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2024-09-1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精选8篇)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一

如何深刻理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舆论环境、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机制

一、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成为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新阵地。

二、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光靠单纯的理论说教,必须更多地借助文化的力量,做到润物无声,化成天下。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以服务人民大众,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文艺作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的主流,反对和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和消极颓废倾向。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特别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教育功能。要重视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积极推介经典名著,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欣赏品读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并使其构建坚定的内心世界和衡量是非的价值标准,发展精神上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发展文化鉴赏和批判的能力。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搭建学习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平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塑造民族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键性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在实践中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通盘考虑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更好地把价值追求和利益调节统一起来,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使人民群众通过享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实上下功夫,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和主流价值理念。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努力营造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从社会长期发展来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体现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吸引力的竞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强大

基础。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体现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也要反映世界先进文化的主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二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 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 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及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它既受到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对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高校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校园文化呈现出意识形态多元化, 价值观念复杂化的趋势,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平衡,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渗透, 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所弱化, 理想信念淡薄;校园文化的主导方向落后于大学生精神需求和时代节奏, 方式生硬刻板, 违背文化精神本质和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 造成校园主导文化与校园主体文化步调不协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 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师生员工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庸俗、颓废的人生观、价值观, 客观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现状。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西方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我国, 多元文化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致使社会思潮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树立自由、民主、法制等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 我国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困惑, 致使他们容易接受或认同一些社会思潮中的消极因素, 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这些认识偏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同时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保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积极健康地发展, 显得尤为迫切。

网络的负面效应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网络传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严肃性, 甚至有不良信息, 这些与健康的思想文化相左的“灰色思想”,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对高校校园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使其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大为减少, 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淡化和萎缩, 使人趋向于孤立化,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因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旗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师生员工, 使他们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地分析和判断形势, 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才能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 打牢师生的思想基础, 使广大师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并且能够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向上。引导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帮助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 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进取。因此, 高校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力量, 使广大师生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赋予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之中,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赋予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积极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 要让广大师生进一步明确在新世纪新阶段, 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 敢于冲破固定思维模式和僵化体制的束缚, 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大学精神。以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渗透到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中去。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四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7-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借助和挖掘一切形式、方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其中蕴含的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就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2],它不仅是五四运动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四精神的当代体现,二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首先,爱国、进步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主旋律。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演说中发出号召:“我们今天应该把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痛史,细数从头,把五四运动的精神,牢牢记住,誓要恢复国家的主权,清洗民族的耻辱。”[3]这种争主权、雪国耻的五四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包含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一般内涵,还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在五四运动中得到集中体现。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文艺理论家周扬曾高度评价了五四进步精神,他指出“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4]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打破旧思想、旧道德、旧伦理,广泛介绍各种新思潮,探索改造旧中国、旧社会的途径,从遵从旧礼教到崇尚新道德,从习惯旧观念到接受新思想,从信奉君主专制到崇尚自由民主,从以欧美为师到崇尚苏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场变革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孕育了现代社会进步最需要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因此,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其次,民主、科学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灵魂。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封建传统,同时广泛宣传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力图改造陈腐的旧社会,创造一个“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5]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一切构造的唯一基础”[6]的认识出发,强调一切权利归人民,谋求“最大多数人至最大幸福。”[7]因此,建立民主政治,成为五四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成为“五四”高扬的一面旗帜。这种政治理想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五四运动的另一面旗帜是科学,这种科学不是提倡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而主要在于提倡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反帝反封建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导爱国主义继续前进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将它变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随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8],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五四运动中后期的主流思想。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五四时期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五四精神的继承超越

五四运动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对封建主义展开了彻底批判,引进并初步建立了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为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启了最初的历史性转换。时代在变迁,新的环境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党中央概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加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而又严谨的理论体系,它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这种超越式继承,不仅促进了五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动力。

