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2024-09-23

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8篇)

1.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一

苏尼特右旗第四小学环境友好学校

申请报告

苏尼特右旗第四小学座落在赛汉塔拉镇阿尔善街杭盖路,学校始建于2002年8月,校园总占地面积62038平方米,建筑面积8182平方米。第四小学是苏尼特右旗唯一一所汉授寄宿制学校,公寓式住宿寝室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设有严格卫生标准的食堂,可容纳18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建设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美术室、音乐室、录播室、校园电台等教学辅助用房;有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班班通终端覆盖全部教室。

全校目前共有80名教职工,学校拥有一大批业务精湛、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的教师;专任教师70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2名;盟级教学能手2名;盟级学科带头人1名。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兴趣社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所有学生均学有所获、学有所长,通过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通过开展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开齐开足课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我校团队屡获佳绩,2015年度在全旗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我校荣获小学团体第二名;在全旗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16年全旗中小学艺术节展演中荣获第三名;在2016年全旗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荣誉虽然属于过去,但见证着我校全体师生奋力拼搏的足迹,见证着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的增强。

一、自学校“环境友好学校”创建以来,十分注重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党支部、德育处、教导外、总务处、少先队组成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环境友好学校”工作;二是制定了《创建“环境友好学校”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环境友好学校”内涵,确立创建总体目标,明确创建实施步骤和创建工作要求;三是更新观念,树立环保人文理念。我校认为,创建环境友好学校不仅仅是创造一个风光旖旎、赏心悦目、窗明几净的校园环境,更是创设一个教师勤教、学生乐学、情趣高雅、和谐文明的教育氛围,营造一个尊重、理解、宽容、欣赏、激励、诚信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空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既感受到工作、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创建环境友好学校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学校的真正内涵;四是落实工作职责,加大创建力度。一方面是落实硬件建设,由总务处负责,保证校舍建设、校园绿化、卫生设施、环境教育场地等符合环境友好学校的标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另一方面落实软件管理,学校由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具体主管学校环境教育,班主任、学科教师组织实施,学期初制订环境教育计划,学科教育、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形式齐头并进,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关爱生命、关爱个体精神家园的人文环保理念。

二、注重环境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环境友好学校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建设生态学环境,而是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共同发展。对学生持久地进行保护环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中力求做到让“人文环保”走进课堂,走近每一个学生。学校卫生工作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展示师生形象和素质的重要窗口。为营造文明、进取、和谐的校园氛围,创设整洁、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使学校卫生工作规范化、内容透明化,我校制订了《第四小学卫生评比细则》。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创设整洁、文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育人环境优美的校园,成为教师们愉快工作学习,同学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

1、学校开展“卫生环境日”活动,每周的星期三定为学校“清洁卫生日”,全校师生对教室、环境区、宿舍、食堂、各办公室进行一次大扫除,以此提升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遵守环保法规的自觉性和开展环境教学、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2、坚持开展环境纪念日宣传活动。每年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戒烟日等环境纪念日,学校通过广播、升旗仪式、宣传标语、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环保主题墙报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并举办环保书画征集、环保手抄报制作等绿色环保活动。

