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共9篇)
1.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一
新华中学关于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学生思想多元化,给学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签于此,对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团组织要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自我发展的人生规划,学会制定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学校相关部门联合承担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合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二是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就现在学生的“三观”模糊的思想状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仪式教育、典型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大力普及和深化“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升国旗、入团、颁发身份证、成人宣誓等仪式,精心设计内容,注重教育效果,培养中学生的青年意识、公民意识、成人意识。
三是培养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找准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历史逻辑;引导学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祖国进步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家
乡和所在地区发展变化的实际,培养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二
一、李求实生平简介
李求实 (1903—1931) 原名李国玮, 字北平, 乳名伟生, 笔名李求实, 化名林伟, 湖北武汉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1903年, 李求实出生于江夏县金口 (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 的一个渐已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李求实自幼受家庭熏陶, 5岁时即随父亲识字、读书;8岁时则进入武昌高等小学读书, 常因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而无钱买书, 因此他常在课余之时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武昌出售部读书, 这也令李求实自幼便养成了节约、苦读的好习惯。他常常为了减少家中开支, 用稻草将布鞋包起来走路, 并在放学回家之后, 再将稻草藏好, 以便明天走路上学时再用。正因李求实读书刻苦, 在小学毕业之后, 就越级报考了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 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李求实在校期间, 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 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外语专科学校学习英文, 以便可以更多地阅读外文报刊。
李求实在此期间, 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兼战友———恽代英, 并加入了由恽代英等人创办的互助社, 成为一名先知先觉的进步青年。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率先发起之后, 李求实则在恽代英的影响之下, 积极参加了“五四”学生运动;他带领同学一起书写传单并到大街上散发, 组织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和集会[1]38。与此同时, 李求实也在此次爱国运动之中, 看到了学生与群众的力量, 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李求实又于1920年投身到由恽代英和林育南创办的利群书社;同年, 他跟随恽代英等人来到了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学习, 并与恽代英一同登台讲演, 宣传工农政权等政治思想。李求实还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分析俄国革命, 讨论《新青年》等刊物中的进步文章, 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随后, 李求实又来到了由林育南等人创办的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浚新小学教书。于1921年7月, 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 李求实任共存社编印干事。
李求实作为恽代英的得力助手, 一面继续就读求学以提高自身的学识, 一面积极协助恽代英开展各项青年运动。1922年, 李求实加了入了中国共产党, 以笔为武器, 以编辑、记者的身份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他主办了《日日新闻》, 并在该刊上连续发表了揭露军阀混战罪行、介绍工人运动、反映工人疾苦的诸多文章。曾先后写下了《除夕》、《姊妹的屈服》两篇以自己亲人为原型的小说, 以进一步表达其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及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切关注。此时, 李求实的革命思想已经趋近于成熟, 并将其付诸于革命实践。1923年初, 李求实来到了郑州, 参加总工会党团会议, 并开始着手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组建工作。同年2月1日, 李求实与其他同志们一起, 不畏吴佩孚设下的层层封锁, 秘密完成了武汉各工团代表的动员工作, 庄严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2月4日与同志们一起举行了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为了进一步声援铁路工人的罢工运动, 李求实又以记者的身份号召武汉工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并活跃于工人群众之中。2月7日, 由于军阀吴佩孚对罢工工人开展了大规模的血腥镇压而导致罢工失败;就在惨案发生之后, 李求实于2月20日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施洋的死》一文, 并在文中庄严宣告:“施洋的死, 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索”。通过“二七”大罢工的失败, 李求实的革命思想彻底成熟起来, 并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同时担任安源青年团地委委员, 正式开始了共青团的工作[2]42。
二、共青团组织的开路先锋———李求实
