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精选8篇)
1.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 篇一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
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县坚持“一跟进、两聚焦”总体思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改革重点,强化措施方法,健全制度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全县发展步伐,就全面深化改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效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和重点改革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兼顾,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解决企业和基层群众“办事难”问题,厘清县政府39个部门的权责清单,开展清理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持续推动“先照后证”,推进“三十五证合一”。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各种证明和手续,取消243项各类证明。成立滑县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一门集中、一窗办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城投、文投、农投、新城四家投融资公司与金融机构沟通协作,谋划了滑县铁路专用线、高铁站区开发 等PPP项目。全面完成了县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设立了滑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和滑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发放贷款56笔2618万元。二是农村改革亮点纷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四优四化”。制定《滑县不动产登记工作业务指南》,已建立省县实时互通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系统。持续深化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目前,滑县两家金融机构农房抵押贷款发放总余额为11834.5万元。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共完善合同296058户,发放证书284112份。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调查总宗地312864宗,确权发证宅基地255436宗、集体建设用地717宗。三是民生领域改革持续加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工作,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文化体制改革惠民力度加大,县文化馆、图书馆和22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群团改革顺利启动。四是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彰显公平。出台《政协滑县委员会关于委派县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的实施意见》,遴选50名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完成法检两院员额制改革。全面放开县城及建制镇落户限制。全部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完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住建、规划、城管等相关部门行政执法权,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权向乡镇延伸。五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推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个清单”。建立县委法律顾问制度,建 设全县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县纪委派驻全覆盖工作,制定了提名考察办法。深化政治巡察,创新巡察方式,加大谈话函询力度,促进“四种形态”落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来看,我县在改革推进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和县直部门,片面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在于上面的谋划部署,地方和部门只要照着做、跟着走就行了,推进改革缺乏主动性能动性,上面不推、下面不动。有的存在风险顾虑、畏难情绪,害怕触及矛盾,不愿改、不想改,具体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无数。二是改革推进不协调。有的乡镇和县直部门对改革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承接改革任务不够积极,对上级改革部署跟进不及时,把日常工作当作改革创新、把方案印发等同于任务落实,有些改革事项涉及多个县直部门,但部门之间出台改革方案不协调,有些部门已经出台了改革方案,但相关领域的其他部门改革方案还没有及时跟进,配套措施、实施细则跟进不及时,推进措施不力、检查流于形式,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效果,使改革举措难以落地。三是推进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县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比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专题小组“三层推动”的责任制度、3 台账管理制度、对账盘点制度等,都为推进改革提供了组织和程序保障。但有些改革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有的部门片面认为改革方案出台了,改革工作就算落实了,对后续做什么工作、怎么做不清楚。
三、意见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中央、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聚焦改革任务,查漏补缺,加快改革推进步伐。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合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和中央、省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把思想和形同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完善改革推进措施,实现同频共振、互动并进,进一步提高我县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厘清思路。围绕改革任务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密切关注各领域的改革政策,主动抓好改革重点,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对已经推出的改革,加强跟踪问效,积极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完善、巩固和发展改革的成果,对新启动的改革或改革试点,要掌握好上级的政策,加大组织和协调的力度,对长期的改革,要稳扎稳打推进,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务求取得改革实效,对今年不具备或暂不启动的改革任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 创造条件,做好准备工作。三是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推进。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紧盯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面准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重点专题,实行精准突破。各专项小组要向县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履行好牵头抓总作用,牵头单位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主动联系责任配合单位,协调落实各环节工作,建立任务台账,做好各部门、各环节的衔接,使每一项任务都有目标、有路径、有具体的进度安排、有明确的责任人、有可检验的成果报告。准确把握各领域改革重点,精心研究改革方案,做好有路线图、有工作量、有时间表、有责任人。特别是省委挂账督办的重点改革事项,要加快推进,年底务必完成销号。要着力破解全县土地、金融、市场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制约,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发展的能力,确保改革与发展同推进。四是强化督察考核,狠抓落实。注重分解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各专项小组牵头负责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形成责任清晰、任务明确、人人有责的改革推进体制。根据各领域改革任务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机制,靠实各项改革任务的主体责任、分管责任、具体责任和协调责任,用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2.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 篇二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底座, 目前县域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1%, 财政收入约占1/4, 具有发展速度快、潜力大等特点, 省直管县等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
