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12篇)
1.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经营管理方式,是牵引着企业运行的灵魂。努力构建企业文化,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2.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二
1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的具体表现
1.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 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
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 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 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 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 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增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具体收入时, 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 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 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 资金使用仍处于“以收定支”阶段。
1.2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致使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1.3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约束软化, 财政监督流于形式
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 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 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 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 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 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 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 事业发展无从谈起, 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这种监督管理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走了过场,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4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 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 形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 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 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 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1.5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 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 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 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 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
2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围绕财政综合预算的总体目标, 从健全机制、规范运作两个方面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同管。
2.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
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说实行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 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安排使用并最终取消预算外资金, 只是时间问题。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意见, 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 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因此, 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 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的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 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 要逐步改变按照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作法, 要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 实行“预算制”, 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各级财政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传统理财观念, 充分认识财政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 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工作,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近年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 并全面推行政府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 这对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2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 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
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 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 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 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 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由于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 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 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 而且通过银行代收, 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 有力地遏止了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2.3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 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
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 它不仅关系到单位原有权力、利益调整, 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以及内部减员等现实问题。因此, 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 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 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的弊端, 真正发挥财政部们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
3.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 企业内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研究
企业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1.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干部管理制度的局限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的,在很多企业,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整个任职期间,调动干部已成定势才开展审计,事前、事中审计少,事后审计情况多,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企业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的权威性不强)
根据中央的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 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审计的独立性不强。由于审计部门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毕竟也是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还要与其它部门交道,或需要求人办事,这其中就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别说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好意思深究。
1.4唱赞歌的多,严要求的少。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应该依照《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规定,一是一,二是二,但现实审计处理中,往往避重就轻,使多数领导干部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难以体现权威,流于形式的多,对问题追究的不深不透,不能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
1.5在实际审计中,听取群众意见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都忽视了收集群众意见这一工作,致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1.6审计定性依据拘泥于财政财务收支法规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以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来体现。审计结论的确定依据主要为财政财务收支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政策性规定作为定性依据使用情况少,影响了审计处理力度
