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2024-06-16

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6二力平衡》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实际情况下,一切物体都要受力,那么物体怎样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预习检测

1、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包括: 状态和 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举出一些生活中二力平衡的现象。

。注意: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物体静止或匀速:不受力或受平衡力。4.物体受平衡力:静止或匀速直线。5.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

6.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7.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交流提升

1.在图1所示各图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2.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个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一定改变运动状态。C、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D、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3.一个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下面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桌子受的重力和墨水瓶受的支持力 B、桌子受的压力和墨水瓶受的支持力

C、桌子受的重力和墨水瓶受的重力 D、桌子对墨水瓶的支持力和瓶受的重力 4.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千克,当把它吊在空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拉力是______牛顿,若使它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是_____50牛顿(“大于、小于、等于”)。

5.重2000N的热气球匀速竖直上升,则热气球受到的上升力是 N;如在某一时刻从热气球上掉下一个重物,热气球将作什么运动?。6.用手推动的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是因为()A.小球不再受到手的推力; B.小球受到阻力作用;

C.小球受到的阻力与推力相等; D.地面对小球的支持力越来越小。7.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静止时受到的力才是平衡力

B、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大小相等,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8.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没能推动,则下列正确的是()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B.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四、当堂训练:本节能力训练

五、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作业布置:复习12章内容,完成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单元测试题。教后记:

2.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二

电路故障是学习电学中经常碰到的较普遍的问题, 在连接简单电路;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和电压特点;伏安法测电阻以及测小灯泡功率等实验探究中都不可避免。教师精心设计, 认真准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动手连接简单电路, 认识通路、短路、断路, 并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连接串、并联电路中出现的问题, 将所学习的知识层层深入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在全过程的学习中不是讲述实验探究, 实验教学不是空谈走过场, 要舍得花时间、等待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物理规律, 学习科学方法。

一、经历探究, 归纳总结

《九年级物理》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第十三章第二节“让灯发光”,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电路连接, 并开始学习电路故障问题。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如图1所示, 学生由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择使灯发光的器材, 连接简单电路。实验探究过程中会表现出多样性, 有的学生完成电路连接, 闭合开关, 灯发光, 实验探究会很顺利;有的学生完成电路连接后, 闭合开关, 灯不亮, 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而是适时地安排一段时间来进行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对于灯不亮,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是什么原因?并让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得出灯不亮可能是:“电池没有电了”、“灯坏了”、“某个接线柱接触不良”、“灯与灯座接触不良”等;再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并归纳总结得出:在电源是完好的情况下, 电路在某处断开了, 电路中没有电流。“灯坏了”、“某个接线柱接触不良”、“灯与灯座接触不良”等, 都可以概括为电路发生了断路;并归纳得出开路——电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学生得出灯发光, 电路是处处连通的, 归纳得出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学生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 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 认识通路、开路, 亲自参与实验探究, 经历了从实验探究中归纳结论的过程, 同时学习科学方法。

关于短路故障, 要让学生认识短路的危害, 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如图2所示, 开关闭合, 电源的两极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教师不要下结论, 而要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电流路径是怎样的?并得出: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短路。短路电流很大, 会损坏电源和使导线绝缘皮燃烧。要求学生在连接电路时要避免短路, 接好电路后, 在闭合电键之前, 要按照电路认真检查是否有短路。闭合电键后, 如果出现故障, 应立即断开电源, 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 逐段检查故障原因。绝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 加强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