1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县域经济具备快速发展的空间
“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县域经济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央和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新一代农民现代化意识也逐步成形, 各级政府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逐步构建, 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带来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 集约生产将再次提升生产效率, 为县域经济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消费者愿意为安全、绿色、环保食品支付更高的成本, 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成为趋势, 越来越多的资本将涌入种养殖源头领域, 县域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空间。
1.2 县域经济发展将引发大量资金需求
首先, 随着原粮价格、运输费用、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涨, 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将明显增加。其次,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第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成为可能, 小型农业机械向大马力农业机械升级, 农业机械化资金需求将大幅增长。第四, 农业科技发展资金需求快速增长, 包括良种培育、新型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实施研发等均需大量资金支持。最后,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维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3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瓶颈
从县域经济现状看, 大部分农业设施薄弱, 抗灾减灾能力弱, 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是农业生产总体仍处于散户经营状态, 专业合作社数量多, 但参与规模产业化经营少, 家庭农场、经营服务组织等新型组织主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农业以及食品生产的负面报道, 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以及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农民和企业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产权难以体现资本的作用。此外, 与城市相比,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 失信客户联合制裁机制尚未建立。
从金融机构自身看, 还存在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博弈、产品创新局限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涉农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二、三产业贷款, 占用经济资本高, 计提拨备多, 按照完全覆盖风险的原则去提高利率, 企业和农户都难以承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 受制于各地政府政策、财政及自然环境等情况, 一些好的产品、模式难以大范围复制推广, 产品创新成本较高, 加之农民可抵押资产有限, 制约了信贷的投放。
2 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设想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新产品和服务, 尽快破解业务发展的瓶颈, 努力形成与县域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1 进一步提升核心环节的服务水平
1) 做精做深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 重点支持粮食与油料基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方面优质项目。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 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加强投行服务, 积极提供并购贷款、财务顾问、境内外联动等现代金融服务, 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 积极创新龙头企业区域集优融资模式, 推动龙头企业迈向直接融资市场。
2) 继续做好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超对接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的项目。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规范市场建设, 通过市场带动模式, 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 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及扩大农产品物流速递项目, 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
3) 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抓住农业科技的核心环节,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产权、省级以上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进步奖或省级奖励的农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 加大技术研发,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 支持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当地县域经济情况, 重点支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在全国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以区域、产业综合服务方案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与集群服务模式, 化散为整, 提供从融资、结算到理财的一揽子标准化、模式化的服务。积极探索发行园区集合债、产业集合债等现代金融工具,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 大力推动农户金融业务转型。优化调整农户贷款客户结构, 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链条户”、与龙头企业签约的“订单户”、合作社内经营能力强且信用记录好的“增信户”以及从事专业化种养殖的“规模户”等优质农户。积极研究、实践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合作社带动、专业担保公司带动等模式, 通过信贷杠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积极推进农户贷款, 向有产业支撑、有还款保障、落实有效担保方式的规模化经营集中。
2.2 加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应注重金融创新, 满足农户不同的融资需求,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 及时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针对农户家庭收入不稳定的现实情况, 为了规避贷款风险, 当地监管部门可以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征信体系”, 对农户进行征信等级评定, 通过信用创建活动, 全面掌握了解农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信息, 从而有效简化贷款手续, 满足农户随用随贷的需求。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拓宽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
