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2024-07-06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通用8篇)

1.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篇一

今天,再一次认真的把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演讲》读了一遍。不得不说,每次读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心灵上也再一次收到洗涤。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这篇演讲的理解,体会也更加深刻,置身于其中。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个演讲的感受。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三点,对于第一点抱定宗旨,珍惜光阴,孜孜求学,不以高官厚禄,富甲一方为读书的目的。我觉得这是人读书求学的本质,大学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在于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见识,真所谓修身。不可否认,我们作为时代青年,终将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求学阶段,我们应该目的明确,那就是增长知识,踏踏实实的学习,研究。如此,以后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坚实,走的成功。第二点蔡先生说要砥砺德行,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重要的是要有德,我们国家更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古人说德大于才是贤人,而才大于德是小人。首先我们应该要有责任感,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大学生更是如此,这样以后我们才能肩负更重大的任务;其次我们要爱国,国是大家,大家的安定关乎小家的幸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爱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的国家,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热情;最后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心中时刻守护道德标准。第三点,蔡先生说敬爱师友,在学校,老师和同学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同学与我们一起奋斗,另外敬师爱友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另外蔡先生所提关于购置新书等多项举措,切实关乎教学,说明他观察细致,准备充足,是一位务实的校长。

以上三点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体会和理解,我觉得时至今日,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仍然有很多启示的东西,希望我们大学生永远都是时代的先锋,为我们的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篇二

蔡元培4岁开始在私塾读书, 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 然后读“四书”“、五经”。虽然先生并不讲解, 但小元培不管懂不懂, 总是认真背诵, 从不东张西望、玩耍嬉戏。小小的年纪, 硬是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一次, 小元培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 忽然楼下房宅着火, 家人都尖叫着去扑火, 幸亏火势不大, 火很快就被大家扑灭了。这时唯独不见小元培。大家四处寻找, 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在静静地看书, 口中还念念有词呢, 他居然都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又一次, 奶妈叫正在玩耍的小元培和他的小表叔下楼, 小表叔年纪比元培大不了几岁。奶妈要小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 她先抱小表叔下楼后再来接他。谁知奶妈下楼后一忙, 忘了这件事。几个小时后, 奶妈忽然想起了小元培, 连忙掌灯去接。只见他镇定地坐在楼梯口, 连位置也未移动, 既未哭也未叫, 其举止之安详, 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蔡光普对元培这种超乎常人的气质倍加器重, 而父亲清廉、宽厚的风范, 则成为蔡元培立身处世的准则。

3.鲁迅与北大校长蔡元培 篇三

这个时期,正当爱罗先珂在北京,世界语在中国渐趋兴盛。来北京大学留学的竹田复应该也有世界语的背景。他曾出现在鲁迅、周作人与爱罗先珂的合影中。永持将竹田介绍给蔡元培、鲁迅和许寿裳,请求关照。鲁迅曾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老师的关怀和照顾,现在他以关怀之心报答日本留学生。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不断有日本留学生和记者到他的家中或教育部他的办公室访问。

蔡元培与鲁迅的交往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是很值得记叙的。郭沫若曾说:“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鲁迅和蔡元培都是绍兴人,两家虽相距较远,然而却有世谊。蔡元培是清朝翰林院学士,自然惹得后辈鲁迅追慕。1904年11月,蔡元培和章太炎等创立光复会。他创立爱国学社,领导拒俄运动,创办《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鼓吹“抵御外侮,恢复国权”。辛亥革命时,蔡元培已是全国闻名的革命领袖。1912年1月,孙中山在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进入教育部后延揽人才,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参与此事,向蔡元培推荐鲁迅。蔡元培对许寿裳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勸,早日来京。”

蔡元培注重美育,意在提高国民精神境界,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鲁迅积极响应,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蔡元培倡议开办“北京夏期讲演会”,以“从事学问,阐发理术,宏深造诣”为宗旨,并指派鲁迅讲授《美术略论》,鲁迅欣然应命,出力颇多。蔡元培被迫辞职后,鲁迅与许寿裳前往慰问蔡元培,还为蔡元培举办饯别宴会。而当新任总长把“美育”删除时,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去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