3、坚持开展拒绝白色垃圾进校园活动。观看环保宣传片,减少白色垃圾对学校的污染。

4、实践人文环保体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而实践体验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环境教育中,德育处、教导处联合行动,开展了“三个一”环保节能活动(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五不”习惯养成活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不刻划桌凳,不污染环境)。通过上述活动,强化了广大师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组织了 “争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绿色情感体会,逐渐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地球、关爱生命、节约能源、尊重自然的环境意识,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生活习惯,使学生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5、建立评价机制,确保教育效果。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评价的指标之一,引导教师注重环境教育,参与环境建设。在“优秀班级”评比考核中,同样注重师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评价,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教育、监督、评价,保证了我校环境教育的贯彻实施,也确保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校园环境。根据我校创建“环境友好学校”建设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分步落实,分两个阶段对学校生态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优化了校园整体景观,增加了学校人文内涵标志,逐步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文环保特色的理想校园。正在修建的项目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学校塑胶操场、室内体育馆在下学期就将投入使用。开学初,学校为每个楼层的水房更换了直饮磁化水系统,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的级别,确保了我校师生的饮水健康问题。目前我校配套设施齐全,有完整的校门、校牌、甬路、自来水、等,有操场、升旗台杆、宣传橱窗、师生厕所、和较全面的体育设施。有固定的校内垃圾存放点,做到垃圾分类回收,学校每两天清运一次。校园环境优美,道路整洁、用水卫生、空气清新、绿树成荫。4月份,在学校四周围墙处种植了树木,并在学生宿舍楼后建设了一个小型“生态园”,真正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让墙壁说话,让草木吐语”,环保育人的功效进一步凸现。

走进校园,书声朗朗、生机盎然,这里是一个绽放梦想与激情的地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将以昂扬的斗志,卓越的风采,提升办学品质,展望未来,我校的光明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达到可持续发展。

2.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二

“3T”人才培养体系, 即理论体系 ( Theory) 、验证体系 ( Test) 、实践创新体系 ( Try) , 其核心在于强化验证与实践创新体系, 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环境规划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与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它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开展了“3T”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城市规划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一、创新教学理念

( 一) 以学生为本的系统教学理念

采用“五备”, 即备目标、备任务 ( 内容) 、备过程、备学生和备检测的系统观教学新理念, 确立教学目标、聚焦教学任务、制定教学策略、洞察学习主体、进行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的备老师、备学生、备课本与参考书“三备”, 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把整个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 二) 以科研带动教学, 紧跟国际研究热点

21世纪为知识爆炸的时代, 书本知识更新较慢, 主干授课教师应能够把握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 总结更新专业知识, 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充分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兴趣。

( 三) 组建多学科背景教学团队

改变传统一名教师完成一名多学科交叉课程的现状, 组建理学 + 工学 + 经济学 + 企业高工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 在团队组长的统筹下分别讲授相关章节, 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 将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为统一整体, 从而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四) 以“3T”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 有思想、有创新,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本科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的讲解, 然而该课程为毕业班的专业课, 该阶段学生专业基础已具备, 按传统教学模式将增加重复教学内容, 效果并不理想。应减少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的讲解验证过程, 应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案例学习阶段, 以课程专题的方式,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变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传统模式, 转变为了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应用性实战教学。

三、“3T”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

通过创新性实例讲解、探讨性专题设置、自主性实践开发等教学环节的设置。将“3T”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环节: 理论体系 ( Theory) 、验证体系 ( Test) 、实践创新体系 ( Try) ,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克服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调整教学内容

城市规划学涉及科学、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 随着多分支的飞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 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应有较大更新, 但国内高校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方面还显得相对陈旧,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 一) 精简学生已学的相关分支学科内容, 处理好多学科多领域的衔接 关系

如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学生已学过, 为了减少重复教学, 可通过案例讲解来验证和强化这部分内容, 将这些内容渗透到其中。

( 二) 科研教学

该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其涉及到城区、城郊和城镇范围内的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生态经济、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规划、生态规划、城市污染综合整治、环境管理、环境标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政策与法规、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城市绿化、景观生态、产业生态、给排水、 噪声、固体废物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 讲授内容也应推陈出新, 注意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反映其发展趋势。根据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从多角度选取材料来充实和加强本课。

( 三) 项目案例教学

该课程与实际应用较为密切, 如城市规划项目、城市生态工程项目等具体的应用案例较多, 可以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立专题进行探讨性讲解, 以及对实际工程的现场考察等方式,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 四) 教学团队教学

组建以课程组长为核心的环境规划学教学团队, 引入理学、工学、经济学背景 + 企业高工的相关教学成员, 使教学内容更专业化、更丰富。

参考文献

[1]于明玉, 张胤.通识与专业的融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41-143.

[2]陈明君, 傅杨武.三峡库区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25 (3) :8-10.

