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2024-08-18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精选14篇)

1.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一

修订于2015年6月13日

阳东区人民医院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

为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鼓励各科室能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相互交流,及时采取防范和干预措施,指导护士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护理部重新完善、制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把问责制和非惩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现将制度下发给各科室,请各科室护士长组织科内护士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病区应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

3、各病区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记录本,及时据实登记。

4、护理不良事件类型:⑴导管脱出/拔出;⑵给药错误;⑶输血错误;⑷误吸/窒息;⑸院内褥疮;⑹坠床;⑺跌倒;⑻走失;⑼自杀;⑽猝死;⑾咽入异物;⑿识别患者错误;⒀针刺伤;⒁割伤;⒂咬破体温计;⒃外伤/烫伤;⒄运送中病情变化;⒅火/电烧伤;⒆火灾;⒇失窃;(21)蓄意破坏;(22)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23)争吵/打架等。

5、护理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⑴Ⅰ

修订于2015年6月13日

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⑵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⑶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⑷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8、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程序:

⑴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值班医师、病区护士长和科主任。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同时上报护理部。对于Ⅰ级事件、Ⅱ级事件(如事件引致病人死亡、功能损害、推迟手术或出院时间、投诉等)当事人应立即口头逐级通报,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Ⅲ级事件当事人在24小时内口头或书面上报,并在1周内送电子版报告表;Ⅳ级事件科室1周内送电子版报告表。

⑵对上报的不良事件,护理部根据实际情况通知护理安全小组成员,在24小时内到现场调查事件发生经过与原因,必要时参加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

修订于2015年6月13日

⑶护理安全小组3周内负责跟踪护理不良事件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改进效果。

9、针对科室报告的不良事件,护理部每月召开护理安全小组会议,对发生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隐去科室和当事人姓名,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作认真的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并将分析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以分享病人安全信息,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10、护理部对反复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RCA分析,进行改进。

11、护理不良事件奖罚规定:

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能主动报告的,且不良事件未引起不良后果的,采取非惩罚性原则,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隐瞒不报的,按情节严重程度扣当事人绩效5-10分;护长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的,扣该科室护士长绩效考核3-5分;有意隐瞒不报的,经领导或他人发现的,按情节严重程度扣该科室护士长绩效考核10-20分,并扣科室管理分5-10分。

⑵不良事件的处罚意见:

⒈因个人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输错液体、抽错血标本等,根据事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扣当事人绩效10-20分,并手写检讨书上交护理部,或按院部规定处理。

修订于2015年6月13日

⒉因个人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加错药、挂瓶错误、贴瓶错误等,未造成患者事实伤害,由科室考核。

⒊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以致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扣当事人绩效10-20分,或按院部规定处理。

⒋护理不周到,发生Ⅰ期压疮扣当事人3分,Ⅱ期以上压疮扣5-10分;护理措施落实,又及时上报患者压疮高危风险性,压疮小组已确认为极高危患者,如发生压疮,不扣分。

⒌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患者跌倒/坠床,无伤害或轻度伤害扣3分,中度以上扣5分。护理措施落实,因患者个人因素或环境客观条件而发生跌到,不扣分。

⒍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患者误吸窒息,扣3-5分,如因误吸窒息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按院部规定处理。

⒎器械护士未严格清点手术敷料、器械,而遗失敷料、器械,无造成患者伤害,但延迟手术时间,扣3-5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扣5-10分,或按院部规定处理。

⒏局部注射/高危药品外渗/普通药品渗出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扣3-5分。

⒐因管理因素导致使用药物错误、抽血错误、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根据事件造成后果的程度,扣管理者绩效 4

修订于2015年6月13日

3-10分。

⒑在此未提及的不良事件,按发生造成的后果,具体分析讨论决定处理结果。

以上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罚意见,均需护理安全小组分析讨论后确定处罚结果。

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能主动报告,并及时查证根本原因,整改措施积极、有效,且在全院范围内有推广价值的,经护理安全小组讨论后给予适当奖励。

本制度、规定于2015年6月13日开始执行,与既往制度、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制度、规定为准。

护理部 二0一五年五月十日

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二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2015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82名骨科护士进行调查。所有护士均为注册护士, 调查期间从事临床骨科护理工作且满6个月以上, 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项调查。

1.2调查工具

1.2.1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用工性质、职称等。

1.2.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量表采用田欢欢等[5]修订编制的问卷, 该量表最低分0分, 最高15分, 得分越高代表报告意向越好。该问卷共15个条目, 采用二分类评分法, 1代表“是”, 0代表“否”或“不清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障碍问卷采用田欢欢等[5]修订编制的问卷, 共22个条目。问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及报告意义。该问卷每个条目采用Likerts 5级评分法, 总分最低22分, 最高110分, 得分越高代表对各条目认同度越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应用广泛。

1.2.4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量表采用田欢欢等[5]编制的问卷, 共8个条目, 采用二分类评分法, 1代表“是”, 0代表“否”或”不清楚“。总分最低0分, 最高为8分, 得分越高提示报告认知越好。该问卷信效度被测量较好。

1.3调查方法征得医院护理部同意后, 由研究者本人对该院护士进行调查, 采用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 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82份, 回收181份, 其中有效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8.9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数据,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及两样本t检验, 相关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得分现状180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问卷的得分范围为7~15分, 中位数为12分, 平均数为 (12.20±3.50) 分。

2.2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受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影响 (P<0.05) , 见表1。

2.3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报告认知的相关关系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障碍问卷得分范围38~106分, 中位数74分, 平均数 (71.50±12.33) 分;报告认知问卷得分2~7分, 中位数5分, 平均分 (5.67±1.05) 分。将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报告认知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r=-0.387, P<0.01) , 与报告认知呈显著正相关 (r=0.412, P<0.01) 。

3讨论

3.1本次调查的骨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陈静[6]、宋朝晖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陈静[6]采用同样的问卷调查表分析了396名在岗的肿瘤科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 结果表明其得分范围为3~15分, 中位数为14分。宋朝晖等[7]对96名急诊科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进行测评, 结果表明其报告意向较为正向, 处于中等水平。护士全面、真实地报告不良事件是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 不良事件报告率低严重制约着医院不良事件的上报、预防和控制, 因此, 必须根据影响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 制定科学的干预对策, 进而提高护士的不良事件报告意向。

