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2024-08-07

幼儿心理案例分析(共8篇)

1.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篇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一、个案情况介绍

陈珂宇,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学知识很快。他是个中班的插班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内向,少言寡语,不合群,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家长工作忙,孩子上幼儿园比较早。平时都是老人带孩子,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只是注重孩子的衣食,不懂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

2016年8月16日—10月30日。

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

每天早晨上幼儿园都哭闹不休,拉着姥姥衣服不撒手,哭着不进门。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不愿意积极参与;对对一切都没兴趣。做不到完全不设防地接纳别人并让别人接纳自己。保护意识太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2.不自信

上课时,老师提问时,他从不举手,不抬头。进一步引导他回答问题时,他就直接说,:“我不会,不知道。”拒绝合作。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上学年龄小,接受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不敢表现自己。妈妈说,孩子上学早,比其他孩子年龄都小,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很少,慢慢地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了,不能融入班集体。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生活照顾太多,心理教育方面关注太少,导致他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不知道主动和别人交朋友。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动向。为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家长应该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孩子信任并接纳老师和小朋友,从而能和他人融洽相处。

2、老师应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赏识激励教育。

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说升旗仪式上,让他做护旗手。在美工课上时,随时抓住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上课时,多给他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让他回答能胜任的问题,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慢慢地,他开始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家长哄劝,而且能心情愉快催地主动提醒家长起床来幼儿园,并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有许多的朋友了。愿意站在大家面前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儿,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上课回答问题能主动举手,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家长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2.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篇二

【案例一】露露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 她爸爸妈妈离婚了, 她被判给爸爸抚养。爸爸忙着打工, 就把她托给了我们幼儿园, 周末接回家也只能见到她在农村种地的奶奶。她特别喜欢哭鼻子, 可能是缺少母爱的关系吧, 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哭。为了搞清她哭的原因, 我们对她进行了跟踪调查。第一次哭, 问起原因是佳佳玩玩具时没给她玩, 她就哭了。佳佳呢, 见老师来了, 就立刻拿了玩具给她, 她就停住了哭声。第二次哭, 发生在厕所里, 经询问, 原来是她要上厕所, 有人跟她抢第一, 她不肯, 然后就哭起来, 别人见她哭, 就让给了她。第三次哭, 在绘画活动中, 佳佳因没带画笔, 就向她借一支用, 她不肯, 就哭起来, 嘴中还念道:“奶奶不让。”

【分析】该案例中的露露, 第一次哭后, 她得到了玩具;第二次哭后, 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 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渐渐地, 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也因为如此, 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 越来越爱哭。据了解, 露露在家也是如此, 只要不合她意, 她就哭, 奶奶疼她是没娘的孩子, 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

【对策】

1、给予关爱。观察发现,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总是有缺陷。孩子不是性格抑郁就是习惯不良, 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露露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缺少父母的关爱, 积极情绪在家中得不到满足, 就要在幼儿园得到补偿。教师要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给予孩子妈妈般的关爱, 使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2、冷处理

在活动中, 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 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 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 告诉与她发生冲突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量不去理会她。渐渐地, 她发现, 她哭时, 没人站在她那一边, 也就不傻哭了。

3、创改设情境, 进行友爱教育

露露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 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于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培养儿童相互帮助, 相互谦让, 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如小朋友过生日时, 我们让孩子各自带来食品, 一起品尝, 共同分享快乐。在这样的活动里, 我们尤其关注像露露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 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4、请家长配合

露露爱哭, 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我们请家长配合, 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 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她懂得, 是你需要的东西, 不哭, 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 你就是再哭, 也是不行。

【案例二】娜娜是个性格内向、却又不大合群的小女孩, 母亲病逝, 父亲远在新疆打工, 她暂时由姑姑代管。姑姑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 无暇顾及她, 只能让孩子入周托。孩子行为习惯不太好, 总是悄悄拿小朋友的东西。晚上, 保育员查夜时经常看到她在其他孩子的物品柜中翻东西吃, 而小朋友的一些小玩具、一些日常用品也总是能在她的物品柜中找到。当小朋友管她要的时候, 她总是说:骗人!那是我爸爸给我买的。虽多次教育, 但收效甚微。

【分析】从该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娜娜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 她和其他孩子一样, 也十分渴望父母的疼爱:希望有爸爸妈妈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 但事实不能, 就幻想这些东西是自己的, 她不能明白拿小朋友的东西是错误的, 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还有, 孩子自制力弱, 虽然想听老师的话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对策】