[3]李洪兵.基于“3T”人才培养模式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 2008, (1) :14-17.

[4]刘平清, 秦刚.以“3T”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167-168.

3.上海该如何向东京学规划(上) 篇三

但不能忽视的是,东京其实不是单单的“东京市”,而是由一都六县所组成的东京都,总面积为8547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3700万左右。因为交通便捷,其他六个县的人们都可以往返东京上下班,这样东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都市圈。而上海周边虽然也有很多小城市,但真正住在那些城市、每天去上海上班的人很少。

这其实体现了城市规划上的微妙区别。一个城市功能规划,不光是交通便捷这么简单,区域间的功能性安排- - -办公,商务,购物,文化,艺术,娱乐,饮食- - -也要合理且错落有致。

在东京,这样的规划由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统一审批和把关,他们会不断听取专家和百姓的意见,加上认真深入的调研,防止板块功能性冲突,尽力使每一个板块都有“靓点”和特色。

比如原宿是中学生及年轻人群体的聚集点,秋叶原是专门销售电器和IT产品的区域,银座汇集了世界高档名牌和奢侈消费品,涩谷是时尚流行多功能商业街,新宿以娱乐和餐饮为特色,上野以文化艺术及生态环境著称,品川则是以商务办公为主体的行政区- - -这些区块都由同一条环城轨道交通“山手线”连接,彼此间往来十分方便。

位于市中心的东京站则是整个东京的交通大动脉,电车(轻轨)、地铁和新干线(高铁)都汇集在这里,不但能通往东京都内的所有地方,而且直接连接去往全日本各地的高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到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找火车站。

我在上海住了这么多年,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这座城市里东西应有尽有,但当你只想买特定的一类东西时,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区域。以“十里南京路”为例,要在这里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少则走半天,多则一天。怪不得上海人喜欢说“兜马路,淘东西”- - -可能兜上一天只能淘到一两样东西。

记得刚到上海时,我住在南京路上的波特曼酒店,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则住在南京路上的和平饭店,互相都认为同在一条南京路上应该不会太远,就约了喝咖啡,结果发现这中间的距离几乎要走断腿,最后连喝咖啡的心情都没有了。

还有最近几年流行的以旧厂房改造为主的“创意园区”,在上海遍地都是。但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是因周边配套设施不够,人气并不旺,而且各园区大同小异,说不出什么“靓点”,这样要把人流从市中心繁华区域分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除了引进一些中小型企业作为其办公场所和招徕一些咖啡、冰淇淋和汉堡店以外,对提升整体规划质量并无贡献。

4.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

此文共有4

5.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五

尊敬的市环保局领导:

闵集中学于一九九九年自闵集老街整体搬迁至南湖办事处邹家牌楼村,整个校园建在麻白公路东边的水田之中。由于地势低洼,加之麻白公路两旁村民建房时将地基提得很高,致使学校校园的地势越来越低,每逢下雨,校园里的积水很难排出,一到雨季,更是污水四溢,雨停后几天内校园仍浸泡在污水之中,经常污染了学校的饮用水井。另外,学校及周围人口密集,生活垃圾多,处理垃圾的难度很大。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校容校貌,更危害着师生的健康。学校拟以提高地基、修建排水沟渠、改建化粪池,改造垃圾处理场等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整个工程需要人民币

元。但闵集中学是一所义务制学校,资金困难,恳请领导来校视察工作并斥资解决为盼!

特此报告!

