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文化(共8篇)
1.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篇一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对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通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使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
纵观当代中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传媒的发展历程,至1958年电视开播,完成了今天被视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该公司的第一部个人电脑IBM 5150后,个人电脑为各行各业包括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可以称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话,那么进入这一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在中国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更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但“新媒体”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体。
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当然,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媒体”,即今天常说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
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起步与发展恰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动期同步的。那么考察一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新媒体的使用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无疑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一、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开放环境
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使信息的自由流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在网络媒体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很难想象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社会,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社会,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
中国在确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后,开放的方针始终是明确而坚定的。具体到对待互联网问题上,多年来也是持这一方针进行积极的建设与发展。今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再次强调:“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新华社,)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民众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也持普遍积极的认同态度。今年4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表一: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
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有利的”
不确定 很不同意 不太同意 比较同意 非常同意 N
用 户 2.7 1.5 3.9 35.2 56.6 741
非用户 14.6 3.7 8.2 39.5 34.0 1381
(卜卫、郭良,2001)
表二:成人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
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否利大于弊?”
不知道或不确定
; 弊大于利 有利有弊 利大于弊
用 户 4.7 1.3 43.9 50.1
非用户 25.1 3.4 42.7 28.7
(郭良、卜卫,2001)
如果说,以往中国互联网是在一个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那么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新的里程碑就是本月中国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经过长达与各国(142国)的磋商及谈判,9 月 17 日,中国与WTO正式签定了入会议订书。在这份900多页的文件中,中国承诺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遵循WTO有关投资及贸易规定,建立一套完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其中一项重要的条款为向外资开放中国的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包括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
11月10日,中国将成为WTO中的一员。国务委员吴仪曾作这一事件的根本意义作了如下精辟的解说:“加入WTO后,中国将由目前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新华社,2001)
可以预见,包括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网络和无线互联网络)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在今后中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二、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市场环境
很难想象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森严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研发生产和普及提供内在持久强大的动力。
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市场化运作同样是中国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持续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次和第8次的4项调查数据相比,就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近四年来的高速发展情况。
表三:中国互联网四项指标的增长状况
10月 6月 增长(倍)
带宽 25.4M 3257M 128
联网主机 29.9万台 1002万台 33.5
上网人口 62 万 2650万 42.7
CN下注册域名 4066 128362 &nb
sp; 31.6
WWW站点数 1500 242739 161.8
(CIINC ,、2001)
在这组数据背后的则是另一些数据。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已投入运营并正在建设的互联网骨干网已达10家,其中6家可以提供商业服务。在接入层,600多家ISP展开价格和服务的激烈竞争。用户只要付费,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便利地上网。近年来通信费和上网费一降再降,19初,上网费为20元/小时,今天有的ISP的价格在优惠时段已降至0.5~0.3元/小时,各ICP在提供信息和网络功能服务方面,亦想尽各种办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而有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有竞争才有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的市场上,不仅是国内厂商与国内厂商的竞争,也不仅是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的竞争,还有不同国家著名厂商间的激烈竞争。国内厂商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快将自己做大做强,不少产品的更新换代与世界保持同步,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VCD的兴起是中国市场上的一个奇迹,从开始,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使录像机和LD同时在市场上失去了空间。巅峰时期的生产厂商一度达到1000多家,销量达到7000万台。VCD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一降再降,成为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的最成功的新媒体产品。到了今年,正在出现的是DVD将VCD挤出局的场面。据业内人士估计,去年市场上DVD销量约300万台,今年可望突破500万台,到明年将达到800万至1000万台的总容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DVD价格不断下降,与刚上市时3000多元的价位相比,价格三年当中跌了近70%,平均售价已在1000元上下,与当年VCD走红时的价格相差无几,而在今年国庆期间,有的DVD机型甚至已打出500元低价位。(南方网,2001)
近年来,卫星直播电视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尽管目前中国没有开放家庭利用小口径碟形天线接收直播卫星信号,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关卫星接收设备的生产、销售在很多地方迅速扩展。这种状况至少说明需求产生市场,并促进产品研发与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很多不断冲击、突破现有法规规定的新情况。
一年前,《日经商务》曾出专辑“中国:世界的工厂”,描述了制造能力飞速提升的中国经济。这一专辑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致日本媒体后来广为采用“世界工厂”这一表述来形容今天的中国。NEC总裁西垣浩司前不久指出:“不仅是对日本,就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国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制造方面,我想如果不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联手的话,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进一步说,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日经BP社,2001)