一是积极尝试土地流转抵押。吉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枣庄“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贷款”试点为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下一步, 可围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开发新产品, 解决融资担保难题。条件成熟后, 还可将林权、海域使用权、滩涂养殖权等逐步纳入, 统一构建县域经济相关产权的流转、抵押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农业机械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 从法律实践上也已基本具备流转、抵押的条件。因此, 可依托大型农机生产企业, 制定农机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 开展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为广大农户、家庭农场、新型经济组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加强与保险等金融同业的合作。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保险、信托等各方面农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保险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 加强保险与银行的合作, 联合控制风险。
四是充分发挥财政的风险保障作用。金融与财政联手支持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效应和保障作用, 是财银合作的最有效模式。在传统的做法下, 财政出资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 银行对担保公司核定一定放大倍数的担保额度, 运作起来程序较为复杂。可探索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财政和银行共同建立贷款项目库, 入库贷款形成不良, 由风险基金补偿银行的新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对经营风险缓释能力。
2.3 多渠道加强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
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传统地区,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 集体经济不够发达, 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 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建议传统地区采取“省、市、县、乡 (镇) ”联动的机制, 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安排, 普遍建立起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层次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 搭建满足县域经济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小额贷款平台, 增加融资渠道。
2.4 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非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优势, 为县域农户提供了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便利与服务, 在维护农户日常生活、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引导非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对于非法集资、谋取暴利等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的非正规借贷行为, 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亲朋借贷的小规模信贷活动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但对于此类金融活动中的契约应给予法律上的保护, 促使其规范化发展, 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关键作用,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金融的服务作用。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从提升核心环节服务水平、多渠道加强融资能力、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能力等方面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
关键词:金融,县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3.助推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三
加大调控力度,解决发展用地问题
邵阳县在湖南省来说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发展不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邵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15元,比全市15458元少1143元,仅相当于全省21319元的67%。党的十八大已经吹响了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加快邵阳县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发展需要用地,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门把保发展放在首位,加大用地调控力度,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难题。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争取指标。充分利用邵阳县纳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等多项政策叠加的黄金期,加强项目包装指导,编排计划,主动跟进,提前做好用地保障的前置性工作,尽最大努力多争取省、市计划用地指标,尽可能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挤进省、市的 “笼子”,缓解用地压力。二是坚持内部挖潜。针对县内存在的一些已供土地供而未用的情况,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盘活闲置土地,拓展土地利用空间。按照国土资源法的相关规定,对闲置超过两年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三是切实保障重点。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坚持建设用地“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控“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保障房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保障县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
坚持节约集约,解决发展后劲问题
近年来,邵阳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基础上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水平低,在现有采矿企业中,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浪费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将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因此,要确保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必须抓住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契机,大力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一要推行集中发展。按照2006-2020年邵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促进建设项目向城镇规划区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源头上控制和引导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县政府“凡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工业项目只允许在工业园区租赁厂房生产”的规定。二要严控用地标准。实行单位面积土地最低投资限额,工业项目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额,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限额。项目达不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预审不通过,不予安排用地计划。