1、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 我们经常有意接近她, 努力成为她的好朋友, 与她亲近, 经常带孩子到家里去玩, 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 像妈妈一样关心她。开始几次的接触并没有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 让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是一天早晨, 娜娜拿着我给她买的小玩具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孩子们都夸娜娜的玩具好。她说:“是妈妈给我买的”。说着看了看我, 笑了。从此她的脸上有了笑容, 而拿小朋友东西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2、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只要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和鼓励她,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树立自信心。和保育员商议后, 我们先从娜娜的行为习惯入手, 特别注意观察孩子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 让孩子活动在老师的视线之中, 随时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进步, 对于孩子的失误, 要留给孩子慢慢改正的机会, 不能急于求成。

3、友善提示。当孩子忘了跟老师的约定, 忍不住犯错的时候, 老师和小朋友要给予她善意的提示, 帮助她管理和约束自己,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时间长了, 习惯自然慢慢形成。

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四

【分析】该案例中的蒙蒙,第一次哭后,她得到了一块糖;第二次哭后,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渐渐地,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也因为如此,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爱哭。据了解,蒙蒙在家也是如此,只要不合她意,她就哭,父母怕烦,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对策】

1、冷处理

在活动中,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适当地将与她冲突的小朋友拉开解决问题,渐渐地,她发现,她哭时,没人站在她那一边,也就不傻哭了。

2、创改设情境,进行友爱教育

蒙蒙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如过新年时,我们让幼儿各自带来食品,一起品尝,共同分享快乐。游戏区里,请小朋友从自家带了来玩具,大家一起玩。在这样的活动里,我们尤其关注像蒙蒙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3、家长配合

蒙蒙爱哭,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我们请家长配合,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她懂得,是你需要的东西,不哭,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你就是再哭,也是不行。【案例二】朵朵是个性情孤僻、不大合群的小女孩。入园时,对妈妈尤其依恋,哭了将近两个月。进入中班后,每天早上来还是哭。上课时,提到有关妈妈的事,她就哇哇大哭,:“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平时,她也不大和小朋友一起玩,上课请她回答问题时,她不愿开口。在课外活动时,每当听到音乐,笔者就发现她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跳起来,可当我请她到大家面前表演给小朋友看时,她却一动也不动。绘画活动中,她总是嘴巴一蹶,口中念道:“老师,我不会。”与小朋友相处时,她有点霸道,稍不如意,便说:“我叫我妈妈来!”我与她母亲取得联系,了解到,他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朵朵是抱养的,家里所有长辈对她疼爱有加,其实,妈妈对她的要求还是蛮严格的,但无济于事。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朵朵是一个十分情绪化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想做就做,不想做,你再怎么劝,也是白费力气。这样孤僻、情绪化的性格与她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由于是抱养的,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等都非常喜欢她、娇惯她,一切的一切都在围绕她的情绪而改变。到了幼儿园,所谓的“爱”一下荡然无存。于是,她失落、孤独,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更谈不上表演节目了。【对策】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笔者常有意接近她,努力成为她的好朋友,与她亲近,与她聊天。开始几次的接触并没有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是一天早晨,朵朵穿着一身新衣服来上幼儿园,我夸她的衣服真漂亮,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晚上她回家告诉妈妈,蔡老师最喜欢我(是第二天她妈妈来告诉我的)。打那以后,在户外活动时,她时常来拉拉我衣服,拍拍我,还从我笑笑,渐渐地,她跟我亲近起来了。经观察,我发现她变了,每当她看见有小朋友哭了,她就连忙跑上前去,帮人家擦眼泪,还劝人家:“别哭,别哭,妈妈妈上就来!”我见了,连忙夸她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宝宝,她对我还是笑一笑,然后一扭身就溜走了。绘画活动中,我也有意接近她,只要她能拿起笔画,我就鼓励她,她就笑笑继续画,就这样,他总算能画出点名堂来了。不知不觉,她上课时,还愿意举手发言了,也愿意在小朋友面前表演了,这次“六一”儿童节还登上了舞台。

【案例三】林林是个聪明又淘气的小男孩,他尤其喜欢美术活动。有一次泥工课上,我按教材上的示范图教大家捏小兔子,小朋友都按着顺序在捏,不一会儿,有人报告,林林不听老师的话,在瞎捏。我走上前去,一看,哇!林林捏的小兔子真漂亮,头戴小红花,身穿花裙子,那姿势好像在无道,我连忙夸他捏的好!就是这样一个有创意的小朋友,他却最喜欢去攻击别人。几乎天天都有小朋友来报告:“老师,林林打我!”

