例如:在泥工活动做香蕉中,可把做香蕉的要领编成儿歌:黄泥巴,搓长它,弯成小月牙;月牙排一排,变成香蕉一大把。把做蜗牛的要领编成:卷个花卷做蜗牛壳,搓个长条做蜗牛身,再伸出两个小触角,小蜗牛爬的慢吞吞。做小鸭的要领可以编成:团,团,团成一个小圆子;搓,搓,搓成一个胡萝卜,捏,捏,捏成一只小鸭子。在组合造型小鸡和小鸭中,也可把要领编成:椭圆身上捏尾巴,圆圆头上粘眼睛,两个尖嘴给小鸡,扁扁嘴巴给小鸭,小鸭背着小鸡过河找妈妈。
三、塑造形体时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在塑造形体的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凭着自己的想象各自创作出了“三只羊”、“蜗牛的一家、“小海豹和小长劲鹿”等主题不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小海豹和小长劲鹿”这一作品令人叫绝,造型是一只小海豹爬到凳子上,用头顶着碗给受冻的小长劲鹿喂热的海带汤,想不到那凳子下面还有弹簧。他们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认真。最后,我让他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制作时,都是用“心”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采用泥工与绘画相结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作品内容,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巧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
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
六、运用图形教学开展泥工活动
小班:上学期提供各种形状、颜色的小模具做动物饼干,孩子在这一种情境中是非常快乐的。下半学期能运用搓圆、压扁、分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造型。用单个圆添加想象(适当运用添加物)。
中班:上半学期会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变形组合有想象、继续投放多种添加,下半学期能用多种泥工的表现形式:线条组合泥工制作、平面图形组合泥工制作、半立体的图形组合泥工制作、立体的图形组合泥工制作,体验不同于绘画的作画效果。
大班:会用多种不同材料的添加物进行立体造型,并能在情境中与同伴合作分工。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游戏泥土,将天真浪漫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橡皮泥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总之,泥工活动对幼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泥工的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8.“快乐泥工”的教学反思 篇八
泥工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用泥做土坯盖房子,后来又学会了用泥烧制成陶器、瓷器等。而玩泥又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手工活动。幼儿园的泥工活动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添幼儿的生活情趣,还能锻炼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这学期我班的泥工课活动安排在班主任的课程里,而对于很少去接触泥工这方面活动的我来说心里真的`有些担心有些紧张。但是更多的是高兴,因为那会使我在泥工方面的缺漏更快的成长,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于是我就带着心中几分的担心紧张在开学第二周里就赶快到园里的资料室去寻找有关泥工方面的书籍,利用晚上或白天一有空就往书里研究,并将所找到的书籍带到教室去以便随时探索。
经过一周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泥工是引导幼儿用彩泥进行自主造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能动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遵循渐进性原则,按小、中、大班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孩子,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并且有丰富的生活情趣的内容。而在第一次开始上时我思来想去,结合中班会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状进行组合,学会使用一些辅助材料来进行平面或立体塑造、组合的这些目标。我想了一个又一个也学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根据我班小朋友的情况,在第一次上时我教孩子们学习制作各种不同的房子刚开始我设计了以故事形式来引入再让孩子们讨论都见过什么样的房子再出示一些不同的房子图让幼儿欣赏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整个活动下来发现还是有很多不足,幼儿好多细节方面没有想好,如搓、压、团时幼儿都不够力气,导致作品较粗糙;没准备足够的辅助材料;幼儿在用色方面还不够明确等。但好在活动前我能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向幼儿讲解清楚怎样使用橡皮泥,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能好好的爱惜自己的橡皮泥,我发现孩子们能主动的将掉在地上的橡皮泥捡起来,并且在进行橡皮泥制作时,孩子们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孩子们自由展示自由欣赏别人的作品,既满足了幼儿的好表现心里需要,又让赏识教育得到了延伸。
【幼儿园泥工活动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户外的活动反思07-16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08-06
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反思11-06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反思07-07
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反思10-27
幼儿园大班《秋天的颜色》活动反思06-22
六一活动总结及反思幼儿园07-26
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反思10-04
幼儿户外活动教师反思08-03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青蛙》及教学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