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2024-07-02

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精选9篇)

1.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一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经历了“创境、设问、归纳、探究、拓展”等五个主要环节,是本人总结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本次数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体现,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文化过程,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探求,得出有关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开展本次活动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平面上的点的基础上,体验用坐标来表现地理位置,感悟问题数学化。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互动效应,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环节中,通过实践,学生进一步弄懂了由于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坐标可以表示同一个点。相反,相同的坐标不一定表示同一个点的道理,通过图形传真的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形转换,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几点不足:

1、本次活动虽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大,内容深度、广度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是都在室里活动,能否应考虑到把学生带出室外,把实际的地位位置,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这个要求显得更高一些。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待转化生的成绩。

七年级开学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最先向他们指导初中数学的特点及要求,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极少数反应较慢的学生有点跟不上队。因为多是以小组开展活动,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在知识灵活应用上多少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客观条件的不足,导致老师顾不上一一辅导。

2.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二

1 复习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移的定义及性质的内容, 为本节课应用平移的特征做好铺垫。在讲解新知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组织新授课。因此设计如下问题。

(1) 什么叫做平移?

(2) 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2 探究新知

对新授内容要进行适当整合, 使语言表达, 案例或图式显现更为有效, 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和理解数学。

共分为三个部分。

探究一。

(1) 操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中描出点A (-2, -3) 并进行如下平移。

(1) 将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 在图中标出这个点, 并写出它的坐标。

(2) 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 在图中标出这个点, 并写出它的坐标。

(2) 观察它们坐标的变化,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3) 验证:再找几个点, 对它们进行平移, 观察它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4) 归纳结论 (用字母表示) 。

说明:在讲解点向右平移坐标变化的规律时, 按照“描点—观察—再描点—在观察—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问题2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为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好铺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当然大部分学生能很快的总结出纵坐标不变但横坐标之间的关系还须思考才能有一部分学生观察出来。问题3的意图是再通过每位学生不同点的向右平移发现规律的共同之处。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学生的再次操作及总结相对较流畅。接下来总结规律, 总结后教师的提问是“为什么一个点向右平移后, 纵坐标不变, 横坐标加上平移的距离呢?”意图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 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明白规律的根本原因, 便于学生理解并加强记忆。”有思考才会有问题, 才会有反思, 才会有思想, 才能正真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也希望教师这种经常的“为什么”的提问能感染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学生遇到新知后也能经常性的提问“为什么”, 渐渐的有提问题的意识。但在课堂上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回答出来, 此时可以安排一次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让学生之间把自己的疑问、困惑、想法说出来, 互相启发, 可能效果比教师请一个学生回答要更好。

探究二。

(1) 类比一个点向右平移坐标变化的特点研究的过程, 请你研究一个点向其它方向平移后坐标是如何变化的?

(2) 归纳结论 (用字母表示) 。

(3) 巩固练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有一点P (-4, 2) ,

若将点P:

(1) 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 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2)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 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3) 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 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4) 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 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5) 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

说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数学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提出问题如一个点向左、向上、向下平移坐标的变化的特点这正是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 但还有的学生会提出向其它方向平移后坐标的变化的特点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及引导发现规律。在这一活动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派代表发言,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思, 取长补短, 而且可以学会分析点评他人的意见。通过这一活动重点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图形的平移。

正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2, 4) , B (-2, 2) , C (-4, 2) , D (-4, 4) , 将正方形ABCD向下平移7个单位长度, 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 两次平移后四个顶点相应变为点E, F, G, H, 它们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如果直接平移正方形ABCD, 使点A移到点E, 它和我们前面得到的正方形位置相同吗

说明:本题主要的意图是 (1) 图形的平移实质就是图形上点的平移因此点的坐标的变化符合以上探究的结论。 (2) 将一个图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图形, 可以通过将原来的图形做一次平移得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自主画图, 总结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到平移后的坐标有三种方法: (1) 先按题意进行平移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根据最后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 (2) 按照以上探究的规律先算出EFGH的坐标, 根据坐标描点确定图形。 (3) 先确定一个点的对应点的坐标, 再根据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其他的点画出图形。 (见图1)

3 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归纳, 总结, 理清知识脉络, 构建知识框架结构, 进行学法指导, 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经验及质疑, 让学生在小结这一环节处能有所提升。因此可以设计为:谈谈本节课你知识上的收获, 经验上的提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还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如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上, 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只有关注学生, “备”学生, 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总之,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和有效学习能力为重点, 更新教育观念, 以提高教学效益, 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意识, 才能让让学生学得有质量、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郭宏旻, 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

3.使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教案 篇三

媒体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材P49的思考: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再向东走5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

教师继续出示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教师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学生能由教师引导欣赏北京市地图,并能思考教师所提出的各个问题: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以下的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并能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完成示意图.

