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2024-08-01

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精选8篇)

1.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篇一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命脉。要把学校教育做好,必须重视和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我是一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从两千年毕业至今已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十年。在这期间,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效果不错。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用爱的阳光,发展学生个性,加强人格教育

1.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对人格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中人际关系对于个性的发展影响较大。2006年的九月份,新生报到当天,我校安排大扫除我发现有的同学连地都不会扫,此情此景对我的触动很大、感想很多……,第二天,我就召开主题班会——“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教会学生应脱离家长呵护的翅膀,一飞冲天,让孩子学会自主、自立,重塑一个新的自我,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为班级献计献策,争创“洁净、温馨、文明、团结”的先进班级。一学期后,学生们已能自己照顾自己,并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每周开学学生们都能主动将班级重新布置一番,每当你走进教室总能感觉到一种清新、高雅,赏心悦目的情怀,任课老师都说:“咱班的学生太懂事了,我们上课也不觉得累了。”听了这些话,我感觉到了些许安慰,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2.爱和尊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爱,不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恩赐,更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而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教师不仅要热爱、尊重那些学习成绩好和听话的学生,更要用满腔的爱来尊重那些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能时时约束自己的学生,想方设法用师爱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这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班长轮周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的自主性重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

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需要,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个新的班集体由几十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班级成立之初,学生彼此不了解、不熟悉。这时,班主任就应多观察、多分析每个学生的言行,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表现,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干部素质,是实现班级管理的关键。因此,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得力的、具有管理能力、深受学生信赖的干部队伍。开学第一个月,班级实行班委轮周制,每周挑选几名同学做临时班委,全面负责班内各项工作。在这一个月中,我还组织了主题班会“最真实的我”,以联欢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一种放松的环境里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一个月后,班级进行公开竞选,整个竞选过程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班委成员的决定权交给同学们。在竞选中全班45名同学全都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每位同学都愿为班级建设作出贡献。从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拳拳之心。班委成立之后,每位班委均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为班级工作献计献策,使班级工作逐步走上轨道。

三、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没有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逐见成效。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所以,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四、创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强化思想育人,是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班级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成员的动向和言行。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力量,是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舆论和班风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制约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归纯真的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班级管理实际行为,就是要求班主任组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主题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才是我们开展丰富主题活动的价值追求。

班主任的工作是科学的、艺术的。总而言之,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我的班级中真正的快乐的、健康的成长。

2.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篇二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核心

人才、人才, 先成人后成才, 成人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俗话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教育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东西———情感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亲情

亲情是一首永恒的歌。儿童的道德观一般从他们纯洁的情感引起, 他们通过关心公正、善良的东西, 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亲情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感情, 是最直接最亲切的感情, 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感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 然后才是学校。他认为, 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种爱的情感来自亲子之间。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 使婴儿感到愉快、满足, 爱的情感便在他的心里萌生起来。当儿童恐惧或啼哭时, 母亲给予他 (她) 保护和抚慰, 由此信任的情感便在孩子的心里萌发, 而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 遂萌发良心。随着孩子的长大, 他 (她) 会从爱母亲提升到爱双亲, 爱兄弟姐妹, 爱周围的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对儿童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以深厚的感情和爱心来对待和教育他们。亲情缺失学生的心灵往往会被扭曲, 造成畸形发展。江苏金坛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 (15岁) , 为了所谓的“个人自由”, 用榔头将管他较严的母亲杀死。当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向他了解情况时, 他一点也不后悔, 他说:“杀了妈妈后, 我感到自己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再也没有人干涉我的自由了。”可见情感教育, 尤其是亲情教育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友情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 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而不与其他人交往, 人与人总有许许多多的联系和依赖, 因此仅有亲情是不够的, 还要有更宽更高层次的情感———友情。

友情是一杯芳香的茶。裴斯泰洛齐的“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认为:当儿童上学校之后,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日益扩大, 他 (她) 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员, 因而又把爱逐渐扩大到爱所有的人, 爱全人类。友情主要是与同学、同事的交往, 在交往中形成的互敬、互谅、互帮、互助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马加爵就是因为不能体验友情而对同学大开杀戒, 酿造出举世震惊的惨剧。因此培养学生的友情也是培养学生品德最关键的, 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培养学生的“爱情”

1、自爱。

自爱即爱己, 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信任和敬重。对自己信任, 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负责, 对前途理想充满信心, 奋发向上, 刻苦钻研。对自己的敬重, 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看重, 不自轻自贱, 不自暴自弃。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发展人的自爱开始。自爱是人的本性, 人若不能自爱, 就谈不上爱护其财产, 也就谈不上爱护别人。”现实生活中那些轻生的人就是不自爱的表现, 他 (她) 不自爱, 带给别人的往往是痛苦。“仁者爱人”, 德育的目标就是把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 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 这样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 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爱。