1925年, 李求实从苏联回国之后, 一方面主持团中央的工作, 另一方面, 他深入共青团的实际工作, 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 并成为了中国共青团的卓越开创者。
1925年10月, 团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南、陕西地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领导, 决定在河南成立团豫陕区委, 而李求实则被任命为团豫陕区委执行委员会书记, 全面负责团豫陕区委的筹建工作。李求实一方面积极筹划团豫陕区委的成立工作, 同时, 还深入到河南各地基层去了解青年运动实际的开展情况。当团豫陕区委成立之后, 李求实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具体情况, 立即派张霁帆等人前往信阳、郑州、卫辉、荥阳、彰德 (今安阳) 等地进行巡视, 参与、帮助各地团组织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另外, 李求实为了更好地加强豫陕区委的工作, 还请团中央派吴景中、黄五一等同志前往河南共同开展共青团工作。在李求实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仅仅半个多月, 河南省就在开封、郑州、信阳建立了三个团地委;并在洛阳、彰德、焦作、卫辉成立了四个特别支部, 使得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均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不但壮大了共青团组织, 同时也积极鼓舞、带动了河南青年们的革命热情。李求实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有效开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3年末和1926年春末, 李求实还受党中央派遣, 先后担任了共青团中央机关重要刊物《中国青年》的编辑与主编, 并以“求实”、“秋士”等署名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18篇。此时, 李求实已经将青年运动视为民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曾说:“只有‘五卅'才是工人、学生、商人、农民, 一切被压迫的民众起来干的!”同时, 为了解决青年们内心中的疑虑———民众运动应该举什么旗帜, 要靠谁来领导和组织呢?李求实则以《中国青年》刊物为媒介告诉青年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才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努力为的是被压迫的民众, 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是民众的, 失败亦是民众的。他们的努力, 应该值得一切被压迫民众的赞赏, 他们在群众中的领导地位应该值得一切被压迫民众的拥护。”李求实以《中国青年》为阵地, 在1926年暑假之前, 还告诉青年学生们不要在假期中安于享乐, 应该回到家乡从事民众活动, 并引导青年学生们积极联络进步的小学老师、毕业学生以及农民等, 介绍他们也加入进步青年团体, 勇敢地领导群众与军阀、土豪、劣绅们进行斗争[3]26。
1926年8月, 团中央为了进一步扩大广东地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开展, 派李求实任广东区团委宣传部长;他还在任广东团省委的重要机关刊物《少年先锋》主编期间, 陆续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由于《少年先锋》和《中国青年》均为当时很具影响力的革命刊物, 这两个刊物也恰恰均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群体, 李求实则通过这两个中央机关刊物积极引导青年认识国情以及世界形势, 使国内广大青年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业, 进一步理解自身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 李求实还积极通过《中国青年》、《少年先锋》来旗帜鲜明地颂扬人民的革命斗争, 对苏维埃的红色政权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李求实在1926年9月1日出版的《少年先锋》的创刊号上就曾提出:“我们定期发行这小册子, 便是想唤起这般青年群众注意自己的问题, 引导他们杀出一条血路来。”与此同时, 李求实更力图通过《少年先锋》来帮助青年正确分析革命斗争的最终目的, 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一步反映青年的思想、斗争、学习与生活, 以期为全国的热血青年们指出一条鲜明的、前进的革命道路。李求实既是编者, 又是作者, 他常常在每一期的《少年先锋》上以“求实”为署名发表文章, 少则一篇, 多则几篇;有时还会以记者的身份来回答青年读者们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以达到引领青年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目的。由于李求实深刻地理解了革命斗争的广泛性, 为此他还常常深入青年之中, 进一步了解、掌握了青年们的思想活动规律, 因此, 他在解释青年们诸多问题之时, 都会令青年们感到亲切、具体, 丝毫都没有“被教育、被训示”的感觉。在《少年先锋》第1卷第1期中, 李求实在《开学以后》一文中则对青年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的学习当然不能只是读几句死书, 我们亦应从实际活动中去学习现在的知识。”“我们应该在学校里自由地组织各种团体, 如研究会, 讲演会, 新剧团……我们亦应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革新运动, 爱国运动。”[4]148李求实为了使《少年先锋》更适合于青年读者, 他还根据每一期的内容, 尽可能地办得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以达到更好的阅读、宣传效果, 从而使得这一份综合性的期刊, 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1931年1月17日李求实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 并于同年2月7日与林育南、柔石、何孟雄等人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年仅28岁[5]66。但在李求实的努力之下, 上海、广东、河南等地的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均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而其犀利的笔锋、深刻的分析、激情的文字均吸引和影响了大批青年, 更为日后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摘要:李求实是我国早期共青团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 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在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之中, 李求实为中国共青团工作开创与开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并用他的青春、激情与生命谱写了青年英雄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李求实,共青团,开创,左翼作家联盟
参考文献
[1]张军.李求实与红军歌曲[J].党史博采, 1995 (1) .