【分析】林林是这学期刚从外地来我们这打工的民工子女,由于他们老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严,他们家有姐弟三人,上面是两位姐姐,她最小,有时男孩,自然就成了家中的宝中宝。加之他的父亲是工地的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工地的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别人也很难管住他,整天蹦蹦跳跳,十分顽皮,姐姐和周围的人都让着她,以致养成他好强、霸道、爱攻击别人等不良习惯。【对策】

1、变“缺点”为“优点”

因林林爱攻击别人,所以他在小朋友的心目中很有“威慑性”。于是,我就安排他做班级的管理人员,管理班级的纪律,他也非常乐意。但每次我都要交代他,小小值日生,事事都要做表率,不准打人,下次才有更多的机会去管理别人,小朋友才会听你的话。渐渐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不去攻击别人。

2、用“优点”克服“缺点”

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五

发布时间: 2010年1月20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爱心小屋

内容与要求:

* 感受相爱中的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用智慧和信心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情节。

* 尝试通过感受故事情节中的温馨,增加幼儿愉悦感。

环境与材料:

PPT 故事情节图片 计划书

过程与指导:

一、引出故事的名称

* 从图片上看故事里可能讲的是谁的事?(引出故事的名称:《爱心小屋》

二、理解故事的内容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他们的身高相差怎样,这样会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 虽然它们的身高相差很多,可是他们俩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两个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对相爱的人住在一起会不会因为身高带来很多麻烦?

* 于是他们搬进了长颈鹿的家,他们会遇到麻烦吗?

(教师出示长颈鹿家中的画面)

* 发生了那么多的麻烦事,他们两个会不会分开呢,为什么?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他们希望爱心小屋里的东西他们俩都能用,既能适合高高的长颈鹿夫人,又能适合矮矮的鳄鱼先生。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帮他们?

三、设计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的家

* 帮助设计门、楼梯、桌子等。

* 引导孩子讲讲自己和别人的设计。

巩固与拓展:

* 引发幼儿在生活中感悟各种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得设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附:

故事

爱心小屋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虽然,他们的身高相差很多,但是他们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俩个才能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搬到了长颈鹿的家。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生活在一起了!可是每当用餐的时候,不是鳄鱼先生身体太矮够不着桌上的饭菜,就是长颈鹿个子太高费力地弯着腰用餐;还有每当跨高高的阶梯时或开高高的门锁时鳄鱼先生就无可奈何了;有时用厕所时鳄鱼先生差点掉进马桶里。唉„..那么多麻烦,正是糟糕透了!

这些麻烦事让这一对相爱的人伤透了心。晚上,长颈鹿夫人对鳄鱼先生说“亲爱的,怎么办呢!”鳄鱼先生说:“没事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属于我们的爱心小屋的。”

第二天,鳄鱼先生和长颈鹿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过了几天,他们开始努力地建造自己的“爱心小屋”。屋子里的每一样用具两个人都能用,而且既舒适又方便。他们终于能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了!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猜一猜,他们新造的“爱心小屋”是怎样的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国旗飘飘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五星红旗,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关心他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红纸、粘纸、麦管等。

活动过程;

观察与指导:

一、让幼儿观察国旗

讨论:国旗是什么样的?

上面有几颗星?每个星一样吗?他们分辨是什么样子的?

二、鼓励每人制作一面国旗。

三、幼儿制作

知道国旗是五颗星星在一起。(其中一颗大星、四颗小星。)

提醒幼儿不要将星贴在边上,有适当的空处可以帖上麦管

四、将作好的红旗布置教室

想想我们将五星红旗可放在教室的那些地方?

(墙上、彩车上、门口、插在玩具橱上„„)

建议与调整:

与音乐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红旗飘飘》的歌曲声中结束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去旅游

活动要求: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带领同伴了解当地的著名风景及特色

2.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广阔,间接地感受国家的雄伟,增加幼儿爱国的热情。

活动展开;

一、自由欣赏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你们当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旅行家啊!他们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你看。这些就是他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展开讨论

1.他们去的地方你认识吗?