鲁迅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辑录和校勘古书,也引起有同好的蔡元培的注意。他们之间常有切磋和交流。蔡元培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像》《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像》和《苏轼等仿像老题记》拓片赠送给鲁迅。他们还书信往还,讨论汉代石刻。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汉石刻之人首蛇身像,就树人所收拓本觅之,除武梁祠画像外,亦殊不多,盖此画似多刻于顶层,故在残石中颇难觏也。”鲁迅注重汉碑的图案,并竭力倡导将它们运用到新兴木刻和书籍装帧艺术中。蔡元培深表赞同,视为独创:“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蔡元培接长北京大学,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邀请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带着《新青年》由上海来到北京大学。不久,这所弥漫着封建衙门腐败、陈旧气息的学府,呈现出生机和希望。鲁迅受到风气的熏陶,渐渐从失望和颓唐中走出来,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

蔡元培通过鲁迅,聘请了周作人到北大任教。1917年3月8日,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前奉书,屡告起孟(即周作人——作者注),并携言语学、美学书籍,便即转致。顷有书来,言此二学,皆非所能,略无心得,实不足以教人。若勉强敷说,反有辱殷殷之意,虑到后面陈,多稽时日,故急函谢,切望转达,以便别行物色诸语。今如说奉闻,希鉴察。”蔡元培聘周作人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讲授欧洲文学史。

蔡元培还委托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日记写着:“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鲁迅设计的图案,至今仍为北大校徽采用。

1920年8月2日,鲁迅收到蔡元培的聘书,聘请他担任北大讲师。按当时学校规定,兼职者只能任讲师,而不能任教授。鲁迅担任讲师,并不意味着他的水平低。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冯至先生回忆说,鲁迅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鲁迅还在讲义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开创之作。

编辑/韩 旭

4.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篇四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从中来寻找答案。板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首先让我们来快速浏览一下第一段,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开场白写了什么? 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说的比较全面,那我们能不能有一句换简短的概括呢? 第一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这样的开场白有怎样的作用?拉近了与同学间的距离。开门见山,不啰嗦。

接下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的主体,现在虽然没有影音资料能让我们一睹蔡元培先生演讲的风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文字,感受蔡元培对北大改变的决心。

这篇演说稿调理特别的清晰,在主体部分,作者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是一篇演说稿,我们也听过许多名家的演讲,一个演说何以打动人?我觉得无非就是两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我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理体现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抱定宗旨” 板书:抱定宗旨

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为求学而来”原句: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演说不能说毫无根据的话,一定要有所指,为什么作者要提出这样的宗旨呢?因为宗旨不正大,那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专业选择方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教师选择方面)“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不问学问)“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针对这一现象,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为求学而来的宗旨,他提出大学是干嘛的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我们发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要求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刚刚我们说了,他提出的第二点忠告是“砥砺德行”。板书:砥砺德行

我们先看砥砺二字,谁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 砥砺这两个字都是石字旁,原意是磨刀石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磨练、磨砺。这里就是说要磨砺德行。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有没有他现实的依据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以解答。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皆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针对这样一种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象,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出了束身自爱之外还有别的要求吗?

有,作者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束身自爱,要感己,还要励人。

5.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 篇五

1922年5月,16名知识分子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要一个“好政府”,文章由胡适执笔,带头签名的是蔡元培。为什么对政权指手画脚呢?他们觉得,社会之所以黑暗,是因为“好人笼着手,恶人背着走”。蔡元培是民国首位教育总长,以办学名垂青史,他曾七次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原因是:“小人知进而不知退。”美国学者杜威评价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的一个商贾之家。家中只有六叔考取了廪生,指导他从四岁开始读书。蔡元培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周氏带七个孩子艰难度日,她自立而慎于言语,家教极严。

