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精选14篇)
1.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一
1.创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的习惯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达自由,激发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类,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让他们在这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有趣可爱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热情。
2.从书本到实际,灵活运用
按照一些专业的研究探索和设置规定,教学活动出于整体的目的考虑,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将语言表达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从书本到实际,让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实际生活中拥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勇气。比如《植物妈妈有方法》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植物长大的时候,植物妈妈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小植物离开她们,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象。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学生自己策划主持一些活动,类似一些新闻研讨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快乐,能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长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方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思维创新,围绕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新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够被激发,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以一篇小学课文为例来说明,《风筝》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作者童年自己做风筝,跟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快乐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回想自己放风筝时的快乐,鼓励他们勇敢表达。
4.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于情感交融处渗透语言表达
情感交融对于语文教学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情感交融在于通过阅读来创造语境,提供氛围,从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激发起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心里认同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的情感越深,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音乐,更能衬托意境,循序渐进,慢慢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情感逐渐融入,升华课堂情感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作者的不同情感,或悲愤慷慨,或欢快活泼。对于一些省略号或者作者的留白,鼓励他们勇敢想象猜测,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揣测心情,通过情感上的交融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
【结语】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相互贯通,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阅读机会,积极渗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融入文章,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增强他们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窟,在园读教学中落实语盲文赏表达训继[J] 新课程(小学》, (09)
[2]桂界里,试论小学语皮闻读教学中语言表达利练的方法[J] 语麦天地,20 15 (27)
[3]孙融盘,小学语文阅偿教学申语言暴达利练材机的把棍[ J 教营易理,( 20)
2.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训练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很多的文化知识精髓都融合在书中,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领略到古人的伟大思想。阅读使人进步,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是知识的海洋。小学时期的教育是青少年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 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 一) 学校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 总希望在期末和期中测评中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 让自己在开家长会时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学校领导面前受到相应的褒奖。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导致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重视。
( 二) 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理解能力还较弱, 所以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可能不太理解。因此,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之与语文的学习结合起来, 如果一贯地运用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 就会偏离综合性教学的目的, 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具体方法
( 一)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于选材上要多和学生们接触, 找到学生感性的点和面, 准备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在阅读中还可采用“游戏法”把一些阅读的内容用做游戏的方式实施出来,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获得了乐趣又学到知识。
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开端, 是接触阅读的初期, 教师应该重视该时期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在课下多找一些相关的视频, 比如《福尔摩斯》和《鲁宾孙漂流记》等, 然后根据该视频讲解的内容, 推荐学生一些相关的文章, 并告诉学生阅读时应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然后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写作中, 进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 二) 开展一些与阅读有关的课外活动
课下教师可以组合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近期语文课文阅读内容的情景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阅读的理解来对一些文章内容的情景进行创设再现, 或者对作者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辩论和总结。使学生加深对于教师关于文章的讲解分析, 为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打下基础, 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可以举办一些关于语文阅读学习的活动, 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随意组队, 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自由阅读, 根据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 进行文章内容情景再现或者对其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进行评价, 然后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进而带动其他学生对语文阅读活动的参与, 树立榜样的作用, 少数带动多数推动学生的进步, 进而有效地提升和训练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 三) 结合实际, 组织学生亲身体会阅读的乐趣
结合实际丰富阅读内容,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读, 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上课时, 不要局限于语文知识的阅读, 教师应该最大化地利用多媒体资源, 展现一些生动的图片或视频,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教师还要尽量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文化活动, 让实践与课堂阅读的内容相结合, 把学到的内容用到生活中去, 加深知识的印象,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在阅读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情感以及红军当时长征的困难,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红军纪念馆, 亲身体会当时红军的处境, 用自己的内心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感, 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作者所在困境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辛苦, 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 应考虑把小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 (09) .