当然,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但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三、中国社会变革提供国民购买及使用新媒体经济实力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贫国穷民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大普及和大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41%。“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2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元,比1995年的1578元增加了67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1995年的4283元增加1997元。总体看,“八五”时期中国尚在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列,而“九五”结束中国进入下中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跃。(国家统计局,2001)
表四:“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增长情况
年(元) 1995年(元) 实际增长(%) 年均增长率(%)
人均 GDP 6900 4854 40.0 7.0
人均可支配收入 6280 4283 32.2 5.7
人均消费性支出 4998 &n
bsp; 3538 27.3 5.0
(国家统计局,2001)
“九五”期间,国民的消费领域出现了明显改观,其中用于新媒体软硬件的购买、通信及信息服务领域消费的比重大为增加。新媒体的消费通常要两个特点:一是购买设备价格昂贵,二是持续消费的价格不菲。中国国民经济实力和购买力的增加,使得几乎所有的新媒体一旦在市场上出现,就立刻会拥有其消费群体,并且具有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
表五: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手机拥有量变化情况
电 脑 移动电话
2000年(台/100户) 9.7 19.5
1997年(台/100户) 2.6 1.7
增长(%) 273.1 1047.1
(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近年来电信业的一大变化,就是移动电话(手机)发展的高速发展。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1.206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1.201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据新华社引用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仍处在成长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无穷,现在不仅在总用户数居全球之冠,而且手机的更换率也超过美国。(人民日报,2001)
今天及未来的手机已不仅仅是点到点的语音通话工具,而正在成为多功能的媒体工具。以目前广受手机用户欢迎的短信息服务一项而言,据中国移动通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息的发送量将在100亿条,如果以每条0.1元人民币来计算,这就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地掏出10亿人民币。(赛迪网,2001)
今后宽带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都是巨大的市场,人们为获取和传输不同形态的信息将付出更多的金钱,而这一切没有富国富民为基础,那就什么也谈不上。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在观察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关系上,有两个基本现实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48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30倍以上,与美国的29240美元和日本的32350美元相比,差距更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用说新媒体,至2000年底,我国才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2650万人口,我们可以说近年来增长速度极快,可以说绝对数量将成为世界第二,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但一个基本现实是,2650万网络用户仅占国民总数的2%,与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30、40%甚至50、60%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差甚远。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可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认为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即使单从技术角度看,几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整体缩小这一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出,要看我们的政策、机制和创新努力,
如果贻误时机,已经存在的“数字鸿沟”不是缩小而是会进一步拉大。
(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就取得了全部媒介权力,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业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特点:1、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3、各类传媒间及同类传媒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4、各类传媒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及众多新媒体日益涌现;5、与国外海外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及国外海外资本的进入日益活跃;6、各类传媒及其产品日益走向全世界。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宏观指导和进程控制下进行的。中国的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像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一再强调的那样,“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因此,新媒体在中国的使用并非由于其新的传播技术特点,便可以与整体传播环境发生背离,恰恰相反,现实要求它必须适应整体传播环境。例如,2000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就将网络新闻传播纳入整体传播格局之内。归根结底,“技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但不能决定做什么事情,换言之,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因为“技术诞生在确定的社会学空间中,技术发展的逻辑自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秩序中。只有文化主义的幻觉才会让人相信一种新技术将颠覆决定的秩序,而这个秩序不是通过文化领域优先孕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没有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也绝不意味着技术不是革新的携带者,而是强调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的逻辑。”(阿芒・马特拉,2001)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士对待中国的事物往往往看走眼,例如期待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奇迹”作用,就在于他们单纯以“技术决定论”的眼光看问题,颠倒了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对新媒体在中国普及使用的推动是巨大的。当今中国社会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新媒体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有赖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资料及数据引用:
1、新华社,《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 江泽民主持并作重要讲话》,7月11日北京电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卜卫、郭良,《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2001年4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郭良、卜卫,《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成人部分)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10月第1次调查、2001年7月第8次调查)
5、新华社记者任涛、杜海涛、戎霄,《吴仪称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将出现三个转变》,8月13日上海电
6、南方网,《DVD掀起降价风暴 厂家打出“跳水”价》,2001年10月4日
7、日经BP社报道,《NEC总裁西垣浩司:尽取两种制度之长》,2001年10月26日
8、国家统计局,《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2001年7月4 日
9、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八》,2001年3月23日
10、同上
11、《我国手机拥有量全球首位》,《人民日报》2001年8月24日第六版
12、赛迪网,《中文短信息顶级大战紧锣密鼓》,2001年7月9日
13、国家统计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二十二》,2001年3月29日
14、阿芒・马特拉〔法国〕,《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2001年10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第4页
2.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篇二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信息环境,互动交流
从流传和延续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从特征上来说,文化重要特点就是在于其社会性,即某种文化必须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没有各种形式的沟通,就没有文化。传播即是文化共享,也是相互沟通和流传延续的必须手段和途径。因此,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延续和传承。
1传统信息环境里文化的几种传播方式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定义上说,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