[2]彭耀春.李伟森评传[J].镇江师专学报, .1992 (2) .
[3]王鹏程.从《中国青年》看李求实的革命思想[J].江汉大学学报, 2012 (5) .
[4]丁言昭.李伟森和《少年先锋》[J].社会科学, 1981 (5) .
3.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国有企业;共青团;改进策略
一、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源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是人员结构,近年来,由于受编制限制,一些机关单位新进年轻干部不多,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利益结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在新的利益格局下,实行“跨阶层纵向整合”的共青团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对新阶层青年群体缺乏直接的利益输送,对一些青年群体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造成了共青团组织“人才断层”的危机,一些团干部大龄化、团干部兼职化和团干部转岗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2.组织地位被削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团组织性质没变,但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却在逐步削弱。当前,团组织工作和地位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現象,特别是涉及相关的重要会议和决策过程,团组织负责人都难以参加。进入社会结构转型期之后,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流动的高度控制性逐步减弱,“单位制”在中国逐步消亡,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青年群体流动性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原有的组织方式的动员方式必然越来越难以适应。事实上,这些年来,无论是年群体的主要流出地,如城乡结合地,还是在流入地,无论是流动青年的主要工作场所,如厂矿区,都已经成为当前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弱点、难点,甚至是盲点。
3.工作态度不积极。目前,公司团干部均是兼职,工作精力相对分散,做团工作全靠个人的主动和平时的奉献。有的团干部想做一些事情,但无法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团干部因业务工作繁忙,导致团工作停于表面,疲于应付,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摧一下,动一下,不摧就不动;有的团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团工作当作“边角料”,想干则干,不想干就推。
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改进策略
1.创新团组织的工作思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开拓团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应该打破旧的“只培养团员,只做团组织工作”的老思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制度,按照有利于公司党组加强对团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在部门重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原则,在工作思路上调整和创新。首先,打破年龄界限,不断扩大团的覆盖面。通过强化青联工作职责,建立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将35至40岁干部吸引到团组织周围,激发青年和干部的热情和活力,使机关团组织成为“青年之家”、“青年俱乐部”。其次,贴近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要着眼于党和政府关注、团员青年关心的现实问题,切实结合团员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具体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针对机关团员青年工作性质单一、业余生活单调、社会接触面较窄的情况,定期组织业务工作讲座、青年社交联谊、外出调研考察等活动,帮助解决团员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不断增强团的活动的吸引力。在组织策划活动时,要将团的活动与机关业务工作“两张皮”紧密结合起来,既是开展活动完成团的工作任务,又是凝聚人心,提升士气推进部门工作。
2.创新团组织的运作机制。(1)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取得党委支持,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接受党委的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报团的工作,反映团员青年和青年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难点和生活需求;要加强与上级组织的上下沟通和联系工作,积极争取上级组织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要搞好与其他科室的横向联系,使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支持共青团工作,在开展活动有困难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帮助;要善于整合资源,与行政、工会等组织合力协调开展活动,增强团的组织影响力,节约开支成本。(2)完善和创新团的运作机制。首先,在工作机制上,要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让团员干部有机会参与相关政策或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开拓视野,在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关于青年干部人事问题上,应有团的主要干部列席;其次,在考评机制上,要结合各支部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机制,对各支部定期检查、定期考评、定期总结,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最后,在青年评选机制上,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选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优秀青年代表,要将优秀青年代表评选与科室年终考核和人员选拔机制挂钩。
3.创新团队伍的培养建设。要提升机关团组织队伍综合能力,就必须引入新的培养和建设机制。首先,应抓好团干部的选拔工作;其次,应抓好团干部培训工作;第三,应建立团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第四,应建立团干部推荐选拔机制,对于优秀团干部要积极向党组织推荐,党组织应优先提拔重用;最后,应加强团员青年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团员青年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团员青年的光荣感和发挥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使团员青年保持先进性,号召团员青年成才立业,为机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事业的兴衰而思考,为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而献策献力,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东昌;构建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框架[J];党政论坛;2000年07期.