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三
一、 在学生知识与能力转化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比如汉语拼音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识字知识的学习,重在训练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等;阅读知识的学习,重在综合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尊重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背诵和朗读训练,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还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放风筝》是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的课文,一位教师这样进行语言训练: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四个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借助字典讲一讲它们的意思,说一说这几个词语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再写出一些跟这四个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同类词语来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橘红”“墨绿”“金黄”“瓦蓝”这四个词语,写出许多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的合成词语。如粉红、桃红、枣红、翠绿、碧绿、草绿、葱绿、鹅黄、米黄、雪白等。这是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
二、 在学生的疑问处训练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多了。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表达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出现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位教师在教授《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学生问:“为什么‘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表演一个用力抱紧物体的动作,体会一下作者的动作、心理、神态。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三处“没想到”,竟然是什么意思?(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作者没想到什么?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教师再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最后教师说:“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作者,是他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爱。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可以是对文中母亲的祝愿,也可以是对自己母亲的感谢,还可以是对天下母亲的关爱。”这样就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三、 在学生的思维发散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言的发散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创新自己的思想、创新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使其语言妙趣横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师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把握教材特色,随文练习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秋姑娘的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一文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富有童趣。课文既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又写出了各种动物和秋天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秋姑娘,将信的内容说给小动物们听,再让学生扮演小动物给秋姑娘回信。这种表达训练对小朋友们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学中,找准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仿说、仿写,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在学生的情感交融处训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认识越深情感越深,情感一旦产生就会反过来加深认识。而阅读是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阅读教学应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句子的顺序调整一下,再和原句比较效果,学生发现原句中侵略者的行为是先拿,再搬运,最后破坏、毁掉。而园内的东西先写轻的和小的,在写重的和大的,最后是无法搬动的。这是“层递”修辞手法,教师并没有指出这一手法的运用,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这样描写的好处,学生就能明确地感受到侵略者贪婪、野蛮的嘴脸;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帝国主义滔天罪行的揭露与控诉的强烈愤慨之情。同时也领悟了层递的运用之妙,自然而然地就能在表达中运用。
五、 在情节空白处训练
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和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留白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可以想象填补文章简练处,可以延伸标点符号中的空白,还可以拓展课文插图中的空白等,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补白训练。
一位教师教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在让学生读好“歌声会领您走进山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后,趁机出示挂图,找学生看图说话: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唱着歌,她听着听着,脸上开始出现笑容,她心中充满了欢乐……教师接着问:“发挥想象,歌声还会带盲婆婆去到哪里?她又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出示:歌声会——,看到——;歌声会——,听到——。这样的教学补白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情感的交融。学生通过对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不但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和用好教材文本,从每一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之中,去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把握时机、适时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教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增值,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 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篇四
厂溪乡中心校
江 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言训练有被削弱的严重倾向,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落实好这一教学目标也是扎实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结合近日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 ”、“合作 ”、“ 探究 ”、“ 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 》 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 ,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 ,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 ,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论文格式 》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 ,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 ,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强记强训。另外 ,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 ,重视情感体验 ,才能转化成素养 ,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
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 ,“ 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 ,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 ,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 ,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 ,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 ,不着痕迹 ,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 ,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 》 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
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 ,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 高大挺秀 ” 一词 ,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 ,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 ? 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 ” “挺直 ”“ 挺拔 ” ,而用“ 挺秀 ” 这个词 ,是作者夸赞
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这个“ 秀 ” 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 秀 ” 字也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 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再比如《曼谷的小象》 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 拍拍”、“ 摸着” 它的鼻子,“ 贴贴 ” 它的耳朵,“ 指指 ” 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5.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五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有效;阅读教学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对语言训练的内容以及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等方面加以训练。
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
6.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篇六
朗读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最优的鉴赏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利用这种方式提高鉴赏和品味的水平。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朗读文章,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并且能够在自觉中会消化理解文章的基础知识,更能感悟到文章的思想主旨,还能欣赏到文章的文笔艺术特点,将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珍惜朗读所带给学生的魅力,达到放情地朗读,尽情地去品味。
二、细读品味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于细读品味,“咬文嚼字”。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抓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品读,将这些文字语言融化为心灵中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形成共鸣,更能咀嚼出那些文字的美、文章的妙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对课文的每个字,每句话不能粗放而过,一定要体味内涵,推敲深意,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三、比较替换
我们常说,比较是所有一切理解问题的基础,正是因为用这个比较的方法了解到了一切未知。通过比较这种方法鉴赏文章是品味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
7.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能力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而阅读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不止一次的强调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那么具体实践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呢?