学生能在小组内分析出以下问题: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并能根据描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过程

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并适当的强调有关的知识点:有时,由于地点比较集中,坐标平面又较小,各地点的名称在图上可以用代号标出,在图外另附名称.

(五)布置作业习题6.2第1,2题.

学生能在小组内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你有什么收获呢?并能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板书设计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入资料及出处

教后记

4.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目的和途径。本节课是探究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平移时的坐标变化规律、让学生感受图形平移过程的整体性。能准确的画出平移图形、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的,我通过如下的途径实现这些教学目的:

1、复习、课前练,让学生自主的复习“平移”的概念及性质,画平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我偏重于让学生画图。注重于学生自主动手培养。

2、探究研讨平移规律,建构点的平移知识。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3、尝试运用,通过以下例子加深对平移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Q(-4,2),若将点Q:

(1)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

(2)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

(3)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

(4)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

(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Q(-3,2),

(1)若将Q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坐标为_____

(2)若Q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所得坐标为_______。

从而使学生熟练领悟到点的坐标平移规律。

4、图形的平移。由点的平移自然过度、迁移到图形的平移。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语句:“图形的平移: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 化。”接着让学生自主解答下面问题。如: 1、如图, 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4,1)、C(2,2).

(1) 若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

请同学画出平移后的△A1B1C1,并写出A、B、C

的对应点的坐标;

(2) 若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请同学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2B2C2,并写出

A、B、C对应顶点的坐标;

(3)仔细观察两种平移方式,平移的位置相同吗?

如果一次性平移,坐标如何变化?请同学写出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对应点的坐标。(结论:一般地,将一个图形依次沿着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图形,可以将原来的图形作一次平移得到)

(4)若三角形ABC内部有一点M(4,2),随着三角形ABC平

移后得对应点M`的坐标是什么?请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5、知识的巩固运用。为了使学生深化知识,我又例举下面例子,让学生自主解答:将长方形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图形,指出顶点坐标。

最后,反思归纳和强化训练等等。通过这一过程,实践证明,适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准备和措施

本节课需要在学生掌握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及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考虑到平移图形的“动态”过程以及扩大课堂容量和“新课堂”的要求,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动手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鼓励、表扬、促进学生合作,解答问题时相互竞争等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习的热情。

2、制作“人性化”的动画课件配合教学过程的开展。使制作出来的课件真正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服务。发挥多媒体的正能量作用。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用数学史渗透“德育”。例: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迪卡儿的故事,特别是有关“迪卡儿心形图”的故事,以激发、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大胆创新、热爱生活、爱心、责任心等思想。

4、使用课件备课,讨论教学相关内容。以发挥本年级数学组老师的集体智慧以及其他科组老师参与热情,共同商讨,取长补短,使教学的开展实现最优化。

5、主动“溶化”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实现老师课堂角色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进展。同时,起着培养师生感情作用。

6、对杂、繁的问题采取分解、层层递进的方法分散问题的难度。运用课件“图形动画”的方法,使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化为形象直观,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四、探究研讨(4)若三角形ABC内部有一点M(4,2),随着三角形ABC平移后得对应点M`的坐标是什么?请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接着提出:如果它的坐标是M(a,b)呢?

让学生观察了动态的动画,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图形平移的整体性,图形所有点的平移的“相应变化”这一费解的语言。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措施,使课堂更有条理、清淅,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等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深化反思

5.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教师组织 媒体使用
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彩图,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他向右游了5个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再将它向左或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们的坐标又有什么变化?观察它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自己动手画图,并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通过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好地让学生复习坐标与平移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基础。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过程及小鸭的坐标情况,使学生对此有深刻印象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3)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则得到的坐标是什么?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反过来,点A的坐标由(-2,3)平移到(0,3),则是怎么平移的?如果平移到(-2,0)呢?