二、环环相扣, 主动探究

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在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遇到的电路故障问题, 并检查验证、排除故障。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开路、短路故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在实践中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空间, 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动手实验, 乐于探究。学生经历实验探究, 思维活跃、能力提高, 当实践探索、创新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将充满情趣, 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如果学生选择器材连接串联电路如图3所示, 闭合开关, 灯不亮。教师鼓励学生要善于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联系“灯坏了”、“某个接线柱接触不良”、“灯与灯座接触不良”等, 都可以概括为电路发生了开路, 结合实验探究中遇到电路故障问题, 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逐一检查故障。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一根导线检查究竟是哪段电路发生开路故障?同时要避免电源短路;学生还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实验, 在图3中, 闭合开关灯不亮, 若已确定故障是由于电路中某个灯开路引起的, 如果用导线连接L1灯的两端, 观察到L2灯不亮;再把导线取下, 并用导线连接L2灯的两端, 观察到L1灯发光, 表明L2灯开路, 可能是L2灯接触不良、也可能是L2灯坏了。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用一根导线将某用电器的两端连接起来, 这时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如图4所示, 当S1、S2闭合时, L1灯被局部短路, 这时没有电流经过L1灯, 只有L2灯亮。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后, 进行交流,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图5, 当S3闭合, 电源的两极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电源短路, 这是绝不允许的。正确认识短路, 进一步巩固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

学生交流中有新的发现, 在图3中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逐一检查故障直到电源的负极, 都没有发生开路, 那么是否是两节电池之间接触不好, 并用实验验证。学生认识到如果电池与电池之间接触不好也会造成开路。学生对电路“某处”断开理解得更深刻。

三、优化分组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智力, 把课内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深化和活化已掌握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读数、正确接入电路, 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中教师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强化分组实验。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 当开关S闭合后, 灯泡不发光, 若已确定故障是由于电路某处开路引起的, 在不允许拆开电路的情况下, 用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接入电路中的a、b、c、d任意两点间 (要避免把电流表的两接线柱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 分别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 并进行分组实验,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进而分析、论证, 最后交流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 并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收获成功的喜悦,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

3.九年级物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物品 实验教学片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9-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浮力》教学片段

师: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同学(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那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的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那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现在各组在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那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說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二、《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我感触很深。

1.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正是我们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的,也就是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教师一切全权代理,教师去寻找准备好了,学生就是利用现成的,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同时能够为我们可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了,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的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那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在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里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的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片断二,学生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实验教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例如石块、水杯、玩具等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总之,教师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要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物理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4.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1)让两学生举哑铃。(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力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1、尽可能的多、全;

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题1、2 课外: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特点:

5.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五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

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同时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独立进行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一

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主要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一些生活情景,再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画面1:多媒体上展示小树被风吹后弯曲的画面。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小树被风吹弯了腰? 师:为什么会被吹弯了腰?

生2:由于风的作用,所以小树被吹弯了腰。

多媒体画面2:2008年中国奥运年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的画面。

师: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廖辉挺举瞬间手臂情况? 生3:举重冠军肌肉紧张,用力把杠铃兴起。

师:这两个画面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实在在有“力”的存在,你还能例举生活中有力的存在的例子吗?

生4:车坏了,我们用力可以把车推到修理厂;用力踢足球,可

以把足球踢得很远。

生5:------师:同学们例举了这么多力,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多的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力”作用于物体后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

生活感知,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1、课件、实验、举例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小实验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举例人推车------(2)课件展示体育运动中: 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课件展示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4)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飞

机出事故坠地、带电的塑料尺对纸屑的吸引------

2、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后,我又创设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列举他们自己感受、思索的事例,从学生的经验、感受出发,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抽象概括建立力的概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认识过程。

环节三 实验“超市”——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2、自选器材,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刚才这些“力”的现象,你还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台上器材或自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力作用是相互的”。

3、小组展示,各展风采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3)手压笔尖,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4、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实验“超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深入的分析,更深刻的思考,会让学生体验到在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便于学生归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

环节四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展示下列图片:

1、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2、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掷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3、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

4、跳水奥运会冠军伏明霞站在跳板上。

4、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提出问题:在图示情景中,有没有力的作用?你看到力了吗?你是怎样判断有没有力的呢?