3.2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受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影响 (P<0.05) 。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职称越高的护士报告意向越强烈。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工龄长、高年资护士、高职称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有关[8], 其接受到的有关护理不良事件方面的培训较多, 相关的安全知识较为全面。可见, 医院不仅要构建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还需要对年龄较小、工作年限低、职称低的护士开展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知识和报告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护士整体的报告意向。

3.3本研究对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报告认知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障碍受护士自我感知到的惩罚文化影响, 惩罚文化越重, 报告障碍越严重, 其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也就越低[1]。目前, 国内大多数医院虽然实施了非惩罚上报机制, 但受长久以来的惩罚性机制的影响, 因此, 医院应加大力度推广非惩罚性文化, 从而使护士正确看待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报告。有研究[4]认为, 骨科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认知得分不高的原因与报告制度程序复杂或医院的宣传和培训不到位有关。可见, 护士的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管理者应从优化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流程着手, 同时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开展报告认知推广和宣传, 提高护士的认知水平。

总之, 骨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处于中等水平, 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报告障碍及报告认知。可根据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比如医院可加强对年轻骨科护士、有报告障碍或报告认知差的护士的培训, 以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率, 预防不良事件的反复发生, 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现状,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82名骨科护士进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问卷调查,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骨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得分范围为7~15分, 中位数为12分。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受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及报告障碍、报告认知的影响 (均P<0.05) 。结论 骨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处于中等水平, 可根据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进行干预, 以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率。

关键词:骨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

参考文献

[1]冯素英, 谢楠, 杨玉霞, 等.某市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态度的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 2015, 44 (5) :687-689.

[2]唐三英.骨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16-317.

[3]Stievano A, Jurado MG, Rocco G, et al.A new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for nursing professionals To enhance patient safety across Europe[J].J Nurs Scholarsh, 2009, 41 (4) :391-398.

[4]宋朝晖.柳州市三级医院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14.

[5]田欢欢.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6]陈静.肿瘤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天津护理, 2014, 22 (5) :389-390.

[7]宋朝晖, 杨连招, 梁文英, 等.急诊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50-51.

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ICU;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发生于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与疾病无关的伤害,影响患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行为[ 1 ]。护理不良事件可致不良结局,以美国为例,每年便约有44000~98000人因可预防的不良事件死亡,超过因交通意外死亡例;护理不良事件还可能给护理人员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护理效用[2]。ICU是医院收治危重症的病房单位,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对我院ICU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9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ICU病区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涉及主要责任人38人。

1.2方法

1.2.1 不良事件登记制度 我院于2012年起开始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循证责任制,并首先在ICU重症病房监护室实施,为详细查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行无责上报制度,将全年内收集所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归档。

登记制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责任人可于医院网络平台下载或护理部领取护理不良事件等登记表,并遵照指示填写完成,发送至医院专用邮箱中或交由护士长。若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一经查实,按律严惩,督促责任人自觉、及时完成报告登记。

登记表内容主要包括:①不良事件详细内容、性质;②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③不良事件处理方法、过程、结局;④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剖析,自我检讨、合理建议[3]。登记表经护士长、科室负责人逐级调查与审核,反复确认内容详实、完整、准确,填写规范后纳入至护理部护理不良事件录中。护理部于每季度末护理质量改进会议前,将该季度收集获得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汇总,形成一篇统计报告,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性质、分布特点等,并将此作为今后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作的重点。

1.2.2 研究方法 收集护理部2012年至2013年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对所获报告进行循证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潜在原因、不良事件类型进行探讨。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 18.0软件包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医嘱交代遗漏例、给药失误例、非计划拔管例、器械操作致伤例、合计例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误吸与药物渗漏;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药物渗漏与给药失误;2012年与2013年合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构成从高至低分别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药物渗漏与误吸(见表1)。

3 討论

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低于2012年,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发生例低于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说明行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是护理不良事件最常见的类型。

本次研究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无责任上报制度并非适用于所有医院,医院应酌情开展,并在无责上报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瞒报惩罚措施,以促进护士自觉上报。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江智霞,酒井顺子等.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726-728.

[2]罗丹,周立,明星.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A):27-28.

4.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四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治疗护理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护理事故,以及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1.各级护理人员要按规定的报告时限主动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警讯事件,护理部要及时向全院科室发出预警信息。逾期未报者,按隐匿不报处理,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给予处罚,与评优评先挂钩。2.科室定期组织召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会,制定整改措施,必要时请护理部参加。

3.护理部接到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调查核实,协助解决,并跟踪证。4.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需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护理部及时沟通解决。5.护理部实行全院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监控,定期进行汇总,并组织召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讨论会,分析事件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追踪评价。

6.护理部对于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未增加患者痛苦、未影响患者治疗与预后的、不可预防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将不影响个人、集体的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根据上报事件的种类,对首先报告的科室于季度考核中加0.5分。7.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存档。附:报告的范围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导管滑落、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

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5.因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等级划分及报告时限

I 级事件(警讯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护理部对发生的警讯事件,应主动及时向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报告。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永久患者机体与功能丧失。在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当事人需立即通知护士长、上级医生和科主任,同时报告护理部、医务科(总值班),事后在24-48小时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了解情况后,1周内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5.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奖惩制度 篇五

(一)自愿报告制度依据保密性、自愿性和非处罚性为处理原则,鼓励从业人员主动报告。

(二)报告者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所见他人发生的问题。如原报告系统采取了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应严格保密。

(三)自愿报告者应遵循真实、本人亲身经历的原则陈述事件,不得故意编造虚假情况,不得诽谤他人,否则将根据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承担相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四)报告中违反相关规定和制度的行为,属于非主观故意,未造成后果的免于处罚。

(五)自愿报告人员为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对保障护理安全有贡献的,经护理部讨论决定将给予适当奖励。

(六)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者,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七)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具器具均要妥善保管,医患双方封存签字保存。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其原貌。有意违反规定则要追究行政责任。