1.7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财务系统转移而来的,而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法律专业人员、IT专业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2.1各级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检查和经济评价,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对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参考。企业的党政领导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障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职能建设,内审工作目标要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要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严格区分提拔、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领导干部的任期审计制度。对拟提拔领导干部必须实行任职前审计,做到先审计后任命;对调任、转任领导干部应当实行届中审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干部应实行离任后审计。对拟提拔领导的任期审计由上级审计机关实施,即“上审下”;对调任、转任领导的任期审计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即“同级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的任期审计,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实施,即“内审”,主管部门为同级政府的,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
2.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而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各企业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条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工作的独立性。首先,内审机构必须由政治可靠、廉洁奉公、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活动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准确,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思考,以确保审计的公正性。
2.4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任期审计内容不仅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也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任期审计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重点,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任期审计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一部分为审计调查内容,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廉政建设情况、投资决策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等,调查对象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相关部门,发改、统计、经贸等部门,重点审计合法性和效益性,突出管理的弱项。
2.5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任期审计除使用专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硬件设施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晰事理,合理划分领导干部个人和集体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座谈,全面收集领导干部施政行为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五是“报”,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设立群众意见举报箱,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逐一予以查证或落實。
2.6审计结果报告的撰写应具有实用性。任期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为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所理解,审计结果报告在写作上应当大众化、通俗化。内容必须包括对领导干部的去向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并代表任期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就领导干部的去向问题向组织部门提出明确的建议意见。
2.7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时间,有目的经常地组织指定内容的研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确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4.回归根本—浅谈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篇四
浅谈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企业的根基是人才的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不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在生产、管理等环节起到积极作用。大多企业为了培养现代人才,不惜资本加强企业人才培训的投入。如何才能得到培训的预期效果,这需要从培训方式方法和团队专业技能建设着重入手。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当今业务的需求和发展,如何让企业员工摄取新技术的给养,应需要建立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流的技术团队。首先提高在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识;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其次企业内部开展省级专家和市级专家研讨会,协调有效资源组织技术交流,挖掘内部潜能,培养一批技术精英,打造专家团队,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对技术培训的同时当然也需要加强本职岗位的培训,提高在岗员工的基本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最后 “请”进来,“走”出去,企业外部培训机构给我提供了解新知识新领域的服务平台,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和外部培训机构建立“共赢”的思维方式,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关系到一个企业兴衰,要想使企业持久发展必须重视企业员工培训,这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宏观发展,更关系到员工职业生涯,所以每个企业都要重视且认真对待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正所谓“小河有水,大可满”,企业发展的同时,要使员工各方面也获得发展,人才的培养才能让企业在未来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中保持强劲的资源优势。
5.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五
东莞市的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市场经济自发的产物。自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此诞生之后,东莞逐渐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并且在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下,东莞民营企业在城市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东莞市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56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003家。全市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75%;1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78%;全市306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中,6成以上为民营企业所拥有。此外,在2010年,东莞有7家企业进入了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近年来东莞经济发展逐渐开始面临着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水、电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等问题。还有受到了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尤其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东莞从事“三来一补”为主的经济形式和外源性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东莞市提出了要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工作力度,有序推进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决定。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东莞民营企业遇到了四大难题。
一是政策环境。一些部门只停留在“转发”上级文件的层面,没有真正帮企业解读政策,更谈不上用活政策,这使得政策落地难,引导也不够。
二是审批障碍多。“审批多、效率低是民企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刘志庚说,个别部门人为设置前置审批环节,重处罚轻服务,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企业苦不堪言。而有些部门甚至将审批过程、初审权限“外包”或捆绑在某些中介机构,为自己谋私利,企业意见很大。
三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民营经济最突出的软肋。刘志庚介绍说,东莞民企主要集中在酒店、房地产等配套性产业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环境消型企业,其中纺织、服装、造纸、家具等产值比重前十名的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量的八成。刘志庚说,这反映了一些民企尚存在“思维模式守旧、从业模式相对落后、组织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
四是 “融资难,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老大难’问题。”民企拥有可抵押的资产比较少,而且多数企业土地、物业等资产都没有办证,加上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放贷,必然制约其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东莞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关人士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当前民营经济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来。重点从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着手。