人类文化传播交往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暴力冲突,一种是和平交流。暴力冲突的文化传播方式,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是区域文化之间暴力冲突传播文化的典型事例。公元前4 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前334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给当地人民因战争受到了深重灾难,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的结果是: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带着他们原有的古希腊文化,融合了带有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基因的阿拉伯文化, 在进军亚洲的战斗中,推罗的顽强、埃及的文明无不令亚历山大叹息不已。在对耶路撒冷的对抗中,他突然发现,在眼前站立的并非仅仅是一群手无寸铁的人,而更是一股巨大得难以遏制的力量。他很好奇于在这些人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令这些弱者如此坚强。事情以充满戏剧性的场面结尾:亚历山大没有对犹太人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以一种和平解放者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并以受庇佑者的身份在犹太圣殿中献祭!犹太人用花环装点了城市,希腊大军被友善的犹太人包围——双方的刀枪没有沾上一滴鲜血,整个巴勒斯坦被并入了亚历山大的版图,相信亚历山大从内心中感受到中亚文明的力量。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他打通了整个欧亚大陆的通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交融,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和平交流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商业贸易或其他的人员往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通道,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国中原大地的物产,为西方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物资和由之产生的生活便利,更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无论从考古还是从文化脉络上看,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两汉时期),中国的科学和文化都相当的活跃,中国向西源源不断派出的使者,加强了中国同西方各域文化的交流。曾经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缺乏更多的相互了解,而中国的当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其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可·波罗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文化的使者,在中国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和记录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引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向往。正是由于这本书,才有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人类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看到了近代文明的曙光。
人口迁徙也是和平交流的文化传播方式。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流动,实质上也是人们所负载的文化在空间上展开了流动,实质上也是文化的迁移与流动。这样的文化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使经济得到发展;传播了语言、文字、宗教、建筑、艺术等各种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从民俗文化上看,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从而使各自的思想观念、生活饮食、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变化,又形成一种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交流方式的日新月异,人口迁移流动作为文化传播的作用程度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了,但毋庸置疑,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鬼片是无可替代的,也可以说是永恒的。
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教育也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也应该属于和平方交流的文化传播方式当中。就教育而言,就有传教、留学、教育交流、译介等。这些沟通方式沟通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从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看,发生过几次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大输入、大交流。比如两汉时期,比如盛唐时代,比如明未到近代的西学东渐。就输入过程来讲,这些文化的大输入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教育在参与传播交流文化时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教育是以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整理、融合外来文化,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以容易接收的方式进行传输;二,教育对文化进行传播时,其过程中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因为有了反馈,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随时的改变,避免所传文化及思想的“失真”;三,传播者往往都是可信赖的身份出现,受传者在与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就有相对主动的承接他所传播的文化;四,传者与受传者从某种程度上往往会是一种稳定的、亲密的关系;五,可以形式多样的开展传播活动,可以以一教二,二教三,三教万人的方式将文化大范围地向外扩散。所以说教育这种传播方式得天独厚,是文化传播的快速通道。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什么是新媒体呢?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方式,尤其在当今时代,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各种媒体的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新的什么地方呢?新媒体的“新”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全方位的数字化,多种信息手段都可以参与,图、文、视频可以同时发布;
2)互动性,可以做到实时参与交互;
3)个性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发布人。
尤其网络作为新媒体还具有交互性分众性和复合性这样一些优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渠道也更加广泛。网络技术使新媒体互动性也极强,可跨越空间的进行实时交互,也可跨越时间进行留言时交互。另外新媒体的覆盖率更高、可精准到达、性价比高。在推广上更是无处不在,比如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特点来自于科技进步,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传播内容方式的转变往往会造成传播语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转变。
相对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全新的,具有其明显的优势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网传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媒体平台(自媒体)上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如遍布城市的wifi,3G、4G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无线资费的降低使得移动新媒体蓬勃发展,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刷微信、看直播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就腾讯软件来说,QQ空间、QQ说说、微信等软件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绞尽脑汁的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语言文字的简单调侃、图像和视频的小型化、随拍化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很多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上传和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到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单一到交融在这里我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说,一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多样,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
早在六七年前我和搞摄影的朋友们在一起畅聊时我曾经作过这样的预言,以后我们不必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到处奔波,也不再需要把所拍的东西用u盘在电脑上导来导去,以后我们要干的事都可以在手上多媒体平台中实现,其实现在来说,智能手机基本上验证了我当初的预言。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诸多现代技术的整合融合为基础的。