引出讨论的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思而得之”、“学而得之”。

环节五

变革练习方式,学习兴趣延伸,加强概念巩固 巧借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请学生看下列生活中的情景,涉及到哪些有关力的知识。

1、视频画面:汽车撞到树后汽车受损的画面、矿泉水瓶手用力后变形的画面、人游泳的画面、火箭点火发射神州7号航天器上天的画面。

2、演示实验: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的现象。

3、小游戏:将气球扎口松开,气球反冲游戏。

【设计意图】适时创设情景,可以延长学生积极学习时间。脑科

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一件事物长达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不管我们是否想要大脑这么做,大脑都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当学生探究完成力的作用效果后,上课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学生学习开始呈现疲惫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减弱,学习的兴趣开始低落。如果此时进行文字形式的训练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为低下。而采用上述视频画面、实验、游戏进行训练,在课堂的结尾又激发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潮,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概念的巩固,延长学生积极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有所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在学生具有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因此在设计中着重考虑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活动、实验、体验为主线,力求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

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回顾整堂课,我认为在课前的导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做得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反思:

一、教师预设的反思:为了让学生在生动活波、乐观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在导课的设计当中,本来设计了一个模仿“卖拐”中的一个活动表演“脚离地面迅速下跺”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意图通过表演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生在笑过之后会真正地去思考吗?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没有体验,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重新设计,采用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所体验的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从引入效果来看,生活化问题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心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气球小游戏,个别同学在实验前没有弄清楚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如果我在大屏幕上预先打出一幅实验时的图片,就会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6.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篇六

二〇一八年二月廿二日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为关键的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做出如下的计划: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㈡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㈢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1 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本期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要求

㈠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㈡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㈢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㈠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 2 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㈡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㈢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㈣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㈤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很多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困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加强师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第十三中学校

7.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七

一、凭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乐于探究, 富于幻想, 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教师如能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睿智引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求知欲望, 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比如, 初中物理的首堂课上, 一位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硬纸片、一个玻璃杯和一段塑料捆扎绳, 上课时暂不忙于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而是指导学生向玻璃杯中倒水, 用硬纸片盖住倒过来, 引导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比较辨析纸片掉下来与不掉下来是什么条件有别, 然后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将塑料捆扎绳用手反复捋几次, 是越紧还是越松?诸如此类的实验, 简单易行, 学生能自主独立完成, 而教师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 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此类问题的提出与实验操作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再认真地做好《序言》中的每个演示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凭借实验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这一科学研究, 促进自身的发展。新课程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乐于进行实验探究、勤于思考实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从而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比如, 在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探究欧姆定律以及探究影响电磁铁强弱的因素时, 采用控制变量的策略, 对影响所要探究的物理量分别加以控制, 只让其中的一个量加以改变, 从而有效地探究出结论。这样的实验研究方法, 其特点是实验探究在前, 归纳结论在后。又如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等实验, 都主张采用推理、判断在前, 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 是与想象、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 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充分发展的表现。

三、凭借实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物理教育研究认为学习动机分为两种, 其一是外部动机, 表现为“要我学习”, 如为考试过关而学习, 为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学习等, 其二是“我要学”、“我爱学”, 是一种内部动机。研究表明只有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 必须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开发。

1. 激发认知冲突, 提供适当的目标定位

教师可以在物理绪言课中激“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趣, 教师应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 明确物理学习的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需求, 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结果的强烈期待, 从而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动机。

2. 感受过程, 体验成功, 激励上进心

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 离不开过程的感受与成功的体验。为此, 既要关注过程性学习, 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平台, 而这样的成功既有个性、又有合作的因素, 使每个人有自信, 又都感到伙伴的支持与帮助。在经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和过程反思后, 树立起上进心, 而这样的发展来自于不断地向自身的记录挑战。为此, 物理学习活动应当贴近学生自身的水平, 寻找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既树立自信心, 又不至于自满。

四、凭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习惯、观点、理想、信念

科学态度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数据;科学习惯要求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实验;科学观包括物质观、发展观、实践观等。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运动变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志向,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等。

8.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基础知识;综合训练;自主学习

物理复习课上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意劳逸结合。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究竟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

九年级作为初中物理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没有了新知识的讲授,都是所学知识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以往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因此,在九年级的复习课教学中,首先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刚升入九年级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地进行“题海”训练,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进行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把基础打牢,这样才能在基础之上进行提高。

二、进行综合训练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习同语文学科一样,有一个积累性的存在,学习是一个逐渐加大难度的过程,在最后的复习题上,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单元的知识,而是几个章节知识的综合,只有将每一个章节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初级的基础知识复习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让学生解决综合问题,以此来合理地掌握解题方法,争取用最简洁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最正确的结果。

