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2024-09-01

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通用8篇)

1.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篇一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未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2012-05-18 22:14清远致强520|二级

通过近几年各个方面的反应我们欣喜的看到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从以下几点看: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高,这个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义务教育会向学前教育延伸。所以从总的大方向看未来学前教育会在政策上有很大的倾斜很多方面会得到很大改观。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二、学前教育的立法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从庆阳校车事件之后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关注热点。所以从制度保障上在不断地完善。

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未来的大趋势,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四、幼儿园办院准入门槛提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五、幼儿园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六、幼儿园收费趋于合理正规。七、三年行动计划快速高效推动,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评论(1)|3

2.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篇二

近年来, 由于发达地区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数学教育的实施。因为在过去我国农村的数学水平比较落后, 致使现今我国农村的数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面临许多挑战。由于教师的一些问题比如思维方式的不正确, 思维的局限, 解题方法的复杂程度,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有政府没有及时的配备好的学习器材, 使一些课程不能按教学进度进行。或者是由于学生们自身对于数学的不正确的心里造成数学学不好, 因为数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难度, 这样就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 加强农村数学教育建设成为我国政对于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1]。

2. 我国农村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教学的环境较差, 教育质量仍存在缺陷

根据相关数据表示, 现今我国农村教学的条件渐渐只能提供教学最基本的环境, 也就是说, 只有简陋的环境, 与国家所说的基本教学环境的距离相差很大, 甚至远远不及政府要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 外界条件不合理, 就算在有颗急于求学的心, 结果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除此之外, 教学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师资力量是教学的根本, 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 虽然农村名师较少, 但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水准。老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正确性。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怎样教他们就会怎样学。即教学的方法及内容正确, 那他们学的就是正确的, 教育方法、内容错误, 那么他们学到的东西就是错误的, 所以老师的教学的好坏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很多农村老师有教学的资本, 其知识也是正确的, 然而教的学生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心态, 有些老师认为农村本来就没有什么发展, 即便自己交的再好也很难出成绩, 于是思想怠惰, 教学不上心, 空有一身知识也无济于事。还有一种老师就是自身的知识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 有许多自己都模棱两可的知识, 所以没有办法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最终还是没有事农村的教学情况得到改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很有趣的一门学科, 倘若老师们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那么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就很难形成。

2.2 缺少学习器材, 导致学习进程减慢

在城市里, 一般的数学课有时会去实验室上课, 实验室就是有电脑的地方, 专门让学生们通过电脑软件来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因为现今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 所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某些问题就变得很重要, 同时还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节省时间, 是需要的相关徐学问题较为快速的得出结果。然而在农村贫苦地区并没有条件为学生们提供这样的服务, 教学课本的要求满足不了, 就会使该学到的数学课程学不到, 就会降低孩子们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2.3 学生自身原因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数学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数学都不简单, 需要不断的动脑, 这样就对很多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本来就比较难的数学, 单靴上遇到资金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就更不喜欢学数学了, 就会导致他们一见数学题就害怕, 即使会做得题由于心理恐惧也答不上, 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除了这一方面, 有很多时候是由于老师讲的过多, 学生说的过少, 老师没有留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回答, 就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降低, 最后也没能够将数学学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学生都很相信老师说的话, 无论老师说的对于错, 都深信不疑, 不会独立地进行思考, 导致最后数学还是没学好, 基本的思考方法还是不会。

3. 针对我国数学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3.1 大力加强政府对农村数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只有经费足够, 才能建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有能力使学生有好的学习环境开心的接受教育,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校发展加快, 能够扩大招生名额, 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上学。农村教学的稳定发展完全离不开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大力支持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还要有相关的学习设备, 学习设备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数学方面的一些软件需要用电脑才能够完成, 所以电脑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2]。让孩子们数学实验课的学习, 更好的了解当代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快捷性与准确性。

3.2 加强老师教学能力, 提高老师自身水平

老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 所谓良师益友, 就是要有优秀的老师带领学生一同思考, 产生思想的火花, 找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老师的做用是很关键的。所以政府要对农村的老师进行定时的培训以及教学经验的交流, 使老师们能够互相学习, 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3]。

3.3 挖掘数学课堂魅力, 激活学生思维

老师要不断在诺大的数学海洋中引起学生的热情与激情, 使他们有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老师还要不断的教学生解题的技巧, 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高效的学习数学。

结语

由于数学不断发展的今天, 各种数学竞赛也是开展的很火热, 良好的数学思维在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会起到积极地作用。加大农村数学建设是现阶段政府部门所要做的, 使农村数学状态紧跟城市的进程, 让学生们感受数学的魅力,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政府对农村数学教育的不断加强与完善, 我国的数字产业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彭艳贵.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的现状调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6期.