1二、加强产业引导。要推进民营企业中的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引导民营企业向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大力发展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网络的企业等。
三、大力引进人才。民营企业要升级转型,人才是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东莞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东莞,了解东莞,树立起东莞的城市品牌和良好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来东莞创业。当前要重点抓好帮助企业搭建引才平台和加大对东莞的宣传力度两方面的工作。
6.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六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混合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党建工作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进行大胆创新,是摆在企业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理念。一要树立发展是企业党组织根基的理念。在企业中,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是主线;千任务、万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了发展,企业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就必然被市场淘汰。离开了发展,企业党组织就根本谈不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只有在推进企业不断发展中,才能夯实党在职工群众中的思想基础,才能扩大党在企业中的队伍基础,才能巩固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把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用党建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有效推进来体现党的先进性,用党的先进性的有效发挥来保证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二要树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理念。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一切活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开展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工作,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任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要找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接口,把党的政治优势体现在推动企业内部机制转换上,通过不断提出机制转换的观念导向和创新要求,构筑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思想通道,使企业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带领职工搏击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政治核心。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把工作重心放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境界、规范职工行为、优化企业形象和保持稳定促进发展上。
二、与时俱进,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促进的新途径。一要创新工作思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目标确定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把抓党建、促改革、求发展、保稳定作为企业党的工作的基本思路。要根据完成经济工作任务的要求来设计开展党的工作,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把改革发展的难点、生产经营的重点和职工关注的热点作为党建工作的主攻点,绝不能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搞自我循环。要把党建工作的根本作用定位在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上,运用党的政治优势,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要创新工作载体。要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把党的活动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改制等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实现、季度、月度和企业整体目标来设计活动、开展工作,实现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在目标上的聚合、力量上的凝合、评估标准上的结合和工作内容上的汇合。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要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一些具有本企业特点的党建工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打好自己的“优势仗”。要克服工作停留在面上、停留在上层、深人不下去的现象,把工作重心下移,调动基层党委、党支部和党员“三个积极性”,做到“三个延伸”,即向基层党支部延伸,向工作现场延伸,向经济工作延伸。要改变单纯占用工作时间或占用大块时间的做法,做到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大块时间与零星时间相结合;改变把过程当目标,一味追求形式、忽视效果的趋向,做到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着眼长远效应与注重现实效果相一致。
三、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开创集团公司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工作部署要求实。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考虑是不是做到了“三个贴近”和“四个有利于”,即贴近中心工作、贴近职工思
想实际、贴近改革发展实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和提升职工思想境界,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开展的工作和活动,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具体,职责要清晰,方案要有可操作性,不能大而化之。二是工作推进要扎实。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有些工作,部署得很好,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抓落实不够。要把抓落实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必要的形式要有,无效益的活动坚决取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注重工作的系统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各项工作的平衡协调,使企业党建工作扎实、有序、和谐发展。三是工作作风要务实。不少工作落实不到位,根本问题是领导干部作风不实。要转变作风,多深入基层,多调查研究,掌握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工作实效性。
总之,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工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发展生产力的视角来确定其作用和价值,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讲投入、产出,都要讲效益、效率。
7.浅谈对企业合并的再认识 篇七
企业合并的内涵与外延是与企业所在的经济环境、企业所在的法律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不同的法律背景和环境语言是有不同的企业合并内涵、外延。企业和并存在狭义的合并与广义的合并。狭义的企业合并是指: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或者是通过合约的方式, 使两个公司或者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公司。欧盟国家则在相关的法令条例中规定, 广义的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进行控制且能够做出决定性措施, 在具体方式上包含狭义的企业合并、财产购买、购买股份以及合同订立等其他方式。在我国, 关于企业合并的相关法中只用外资并购、企业兼并以及公司合并的概念, 广义的企业合并还没有相关法律的正式确认。
2. 企业合并的意义
企业合并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规模化, 增强了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力。从西方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来看, 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时, 集中使用日常的各种行政开支、降低各环节之间的单位成本、向新的领域发展等, 利用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促进资金利用率的提高。统一的设备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各单位产品的成本减低、促进产品与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增强, 降低了经营风险。企业合并的规模化尤其给汽车、钢铁行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企业合并加强了其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大部分企业的合并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先进的工艺技术推广扩散到其他组成企业当中。合并后的企业和单一的企业相比较, 促进了整个企业集团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和生产、经济的有机结合, 使整个企业集团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合并后的企业的经济实力较雄厚, 条件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如:吉林轻型车厂在加入一汽集团后的劳动生产率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企业合并能够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竞争。企业的合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在市场经济上的竞争结构。企业在改善另一市场经济竞争条件的同时加强了在某一市场的支配地位, 促进了两个相关联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在宏观调控上有效地减少了政府在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接触的企业数量, 通过对各个大集团企业的管理, 通过各大集团推进全国的各中小型企业, 达到政府对企业宏观调控的目的。