一、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阶段性要求,稳打稳扎,步步过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根据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一规律,分段提出要求,循序渐进,步步过关。具体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安排是这样的:
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应当让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的时候掌握好。以后,关于阅读技巧、读的技能的问题就不必再谈了,否则就会打乱对教学过程的全盘的指导。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起(跟掌握读的技能平行进行),开始掌握区分逻辑上完整部分的技能。掌握这一技能的第一阶段在四年级末完成,其第二阶段在六年级末完成。就在这时,让学生开始掌握中学阶段一种比较复杂的技能,即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要思考所读东西的内容,而且要在思想上对它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
二、量变才能引发质变,要保证足够的阅读量
先要有大量阅读时间作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用于读书的时间被教师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挤掉了。因此,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应有的要求,就必须在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上给以保证。他说过: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技巧,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都听到教师的标准的、情感丰富的表情朗读。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而且不限于朗读指定的教科书里的课文,还可以朗读各自喜爱的书籍里的材料。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结论: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给教师的建议》第284页)
然后要从读物的数量上加以保证。例如训练有表情地朗读,“必须进行一定范围(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朗读多少页书,否则就不会有效果”。阅读量的确定要因人而异。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还精心挑选供学生们阅读的书籍,编制学生阅读的书目,指导好学生的的阅读。他说过: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给教师的建议》第167页)
三、做好对理解课文能力的训练和检查
复述和编写提纲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1.复述(口头的或书面的)。
复述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者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
(1)详细复述。这是接近原文的复述,主要依靠记忆就可完成,对熟记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有作用。
(2)简要复述。这是对课文基本内容作最简练的复述,要求学生必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复述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创造性复述。这种复述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概括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改编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它要求对书中的情节或事实进行比较、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原文所没有提出的结论,并熟练地运用词语来表达课文的主题思想。创造性复述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2.编写提纲。这种练习不仅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地采用編写提纲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深入地和牢固地掌握知识。编写课文提纲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逻辑关系,分析与概括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的过程,从而也是检验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它包括分段、概括段意和列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1)分段。分段是理解课文的结果。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分段水平的高低直接涉及段意概括水平的高低。首先要使分段正确,才能提高对段意的概括的水平。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分段比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更为困难。这可能因为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综合比分析更占优势。
(2)概括段意,列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课文段落的主要思想内容,用自己的简要而概括的话,以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这不仅能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并时刻注意文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以这是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3)概括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标志。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全文的材料中概括出来,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弄通了段落的意思,才有可能懂得全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他们要在头脑中把段落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以对整篇文章初步的综合性了解为前提。文艺作品中还有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要求学生区别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并在分析段落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出段落对人物全貌的认识。再进一步,还要把各段段意和人物表现的主要特征抽取出来,再加概括,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了。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独立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重复讲解。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9.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九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
【摘要】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语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上可见,虽然小语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偏向和误区。如:①把语文课上成情节内容分析课,一个是重在情节分析,另一个是重在内容分析;②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讲授课或常识介绍课。因此,往往把语文课上成自然或思想品德等科目,而没有涉及至语言文字的训练。
那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根据我个人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谈谈如下几点:
1.要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这样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如:二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课文《丑小鸭》,有位老师上这一篇课文一味地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这样就不适合低年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那么,这篇课文应该先从关键的字、词去理解课文,再让学生通过读来训练,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字、词,还通过分角色进行读的训练,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一位特级教师上《阿德的梦》这篇课文,在讲解课题时先让学生理解“梦”字的意思,学生根据题目理解为“做梦”,再让学生根据这个“梦”的意思引出一连串的词语:梦想、梦话„„,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能丰富和积累词汇。
2.要正确运用训练的方法
2.1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有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2.1.1在默读中理清思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要求默读时对每一篇课文都要先弄清这是什么类型,板书时点明:人、事、活动、景物。比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在弄清是写事的文章之后,深入反问:写谁?谁怎么样?与教科书有什么关系?然后串成课文内容: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英勇地牺牲了,接着继续在默读中弄清写作的顺序,列出几种顺序,教给几种分段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珍贵的教科书》是写事的,肯定按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分段,先分三大段,再把事件的经过分两段:取书、护书。至于写景的文章如《颐和园》,可以在默读的基础上先找出头尾两个自然段来说说是写什么?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理清了总、分、总关系再学习游览部分,幷向学生说明既是游记,肯定是按方位顺序写。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分段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1.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2.1.3通过背诵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幷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①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②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抽查性的抽背,巩固性的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的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2.2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的有效投笔手段。
2.3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斯霞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动作,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又如在一年级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重点的词语有:“非常”一词,“他非常高兴。”
师:“非常”什么意思?
生:就是“特别”的意思。
师:那“他非常高兴。”一句中,“非常”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句子的意思不改变呢?