[2]赵文才, 侯婷, 杨记明, 秦婧.大学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年08期.

3.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公平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公平性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一些人将教育问题称之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说法虽有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人们对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高度质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农村教育公平处于极其恶劣的地步,“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指大多数人能受益的公平教育,不解决农村教育的公平问题,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问题将无从说起。

农村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现状

1.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重逐年下滑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层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62%是农村考生。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论是,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是1990年开始不断下滑。

2.教育资源正逐渐向城市集中

中国大约有800万乡村老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但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3.不平等的起跑线导致农村学子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得益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

教育学者杨东平说:“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保送、加分、 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4.上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回潮

虽然我国宣布在2008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但实际上,在我们贫困的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屡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中头两年失学较多。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外出打工的现象特别多。

二、农村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缘由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有许多不规范的方面,这些不规范导致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其次是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第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同一区域,政府财政对重点校的投入高于对普通校的投入。为了提高升学率,取得教育政绩的突破,一些政府官员热衷于“名牌”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名牌”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笔者认为近期校车事故接连发生间接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有关。

第三,教育政策和制度存在缺陷。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地区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向核心学校倾斜——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更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教学条件的失衡,继而导致教师素质、科研能力、教育观念等软资源的失衡。

如同“名牌”中学一样,城市像抽水机般将最优秀的资源、机会、人才与财富从四面八方抽离、集中。某种程度说,这也是这个国家过去20年社会变迁的切面——税制改革与国企改革使资源向城市集中,财政收入向上集中,基层政府越来越弱,农村走向凋敝。

第四,严酷的现实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新“读书无用论”并非子虚乌有,其中缘由包含两方面:①高昂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担。②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比较困难。

三、推进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推进农村教育公平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迁。但是,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地区,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农民收入很低。

其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机制。根据罗尔斯所提出的“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政府应考虑到农村学子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中所处的不利境遇,实行向农村学子倾斜的高考录取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补偿他们受基础教育时所带来劣势。

再次,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加强改善农村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尽量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施广大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轮岗制,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国家继续给与优惠政策,以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执教。

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多元化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开通农村学子入校的“绿色通道”,不再使学费问题成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绊脚石;降低高校收取的高额学费,并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体系,减轻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潘晓凌.穷孩子有没有春天. [J].读者,2011(20):36—37.

[2]石芬芳.高校扩招对农村学生发展影响的探讨——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6—49.

[3] 刘震. 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04-106.

4.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篇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发达程度也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正日益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明显。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充分的政府教育投入,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府教育资金配置。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改革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投入不公平”,“向偏远地区倾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等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亦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在逐年上升,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确实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一)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是不能有效供给的,若将教育全部推给市场去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们可以透过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待这一问题:假设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并且教育是一种有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受教育者为何不通过向资本市场借款去上学呢?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个人或机构原意为投资对象作担保,并且由于该项投资的收益大小受个人的性格、健康、机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因此,私人的信贷机构一般不愿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教育贷款,这就使得那些没有存款或者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人无力接受高等教育。鉴于此,引导、规范、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肩负起提供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

二)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对外部性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

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人们在谋生过程中的竞争力,这些都有助于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全社会受益;其次,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都得到普遍提升,人们会更加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犯罪率下降,社会更加安定,社会治安成本下降。经济环境更加优化;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权者可以借助教育使公民树立起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公民更易于管理,政治更加稳定。(三)教育力求公平富裕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方面显然具有更高的支付能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因财力雄厚得以在教育方面率先步入“小康”;而寒门子弟很可能因为无力承担教育费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也往往受到财政资金短缺的影响,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力不从心。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很可能会再次导致收入不均,继而形成“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的恶性循环,使得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人们失去对社会整体公平的信心。“教育公平”也因此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贫穷的孩子应该有平等甚至优先享受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服务的权利,而政府也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倾斜,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扶持力度,尽力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足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着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而同时期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从最高峰年的20.69%降至2006年的15.7l%。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

