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考语文复习对策(8篇)
1.初探中考语文复习对策 篇一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青苔),表达了(人物)……的青苔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青苔(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
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
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
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
+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①比喻:……采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
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
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2.初探中考语文复习对策 篇二
一、重内容复习, 轻考纲研究
在语文复习教学中, 只有教师确立了正确的复习教学理念, 才能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工作。《语文课程标准》、《中考学科说明》是中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 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仔细研究, 逐项对照、务求落实, 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可是, 有的学校和教师懒于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认真学习和深刻研究, 并认为把考试内容复习到位了, 研究其它作用不大, 于是草率行事, 盲目复习, 甚至超负荷讲练。自认为抓住了重点, 实则本末倒置。更有个别教师对课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50篇古诗文, 其中16篇古文, 34首古诗都记不清, 说不全。更不知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了。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 为学生在高中段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而像以上做法, 只为应付考试、只为考高分, 是和新中考的指导思想相悖的。
二、重课外习题, 轻课本复习
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出自课外, 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 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 重视课本, 并以课本为“本”,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 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 编制知识网络, 尽快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有些教师被中考只考课外的表象所迷惑, 把复习重点放在课本以外的名目繁多的资料上, 比如练习册、考试卷、模拟题等等。诚然, 其中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 但不可否认, 有些资料是重复拼制、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的产物, 有些试题甚至根本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整天埋在题海中, 应接不暇, 长此以往, 学生复习的主动性被剥夺, 甚至影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重训练结果, 轻评价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 中考语文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 考查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全面, 从中考命题发展情况看, 经历了注重知识考查到注重能力考查, 再到语文素养考查的过程。因此指导复习时不仅重视训练结果, 更要重视信息反馈、方法调整和评价过程。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开拓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可是有的教师复习训练中只关注训练结果, 往往忽视了解题的评价过程。例如对某一知识板块进行测试后, 在批改和讲评试卷时, 不去认真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各题的错误率, 不细致分析学生的解答过程, 找出错误症结, 不去有意识地对得分失分原因归纳整理, 而采用从头到尾、不加选择、更无侧重、逐一公布完答案了事的功利做法, 忽视了原因的查找, 忽视了知识点的举一反三, 忽视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过程, 不利于复习内容的巩固、梳理和强化, 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重面面俱到, 轻查漏补缺
为使复习工作有序进行, 一般采用分阶段复习的方式。但无论分几个阶段, 都应该制定出本阶段对学生查漏补缺的计划, 并具体付诸实施。一个阶段复习后, 有必要反思总结学生哪些知识能力有提高, 哪些知识能力或方法还有缺失, 为下阶段有目的弥补打下基础。可是, 有的学校或教师, 对查漏补缺工作重视不够, 具体表现为, 只有查漏补缺的文字计划, 没有具体的方法措施;只有做题行动, 没有具体的查漏补缺行为;只知道弥补学生缺漏是贯穿复习过程始终必做的内容, 不清楚学生的知识只能在补缺中完善提高, 能力只能在补缺中逐步提升;只知道忙忙碌碌、糊里糊涂大量地做题, 不重视做后及时归纳分析;只知道大考小考月月考, 不重视查找失误、及时反馈。这样的复习, 学生苦、教师累、效益低。
五、重阅读复习, 轻作文训练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特别是作文训练, 要贯穿复习始终。可是, 在复习中多数教师强化阅读复习, 作文训练遭忽视。究其原因, 阅读复习相对面窄, 取得效果也明显。作文训练非朝夕所能奏效, 况且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与其语文综合素质密切相关, 而综合素质是学生长期积累、训练、感悟形成的, 因此教者茫然, 不知从何入手。多数教师采取与平时教学一样的应付方式, 每周都布置, 学生写写;每篇都评讲, 随便说说。甚至有的教师将作文训练放弃, 作文复习成了部分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五重五轻”的现象, 提出如下策略。
一、宏观上突出一个“明”字
首先, 明确复习课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初三备考复习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 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 是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考复习过程, 是以能力为主线, 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
其次, 明确河北省“考试说明”中对中学语文的考试要求。“语文学业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 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阅读材料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注重考查学生对事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写作不设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还要明确中学语文复习的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复习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复习课中, 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 给学生提供线索, 让学生去积累、梳理, 让他们主动发现知识缺陷,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强化对知识的学习;二是兴趣性原则, 复习中要想法激发学生兴趣, 要采取有效手段, 在展示、竞赛、品读、思考等活动中品味语文复习的乐趣;三是典型性原则。主要体现复习内容和使用的材料上。复习内容应有所侧重, 选用的分析和训练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 能反映本质问题或规律性的东西。
二、微观上突出一个“实”字
从实际出发, 制定实用的复习计划, 重在落实。建立由学校领导和全校语文教师组成的中考小组, 开展以中考复习为专题的教研活动, 最大限度地克服复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在认真学习和深刻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说明”、教材及学生实际基础上, 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复习工作计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和阶段目标等内容, 并重在抓落实。
扎扎实实按中考要求, 划阶段分层次逐项过关, 具体做到:
知识积累要厚实。语文知识积累是能力、素养的基础, 是基本元素, 也是进入高中学习的基础, 是底线。通过复习首先要把这部分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运用自如。主要包括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名著积累、语文常识积累。特别指出, 有些知识必须要记熟记牢, 烂熟于心。这样, 在需要时才能信手拈来。
文言文基础要夯实。对课标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从字词到文学常识、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拎出要点、总结规律、逐篇过关。分项训练, 按实词、虚词、阅读欣赏、文学常识等分项训练。并要有适当课外拓展。
现代文阅读要扎实。注意总结阅读规律, 教会四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章并作批注。抓住重点句。第二步:再读文章, 要表达什么, 思路怎样。第三步:看考题, 从文中找答案区域, 找对找全。第四步:摘词句, 整理答案, 要用文中词语做答。
3.中考语文复习课教学初探 篇三
一、掌握学情,激发情趣
正如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语文复习课,必须是根据学情,尽兴因材施教的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担当着查缺补漏的功能,如果教师没有通过了解学情,熟悉学生的知识缺漏和能力欠缺的情况,复习课就没有针对性,就不可能高效。一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从学情出发,而不是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只有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确定复习课要学什么(目标)、怎么学(能力与方法)、为什么这样学(意义与反思),才能避免复习课机械重复、枯燥单调、按部就班的现象。比如,同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他们对语音、字形、词义、病句辨析等方面的掌握,当然不尽相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运用祖国语言的情感。复习课虽然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归纳和整理,但如果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从激励、宽容、兴趣等方面入手,忽视了情趣的激发,学生有可能对语文复习产生厌倦、自卑、泄气的心理,就不可能在复习课上让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始终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教师在复习课中,如果没有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例如作文复习课,如果仅仅是枯燥的写法指导、套路点评,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缺乏对学生的宽容鼓励,缺乏创意新奇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必然失去作文的兴趣。
二、动静结合,追求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复习课,既要有“热闹”的探究,“动态”的讨论,也要有“静态”的思考和体验,默默的消化和吸收。“动”和“静”在生态课堂中是相辅相成的组成元素,并不是对立而不相容的。我认为,语文复习课的高效性在形式上可以呈现为动静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和讲练结合等。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探究,设置消化、反思的过程,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一定都是热热闹闹的。动辄小组合作学习,无的放矢地争论探讨,在时间短、容量大的复习课上,不一定适合。比如,在散文阅读的语言品味教学中,可以先是个性化的浏览、默读、感悟,而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展开讨论,激活思维的火花,最后进行反思和消化。“动”和“静”总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而且,“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动”,思维上的“动”更重要,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此理。
这里所说的详略结合,就是说,复习课要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学生状态,确定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复习课内容的详略。有些老师的复习课,喜欢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势必影响复习的效率。比如在阅读复习课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习惯、兴趣、能力的差异,又要了解掌握学生在识记、理解、鉴赏、运用等方面的共性特点,才能避免炒冷饭,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教学现象。
至于讲练结合,是复习课上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是单一的讲读课或练习课,另当别论,如果是综合的复习课,那么,讲和练就要做到辩证统一,见机行事。不问学情,不问课型的单一的“讲”或“练”,都是形式主义的复习课。按照国家新课程理念中关于教师角色的阐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适当的讲解引导很有必要。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解也是解惑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我们反对一味地“讲”,也反对一味地“练”,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说的,我们“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因此,复习课中讲与练的有机结合,考验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毕竟,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仅仅靠单纯的枯燥的练,是不能把学生的情感、志趣训练出来的。
三、掌握方法,突出能力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走回头路,而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或者同伴互助,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最终形成能力以及能力的拓展与迁移。这里要掌握的复习方法,主要包括复习的技巧,例如,如何对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对比、总结、分析,如何安排复习的具体内容、时间,做到温故知新等;还包括答题的具体方法、规律等。题目的题干往往有一定的问答要求或答题提示,评卷的参考答案也有一定的模式和得分点,因此,如何作答,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的,例如,品析修辞手法,先要判断所用的是何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尽量使答题的表述方式规范化、简明化。另外是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赏析一句(段)话的语言特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哪些方面去赏析,写一篇作文,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审题、构思等等。当然,复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能力的培养与迁移在复习课上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复习课最忌机械重复,沉溺题海,死记硬背。例如作文的复习,如果仅仅是为应付考试背诵“范文”,熟记素材与写作套路,但并没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这样的作文复习指导,也许只能让学生写出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新意,学生缺乏写作的激情与兴趣。枯燥无味的复习课,极容易让学生厌学、弃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学什么考什么的错觉,丧失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在考场上碰到新的问题就手足无措,败下阵来。所以,我觉得,能力的培养和迁移比简单的做题练习更重要。
四、注重细节、养成习惯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语文学习有必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细节的养成。比如,阅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检查校验的习惯等。同时,一些貌似细节的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的删改、作文字数的把握、答题时间的分配等,有时候真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不当初。因此,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复习课上,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一些复习的细节、答题的细节等。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构建高效的复习课课堂,并非仅仅如上所述。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复习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