继承和超越爱国、进步精神,就是要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团结和凝聚一切力量的内核,爱国精神在五四运动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展现。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又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继承了爱国主义传统,而且将爱国精神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思想和新旧文化的分水岭,也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先河。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探索,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体制上的每一次重大创新,政策上的每一条重大调整,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起更大的勇气,付出更多的艰辛,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继承和超越民主、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在民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各项机制,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而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国家大力发展繁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领域硕果累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造条件。

此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超越。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五四爱国、科学精神的直接体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五四民主精神的间接阐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变了五四时期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重新审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优秀内容加以发扬光大,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指导和引领我们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

三、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弘扬五四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贯彻全会意旨,响应时代号召,把握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弘扬五四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早在五四时期的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已逐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看社会经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精神面貌[9]。五四先驱们大胆地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对其加以认识。纵观历史,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新的伟大斗争的序幕。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五四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保留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历史依据。社会实践揭示了五四精神的巨大价值,历史经验证明了五四精神的正确性,人民群众肯定了五四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必然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二)弘扬五四精神,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氛围

回顾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发扬着五四精神,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片挚诚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献出青春、智慧和力量。其中爱国主义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2009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0]这一讲话精辟概括了五四时期的主题。每当我们回忆或提起五四运动,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国将不国的旧中国,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聚集在“爱国”的旗帜下,一起砸碎旧的枷锁,蔑视反动势力的淫威,发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敢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中,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史诗。在五四运动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中,我们感受着眼前整个中华民族的激动与热情,重温近代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那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更加热烈而深沉。缅怀历史,触景生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在不同领域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用心体会五四精神的实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时刻准备着接过革命先驱的重任,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

(三)弘扬五四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五四时期,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方案,先进知识分子们采取开放的态度,引进西方的各种学说、思潮,经过反复思索、比较,并加以实践检验,才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中,正确认识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最终发现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主流与非主流思想并存,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在多样思潮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五四时期面对各种思潮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悦纳异质,厘清多元思潮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种思想的本质和目的,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异质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杨生平.五四精神是伟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兼评种种五四精神观[J].红旗文稿,2011,(7).

[3]李大钊.这一周[J].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1924,(24).

[4]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N].光明日报,1979-05-08.

[5]郑振铎.《新社会》发刊词[J].新社会,1919,(1).

[6]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N].晨报,1920-08-17.

[7]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J].长城,2004,(2).

[8]沙建孙,龚书铎.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

[9]赵永福.五四精神在新世纪的发扬光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四

实践“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意义与途径探讨

【摘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我们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更是我们打造自身业务和思想高水平所必须参考的准则之一,正是这“两个利益至上”,体现着全国数十万计烟草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从本质上说,“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烟草行业内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是实现“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和依据,对我们行业员工来讲,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践行“两个利益”价值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烟草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国烟草职工,我们所践行的最高行业使命“两个利益至上”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为切实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结合烟草员工的本职岗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我们在文化思想上的创新,努力发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和新亮点。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方式和出发点,凝聚和感召着所有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党员群众。“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我们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更是我们打造自身业务和思想高水平所必须参考的准则之一,正是这“两个利益至上”,体现着全国数十万计烟草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从本质上说,“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烟草行业内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是实现“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和依据,对我们行业员工来讲,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践行“两个利益”价值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找到正确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思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内容,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这三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指导着我们党从崛起于乱世、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到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事实证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我们党解决了无数个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目标和意义,即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辩证法理论和历史唯物论思想有效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为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寻求合适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究作为一名全民所有制体制下的烟草员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之中,如何壮大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秉承“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信念依托,是促使我们建设和谐烟草的内在要求。

理想与信念,是个人、民族、社会乃至国家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把对理想的认识融入到对人类社会最美好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之中。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支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推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烟草企业把“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全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对烟草专卖制度的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行业内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要求。践行“两个利益至上”,是为了更好实现中国烟草在这种形势下的新发展新飞跃,拓展企业发展道路,以积极的姿态和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在走向世界的途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打造强势企业、新式企业、和谐企业,为创建改革开放新局面添砖加瓦。因此,从根本上说,“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烟草员工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促使我们践行“两个利益至上”的精神动力与源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五千年的文明史,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正是这深入到我们骨髓的民族精神,支撑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仁人志士为建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而赴汤蹈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爱国主义信念投入到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崭新业绩。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我们坚持优良的民族传统,又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基本国策之一,是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印记。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是对每一名烟草人的基本要求。正如湖北省宜都市局杨永长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以小我见证大我的华美诗篇。杨永长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勤俭节约,面对不法之徒毫无惧色,他身上所体现的不屈意志,正是当代民族精神在一名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烟草人身上的全面展现。行业共同价值观“两个利益至上”