17岁那年,蔡元培见母亲胃病严重,听说割肉和药可延寿12年,便偷偷从左臂上割下一片肉为母亲煎药,但母亲还是很快亡故了。他悲不自胜,夜深人静之际,挟枕席赴棺侧而睡。可以告慰的是,他随后中了秀才,可以设馆教书贴补家用,还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随后几年,蔡元培中举、得贡士。1892年,24岁的他中进士,殿试策论内容为“西藏的地理位置”。甲午战败,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他返回绍兴办学,任中西学堂监督。数年间,他在上海澄衷学堂、南洋公学等校任校长。1902年,蔡与蒋观云等创办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等,从事革命宣传。1904年,蔡元培与人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第二年加入同盟会,成为上海分会负责人,威望卓著。

1907年5月,蔡元培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系统学习心理学、哲学诸科。在德期间,蔡元培学习之余,兼任唐绍仪四个侄子的中文教师,编写了《中国伦理学史》等著作,一待就是四年。一次参观罐头公司,他见一群肥牛,经过许多机器的肢解分块,最后成了精美的罐头。蔡元培认为:“外观虽美,内容诚为残忍!”于是,终生不吃牛肉。

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大学令》和《中学令》,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有回朋友来家,他满手肥皂沫出来迎接,还一边招呼一边抹手说:“没关系,没关系,今天因为无事,随便洗洗衣服,请里面坐吧!”

唐绍仪与袁世凯尿不到一个壶里辞去总理职务后,蔡元培也拒绝了袁的挽留,后来更是同孙中山、黄兴一起反袁。他的底气在于革命不行还有学问,在欧洲又游学了三年,还和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成全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不少人。

1916年,教育部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那时北大校风很坏,蔡元培决心力挽狂澜。1917年1月9日,在就职仪式上,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说:“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屈尊请来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把《新青年》办到北大校园,同时聘请胡适、钱玄同、梁漱溟、李大钊、徐悲鸿等各派人物,包括老乡鲁迅、周作人兄弟。他推行“教授治校”和选科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那时开教授会秩序较乱,辜鸿铭总是抢先大声说:“现在请大家听校长的吩咐!”五四运动时,蔡元培为了营救学生,愤而辞职,教授们商议挽留的理由,辜又说:“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有一次,几百个学生聚集一处,要求免交讲义费。校方不肯通融,以致秩序大乱。蔡元培闻讯赶来红楼门口,挥拳作势地大声喊道:“我跟你们决斗!”学生于是散去。

蔡元培平易近人,平时从不摆架子,某回座谈发问:“一加一等于几?”学生们不知就里,皆不敢贸然回答。有个学生小声说:“等于二呗。”蔡当即大笑说:“对嘛。一加一就等于二嘛。真理就是真理。”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三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北大开始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当时有人建议蔡元培请示教育部核准,他说:“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并未规定专收男生。以前女生未来要求,故无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了,而程度又够上大学,就再无拒绝她们之理。”

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曾公开说:“人为同类,宜不分男女。至于两性的差异,亦只有存乎床笫之间。但最好是在关了房门以后,再去发现。”

1927年,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任监察院长等职,他与吴稚晖发动“护党救国”运动,推动汪、蒋清算共产党。汪精卫有次聊天说:“您以前是进士,现在是教育家,世人以蔡、汪并列,我自惭形秽。”蔡回答:“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我们之间志同道合,论学术精力,吾不如远矣。”

蔡元培专论国事,与共产党并无私怨。1932年,他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也曾电救杨开慧、许德珩、丁玲、朱宜权等人士。徐志摩死后,蔡元培挽道:“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1935年,蔡元培自感精力不济,发表了“三不启事”:不兼职、不写稿、不介绍职业。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他一生三娶,留有五子二女。

21岁时,蔡元培与王昭结婚,发现性格不合,一个豪放不羁,一个洁癖吝啬。留学归来,蔡元培曾写《夫妻公约》,以界定关系,但妻子不久离世。见媒人纷至沓来,蔡元培贴出了征婚五条: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方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一次,蔡元培看到一幅工笔画,十分合眼缘,一问是名士的女儿黄仲玉所作,于是托人相求。1902年元旦,两人在杭州结婚,婚后一直琴瑟相合。