禁止以兴办企业为名圈占土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快立体开发、高层厂房等节地模式推广应用。三要开展增减挂钩。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封闭运行、独立建库的工作机制,对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积极推进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今年要完成长乐乡原五七大学、黄亭市镇竹山废弃砖瓦窑等4个增减挂钩项目的扫尾工作。矿产方面,一要开展资源整合。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和准入条件。按照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的原则,开展矿产资源整合,逐步淘汰取缔规模小、产出低、能耗高的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二要推进合理开发。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加强矿山企业“三率”考核,实施好“以奖代补”工作,运用经济手段支持和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做强土地市场,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土地资源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一个活跃繁荣的土地市场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邵阳县土地市场仍然存在秩序不够规范、市场活跃度较低的问题,相比全市其他县(市)区,土地出让均价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而做强土地市场、加强市场秩序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要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供应政策。对不符合划拨供地条件的建设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确需以协议方式供应土地的,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并实行集体会审和公示制度,坚决杜绝低价出让土地现象。二要切实履行土地储备功能。除财政安排储备资金外,要进一步扩大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创新土地金融手段,完善土地一级开发制度,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三要规范市场运作。进一步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建立出让地块底价机制,公开土地出让信息发布,杜绝暗箱操作,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程度,激发土地市场旺盛人气。四要维护市场秩序。加大对城镇规划区内非法转让土地、私改乱建、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及擅自改变土地规划条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严格执法监察,解决发展环境问题
资源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需要强力执法手段作为后盾。为有效遏制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保障良好的发展环境,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执法监察工作。一要加大巡查处理力度。结合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开始取消“6.30”政策的形势,进一步健全监控体系,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前移执法监察重心,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定时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集镇、矿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打击各种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切实将执法模式从注重事后查处转移到“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上来。二要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建立健全检察、法院、公安、国土等单位的联合执法机制,对重点土地或矿产违法户进行联合办案、集中打击,做到多管齐下,快调查、快立案、快查处,形成执法合力。三要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国土资源执法工作量大、要求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计划,积极输送执法骨干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制度规范,强化执法人员的制约和监督,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4.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 篇四
郭保民
由于各类性质的地方金融机构快速增加,新的问题和矛盾出现,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地方性金融事务的管理,在国家层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并着手探讨金融服务的改善。在这种形势下,各省(市、区)相继成立了金融办。将近十年来,金融办成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金融办不断探讨地方金融监管方式,也在实践中积累了新的经验,促进地方金融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金融办的履职实践
金融办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贯彻者。从实践来看,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货币政策在基层的传导、贯彻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个有效的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有助于地方政府及时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意图,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将中央的宏观调控落实到位。山西金融办成立后,主动配合人民银行,共同承担起宣传、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放大了货币政策宣传倍数。
一是向政府、向社会、向各界大力宣传货币政策。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书面报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和金融运行情况,多次在省委、省政府常务会上,直接向省领导、厅局长讲解货币政策调控意图和信息,在金融论坛等各种公开场合、电视台等多种媒体上通报货币政策信息,从而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赢得了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二是在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穿针引线、搭建桥梁,配合央行贯彻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调节信贷投向和参与协调管理,减少了基层央行因为地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货币政策执行深度不够问题。三是定期召开山西省全省金融形势分析会,研究金融形势,提出相应对策,每月编写省长专报,把金融运行情况及时报告给省领导,为省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金融办应该成为信贷政策落实的重要推动者。实践证明,信贷政策能否较好的体现在经济实体中,金融办和人民银行打好联手牌至关重要。如共同召开信贷工作会议,围绕信贷重点,共同发力推动,才能把信贷政策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山西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太原中支联手推出了138金融工程。在服务实体经济、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一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创新保单融资、网络联保贷款、小企业信贷网络服务平台、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各种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确保中小企业融资“两个不低于”。
二是大力促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确保“三农”金融支持明显提升。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融资主体,去年,还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若干意见》相关政策文件。