[2] 黄喜元;讲政治就必须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J];理论探索;2000年01期.
4.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四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保证党的事业永葆生机的根本大计,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各级党政十分重视从团工作中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把年轻干部培养好、选拔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在共青团工作中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意义。
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既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要求。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历来是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针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形势,指出抓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做不好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抓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号召积极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证明,只有不断推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才能为党的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团结广大青年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成员构成的主体,能否团结好广大青年人积极支持和投身国家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人比过去有着更高的文化素质,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政治诉求,也有着更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团结并带领广大青年人支持政府工作,积极投身国家建设需要优秀的年轻干部队伍。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年轻干部作为年轻人的一份子,对青年的吸引不仅是政治的凝聚、文体活动的依赖,而且更多的是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年轻团干部多数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使青年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尊敬、自然而然地服从和支持。“共青团无钱、无权,靠的就是嘴巴甜”,这是流传在团干部中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年轻团干部做好工作的法宝。年轻干部作为后继力量,如果培养选拔工作跟不上,干部队伍就会青黄不接,发展难免会受到影响。
3、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的紧迫任务。缺乏年轻干部的领导班子是很容易成为一潭“死水”。近几年来,各级党政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水平较高、工作作风扎实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而共青团干部队伍既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份,又是党政干部的预备队;共青团干部既是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又是团结、带领青年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团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中最年轻、最积极、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是党政干部的预备队。当然,团干部比较年轻,理论和实践功底不厚,阅历不丰富,在思想、政治、能力、心理等方面都还不成熟、不完备,因此,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的紧迫任务
二、现阶段年轻干部在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力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组织的一项永恒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团干部队伍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一些年轻干部中在共青团工作中还存在重学历轻团务、重技能轻文化等现象,忽视理论的提高,又不注意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就显得比较薄弱。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经历过大的政治考验,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上要逊色一些。
2、工作作风上还不够扎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一些年轻干部在团工作上急于出成绩、得荣誉,往往对眼前的、现实的成就比较看重。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开始干劲足,一遇困难和挫折则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少数团干部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工作消极拖拉,往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有的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圆滑世故,怕担风险等。
3、实践经验还比较单一。不少团干部的工作经历比较单一,从学校到机关,“从团到团”,缺乏其他岗位的锻炼。因此,在企事业单位、学校团委领导班子中,不少团干部都希望得到更多党政工作的锻炼,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
三、在共青团工作中培养年轻干部的若干建议
培养选拔高素质的年轻干部队伍,不但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因素和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未来发展的大事。因此,各级党政应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1、放宽视野,不拘一格选人才。
各级党政应该更新用人观念,培养选拔好年轻干部。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
唯亲;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应该抛弃过去那种论资排辈、以及凭个人好恶选人的观念和偏见,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年轻干部。要广开渠道,发掘人才,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做到用人公平,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
2、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做到“三要”(1)要重视对领导才能的全面考察。要看年轻干部能否时刻坚持党性原则,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看能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团结协作;要看是否具有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要看是否具有实践经验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2)要注重工作实绩。要看年轻干部是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心实意办实事,既勤奋工作,注重实效,又不做表面文章,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3)要坚持群众公认。要看年轻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对那些贪图私利,只考虑个人得失;那些不顾大局、争名争利、闹不团结的人;那些只说不做,热衷于搞形式的人;那些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人,不应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3、立足岗位,不断锤炼年轻干部。