南湖办事处闵集中学

6.环境规划学 篇六

环境规划的定义

是人类为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 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规划的作用

1能够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透支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基本特征(了解)

总体性 综合型 区域性 动态性 信息集中性 政策性

环境规划的任务

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调整 经济发展的规律或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

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1做好生产力的布局

2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生产链“

3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4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环境规划的类型(了解)

按规划期分 长期,短期,规划环保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性 协调的环境制约性

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分

按性质划分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规划的目的对规划的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规划的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

2与环境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1)两种目标都可达到,发展经济与环保投入同时发展

(2)环保投入受经济质量限制,必须降低环境目标

(3)环境目标必须保证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

3应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4应满足现有经济技术条件 5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在环境规划中某一目标一旦确定,污染总量消减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目的1确定应该达到或维持水体的水质目标

2确定流域范围内应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3计算出每个污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4最佳的水控制方案决策者选择

水环境容量

源于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相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持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的特征有关 水体特征

包括一系列自然参数,如几何参数(形状,大小),水文参数(流量,流速,水温),水化学擦书(PH,离子含量)以及谁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作用等,这些自然参数决定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决定着水环境容量的大小

水质目标

水体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是相当于一丁点功能和用途而言的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1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好氧有机物 有毒有机物 重金属 2按讲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自净容量

水环境容量的模型

1零维模型

2一维模型

水环境容量设计条件的类型及其内容平均化过程是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即在稳态条件下平均化,或在概率分布条件下平均化,由此构成了两类设计条件;随机设计条件和稳态条件,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不可

缺少的三要素

1设计自然条件 包括设计水量,水温,流速,和上游设计断面以及水质,浓度,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混合系数等

2设计目标条件 主要设计污染控制因子,控制区域与断面和水质及达标率等

3设计排污条件 包括设计排污量,浓度,排放低点,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等

4设计约束条件 包括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及控制方案有关的约束性因素

稳态设计条件

忽略各变量的波动过程,取各设计变量的平均值表示

1设计保证率:通常选取90%保证率,也就是选自然条件最恶劣,排污总量最大的情况 2设计流量:流量设计时期应根据拟解决的水质问题发生时间确定,时段可有7天,15天和30天三种

3设计流速:一般用曼宁公式结合实测值和设计流量计算

4设计温水:根据流量和代表性污染条件所处时期确定该时期平均水温值

水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4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适当考虑潜在的功能

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环境功能区别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功能区

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

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

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能划分功能区

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

5依据行政直辖划分功能区 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环境功能区域的内容

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社会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只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以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决策

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和方法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人口预测 GDP预测 能耗预测

大气污染预测方法

一是大气污染源强的预测,即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

二是大气污染环境质量变化的预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质量预测

1箱式模型

2高斯扩散模式

水质基本预测方法

1水质相关法 是指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 2水质模型

流水质模型

考虑削减

动态规划

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

策序列

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要素

1阶段 是对整个过成的自然划分,通常根据时间ianhua或空间来划分

2状态 表示每个阶段开始时过程所处的自然状态

3决策 当一个阶段的状态决定后,可以做出各种选择而演变到下一个阶段的某个状态,这种选择手段成为决策

4策略 策略组成的序列

5指标函数和最优函数 6最优策略和最优路线

第四章 水环境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水环境规划的过程

1明确问题(范围,现状,水资源利用)

2确定规划目标(提出既要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相协调,又要与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相适应)

3选定规划方案(数学规划法和模拟规划法)

4拟定规划措施

5规划方案

6实施与评估

进行规划时注意的问题

1根据目前和将来水体的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2要充分注意流域的用地与人口增长对水量,水质的改变,以及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3应把流域以及水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

4要特别注意减免洪水灾害的问题

5不能采取污染搬家的做法,要妥善处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各种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应明确水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层次

流域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单个企业系统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

为了寻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人们着手调查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极其分布状态,并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灵敏度

指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变化所引起的的仪器响应值或其他指示量的变化程度 公害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震动、地面下沉

采样单位*

代表所研究样品的采样单元

气溶胶*

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以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都称作气溶胶

共沉淀法

当目的的组分浓度极小,向试样中加入实际不能使之沉淀时,可先向试样中加入一些可以沉淀的物质,并以此沉淀为载体,将目的组分积累下来

分配比**

溶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的比值

萃取率***(有公式 多做题)平衡时,有机相中目的组分量占有有机相和水相目的组分量之和的百分比

交换容量* 1g干燥度H+型或OH-型树脂能交换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整合树脂** 将有整合功能的螯合剂嫁接到树脂的支架上,就形成了螯合树脂