2.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

3.你是从照片上的哪个部分看出来的?

4.我们请这位旅行家来公布正确的答案

5.我们的小脚印走遍了祖国大地

6.你们觉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

7.他们都是各有特色的。

8.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

9.他一共有几个城市呢?

三、拓展话题

1.你最想去哪里?

2.为什么?

3.让我们来寻找一下它的位置。

四、延伸

中国地图——我最想去的地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我爱北京天安门

活动要求: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吗?

2、你能在哪里找到我们的天安门?

二、欣赏歌曲

1、请你听一首歌,听完以后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2、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3、你听出它是几拍的歌曲?

4、它的歌词美吗?美在哪里?

5、你听到了什么?

6、愿意在我们美丽的天安门照片留念吗?

7、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唱!

8、以拍照的形式鼓励唱得认真的孩子

三、创编动作

1、你愿意在我们天安门前跳舞吗?

2、让我们随着音乐和歌曲一起来跳舞。

1、我们给跳得美丽的、与众不同的孩子拍张美丽的照片

建议与调整:

歌曲演唱中幼儿富有表情,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孩子,幼儿的动作创编有一定的难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我唱着歌儿骑着马

活动要求:

1、让幼儿学会并乐于与同伴交流.2、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有兴趣了解中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北京天安门、喜马拉雅山、大雁塔、延安宝塔山、大熊猫、乐山大佛。

2、歌曲:“我唱着歌儿骑着马”磁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了解内容。

讨论:我们祖国的全名是什么?

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二、观看课件,交流谈论。

图一:(儿歌:青青的草„„大马)

小朋友骑着马在什么国家旅游?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首都,我们中国的首都在哪里?

说说大家知道的北京。

图二:(什么大„„青天)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的什么地方?

我们红旗上的五颗星星怎么那么特别!

图三:(山么山„„高山)

我们中国有哪些山?

最有名的山是那座,为什么?

说说世界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登山运动员。

图四:(什么高„„宝塔)

了解大雁塔。

图五:(什么宝„„国宝)

什么是国宝呢?

我们国家有什么国宝?

三、边看图边念儿歌。

四、教师问,孩子答。

五、欣赏歌曲。

建议与调整:

活动目标要调整为以幼儿的角度出发来撰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运动健将 内容与要求:

* 激发幼儿对各种运动比赛项目的兴趣。

* 感受运动健将坚韧、勇敢、合作、自信的运动精神。

环境与材料:

* PPT:单个比赛(举重)、两个比赛(摔跤)、团队比赛(篮球)的分部照片。

* PPT:颁奖升旗仪式。

* 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

过程与指导:

一.导入主题

近来我们了解了很多奥运赛事,今天老师把他们的照片带来了,请大家来看看这些奥运健将在参加什么比赛。

二.分享经验

图一:举重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举重的照片)

* 这是什么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些运动员怎么会举起这么重的杠铃?

* 哪些运动是一个人参加的比赛。

图二:跆拳道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跆拳道的照片)

* 这是几个人参加的比赛,什么比赛项目?

* 怎样才能战胜对方?

* 哪些奥运比赛项目也是两个人进行比赛的?

图三:篮球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篮球比赛的照片。照片中有姚明)

* 这么多人在参加什么比赛?

* 只凭姚明哥哥一个人能战胜对方吗?

* 应该怎么合作?(播放一段篮球赛事)

* 还有哪些比赛项目也是要有大家一起合作的?

图四:颁奖升旗仪式

* 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得冠军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运动项目图标和汉字游戏 * 找朋友:汉字图标配对(各种运动项目图标)

巩固与拓展:

6.幼儿园心理成功辅导案例 篇六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人们不分种族、地域、职业、老幼、男女,都把幸福作为生命体的永恒追求。幸福是什么?无可非议幸福作为一种具有内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观心理体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有人认为”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愉快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每天从家到学校,面对一群嘈嘈不停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源于教学教育工作的成就,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尊重,源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源于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源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我认为,教师要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潜能,明确兴趣和爱好,尊重自己,才会有幸福感。幸福感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如教师是你梦寐以求的职业,而且在教书育人中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这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一个没有积极自我观念,不能恰当认同他人,不能面对和接受现实的教师,就失去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是很难有幸福感的,所以教师要提升自我境界,塑造好自身的人格。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多地去批评或抱怨,如果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发牢骚上就永远没有幸福感可言。同时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享受生活和友情不一定需要许多的钱,关键是有没有一种先进的理念,当我们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会、泡吧、旅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给我们增添许多快乐和幸福的。