黄仲玉病故后,54岁的北大校长决定续娶,这回开出三个条件:

一、文化素质高;

二、年龄大些;

三、熟谙英文,能做研究助手。续娶的女子周峻33岁,曾是蔡元培在爱国女学的学生。1923年7月10日,蔡、周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携子女共赴欧洲。周峻攻读的是西洋美术课程,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蔡元培半身像》之中,蔡元培在上面题道:

6.就任奉新一中校长演说 篇六

梁文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到奉新一中来报到,正值暑期,和大多数老师还是第一次见面。对我来讲,也是第一次坐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而且是能说会道的老师们面前。实话实说,比起书面表达,我的口头表达相对比较弱。读小学开始,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于是我知道我会写作文,但每次老师要我上台朗读我的作文,我就紧张,虽然是照着我自己写的念,我也会念得结结巴巴。同学们自然哄笑,有时候连老师都看不下去了,便把我的作文拿过去帮我读。虽然平时里和朋友聊天时还算健谈,但一直到读大学,我都不好意思当众讲话,一看到许多双眼睛盯着我,我就紧张,就反应迟钝,老是“嗯嗯”地想不起下一句说什么。而从今以后,我居然要经常当着几百老师,几千学生说话,口头表达成为我谋生的手段,这的确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那么,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到底说点什么呢?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怎么说才合适?说点什么才符合我的身份?我想了很多个一二三四五,最后都被自己否决了。因为和各位在座的相比,对于教育,我还是个新手;对于我们学校的工作,我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至少现在我还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还必须更多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我想了很久,既然这些都暂时不讲,那么,我今天,就只和大家聊聊天,说说我个人的一些感触。

知道自己要来奉新一中工作,我当时心里确实有些惶恐。这对我几乎是一个很陌生的工作领域,而教育又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而我们奉新一中又是一所有着很悠久历史的学校,是我的母校。我小时候在这里读书,受过表扬,但更多的是批评,我一直对她怀有深深的敬畏。我现在看到一中年纪大一点的老师,心里还有刹那间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尊敬中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畏惧,也就是敬畏,他们在知识,在人格上都让我受益终生。我一直以为,一个能让学生敬畏的老师是非常成功的老师。走出校门以后,我目睹过我们这个社会思潮的起伏,道德的变迁,人心的无助,也多少了解一些教育界的风风雨雨。我越来越觉得,一些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糟粕,有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其实是弥足珍贵的,比如师道尊严的传统,爱心教育的传统,团结互助的传统,理想主义的传统,捍卫真理的传统,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这些传统有时候就像坚固的河堤,确保我们这个社会不至于洪水泛滥,道德失去规范。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坚守这些传统,我觉得就是坚守一个信念,坚定一个方向,坚持一个特色。教育的理念、方法可以更新,而且必须与时俱进,但骨子里的东西必须坚守,必须每日三省吾身,明白自己教师育人的责任。

置身于新的岗位,我在转变自己角色的同时(譬如,我坚持认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在学习思考一些问题。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想法,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有不少印象深刻,我想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现在还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我们会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也肯定会说出外行话,请大家抱着鼓励的态度给予支持。至于开学以后工作上的事,周书记会作详细布置,请大家按周书记的布置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提出几个观点,仅供大家讨论:

1、人生应该做一件大事。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话。也是我个人的一个人生体会。前不久,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一位美国著名的电台总监写的,中文译本命名为《人生下半场》。书中说人生就像一场足球赛,分上下半场。在两个半场之间,有一个中场,这个中场非常重要,它是人生苏醒的机会,是调整的机会,调整不好,你的人生就会过得很失败,调整好了,人生的下半场就能发挥得最完美、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作者相信人生的后半段可以比前半段更美好,而先决条件就是,你需要花时间想清楚,你想用后半段时间做哪些事情。为了帮助读者经历身心灵的更新,作者提出几个问题,建议读者自我省思:

──名利仍是我人生价值的中心吗?