以及宜昌烟草使命“兴烟为国、服务社会”准确地诠释了烟草人不同于其他一些企业的员工,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集团去付出,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服务社会和人民去奋斗。将企业行为细化到个人,在普通的岗位中,也只有发扬爱岗敬业、不怕苦累、甘于奉献的当代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去建设一流企业,服务社会。湖北烟草成立已逾三十年,要促使企业与时俱进、更大更强,不仅仅需要在硬件上更新换代,更需要我们在思想和精神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创新精神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保持企业常青的绿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为维护国家利益、回报民族社会的行动寻找到正确的思想路径。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新要求。要正确找到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行动方向,就必须建立在“八荣八耻”这一道德准绳上,明确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在行业内外形成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与和谐的社会风尚。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践烟草行业“两个利益至上”的切入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行业职工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保证行业以及员工的所有行为措施是正确围绕“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展开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烟草员工实践“两个利益至上”的途径。

烟草员工践行“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核心要领在于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以其“五个坚持”来衡量自身实践行动的标杆,实现“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教育作用,规范自身行为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式。事业观是指个人对事业的看法及发展事业时所持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只有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目标,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努力进取,才是最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中国烟草自创建的那一天,就秉承这一正确的价值观,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两个利益至上”正是中国烟草这一集体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业观最正确光荣的体现。因此,作为中国烟草的一员,无论地域、岗位、职责有何不同,一方面都应该自觉将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把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崇高的行业使命和事业的奋斗目标,抵制不良习惯的侵害;另一方应该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以己之力,成就大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作为一名烟草人,以这样的人生去

成就的一番事业,才是对“两个利益至上”最赤诚热血的追求。

2.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以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两个利益至上”的追求是烟草人永恒的使命,是我们在长期的建设与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保持企业长青的真谛,因此,作为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持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先进性,由此才能汇集起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谋生手段”、“个人爱好”的层面,而应该自觉上升到“为社会承担义务”的层次,了解自己是国家利益和大众利益而付出,将个人的工作观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统一起来。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学习型、探索型、创新型、思想型的的工作方式,通过对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来实现自身价值企业集体价值的统一,以自身思想文化以及业务等素质的先进性促进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建。

3.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绩效观,求真务实,反对和抵制虚假作风。对绩效观的态度,归根结底是检验个人思想道德之于工作成果的表现,是个人工作作风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而实事求是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工作才能有实际效果。通过对现实中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腐败风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欺上瞒下等虚假作风,因此,对烟草员工而言,在工作中既要大胆创新,不为旧观念旧思维所束缚,又要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结合正确的绩效观是我们实践“两个利益以上”不可或缺的前提思想,更是我们防腐治腐、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的尖兵利器。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推动作用,为实践“两个利益至上”寻找意识动力。

1.服务意识是内核,是“两个利益上”本质需求。作为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必须把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企业首要任务。中国烟草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一分一厘源于社会,也必然要回馈社会,结合行业本身的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是行业自身承载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服务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应该具体体现在行为实施上,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例如现阶段某些地区对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的服务措施和服务产品分配不均衡现象尤其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不排除自然条件的干扰,但通过实践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吃苦付出、大胆创新,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强化终端建设、积极正面引导、影响农村消费者正确处理好卷烟消费与健康的关系都为解决农村市场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强化服务意识,需要我们配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处理问题,将企业的服务形象真正镌刻在消费者的心里,为企业创造长远效益。