企业合并能够降低企业过度破产带来的社会压力。由于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直接结果, 企业的破产成为必然的正常现象。企业的过度破产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以及严重的失业等社会问题。优势企业对临近破产并处于破产清算阶段的企业实施合并则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良好方法。同时企业重组后能够促进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均衡化、合理化。
通过企业合并, 优势企业合并劣势企业, 朝阳产业的企业合并夕阳产业的企业, 淘汰一些效益差、管理落后、从事长线产品生产的企业, 发展一些效益好、管理先进、从事短线产品和新兴产品生产、有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企业, 促使资金从衰落的行业流入新兴的行业, 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流动, 加快了资本退出传统产业的步伐, 加速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增强了优势企业的实力, 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同时, 在客观上促进了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企业合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合并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会计核算的问题。根据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企业的合并分为两大类型, 同时分别对这两大类型的合并企业的会计事物采用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针对同一控制中企业合并机构中会计事物的处理方法是权益相结合的方法。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机构中实施的会计事物处理方法则是运用购买的方法。这中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合并问题的处理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合并过程中因会计问题而造成的利益操控。由于参与企业合并的各个不同企业的自身状况是复杂且各不相同的, 所以企业的核算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造成了新会计准则形成了利润操控陷阱的情况发生, 导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不能够顺利地进行。
公允值的确定是企业合并之后重要的会计核算工作, 尤其被合并企业中确定净资产的公允值过程是会计核算工作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公允值的不确定体现出了我国可靠性较弱的会计信心, 同时展现了会计核算在企业合并过程自身存在的问题。资产评估师的职业素养以及评估机构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合并中的资产评估, 使得资产评估当中公允值不能够确定和保证。目前, 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在业务评估方面仅仅是局限在单项资产的评估, 在评估公司整体价值方面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因此, 在公司合并过程当中公允值不能够通过评估的状况一直存在。
企业商誉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企业合并后商誉的减值测试是会计核算当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 合并企业的商誉减值测试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措施, 该测试与企业的经济利润有着直接而联系。商誉重在测试, 不需要实施摊销。它是企业一项最大的单项资产。商誉减值是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利益, 更甚者会使公司的资产结构受到改变, 尤其是对高科技的中小型企业会带来致命的影响。
4. 解决企业合并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企业合并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企业合并的过程中, 规范、合理的企业合并会计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在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中的企业合并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因此, 企业合并是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应当结合实际的经济交易情况进行, 如果确定了是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 则在合并当中就禁止再更改为非同一控制管理的企业合并。否则, 会出现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操控合并方式, 若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实行权益结合法构建的企业合并, 那么该企业合并的必须按照同一控制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除此之外, 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与合并方式都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有具体的可操作性以及应用条件, 参照我国企业合并的相关规定, 确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数量标准, 而不依靠主观判断, 提高企业合并与会计核算方式的实际操作性。
结合当前国内会计核算在企业合并中的实际情况, 为公允值计算提供一个良好的计量环境,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企业合并当中, 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相应法规制度的健全, 预防阻止公允值的不正当运用和操作的发生。商誉减值测试制度的完善, 增大商誉减值测试的技术水平。
5. 企业合并是财务管理的内容
由于经济实力的强弱与企业运行状态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企业合并的最根本内容就是会计财务的合并, 在程序上主要是企业的财务各方面的统计和管理。会计核算是企业合并的重要工作, 只用会计核算过程可靠、有序的顺利实施, 企业间才能够达到完善的合并。通过合理的会计核算对企业合并作出深入的研究, 促进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结束语
企业合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 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企业合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全地发展, 促进科技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秀艳.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方法选择的影响及意义[J].山西建筑, 2008 (27)
[2]邵军, 张君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动机与经济后果[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2 (1)
[3]李延清, 白印坡.企业合并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 2009 (1)
[4]王蕾.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9)
[5]王俐.规范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对策[J].活力, 2011 (7)
8.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建筑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工作方法 企业效益
0 引言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定位党务工作,完善各级组织建设,以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建筑施工基层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面对新世纪新发展,面对工作对象的内在而深刻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开拓新途径、新载体、新手段。通过认真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引进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全面创新和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现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让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境界,养成文明行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又从文化推进的角度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团队价值共识为目标,融宏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行为规范的培养形成丰富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为做好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氛围,通过养成良好的团队学习习惯,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打下扎实的基础。互联网的崛起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网上工作的新天地,在畅通信息传递、加快信息交流的同时,开辟双向沟通的新途径,改“面对面”为“键对键”,尤其适应于青年职工群体的实际,有利于加强这一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特点和快节奏、高速度、多变化的生活方式,积极做好文化激励、人际协调、心理调适工作,努力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要把握住这个中心,以人为本,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引导员工树立创新意识,使职工破除陈旧观念,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把触角延伸于生产经营之中,紧贴于企业管理,围绕重点难点工程建设,推动现场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新的强化;在探索改进和加强生产经营及企业管理中,取得新的进展,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上,展示了新的作为,以确保中心任务的实现。
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2.1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主要任务,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注入强大动力。常言说得好:创一流企业,创一流员工队伍。企业活力的源泉,取决于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最根本的要靠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与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广大员工发挥劳动和工作积极性,抢时间,争速度,不仅能出满勤、赶满点、满负荷工作,而且大干快上,精益求精,质量一丝不苟,安全一刻不忘,工期争分夺秒,成本精打细算,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涌流出来;反之,员工迟到早退,扯皮推诿,劳动纪律涣散,做事不认真,出勤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试问这样的企业能有好的经济效益吗?