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严重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1995年也把4%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增长”写进了《教育法》。但遗憾的是,有关法规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落实,4%的目标迄今为止也未能实现。从1991年到2006年,16年时间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只增长了O.15%,即使到2006年,这一比重也只有2.98%,未曾突破3%,更与4%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而事实上,%的比例只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7%,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从而为其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中起辅助作用。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本末倒置,政府在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从表l我们可以看出,三级教育的事业费支出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已由2000年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转变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全面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和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分不开的。

虽然自2002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有所下降,教育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12年间增长了6.60倍。

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l%,2006年上升到18.7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法国的6.5%以及美国的9.9%。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l 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 000亿元。而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达到历史最高点的近1 981亿,但这也只是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1/4不到[4/。

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带来其低产出,最终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资金的短缺也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些都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三级教育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该在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义务教育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具有准支出的级差有所缩小,但初等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事实上,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初等教育的外部性是最强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教育支出应该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级教育上进行合理分配。国际上也是根据这一特点普遍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支出。

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这种状况不利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城乡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多年来,我国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统计局2005年、2006年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的48.93%、65.61%,分别是城市学生的2.83倍和.03倍,但是农村普通初中、小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9.96%、62.81%。

随着2007年全面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2008年全国范围内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政策的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政府仅仅是负担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低的,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均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财力状况也大相径庭,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差异悬殊。2006年,我国东部省区平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为266.61亿元,中部为168.亿元,西部为172.23亿元,东中西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63:0.65,其中最高的广东.02亿元)是最低的西藏(26.34亿元)的20.倍,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从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来看,中央政府只在宏观上掌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和决策,以及对少部分部属大学进行管理;而大多数的教育事权都从属于地方政府,包括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管理和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管理。

从财政分权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制度,上级政府无权直接干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而只拥有对下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或监督指导的权利。因此,地方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由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直接导致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较大差异。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三、调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事业的制度建设与立法监督工作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总量、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制度、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要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得到可靠保证,就必须从制度、法规建设上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指标,即分别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应承担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并根据实际能力与需求,对教育经费实行最低限额的规定。关于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建议,将《教育经费法》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工作,凡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单位,均予以相应的惩罚,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使用。

二)扩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增加教育经费总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维持在教育支出总量的80%左右,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就成为增加教育总支出的关键。虽然今年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这只是一个目标规划,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具体要如何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与政府的其他支出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支出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并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是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建造学校、设备购置等。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拓展教育资金的筹措空间,并把它专款专用于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不失为缓解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现实且可行的办法。比如建一所学校,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办法融资,既不会搅乱正常的支出安排,又能建好学校,而且随着学校的使用,若干代受益人也可通过纳税来偿付为学校建设积欠的债务。于是学校的建设费用便可在学校使用期间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为教育事业开辟财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发行教育彩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据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彩票业规模约占GDP的%一3%,2005年我国彩票的发行总规模为亿元,2006年达到818亿元,只占了GDP的.04%。这意味着我国的彩票业市场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有足够的能力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投资渠道151。

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已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即实现教育的民营化。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集聚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股份制把人股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一旦入股,就会时刻关注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因为学校运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又比如公立学校的“一校两制”,即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独立的或非独立的教学园区等。这类机构的建设经费和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捐资、合资、银行贷款、合作办学等不同渠道吸纳的民间资金,学校的建设和办学通过市场方式来运作。

三)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优化三级教育指出结构。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的问题。面对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各级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基础教育中去,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一要求。而对于高等教育则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实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以举办者投人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161的办学方式,从而合理安排财政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优化地区和城乡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极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单靠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又不足以保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平衡各地区间的财政及教育条件,来保证地区和城乡间合理的财政教育支出。一方面,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上,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发达地区适当调用部分财力支援西部地区,弥补贫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缺口;横向上,建立省际、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努力缩短各地方政府间教育提供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用以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办学、教学条件。此外,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主体,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责任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人体制171。