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文化交流观念逐渐地产生了变化,大众对于文化和审美的要求也跟传统有了不同的改变,因此在文化传播中必须要有效地运用新媒体的高科技,才能够及时地创新文化形态,对文化传播提升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出现了新的文化互动,在一定情况下做到了在新时代上的文化高度创新,不但对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产生影响,还能在互动中增添文化活力。所以要努力将高端技术的运用作为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要方法,这显然说明了在文化交流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高新科技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优化整合了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从人类的文化发展文明史中可以了解到,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口头传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到现在出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媒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摸屏、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从多个角度上都突破了传统的传播界限,开创了不同于之前的新型传播文化的途径方式,速度实现了文化传播途径的优化进程。
2)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传播的方式。从新媒体方式的传播技术来看,在固定的文化交流互动的进程中,新媒体拥有不实名的独特特点,所以能够从根本上破除传统人员身份的束缚,在不暴露自身的信息的特征下可以和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大众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感,新媒体传播是具有保护机制的。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就有大部分的人情愿吐露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就可以有效率的进行互动交流,文化传播在质量上和效率上都会有所提升,能够不断的增强文化传播者之间的凝聚力。此外,在新媒体的条件下,文化传播的主客体会随着交流的情境不同产生地位交换。自媒体作为后网络时代的新秀,开创了个体传播的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
3)新媒体能够有效的刺激多元化文化形式的产生。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还体现在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媒体出现,不仅仅在社会中是以一种文化存在,还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组成元素,这种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时,就一定会形成一种崭新的关于文化的秩序规则,所以,这样不同于传统的传媒方式,可以将文化重新的包装,因此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新媒体。例如,在进行京剧和地方戏等传统的艺术表演时,可尝试利用高科技和计算机技术来营造虚拟影像,给观赏者呈现极为高端的新的视觉享受,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才能有这样的交流互动,才是新旧文化相互融合应时而生的必然的状态,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样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在文化传播体系中,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4)新媒体为多元文化对接带来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在实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共享性,新媒体在沟通交流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和操作便利性。大众以新媒体的使用便捷特性为基础进行文化交流,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是现代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传统文化传播中也将有着特殊的地位,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纪录片集,因央视的热播,这些传统文化也被人所熟知,同时除电视之外,各种网络媒体也对此进行转播或进一步的深挖探源。同地各个地方都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平台上推介当地特色的各种美食小吃,甚至还有其他类型的具有独特地域类型的文化形式,以推动地方旅游。所以新媒体对文化的传播影响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灵活地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来加大文化在更多地区广泛传播。
4 结语
3.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篇三
关键词:媒体艺术 媒体技术 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传承和保护的基础
如何运用正确的传播形式进行文化遗产内容的传播与教育,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这种针对性要具体到受众群体的分类乃至区域的分类,深入的定向原则是很有利于文化遗产内容传播的。不同的内容的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区域不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受众群体是没有办法严格界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们追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标准差异也越来越大。在文化遗产发源地生活的群体不都是完全愿意专注于了解和继承其文化遗产内容的。但是,在其发源地以外的区域,也会有人想去了解和学习甚至想成为其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传播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方法手段,就有将其进行传承以及保护下去的可能性,这是文化遗产传播、保护和传承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现代科技引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这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感官进行获取。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人类社会活动中并成为了人类的习惯。
1923年,被人们认为是一场电影技术工业革命的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如今,人们已对新媒体时代2D和3D电影习以为常,更不要说令人瞩目的7D互动电影的普及。同2D和3D效果相比,7D互动电影更像是一场动感之旅,它把影音的艺术,通过传感,光感,震动等一系列互动手段综合起来,再加上五维度场景的包揽,立刻将观看者引入到身临其境般的影片叙事中。它将游戏娱乐与动感影院技术巧妙结合,使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设置的环境与剧情,让观影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一分子,并持续与影片内容产生交互作用。7D电影几乎和观众所有的感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式的体验最终带来的效果是激发了人的兴趣点和满足了人们喜好新奇的心理,这样的结果恰恰做到了有效的信息传播。那么,在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我们的科技和艺术的力量应该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三、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1.“以人为本”的传播与传承
任何种类的文化遗产的发展都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域内的人们的独特创造力,其创造、实现和传承、传播均需要人的参与,都需要人的语言和行为方能完成,因而人是文化遗产的主体。这些由人类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文化遗产的传播必须“以人为本”,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自然地继承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我们有成熟的全息影像技术和先进的全息投影设备,也有着全新的计算机互动技术。如果我们将人类文明的部分遗产,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新的还原并且与其能够进行互动,相信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传播方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Google公司推出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Google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Google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像素拍摄馆内历史名画。现在已将来自 6000 多位艺术家的数万件艺术品搬上了网络。其中,不仅精选了一些名作的超高清图片,而且还对 3 万多张图片进行了整合。这种街景视图的技术的使用,为各美术馆打造了 360度的导览功能。 Google艺术计划项目的成就让人们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文化体验。网络博物馆使观众从知识的接受者, 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不仅如此,它同实体博物馆形成的“社区文化”,将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这种常态化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持续发展。
2.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文化遗产互动式传播与传承