师生总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X,Y)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反过来也成立。 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投入程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课件验证结果。 用课件演示,并请学生在课件上答题,
2、探索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出示例题: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思考:(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改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学生用准备好的坐标纸按要求动手作图,利用图形直观地解决问题。 学生的独立探究是学生习得的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探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帮助同伴。 用课件演示运动的过程与结果
拓展延伸,力求创新

1、将点P(-4,3),向X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1_________,再将点P1沿Y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2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两点A(-3,m),B(n,4),AB∥X轴则m=________ n=___________.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2,横坐标不变,则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向______平移____________单位。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为(0,0),(5,4),(3,0),(4,-2),(0,0)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而成的图形,将各点坐标如下变化。

(1)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4,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及时复习强化,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要及时指导,并强调要通过动手作图直观地寻求结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来进行解答 准备好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对照。
知识整小结理,形成系统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请学生个别发言,对知识做出归纳,相互补充。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的脉络,使新旧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做为组织者与引导者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必做题:课本58页 第1题、59页第3、4题,60页6、7题

6.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六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课我们研究直角坐标系的另一个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

二、图形的平移与图形上点的变化规律

首先我们研究点的平移规律.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点A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横坐标增加了5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将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增加了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不变.

(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点A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将点A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减少了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不变;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减少了4个单位长度,横坐标不变.

从点A的平移变化中,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坐标不变吗?在什么情况下,坐标增加或减少吗?

将点向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向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将点向右或向上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横坐标或纵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长度;向左或向下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横坐标或纵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长度.

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三、图形上点的变化与图形平移的规律

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就是对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因而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

思考:

(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相应的变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

(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

归纳上面的作图与分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7.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七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是高中教学新课程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中的内容,本课时安排的内容包含“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xx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普遍好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脉络清晰。

通过问题引领,实现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这节课的教学,从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一维量化出发,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二维量化,再到基底的特殊化,进而得到向量的坐标表示,整体脉络清晰。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充分展现了数学结构体系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领会数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向量分解”是贯穿这节课的主线:从特殊向量在两个方向上的分解,到任意向量在两个方向上的分解,形成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接下去,再由任意向量在两个特殊向量方向上的分解,有了向量的坐标表示,过程自然流畅。

在探究定理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 设e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你能否作出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问题2: 将e类比。

问题3: 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每一个向量,是否也有坐标表示呢?

逐步深入地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落实这节课在启发式讲授的同时,综合运用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问题1的处理,先由小组内每人任意选取方向、大小不同的向量进行分解,之后在组内交流,体验 “将任意向量在两个方向上分解”的多种情形,并获得初步结论,→仯幔溅耍保濉仯保λ2e→仯病=幼磐ü质疑:λ1,λ2是否可以取到任意实数?让学生意识到实际操作的局限,借助几何画板课件来演示向量的任意情形,让学生直观感知对于平面内的任意向量都可以由e→仯保e→仯蚕咝员硎尽U庋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易于学生接受,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在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则以启发式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对向量坐标表示的完整的认知。

3、设计内容详实,完整规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设计意图。

例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分析”,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准备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教学反思”非常到位,不仅有对“教学整体设计”上的反思,同时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还有对“个别教学环节”具体细致的反思。在每一点反思中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改进的措施,详实具体,体现了教师科学的态度、深入的研究和敬业精神。这样做,既展现了校本教研的丰硕成果,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8.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八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材将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向量的数量积中,首先研究平面向量所成的角,其次,介绍了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最后研究了向量数量积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基本结论;在第二部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中,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上,利用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研讨了平面向量所成角的计算方式,得到了两向量垂直的判定方法,本节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第二部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那么在有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坐标运算的经验和引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后,就顺其自然地要考虑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也能用坐标表示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平面向量数量积涉及了向量的模、夹角,因此在实现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模、夹角也都可以与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结合平面向量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关系来推导出平面向量数量积以及向量的模、夹角的坐标表示.教师应在坐标基底向量的数量积的基础上,推导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通过例题分析、课堂训练,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对于向量的坐标、数量积、向量所成角及模等几个因素,知道其中一些因素,求出其他因素基本题型的求解方法.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都为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三维目标