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助(特殊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的助学体系。但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奖学金种类结构不合理、平均主义严重、管理权限集中等。因此必须在方法、手段乃至体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中也已明确指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嘲只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才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

5.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篇五

蔡辅健

摘要: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根本,而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他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发展我国西部基础教育就成了能够促进西部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这国家大力进行西部大开发之际,我国西部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东西部教育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改变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

在新世纪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教育是人才来源的根本,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 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一、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义务教育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展开,‘两基’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也基本普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

“为促进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部、财政部于1998----2000年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共投入58.93亿元,覆盖了西藏、青海、甘肃、新疆、贵州等9个省(自治区)的469个项目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06个,省级贫困县110个),覆盖人口9664万人,‘工程’项目共修建和装备小学13023所。初中1919所。例如在西部最贫困的469个县中,截止2001年,已有242个(占52%)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164个(占35%)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的实施较大的改变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对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有重要作用,表现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义务教育的程度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国务院及时提出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努力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尤其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民的居住又比较分散,因此办学条件较差。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完成之下,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增长,入学巩固率、升学率提高。西部地区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国家在西部地区推行的‘两基’攻坚计划,给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西部大开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尽快解决好制约西部农村地区实现“两基”计划的“瓶颈”问题,中央决定从2004起投入100亿元,用于实施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学校建设工程,用4年左右的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西部以农村为主的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工程的实施较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条件。把我过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寄宿制的比例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西藏云南青海等省均超过了20%,西部初中的寄宿生比例达到53%。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特别重视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我国西部“两基”攻坚县的农村学校任教,及时缓解“两基”攻坚县师资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两基’攻坚最显著的成果表现在,西部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仅能让西部农村的孩子“进得来,留得住”,而且为他们“学得好”创造了条件。这些主要得益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虽然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和义务教育卓有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自然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缓慢以及教育发展的滞后,使得教育依然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瓶颈。

2.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设备差。在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却还普遍存在教学仪器的质量低、校舍面积小、危房多、图书不达标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体育设施方面,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就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及相应的运动器械,没有多少达标的实验室,这样就使得我国部分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在课外书籍阅读上,由于学校没有标准的图书室,藏书较少甚至是没有藏书,导致大多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很少能阅读到丰富的课外书籍;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很多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就谈不上利用网络这个学习的平台。这样的状况,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相差甚远。

(2)师资的流失与不足。在我国西部偏远的农村,由于西部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和条件的不足,致使大量的优秀教师外流,剩余的教师基本为中职毕业及民办转正教师。在我国西部的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与西部城镇教师的收人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生活条件也比周边城镇差,因此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流向周边条件好、待遇相对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一些高校毕业也不愿会本地任教,因而剩下的教学人员,具有高学历人才少,甚至有高中生出来就教书的现象。据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大的低于城市,其中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低于城市的22个百分点,初中低58个百分点,小学有大专以上,初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低于城市的20.69%和14.16%。”以上这些都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环境比较差,许多高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任教,致使我国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这就严重的造成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紧缺的程度。同时,偏远农村的许多教师是一位老师身兼几门课程,有的甚至是一个老师一个班级,这样就常常出现教师教授的课程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与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协调,给师生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的整体质量偏低,因而就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4)还存在适龄儿童辍学的现象。在我国西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义务教育实施的力度不够,不少学校适龄儿童辍学现象还存在。据全国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6%以上。但是在我国偏远的西部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辍学率却远高于周边城镇的辍学率。一方面,在对贫困学生的补助确定上,缺乏严格的认定程序,还存在相当裙带关系的现象,因此导致部分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相应的贫困补助,因而致使他们很难完成自己学业。另一方面,在我国偏远的西部农村,有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还大量存在,间接的导致一部分学生读书的后劲不足,以至厌学,最终辍学。

(5)教育观念有待提升。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极为僵化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思维的惯性。因此他们多数在对子女教育的投资问题上,往往是看孩子毕业后是否能收回耗费的教育投资成本,就是看有没有培养前途。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只让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是让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在他们看来,就算孩子能考上大学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供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就算能供得了上大学却也不一定能有分配,如果不分配的话,那大学也就等于白上了,回收不了自己的投资的成本,还浪费了几天早日找钱的[3]