潜移默化的互动方式带来的效果或许更完美。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且会造成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对历史及文化艺术重新审视的行为,会深刻地提醒人们文化遗产内容保护的重要性。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他在意大利创建了一所利用高科技进行艺术品诊断的学校。他的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解开了一个长达五个世纪的谜团,关于达芬奇失传的作品——那幅本来应该保存于佛罗伦萨的韦奇奥宫 500人大厅的名画“安吉亚里之战”。他的团队先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依靠3D技术、热成像技术、雷达装置、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X光射线衍射等技术,成功地重现了500人大厅重修之前的面貌。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到了“安吉亚里之战”这幅画。就是因为这幅作品,达芬奇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科技已经为我们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或者说至少更新了我们的历史。 莫里吉奥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团队认为不应该只有研究者可以享受、发掘和探索这些秘密的乐趣。为了让更多人广泛了解这些技术,他们的研究团队决定开发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体验发掘和探索的乐趣。这不只是满足好奇心,因为它改变的不只是你看到的图像,还改变了图像学和艺术品的意义。并且这个方式很先进也很简单,每个人都能掌握它。当人们走过博物馆无数的房间时,你可以成为探险故事的主演而不是被动地去欣赏。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国家,我们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仅仅是文字和图片上的宣传,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领域的尝试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早在2003年,北京故宫数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制作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VR作品。总所周知,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故宫内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是很难向观众开放的,但这些精美壮观的内部装饰,如果无法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是非常遗憾的。因此,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宫殿中大木结构以及斗拱的搭建过程,观看的过程就好像观众自己在搭建一座建筑,非常直观和具体。不仅如此,体感操作设备,多点触控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这些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动作、声音等操作,就可以完成与VR作品的互动,这种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的方法,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趋势。
科学技术的力量赋予了文化遗产挖掘精神一个新的标准:为保护文化遗产而衍生出的工程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把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的标志。重新发掘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是特别急需的。将未来科技应用到历史文化之中会为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四、国际化的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不仅应该加强自身的保护工作,也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和先进的经验技术。其次,应该形成资源共享的研究体系,这也是促进各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一个区域影响力很大的世界性国家,它的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多国共同享有的。因此,良好的合作态度和胸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韩国、中国、日本三个国家就有这样的学术合作成果:2015年11月30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会上发布了新书《韩中日共用常见808汉字表》,这本书成为名人会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三国学者在历经10年的学术研究的合作过程中,为韩中日三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掌握了拉丁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欧洲的古典文化,同样的,了解了汉字就可以很好地了解韩中日三国的东洋文化。韩国、中国和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三大轴心,汉字是韩中日三国间可以进行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连接环,就算不会说,只要会写汉字,三国之间就可以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将更多类似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方式,运用到人类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和保护当中去,那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没有种族、地域和国家界限的,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涉及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每个人都应不惜余力的去传播、传承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艺术研究,2006(1).
[2]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3]张贺.记住“回家的路”路有多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N].人民日报,2007-05-31.
[4]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5]李晓霞.图书馆网页设计中应关注的内容[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1).
[6]胡继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4.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篇四
摘 要: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社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给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给社团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发展新挑战。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高校社团日趋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社团百花齐放的活动中体验乐趣的同时,也对社团素质提升、知识普及、技能拓展等功能性的诉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高校社团文件建设的现状,也为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新媒体指信息传播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具有多元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其传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一、新媒体对社团文化的影响
(一)拓展了社团成员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高校社团成员一改以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交流和互动。下发书面文件,电话通知等形式已经被微信、QQ等新媒体软件所替代,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精准性和覆盖率,实现了社团组织与成员,成员之间互通的即时性。QQ群、讨论组、微博、微信已然成为社团发布工作动态和进行思想和工作交流的新型方式,工作部署商讨和思想意见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提升了工作的互动性和信息共享的效果。
(二)改变了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改变,手绘海报,发放宣传材料和拉挂横幅的线下宣传手段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话题。社团成员获得官方消息后通过转发实现了社团活动传播的多向性,而每一位社团成员作为活动参与者和受众的同时也成为传播者。
(三)拓展了社团活动的交流平台。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社团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与单一社团或者高校,不同高校和不同社团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一个社团健康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借此才能展开合作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和合理应用快速便捷的实现了各高校各社团间的互助和交流,为各高校和社团搭建了更多元化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四)扩展了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都能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他们通过手机终端传输文本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等,与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转发微博微信,点赞已经成了学生生活的规定动作,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宣传,影响力不在局限于单个社团或学校,覆盖面可以遍及各高校,各社团,实现了多极化扩散。微博的话题设置,也将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带出校园,带向社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五)加大了社团管理难度。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途径多元、信息广泛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极易受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的思想或行为。若社团工作中一些工作没有处理得当,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1]。
二、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新媒体为媒介,提升社团文化的号召力。新媒体互动性强,能给社团活动增加不少趣味性。高职院校可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予以传播,在新闻宣传上积极掌握主动权。