──我有沒有一个永恒的价值体系来透视人生? ──我人生最高的目的是什么?该献身何种事业? ──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我希望后人如何纪念我?

──如果我能拥有完美人生,那该是什么样式?

在上半场可能没时间去思想一生要怎么过,匆匆忙忙地念大学、坠入情网,结婚,开始工作,尽力往上爬,集聚财富,过个舒适的人生。在上半场你疲于奔命,可能站在胜方。但迟早有一天你会开始扪心自问:“人生不过如此吗?” 当然,也有些人一生从未进入下半场,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下半场的存在。社会上一般人认为,进入不惑之年后,人生就开始老化、走下坡;“年长”与“成长”是不能并存的,甚至是互相抵触的。我并不认同这个想法,也希望所有的人超脫它。

世上多半的人在进入中场休息之前,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些苦难:病痛、离婚、失意、酗酒、沒时间与孩子相处、內疚、孤单落寞……。

我并沒有常常花时间想自己的人生,直到四十出头,我突然遭遇到人生真正的生离死别,我的两个朋友的极端不幸的故事让我的情绪跌入了低谷,我才开始好好的思想。一个尚未成形但强烈的念头紧扣心弦:我的一生不该只是为了名利,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才是。

我一直很相信人生的机缘,我相信我会和很多我佩服的人、我喜欢的人在一个时机成熟的时候相遇,就像金城武和梁咏琪的著名电影里著名的台词:他们彼此相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我今天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成为同事,真的是人生的机缘,我很珍惜这种机缘,并发自内心地感谢命运。人生是上半场追求成功,下半场追求意义的旅程。最终成功会失去它的魅力,意义才是人们真正追求的东西。在学校工作,不管生活多么平淡,但这是一件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是这个世界第一要紧的大事。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越接近中年,我就越觉得时候到了,该更多探讨有永恒价值的事物和问題,而不是目前短暂的东西。作者说:“我希望在下半场時,你开始感觉到內心似被春风吹动,我盼望当那火苗开始燃烧时,你觉得跃跃欲试、充满活力,再度觉得年轻、干劲十足,开始憧憬新的梦想。”

2、学校应该善待我们的老师。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的。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为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就自然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这里,必须说一下压力问题。压力就是动力。说实话,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我来的时间不长,但已经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了。我们大家都要有这种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必须是自己内心里真正感受到的,是真正的认为学校兴衰,我有责任。对于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工作的动力不是来自于责任,不是来自于对这门职业的热爱,而仅仅来自于学校给予的压力,这就不会有幸福感。在没有教师幸福感的校园里,学生还会好到哪里去呢?所以,我觉得一所好的学校应该致力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把校园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善待我们的老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人,特别那些用心做事,用力做事的人,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一中“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作为一个一中人的责任和光荣,感受到自我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存在,自我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价值。

3、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播种希望的人。这里面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目标希望。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岗位。这个奋斗目标应该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它首先应该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个人愿望。我的愿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愿望能不能成为大家的愿望。我们鼓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然后激励大家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二是超越希望。要鼓励大家各尽其才,并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追求卓越,特别要鼓励大家制定一些平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这里,我想重申一下很多老师都十分熟悉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与动力连在一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需要的提升,也就没有工作的动力。我相信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大家的需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办法,努力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师们新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不断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带来新的希望,开拓出更广阔的前景。如果说,教师是为学生播种希望的人,学校应该为我们的教师播种希望。