生:他特别高兴。
生:他很高兴。
生:他可高兴。
师:如果在高兴后面加一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生:他高兴极了。
这样的发散教学,使学生自然地明白同一意思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近义词的教学,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其它思想、科学意识等教育,才能较好地完成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0.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十
一、自主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循环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片断训练的内容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活动中给予足够自主的时空,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学会自己选择精彩、重点片断,自读自悟,得到积极而丰富的体验,并能恰当地自我评价,作出自我反馈,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而获得的,片断训练时不仅对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等进行训练,还包括那些没有明确界定要求的训练,如语言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理解、语句的欣赏等。教学时,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运用和实践,才有利于学生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
三、灵活性原则
语文读物体裁多样,内容更是千变万化。片断训练时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找准最佳的训练突破口。训练方法要讲求灵活多样性,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激励性原则
外部激励的适当运用能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坚持学习。运用激励的方法,可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的同时,拥有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学习之乐。
针对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情感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按照教材、学情等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摘取片断
片断训练在课堂内是随着原文的讲授进行的。教师要在原文讲授基础上,对片断进行指导。摘取的片断能让学生接受、喜欢和欣赏。教会学生摘取片断是片断训练的首要问题,摘取片断要注意“实、准、精”的特点。
1.实。摘取的片断要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语文教材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的同时,掌握和积累语言文字。
2.准。摘取片断要准确无误。内容要言之有物,内容真实、具体、充实,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法要言之有序,一篇文章要讲究布局谋篇,好的片断也自有它的章法;语言要言之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学生会情不自禁被深深吸引,达到陶冶性灵、掌握语言之目的。
3.精。摘取的是优美的、关键的、精彩的内容——文章之精华;片断精彩又有相对独立性;摘取内容尽量少而精,又要防止断章取义。
二、学习和积累片断
“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学习任何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更要注意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储存、积累语言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读、述、背不仅可以吸收、积累语言,还可以深刻地理解、感悟、体验和学习运用语言,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语言。并且读、述、背也是吸收、记忆、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不失其实践价值。多读、熟读,以至于成诵,学生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将如园田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说话、写文章就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断,更要引导学生熟读吟诵,在读中欣赏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
2.述。即复述,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即原文片断复述;简要复述即用自己的话概括片断主要内容的复述;创造性复述即扩充片断情节内容,或依据课文插图配文想象复述。
3.背。即精彩片断、重点片断背诵。对小学生来说,背诵的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它不仅能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记忆力,更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学习写作方法。
4.加小标题。给所摘取并读、述、背过的片断加上小标题,文题对照,加深理解。方法有中心字、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摘录或归纳等。
5.摘录。每位学生备有一本精彩片断摘录本,并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称,抄录和剪贴精妙语段,据文配画,加以美化,促进对原文的理解。教师可定期加以展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6.阅读评价。评价更关心学习过程,重视全员参与实践、感悟体验、积累提高。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教师不仅自己要欣赏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赞赏,学会倾听,善于捕捉、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创新点、发展点,形成激励性表达为主的评语;多用称赞、点头、微笑、关注,使每个学生从他人,特别是教师的眼神里、言语中、行为上获得自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多用纵向(个体的前后发展)比、少用横向(与他人)比;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十一
吉州区仁山坪小学胡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导语,主要作用是引出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自然进入课堂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可引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贯穿全文。“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在长安街上等待总理灵车到来的动人情景,总理逝世为什么会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总理生前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来,不但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而且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模仿,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打鸟》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把无限的童趣融入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注意:
1、保证读书时间。
2、扩大朗读训练面。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2.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十二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老作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1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新课改的不断实行,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使得教育方式在不断进步,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范围增多,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给人的印象;在小学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写作文、写日记等,保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心意表达清楚,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专门培训,同时,保证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升入初中做准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目标。因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相当少,没有什么生活体验,少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在训练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倾听是吸纳,学生听的效果需要他们说出来或是写出来。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教育科目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应用能力的锻炼等;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年级较小,贪玩心理比较严重,通过语文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文字文化进行接触,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沟通质量,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呢过能够清楚对方表达的意思,同时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同时敢于发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即表达。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语文教学是众多教学科目中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科目,语文教学质量能够影响其他科目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不只是认生字、写拼音,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能够保证学生感受美好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还能够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说的想法,因此,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1.课堂内外说
说话能够体现其表达能力,因此,多多鼓励学生说,小学生为6-12岁年纪,大多数学生标胶腼腆,不善于表达,导致其表达能力较弱,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特点,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尽量鼓励学生发言,发言过后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设立小组学习,保证课堂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开展有益于学生表达能力的竞赛,如:演讲比赛等,通过演讲比赛,鼓励表现优异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演讲中,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2.课堂内外读
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注重说,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读,通过阅读文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对于学生喜欢的名言名句可以反复阅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阅读不局限于语文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尝试散文及优美的诗句,注重学生朗读课文时的情感,对于朗读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积累词汇量,丰富情感词汇,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3.课堂内外记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听说写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老师在课堂中,对于优美的词句进行讲解分析,同时让学生记录,积累阅读量,在写作文与日记时能够运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优美句子的摘抄本,与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记忆是短暂的,通过将优美句子进行摘抄记录,时时翻阅,增强记忆力,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課堂内外听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提高小学教育水平,保证小学教育质量,是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小学生由于年纪问题,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是他们有自身特点,喜爱模仿,听见自己感兴趣的语句会不自主的说出来,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叙述出来,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将寓言故事情境再现,学生扮演故事角色,通过对话表达课本内容。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老师作为引导者,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升入初中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周永;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年05期
[2]汤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35期
[3]王守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4年30期
14.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十四
裴庆文
【论文摘要】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掌握语言、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多样化式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训练;提高
本人已经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5年,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 1 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 2 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这样做,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讨论,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 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六、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讲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除上述六种方法外,还有许多。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灵活多变,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几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 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标》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08-25
小学语文精美短文阅读与训练07-0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7-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9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08-0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07-04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09-27
小学语文阅读题型与答题方法大总结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