1.通过探究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掌握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方法.2.掌握两个向量垂直的坐标条件以及能运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解决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等几何问题.3.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学难点: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几何法和坐标法,向量的表示形式不同,对其运算的表示方式也会改变.向量的坐标表示,为我们解决有关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那么向量的坐标表示,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方式又会带来哪些变化呢?由此直接进入主题.思路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向量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两个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也可以用坐标运算的形式刻画出来,那么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之后,它能否用坐标来表示?若能,如何通过坐标来实现呢?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还会是一个有序实数对吗?同时,平面向量的模、夹角又该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呢?通过回顾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向量的坐标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探索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能否用坐标表示? ②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x1,y1),b=(x2,y2),怎样用a与b的坐标表示a·b呢? ③怎样用向量的坐标表示两个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④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导出向量的长度、距离和夹角公式?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推导和探究.前面学习了向量的坐标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而且我们也知道了向量的加、减以及实数与向量积的线性运算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两个向量共线时它们对应的坐标也具备某种关系,那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既然向量具有数量积的运算关系,这种运算关系能否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呢?教师提示学生在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坐标运算进行推导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推导过程,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补充.推导过程如下: ∵a=x1i+y1j,b=x2i+y2j, ∴a·b=(x1i+y1j)·(x2i+y2j)=x1x2i2+x1y2i·j+x2y1i·j+y1y2j2.又∵i·i=1,j·j=1,i·j=j·i=0, ∴a·b=x1x2+y1y2.教师给出结论性的总结,由此可归纳如下: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的乘积的和, 即a=(x1,y1),b=(x2,y2), 则a·b=x1x2+y1y2.2°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若a=(x,y),则|a|=x+y,或|a|=x2y2.如果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那么 a=(x2-x1,y2-y1),|a|=(x2x1)2(y2y1)2.3°两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则 a⊥bx1x2+y1y2=0.4°两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

设a、b都是非零向量,a=(x1,y1),b=(x2,y2),θ是a与b的夹角,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可得 cosθ=ab|a||b|x1x2y1y2xy212122

2xy2222

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

例1 已知A(1,2),B(2,3),C(-2,5),试判断△ABC的形状,并给出证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来解决平面图形的形状问题.判断平面图形的形状,特别是三角形的形状时主要看边长是否相等,角是否为直角.可先作出草图,进行直观判定,再去证明.在证明中若平面图形中有两个边所在的向量共线或者模相等,则此平面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关;若三角形的两条边所在的向量模相等或者由两边所在向量的数量积为零,则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者为直角三角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总结几种判断平面图形形状的方法.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A(1,2),B(2,3),C(-2,5)三点,我们发现△ABC是直角三角形.下面给出证明.∵AB=(2-1,3-2)=(1,1), AC=(-2-1,5-2)=(-3,3), ∴AB·(-3)+1×3=0.AC=1×∴AB⊥AC.∴△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向量数量积的应用,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和模长公式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当给出要判定的三角形的顶点坐标时,首先要作出草图,得到直观判定,然后对你的结论给出充分的证明.变式训练

在△ABC中,AB=(2,3),AC=(1,k),且△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k的值.解:由于题设中未指明哪一个角为直角,故需分别讨论.AC=0.若∠A=90°,则AB⊥AC,所以AB·于是2×1+3k=0.故k=23.113同理可求,若∠B=90°时,k的值为32113;若∠C=90°时,k的值为

13.故所求k的值为23或或

3213.例2(1)已知三点A(2,-2),B(5,1),C(1,4),求∠BAC的余弦值;(2)a=(3,0),b=(-5,5),求a与b的夹角.活动:教师让学生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出两向量a=(x1,y1)与b=(x2,y2)的数量积a·b=x1x2+y1y2和模|a|=x1y1,|b|=即cosθ=ab|a||b|x1x2y1y2xy212122x2y2的积,其比值就是这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22xy2222.当求出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值后再求两向量的夹角大小时,需注意两向量夹角的范围是0≤θ≤π.学生在解这方面的题目时需要把向量的坐标表示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解:(1)AB=(5,1)-(2,-2)=(3,3), AC=(1,4)-(2,-2)=(-1,6), AC=3×∴AB·(-1)+3×6=15.又∵|AB|=3232=32,|AC|=(1)262=37, ABAC|AB||AC|15323757474∴cos∠BAC=

.(2)a·b=3×(-5)+0×5=-15,|a|=3,|b|=52.设a与b的夹角为θ,则 cosθ=ab|a||b|15352220≤θ≤π,∴θ=.又∵

34.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来求两向量的夹角.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运算与求解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变式训练