4、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外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甚至应该成为崇高的英雄,尽管我们的工作看起来并不轰轰烈烈,但我们是托起太阳的人,每一个奉新一中的人都应该成为英雄——对领导要求:事业第一,既有服务意识,又有超前意识,身先士卒,争当表率,要说“同志们,跟我冲”,不说“弟兄们,给我上”;对教师要求:每一学科都要有学科带头人,造就我们学校的名师,自己的“魏书生”、“李镇西”,无论在教学业绩上,还是人格魅力上,都要在教育界,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在全市乃至全省崭露头角,这是一中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学校应当尽一切努力为大家成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铺设台阶,让大家都找准自己的坐标,奋发进取,让师生共同成长成为我们学校亮丽的风景。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教师的素养问题。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领者和拓展者。他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说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的讨论,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比如,在语文课上,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以及尚未成熟的思维能力,都决定了他们对某些课文(不是所有课文)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在某些时候,教师以自己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的讲解,无疑给学生一种智力挑战,一场头脑风暴,一次心灵的冲撞,语文课应有深入心灵的感染力,醍觳灌顶的震撼力,一句话,语文课堂应有的若有所思或热泪盈眶的人文情怀,这都不是仅仅让学生之间展示交流所能达到的,而需要教师站在比学生更高的精神制高点去引领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素养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读书。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不能想象不读书的学校,更不能想像不读书的老师。

5、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我一直在县委机关工作,平常和很多单位有过接触,深知大多数单位的工作状况。我不是批评人家,而是说出一个事实。在一些单位,真正能干事,又想干事的人并不多,往往十几二十个人的单位就四五个人在干事,但这些单位都基本上还能够正常运转。学校就不同,我们一中两百多人,每个人的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想像如果我们学校像其他单位一样有那么多人不干活。只要有一个老师撂挑子,甚至只是出勤不出力,他教的那个班就完了,要是教了两个班,问题就更严重了,一百多个学生啊!几百个家长啊!所以,在我们这里,每个人的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都没有退路。这也是我们一些老师觉得其他单位工作更清闲的缘故,这确实是事实。这一段时间,总有朋友问我:去学校工作,比原来机关工作是轻松了还是更累了?我说,我在机关工作,也是没日没夜的,现在还很难界定这个问题。但我可以告诉你,在我们的学校,很少有闲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谁都在努力工作。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非常敬业,你们去那里看看,一定会很惭愧。所以,我内心感到很骄傲,因为我加盟了一个很优秀的团队。我们的学校跟其他义务制学校还不同,很大程度是老百姓直接拿钱办起来的,等于是购买了我们提供的教育产品,我们不能提供假冒伪劣产品,那样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努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今年温家宝总理到四川灾区看望百岁老人陈佳珍,老人握住温总理的手说:“你要努力工作啊!”“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认真地对老人说。这寥寥数语,感动了很多人。我一直以为,我们在单位工作,并不是在服苦役,多干点活,多动点脑筋并不会让你损失什么。不但不会损失,还会让你得到很多,譬如同事们的好评,学生们的尊敬,当然,最关键的,是你内心觉得无愧、充实、愉快。幸福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努力工作中来的,是从创造中来的,是从帮助别人中来的。据我的人生经验,一个在单位里面工作努力的人,他的人缘关系都比较好,一个喜欢偷懒的人,看起来占了便宜,其实都会有一个比较恶劣的人际关系环境,他的生活肯定不愉快。还有人说,劳动着的人是美丽的。我进一步认为,一个人工作努力不努力,甚至能够决定你的容貌。大家仔细观察,凡是努力工作的男人,眉宇之间都会有一股正气、英武之气,因为他经常思考问题而头脑灵活,内涵丰富,这种内涵是会直接影响他的气质的。有一句诗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有一位名人说:男人到了四十,应该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你们去看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即使他父母的基因很好,但都因为长期不动脑筋,没有追求,慢慢变得萎缩,目光如豆,相貌上鼠头鼠脑的。女同志就更不用说,如果说工作对男人相当于体育锻炼,对女同志那简直就是最好的美容术。我接触的女同志不多,原来工作的机关里(注意:不是县委办,县委办的女同志是很努力工作的)有很多女同志是不用干什么活的,养尊处优,平时就是修修剪剪,讨论怎么美容,怎么穿衣服。我们这里的女老师肯定没有她们那么多闲功夫,因为大家都肩负着男老师一样多的工作量(在这里,我要向全体女老师表达我特别的敬礼,特别的感动,谢谢大家!辛苦了。不是军功彰里有你的一半,另一半也是你们的)。但是我觉得你们比她们美丽多了。她们的那种美是脆弱的,是贴上去的,因为没有骨子支撑,所以也是暂时的。而我们女老师的美是智慧打磨出来的美丽,是岁月打磨出来的美丽,时间越久风采越迷人。平时也许忙于工作不注意,天然去雕饰,稍微修饰一下就光彩夺目。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为了美丽的容颜,美丽的人生而努力工作!鼓掌!人生的机缘、共同的志向、崇高的事业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以上五个应该只是我暂时想到的,我们还应该打造人文的校园、民主的校园、和谐的校园,让每一位老师在这里愉快地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愉快地学习,让奉新一中成为学生今后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关于我们学校如何发展,如何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个人也会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最要紧的是各位老师能贡献自己的智慧,一计一策,只要有利学校发展,学校都会认真对待,这个学校也是大家的学校,我们要让大家的智慧入股,让大家的热情入股,让大家的工作入股,使我们学校的这块大“蛋糕”里,有你的面,有他的盐,有我的糖,饱含着你的创造,他的经验,我的辛劳。关于我个人的工作,我在这里也表个态,我一定会从善如流,热切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很多老师对我个人还不太了解,这需要时间来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我在新浪网有个博客,在百度搜索里键入我的姓名就可以找到,欢迎大家光临作客。