三、学会自主学习

正是因为九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复习课为主,所以在实际课堂上所做的习题肯定是大同小异,甚至是完全相同。然而,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绝不是讲过一遍的题目就不会再出错,而是一遍一遍的都错在同一个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错题的整理,并进行自主的反思和研究,弄清楚自己究竟错在什么地方,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思考才是正确的。将自己做错的题目真正地弄懂,是比一味地大量做题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教育学生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对一题懂一题”。

总之,初中物理学习是物理教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生活实际,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是同成绩提高一样重要的事情。在九年级的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物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课堂的知识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用心教导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爱回报老师。

参考文献:

9.九年级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10.九年级物理《电学》教学反思 篇十

到目前为止,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基本上已全部学完,对于电学部分,在中考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今天我也就这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如下反思。例如,如何识别串并联电路,如何判断电流表测量哪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和规律,在刚刚学完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好像还比较明白,但是当都学完后,在遇到具体的问题要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的时候,结果发现学生是一塌糊涂,对于直来直去的单纯的计算题,学生大部分都会,但是对于一些定量分析的问题,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和公式进行分析。本人有点头大的感觉,现在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评训练,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我感觉是大不如从前了。其实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也不能急于赶课,要停下来,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最起码让学生对这些规律和公式在大脑中有一个系统地认识,通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在系统的复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决不能由老师代劳,否则是徒劳的,如果学生不去动脑思考,其实不管做多少题,学生照样不会。再就是题是做不完的,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了,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果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是无用的,只是学生热乎热乎耳朵、当时听着好像很明白,过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

另外一点就是,我个人认为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花时间在做物理习题上,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才是最关键的。当然,我不否认语数英是很重要,但是其他的科目也得顾及到,特别是物理这种理科的科目,如果不训练,肯定是不行的。而老师在讲评习题的时候,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高的效率,特别是电学的习题,因为有那么多的计算公式,一定要让学生在分析题意时,明白已知的物理量有哪些,然后根据已知量来选择正确的公式,才能既快又准的得出正确的答案。

11.提高九年级学生物理成绩浅探 篇十一

一、 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强,思想文化素质较差。由于互联网和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手机随时可以上网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回家基本不做功课,在学校里的学习态度也较差。面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如何提高成绩?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奋斗目标,并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一视同仁,力求做到教书、育人并重。

2. 中考成绩总体目标力求及格率达到80%,平均分达到60分,优秀率达到25%。

3.让每位学生都做好计划,定好目标后上交,随时跟踪指导。

二、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手段

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要提高九年级学生的物理成绩,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各方面能力;二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三是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变“学会”为“会学”;四是优化教学技法,增强课堂实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探索,力求做到“课时通”。

三、 打破思维定式,实施有效教学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力求堂堂过关,为此教师应注意。

1.研究考纲,充分利用好课本及配套资料,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物理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教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

(1)观察不同规格的灯泡,总结各项参数和灯丝有什么不同?

(2)将不同规格灯泡接入同一电路中,比较灯泡的亮度,猜想会跟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实验原理,你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并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

(4)通过数据分析,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通过设计问题、动手实验,学生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运用得较好。

3.以精讲巧练贯串复习,并注意让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由于笔者是九年级才接手该班物理教学工作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太了解,所以复习训练中,需注意采用温故知新的训练法,同时采用提高性练习,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查缺补漏,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4.重视正面教育,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众所周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即使学生一对九错,也要利用一对去克服纠正九错。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课堂内外,尽可能多地给后进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批改作业或试卷时,经常写一些正能量的、有激励作用的评语,偶尔以书法的形式写一些座右铭赠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上表扬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态度良好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课后时间尽可能多接触学生,与学生谈心交友。例如与学生聊聊自己或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及光辉岁月;谈谈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侃侃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怎样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并利用好我们的青春年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一个有用的社会栋梁。

今天的农村学生,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优化教学方法,爱护学生,为学生着想,我相信,农村学生一样能鹏程万里,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

上一篇:关于作文军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三年级小白兔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