(八)各科室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及时组织分析讨论会,各科室对当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每月5号前护理部将有专人下临床收集。

(九)护理部设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鉴定,并每季度组织护士长分析讨论,提出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包括:1.手术病人/部位错误;2.病人识别错误;3.用药错误;4.输血意外;

5.静脉输液意外;6.使用呼吸机发生意外;7.病人约束意外;8.分娩意外;9.各种管脱;10.病人院内自杀/走失;11.病人院内跌倒;12.意外针刺伤(另报);13.药物不良反应(另报);

6.不良事件无责报告制度及流程 篇六

一、目的:

鼓励员工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信息,医院利用报告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获 得医疗安全警示信息和改进建议,增强识别、处理安全隐患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 能力,从而实现医疗安全的目标。

二、不良事件范围:

发生不良事件的医疗、医技、护理和行政后勤人员均适用。

三、权责:

1、不良事件当事人:发生不良事件时立即处理,同时填报不良事件上报表,上报至医务科。严重不良事件要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

2、各科室负责人:确保不良事件得到正确处理,将对患者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确保严重医疗不良事件已电话通知医务科,呈报不良事件或监督严重不良事件呈报。

3、医务科:接到不良事件报告后按规定报告上级领导及行政主管部门。确保事件得到正确的处理,定期分析、管理不良事件趋势并组织改进。

4、医务科:每月对不良事件做整理、分析,针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重点不良事件,组织医疗安全管理小组人员进行讨论,实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 续改进。

四、不良事件定义:

不良事件一般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 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包括警讯事件)和一般不良事件。

1、警讯事件:指病人自然病程或潜在病情无关的意外死亡、病人自然病程或潜在病情无关的重大永久性功能丧失以及外科手术部位错误、病人错误、操作错误。

2、严重不良事件:死亡和威胁生命的事件、导致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事 件、造成患者永久性残疾的事件、致癌事件、致畸事件、药物过量事件、药物严重 不良事件以及医生判断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其它事件。

五、作业内容:

1、医务人员遇到下列情况需要进行不良事件报告:

1.1 诊治过程相关事件:包括病人辨识事件;手术事件:手术治疗中开错部 位、摘错器官、遗留异物在病员体内的事件;麻醉事件: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 量错误,麻醉过程中不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检验病理放射等技术诊查中,丢失或弄 错标本,拍错部位,配错血;漏报、错报、迟报结果等;管路事件:如管路滑落、自拔事件。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患者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 合理约束导致得不良事件。

1.2 药物相关事件:包括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 敏、输液反应等。输血过程中医嘱开立、备血、传送不当及输血反应引起的相关不 良事件。以及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

1.3 医疗设备和器械相关事件:包括各种设备器械本身及辅助装置故障、植入物(包括各种导管、支架、内固定装置、人工关节、人工瓣膜、起搏器、切割 闭合器、止血材料、疝气补片等)等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

1.4 非治疗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 等,以及治安事件。

1.5 医疗沟通事件: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以及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 错误或沟通不良。

1.6 医疗不作为或推诿事件:如复合伤的救治推诿和协调不良、医疗护理工 作中已经发现问题,但未及时处理导致的不良事件。

1.7 常见严重医疗不良事件(除警讯事件)包括:

1.7.1 严重输血反应:如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情况导致的明显严重不 良症状,需要医生进行处理的输血反应;

1.7.2 严重药物不良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需要医生 进行处理;

1.7.3 重大用药错误:违反医疗原则、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等情况,导致不良后果和 或引起医疗纠纷;

1.7.4 重大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在疾病部位、性 质、病理明显不符合;

1.7.5 麻醉和镇静不良事件:麻醉和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 不良事件趋势等情况,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1.7.6 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爆发、感染细菌谱的严重抗药性;

1.7.7 严重医疗设备器械故障,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 纷;

1.7.8 环境和设施、设备不良事件: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重大化学 物质泄漏事件、辐射源泄露、火灾及医用气体事故、压力容器事故、电梯事故、停 电事故、网络故障等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纠纷;

1.7.9 刑事事件:病人杀人、婴儿被拐、老年病人走失、病人和员工遭 到外来人医院财产被盗和被损坏、病人之间产生激烈矛盾导致损伤。

2、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程序

2.1 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时限:

2.1.1 严重不良事件,3 小时内电话通知医务科。并于 48 小时内录入医疗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2.1.2 一般不良事件,医务科在 48 小时内录入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2.1.3 医务科每季对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质量与安全委员会确 定的重点质量缺陷事件,组织医疗安全管理小组人员进行讨论,实施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持续改进。

2.2 不良事件报告程序:详见附件一。

3、不良事件报告奖罚原则

3.1 鼓励不良事件呈报,建立无责呈报机制。

3.2 严重不良事件漏报者,医院将予以调查处理。3.3 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报告流程:

1、各临床科室设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员,医务科设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联络员,联络员建立与深圳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系及《医疗器械不良时间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账号。

2、各临床科室报告员收集本科室不良事件的信息,按报告原则完整、准确、详细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按时限要求上报医务科联络员。联络员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同时打电话通知深圳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审核。

3、联络员要每月定期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了解医疗器械使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高风险产品、国家重点监测产品以及已发生不良事件产品的跟踪监测。

4、医务科及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将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反馈相关科室,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七、相关文件:

1、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

2、《医院管理年活动指南》

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4、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7.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山东省莒南县相邸卫生院自2013年1月开始实施了严格管理制度, 对实施前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500例预防接种儿童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00例儿童作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掌握严格的禁忌证

1.2.1.1 一般禁忌证:①发热。②急或慢性疾病的发病期。如风湿病、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化脓性皮肤病、中耳炎。③过敏性疾病:婴儿湿疹、哮喘、荨麻疹。④体质特别虚弱、严重营养不良。⑤某些传染病流行季节:如乙脑流行季节不宜接种百日咳疫苗, 因为可诱发乙型脑炎。⑥近6周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制剂者, 暂缓用甲肝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活疫苗。⑦对患有癫痫、抽搐史者禁注百白破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流脑多糖疫苗。⑧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