共青团是一所大熔炉,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每一位年轻干部都应该珍惜团的工作,勤奋做好团的工作。团干部的身份,使团干在政治品质上得到很好的锻炼,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讲大局、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性较强。同时团的工作内容广泛,能使团干部在组织协调、应变交际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实践就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是要给他们加担子,开路子。
4、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监督管理。
5.我对共青团工作的一点感悟 篇五
——聆听陆书记的讲话有感
缸顾中心校团总支副书记 陈中锋
2011年11月24日,我有幸聆听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陆书记明确了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三大挑战,同时也提出了引领青年的的路径,强调了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中学深入开展团队工作的重要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和适应现代管理方式,诚实劳动,勇于创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功立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 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陆书记也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育人。中学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育人。“育人”效果大体有四个层面的目标,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是必需的学科知识。二是综合素质。三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四是初步形成理想信念(其理论依据是“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理论、“政党依赖”理论)。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中学团组织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团组织要融在学生中,不要为活动而活动,从配合学校的教学目的和考虑学生的安全出发,多创造一些人数少、时间短活动。德是立身之本。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德才兼备都是对人才的共同要求。中学生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努力养成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对青少年提出“一个深刻理解,三个永远热爱”,特别是“热爱人民”,这是共青团组织必须研究并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通过陆书记的讲话,也给我们开展中学的共青团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一是要掌握中学生身心特点,特别是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即意识的持续强化、意识的持续淡化、形成逆反和无效灌输。二是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的内容,促进共青团的整体的和谐发展。三是注意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载体,不仅要结合新媒体的运用,还要考虑艺术、时尚、情感元素在真理传播途径中的作用。此外,在设计活动 时注重碎片化,在设计活动时注重分散化,要从学生安全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四是要加强中学生共青团的工作:要平时的工作要多多发展新团员,让共青团的队伍及时注入新的生命的活力。群龙不能无首,在中学中配备一个得力的团委书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团委书记要有明确的指导思路,要善于发现有才能的团员。严格执行上级团组织对中学团委的指示,将团外围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共青团,帮助学校团委书记开展工作。
6.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六
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 姓名:徐惠妍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为指导思想,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尝试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角度探索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青年学生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群,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共青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共青团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而校园文化正是校风和学风的体现,是学校精神的部分内涵和表现形式。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力量,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共青团的育人工作的开展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形态(如物化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还是深层形态(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无一不与共青团工作相联系并渗透在工作的全过程。这些形态甚至包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蕴涵着一种校园精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由我们全体学生所共同创造,同时又塑造了学生本身这个群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共青团的重要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
(二)导向作用
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体系,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学校组织中的环境设施、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感染、规范着每一个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凝聚作用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步。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和良好氛围,为学校成员提供了多方面的心理满足,从而构成了学校所独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校园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四)激励作用
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力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五)锻炼作用