2、爱人。

爱人主要体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这种人能以同情心待他人,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自己不要痛苦, 也不把痛苦带给别人, 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有缺点和错误, 他 (她) 首先从自己身上找起, 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能采取宽容与谅解的态度。即“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仁”曾被孔子认作最高的道德准则来以推广。他说的“仁”就是爱人。马加爵之所以对同学下毒手, 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爱人之心。据报道马加爵小的时候在家里和奶奶争看电视, 因争不过奶奶而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一系列的“恨”字, 可见爱的缺失其后果是多么可怕。

3、爱国。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最高层次, 它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 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曾经也说过:“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更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

3.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篇三

关键词:国际化;高校德育;价值观

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青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关口,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任。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除要接受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智育之外,以思想修养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如何应对挑战,积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德育工作目标体系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科学价值观教育和人格教育三大部分。[1](P.52-55)其中,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的功能和属性,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价值观是作为主体的人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它一方面表征人所持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与目标,另一方面表征人的价值尺度和准则。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从个体角度而言,不同的人对客体价值的衡量遵从不同的尺度,亦即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从社会层面来看,价值观念系统也是十分复杂,在不同经济社会条件和思想观念状态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有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它与社会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意识形态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它也是高校德育的难题。当前,对于社会主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于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是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人生,明辨是非善恶荣辱,进行正确实践活动的依托。价值观如何将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实践方向和职业选择,乃至决定其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成就。概言之,学生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将决定人的一生。因而,高校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特别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二、国际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高校德育需要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即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当前,国际化是高校德育工作最突出的时代背景。国际化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呈现开放性,作为德育工作对象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信息渠道快速获得丰富信息、思想倾向复杂而又活跃,进取意识、成才意识更加高涨。然而,国际化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还是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抑或是国际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现实问题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一)国际化挑战民族性,冲击民族传统,消解社会主义道德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如,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以“夙夜在公”为荣;推崇仁爱原则,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讲求谦敬礼让,“不学礼,无以立”;追求精神境界,将道德需要作为精神需要的最高层次[2](P.95-99),等等。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传统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反映在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中就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国际化背景下,其结果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道德形成了冲击。部分青年学生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丧失了自身对传统道德的尊崇,缺乏对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认同,对是非善恶缺乏清晰和明确的辨别,甚至选择了完全抛弃传统而走向对立的另一面的极端做法。

(二)国际化挑战传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明显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市场经济的原则及实效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经济领域的效益至上、等价交换原则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动摇着以利他和自愿付出为基石的传统道德基础。部分青年学生以此为行为准则,以满足自身需要作为标准,由以往追求崇高理想转向追求实效,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毫不犹豫地将“义”置于“利”之后,甚至出现在价值取向上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现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被置于脑后,对人生的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代替了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国际化挑战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

国际化背景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影响逐步加深,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某些西方大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利用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立体综合运用,传播西方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对社会主义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极力推广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削弱了其对当前主流政治观念的认同,或者使其产生政治上的冷漠甚至逆反心理。因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国际化带来了学生思想的极大改变,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许多大学生放弃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因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仍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任。

三、路径选择:直面挑战,强化高校价值观教育

基于国际化这一背景,高校若想提升价值观教育水平,首先需要正视国际化这一大趋势,而决不能选择麻木或回避的态度。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在价值观教育中强化国家观念、主流价值以及道德价值,这是培育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必然选择。

(一)直面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

在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道德的视野中,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必须要建立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世界视野里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宽广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强化国家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个体利益的最根本保障者。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基于此,高校德育应强化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以使得高校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全球化理论思潮,能够准确把握批判分析的内在尺度和取舍借鉴的主要依据,从而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二是开展时事和形势教育,使得大学生对所处的时代与世界有基本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特别是正确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确看待我们国家的发展,坚定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三是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前进的方向与动力的综合。理想包括职业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它们分别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各自的引导力;信念根据层次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是人内心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人的理想一旦形成,便会以坚定的信念尽全力为其最终的实现而不懈奋斗。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及人生奋斗目标的选择。因而,高校德育工作应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清实现这一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时刻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三)大力倡导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是稳固社会秩序,施行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当前,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方向,为其形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提供了动力。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对一个人而言,真正决定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念等非智力因素。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将通过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养成等方面的作用影响一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进步与未来。在倡导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高校的价值观教育要着重处理好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社会生活中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关系。在思想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的主旋律,在各种思想文化领域,则在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持宽容态度。