1.2.1.2 特殊禁忌证:①活疫苗:孕妇、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忌接种。②需复种的疫苗。如第一针已有高热、惊厥、休克等严重反应者, 以后不能再复种。③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严重腹泻儿暂缓服用, 腹泻病痊愈后再服用。④卡介苗。凡患过结核病、OT或PPD (+) 者禁用。

1.2.2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①疫苗应从正规渠道进货, 所用疫苗应该有卫生部批号。千万不可在私人诊所接种, 以防意外发生。②预防接种前, 一定要看清说明书所指的接种对象、用法及剂量、禁忌、反应、注意事项、保存及运输是否符合要求、有效期等;并应询问有无禁忌证再决定能否进行预防接种。③安瓿裂损, 疫苗变色均不能使用。④疫苗开封后均应在1 h内用完。⑤为防止意外, 应有1∶1000肾上腺素、氢化考的松等抢救药品备用。⑥每人均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预防接种, 以防交叉感染。

1.2.3 掌握每种疫苗的特点

1.2.3.1 麻疹减毒活疫苗:①混浊或絮状物, 不能使用。②此疫苗未加防腐剂, 既不耐热, 也不耐寒, 因此, 抽吸后放置时间不可超过0.5 h。③接种对象为出生后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婴儿。因小婴儿体内尚有母体抗体残留, 故婴儿初种麻疹疫苗不可过早。

1.2.3.2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①目前, 在我国服用的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疫苗糖丸, 呈白色, 其特性为怕热、不怕冷, 故在保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需冷藏于0 ℃以下。②服用此糖丸时, 用凉开水送服或直接含服, 切勿用热开水或母乳喂服。因为热开水可将活疫苗烫死, 母乳中的抗体可作用于活疫苗。

1.2.3.3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①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1~10岁儿童。②应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接种。

1.2.3.4 百白破混合制剂:①此制剂属多联多价疫苗, 使用前要充分摇匀。②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为吸附制剂, 即在制品中加入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制剂, 使其吸收慢, 刺激时间长, 免疫效果好。应注意注射的间隔期。

1.2.3.5 卡介苗:①卡介苗为无毒、无致病性牛型结核菌悬液, 是不加防腐剂的活菌苗, 用于预防结核病。②初种年龄为婴儿出生24 h后。③2个月以上婴儿及成人接种前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阴性反应者可接种卡介苗, 阳性反应者表示已获得免疫力, 不需再接种。

1.2.3.6 乙型肝炎疫苗:①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动免疫生物制品, 可阻断母婴传播。接种疫苗者HBV标志必须阴性。②接种程序按“0、1、6”顺序进行肌内注射, 即第1针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注射, 第2、3针分别在婴儿1足月和6足月时注射。

2 结果

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前, 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84.8% (424/500) , 不良反应发生为:晕厥11例、过敏性休克4例、过敏性皮疹38例、血清病3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2例, 诱发潜伏的感染28例, 总计86例, 占17.2%;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9.0% (495/500) , 不良反应发生为:晕厥6例、过敏性休克1例、过敏性皮疹16例、血清病1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例, 诱发潜伏的感染10例, 总计34例, 占6.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儿童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初始阶段, 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而且还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因此, 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不论是对个体的发展, 还是对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预防接种是重要措施之一。预防接种和药物注射一样, 应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首先要了解疫苗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询问小儿有无过敏史, 做好消毒用具和抢救药品的准备工作。禁忌证:急性传染病及恢复期, 慢性消耗性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肝肾疾病及发热的小儿均不能接种。接种要点:接种时应严格遵照说明书规定, 掌握疫苗的接种方法、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每人用一个注射器, 防止交叉感染[3]。

免疫制剂是一种异体蛋白, 注射后可使被接种者产生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人接种后反应轻微, 个别人可出现严重反应。目前使用的各类制品除百白破因用氢氧化铝吸附剂制成, 偶有严重反应外, 一般反应均很轻微, 反应持续时间也短暂, 因此, 预防接种是安全可靠的。一般可分为局部、全身和异常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2~3 d内可自行消退, 不需特殊处理或可进行热敷。如局部反应继续扩大并伴高热等全身症状, 则需就医诊治。若局部迟迟无反应, 说明接种失败。偶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穿刺或活切检查为干酪样变, 说明卡介苗接种反应强烈, 引起淋巴结核, 需抗痨治疗。全身反应轻者勿需处理;重者休息, 对症治疗, 如畏寒高热可口服朴热息痛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剂, 呕吐、腹痛可给服维生素B6、灭吐灵、654-2、痛痉平等止吐、解痉剂[4]。

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清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 诱发潜伏的感染等。晕厥时, 可让小儿平卧, 保持安静, 可手指甲压或针刺人中穴, 给喝热开水或糖水, 一般几分钟内即可恢复, 仍不恢复者或休克者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01~0.03 m L/ (kg•次) 。无效或其他异常反应应迅速住院抢救或治疗。晕针:常在注射时或注射后数分钟内, 出现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或轻度恶心、手足发麻等表现。立即将小儿平卧, 头稍低, 保持安静, 喂糖水或温开水, 必要时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 片刻即可恢复正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 此时应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 m L (儿童0.01~0.03 m L/kg) , 并将小儿平卧, 头稍低, 给予吸氧、注意保暖, 病情稍稳定后, 迅速转院抢救。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般休息1~2 d可以自愈。疫苗接种后体温37.5~38.5 ℃的反应, 一般不需处理, 适当休息, 多饮水, 可自行恢复, 少数体温可达到39 ℃以上, 应进行对症处理。局部反应:接种后1~2 d以内, 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 附近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5]。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 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由此可见, 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接种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提升医院整体素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严格管理制度对预防接种效果及不良事件控制的影响。方法 山东省莒南县相邸卫生院自2013年1月开始实施了严格管理制度, 对实施前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500例预防接种儿童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00例儿童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前, 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84.8% (424/500) , 不良反应发生为:晕厥11例、过敏性休克4例、过敏性皮疹38例、血清病3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2例, 诱发潜伏的感染28例, 总计86例, 占17.2%;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9.0% (495/500) , 不良反应发生为:晕厥6例、过敏性休克1例、过敏性皮疹16例、血清病1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0例, 诱发潜伏的感染10例, 总计34例, 占6.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接种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提升医院整体素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关键词:严格管理制度,预防接种,满意度,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权力, 徐敏钢, 黄瑾, 等.上海市闸北区7价肺炎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6) :271-273.