(二)积极运用新媒体,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传播路径广,可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社团内部或校园内部,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让社团活动走出校园,实现社团活动的多元化宣传[2]。例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传媒中心公众平台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上发挥新媒体优势,将“创客沙龙”的影响力大力拓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吸引了创业项目,与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交流与实践操作的新阵地。毕业季利用官方微博推出“毕业季留言”系列活动,获得毕业多年校友、在校学生及教师的积极响应,广泛地传播了正能量。
(三)增强师生的新媒体素养。虽然新媒体能对社团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上常充斥着一些负面信息,若不能正确处理应对,则会带来不利影响。应打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理性对待网络上的“负面”消息。
(四)培养师生的新媒体运营技能。现在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除了高校本身有微信公众号外,一些职能部门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运营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新媒体的维护与运营需要一定技巧,各高校应主动培养一批善于运营新媒体的师生队伍,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具有特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打造正能量的社交平台,利用新媒体将社团打造为一个宣传窗口。新媒体的运用对社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院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推送内容选择、功能安排、推送形式及时间上花费很大精力,以保证良好的运营效果。社团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确保整体格调积极向上的前提下,将文化、艺术、流行等元素不断加入新媒体中[3]。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应在实践中将新媒体不断运用于社团文化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以促进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5.新媒体运营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本年寒假,本想去一些媒体单位练习,富裕本身动静的知识,但因为寒假实践较短,异国关联好媒体单位,是以只能另寻他路,去熟人介绍的公司实践一下,当真一些文职工作。固然区区很多天,但也是以明白了社会,获得一些成果。
实践刚入手下手时,主管给我分派了办公室平常工作实践。从宿舍到社会的大环境的变化,身边兵戈的人也完全换了角,相处之道完全差别。在这巨大的变化中,我们大略徘徊,迷茫,没法立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大略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没法忍耐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本身异国遭到珍视,乃至觉得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紧张的杂活。但我知道,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迹,渐渐积聚起经验。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本领”。实践的时候才华深入领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谋划机纵外,讲义上学的表面知识用到的很少。我当真的办公室工作,在工作上只是打打德律风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本身所学的知识。而在这个信息的期间,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本的一点知识必定是不可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脱手。寒假我便是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去挤公交车,就算再寒冬再差的气候,只要不是周末,都得去上班,偶然间必须抑制本身,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宿舍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
6.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篇六
安娴
2012-8-9 12:00:19来源:《国企》2012年第8期
新媒体时代来了。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之外的“第五媒体”,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桌面视窗等等。新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以往单一形式的传播途径,集中了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组成了全球经济的神经网络,并将置身其中的每个企业变成了它的神经元,企业的新型网络传媒环境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一不丢根,二不守旧,使企业文化生生不息,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
机遇和挑战并存
以互联网、3G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度开放的新媒体,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自由传播,使企业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时事资讯、企业经营、技术创新,紧跟社会和经济潮流。企业可以借此培养员工寻求发展、创新的意识,这有利于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高效互动的新媒体,加快了企业民主化进程。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企业可以与每一位员工直接“零距离”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这带给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掌握员工动态信息,与员工互动,对员工开展有效的文化引导,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自由快捷的新媒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基础。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和自由传播信息的媒介,企业文化建设队伍能够及时、方便和高效地获取外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量信息,通过新媒体学习、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兼收并蓄,批判吸收,创新、凝练出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另外,新媒体的特性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网络传媒时代张扬个性、灵活开放,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鲜明的企业特色。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和观念可能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途径、内容、影响力也日趋灵活和多样化,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对员工的管理更有难度。
新媒体如互联网、移动媒体都崇尚互动,为企业和员工沟通提供了便利。而如果对新媒体的互动性应用不当,员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情绪和思想稳定,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新媒体也给社会伦理带来不利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面对面、口头和纸笔的沟通方式,网络交流欠缺亲切感和存在感,容易造成员工之间情感逐渐淡漠,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向诚信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时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企业保持动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要加快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工具的步伐,要积极研究微博、手机媒体、即时通讯等新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建设有五大发展趋势。
人本型企业文化
网络传媒技术迫使企业文化管理趋于人本化。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时,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注重制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培育企业文化时关注员工的志趣,注重其文化背景,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诚信型企业文化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相对虚拟,对企业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使企
业直接面向了市场、消费者和同行业者,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加强了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它同时是一个放大镜,具有自主性、虚拟性、匿名性,可以使得真话、假话都无限放大。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一夜之间人尽皆知,体现了网络的强大。因此,企业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文化附加值,对外有可信度、对内凝聚人心,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纸上谈兵、虚无缥缈的,员工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感悟到文化的真实存在性,自觉将文化铭记心中。因此,企业文化需要赋予“学习型”的内涵。网络是高度开放的,借助互联网学习,信息量大、迅速、成本低。新媒体时代的现代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和经验。
互动型企业文化
新媒体时代为企业内部沟通提供了丰富、便捷、廉价的平台,满足了管理者和员工的多种需求。企业能够以活泼、轻松的方式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既可以打破冷冰冰的网络外壳,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又激发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协作团队。