设a=(5,-7),b=(-6,-4),求a·b及a、b间的夹角θ.(精确到1°) 解:a·b=5×(-6)+(-7)×(-4)=-30+28=-2.|a|=52(7)2由计算器得cosθ=74,|b|=(6)(4)2252

27452≈-0.03.利用计算器中得θ≈92°.例3 已知|a|=3,b=(2,3),试分别解答下面两个问题:(1)若a⊥b,求a;(2)若a∥b,求a.活动:对平面中的两向量a=(x1,y1)与b=(x2,y2),要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刻领悟其本质属性,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x1x2+y1y2=0与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x1y2-x2y1=0很容易混淆, 应仔细比较并熟记,当难以区分时,要从意义上鉴别,两向量垂直是a·b=0,而共线是方向相同或相反.教师可多加强反例练习,多给出这两种类型的同式变形训练.解:(1)设a=(x,y),由|a|=3且a⊥b, x2y2|a|29,得 2x3x0,99x13,x13,1313解得 或66yy1313,1313∴a=(91313,61313)或a=

91313,61313.(2)设a=(x,y),由|a|=3且a∥b,得 x2y2|a|29, 3x2y0.6x13解得y91313,6x13或y9131313)或a=(61313, 13.913∴a=(61313,91313,1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学生能熟练运用两向量的坐标运算来判断垂直或者共线,也能熟练地进行公式的逆用,利用已知关系来求向量的坐标.变式训练

求证: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直线l1)与一次函数y=12x的图象(直线l2)互相垂直.解:在l1:y=2x-3中,令x=1得y=-1;令x=2得y=1,即在l1上取两点A(1,-1),B(2,1).同理,在直线l2上取两点C(-2,1),D(-4,2),于是: AB=(2,1)-(1,-1)=(2-1,1+1)=(1,2), CD=(-4,2)-(-2,1)=(-4+2,2-1)=(-2,1).CD=1×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可得AB·(-2)+1×2=0, ∴AB⊥CD,即l1⊥l2.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解答: 1.|a|=5,|b|=29,a·b=-7.2.a·b=8,(a+b)·(a-b)=-7,a·(a+b)=0,(a+b)2=49.3.a·b=1,|a|=13,|b|=74,θ≈88°.课堂小结

1.在知识层面上,先引导学生归纳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向量的模,两向量的夹角,向量垂直的条件.其次引导学生总结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规律,夹角和距离公式、两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2.在思想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探索过程中用到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等.作业

课本习题2.4 A组8、9、10.设计感想

9.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篇九

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建立了国家大地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测制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测绘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对国家大地坐标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采用原点位于地球质量中心的坐标系统(以下简称地心坐标系)作为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心坐标系,有利于采用现代空间技术对坐标系进行维护和快速更新,测定高精度大地控制点三维坐标,并提高测图工作效率。

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7月1日启用我国的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英文名称为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英文缩写为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见附件。

一、总体目标与组织分工

(一)总体目标

在国家测绘局统一领导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进行各类基础测绘成果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坐标系转换,完成各类地图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坐标系转换,建立各地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有效联系。用8—10年的时间,完成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过渡和转换。

(二)组织分工

国家测绘局负责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实施方案,为各地方、各部门现有测绘成果坐标系转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负责完成国家级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并向社会提供使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本部门测绘成果的转换。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提供坐标系转换技术支持和服务,完成本级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并向社会提供使用。

二、主要任务

(一)国家测绘局的主要任务

1、组织领导

为了认真严谨地做好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协调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成立“国家测绘局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领导小组”和“国家测绘局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专家组”,负责实施工作的领导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

2、技术支持

为做好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国家测绘局组建“技术协调组”、“小比例尺测绘成果转换服务组”、“大中比例尺测绘成果转换服务组”等三个小组。具体分工为:

“技术协调组”(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技术协调;研制1:5万多种坐标系地形图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对照模片电子版;研制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三、四等天文大地网平差软件。

“小比例尺测绘成果转换服务组”(依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转换、相应技术支持和成果提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1:5万地形图编制印刷;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国家大地控制点坐标成果提供。

“大中比例尺测绘成果转换服务组”(依托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主要负责: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三、四等天文大地网的平差;1:5万、1:1万地形图图幅坐标平移量计算;1:1万和1:5千地理信息数据库转换、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3、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坐标成果的解算与提供 2008年7月起,提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现有的控制点坐标成果(包括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坐标成果,一、二等天文大地点的坐标成果)。