4.中考语文总复习 篇四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解题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
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回答说明的顺序及结构方式。
一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抽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具体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2根据表达方式分
⑴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⑵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语言生动。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①看说明文说明文标题;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如果题目是个比喻等形象化的说法,说明对象须写出它的本体;说明对象应该是陈述语气,不能用设问。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1 的……(对象加内容)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局部分析,综合概括。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文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1、举例子: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6、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揭示说明对象本质特征。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增强说服力。考点
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关键词+具体说明内 容。
三说明文顺序
说明文有三种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1)由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由原因到结果
(4)由整体到部分(5)由现象到本质(6)由特点到用途 考点
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答题格式,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四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基本特点);生动性(多指文艺性说明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比较”“几乎”“相当” “之一”“最”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经科学家研究”,“资料表明”等 :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考点
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或绝对化。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找出后代入原句中,读读看是否合适。五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其他考点
考点之
六、概括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
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
八、概括某段说明内容 类型
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类型
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议论文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一种文体。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 :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主张。(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1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2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对策: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的,分析论据,加以概括。
二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解决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定义、公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论据要真实、可靠,有代表性;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关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 与被证明的关系。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3概括论据内容。
力求简洁、准确并切合论点。4补充论据。
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2)、补充论据要注意表述切合论点。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1论证方法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深刻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证概括深入,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深刻有力地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四、议论文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总分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③并列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三个突破口:
①直接驳论点。例:《有钱就幸福吗?》《严师未必出高徒》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例《驳“金钱万能”》
5.2018中考语文复习 篇五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B.这里山花古松遮掩着悬崖峭壁,鸟语花香,生意盎然,一派秀丽景色。
C.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D.几年不见,他的技艺竟登峰造极,成了学校管乐队的圆号手。
2.根据语境,把括号中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打开中国地图,把目光 ____ 到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你会发现关中大地。这里植被丰富、土地肥沃平坦,清澈如带的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真乃一块神奇的土地。(聚齐 汇总 聚焦)
(2)最近西安市有关部门联合行 动,迅速 _____ 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取缔 取消 废除)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那峰骆驼竟顽强地________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
(2)现在,他脑子里又开始胡思乱想,又给幻象弄得_______,而神智清楚的时候也愈来愈少,愈来愈短。
(3)我绝不________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A.支持 迷迷糊糊 希望 B.支持 模模糊糊 希望
C.支撑 模模糊糊 企望 D.支撑 迷迷糊糊 企望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进入高层时代,人们登顶的渴望得到满足,然而回归大地的渴望却在潜滋暗长。
B.《盛夏芳姿》是在传统工笔的基础上,进行写意的尝试,画面清新灵动,于浑朴中见清秀,在缜密中寓意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C.好的广告语的诞生,是需要对消费者的深刻洞察,是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才能妙手偶得之的。
D.虽然上海正处于梅雨季节,天空中肆虐着淅淅沥沥的雨点,但丝毫不影响人们游览世博园的热情。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唐名相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明察秋毫,使得一个个悬案水落石出,堪称一代 神探。
B.《泰囧》以3000万元的小成本 投入,上映近一个月来累计票房已接近12亿,这真是耸人听闻。
C.现代人的速食文化,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方便快捷的查阅搜索功能,让各类潮酷的文青们趋之若鹜。