亲爱的同事们!我们现在面临很严峻的挑战,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努力工作,抱定“学校兴衰,我有责任”的理念,一切挑战都可以应对,一切困难皆可以克服。作为一名教育界的新手,我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帮助、批评、支持。在这里,请让我用丘吉尔著名的演讲结束今天的谈话:“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奉新一中的存在,就没有奉新一中所代表的一切(这里我作了修改,没有时间征求丘吉尔先生的意见,但我相信他会同意的,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最后,我也向我的同事们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7.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2.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qing。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 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五、文体特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讲解“演说辞”的特点: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六、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七、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八、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8.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 篇八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词。作为一位锐意改革的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开门见山,在简单的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文章不长,但字字珠玑,处处闪耀着智慧的、教求育的光芒,历沧桑而弥新,跨越近百年,仍不失为一篇典范文章。

目前的教学状况是文体教学意识严重缺失。实用类文章的教学目标要依照实用文的本体功能,不能随意扩展其外延,也不能过度压缩其内涵。所以,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须牢牢守住“演说”二字。“既要教出演讲稿的本质特征,叉要教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这大概就是教学此文的难处所在”。而要解决这一难处,“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演讲核心句当可用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演讲辞中哪一句话点明了本次就职演说的主要内容?

生:“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2.“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里蔡元培先生要告诸君哪三事?:+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3.能说说你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找到这些句子?

因为这些句子都是文章的段首。非常醒目。

4.演讲的时候听众是没有讲稿的,怎么才能让听众瞬时捕捉到这些核心句呢?生:演讲时通过明显的停顿和重音强调。(试读)

师:对,这就是演讲辞的一个特点。(板书:告——思路清晰,中心明确)

这个开场,通过找中心句和关键句,让学生理解了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到演讲辞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的特点。演讲,由于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中心突出。本文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范本。它的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尤其重要的是,课堂上能把这些理解和体会化成真实的演讲诵读,学生 1

能借助语速、语气等的调整变化来表现演讲结构的特点,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演讲类文

本的教与学了。

二、深入理解

1.“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句中的“更”字怎么理解?