[2]张丽洁, 王远红, 武翠玲, 等.预防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二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8) :938-939.

[3]杨洁, 何梅英, 单芙香, 等.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7) :1225-1227.

[4]李振玲, 张艳玲, 隋凤湖, 等.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9) :77-78.

8.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的护理差错或事故。作为护理人员从内心来说都不希望有事故发生,就护理不良事件的本质属性看,也是具有可防性和可控性的。只要了解和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能有效减少和预防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我院从2012年起成立了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采用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方式予以管理。根据我院通报的2012年~2013年的153例护理不良事件,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源自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印发的2012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统计表,2012年~2013年各护理部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3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分类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计算百分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分类结果

(1)按类型分类:1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27例,占比17.65%;护患交流障碍,告知不足25例,占比16.3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21例,占比13.73%;交接班清点物品时只签字,不清点19例,占比12.42%;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13例,占比8.5%;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12例,占比7.84%;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8例,占比5.23%;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镇静药服药到口6例,占比3.92%;跌倒6例,占比3.92%;坠床5例,占比3.27%;泄漏患者隐私4例,占比2.61%;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4例,占比2.61%;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2例,占比1.31%;在急症抢救时发生设备问题为1例,占比0.65%。

(2)按时间分类:星期一发生16起,占比10.46%;星期二发生17起,占比11.11%;星期三发生33起,占比21.57%;星期四发生29起,占比18.95%;星期五发生21起,占比13.73%;星期六发生25起,占比16.34%;星期日发生12起,占比7.84%。

(3)按班次分类:上午班(8:00~15:00)24起,占比15.68%;下午班(15:00~20:00)42起,占比27.46%;夜班(20:00~8:00)87起,占比56.86%。

(4)按护理人员分类:涉及165名护士,其中,实习护士11名,占比6.67%,护士109名,占比66.06%,护师33名,占比20%;副主管护师12名,占比7.27%。除11名实习护士外,154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以下(含5年)有87名,占比56.49%;6年至10年有40名,占比25.97%;11年至15年有17名,占比11.04%;16年至20年有6名,占比3.9%;20年以上有4名,占比2.6%。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属性,有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观察也不够仔细,对于医嘱未严格有效的执行。

(2)责任心有所缺失。个别护理人员存在值夜班睡觉的现象,有的巡视病房不及时,有的工作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影响到护理工作效果。

(3)存在消极倦怠心理。护理工作容不得有一丝松懈,长期的高压状态造成护士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过分应激易引发崩溃心理,致使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客观原因

(1)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新上岗护士对于护理业务掌握不精通,而科室因为人力紧张急于安排单独操作。一些年轻护士经验缺乏,对部分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能完全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加以判断并做出迅速反应,进而造成事故发生。

(2)人员短缺致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士人手紧张,有的还承担着其他工作。护士单位时间内常规处置过多,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方面有一定难度,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监管存在盲区和死角。护理部定期督导力度不够。护士长精力主要用于日常事务工作,不能仔细检查环节质量,事前控制不到位,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医嘱“三查七对”制度,有疑问的必须问清查明后再行实施。实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别采取加防护栏、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悬挂安全警示卡等不同护理措施,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避免意外发生。

2.加大护理安全教育力度。护理部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引导护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护理过程中易疏忽的环节和药物,一定要逐个环节、逐个药物落实安全警示措施,形成人人重视护理安全,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科学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规划,突出培训业务知识的专业性,重点加强对各科室所负责的专科疾病护理方面知识的常规培训,定期开展护理技能比赛,激发护士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4.维护好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作息时间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充实一线护理人员力量,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紧张和焦虑。要每年组织1~2次的健康体检。根据需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抗压能力,引导护士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事护理工作。

5.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后果,区别执行护理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无惩罚性措施,鼓励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建立巡查机制,各科室内部也要对应成立相关组织并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变护理不良事件年通报为月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9.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篇九

1、忠告性通知

(1)在下列条件下应发布忠告性通知:

a)新发现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提醒使用者时;

b)产品改动后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影响和产生一些注意事项时;

c)产品发现有重大的缺陷可能危及人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召回处理或直接销毁时。

(2)忠告性通知的拟定与批准。

忠告性通知由质量部负责人负责拟定,并组织总经理、行政部、市场部、客服部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审,适时修改,最终由总经理批准后发布。

(3)忠告性通知的发布

对于产品的使用、改动、召回和销毁,可由市场部直接以书面形式通知顾客,确保使用者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

2、不良事件报告:

a)出现重大人身伤害事故时,市场部应向总经理汇报,同时向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b)对顾客重大财产造成损失,接到顾客的报诉时,市场部应向总经理汇报。

3、不良事件报告处理的主要职责:

b)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总经理负责不良事件的分析,管代负责出具《不良事件分析报告》。c)总经理负责《不良事件分析报告》的审批。

d)行政部及时向责任部门报告。

3、不良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

a.市场部第一时间内获得不良事件的有关信息并立即报告总经理,随后由市场部经理负责对不良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调查了解和取证,并在一个工作日内编制《不良事件报告》上报总经理。总经理收到报告后,及时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应对处理措施。管代对事件分折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并最终形成《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b.不良事件报告的批准与报告:

总经理负责《不良事件分析报告》的审批,管代应在知晓事件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将不良事件报告呈报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代及时同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呈报后的联络工作,将主管部门的有关意见和决定及时反馈总经理,总经理及时组织规定的人员对反馈做出反应,直到整个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10.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十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麻醉不良事件包括:喉镜引起的牙齿损伤脱落;误吸胃内容性肺炎;术后紧急再插管;外周神经损伤,中心静脉插管气胸;角膜擦伤;烧伤;错误输血,院内感染,做错手术,异物残留体内,穿刺大血肿等。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科室内发生了任何不该发生的事件均应毫无例外的报告,并填报在不良事件登记本上。同时认真如实的上报上级医生,科主任积极指导善后处理,或请有关科室专家会诊,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医务科,努力使不良事件得到良性转轨。