D.中国学术不能妄自菲薄,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民族性、独特性。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仅凝聚起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云,而且酝酿着更大跨度的历史变革,是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B.我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C.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D.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1.(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当我们来到******广场时,望着庄严雄伟的******城楼,都非常激动。
D.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运行的了。
2.(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防止不受到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公众抢购碘盐的情况。
B.春节,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C.老百姓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D.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3.(16届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责任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使校园在安全方面不再出现问题,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个别网站存在着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等服务。
C.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
D.不管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奋斗的决心仍十分坚定。
5.(16届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长顺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刚发行的《祝福祖国》是新中国成立来第一套由少年儿童自己设计的。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恩施州社会福利院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待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6.(16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两处有语病,请在原句中修改。
①在中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历时将近一个月的中印边界“帐篷对峙”事件和平解决。印度外长胡尔希德将于5月9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目前,有关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这是双方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本着建设性的合作态度,共同努力的结果。②中方愿与印方一道,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维护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7.(16届江苏省启东市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社会秩序,而且扰乱了公民权益。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8.(16届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16届九年级10月月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把“不要”删去)
B.晕倒在购物中心的一位老人,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的救护下,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一位”移到“晕倒”前)
C.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将“相当危险”和“施救的难度很大”互换位置)
D.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 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灾难”改为“侵袭”)
9.(16届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10.(16届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九年级 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近200年来,地球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
6.中考语文如何复习 篇六
明确目标 提高认识
许多九年级学生认为语文“不用复习照样考”、“平时放一边,考前抓三天。”“语文繁多庞杂,费力不讨好。”这些都是语文复习中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摆正语文在中考中的位置,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
循序渐进 点面结合
离中考越近,越要有章法,应该循序渐进。了解中考命题趋势,掌握最新信息。
要摸清中考语文试卷中可能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复习不能搞“题海战术”,而应有的放矢,尤其不要在那些已经被淘汰了的内容和题型上花费精力。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课本入手,狠抓基本功的训练,注重重拾文本的内涵,记住一些文学常识,对比复习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词的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古诗词的理解。在第一轮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难点,找出弱点,从而确定第二轮复习的重点。
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是找准目标,方法得当。注意点面结合才能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例如,散文(或小说)的阅读,许多同学阅读理解时方法不当,通读一遍就匆匆下笔,全凭自己的主观感受答题,导致结果与主题偏离尚远。正确的方法是:细读文本,回归文本,体会作者感情,尽量提取原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来回答问题。
注重基础 讲练结合
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载体,复习资料的质量是保证复习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时间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宝贵,教师要精选习题,保证习题的数量和质量,不做无谓的重复。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习题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收获的不只是一篇练习的体会,而是一种答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可以在训练新的知识点时,对旧知识、旧方法进行穿插式的回顾练习。复习中注意总结规律方法,举一反三,选题注意前挂后连,循环训练、强化,从而夯实复习内容,保证训练的效率。
积累素材 写好作文
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重不小。
首先,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仍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体感 , 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忌“四不像”。
其次,写作能力的考查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 。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自己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做好素材笔记,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来,以便到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因为考场作文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 ( 有的还有材料)的内容,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可把近期的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研究一下其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怎样开拓思路,怎样精选材料,怎样构思谋篇的,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另外,还须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总之,在语文复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懂得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这样一来,苦战中考变成了乐于在语文世界里畅游。语文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7.新课标下数学中考有效复习初探 篇七