比移植**

远点到斑点中心的举例与原点到展开剂终点的距离的比值

掩蔽**

将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干扰组分变成不再具有某一反应特征的形式,使之不再影响正常测量的方法

硫酸盐化速率 空气中的含硫污染物(SO2,H2S)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过程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盐雾或硫酸雾的速率

COD** 1L水中所含还原性物质(主要指有机物)在给定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所需的氧气的毫克数 BOD*

在好气条件下,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所需要的溶解氧的量 浮选分离

在一定条件下,向试液中鼓入空气或氮气使之发泡,将溶液中存在的欲分离富集的微量组分吸附在其表面,并随气泡浮到液面,然后收集起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方法

回收率 目的组分浓缩后与浓缩前的比值

环境规划的指示体系*

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环境影响评价

指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情报收集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1确定规划的方向范围和结构,缩小情报收集范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工作 2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甄别,去伪留真,去而得到数据的时空界限和权威化 3规划收集的资料应妥善分类和保管,订立使用制度和范围,注意不使之扩散

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区域环境现状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水体环境污染现状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噪声污染现状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社会经济现状评价(1)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主要包括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

水平现状分析

(2)区域相关的社会因素,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 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确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

染源

环境预测

指依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预测的依据

1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

3规划区内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水平年的发展目标 4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的有关资料 环境预测的基本原则

1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突出重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人口,经济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工业部门产值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水中有机物氧化方法

7.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七

一、高职生学习心理调查

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1、你喜欢 (或不喜欢) 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气氛是什么?2、上课时你在做什么?3、你理想的教师应是怎样的?4、你的学习目的、方法、态度、效果怎样?调查的方法是:抽取各种层次 (预科生、正录生) 学生各一个班, 为防止学生间的相互干扰, 保证答卷的独立和真实性, 采取不计名答卷, 当场将答毕的问卷收回, 回收率100%, 回收答卷全部有效。经过对问卷整理分析, 当前高职生有以下一些突出的学习心理特征:

(一) 渴求心理。

多数学生到学校来愿意学知识、学本领, 希望有一技之长,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渴求知识, 渴求信息, 希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希望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特别希望适应社会需要的说、写、做等基本能力能够得到训练, 在各种场合, 有意识地锻炼自身能力;希望老师讲外面的世界, 希望了解社会, 以增进社会知识,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学生的这种渴求心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要素, 这些学生在上课时表现为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维积极。

(二) 实用心理。

表现在自己还未走向社会, 仅凭主观想象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多大用处, 特别是看到前几届的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 没干本行工作, 就形成否定的判断;不信别人的说教, 不相信间接经验,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对一些基本理论不感兴趣, 注重生产实际, 要求老师讲一些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具有实用心理的学生表现在经常进图书馆查阅课外书籍, 看一些自己认为今后在工作中适用的书刊 (包括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 而对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兴趣不大 (尤其是理论知识) 。对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 我们应积极予以引导。

(三) 厌学心理。

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分配不公、不正之风以及宣传上的片面性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高职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认为读书无用, 是父母亲、学校、老师要他学, 讲吃、讲穿、讲玩, 学习目的不正确。厌学心理表现在对学习满不在乎, 在课堂上看小说, 打瞌睡, 甚至根本不上课等。

学生的学习心理, 决定了教师必须采用具有启发性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 学生比较欢迎如下教学方式:

1、择重讲解式。

即对一些重点、难点, 深入浅出, 进行透彻讲解,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 而对一般的或次要的内容, 则可少讲、略讲, 有的甚至可以不讲, 让学生自己看, 给学生以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联系实践式。

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增强动手能力。“百闻不如一做”,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后, 印象最深, 记得最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

3、对比教学式:

即将较易混淆的概念、理论等内容进行比较, 找出其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简明扼要, 一目了然, 学生学起来轻松, 记起来清晰。