2.忧患意识是基础,是推动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以及烟草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烟草行业在我国必须实行专卖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在于避免直接与国际烟草巨头竞争交手,为国家建设更快更好的积累资金。但我们看到,国内对于烟草行业专卖制度的质疑从它诞生的那一天都从未停止,要求烟草行业经营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的呼声更是尤为突出,而一些主流媒体也很是倾向于报道烟草行业的负面新闻;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专卖制度都不能是我们固步自封的借口,树立紧迫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为标杆,不断学习和创新,求得进步,在竞争中走向壮大,在壮大中求得生存,将实际成果展现和

回报给国家和社会,才是回应质疑和挑战的最好武器。

3.创新意识是方向,是保证企业长久效益的关键途径。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姜成康局长今年六月份在深圳烟草调研时强调,烟草行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全面推动“卷烟上水平”各项工作。对创新意识的着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业务经营层面,而应该从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等层面多管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依托,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促进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创新意识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意识,是基于现实工作情况上的一种积极反映,因此,创新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所突破,还要与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相融合,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提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五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盛会,它重点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从文化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我们中华抿族的“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想想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战胜美帝国主义,主要就是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我认为: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理想坚韧你的意志,信念凝聚你的毅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你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信仰、有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对党的伟大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6.毛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内容提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灵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民族复兴

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多元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

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正确思想得到支持,错误思想得到抵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主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整合,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形成全民族奋发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第一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无论如何,在极为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理念的东西——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着、引导着该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都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

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产生时间的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

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

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前进的精

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

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充分迸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民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体化,落到了实处。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七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其内容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在阐述“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部分时, 谈到“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进而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 (1) 。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就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为确保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步步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 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 在论述理想建设问题时, 使用了“现阶段共同理想”的概念, 《决议》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 几经发展与演变,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渐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明确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 是全体中国人民都可以认同和追求的理想, 它更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的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间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静止的、停滞的, 它必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 。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4)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 中央曾下发过一系列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 在十六大报告中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当指出的是, 在不同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也应该随之变化。第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5) , 是一个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 时代精神的内涵必然出现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的表述, 第一次出现于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6) , 到十六届六中全会,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委员联组讨论时, 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7) 。这“八荣八耻”具体是指“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用以指导、规范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 (8) , 同时,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某种价值选择与评判的标准。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整体。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有成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同时也关涉到其必要性。在此, 笔者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作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 它在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就是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受到巨大冲击, 国与国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交流、碰撞、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 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安全, 促使民众形成并秉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就成为各国在领受全球化福祉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此外, 进入知识信息时代, 以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软实力的竞争也开始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如何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始终保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并为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而提升自身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同样是各国在其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正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风险与挑战。

2.2 提升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的需要

在执政党的多种执政能力之中, 对社会思想的整合能力是其中较为基础和关键的能力之一。它将决定执政党是否能有效地调控和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发展态势, 促使民众形成对自身奋斗目标的认同,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完成和实现其在特定时期的各项任务以及目标。因此, 对执政党来讲, 这项能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执政党通常都是通过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 来作为其施展这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思想意识发展状况的契合程度将是决定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高低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日趋复杂, 而民众的价值观念多元发展的局面而提出来的, 它必将对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引导多元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 民众的价值观念也在多种因素的催生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然, 这其中有积极的因素, 但也不可否认, 相当一部分消极的价值观念已经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 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与凸显, 更加剧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一种主导价值观念来对民众的多元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整合, 以消除其中的负面因素的影响, 促使多元价值观念健康发展, 进而使我国社会顺利度过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对上述原因的分析, 使我们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而如果能在实践中有效开展这一工作, 其意义同样重大。

3.1 为人们提供一种价值选择和评判的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念, 其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化人们的多元价值观念, 最终达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整齐划一。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中,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然而,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会为民众在理想信念、道德选择等方面提供一种标准和基点, 进而会全面影响到民众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选取和秉持。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作用的机制之所在。正是以这样一种价值选择和评判的标准为基点, 民众在多元价值观念面前才不会迷失方向, 而是能够在内化这一标准的基础上, 对各种价值观念和取向进行有效的比较和鉴别, 最终尽可能选取能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