实操型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制定仅停留在文字上或者简单“搬”到网页上。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当重视新媒体的实际应用,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使企业文化表述成为每个员工理解、认同的行动指南。华为将宣传企业核
7.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篇七
在实际应用中, 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编辑、写作、报道等与传统平面媒体截然不同。新媒体新闻不但能够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 增强时效性, 还能够对现场播报进行同步, 提高新闻的交互和深度。新媒体新闻的不断演变, 使得新闻的接受者和发布者都具有了不同的新特征, 同时还引发了公民新闻、意义建构新闻学、融合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学术研究。在各类新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反馈、发布、采访、搜集的过程中, 都能够体现出其交互和深入等特点。
1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 一切新事物都难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当中, 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和进步的最大动力。而人类也是从落后的社会中经历了多次的科技革命, 才逐渐走向进步的。在人类出现的时候, 信息的传播就成为了必要的事情。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传播的方式先后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几个发展阶段。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先后经历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阶段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供了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介, 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当中, 对新的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它是基于全新的科学技术, 在理念、形式、技术等方面, 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一次重要革新[1]。这种革新的实现, 使得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也是获取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利用新媒体, 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自由的获取,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选择需要的信息或资源。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信息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1.2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提出的, 在当前社会中, 新媒体主要有互动电视传播、手机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方式。新媒体在产生之后不久, 就体现出了很多优于传统媒体的方面, 因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实际应用中, 新媒体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主要是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
1.2.1 互动性强, 受众参与广泛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网络的数字化传播, 因此使得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 促进了地球村的发展和转变。通过网络的渠道, 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 同时也能够随时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对于自己实际需求的信息和新闻, 受众群体能够自由的进行选择。通过新媒体, 还能够对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进行获取, 冲破地域性的束缚和限制[2]。
1.2.2 及时性和广泛性强
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 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 受众群体就能够对事件的内容和情况进行了解, 同时关注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当前社会中, 有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和重视。而微博、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出现, 使得新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社会舆论产生条件。
1.2.3 开放性强
新媒体新闻的产生, 不但消除了传统媒体空间和时间的束缚, 同时也改变了新闻传播垄断的局面。传统的媒体大多处在媒体工作者或政府部门的掌控之中, 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新闻, 受众群体只能被动的接受[3]。而对于新媒体新闻, 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 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表达, 使得受众群体的主动性大大增加。
2 新媒体新闻的社会舆情表达
随着新媒体新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社会舆情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媒体新闻主要是由媒体工作者或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新闻的发布与传播, 受众群体不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互动性, 只能对新闻信息进行被动的接受。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使得传统媒体难以及时、有效的接受到受众群体的反馈。而在新媒体新闻当中, 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和传播受众群体的看法和观点, 从而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及时收到受众群体的意见反馈[4]。
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当中, 受众群体往往具有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传统媒体传播难以对其需求进行满足。在世界范围内,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对于设置议程都十分重视。在无形之中, 大众媒体为受众群体构建了现实的社会。而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过程当中, 由于受众群体的看法和观点能够迅速的进行反馈和传播, 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舆情的表达和发展。在新媒体新闻当中, 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 受众群体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舆情。通过新媒体新闻, 受众群体能够获取到信息, 同时对新闻事件的进展进行关注。如果有实际需求, 受众群体还能够对更加详细、深入的信息进行获取。
近一段时间以来,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身边发生的社会时间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出来, 同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形成了社会舆情。例如药家鑫案件、郭美美炫富等新闻事件, 都是通过新媒体新闻进行传播, 从而形成社会舆情的[5]。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不断进步, 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 在社会新闻事件当中, 普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广泛, 极大的改变了社会舆情的表达。但是,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过激言论、侵犯隐私、新闻造假等不良情况, 极大的影响了新媒体新闻传播和社会舆情表达的正常进行。对此, 各大新媒体平台应当加强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考察, 受众群体也应当认真的分辨信息的真伪, 避免被不良用心的人利用。这样, 才能更好的维护新媒体新闻的发展和社会舆情的表达。
3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新媒体的产生成为必然。新媒体新闻的不断演变, 逐渐改变了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的渠道,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受众群体在获取信息的同时, 也能够发布信息。新媒体新闻的演变和发展, 使得社会舆情表达的方式得到了优化, 其作用也能够更好的发挥, 从而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在新闻传播领域当中, 产生了很多新型的传播媒体。不同于传统平面传播媒体的是, 新型传播媒体对于事件的反馈性、互动性等更为关注。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 其在新闻发布和传播等方面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性。近年来, 随着受众群体的移动化转变, 新媒体也正逐渐朝着移动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得新媒体新闻和社会舆情表达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演变,社会舆情表达
参考文献
[1]吴澄, 吴晓明.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142-148.
[2]宋振文.新媒体: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 2011, 12:195-199.
[3]杨雨柯, 黄剑威.在国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J].新闻传播, 2013, 12:299.
[4]牛显达.刍议新媒体新闻的演变及社会舆情[J].新闻传播, 2013, 2:64.