三是大力促进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投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积极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促进中小企业上市,积极推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发展。
四是大力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与山西省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等单位建立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信贷服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契机,不断拓宽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挥保险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五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主动对接省内铁路、高速公路、电力、保障性住房、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资金运用领域等,有力支持了全省重点工程建设。2011年山西铁路投资完成率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建设全国第二。
金融办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作重中之重。山西省委、省政府推出“十二五”时期山西转型、跨越、再造发展战略。金融办紧紧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协调有关方面扩大融资。
一是协助省领导遍访大银行总行,千方百计争取信贷规模和资金。2011年,省金融办组织了“山西省与银行界新年座谈会”、“山西省与国家大银行座谈会”。去年不同时期,还陪同常务副省长李小鹏走访国开行、工、农、中、建、交、民生、华夏、中信、农发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联、邮政集团等金融机构总部,通过积极主动地争取,各金融机构总部普遍对山西给予了信贷倾斜。
二是多措并举为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融资。2012年春节刚过,省金融办召集有关银行与交通厅、省交通能源公司进行项目对接,为铁路、公路建设筹集资金。特别是协调高速公路资金,督促相关银行进行贷款重组。积极促成国家进出口银行与省重点办对接,目前国家进出口银行已经列出有意支持的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名单。
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各银行每月向金融办报送信贷发放情况。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0亿元,同比增长28%,连续3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重点工程项目铁路建设完成投资580亿元,排全国第一位;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2亿元,排全国第三位;保障性建设住房完成投资415亿元,开工率位居全国前列。
金融办要把解决资金供给当作主要任务。面对宏观调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金融办紧紧围绕“发展、创新、服务”,做到“三管齐下”。
一是银行体系贷款要足额到位,围绕实体经济,使贷款应保尽保。金融办组织驻晋银行分别向总行进行专题汇报,从国家层面争取对山西省信贷资金的投放。其次提升地方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扩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投放,争取地方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财务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增加资金投入。
二是把直接融资作为重要抓手,动员全社会力量扩大直接融资,争取成熟的大型企业尽快上市,积极培育旅游、文化领域的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上市公司以股权、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同时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和资产整合,加快煤焦化、煤气化等资源循环产业链的延伸。扩大发行公司债,对公司债发行要用足证监会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政策,支持和推动
山西省上市公司优化债务结构,尽快实现公司债融资。大力发展票据融资,通过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在货币市场增加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力争全省铁路、公路重点工程、大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增加融资。加强理财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理财产品、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表外业务扩大融资。积极吸引保险公司资金投资山西,组织各地列出一批重点项目向保险公司推荐,加强与有关保险公司的对接。同时,发挥资产公司的融资作用,并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山西正在晋中市开展私募股权基金试点,出台了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管理企业的有关政策。出台了三项优惠政策,包括免费提供场所,高管薪酬返还50%所得税。在山西投入70%以上,所得税、营业税全返等。
三是以金融创新为支撑,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先行先试。要努力达到资金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相匹配,资金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相匹配。首先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全年引进2家股份制银行落户山西,引入1家外资银行进入山西。引导股份制银行到各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向下延伸,实现“市市有股份制银行,县县有国有银行,村村通电话银行”。其次是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六单一精”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小企业的专营服务机构,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在小企业经营服务相对薄弱的地方优先设点。同时,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基础条件。第三是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拓宽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推动经济作物、林木保险等业务发展。第四是支持省内大项目融资创新,高速公路实行BT、BOT融资方式。
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路
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做好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并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做好金融工作的本质要求作了重点强调。会议之后,山西省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会议精神,并结合全省经济金融工作实际,提出今后几年全省金融工作要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存贷比例有明显突破。2011年,山西存贷比53.64%,比全国平均水平70.28%低16.64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期,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存款的转化,争取存贷比有明显提升。如果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可新增加贷款600亿元,可以使更多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
二是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融资支持有明显突破。2012年要进一步加大贷款投入力度,加强银行对重点项目的对接,加大各类融资工具的创新,力争铁路、公路项目信贷资金到位率和融资租赁、理财信托等支持有明显突破。同时,加大对山西省转型综改重大标杆项目和水利、保障性住房贷款支持,使水利项目贷款全部足额到位,保障性住房贷款100%到位。