(四)着力加强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尊重民族的文化传统,大力倡导民族文化是高校德育要担负的历史责任。高校要在德育工作中通过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传统和文化教育,要针对学生的道德现状,如道德失范、文化异化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鼓励学生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推动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群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某些过度宣扬价值规律、金钱主义的观点,更需要高校德育工作中坚持强化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地位,是学生明确这是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实现诚信友爱、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保证,从而在行动中践履之。

参考文献

[1]吴倬.论科学价值观教育在当代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2).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 篇四

为了使他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我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他的爸爸,他爸爸向我介绍的全是关于他的缺点,从他爸爸的口气中我清楚他很不受家人的喜欢。原来,他的爸爸在6年前和他母亲离婚了,问题出在女方。他爸爸有爱生恨,因此对前妻和他生的这个儿子也一起恨了。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个没有家庭温暖的孩子多需要爱呀;一个没有人同情多需要人帮助。我找到了他平时表现出来的“冷漠”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爱”。俗话说“爱是一种力量”“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何不以“爱”的方式来解决他的思想问题呢?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体育活动。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5.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篇五

一,班级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班主任花力气组织一个班级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许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或许是通过这个活动来纠正某种陋习,或许是为了解决某个同学的思想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一主题收集素材,明确分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个班级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二,班级活动要有可操作性

班级活动是由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组织的,班主任充当的只是一个导演的角色,自始至终参与活动的应该是学生,那么你设计的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独立完成的。如果班主任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了,这个活动就没有意义。再如果你这些活动都设计得很好,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施也不行。三,班级活动要有全员参与性

一个班级活动不是为哪一个学生组织开展的,只有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才有意义。有的老师设计的班级活动就像为某几个学生搭建的舞台,他们从头至尾都在上面唱独角戏,而下面的观众兴致又不高,搞得最后一个班级活动雷声大开场,雨点小收场,没取到什么作用。孩子们其实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如果班主任能把大部分或全部学生都设计到活动中去,让他们都感觉我的角色也举足轻重,那他们的参与要有兴致得多。

四,班级活动要形式多样性

6.班级德育工作的论文 篇六

班级德育内容要通过活动来渗透。我除了认真依据班务计划开展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外,我也让每位学生在新学年初制作“座右铭”(尺寸一致),内容包括姓名、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最崇拜的一个人、我的优点与缺点、本学期的奋斗目标。与写周记相结合,写诸如“名言给我的启示”“我崇拜××”.个人松懈时读一读“座右铭”,警示自己。值日班长写“一日格言”,晨会时进行“三分钟演讲”,节假日读书读报,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名人事迹,时时以他们的精神激励学生。设置“班级荣誉册”,记录每个学生及班级取得的荣誉,让他们懂得这是在为班级做贡献。对于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应以班委会的名义印制喜报,给家长报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有了信心,参与活动更加积极主动。我班要求一月之中,家长要帮学生写一篇周记,大多数家长在周记中肯定学生各种习惯的形成,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家长也参与了学生的管理。特别是我校学生五点半放学,有一些学生不能迅速回家,有些学生甚至结伙干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我班实行了下午放学固定电话汇报制度。如今,学生电话汇报已成了习惯,遏制了不按时回家、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班级管理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迎合了学生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统一了学生的思想,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7.怎样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 篇七

一身教胜于言教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喜欢模仿, 这是他们共有的心理现象。他们常常崇敬以身作则的教师, 不喜欢一味说教和简单粗暴的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学生不仅听其言, 而且还会观其行。从管理学的角度上看, 教师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他的威信。威信与教育效果成正比, 威信越高效果就越好, 而教师的威信又取决于教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所以, 我非常注重规范自己的行为, 严格要求自己, 将为人师表常挂心间。例如, 教室的窗户没关, 我会亲自轻轻关上;地面脏了, 我会一声不响地打扫干净;谁的桌椅没摆放整齐, 我会过去帮他扶正……不仅如此, 我还会义务维修班级的一些物品, 比如桌椅板凳、门窗等。另外, 我还义务为各班制作木尺、门楔子等物品。我要求学生刻苦学习, 自己就总是早来晚走;我要求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自己就总是衣着整洁地走进教室而且从不随地吐痰和扔一张废纸。在这无声的语言中, 我们班的教室总是干干净净、窗明几净, 桌椅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且无缺损。