时间。像这种只看重教育的眼前意义却忽略教育的长远意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其结果是必将影响其在教育上的投资,从而导致教育的落后。

二、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并且充分确保教育经费能具体的落实到位和经费的正确使用。“加大力度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尤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设备、实验设备等,以便达到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4]要解决好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差的关键就是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加强教师福利等问题的改善,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究调查并加以改善,要让优秀的农村教师能够留得下来,安心的扎根在农村任教。

在这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时期,政府还应该积极的拓宽融资的渠道,使得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比如运用财政和税收等政策。充分的引导和鼓励社会、个人以及企业来投资办学,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不断的完善我国西部地区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体制。并且巩固改善好现有的各种融资途径。最大限度的确保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以推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良性互动的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5]”。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综合素质。建立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各项工作的完成。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可以缺经费,但不能缺志向;可以缺能力,但不能缺责任’[6]”的精神,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水平,帮主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该要加大力度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创造优厚的条件吸引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本地毕业生回乡任教。真正做到以提高当地的教育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3.加强地区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的进修制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尽力达到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如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

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的对口支援关系,„结对子’‘手拉手’,就近组织城镇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兼课、带教或‘走教’,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发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7]”。同时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考察吸收外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通过对外界学校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进而认识到自身不足。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善,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转变家长的观念。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还普片存在着严重的小农经济意识,以及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了解比较少,对孩子受教育的认识不足,政府应当做好对家长的说服教育以及相关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得家长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使之能积极的支持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能考虑到孩子的今后发展,积极配合学校、建立起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系,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平台。

5.更新观念,树立“科技兴农,科技治富”思想。积极通过有关的政策、舆论工具及典型示范等方式,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改革,尽量从观念上改变农村教师对老教育模式的依赖。让西部农村教师多了解一些目前教育政策、现状及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意识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从而实现西教育的跨越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落后地区,也是我国教育落后的地区,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会,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西部的教育。同时对西部农村的农民也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送子女读书的重大意义,配合好教师的教学。从而推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使西部农村得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条件差,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不少,发展滞后。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西部农村各地区的学校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的开展城乡交流与合作,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好“三农”工作,大力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做到真正改善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和,张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07,(9)

2、国家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政策月制度热点〔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5、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

6、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7、王童,杨该学.“新课改”在农村实施的阻力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8、余艳琴,黄尚海.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9、张力《2000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1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0、原春琳、刘万永《教育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保证教育的平等状》1 《中国青年》,2002~3~13111、张力《面对贫穷: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1 广西教育出版社1

12:何尚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足”问题的辩证分析。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二期(总第140期)

注释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37-38

[2]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资料统计整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姜沛民、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实录: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2008年02月26日17:08来源:教育部网站

[4] 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二期(总第140期)

[5]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6.[6]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人民日报,2009-1-5

[7] 叶仁荪.培养有责任感创新型教师的三个落脚点[N].中国教育报,2009-3-9

6.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篇六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科学发展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认为要实现农村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首要的是要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建树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7(5)分类号:G4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7.我国高校钢琴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篇七

一、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1. 实施分级教学制度

随着钢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建设特点, 制定了钢琴分级教学制度, 在教学大纲、曲目层次、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而又具体的要求, 教师可以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适当穿插音乐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演出和教学实践, 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

2.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高校钢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 钢琴教师培养渠道也悄然发生变化, 35岁以上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 35岁以下教师很多都是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有一些人还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3. 教学模式得到转变

高校钢琴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面向未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全面、系统地构建学生综合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 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 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 更注重“知”“做”并重转变, 高师开设“钢琴教学法”, 提高师范生钢琴理论与实践的技术知识, 重点培养合格的钢琴教师。

4. 学生“童子功”得到发展

新生入学前就具有钢琴弹奏技巧“童子功”, 入学后, 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 继续得到提高和发展, 能更进一步表达音乐情感与内涵, 富有诠释演奏作品的审美情趣, 锻炼追求钢琴演奏技能技巧的意志与性格。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理论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校钢琴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合理规划, “重技巧、轻理论”。虽然开设钢琴理论课程, 但在教学中注重钢琴演奏技能练习, 忽视学生对于美的理解教育, 制约学生音乐感情的培育。教师对技巧教学也随心所欲, 不遵照教学纲要授课, 教学内容也不是完全按照教学纲要需求而是依照自己经验来进行钢琴教学。