三是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支持有明显突破。2011年,银行对小型企业的贷款增幅高于中型企业,对中型企业的贷款增幅高于大型企业,今年仍然要保持这种良好态势。特别是要继续创新环境,大力扶植小微企业发展。要着力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作用,增加中小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网点、产品、项目支持。创新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工具和方式。2012年,全省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要超过全省贷款平均水平,净增额高于2011年水平。
四是市场直接融资总额有明显突破。2011年,全省通过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民间市场共净
增融资9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12年,要通过新股发行、股份制企业重组、定向增发以及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短期融资券,同时引导私募资金、保险公司、资产公司,全年增加直接融资1200亿元,比2011年增加300亿元,增长30%。
五是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有明显突破。要加快城商行发展,力争晋商银行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其余5家城商行资产增加到1000亿元。国信集团要加快增资扩股和股份制企业改造,兼并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开拓融资性担保业务,整体处置信达股权资产,打造金融控股公司。支持同煤集团组建财务公司。要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2012年新增1亿元以上资本金小额贷款公司不少于10家。把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努力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5.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五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6.“循环经济”助推商洛转型发展 篇六
近年来,商洛市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不动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创造了在全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商洛模式”,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商洛成为全省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商洛取得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保持绿水青山的双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创建国、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念尚未普及,认识仍需提高 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循环经济专业知识还不够普及;二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短板仍需弥补。全市循环工业发展成效明显,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和循环社会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三是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合力仍需凝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四是发展载体尚显单一,平台仍需拓展。全市农业和旅游等产业循环发展的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循环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总体水平不高;五是发展规划尚不完善,引领仍需加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循环社
会建设等专业规划和县区区域性规划还不完善;六是科技支撑力量单薄,协作仍需紧密。目前我市科技、人才等支持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力量还很单薄,加强技术协作十分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
一、抓宣传普及,提高思想认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加快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加强循环经济典型宣传是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一是明确宣传普及内容,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循环经济专业知识、循环经济典型经验等作为宣传普及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宣传普及重点,将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作为宣传普及重点对象,进而普及到社会公众。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加强干部培训;利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课堂普及循环经济知识。通过抓宣传普及,使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充分凝聚循环发展共识,营造循环发展氛围。
二、抓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指导。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属起步阶段;已有局部实践,但还缺乏整体推进; 已有自发实践,但还缺乏规划指导。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之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应加快编制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循环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社会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抓园区建设,突出师范引导。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示范引导、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推进思路,根据全市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定各县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服务优良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四、抓科技应用,增强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商洛材料研究院等现有科研机构的作用,强化科学技术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
新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二是加强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抓政策配套,凝聚强大合力。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保障发展循环型产业。二是将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四是依法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五是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六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循环型企业、项目给予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
六、抓监督考核,彰显推动决心。《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7.创新联社职能助推经济发展 篇七
积极争取,搞好联社机构定位