校园文化是我们学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创造,既可以丰富学校生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其有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进而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增强实践锻炼能力。校园文化以上各种功能的挖掘与发挥都是通过非强制性力量得以实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共青团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共青团工作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初步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行为,因此我们结合“五四”、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观看爱国影片、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共青团工作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开展以提高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内容的美育活动。一方面我们邀请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来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校内艺术活动,通过举办美术绘画、书法、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三)开展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多方面技能为目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成为团学组织的有益助手,成为培养学生骨干、锻炼提高素质能力的学校。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扩大视野,提高其各方面的技能。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参考文献:
7.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七
一、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在信息接收和传递方面的影响
(一) 手机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的变化
现在的大学生的个性非常鲜明, 自主意识强烈, 手机新媒体的出现让他们在心理需求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于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也不断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正是因为新媒体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所以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参与组织, 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运用新媒体。用大学生们所喜欢跟习惯的方式跟他们建立一种有吸引力的沟通方式, 从中, 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他们日常的信息, 知道他们正在关注哪一方面的信息。而他们接收跟传播的信息是否对他们的生活跟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又是否起到正面的作用。在新媒体的作用影响之下, 高校的大学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所以高校的共青团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变化跟新媒体所带来的作用跟影响。
(二)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中如何运用手机媒体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机不离身”, 这说明他们随时都利用手机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大量信息的接收对于大学生们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思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高校的共青团应该运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去开展宣传工作。
信息版面要合理科学。在立足于共青团的工作重心, 合理设计和大学生们息息相关的内容和话题, 提高他们浏览信息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的工作。
多渠道共享资源。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的信息软件有很多, 他们用于日常的联系, 浏览新闻, 或者游戏娱乐。所以高校在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短信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去扩大信息的辐射接收范围。这样能够让大学生们除了了解社会上的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校园里面的信息, 关注跟他们学习生活更为密切的信息。同时这能够增加大学生们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共同参与。除了向学生们发送信息资源之外, 我们在开展共青团的工作中也要注重信息的反馈和收集。所以在信息的传播中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在过程中和他们建立交流的关系, 让他们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作出分享和交流, 这能够帮助共青团的工作开展。
二、微时代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思考对策
现在微博和微信的使用量非常大, 而微博更加突出的优势是我们能够通过微博了解不同地方的信息, 真实又自由。所以微博也已经成为了当代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这对于高校文化的影响作用也很大, 甚至这也已经成为了高校跟在校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共青团就要做出更多工作的思考。
1.在微博上很多学生更乐意去抒发自己的情绪跟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共青团其实能够在微博上更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对于学校不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 这样才能够及时开展思想工作。因此, 共青团的开展工作的同时应该留意一些学生网络积极者, 培养他们成为开展工作的领头, 从而让他们在微博上能够跟其他学生进行沟通, 让共青团得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学生微博自由地带, 让大家一起分享大学生活。高校的共青团要更好地开展工作, 举办一些受同学们欢迎的活动, 就应该要了解同学生的关注点跟喜好。所以建立微博自由地带, 让大家共同分享生活和学习, 除了让大家能够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态之外, 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也会更加有针对性。
3.因为很多学生只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逐渐在生活上去表达自己, 从而对校园的社交减少, 变得不喜欢和人沟通。所以共青团应该注意网络新媒体的不良影响, 在校园里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从而让大家能够积极进行现实的社交, 更加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我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变化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高校的共青团工作来说, 这同时也带出了一些新的情况跟新的问题的出现, 但是新媒体对于共青团工作所创造的新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这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机遇的同时积极面对新的问题, 在共青团的工作开展中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让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摘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 新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现在的大学生更倾于微博、微信等手机软件来进行信息的接收, 或者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这些新媒体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都不能小觑。本文小究一下新媒体是怎么样不断渗透共青团工作并影响着大学生, 以及当中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于菲菲.新媒体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林润静.新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3]曹佳音.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软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4]孟培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13.