2009年完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三、四等天文大地网平差并提供坐标成果。

4、国家级基础测绘成果的转换与提供

2008年底前,完成1:5万及以小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坐标平移量计算并提供使用。

2009年底前,提供具有三套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图廓、控制格网等1:5万坐标参考模片电子版;计算并提供1:1万地形图图幅坐标平移量;开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1:5万地形图编制印刷。

2010年底前,完成1:5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坐标系的转换并向社会提供。

2012年底前,完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1:5万地形图编制印刷并提供使用。

(二)地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

1、本行政区域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地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有关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组织领导和实施机构,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工作稳妥有序的进行。

2、本级基础测绘成果的转换和提供。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测绘局的相关工作安排,尽快组织实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本级1:1万地形图生产,控制点成果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转换等工作,向社会及时提供相应测绘成果;市县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启用,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坐标系的清理和管理,促进测绘基准建设的统一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3、技术支持和服务。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明确的技术服务单位和成果提供单位,并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和联系人,积极热情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要任务

1、现有成果及应用系统的转换。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家测绘局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相关工作安排,组织本部门生产和使用的现有测绘成果、基于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转换工作。

2、做好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中,有关测绘活动、测绘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调整。各部门正在组织实施的有关重大项目和工程,其中涉及到的测绘活动、使用的测绘成果,应尽快对现有技术设计、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使新的测绘成果能全面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从而避免产生更多的技术问题和转换工作量。

三、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一)基本要求

1、各省市已建立的GPS C级网、城市GPS控制网的地心坐标成果需转换到ITRF97框架,2000.0历元。转换后的成果可作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坐标成果。

2、依法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仍可继续使用,必须建立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联系。

3、各地方、部门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下建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使用测绘部门提供的原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重合控制点计算模型转换参数,完成相应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转换。4、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地形图分带、分幅及编号采用现有的规范,平面坐标投影方式不变,但在平面坐标投影计算中必须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参数。

(二)主要方法

1、点位坐标转换方法

根据转换区域选择合适的转换模型,选取坐标重合点计算模型转换参数,根据模型残差进行精度评估和检核。用所计算的模型参数完成坐标转换。具体转换方法见附件。

2、数据库的转换

小于1:25万比例尺数据库不进行转换。

1:2.5-1:10万比例尺DLG、DEM、DRG数据库,按数据组织方式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转换方案进行转换;对于DOM数据库参照DEM、DRG数据转换方案进行。1:10万比例尺数据库的转换,按经纬度组织的,依1:25万比例尺数据库转换方案进行转换;按高斯投影组织的,依1:2.5-1:10万比例尺数据库转换方案进行转换。

具体转换方法见附件。

3、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的方法

控制点建立联系的方法,可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下控制点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联系。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下数字地形图转换,采用点对点转换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下数字地形图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联系。具体转换方法见附件。

四、监督管理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按照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的组织分工,切实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一)质量管理

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启用和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测绘质量管理的规定,加强相关项目的质量管理。坚持“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质量控制制度,对提供的测绘成果承担质量责任。成果质量的评定与验收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二)保密管理 在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保密法律、法规。转换坐标系后的各类测绘成果,各部门、各单位仍应严格按照现有测绘成果保密规定和程序,进行管理、提供和使用,确保涉密测绘成果的安全与正常利用。

(三)监督检查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对测绘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工作的监督检查。要针对过渡期各阶段工作安排和技术支持、保障服务重点,组织阶段性检查和专题性检查,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在过渡期内,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监督指导各级测绘成果服务单位,逐步减少提供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下测绘成果;过渡期结束,将停止提供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下测绘成果。

五、其它事项

(一)经费安排

各类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系统坐标系转换所需经费,由测绘成果持有单位,根据原有经费渠道,自行解决。经费测算可参照财政部、国家测绘局1999年发布施行的《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有关内容,以实际发生成本为依据核定;负有提供测绘成果服务职责的部门、单位,提供坐标系转换后的各类测绘成果,仍执行原有收费标准,不得以任何名义附加坐标系转换费用。

(二)联系方式

1、政策咨询: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于德全,联系电话:010-68337763

2、技术协调组: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华,联系电话:010-68167353

3、小比例尺测绘成果转换服务组: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图数据转换,吉建培,联系电话:010-68469427 转换成果及图幅坐标平移量提供,张伟,联系电话:010-68462660

上一篇:某某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