东丰县手工业合作联社成立于1960年,当时与县手工业管理局合署办公。“文革”中一度停止活动。1983年东丰县二轻局加挂手工业联社牌子;后来几次机构改革,县手工业联社始终与县专业经济主管部门合署办公,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5年10月机构改革,成立东丰县经济局,手工业联社划归经济局管理。2012年全省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在东丰县试点。我们经过多次汇报,反复协调,积极争取,保留了东丰县手工业合作联社的牌子,与经济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并,编制由原来的11名增加到13名,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新组建的东丰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挂东丰县手工业合作联社牌子,保留了联社的全部职能,增加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职能。联社以前是企业的管理部门,现在是企业的指导服务协调部门。具体职能包括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技术、信息、咨询和维权等综合服务;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导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依法维护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互助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为集体企业提供政策指导、管理咨询等方面服务。机构的正确定位,职能的有效整合,使东丰县联社的服务手段更加丰富了,工作更加充实了。在今年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县手工业联社与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全符合中编办《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工作的意见》第50个项目的名录,机构得以准确对应,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
转变职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东丰县联社隶属于东丰县经济局,又与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经济局是政府部门,有职能、有手段,行政资源优势明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购买服务、扶持企业、重点支持的重要载体。而联社是群众性经济组织,有企业、有队伍,“联”的组织资源优势突出。这样的工作关系使联社在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尽快实现职能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一)联社规上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稳中有升。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东丰县联社千方百计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加强规上企业的运行监测,加强政策、市场等信息服务。2013年,9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28.2%;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53.8%;实现利润4337万元,同比增长28.1%。
(二)通过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助推成员企业发展。参与起草《东丰县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落实省联社服务企业联系点工作。对联社成员企业东丰药业、天雅地毯、鹏翔牧业、金鹰机械和诚毅车桥进行项目扶持,优先申报省工信厅的企业管理创新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共获得专项资金241万元。指导督促企业将扶持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效力。
(三)社会化服务取得实质进展。在人才培育方面,组织包括联社成员在内的7户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吉林大学在辽源市举办的品牌培育和创新管理培训班。组织成员企业有关人员参加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大讲堂,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实务培训,免费印发培训材料和问卷。在创业资金服务方面,整合县内3家担保机构和5家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的融资服务。在同等条件下,对联社企业予以倾斜性照顾。在法律维权方面,通过东丰县法律援助中心,对接联社企业和项目,除诉讼代理外全部免费服务。在管理咨询方面,协调东丰县宇衡会计师事务所为联社企业开展免费咨询服务。对企业验资、审计的收费予以适当优惠,深受企业欢迎。
夯实基础,增强联社企业发展后劲
联社是搞经济工作的。经济工作必须实打实。几年来,我们通过拓展成员单位,扩大经济总量,壮大联社经济基础;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增强联社经济发展后劲;通过推动企业改革改制,维护社会稳定,为联社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拓展成员。成员单位是联社的血液,拓展新成员是联社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东丰县联社成员单位有10户,全部为集体企业性质。近年来,通过宣传联社作用,政策倾斜联社企业,每年至少有1户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要求加入联社,到2013年末,已确定为成员单位的企业14户,其中,属于民营性质的工业企业1 1户,集体企业3户。
(二)招商引资。2012年,为破产集体企业东丰县编织袋厂洽谈引资项目,根据企业占地面积及位置优势,最终成功引进了万福机动车检测线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检测大小机动车4万辆,可实现营业收入2285万元,税收200万元;帮助联社成员企业东丰县天雅地毯有限公司洽接协调,促成投资2.38亿元的数码喷墨印花地毯项目的落成。推动新加盟联社的诚毅车桥悬挂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技改项目落地实施。同时,我们还根据东丰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特点,为联社企业谋划了3个项目,储备了5个项目。
8.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 篇八
“对北京来说,‘地铁经济’发展以后的影响要比上海大得多。”
“可以说‘环路经济’现在已经不适应北京商业的发展要求了。”
“依靠轨道线路的发展,北京将来整个城市商业发展的速度可能会超过上海。”
“轨道交通会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对城市未来商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现代的城市人有谁不坐地铁?现代的商业城市又有哪个不修地铁?整个2007年就可谓中国城市的地铁年。从北京地铁五号线建成通车,到杭州、南京、沈阳三城的地铁二号线开工,中国大城市的地铁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经济的大家庭中又多了一位有“潜力股”之称的新成员——地铁经济。今天,我们就邀请了中商商业研究中心的姚力鸣主任做客本刊,以北京为例,和大家谈谈“地铁经济”对现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市场:随着地铁五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您认为“地铁经济”对北京的商业结构会带来哪些影响?
姚力鸣主任:“地铁经济”这个说法在国内外的学界、媒体上都是讨论过的,我个人认为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说法应当是成立的,因为地铁的发展对一个城市商业结构的影响很大,这从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经验就可以看出来。轨道线路的发展会改变整个城市的商业结构。首先,轨道交通发展起来以后,促使商业资源向地铁沿线和枢纽站,或者说是城市的交通节点集中,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一,它会使零售店铺等商业资源,特别是一些优质的商业资源,向一些枢纽站点,或者是比较大的站点集中。
第二个影响是,北京目前的市级大型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西单、王府井、前门等市中心,一些区域级的商业中心如西直门、公主坟等也大都分布在老城区。而地铁发展之后,在地铁的一些站点或者是枢纽,会形成一批中小型的商业中心,这样会使整体的商业资源向多中心的趋势发展。因为人是随着轨道线走的,哪里有轨道了,人就会流向哪里。那里的区域人口也就会增加。而地铁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开到哪里都是有政府规划的,也就是说有着政府的意图在里面。它开到哪里,就说明将来要重点发展哪里,这样商业资源也就会自然跟进。而跟进之后,人口就会更迅速的增加,这样在一些大型的枢纽站附近就会很快形成新的大型商业中心。尤其在地铁的线路更多、更长之后,就会形成一大批这样的商业中心,从而改变目前北京以几个老的商业中心为主体的商业结构。
再有一个就是,“地铁经济”的发展会扩大城市的商业繁华区。就北京而言,它在历史上和上海、广州的情况有所不同,后两者在历史上都有相当长一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格局和基础。比如上海的商业发展已经是成片的,一片一片地连起来,一条南京路从东到西那么长,都是繁华的商业区,而北京的情况则不同。北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很短,真正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所以北京原来的商业繁华地区是很小的,而且与上海的成片发展不同,它的商业发展是呈点状的,只有几个主要的商业中心。所以对北京来说,“地铁经济”发展以后的影响要比上海大得多。整个城市商业繁华的商圈增加了,随着地铁的开通,更远的地方也都可能开始繁华起来,整个商业区域扩大了。
中国市场:请问这种影响是否会对北京传统的商业中心形成一种削弱?