记得我班第一次打扫厕所卫生时, 同学们有的用手捂着鼻子, 有的直往后退, 都七嘴八舌地称不愿意干, 并且远远地躲到一边去了。我看到这种情景并没有批评学生, 而是亲自拿起铁锨和笤帚开始打扫卫生。学生们见此情景, 都争先恐后地伸手干了起来并且提前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 学校组织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 全班同学开始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捐款的原因和意义, 并带头捐款。学生们在我的教育和示范下深受启发, 纷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捐款。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在“身教”上下功夫,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师爱的作用

师爱, 是教师用一颗真诚的、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心, 来换取学生亲师的真情, 即“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比如把学生的饥寒冷暖都挂在心上, 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用真心、动真情, 再辅之以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等教育措施, 班级的德育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我班的一名男同学不但学习成绩比较好, 而且还遵守纪律, 能够自己按时上学和放学。后来, 不知什么原因, 该生经常中午和晚上不回家, 沉迷于校外的游乐场和网吧, 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了。通过找他谈心并进行家访才了解到, 他的父母下岗后, 为了生活做起了小买卖。由于早出晚归, 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放学后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无人管束。在了解情况的当天中午, 我就把他领到了我的家里, 教给他一定的生活技能。还有一天, 由于天气寒冷, 他冻得直哆嗦, 我便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给他穿上。我的爱心与真情最终感动了孩子, 他及时改正了错误, 回到了正确的生活、学习轨道上来。所以, 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爱生如子是一个教师应有的美德, 只有有了爱心, 才能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温暖。只有这样, 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拥护, 学生才能向你打开心灵的窗户。也只有这样, 班主任才能有的放矢, 正确有效地处理班级事务。

三充分利用好班队会

要想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 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和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室是塑造千千万万个优秀人物的摇篮, 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为此, 我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教育。我班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根据班队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后, 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 让学生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楷模。母亲节来临之际, 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妈妈做些什么”的主题班会, 教学生朗诵盂郊“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诗句, 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的教育。

因此, 开好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主题班队会。同时, 还要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班队会主题。如“热爱祖国”“向英雄模范学习”“向往未来”“科学天地”“集体的力量”“孝敬父母”等主题。此外, 还可以以重大节日为主题, 如4 月5 日前的“祭扫烈士墓”;5 月4 日的“爱国运动”;5 月1 日的“劳动最光荣”;6 月1 日的“快乐的节日”;7 月1 日的“党是阳光我是花”;8 月1 日的“和平万岁”;10 月1 日的“歌颂祖国”等,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学习英雄、热爱集体、憧憬未来等优良品质。

四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知识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知识学习之中, 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教书育人也要形成合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班主任, 要及时掌握本班学生的发展动态, 做到知其言、揣其行、度其志。要加强与各学科任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通过有关学科的渗透, 使德育教育形成合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学雷锋, 送温暖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乐于助人的赞歌, 他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也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榜样。因此,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讲雷锋事迹, 学雷锋、做雷锋, 把温暖送到每个人心中。要在班级长期掀起学习雷锋、人人争做雷锋的热潮。如擦玻璃、洗毛巾、修桌凳, 帮助同学学习, 攒零用钱为班级买图书、日用品, 帮助低年级学生送水、搞卫生等。在校外要做到乘公共汽车主动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等。在此过程中, 可以教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千万个雷锋接班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 让雷锋精神永放光彩, 让雷锋精神永远激励着青少年前进、成长!

总之, 我们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勤劳、勇敢、诚实、谦逊的美德。而班级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且带有艺术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才能带好一个班, 并使这个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不断发扬光大。

摘要:加强班级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班主任要充分重视身教的作用, 用父母一样的热情与爱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班队会和各学科知识的结合以及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8.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 篇八

关键词:班级德育管理; 艺术创新; 偷懒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54-002

班级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以班级德育管理为依托,秉承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等现代德育管理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全面、完整地发展。

传统理念中,班级德育管理的主体即班主任,应该是“三勤”老师:嘴勤,腿勤,眼勤。诚然,爱岗敬业的老师值得尊重,而事半功倍的管理更值得推崇。众所周知,人类因想着“偷懒”而进步,笔者认为,创新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是提高管理实效的当务之急,学会“偷懒”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它将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

一、“偷懒”从HOLD住开始

Hold住,这一词来自于网络,表示把持住,掌控住之意。

1.HOLD住你的情绪。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新任班主任在铃声响时踏进教室,可学生们却乱成一锅粥,还真做到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一样的混乱。班主任气急败坏,扯着嗓子,用力拍着桌子,大声叫道:“静下来!不许讲话!”小部分学生听到了,停止了混乱,可后排的孩子们并未感知到这股“冲击波”,仍然在高谈阔论。长久以往,班级孩子们的常规并未得到改善,班主任的嗓门却越来越高。