2.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全国院校中青年教师比例过高, 多数青年教师虽具有良好的专业演奏水平, 但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能力力不从心。部分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也有的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一味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高校扩招也导致高校教师工作量超负荷, 无暇开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与科研, 钢琴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3.“重练习、轻欣赏”教学模式有待改变

目前高校钢琴课程内容“重练习、轻欣赏”, 注重如何提高技能和练习音阶, 轻视钢琴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程少之又少, 仅有的欣赏作品, 大多数也是西方作品, 学生欣赏不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音乐乐曲, 不利于学生对音乐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情, 不利于学生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4.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只被动接受课堂内内容, 课外不主动探索新知识、实践新能力。钢琴分级教学曲目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部分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并灵活调整学习进度, 评价标准也存在重视学生专业级别能力考核, 忽视实践综合能力考核, 部分学生为了升级而盲目练琴,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不利于高校钢琴分级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对高等钢琴教育教学的思考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钢琴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工程, 包括培养大学生的钢琴技术、人文内涵、音乐素养、美学思想和执著追求。所以要对钢琴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完善课程设置, 开设新课程, 选修课程多元化。鼓励大学生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给大学生提供风格多元化的音乐体验, 开拓艺术视野, 培养审美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追求音乐艺术的美。

(2) 教材选取多样化和实用化。要根据学生自身需求与能力特点以及当前社会的审美发展与钢琴专业教学软硬件的革新来选取教材, 因“材”施教, 因教选“材”,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 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及审美的认知规律, 选取“古典与流行、民族与世界、专业与应用”等钢琴教材, 注重实用性, 提供学生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及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为学生终身学习、提高艺术素质莫定基础, 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精神。高校钢琴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艺术修养, 要多动手、多动脑、多学习、多了解, 准确掌握表现作品内容的曲式、和声、旋律等, 准确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和艺术风格, 提高演奏能力。

(2)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钢琴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要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和能力这个“势”, 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 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练琴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改变教学方法,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提高和努力方向, 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同时, 教师也必须做好演奏示范, 用良好的动作姿势、仪表风范以及温和亲切的表情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体会作品的意境, 用自身的演奏热情去激发学生、启迪学生, 为学生理解作品、演奏作品做出榜样, 提高教师体态语言的表达能力, 唤醒学生追求钢琴艺术激情, 身临其境感受钢琴艺术气氛, 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加强乐理知识教学。高校应该为乐理知识增加学时, 增加学分,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打牢音乐理论功底。教师还应注重乐曲欣赏教育, 让学生大体了解钢琴乐曲的创作时代背景, 让其感觉到作者在创作乐曲时的心情和想要寄托的感情, 让学生充分理解钢琴欣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创新方式, 把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传授给学生, 增强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 弹奏出更加好听动人的曲子。

3. 培养学生学习钢琴基本才能

(1) 培养学生学习钢琴兴趣。钢琴教师应尽量鲜明、生动地展示钢琴音乐作品的全部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接触艺术和感受钢琴音乐, 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音乐表现力。鼓励学生多听、多看钢琴音乐大碟, 大量阅读音乐家故事和传记, 参与师生的演奏会和钢琴音乐会, 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提高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爱好兴趣。教师应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 “因势利导”, 使学生的弹奏技术有较大发展, 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2) 学习钢琴所需的基本才能。提高学生钢琴专业能力, 教学过程尽可能富有音乐性, 用心感悟钢琴音乐的意境, 借助于想象实现由声音到物景再到意境的转化, 增加他们对枯燥无味的练习过程的磨砺, 培养他们的钢琴节奏感、钢琴音乐感、钢琴记忆力和钢琴歌唱艺术, 提升对弹奏钢琴音乐的爱好程度, 鼓励他们在弹奏中建立信心与自信感。

综上所述, 钢琴教育对象涉及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各种程度的广泛群体, 面对不同的对象, 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与要求也当有所区别, 钢琴分级教学应充分结合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 逐步由固定学分制向弹性学分制转变, 调动各阶段、各层次钢琴学习者的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莉.浅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 2013, (10) .