4、自学自讲式。

即指导学生课后自学, 课堂自讲, 教师总结精讲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后自学, 课堂上由学生自讲, 教师再进行补充、纠正、总结。

二、促进教学相长的心理学思考

(一) 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学生渴求心理。

学生的渴求心理给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一专业型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人才竞争力,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外, 在能力层次上应向双师型、特长型、专家型的目标发展。双师型的教师, 即会上课、能生产, 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特长型教师, 是指具有特长, 练就一手绝技、技艺高超的教师, 能教给学生求生、求职的本领;专家型教师, 则是指具备高水平、高层次, 从理论到实践达到专家标准的教师, 是学校的“名牌”。这些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提高素质, 一是学理论, 首先是学政治理论, 更新观念, 提高思想素质, 因为师德是核心, 是灵魂, 事关人才培养的方向, 是素质提高的先导工作;其次是学业务理论, 更新知识, 博览群书, 既包括专业知识, 也包括社科知识。二是学能人, 只要是学问, 能力、技艺高超的人, 不论校内校外, 都应虚心求教;三是学社会, “学生发展”、“社会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标志, 也是培养教师的出发点, 教师不能只讲本学科的知识, 还得多作调查, 了解社会, 从正面引导学生,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 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引导实用心理。

高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因此, 对学生重视实用而忽视理论的心理应予以积极引导。单有实践, 没有高度概括的理论作指导, 生产实践就会缺乏理论依据, 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在生产中就不会有发展。就不能体现高等性。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要结合生产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农村、工厂等生产一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可感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又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

(三) 发挥主体作用, 改变厌学心理。

8.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 篇八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80-4

0 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要着眼于服务社会需要。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改革也要紧跟审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培养面向实践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1 审计职业环境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1 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范围更深、更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资本市场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对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需求增加,同时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也不断发生。审计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应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这呼唤数量更多,同时质量更高的审计人才。

1.2 审计行业自身的要求

近年来审计准则进行的重大修订,既反映了社会对审计活动的期望与需求,也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现行审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导向,只为审计人员提供分析和判断的基本框架和标准;现行准则全面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评估客户重大错报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程序;这些都使得审计过程成为职业判断过程。

审计职业判断更大的空间及其重要性的凸显,意味着满足社会公众期望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且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包括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1.3 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相应地,我国高校育人方针正由过去的单一技术专业性,向全面综合的素质型复合人才转向。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这也要求高校完善审计教学体系,发展基于“职业模拟”角度审计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我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相比较于其他会计类专业课程,学生普遍感觉审计课程枯燥无味,理解困难;或者学不明白,或者难以致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评价都不高。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历,笔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2.1 客观方面:审计学科自身特点

2.1.1 理论知识枯燥

审计的许多理论概念,如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审计判断等,较为生涩难懂。如果教师课堂对理论的讲授和介绍只浮于表面,未能结合具体的审计实践经验及工作细节,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课本零散、简单和抽象的陈述,死记硬背,无法融会贯通。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2.1.2 业务知识抽象

审计学本身有极强的实践性,当前审计课程和教材主要以业务循环审计来介绍审计实务,但单靠课堂照本宣科式地讲授很难还原握审计实务。因为当前职业环境下,审计实务中包含大量职业判断,如样本量的选取、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容忍误差、可接受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认定等,使得审计实务操作表现出很强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这会让习惯了标准答案、缺乏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觉得难以把握,不着边际。

2.1.3 要求扎实、宽泛的基础知识

审计学专业性很强,与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文写作等许多学科理论相互渗透。要想学好、学通审计学,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

实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对客户的经营环境、战略前景、生存能力等作出判断和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战略、经营、财务等多方面、更全面的知识和经验。