一、注重数学重点知识的复习
1. 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了解数的意义, 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 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 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 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 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涵义, 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 关注“数学活动过程”。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思维水平, 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 凡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 等等;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 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
3. 关注“数学思考”。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 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图形形象地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性结论作合理的质疑;能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确定或不确定现象;能进行基本的观察、分析、实验、猜想和推理的活动, 并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 关注“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应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具有初步的反思意识。
5. 关注“对数学的基本认识”。
形成对数学内容统一性的认识 (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 ;深化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 等等。
二、掌握中考数学的复习方法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和熟练运用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同时也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 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提高学习成绩。中考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 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 并非易事, 因此, 学生要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下面我谈谈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几个方法。
1. 结合课标, 认真钻研新教材, 整理教材中的概念。
仔细阅读《考试说明》, 归纳和梳理教材知识点, 记清概念, 夯实基础。细心推敲中考对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 掌握消元、降次、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学习方法, “特殊—般—特殊”“未知—已知”“数形结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等数学思想, 这些思想和方法用哪些题目来体现应引起重视。数学≠做题, 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的记忆。特别是选择题, 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 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 最终造成误选。因此, 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概念整理出来, 列出各单元的复习提纲。学生要通过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等方法加深印象,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 不留隐患。
中考试题立足基础, 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把握。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在心中梳理知识点, 使之在大脑中成像, 做到胸有成竹, 重视概念的实质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2. 重视数学方法的应用, 强化数学思想的培养, 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
学生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事情:一是将第一轮复习的各单元知识点、习题类型进行归类性的专题复习;二是学会对典型试题的拆分和组合, 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解决典型试题, 从中抽出基本图形和基本规律方法;三是结合各类题的特点进行专项有针对性的训练, 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 提高应变能力。各地考题都很重视数学方法, 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因式分解法、代入法、坐标法等。而数学思想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在复习时, 学生应加强对中、高档题目的训练, 通过归类, 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来开拓视野, 发展思维, 通过独立练习, 达到巩固复习结果的目的。
3. 学会备考。
(1) 学会思考。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 遇到不会做的题应给足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加深印象。
(2) 精选精练、反思提高。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 而且要追求做题的质量。要精选精做, 讲效果。对于老师精心组合的题、自己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 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学生要静下心来, 通过学习回忆, 从中悟出规律来。有所思, 有所悟, 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悟出灵感。
(3) 编制错题集反复复习。数学考试成绩往往会因为某些薄弱环节大受影响。消除某个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学生应给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 对一些典型题解、疑难、易错和易忘问题, 以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等等, 随时记录, 以备在日常学习中加以解决。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 使自己的弱项变为强项, 劣势变为优势, 可以采取深入纠错的方法。
(4) 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法等。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等。在中考复习中, 学生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4. 调整好心态, 培养兴趣。
首先, 学生要调整好心态, 在中考复习时避免因过度的紧张而给自己造成过多的压力。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 正确看待成绩, 增强自信, 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 学生要避免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负担。随着复习的深入, 数学复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增大, 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 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 往往会一无所获。学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目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正确分析问题原因, 考前发现同题越多纠正越及时, 提高越快。