教师应在教书育人中首先使自己形成健康幸福的心态,即一种平常的心态,一种感恩的心态,一颗对工 作、对学生爱的心态,一种没有嫉妒和抱怨的心态。这样做了,教师的幸福感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让我们这样尝试一下吧: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做好心态的自我调整的同时,充实些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工作与休闲,学会苦中寻乐,学会享受教育。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然后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再者要懂得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丧。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加剂。

还有要享受生活。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泡个吧、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其实对教师来说,影响其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压力,精神压力、职称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因此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在关心教师职业行为时,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上级和社会的关爱是教师最渴望的,有时哪怕只是一个细节

7.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篇七

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其心理健康状况在一般心理健康标准上还有更加细致和严格的要求。综合各类观点和幼教职业特点,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内涵还包括:正确的认知:能够正确、合理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事物, 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幼教工作, 与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良好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够合理地调控情绪, 愉快地学习和工作;坚强的意志:工作自觉性高, 敢于面对挫折, 有恒心和毅力, 自制力好, 不放纵、不任性;健全的人格: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 自信并热爱生活、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积极乐观地与学生、家长交流;积极的调控能力:能够自己调控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了解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2]。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对白银市白银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展开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白银市白银区幼儿教师共107名, 发放问卷107份, 问卷回收有效率98.08%。调查对象均为女性, 其中教龄5年以下24人, 5~10年57人, 10年以上21人, 共102人。幼儿教师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几乎都是中专学历, 很少有大专或本科生。收集资料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 得出相关结果。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 该量表由Derogatis·L于1975年编制, 王征宇等人在1984年进行了修改。共有90道题目, 每题用5项评分, 症状从没有到严重, 分别为1、2、3、4、5分。分数越高, 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症状越明显。本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并有全国常模作比较。

1.2.2 访谈法

问卷调查之后, 对部分幼儿教师进行访谈, 着重了解其教龄、工资水平、心理压力源、职业满意度等。

2 结果

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本调查维度的同质性系数为0.77~0.99。

2.1 SCL-90量表因子得分检出人数与比例

多数学者认为, SCL-90所测试的9个因子中, 任意一个因子得分或阳性平均分≥3分, 则定义为超出正常分, 严重程度就已经达到中度水平, 也预示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4]。以此为依据, 本次调查102人中共检出11人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检出率为10.78%。排在第一位的因子是强迫症状, 检出率2.94%;第二位的是偏执和焦虑, 检出率均为1.96%;第三位的是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 检出率均为0.98% (见表1) 。

2.2 幼儿教师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本次调查的白银区幼儿教师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 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明白银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 (见表2) 。

2.3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教龄差异性检验

随着教龄增长, SCL-90量表中强迫因子得分和偏执因子得分增高, 幼儿教师教龄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很大差异 (见表3) 。

3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白银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 但是某些方面尚存在问题, 不容忽视。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 现将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3.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乐观

3.1.1 较高的职业满意度

白银市是一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以铜开采和冶炼为主, 大多数市民都是工人。与工人相比,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很吸引人, 这是一份干净体面的工作, 有双休日和寒暑假。在访谈中发现, 白银区80.00%以上幼儿教师的父母都是工厂工人, 父母都支持她们从事这一职业。这有利于幼儿教师保持自信、乐观、宽容的性格和意志, 具有较高的职业满意度, 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3.1.2 良好的人格特征

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身人格特征有很大关系[4]。白银区幼儿教师95.00%以上都是本地人, 几乎全部由女性组成。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小且稳定, 自我期望值不是很高;同时, 从事这一职业者年轻人居多, 大都热情且能歌善舞, 乐观外向, 不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3.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3.2.1 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铜资源开采枯竭, 白银市面临着经济转型, 大多数工厂工人失业, 由此导致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每个人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巨大挑战, 幼教职业也不例外。激烈的竞争环境给幼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5]。同时, 幼教工作本来就琐碎繁杂,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期望值的升高, 她们的工作压力也加重。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早教问题, 白银区幼儿教师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值很高。大部分家长在幼儿园选择方面有很高要求, 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进入幼儿园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等也有较高期望, 这种高期望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3.2.2 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幼儿教师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的关系是否融洽, 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白银区幼儿教师主要为女性, 大都争强好胜但又不轻易表现出来, 容易产生猜疑和嫉妒心理。例如, 在白银区某口碑较好的幼儿园, 有两位年轻的幼儿教师经常攀比, 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家庭都要一较高下, 平时在对方面前虽然不表露, 但在同其他人聊天时总会表现出对对方的不满。