2.2 主观方面:传统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讲授方式、师资、课时、课本、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使课堂无法将审计工作与实务技术以原貌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欠缺,制约了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①受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既缺乏动机和激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审计实践。即使是那些可能有很多证书的教师,其课堂授课大多也只是从书本、从网络到书本和理论,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②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教师难以详细介绍专业理论的同时,实践教学更是不可能实现或完全流于形式。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使得笼统的定义性概念更加模糊,学生在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对审计知识的掌握仅限于应付考试,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审计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也并未真正培养起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审计技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仍需系统详细的专业培训,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延缓就业过程。

③案例教学虽已有充分应用且所占课时比例逐步提高,但缺乏数量充分的高质量案例储备。目前常用的教学案例,以国内外审计失败案例为主,其中还不乏虚拟案例。教师自行编写的虚拟案例很可能存在漏洞;国外案例相对晦涩难懂,与中国实际经济、法律环境契合度不高;而国内审计失败案例多着重介绍审计失败原因及启示,并未能系统展示审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难以反映审计工作全貌。

④教材多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为依据编写,一开始就大量涉及职业规范和执业准则内容,然后是审计理论,后半部分为循环审计。这种编写顺序与认知审计的过程并不一致。因为准则、规范等内容并不能形象描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初学者可能不能透彻理解,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减退。此外,大多教材停留在对概念的介绍、举例及对准则、法规的讲解和阐述上,很少有审计具体过程的介绍,更不曾提及分析思路、职业判断的形成等。导致学生只是机械了解各种不同概念和方法,对其具体运用不甚清楚。

3 审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从当前现状及原因分析出发,我国高校审计教学应围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面向职业环境需求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以及审计行业自身发展角度,以现实需求引导课程安排,以实践需要指导教学改革。

重点要培养学生以下综合素质能力:

3.1 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不仅要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熟悉现行审计准则和规范;更要能在实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要求研究当前国内外审计学科发展形势和前沿问题,结合审计实务的必要性和社会需求,重新设定审计教学课程标准,通过课程设计丰富专业知识内容,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通过经济、管理、金融、证券等相关课程学习,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用扎实全面的知识为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提供基本保证。

3.2 职业道德素养

面对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经济违法犯罪,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教育势在必行。

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学生入职后进行有效职业判断的基础。

在各种压力和动机之下,唯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审慎地进行审计程序和方法的选择,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高校审计教学中,除应注重学生审计知识框架的建立和专业审计技能的培训,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实施案例教学,邀请实务界人士人进行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职业道德认识。以保证为国家审计领域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3.3 自我学习能力

当前作为审计依据的会计准则、规范等,以及审计准则和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会计实务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这都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出要求,不能指望在学校所学知识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实务工作需要。因而高校审计教育应从“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克服功利性弊端,达到教育终生受益的本质。高校应以课程为平台,以教师为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指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使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质疑和探索的习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是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树立起“终身学习”、“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

4 审计教学改革: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

当前形势下,积极主动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高校审计教学中全面推行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训实习法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对于审计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1 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素材,通过意义建构,即建立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方式获得。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可具体结合采用学习讨论、案例研究、情境模拟、任务训练等方法。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学习小组成员要协同作业,并通过有效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在任务实施完成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并在团体协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发现和探索相结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教学组织:内容模块化+任务驱动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可先从现象内容(审计工作过程)入手,将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的内容后放。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各模块的教学。审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任务。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可分解成各具体“任务”来教与学。

①教师根据模块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如现金、存货盘点任务等。审计的相关知识点,如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作流程、工作计划的制定;内部控制的描述与评价方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报告的撰写方法等,都可以设计贯穿到任务之中。

②学生“探究式”学习解决任务要使用的一些必备知识技能。如盘点法的使用,不同对象盘点方式的异同,监盘表的编制等。还有灵活运用审计方法、鉴别描述内部控制、收集整理审计文案、解读审计准则、出具审计结论的各种技能。

③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学生完成任务的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实际运用、动手操作、自主解决问题,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4.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在各任务模块的讲解中,教师讲授之外,还可根据关键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素材准备情况,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课程教学的职业模拟化程度更加逼真,学生学习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探索意义。