最后, 培养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应量力而行, 合理利用时间, 发挥学习技能, 增强自信, 培养兴趣, 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 复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 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复习质量。数学中考复习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摘要:如何在数学中考复习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如何通过有效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是当前中考复习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数学中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8.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考复习;复习策略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课时紧,要想在地理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具体的做法概括如下:
第一、中考复习绝不是最后两个月或最后半个学期的事情,而要从初一开始,认认真真地干好各项常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地理二课堂活动。初一整整一学年,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是地理二课堂活动时间,老师们精心备课,丝毫不敢懈怠,力争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经线、纬线的认识,学生在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学生在拼中国地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认识。
2、精心组织各种比赛。初一下学期、初二上学期在全年级范围内分别组织了一次地理绘图比赛,学生参与面广,作品质量高,评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并予以奖励,并制作了展板供同学们观摩。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我们地理组也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二)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2013年,独山子一中分校,我们迎来了一中分校后的第一批孩子。他们大多都是跟随父母来独山子打工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单纯、质朴,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作为老师,不能因为学情的变化而抱怨或心灰意冷,而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其实老师所有的努力、付出,学生全看在眼里。
(三)重视课堂小测、单元检测。
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组内老师充分利用课堂小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小测的内容都是上节课学习的重要地图、知识,较为简单、基础,时间控制在5—8分钟。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课堂小测也可以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上课之前。学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老师们坚持“凡考必改,凡错必纠”的原则,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就重视地理这门学科了。
第二、对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
老师要熟读《考试说明》,认真研究最近几年中考试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当中不会的疑难问题以及近几年考试多次考察的知识点一定要讲清楚、讲透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的经线、纬线、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需要精讲、精练,将难点知识通过试题的形式反复练习,达到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
第三,开展专题复习,高度重视自治区提供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项试卷。
我在复习时,将整个初中地理知识整合成以下几个专题:地球与地图、地形气候与河流、农业工业与资源、人口聚落与环境、国家区域联系与差异、社会热点问题、新疆乡土地理。
只有老师的讲解远远不够,还需要合适的习题。自治区提供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项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紧贴中考,实用性强,是专题复习阶段的最好习题。老师们可以灵活使用,可以用作考试,也可以边讲边练。在做专项试卷的时候,答题方法也要向学生渗透。中考的题型共两种,选择题、读图题。有的选择题直问直答,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这类直问直答的题目建议学生直接选正确答案,以免受其他选项的干扰。有的选择题先不要看选项,自己算出答案即可,如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海拔为1200米,则甲地、乙地的相对高度为( )。A800米B3200米C1200米D2000米。有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如下列大洲,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A、D选项显然不对,在B、C当中选,最后敲定C。读图题共60分,占据了地理中考的半壁江山,读图题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考成绩的好坏。2014—2015学年,地理组刚好在做“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老师们无论是上课、布置作业、二课堂活动、各种比赛方面都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识图、填图、记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圖能力。通过这八套专项试卷的训练、讲评,进一步梳理了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做题速度。课下,老师要仔细批改学生的专项试卷并及时督促他们改错,保证学生每道题都弄懂了,弄会了。
第四、三次模拟考试的高效进行。
初二下学期刚开学,我们就安排好了三次模拟考试的各项事务。期中考试时,在还没有正式进入总复习的前提下考了4本书,一方面希望学生找全4本书,思想上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一个摸底。5月10日,第一次模拟考试,选取了自治区提供的4套模拟试卷当中最难的一套。5月24日,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生成绩稳中又进。6月10日,第三次模拟考试,这次用了最正规的答题卡,让学生感知最真实的地理中考。
每一次模拟考试,组内老师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总是在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后就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学生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或因哪道题丢分而懊恼,或在心里暗下决心。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认真做好考试分析。每一次模拟考试后,年级组都会召开班主任、地理教师、生物教师会议,大家群策群力,说问题,想办法,找措施。
第五、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新疆乡土地理。
近年来,地理中考试题常有反映新闻热点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上课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新疆乡土地理在地理中考中占10分。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乡土地理,认识新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懂得如何协调好新疆的人地关系,了解新疆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
【初探中考语文复习对策】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方案08-08
中考语文该如何复习08-16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08-25
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复习09-20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06-25
2023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材料06-28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选07-18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07-21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计划08-07
中考语文复习最佳步骤方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