4 建议

4.1 管理层面

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要求其要有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政府应该想办法提升幼儿教师社会地位, 提高待遇, 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政府应设法拓宽就业面, 加强幼儿师资专业培训, 公平竞争, 统筹调配, 减小职业竞争压力。

同时, 幼儿园应合理设置幼儿教师岗位, 优化师生比例, 不让教师超负荷工作。可灵活聘用大中专幼师专业学生来分担部分工作, 减少无实际意义的评比和检查活动。

另外, 宣传部门及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渠道, 倡导家长理性对待幼儿教育问题。可组织幼儿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各种活动, 与幼儿教师多沟通交流, 了解幼儿发展状况, 及时对幼儿进行辅导, 这样不但能减轻幼儿教师工作负担, 而且会提升幼教质量。

4.2 自身方面

作为幼儿教师, 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积极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尝试多种有关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 如听听舒缓的轻音乐, 唱一些欢快的歌曲, 找朋友倾诉, 或者去宁静的大自然散步冥想等。同时, 幼儿教师要对工作、生活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要善于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学会从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角度对待问题。

总之,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发展、生活学习和工作事业, 还对幼儿心理健康及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联合多方力量, 保证幼教质量。

摘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与幸福, 更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以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为调查工具, 对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部分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结合访谈, 旨在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白银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卢长娥.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评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4 (3) :51-54.

[2]曲苒.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55-57.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4]朱晓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阐释[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 (12) :51, 105-107.

8.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篇八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某些危及机体生命安全、影响身体健康的异常刺激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某些正常的而又于人无害的刺激一味感到害怕,则是完全不正常的,严重的甚至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克服的方法做一些探索,以便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幼儿惧怕心理产生原因的认识很多,例如陈鹤琴指出“儿童生来所怕的东西不多,惧怕大都是后天养成的。家庭教育之不良,周围邻居之恶劣影响,于是慢慢养成了种种惧怕的习惯,如怕黑暗、怕狗、怕猫、怕昆虫等,都是对于人生有很多不便的影响。”而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则指出“出生后最初几个月的婴儿似乎根本没有恐惧本能,从来没有受‘黑暗可怕’暗示的孩子似乎也不害怕黑暗,许多我们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都是后天养成的。成人不大惊小怪,恐惧也就不能产生。”如此看来,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成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条:

(一)个体不愉快的经历

个体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1岁以下的幼儿对所有的动物都几乎没有恐惧感,甚至一条小蛇也能让幼儿异常兴奋,但如果家长因为害怕小蛇会伤害到幼儿而异常惊恐地大叫,这样,幼儿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防备。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曾做过一个实验:每次在孩子看老鼠的时候就在孩子脑后反复敲一下锣,来教不满周岁的孩子害怕老鼠,敲锣声令人害怕,然后老鼠通过孩子的联想也变得可怕起来。由此可见,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会让个体形成一种深刻印象,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个体经历中的一些事物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由此会让幼儿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二)成人的胆怯心理

如果与幼儿经常接触的成人是一个胆怯的人,那么他的胆怯也将会很快传染给幼儿。比如妈妈是一个非常害怕小狗小猫之类动物的人,那么她的这种恐惧感也将很快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也会对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三)事物的新颖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曾指出:“如果儿童遇见了任何与他所熟悉的认识过程不符的事,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新东西突然以强大力量冲击旧的东西,将熟悉的概念挪到未曾意料的混乱中,而没有可能马上理清,然后引起强烈的不安的震动,即对神秘物的恐惧。”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这种情况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一个尚在妈妈怀抱里的幼儿,当看到陌生人跟他打招呼或与他逗乐的时候,幼儿会立刻把头埋进妈妈的怀里或避免与陌生人对视,由此可见,事物的新颖性会对幼儿惧怕心理的产生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四)外部消极语言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于同伴、父母等人的一些消极的语言信息也会对孩子惧怕心理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当孩子不听话或者不顺从父母意愿的时候,许多家长为图省事喜欢用一些夸张的、恐怖性的语言来逼迫孩子就范。如“再不好好睡觉大象就来把你背上山去了”等,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生活中并不罕见。孩子受到大人的这种言语恐吓后,容易产生对外界的错误认识,并由此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某种东西的惧怕。