①情境教学法。指在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如实物场景、图片、短片、角色扮演、案例展示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和独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思辨、团结协作,派代表陈述观点和接受问询。它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知识,加深印象,发展抽象和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测试和业务循环审计时,可通过创设各个业务循环流程情境,由学生扮演职能部门职员。“身临其境”的业务执行使学生能亲身体会,从而更容易理解业务循环中各职能部门职责、部门及岗位的互相牵制、单据的生成与传递、记录与实物的核对等内控内容,也更容易形成审计人员应运用何种方法、收集哪些证据的职业判断。又如在讲解审计职业道德和相关审计准则时,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选择符合或违背职业操守、职业准则或法律法规的行为,探讨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

②案例教学法。指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对实际或仿真的案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或提出审计建议,以获得审计实践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解决高质量案例储备问题。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深入合作单位或关系企业调研访谈或参与事务所审计项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真实资料,根据案例案情及贴近教学要求做精心筛选和改编。如果该项条件不具备,仍然是选编现有公开案例,则不能固定于已有模式,应以审计实务为基本结构,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知识、技能和法规等对基本材料加工改造,从而在运用该案例时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兴趣。其次,就案例的讲解做充分准备。教师要预先熟悉并深度理解案例,然后以自己的思维做引导,注重讲解理论在实务中的表现形式,逐步还原审计工作程序和过程,有步骤地带动学生思考并参与分析讨论。活用案例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符合对认知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此为支撑点,依靠特殊印象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思考的兴趣,锻炼其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恰当职业判断的能力。

4.4 教学延伸:实验(实训)+实践(实习)

情境融入和任务完成使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还需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践(实习)将零散的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这对于衔接实际工作有重要作用。

4.4.1 有条件的高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开设基于“职业模拟”视角的审计实验课程

实验室应安装审计类的教育软件,并至少能提供一两个企业的财务资料和仿真背景,如企业的行业状况和法律环境、企业的性质和经营战略、内控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账、证、表等财务信息的手工记录及电子记录,相关会计政策和制度等。通过对企业的全面审计实验课程,学生可将课堂积累的审计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和综合运用;根据可疑数据和审计线索追踪到原始凭证及其他基本资料;亲身体验审计工作步骤、具体流程和基本技能等;面对问题自主探索解决方式,对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和决策。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得审计不再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而变得形象可感。

4.4.2 将社会实践(实习)落在实处

高校应运用多种渠道给学生创造最佳实践机会,如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实习,动员学生多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利用寒暑假实习。为避免实习流于形式,高校需要做好与实习企业和与学生的沟通,并加强对实习效果的多方位评价和考核。这样才能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逐步通过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并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和企业用人同时提供帮助。

5 审计教学改革应注意问题

5.1 正确认识教学方法的作用

不能迷信和盲目夸大教学方法的作用,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依靠某一种方法就能够解决审计教学中所有问题。同时各教学方法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交叉、互为依托的。如任务驱动法下的任务实施过程中要营造适当情境;而情境教学法下要布置一系列任务。

5.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审计教学方法在应用上并不都是尽如人意,往往会受到教师能力水平、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课堂一些难以预料情况等因素制约。因此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课前要花费大量精力,按照实际审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计可操作性的案例、情景和任务等;教师对知识的运用要有自己的标准,形成对审计理论、实务、实践、内容等方面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独到的见地;教师要有能力掌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切入教学重点,对偏离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活动及时引导纠正,用最恰当案例、最合适问题、最到位点评、最富结论性的总结,来保证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

5.3 育人要贯穿始终

育人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塑造有独立人格,有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人是贯穿高等教育始终的。教师不能只关注专业能力培养,把学生训练成机器工具,而应重视人文关怀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同时肩负好育人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 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2] 李丽青.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下的审计教学策略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3(1):32-33.

[3] 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22):120-121.

[4] 陈娜.审计教学中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9):114-115.

[5] 庞卉.审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4):103-108.

上一篇:命题说话下一篇:盾构施工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