生:是表强调的。

2.作为北大校长,蔡先生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告。

(学生齐读后回答。)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北大的校风也非常糟糕,败德毁行,触目皆

是。

生:社会沦丧,北大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道德沦丧的洪流中。

3.请从演讲辞中找出写当时社会和北大的现状的句子,并 试着读出蔡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感情。(板书:告——有针对性,直面沉疴)

撰写演讲辞,要考虑听众的 需要,要与现实紧密结合,演讲所 提出的问题更应是听众

所关注的事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

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 疴,针对普遍存在于北大学子中,的不

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蔡先生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 友”,而不“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宗旨、德行、敬师,这是蔡元培先生三告的内容。这三点要求 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

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蔡元培

以社会观察家的犀利眼光,深刻地透析着中国社会和当时北大的弊病,“平时则放荡冶游。

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

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由这些句

子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

俗,腐朽守旧,了无生气。这个板块的教学就是针对演讲的针对性强这一主要特点展开,通

过对文字中的北大现状的捕捉,让学生切实理解“三告”直面沉疴针对性强这一主要特点,从而感受蔡元培先生严厉务实的改革家姿态。

三、品味语言

1.“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如何理解“长斯校”的“长”字?

生:名词活用做动词.是“做校长”的意思。

2.没说“在这里担任校长”,而古典成“长斯校”三导,再联系全文看,这篇演讲辞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是一篇文言演讲辞,有许多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我们再读读这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体味一下这种语言形式的现场

感受。(学生读)

有一种文化气息。很儒雅.很有风度。

师: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对当时北大的学子来说,很容易听懂。读起

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所以,我们要读出蔡元培先生从容不迫、儒雅博学的气度。这一告。告出了古朴

典雅,浅显易懂。(板书:告——古朴典雅,浅显易懂)

演讲的语言,总体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

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夹杂的特点。如本文,一方面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读起来言简意赅;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的特点,明快易懂,比起古文来好

理解。单从“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句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篇演讲

辞的语言特色。使得蔡元培先生的学者气质逐步清晰化。

四、体会感情

1.再读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句中的“请”字怎么理解?

生:表敬副词。礼貌,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表示对学生的尊敬。拉近感情。

师: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气势动力的源泉。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交流。“请”字,使得三告发自内心,充满尊重,绝无居高之气势,让在场学生容易

接受。

2.再读第一段,看看哪些语句哪些字眼同样充满诚挚的情感。

生:“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必闻知,渊源很深,关系很好。

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况时阅数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狠狠的夸了学生,然后再严肃地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良习气,这样使学生更能听得进去。

师:所以,演讲之告还要告得情感真挚,语重心长。些句子,(告——情感真挚,语重心长)

成功的演讲离不开“情”,演讲,要以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蔡元培的语

富有感情上的向心力,心理上的亲和力。这篇演说很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全场演讲中他都

是以师者和长者的身份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开篇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亲切,消除学生与新校长心理上的芥蒂。必字,给学生鲜明的肯定与赞扬。语言真诚亲切,在心灵上走近了学生,也容易让学生接受他的主张、爱之深、责之切。褒扬处不吝激情,批

评时同样深刻。苟字,饱含勉励。

作者寄望予青年学生,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痛心中有希望,愤怒中含激励,有痛心的指陈,有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的忠告,很有感染力。

四、探究手法

“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蔡元培先生还用了怎样的手法让三告重重地落进北大学子的心里?我们一起再读第一告。

用了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还举了当时的社会的现实例子

作者“三告”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语言恳切,事例翔实,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性。着重学习正反对比手法。(板书:告—正反对比,有逻辑性。)演讲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但更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这样才既有鼓动性,又有说服力。如果说感情是演讲的神经,那么哲理就是演讲的灵魂。激情更兼理性,这也是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的严谨透彻之所在。在提出“抱定宗旨”的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先从正面分析了,做学问是大学的性质,后从反面论证了“学而优则仕”的弊端,或误己误人,或危害国家,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所以。教学一篇优秀的演讲辞,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它是如何做到使听众“乐意听”“听得懂”,更要让学生理解它在传达观点时是如何注重逻辑上的严密性,使听众能够“心悦诚服”。

六、了解作者

“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近一个世纪前,北大响彻着蔡元培先生的 “三告”之声,这三告(还有两个计划),告出一位怎样的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让我们铭记这近一个世纪前的声音,读好蔡先生之告。全班演讲

上一篇: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下一篇:通信行业员工工作总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