科主任每季度组织讨论,针对有倾向性、与病人安全及麻醉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件在全科讨论,并根据文献及相关要求,讨论制定科室管理规范或专家意见,改变临床麻醉的管理流程

措施:

1.对及时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者,科室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轻处理。

11.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十一

况。结果:198例患者,共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406例次,发生各种轻度不良反应共36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结论:经有效的护理均顺利完成了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的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关键词】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不良反应;护理;安全性;风湿病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6.009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是通过对一级分离后的致病血浆进行二级分离,然后将弃除致病因子后的血浆与血液有形成分一同输回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选择性血浆分离疗法。DFPP技术日臻完善,目前已在我国许多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用于200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1]。本院自2004年2月购进Plasauto IQ全自动血液净化系统,10余年间共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患者1 000余例次。发现DFPP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笔者对本院DFPP治疗进行密切观察,现将结果和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DFPP治疗的患者共198例,其中男62例,女138例;年龄24~72岁,平均(36.8±13.6)岁;类风湿关节炎1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强直性脊柱炎15例,银屑病关节炎8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高脂血症5例。

1.2治疗方法运用Plasauto IQ全自动血液净化系统,OP 08W膜式血浆分离器以及EC 30W(40W或50W)膜式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DFPP治疗,血流速度设定为100 mL·min-1左右,以706代血浆作为补充液,普通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目标置换量按公式如下:血浆处理量的标准=体质量(kg)×1/13×(1-Ht/100)Ht=红细胞压积,置换的血浆量为患者血浆量的1~1.5倍。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或经济条件的不同,每位患者分别进行DFPP治疗1~4次不等,每次中间间隔1周。

2结果

在DFPP治疗不良事件发生中主要分为体外循环畅通问题和患者症状方面的问题。体外循环不畅的原因可分为:血流量不足、动脉压过高、静脉压过高、凝血、溶血、破膜等,见表1。患者机体反应的问题包括:低血压、头晕、心悸、乏力、穿刺局部出血、穿刺部位感染、过敏反应等,见表2。经有效及时的处理后,均可迅速转危为安,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表1体外循环不畅情况分析体外循环不畅情况发生例次(例)发生率(%)

血流不足81.97

静脉压过高1 0.24

动脉压过高2 0.48

跨膜压高20.48

血浆入口压过高61.44

凝血20.48

溶血20.48

破膜10.48

表2患者机体方面的不良反应分析机体发生例次(例)发生率(%)

低血压20.48

头晕、乏力、心悸81.97

穿刺部位感染10.48

穿刺局部血肿20.48

过敏反应00

3结果分析及护理

3.1血流不足

3.1.1发生原因分析当报警指示血流不足,排除动脉管受压、扭曲状态外,应该考虑动脉穿刺处存在问题,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①动脉血管过细,不能达到100 mL·min-1的流速;②护士技术不过硬,直接穿刺不到位出现进针过浅或进针过深,穿刺针斜面未完全在血管内;或穿刺针角度不对造成斜面贴壁现象所致。③置入双腔管或使用静脉留置软针时,可因穿刺针打折而导致血流不畅。④长期静脉留置双腔管时可因局部血栓造成血流不足。

⑤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不当。有3例动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因个人对体内置入双腔管并保留可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或经济问题而不接受双腔管置入,故选择两条粗大静脉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最终因不能保证稳定90~100 mL·min-1的血流速度顺利进行DFPP治疗而被迫临时改为双腔管深静脉穿刺,以建立动静脉通路治疗。

3.1.2护理直接动静脉穿刺是建立血管通路的最简便、最经济、最安全、最容易护理的方法,血管条件允许、单次治疗、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经常选用此种方法。但直接动静脉穿刺也是最容易导致血流量不足或静脉压过高的原因。因此,要求护士在建立血管通路前一定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分别选择浅表动脉和浅表静脉各1条。浅表动脉首选桡动脉、足背动脉;浅表静脉首选前臂上段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足踝部的大隐静脉。穿刺时一定注意感觉穿刺血管位置和走行,避免出现穿刺针与血管形成贴壁、夹角情况而引起血管通路不畅致血流量不足或静脉压过高。当桡动脉、足背动脉血管条件不好无法建立动脉通路时,也可选择肱动脉或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动脉通路,此时需用16号静脉留置针穿刺。由于穿刺部位较深,穿刺针相对较短,静脉留置针直接股静脉穿刺时,一定要求患者的操作侧肢体制动,避免脱针。如使用双腔管留置多次行双重血浆置换时,一定注意浓肝素封管,用普通肝素钠注射液12 500 U加生理盐水1 mL,双腔管管腔(本院使用双腔管管腔分别为1.1 mL和

1.3 mL)每侧1.5 mL。如治疗间隔1周以上,需每3~4天重新封管1次,避免凝血堵塞,造成血管通路不畅。

3.2静脉压偏高

3.2.1发生原因分析当报警装置提示静脉压偏高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检查管路和穿刺部位,排除静脉管受压、扭曲,穿刺针贴壁,针尖斜面未完全在静脉血管内;其次,考虑是否选择的静脉偏细或患者过分紧张,造成穿刺部位血管痉挛。当非首次使用双腔管静脉回血出现静脉压力过高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双腔管内部分血栓阻塞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检查静脉壶内是否发生凝血情况。

3.2.2护理当静脉压偏高时一定要先调整穿刺针位置,观察血流是否转畅。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嘱患者放松肢体,轻抚穿刺部位或局部热敷,缓解血管痉挛。当确定双腔管内凝血时,应避免继续使用,可改直接静脉穿刺或局部溶栓治疗。静脉壶内凝血时及时更换静脉壶段。

3.3动脉压、跨膜压、血浆入口压过高

3.3.1发生原因分析当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血浆入口压缓慢逐渐升高或出现压力高报警时,分别提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动脉壶、静脉壶、血浆分离器或血浆成分分离器内不同程度的凝血现象。