2.2 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抓人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夯实基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主要决定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有问题,企业效益就上不去。但搞好生产经营靠少数人不行,靠物质刺激不行,靠行政手段也不行。在工作实践中,既要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和行政手段并行,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抓人心,凝聚人心为中心,为搞好生产经营发挥激励作用、保证作用、促进作用、凝聚作用。归根结底,也就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了基础。
2.3 思想政治工作要用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巨大的隐形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满足企业自身要求和社会需要的条件下,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社会效益。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培育企业精神,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为主动,能够有效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员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优秀员工出色的业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从无形到有形、从务虚到务实,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员工在业务经营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忘我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准,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催化剂、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加油站。
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一心一意为改革和生产经营服务才有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增强针对性,要善于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之所在。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3 全面提升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
专职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是新世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要从发展企业的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战略层面加速推进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地提高政工干部的内在质量,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时代和现实赋予政工干部重大使命,他们必须具备作风正、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为此,要加大政工干部队伍培训的力度,把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结合起来,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结合起来,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拓展视野、创新思路,丰富知识、精通业务,提高能力、体现成效,把政工干部培养为有思路、有点子,能写、能讲、能干,善于协调关系、能够化解矛盾,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总之,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将遇到不少困难,有挑战、也有机遇,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去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4 结束语
9.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九
在安全生产月里,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标识着安全的色彩,对于安全工作,我们有很多种理解和行动,但是在日常实践工作中,不时的出现不安全的声音,如何抓好安全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和勇于创新的信念,因为我们需要安全的护航,所以浅谈一下对安全的认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企业的兴亡,成在安全,败在事故。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抓好安全,使安全工作处于“受控和在控”状态,在人的行为复杂多变的今天,单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可能达到目的。因此,应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强调安全;从积蓄浓郁的安全文化底蕴、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来强调安全。
10.浅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篇十
黑台镇中心学校
蔡俊香 2014.11.20 最早接触“翻转课堂”这一陌生的名词,是在参加信息教研会之前,那时对于”翻转课堂”这样一个名字深感茫然。正是带着对它的诸多疑问,我先在信息技术的教研会上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大略地了解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后来通过信息应用技术的辅导学习,我对翻转课堂的印象开始逐渐清晰,虽然理念上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初期,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上它已经让我对它刮目相看,现在就翻转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翻转课堂”是一场教育的大革命
传统的课堂是一言堂,教师中心说。实施课改以后,这种传统的格局被打破了,师生之间不再只是教与被教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是教育的首席,而不是独裁者。学生可以同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这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深得老师、学生的认可,构建高效课堂成了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仅仅解除了传统的桎梏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更宽松、更自由、更适宜、更高效的环境下学习各种知识,就成了摆在学校、老师、社会面前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美国的萨尔曼.汗因为给侄子补习功课,制作了讲课视频,放到了网上让孩子可以随时来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进而拉开了翻转课堂的序幕,开始了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美国林地公园的两位化学教师利用学校的这块主阵地,助推了这场教育革命,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向了全世界,引来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什么,它翻转的是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内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授课形式来看,原本是课内学习,课外消化。而翻转课堂却是课外通过视频和网络自学,课内与同学、老师探讨消化吸收。它巅覆了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稍不留神就会从耳边溜走,成了一个学习上的死结,而翻转课堂是,老师将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做成了微课,放到了网上,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多次地观看,直到弄懂为止。课堂上学生再把还没有完全弄懂的知识点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结果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学生喜欢,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最主要是教学效果显著。所以它一经问世,就倍受推崇,逐渐而成燎原之势。
二、“翻转课堂”促进了微课程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翻转课堂的核心支撑是微课程,要想构建出高效的翻转课堂,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微课”是很难奏效的。所以我认为,要想上好翻转课堂,首先必须要有很强的微课制作技术支撑。因此,凡是与微课相关的知识都是我们目前要学习的重点,因为古人说的好: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微课就象那粮草,只有保证了微课的质量,才能保证有高质量的翻转课堂运转。
三、“翻转课堂”不能急于求成