姚力鸣主任: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北京现有的传统商业中心都在中心区,而北京前期的轨道线路也主要分布在中心区,大部分集中在二环路以内。但这批新兴商业中心的形成,对整个北京的商业来说影响就很大了。一个是整个城市就扩大了,再一个是会提高传统商业中心的结构水平,使之升级换代,因为竞争多起来了。
比如说,十年前大家要买点什么大件,或者像样的东西,去的地方无非是西单等几个商业区。而现在我们的很对消费在区域内的商业中心就可以解决了,就不需要跑到那几个传统的商业网点去了。再往后发展的话,可能人们到市中心来就是为了游览、休闲了,而不是以购物为主了。这一趋势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随着地铁的发展,它会更加的突出。
轨道线发展以后,每一个区域都会形成一个商业中心,这样就会吸引很多商业资源往那边集中,从而使整个城市商业的发展得到一个均衡的分布。我认为,依靠轨道线路的发展,北京将来整个城市商业发展的速度可能会超过上海。
中国市场:请问与北京现有的“环路经济”相比较,“地铁经济”对城市商业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
姚力鸣主任:“地铁经济”比之原来的“环路经济”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环路交通是封闭性的,对路面交通来说实际是很不方便的。从环路这边到那边虽然看上去很近,但你要过去却要绕一大圈,这样就把一个完整的商圈给分割掉了。但轨道交通不同,它的出口辐射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比如日本在商业规划中还要点明地铁的“站前店”和“站后店”,这就很值得我们借鉴。环路对汽车来说就好比城墙对人,人要出城必须有城门,汽车要出环路必须走出口,出口太多了就会拥挤,出口太少了不方便而且会堵车。所以环路对城市的公路利用率并不高,城市的公路应当是放射性的。可以说“环路经济”现在已经不适应北京商业的发展要求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地铁经济”的发展会使北京的商业结构向立体化发展,这一点与原来“环路经济”的平面商业结构也有很大不同。因为在大的轨道交通枢纽下面,会有大的商业网点,比如东方新天地的下面。可以说扩展地下的商业空间比起盖高楼的效果会更好。
北京以前担心在地铁站口和地下建立商业网点会造成交通堵塞,实际是不会的。北京地铁的地下资源与国外相比其实是利用得很不够的,像日本东京的新宿车站,它的地下商业规模与地上几乎一样。
中国市场:大型百货商店在现代城市的商圈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如果“地铁经济”对北京的商业结构将产生极大影响的话,是否也会对大店产生影响?
姚力鸣主任:我认为会对北京大店的布局结构产生很大影响。首先,北京商业资源的70%大约都集中在三环路以内,而以大型百货店为主的大店就更加集中,因为要形成商业中心的话,必然要以一个或几个大店为核心才行。而随着地铁的发展,在地铁站的枢纽处,甚至是以前比较偏远一些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人流,开发商就会去开发它,也就会形成大店,从而形成商业中心。这样就会使北京大店的发展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在城市各个角落都会有。
那原来我们的郊区也有社区,但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店呢?因为大店需要非常大的购买力,你人口不集中,它就无法形成效益。而“环路经济”形成不了这样大规模的人流,所以购买力也就不会这么集中,也就无法形成大店存在所需要的大型商圈。虽然有可能形成几个点,但商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线或者片,如果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连成线或者片的话,单个的点很难发展起来。这就是北京长期以来商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商业发达了,就会吸引人口聚集居住,人口聚集了,商业更加发达,这就是良性循环。
如果北京将来的轨道线很发达的话,现在环路沿线的一部分商业区可能就会衰退,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并不少见。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口密度小,住的舒服只是其次的,更多的人希望住在商业设施发达的地区,甚至如果你在上海找工作的话,你的居住地交通是否方便,都是雇主选择你与否的考虑条件之一,北京将来也会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市场:2007年以来,全国众多大城市的地铁建设纷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西方发达国家“地铁经济”的发展历史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姚力鸣主任:从全国各大城市普遍进行地铁建设的情况来看,这应当是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标志。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们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东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有了十三条地铁线路,而当时它的老牌商业城市大阪的地铁建设要晚于东京十几年。当东京刚刚修建地铁的时候,两个城市经济实力半斤八两。但当东京地铁修建到十二三条,从而藉此形成了“首都圈”的时候,大阪就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所以城市地铁的发展也意味着我国的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以后区域经济的特色也会越来越明显,即:在每一个地区都会形成以一个或一群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当然,这在中国还需要一段时间。
【助推经济发展的申请】推荐阅读:
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11-12
膨胀人发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11-18
地理标志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06-23
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07-19
“4312”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助推器10-12
智慧校园助推学校管理09-27
以就业为依托 全力助推精准扶贫08-22
三措并举助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开展08-17
大湾镇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07-31
潜山县五项机制助推纠风工作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