(五)外部媒体消极信息带来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电视等媒体信息也可能会导致幼儿惧怕心理的产生。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电视等媒体上的一些恐怖镜头往往会让孩子想入非非,由此导致幼儿恐怖心理的产生,并且这种心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

二、消除幼儿惧怕心理的对策分析

(一)逐步熟悉陌生的事物

对幼儿不合理的惧怕可通过让幼儿逐步熟悉的方式来消除恐惧。例如,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天花板上一些模糊影子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于是我便用手指在墙上或天花板上弄一些影子,有时候还会拿着她的小手指一起弄影子,渐渐得她开始喜欢上这种游戏,还时不时自己拿着小手指晃来晃去,然后看着墙壁上自己小手指的影子晃来晃去便会高兴得大喊大叫,这样很快就消除了她对影子的恐惧。再比如,有人送给女儿一个音乐小屋,上面有很多的动物图案,按这些动物图案时小屋就会发出对应动物的叫声。对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女儿似乎一开始就特别适应,也非常喜欢,但每次按到牛图案的时候,因为牛的叫声有些低沉,女儿总是显得非常紧张和害怕,并且开始对这个音乐小屋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这个玩具收走,而是放在相对远点的位置,并在女儿比较开心的时候按一下小牛的图案。虽然牛的叫声依然会让女儿有些紧张,但渐渐得她开始习惯了这种叫声,最后完全消除了对这个玩具的惧怕。一般说来,在采取合理的措施让幼儿消除对事物的惧怕之后,最初使幼儿产生惧怕的神秘感甚至能够给孩子带来愉悦。因此在实际生活及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对幼儿一些不合理的惧怕一定不能简单放任,而应该通过合理措施让幼儿熟悉他所不清楚的事物,逐渐消除幼儿的惧怕心理。

(二)用自豪感来抵消惧怕心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段正常胆怯阶段:动物、奇怪的声音以及各种不同的新事物都能引起孩子的恐慌。其中如何抵消女儿对大海的恐惧曾让我大费周折。第一次带女儿到海边是在女儿大约两岁半的时候,她一开始来到海边几乎不敢离开大人的怀抱,由远而近的海浪,海浪的声音,甚至沙滩上小朋友挖出来的一个个小水坑都能让孩子极其恐慌。为了消除女儿对海的恐惧,我们先把女儿带到离海水比较远的沙滩,并陪女儿玩挖沙的游戏,渐渐地她不再畏惧挖沙挖出来的海水,而且很快喜欢上了挖沙的游戏,并开始尝试着把小脚丫放到自己挖出来的小水坑里,这样就消除了女儿对海水的恐惧;为了让女儿熟悉海浪的声音,我们特意在涨潮的时候带她到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在她熟悉海浪的声音后,带她到能看见海浪的地方,使她注意到海浪来了之后又走了,再加上其他孩子的示范,才使她最终能靠近海浪而不感到恐惧。但她依然不敢赤脚在海水里玩耍,于是我们在她露出对海水的恐惧时会通过语言让她感到害臊,而一旦她表现比较勇敢的时候就热烈地称赞她,这样很快她不再抗拒赤脚走在海水里。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对海的恐惧感尚未完全消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豪感的抵制。

(三)科学合理的解释

孩子的恐惧心理有的来源于想象作用,有的来源于本能作用,而对一些神秘物的恐惧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本能作用,比如对黑夜的恐惧、对闪电的恐惧等。对这些因为本能作用而产生的恐惧,最恰当的根除方法无疑是给予孩子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要有可能,就要向孩子解释任何使他恐惧或感兴趣的一切,这样甚至可以把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转变成孩子进行探索的兴趣。

(四)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想要消除孩子的恐惧,首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没有恐惧。如果你害怕打雷下雨,则孩子第一次在你面前听见打雷就接受了你的恐惧。因此,父母一定要在一些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的事物面前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自己的表现来避免孩子惧怕心理的产生。

幼儿惧怕心理的消除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教师除了要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外,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幼儿表现出惧怕心理的时候,除了要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外,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搂抱、亲吻、解释等来缓解、降低直至消除幼儿的惧怕感。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罗素.幸福之路.傅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村干部的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同济大学医学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