面对着我们国家庞大的学生队伍现状,想一下子全部实现课堂高效的大翻转,这实在是有太多的困难了。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还很低下。而对我们的老师来说,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偏低,缺少录制微课的技术支持,这些因素都在或多或少的成为实施翻转课堂的羁拌,还有就是理科和文科对于翻转课堂的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提醒着我们在推进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更慎重,更细心,更充分地去准备,只有这样,翻转课堂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华丽地翻,漂亮地转,为每一个孩子带去教育的最大福祉。
怎样设计微课
注意哪些问题
黑台镇中心学校
蔡俊香 2014.20
微课的制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一、做好准备工作
1、教师要熟悉教材和学情。对某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整体规划,重点、难点、易错点,课标要求,还要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在哪里。
2、确定好微课的设计思路。基于教材和学情,充分挖掘课时教学中的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找到教学的难点,也就明确了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3、以生为本,创设好的教学策略或创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微课程的内容。可以围绕微课程的内容进行材料的准备,文字的组织等等。也就是说录制前要先对实验的操作进行详实的语言组织。要提前组织好下一步的操作语言,是成功录制的前提。
二、录制。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借助手机、照相机、手持DV、录像机、录屏软件等进行录制。录制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配音,一边录制;也可以只操作,后配音。一定注意要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能更好。
三、.编辑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资源包。
制作微课程时的注意事项:
1、拍摄要求:
(1)保持摄像头清洁;(2)远离强光刺激;(3)不背光;(4)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可使用带灯光的摄像头);(5)调整摄像头距离确保至少能看到整个头部。
2、PPT制作时,应注意,录制后的头像将挡住PPT的右下角,所以右下角要留白。
3、要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功能,配合解说进行。
4、讲解时,适当看镜头,与摄像头(即收看微课的学生)有眼神交流。要注重导入环节,重视讲授线索,语言要准确,简明,亲切自然,要心中有学生,收尾要快捷,不拖拉。要在结束前提示下一个微课的内容。
11.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石化企业; 未来; 文化建设; 趋势; 认识 石化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形态,自从90年代兴起以来,企业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界领导者都非常重视。纵观那些管理成功或失败的企业组织,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成功的原因却是共同的,就是具有高素质的石化企业领导者、企业队伍及其营建的符合本石化企业组织特点的石化企业文化。可以说,石化企业文化仍然是当代乃至未来石化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未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以人为本
传统的石化企业管理偏重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政命令、纪律规范为手段,强调从严管理企业。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把企业员工当作“机器人”,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必要的精神支柱或动力,因而很难调动石化企业队伍的积极性。传统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多侧重于正面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宣传说教,忽视对企业员工与石化企业组织及社会之间的物质利益、人际交往关系的协调。
2创新与变革
自强不息,革新进取,是中华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良传统。它要求人们自强不息、自胜自立;也勉励人们穷则思变,改革图强,应时以变,以开创之势治国、平天下。这种精神不仅铸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且激励着中华儿女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进。
3目标及目标教育
石化企业组织所确立的企业建设和工作战略目标,既是对企业员工的利益吸引,也是对全体企业员工的行为导向。石化企业系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组织成员工首先是对利益的认同,进而才对石化企业组织目标认同。因此,科学的目标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保障。石化企业组织一方面要科学确立企业建设和工作目标;另一方面还要让全体企业员工了解这个目标是什么、怎样去实现等。无目标或者有目标不教育,是不可能形成凝聚力的。
4科学与民主
在传统的石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特别是油田企业队伍被当作部队看待,因而多采用严格的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主要以行政命令和纪律规范为手段的专断式管理,实际上把企业建设和工作发展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少数强有力的石化企业决策领导者身上,普通企业员工只不过是企业建设和工作决策的被动执行者,是服从和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5组织素质的提高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组织的战斗力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战斗力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但是,一个人才基本的企业组织并不一定是具有最强战斗力的组织,即使一个石化企业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具有高学历,也不一定能保证石化企业管理成功和企业力增强。这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素质,而组织的战斗力和效率并不仅仅取决于各个成员的个人素质,更不等于个人素质的简单相加,而取决于经过协调整合的组织素质。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产生人才、使用人才的良性机制。现代组织就是要创造这种良性机制,使之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6团队建设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团队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的稳定性群体更灵活,反应更快。团队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地组合、解散、重组。团队适合需要多种技能和经验、创新性强、任务紧迫的工作需要。要使团队成为高成效的团队,每个企业员工必须感到自己是组织机构全局的一部分,有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市场经济和即将进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石化企业组织对外界必须作出快速的反應,团队建设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为保证企业政令畅通和纪律严明,防止 “小团体意识”,也是石化企业组织在进行团队管理时所不能忽视的。
7权变管理
石化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管理的风格也要变化。从对员工的管理来看,石化企业管理者究竟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下级的个性特点,比如他们的领悟能力、受教育程度、对成就的看法、对独立的要求、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等;二是环境因素,比如石化企业工作性质。石化企业权力结构等。如果工作任务模糊木清,企业员工无所适从,工作型管理方式更有效;如果是日常性工作,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都很明确,关系型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是一种情景艺术,尽管没有人人都适用的真理,但这并不会阻止你尽力成为最好的管理者。你不能企图去改变部下的个性特征,但你完全可以去帮助他提高素质。
8学习型石化企业组织
未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将企业组织塑造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伟大的学习团队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所以,彼德、圣吉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能称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9工作信息化
12.浅谈对行业文化的认识 篇十二
院系:电气工程系
姓名:XXX
学号:XXXX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关键词:
企业、文化、行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具体概念
具体分解而言,企业文化可细分为四点:
一、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也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所在,“经济建设好比企业的血肉,企业文化就好比企业的灵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必须获取利润,但我们绝对不能把盈利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企业经营实践证明,单纯把盈利作为最高追求,往往适得其反。据悉,世界上比较优秀的企业,大都以为社会、顾客、职工服务等作为最高目标或宗旨。
二、共同的价值观。所谓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企业全体员工体工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产品会过时,市场会变化,新技术会不断涌现,管理时尚也在瞬息万变,但是在优秀的公司中,企业价值观不会变,它代表着企业存在的理由。
三、作风和传统习惯。什么样的作风造就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是讲员工在共同的联合劳动中产生的一种共识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关系极大。
四、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如果企业文化中的最高目标和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是软件的话,那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在企业文化中硬件要配合软件,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得以贯彻。企业文化包含党团建设、员工思想素质建设、文体活动及文化宣传等等。其实企业文化无处不在,并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见面时的一句问好,文件的上传下达,各领导、各部门、站、所的日常办公、文体活动等等都与企业文化相关。作为公司的一员,应该始终牢记我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其中的一分子,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才能推动企业的脚步向前迈进。牢记自己是一名服务者,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宗旨,是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立业之本。牢记自己是一名思想者,创新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在工作中要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牢记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追求卓越,学无止境,要有一种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企业的文化涉及方方面面,我个人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只有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才能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实现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更好的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服务。
提高对行业文化的理解
一、认知文化知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
时也指人们具备对必要知识的认知、运用语言文字以及掌握劳动技能的能力。知识,指人们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总和。文化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知识,广义的文化是社会构成的要素。从烟草企业文化的内涵看,企业文化应该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包括:车辆、设备、环境、办公场所、标识标志等。精神文化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文明言行、群体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发展理念、企业精神、专卖形象等。它概括反映了企业有形的物质、无形的概念和劳动技能、独特的标识等。因此,文化程度的高低在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积程度,这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去创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人和企业的综合素质(文化力)。
二、领悟文化知识
古往今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商品交换等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穷不思文化,穷根不除;富不思文化,富不长久。如今我们要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烟草行业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没有文化和知识一切免谈。就拿本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辉煌战绩来说,每一项荣誉的背后无不蕴含着高科技和艰辛的汗水,用高科技条件训练高素质运动员必须有雄厚的国力,而雄厚的国力必须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支撑。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当企业处于逆境时,要戒躁,要穷则思变;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也要时刻戒骄,要注视商场中的瞬息万变,力免“走麦城”。做到这些就必须提高人文素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完成各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它同样需要应有的文化知识作为精神财富上的支撑。
三、学习文化知识
文化亦是人们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长期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知识,财富。谁掌握的知识多,谁的能力就强,工作成效和薪酬回报也相对高;谁掌握的知识寡,谁的工作能力就弱,工作成效和薪酬回报也相对低。人与企业的文化力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于后天对文化知识的不断认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所取得。我们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就自我、提升企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作为企业领导,应该明白“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之道理,领导者只有始终不懈地于实践中带头学习钻研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企业强将,你所领导的员工们才会在你的带领下成长为一群精兵。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亦应明白,我是本企业中的一名成员,要想成就为一名优秀人才,惟一的选择仍是后天对文化知识的不断认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四、提升文化知识
人的提升途径是:
1、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的意义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而活;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标准。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因此,人的一生不能碌碌无为,要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精神境界。要提升人的文化知识,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能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知识实力,能真正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群众;有益于企业,能实现成就的人。
2、在现实工作中成就自我任何一个岗位的生产、收购、政工、行政、纪检、专卖、基建、财务会计、营销、物流、信息、文秘、领导岗位等等都有它特定的劳动技能,作为一名烟草企业员工,既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不能脱离实际去好高骛远。应该在现实工作脚踏实地地干一行爱一行,在掌握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熟稔劳动技能,你就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扩大知识面,其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只要你能长期坚持下去,无疑会得到人们的喜爱,领导的器重而成就自我。
3、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度。只有通过实践和辛勤劳动,才会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企业提升的途径
1、要让员工对文化有学习与认知的时间和条件。学习文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员工们需要的时间来源一是企业要挤时间对员工开展培训;二是企业领导及其领导本身要在工作及业余时间择时自学,带着问题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只有二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再从学习条件上讲,企业要为员工们提供学习所需的书本资料、培训场地、经费、师资等,必要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考试,对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褒奖与劝诫等。