8.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篇八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数字杂志、触摸媒体等传播形式出现,极大改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有效促进了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传播行为、媒介形态以及传播手段等发生改变,这对当前体育传播提出新的要求。
一、新媒体传播特征分析
1. 互动性
在以往的传播形式中,通常是以线性传播与单向传播为主。此种传播形式造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产生交流障碍,形成信息传播反馈的延迟与滞后。手机短信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缺陷,逐渐改变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有效促进了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增加至5.64亿,手机网民数量增加至4.20亿,微博用户的数量增加至3.09亿[1]。新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极大改善了我国的传播环境,增加了受众的主动及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人性化。
2. 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突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信息全速以及全域的传播。在新媒体中,信息制作较为简单,无需特别复杂的排版和剪辑等,因此,信息能够及时传播。此外,随着我国光纤通讯系统的发展,网络传播速度得到飞速提升,使用新媒体的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资讯,提升了信息的时效性。
3. 多样性
新媒体是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批新兴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主要以新技术手段为依托,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满足受众交流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受众在阅读信息的同时可以选择听信息或看信息。在这种背景下,新旧媒体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障碍逐渐消除,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界限逐渐减弱,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消失。
二、体育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
传播环境的改变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发生变化。
1. 实现双向传播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广大受众提供互动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断出现,改变了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大多数传播机构均开设新的传播途径,以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央视体育频道(CCTV5)为例,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且最具权威的传播机构,CCTV5不断开发新的传播资源,其对新媒体的运用提升了其在众多传播媒介中的竞争力。如今,CCTV5实现24小时播报,还开通了微博、官网以及论坛等。作为与受众互动的平台,CCTV5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热情。
2. 媒介融合趋势明显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群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体育文化传播要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变化,就必须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应用多媒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以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在内容上,媒体应增设观众参与互动的板块,利用微博转发互动、网络转帖等形式,或者通过开设专栏引发网民之间的观点讨论。在形式上,应改变体育文化平面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单一形式,将立体动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在传播渠道上,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应逐步向多元化的媒介转换,除了传统的广电媒介,还应具有微博、网络、手机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如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不仅再一次燃起大众的体育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媒体之间的新一场战争,新旧媒体轮番上阵。其中新媒介的网络媒体以视频、微博、3D技术作为代表在这次媒体大战中胜出,成为奥运会报道的闪光点。根据英德知联恒与昌荣传播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人的奥运心态》指出,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传统媒体依然备受大众关注成为报道的主要手段,而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也逐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直逼传统媒体[2]。可以看出,多媒体的互动融合已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3. 传播活动以媒介使用者为中心
传统传播媒体把传播主体作为中心点,按照传播主体的自身特点以及传播方式对信息进行编辑发布。网络新媒体则是通过社会化方式,以用户为传播介质通过移动数据来进行传输。在网络新媒体下,观众在哪里,信息和媒体就有可能出现在哪里。而且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定位为信息服务,为受众提供贴身的信息服务。观众在享受信息共享的同时,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可以自由主动地点评体育信息。
三、体育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
1. 完善“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体育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体育文化的扩散培养人的体育意识,从而增强全民体质,促进人类的整体进步。因此,在对体育文化传播时应将公平竞争的意识融入其中,鼓励全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以此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传播当中不仅要树立健全的全面发展传播观,同时还要实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以满足大众对传播体育文化的不同要求。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大网站都推出奥运视频,其中腾讯网推出的《中国茶馆》《品蔚英伦》等专栏,网易推出《伦敦十日谈》《网易伦敦实力榜》等栏目,新浪推出《奥运大郭饭》《健翔读报》《奥运三健客》等。与此同时,新浪微博还精心打造一款极具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的大型互动社区,通过网民亲身参与各项比赛以体验赛事所带来的快乐。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体育节目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 塑造体育文化传播品牌
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传播体育文化必须综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发展战略。如CCTV5凭借国家电视台的有利资源,创建了极具有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央视网以及CCTV5等体育频道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的专用频道,并且还把世界杯、奥运会等一些国际重大的体育赛事作为频道固定的体育传播品牌。虽然央视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匹敌的有利资源,但是并不会影响其他媒体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传播发展空间。很多地方电视台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中摸索出许多有利于电视台的发展路径。就像河南电视台新设的《武林风》栏目,为其他媒体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在省级电视台同类栏目中取得最高收视率的成绩[3]。《武林风》栏目每年都会举行国际性武术大赛,为弘扬我国武术提供发展平台。此外,栏目还对我国的武术文化做了生动形象阐释,激发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兴趣,拓宽了我国武术的弘扬途径。
3. 建立多渠道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
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加强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还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传统媒体以信息内容的可靠真实以及深度性凌驾于新媒体之上。网络新媒体虽然起步晚,但以传播快捷、自由等特点迅速成为受欢迎的传播新形式。因此,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快速自由化[4]。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之下,媒介融合可以实现全媒体之间的互动交融,以此提高体育文化传播的力度,实现体育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
在通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群众对信息的接收方式也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体育文化传播应顺应这种新形势,努力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应用多媒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以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01-15.
[2]中国经济网.《2012中国人的奥运心态》报告发布[EB/OL].h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207/25/t20120725_21199221.shtml,2012-07-25.
[3]杜思民.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2(5):72.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06-28
政治与新媒体关系10-30
浅析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策略及创新07-10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07-24
苏宁易购社会化媒体互动营销方案09-16
新媒体工作体会07-07
新媒体心得感悟09-12
新媒体信息管理10-07
新媒体内容营销策略06-23
十大新媒体营销案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