8.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学;高校;共青团工作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学领域非常著名和活跃的一个学派,研究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对指导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思想在高校团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委主要内容,作如下思考。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意义
1.新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衰退,尤其是经过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胀”,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反对贫困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斗争浪潮高涨。此时,以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和官僚制为论述的,以效率为中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已不适应解决理由的。故以倡导社会公平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说它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革新在公共行政学探讨上的回音。
2.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主张与价值追求
(1)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新公共行政学的,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的协调性或许并错,协调性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目的,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的方式为社会高质量的服务,更强调把社会的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基点与传统行政学的最的差别。
(2)主张民主行政,倡导社会性效率。新公共行政学的民主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产生了质疑:“实用的或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试图找出下列两个理由任何理由的答案:①怎样才可的资源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务(效率)?②怎样才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服务(经济)?新公共行政学则增加了这样理由:服务增强了社会公平?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人员是价值中立的,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建立规范价值,提高社会性效率,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3)突破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局限。新公共行政学,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观念使得行政学的探讨局限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内,尤其把探讨焦点放在行政机关预算、认识、组织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的理由上,相反却很少与社会、政治密切的政策和政策浅析等理由的探讨,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政治与行政二分论述虚构,而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转中,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之外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行政人员既以事行政执行,也以事政策,“行政管理者是中性的。应责成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社会准则、完成的事情原理。”
二、新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启迪
1.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思路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一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我们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对公平的关注空前的提高。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再次,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实证明,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2.以开放组织观指导组织创新
主要是团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高校学生“2+1”学习模式多样化和新的教学组合方式,与团组织建制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团组织活动变化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团的组织设置进行大胆的科学的改革和调整,打破地域界限,探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新的流动团建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动态开放的组织网络,实现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例如针对我校大三学生统一赴企业进行一年实习,深入开展了实习学生企业团建工作。同时,我们还在寒暑假期间、学生毕业初期等时间节点进行团组织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好的适应了新形势发展变化,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打破了传统的建团模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3.以服务平等性指导内容创新
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我们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在建功立业方面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加以具体化。
4.手段创新
工作手段创新,主要是服务青年的功能与手段要更多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给资源的配置方式、政府职能的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社会的分配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等发生的深刻影响;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提出的现实挑战。还必须对以前的运行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继承其合理的部分,克服其不合理的东西,更必须对这场变革所引发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超前性展望与预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方式、载体和形式可以丰富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内容。
5.以社会公平论指导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共青团组织应在坚持发展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扩大团的社会功能,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加大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中的工作分量。应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工作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9.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篇九
9月30日,团安徽省委向省委书记张宝顺书面报告了2011年以来工作情况及在全省共青团系统开展“强基础、增活力、促发展”基层走访工作安排。10月11日,张宝顺书记在工作汇报上批示:“很好。深入了解情况,扎实开展工作,在团结青年、服务大局上不断有新进展”。
团安徽省委书记李红要求,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省委主要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和团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来,坚持以“凝聚青年跟党走、兴皖富民献青春”为主题,紧抓重点工作,引导团员青年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本职岗位,为经济、文化、生态“三个强省”建设,建设美好安徽作贡献。
从9月份以来,团安徽省委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安徽省委关于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的部署要求,在全省各级团组织中开展了以“强基础、增活力、促发展”为主题的基层集中走访活动。
集中走访活动以省、市、县(市、区)三级团的机关干部为主体,企业、高校等专兼职团干部积极参与,通过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点对点走访、面对面恳谈、手拉手帮扶、心连心发展,做到服务青年有实效,凝聚青年有力量,兴皖富民有贡献。走访活动开展以来,省、市、县三级团委共501名专职团干部与全省1552个乡镇(街道、包括铜陵的社区)基层团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系,联系点保持2年不变,每人每年在基层开展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并把每年7月确定为集中走访月,推进工作制度化,促进了基层团的工作全面活跃、促进广大青年成长成才、促进全体团干部作风转变。
【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推荐阅读:
对共青团的感悟10-08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06-28
如何搞好企业的共青团工作07-10
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08-02
依托党建带团建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研究10-14
共青团工作简报06-24
大学共青团工作汇报06-26
高校共青团工作发言07-02
共青团市委工作要点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