2、对既定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要注重有效落实。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在于制度,制度就是要保证工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执行有保障、落实有措施。企业文化建设手册出台以后,要靠制度来保障其后续手段,应从“查漏洞,完善规章制度;查梗阻,确保政令畅通;查勒卡,促进廉政建设;查拖拉,提高工作效率;查飘浮,提倡求真务实”入手,建立和完善管理措施,确保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强化纪律及其约束力度上,应包括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等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既是警示,又是规范,它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守则。倘若上述制度保障不了落实问题,何以谈提升?我们现在还应加紧做好以下工作:
(1)实事求是地、科学地总结前几个阶段工作取得的经验,客观地分析存在的不足,汲取教训,不断持续改进,全面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质量。
(2)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部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树立典型、使后进提速转化为先进。
(3)结合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问题,认真审视和持续改进企业文化体系,明确各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整改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提升人和企业的文化知识。不断呈现企业新的姿态、新的景象。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企业在自身发现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在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发展的时候,稳定的文化会引导大家以一致的方式努力工作,但当企业所处环境发生改变,文化无法适应的时候,难于改变的文化将阻碍企业的发展.当21世纪企业文化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的时候,当中国的海尔集团,美国微软公司,日本松下公司在先进的企业文化战略影响下创造奇迹的时候,我们都意识到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通过认真学习了“企业文化”这门课程,使我对公司“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走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企业的含义就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其实我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有可能是我从小在饭店长大的原故,养成了我不论是做人,做事,都应当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从大处着手,从小处做起,拒绝浮躁.其实我们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但怕只怕连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就是说要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而在企业文化中如果不能让精细化的思想落地生根,那么企业很难生存下去.至此一个规模壮大的企业不但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应在管理上走向精细化.我认为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是要企业从管理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简单的移植.企业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加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但企业的管理细节决定着企业的命脉,细节决定成败.以上就是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社会各行业正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我们应当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通过提升行业文化的软实力,引领行业科学发展,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熏陶员工,推动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对行业文化的认识:
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色、为全行业所认同的价值理念、精神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行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塑造五个方面的功能。行业文化软实力能对行业员工起引导作用,能对行业整体和行业组织以及行业成员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行业文化建设所凝练的行业价值观被行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将会成为一种黏合力,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行业文化还能起到向社会展示行业成功的管理风格、积极的精神风貌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为行业塑造良好的现象。
当前,行业文化正在朝着自觉、自信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对行业文化的发展规律、理念效用、构建方式、呈现形式认识不到位,行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或囿于浅薄,不能统领所属行业组织等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暴露了对行业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肤浅与片面,行为上的误区导致行业文化建设难以在实践层面纵深拓展。为克服以上误区,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以提升全行业职工凝心聚力求发展的集体意志为切入点,将行业价值取向和行业形象鲜明地传达给全行业职工和社会公众,这是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提
升行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行业的持续、跨越和科学发展大有裨益。唯其如此,行业文化展示的才是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行业群体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全行业人奋发向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魅力与气质风范。
二是巩固制度文化成果,提高职工的执行力。行业文化发展需要严格的制度、到位的管理和行业职工模范的执行力。我国各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体系严谨的管理制度、政策条例,但是相对缺乏的是制度的执行力。营造全行业忠于职守的责任观和令行禁止的执行观是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所以,行业文化建设要在忠实贯彻行业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职工依法依规按章办事意识,并形成科学规范、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以柔性制度文化约束行业全体职工的工作行为,使行业职工自觉自愿地、无条件地执行行业既有的制度和标准,使行业决策的贯彻畅通无阻。
三是体现行业文化先进性,统领行业科学发展。文化同样存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先进的行业文化一定会带动行业的科学发展,而落后的行业文化势必要拖行业发展的后腿。所以,加强行业文化建设要在提升行业职工核心价值观和执行力的基础上,凝练行业员工认可的行业使命、共同愿景、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基本内容,从而明确行业的发展方向、时代责任、价值取向,以及精神动力、职业操守等,并不断赋予行业文化以新的内涵,不断扩展行业文化建设的外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教育、感染行业职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职业道德、共同的价值理念、模范的执行力投身于行业的转型科学发展实践,进而提升行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行业的持续、跨越和科学发展。
【浅谈对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动画的认识07-20
浅谈对创业的认识11-03
浅谈对入党动机的认识09-01
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10-18
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06-21
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07-05
浅谈对中医学的认识07-31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08-16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09-05
浅谈对民族民间舞的认识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