3.3.2凝血的护理正常的普通肝素抗凝用法是治疗前5 min给肝素0.5~0.8 mg·kg-1,静注治疗开始后每小时追加肝素10 mg,治疗结束前0.5 h

停用肝素。当出现凝血趋势时,首先应增加一点肝素的用量。如不缓解可以关闭动脉引血端,打开回液用生理盐水将引出体外的血液暂时回到体内,再将全自动净化仪停转,调为手动位。当动脉压、跨膜压或静脉压升高时,打开静脉端与穿刺针连接口,调节血液泵速度增快,并用手拍打疑似凝血的动脉壶/血浆分离器或和静脉壶,用生理盐水冲净凝血,将废弃生理盐水排入污物桶,待畅通后再连接静脉端,调为自动位继续治疗。当血浆入口压升高时,用血浆入口压一端连生理盐水,另一端连于分浆壶上的短管,手动开弃浆泵。根据实际情况将弃浆泵速度调大,盐水可将二级膜内冲净,关闭分浆壶上小短管的夹子,将弃浆泵速度调至原来数值,手动切换至开始位继续治疗。此时可有效降低血浆入口压[2]。当确定动脉壶、静脉壶、血浆分离器或血浆成分分离器已经发生凝血时,应及时分别更换凝血部分。

3.4溶血或破膜

3.4.1发生原因分析密切观察滤器情况,发现分离出的血浆颜色为红色时,首先肉眼分辨是破膜还是溶血,然后取血浆离心镜检,确定存在红细胞且血浆分层考虑破膜;如未见红细胞,且血浆红色均匀为溶血。

3.4.2护理置换过程中应保持血流量平稳。血流量过低易致凝血;引血速度过快则血液进入分离器不均匀,跨膜压增加从而导致破膜、溶血。因此,DFPP治疗最重要的是建立并保持有效的血流通路。预防溶血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合理的分浆、返浆、弃浆比设置[3]。一般分浆/血泵(FP/BP)比值< 25%,返浆/分浆(RP/FP)100%,弃浆/分浆(DP/FP)< 8%为最佳。

3.5低血压

3.5.1发生原因分析在DFPP治疗过程中由于被动卧位,有2例次患者出现症状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悸、恶心等,均为第3次DFPP治疗时,且与恐惧、术中如厕、术前禁食水有关;术后6 h内下床活动剧烈出现低血压6例,头晕和/或心悸、乏力12例,晕倒3例,考虑与清除病理血浆后血容量减少,患者立位活动剧烈发生短崭脑供血不足所致。术后次日至3 d内,轻度疲劳、乏力者约占1/3,考虑为清除病理血浆后血容量改变的正

常表现。

3.5.2护理术前常规测量血压,高血压时遵医嘱服药,待血压降至正常后方能进行治疗。如血压处于正常低限时,一定仔细询问进食情况、日常血压水平、患者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尤其是DFPP第3或4次时,术中可调节补液量稍大于弃浆量。术前嘱患者常规进食,术后尽量平卧6 h后再下床活动。对不能坚持平卧者,应在护士护理下缓慢坐起,适应一段时间后如厕或进行其他必须的活动。术后首次进餐时应掌握少量、富含营养、易消化饮食。

3.6穿刺部位感染

3.6.1发生原因分析有1例老年患者在留置双腔管第3周时,出现穿刺点局部红肿、低热,拔除双腔管后次日体温恢复正常。考虑与双腔管留置时间长、夏季出汗较多、局部护理不到位有关。

3.6.2护理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双腔管留置处隔日换药1次,保证穿刺局部清洁

干燥。

3.7穿刺局部血肿

3.7.1发生原因分析穿刺针拔出后局部出现青肿6例,考虑与患者抗凝治疗后出血时间延长,压迫时间不够有关。

3.7.2护理直接动静脉穿刺针拔出后,局部应加压止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局部出血、术肢远端指/趾尖颜色、皮温、有无麻木肿胀感等,以观察加压力度是否合适。2 h松解静脉加压球,4 h松解动脉加压球,观察出血情况。如无出血,改为无菌敷贴覆盖即可。

4小结

DFPP对多种危重疾病的治疗起到迅速缓解症状的作用,为病因治疗创造了时机,值得临床推

广[4]。近年来笔者的观察发现,DFPP虽有多种不良反应存在,但经过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精心的护理,均可及时纠正各种不良反应,顺利完成DFPP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具有临床安

全性。

5参考文献

[1]杨晓,孙希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1):39.

[2]闰海霞,杨曼,张芳芳.双重血浆置换操作中降低血浆入口压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2):75.

[3]龚红英,赵长征.双重血浆置换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235.

[4]戴梦玲,陈玉冲.双重血浆置换在临床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88-1389.

12.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探讨 篇十二

1 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

护理不良事件可分为:管路滑脱、压疮、跌倒、输液相关事件、给药错误、坠床、分娩意外、识别错误、患者自杀、烫伤等等。

2 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

2.1 国外不良事件的管理现状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由Singer等人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将“安全为第一优先”的理念作为护理人员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并迅速在欧美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推广。许多国家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发展了自愿报告机制,鼓励上报缺陷。报告人不用担心因报告而受到责备和处罚,同时,所报告的资料不作为法律依据。英国2011年对2家急诊医院进行调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11%,澳大利亚不良事件发生率16.6%[2]。WHO新闻公报,患者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存在,但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2.2 国内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主要遵循的是国务院2002年9月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正在积极鼓励上报不良事件。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与护理密切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过程等内容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还为评价护理质量增加了客观指标。但报告系统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处理方法缺乏合理性和明朗化。

3 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存在的不足

3.1 报告系统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仅有一部分提交各级医学会进行鉴定,从而取得较为权威的鉴定结论。基层医学会鉴定的时间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定性不准确,影响了报告的准确性。无统一模式,信息无标准化,信息平台不统一,不能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2处理方法缺陷合理性

长期以来,护理安全管理多采用“案例管理”的方法,在医院内部,护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科室护理评比等通常都与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挂钩,造成护理人员和科室护士长不愿自动上报不良事件,最终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3.3 处理方法缺乏明朗化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建立,增加了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透明度,可能导致患者索赔的机会更多,医院的声誉也遭到严重威胁,导致基层医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偏差,制度落实不到位。