[2]张红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分级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1) .

[3]林珊琳.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分级教学、分级考核和分级管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7 (02) .

8.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教育 能力教育 兴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65-02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众说纷纭,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的,但笔者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不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首抓的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问题。其实,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贯彻好国家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切入点。也可以说,没有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而有效的贯彻,就没有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

6.“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不能不说,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处、一个特点。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开设好文化类课程是不行的,还必须开设好音乐、美术、体育类课程,开设技术类、实践类课程。简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书本学习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7.“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这就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指导。具体讲,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长期坚持的“时间+汗水”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8.“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個方面

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中小学教育几乎包办了学生的所有生活时空,特别是随着所谓寄宿制学校的大兴其道,似乎学校成了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全职保姆”。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扭曲!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提出,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携手,素质教育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二、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文盲的绝对人数较多,尤其在农村,据有关的统计数字,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实际动手能力太差,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的人才缺乏,技能人才缺乏;并且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在2009年的高考中全国有84万应届毕业生弃考,而去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是834万,也就是说每10个应届毕业生中就有1个放弃高考,这个问题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去反思中国的教育,去关注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虽然中国的素质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也不要悲观。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素质教育计划也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落实;国家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为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国家系列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为调和教育事业中的供求矛盾和教学冲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才战略的提出在全社会更是掀起了一场重教育受教育的狂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日渐强盛,就业机会成倍增加,这一切的进步都为全面教育举措的实施喊出了挺进的口号。

三、应对措施

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更多的往往是批判的声音,真正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却很少。出现问题不可怕,因为整个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关键是出现了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我提出以下五项措施: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全面教育”。这里的“全面教育”是真正或根本意义上的全面教育,而不是以往很多人所认为的文科、理科一起教育,或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个都不能少的所谓“全面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在目前我们必须强化体育教育,要把体育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高度上。在“心智”上我们文明,但在“体魄”上我们却必须“野蛮”。只有像当年毛泽东同志那样“野蛮其体魄”,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意志还要进行磨炼。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在教育重点上,我们必须突出“能力教育”,且必须突出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这里所讲的“能力教育”不是那些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毫不着边际的能力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富有意义。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用教育”和“现代教育”。要真正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向学生讲授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识、真正有用的科学。不要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而不考虑这些知识究竟有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流知识”、“前沿知识”,让学生学习那些最新的知识,最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教育的意义。要勇于抛舍,敢于抛舍,只要我们能够抛舍掉那些貌似科学但实质却无用的知识,我们才能轻装上阵。过去我们常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掌握21世纪的教育,关键是掌握什么?关键是掌握21世纪的知识、21世纪的科学。我们再也不能沉湎于过去的知识了,否则我们将会永远落后下去。

第四,在教育方略上,我们必须进行“兴趣教育”且必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教育”。爱学数学的就要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充分地学习数学,爱学物理的就要让他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地学习物理,而不能总像过去一样“叶公好龙”了。尽管我们过去一直在喊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可学生的兴趣却被我们扼杀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方法,只有变“通才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教育”,“爱迪生们”才能成为“爱迪生”,“贝多芬们”才能成为“贝多芬”。

第五,在教育要求上,我们必须进行“严格教育”。尽管我们提倡轻松教育、愉快教育,但绝不能放弃“严格教育”。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须加强。只有加强,我们的“小公主们”、“小太阳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成为“公主”、“太阳”。否则,我们还是一味地“轻松”、“愉快”下去,我们的“公主”、“太阳”,将会是“垮下去的一代”。教育自有教育的规律,它不应媚俗我们的社会,它不应媚俗我们的感情,只有还教育以本来的规律,我们的教育才能快速地、健康地发展下去!

四、结束语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尤其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所以,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也不要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积极寻找对策,解决我们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2

2 蒋士会、康德海.当代教育理论前沿问题概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3 关于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http://www.people.com.cn/GB/ 32306/72943/5199379.html,2006

4 马国柱.公关素质训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上一篇:江苏工商信息查询下一篇:互联网保险监管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