刚接班的班主任,往往相信“一烙铁烫平”的理念,认为不凶一点,声音不大一点,孩子们就无法信服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但是,大家要知道,威信不代表大嗓门,在混乱的场面中,教师的突然出现,却一言不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奇怪,进而猜测,本来吸引他们的话题,进而转换为揣度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即将会说什么,自然而然的,转移了兴趣之后就慢慢停止了吵闹,这也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在平日的班级教育中,教师也是如此,要多多轻声说话,除了能保护自己的嗓子,远离咽喉疾病之外,老师轻声说话还有以下好处:①孩子浮躁时,老师声音太大反而让孩子们更加浮躁,这时老师声音小,能以静治动。②孩子喜欢模仿,当老师用很轻的声音说话,孩子也会用很轻的声音表达。③轻声说话,让孩子在这种氛围里受到感染,就如同进了图书室,孩子们自然不会大声喧闹。所以,“hold住”你的情绪,你就能“hold住”混乱场面。

2.HOLD住你的手脚。班主任往往是极为辛苦的一个教师群体,曾经有位低年级的班主任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我看他们不会扫地,于是就帮着他们扫,一次又一次,总以为他们会学会的,可是那天课间检查卫生,我们班因为有纸屑,所以被扣分了,在晨会课上,一起讨论扣分原因的时候,有学生竟然说因为我去开会没有扫地,所以才扣分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对于班级,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管理,这跟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事事包办是一个道理,当然,放手管理,不等同于放任管理,我们要给予学生地位、角色、活动和建议。设定小岗位,实行岗位负责制,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岗位设定要小,要细,一定要责任到人,不然就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会随着旁观者的增多而大大减少,这种效应极易形成“集体性的坐视不管”和“集体冷漠”的局面。比如,老师把本子放在讲台上,然后对着班级的同学说:“待会把本子发一下。”结果是下了课没有人去发本子,胆子大一点的拿了自己的本子就走了,因为大家都不认为老师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就没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但如果把每一块的地方都包干到人,那他们也就成为了此块地面的负责人,当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关注,这比老师批评要有用的多。因此,班级的事情,老师们不要处处插手,“hold住”你们的手脚,也就“hold住”了班级管理

二、“偷懒”以适切为基准

现代班级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德育活动中的参与者和自我管理者,这是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1.适切的电话联系。很多班主任都把“打电话给家长”当成是自己的法宝,上课讲话,打电话;作业拖拉,打电话;下课调皮,打电话;午饭捣乱,打电话……忙碌的班主任们,赶着打各式各样的电话,积极地做着家校联系与沟通,一一细数着孩子们在校的零零总总,生怕忘记了什么。面对没有起色的“顽固学生”,班主任们不禁恼火,抱怨家长连自己的小孩子都管不好,怎么能胜任父母的角色。殊不知,在反复接到“投诉电话”之后的家长,也在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深深叹息:“老师怎么连自己的学生都教不好,什么事情都要我们来管,那要老师又干嘛?”

的确,与家长联系沟通,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如果把打电话告状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依托,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频繁的电话,无论给学生还是给家长都会带来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也就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要适当:首先是频率要适当,过度频繁,必然物极必反。第二是时间要适当。家长也是,适切的电话,就能使家校联系成效最优化。

2.适切的权力下放。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班主任整天事必躬亲、忙忙碌碌的,学生干部往往缩手缩脚,管理能力较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不强。因此,下放班级管理的权限,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成了班级管理的必须。

班主任理所当然是班级德育管理者队伍中的首席,而介入这支队伍的不仅有学科教师,还有家庭的教育力量、社会的教育力量,更有受教育者本身,为此,我们应该把班集体建设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

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班主任,都会把诸如早读、值日、作业收发等工作交给班中表现好或学习好的学生去管理,并配以一定的评比、记录等制度。多年实行下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管理效果好的班干部群众关系日渐恶化,有些家长甚至会和老师提出不要担当班级干部的要求,因为这些班干部在班中很孤独。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只涉及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被管理者,也就是你班主任找了一个你的替身去管理。因此,只有让全体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都拥有班级工作的知情权、决策权、评价权,才能使班级德育管理真正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时说:“我从十七岁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创新班级德育管理让我们从学会”偷懒”开始。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地产现场管理心得下一篇:口语考试的一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