4 建议与展望

4.1 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明确强制报告和自愿报告的范畴,建立有效畅通无障碍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非诚发行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以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尽量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4.2 合理分析并处理护理不良事件

4.2.1 设立无惩罚原则:

没有人愿意故意犯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管理中对事不对人。在基层医院,许多当事护士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名誉受损,不敢或不愿意主动报告。随着护理管理者理念的更新,人性化管理的采用,通过组织管理,营造正确的氛围及奖惩结合推进无惩罚原则的实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4.2.2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处理护理不良事件,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咎责:我院地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沟通、问题理解等方面存在差距,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展较内地发达地区落后,设备、医疗环境改善和发展也相对滞后,不良事件的管理要循序渐进地慢慢推进,不能与国内大医院看起,禁忌搞一刀切管理,从而造成不良事件管理走向形式化。

4.3 加强流程管理,强化安全程序

实施常规工作流程,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流程。落实危重患者抢救程序,启用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流程,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预防安全隐患。找出预防措施的工具,制定可执行的计划,营造安全文化。加强新技术、有创技术的准入管理,应用分析软件实行不良事件科学管理,从经验教训中学习。

4.4 强化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

护理人员从学校毕业后只获得工作中使用得上的10%的医学护理知识,其余90%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才能取得。我院近几年的统计表明,低年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最多,提示地年资护士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部制订护理安全专题培训重点,将护士的“三基”考试成绩纳入护士的工资待遇。护理管理者要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3]。

5 小结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护理人员可能性很小,但对于发生的患者将是100%。它是衡量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分析处理护理不良事件、通过培训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等等措施,重视每件小事,通过小事预防大问题。尤其是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科学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欣娟.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安全评审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8.

[2] 徐彬.82例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6,2(7A):59-60.

1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 篇十三

1、为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使用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应成立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站或设立监测员,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4、全乡镇所有涉药单位应及时收集、分析、整理、上报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信息;

5、凡本单位使用的药品与医疗器械,如反映有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出现时,应认真进行核对,再按规定上报;

6、对辖区内发生严重、罕见、新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病例,在核实后3日内上报;一般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整理后1个月内上报;死亡病例知悉后立即上报;

7、辖区内涉药械单位发现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时,可以向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省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或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4.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 篇十四

1、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组织体制,自上而下,统一认识,加强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本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由院领导、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职能部门科长和部分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相关医学专家组成。科室成立科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医师及医疗组长组成。合理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即:院领导、职能部门科长负责全院、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各医疗组长负责本医疗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医疗质量监控办公室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全体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院投诉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等定期对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讨论、评析,寻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并通报。

2、学习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确保医疗安全的有力保障。全体医护人员都必须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认真学习、执行医院及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制度,规范自身的医疗服务行为,坚决做到“时时照章办事、事事有章可循”。相关科室应将医院有关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等实行专册管理,定期组织学习并登记在安全医疗学习登记本上,参加学习人员需亲自签名。医院将把各项规范、常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本科室及医护人员综合考核中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测评,并将结果在全院内部进行通报。

3、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大力推行医学再教育

全体医护人员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深刻理解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明确自己的使命,树立高尚医德,与病人间建立一种健康、互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将层出不穷,要大力推行医学再教育,通过岗位培训、“三基培训”、举办先进知识与理论学习班、业务技能竞赛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坚持医德与医技并举,真正做到“医德高尚、医技高超”,才能在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的同时,确保医疗安全。

4、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法制教育,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院要按照国家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普法宣传计划,组织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学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的宣传、学习和教育,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同时,维护好自身和医院的合法权益。

5、运用激励机制,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竞赛

运用激励机制,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竞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职工对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医疗不良事件进行举报,医院对医疗质量高、医疗安全学习认真且真正予以落实的科室及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医疗安全工作不重视、有较多医疗缺陷纠纷发生的科室及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使全院上下形成“比医疗质量、重医疗安全”的良好风气,从而树立我院的良好形象,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

6、建立各临床、医技科室间例会和通报制度,加强协作与交流

医疗服务是一项既分工精细又协作密切的工作,各临床、医技科室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加强与其他科室间协作与交流。各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要通过定期的例会,相互通报本科室近期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共同分析与探讨医疗服务新动态及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尚存的不足,商讨具体的应对方案,群策群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7、加强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谈话及知情告知制度

尊重病人的权利,强化医患间的理解与交流是和谐医患关系、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每位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知情告知,并注意沟通的艺术性。早日康复是患者来医院的期望,而当手术或治疗效果不满意,尤其是术中、术后死亡时,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变化往往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对于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及预后,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说得透彻,实事求是,也要注意留有余地,要诚恳解答患方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从而实现医患配合,面对任何不测。

8、保持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 外界舆论等的介入有利于监督医院的行风建设,但有些人员对医学科学规则和特点缺乏理解,加上对医疗纠纷的细节不太了解,有的甚至偏听偏信患者的一面之词,发表一些夸大的负面舆论,给医疗纠纷的处理带来错误的导向。针对此类情况我们不应消极回避,而应保持并加强沟通,耐心说明事实,取得理解,避免产生隔阂,进而为医疗纠纷的解决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9、分析医疗纠纷的发生规律,抓住重点进行防范

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规律可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抓住重点进行预防,科室主任要充分重视并抓好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易发环节(诊断、治疗、手术、抢救)、易发人员(新分配人员、新调入人员、实习进修人员)、易发因素(工作不专心、服务态度差、思想压力大、疲劳上岗)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平时的管理和防范工作,一旦发现隐患,及时予以妥善解决。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10、对已发纠纷进行讨论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医学是一门高难度、高风险的科学,在诊疗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纠纷甚至事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浙江省人民医院医疗投诉、医疗争议处理预案》的相关精神和规定及时进行妥善处理,维护好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主管领导、当事科室及当事人要认真进行反思与总结,找出工作和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及时予以改进,坚决做到“三不放过”,即:事实没有查清不放过,当事人没有接受教训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院投诉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定期对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讨论,寻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11、切实防止医疗过失行为转变为医疗事故

上一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下一篇:选调生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