3.2 为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现阶段最为迫切的奋斗目标。它必然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整合, 会不断促使其对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形成思想认同, 进而内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 并最终外化于其实践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会为党在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的。

3.3 为社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人们社会意识的核心, 其对个体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能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价值观念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其对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也就有促进与阻碍之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念, 虽然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但是其内涵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是不可否认和抹杀的。因此, 它通过为人们提供某种价值选择和评判标准以及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整合, 就必然会在促使人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作用, 进而就会为社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促使其深入人心, 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引导和整合民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1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这里的理论研究着重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笔者认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更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其理解为是我们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仰, 既然是信仰, 那么我们就必须用一种严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浅层了解和解读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但在民众已然对其有了基本层面的理解以后, 我们就应回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尤其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上。只有对本真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理性、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才能坚定我们的政治信仰, 进而对以其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因此, 深化理论研究无疑会为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4.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是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被民众接受与认可的前提, 因为它是民众认识、了解思想理论的过程。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力量, 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但在宣传过程中, 切忌停留在铺天盖地的口号式、标语式的空泛宣传上, 更不能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的对思想理论进行走过场、形式主义的宣传。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这种宣传方式不仅不会提升群众对思想理论的认可程度,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以及麻木态度, 更为严重的是, 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理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因此,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过程中, 我们必须从其本身的特点出发, 探寻适当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以期切实提升宣传的实效性。

4.3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制度机制

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转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机制, 同样,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机制来提供规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作、一种思想工作, 更加需要刚性的制度规范来为其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建立的制度机制主要有:长效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德行代价补偿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等 (9) 。只有在相关制度机制的作用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由口入心”。

4.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因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应如何开展才能使其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发挥的作用, 不同于对其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这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所有主流意识形态都采用同一种模式去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是不会取得实效的, 相应地, 其所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发挥整合民众思想的功效。因此,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探寻能够真正使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 社会各方力量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心协力, 以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沈轩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政策, 2007 (2) .

[3]罗国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J].前线, 2007 (3) .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篇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齐心协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多样化,提出建设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意义是深远的。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知识,却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逢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转型期,中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大碰撞和交融,当代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多层次性。因此,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作为思想意识最敏锐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封建思想和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和怀疑,形成了所谓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愈来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一向把它们的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视为不可缺少的“非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这种力量去反抗、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并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武器,他们在国外设立各种电台,在原来东欧一些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向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提供资金,灌输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支持、鼓动这些人起来搞“颜色革命”,推翻不听从美国政府的国家政权。正是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对我们年青一代的影响甚大,改革开放后逐渐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学生的功利化,物欲化思想等等,所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效的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

二、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引航的灯塔和前进的风帆,它解决了大学生为什么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大学生理想信念受社会大众理想信念迷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某些腐朽落后生活方式的侵蚀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民族,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关注民族发展的,比如大部分同学在奥运会上看到中国夺冠的时候都会像自己获胜一样兴奋;相比较于洋节,大部分同学还是支持传统节日的,清明祭祖,中秋团圆已成为习惯;对于创新,更有不少同学认同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所以相信当代大学生定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成才,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做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四、“德不孤,必有邻”,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有道德的人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答: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德乃修身之首,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个有道德的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而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明荣辨耻、趋荣避耻的道德准则。所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比如说现代大学生大多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灾区捐过款,有资料显示,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捐款很踊跃。还有的学生主动去社区照顾孤寡老人。但是公德践行的能力较弱,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自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更甚者实际行动中常常表现出以耻为荣、是非不辨、善恶不分、不以耻为耻的行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学生认为“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尤其是许多家境富裕者出手阔绰,生活作风不佳。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有些学生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所以更要继续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典型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把道德操守和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把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奋斗目标,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还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陈学红.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引进与咨询,2005,(12).

[3]包心鉴.积极做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J].党建,2008,(3).

[4]韩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5-13.

[5]李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N].解放军报,2008-2-19.

[6]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N].求是,2007,(10).

[7]曹红霞.刍议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上一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下一篇:北京市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