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2009年考研试题

2024-06-24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2009年考研试题(通用4篇)

1.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2009年考研试题 篇一

名词解释

总体国家安全观

长周期理论

奥努弗

后行为主义

福利国家

混合代表制

简答题

political system失效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战争与国家的建构关系

全球治理的核心内涵

民粹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论述题

试分析政党在政治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2009年考研试题 篇二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827试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共1页)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

7.思想意识的三种主要形式

二.论述题(第1、2题每题25分,第3题30分,共80分)

1.论述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2.运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论述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

3.2009年考研政治时事名词解释 篇三

可持续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特征: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账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形成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竞业限制:又叫竞业禁止,简单地说,是指承担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竞业限制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

从业人员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为自己和他人谋利益,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同时,基于公平对等原则,为保护劳动者生存权利,竞业限制也规定用人单位要支付一定的补偿金。在英美法系国家,竞业限制已成为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

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是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要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一直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提出,土地管理上的“最严格”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必须依照法律和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二是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必须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四是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破坏,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中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草地农业系统:是一个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生态和生产两者兼顾而且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它是现代化农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分为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

前植物生产层是不以生产动植物产品为主要目的,而以景观效益为主要社会产品的生产部分,例如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风景旅游、国家公园等。这一部分主要是生态效益。植物生产层是牧草、作物、果蔬、林木等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分,是任何生态系统的主体,更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主体。动物生产层是以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为主要生产目标的生产部分。农业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生产力靠这个生产层来完成。后生物生产层是动植物产品的加工与流通所创造的效益。这一部分效益的大小随着社会科技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般高于以上各个生产层之总和。

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的改善包括: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快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人民币理财:人民币理财产品是银行和购买者订立的一份承诺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合同,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有别于储蓄。它的理财渠道是通过投资于债券市场、信托公司和央行票据等的理财项目信托和定期储蓄的组合,即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用于购买专门的信托产品和定期储蓄,合理分散投资风险,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地下钱庄:是对从事非法金融业务的一类组织的俗称,属非法金融机构,以非法汇兑为主要业务,为我国法律所禁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规避国家外汇管制,便通过地下钱庄,运用境内外串通交割方式进行非法资本转移。以“资本外逃”为例,地下钱庄的一般手法是,换汇人在境内将人民币交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则将境外外汇打入换汇人所指定的境外账户。目前,“地下钱庄”是一些不法分子将非法收入进行洗钱的重要工具。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它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

列,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表达个人思想和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拇指经济: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由手机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被称为“拇指经济”。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5年大年三十(2月8日)到正月初七,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10亿条,市场收入11亿元。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短信发送量达902亿条。小短信无疑是大市场。短信经济使手机用户满意的同时,也使移动运营商、门户网站获得丰厚利润,让固定通信运营商、增值电信运营商发现了经济增长点。

总部经济

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在我国现阶段,总部迁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将其境外总部迁到中国或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二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迁移。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很高的条件,如高端的资源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处理人才、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等。我国大多数城市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时,即使暂时吸引了一些总部入驻,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总部经济。

会展经济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会展经济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如德国和新加坡)、“市场主导型”(如法国、瑞士和香港)、“协会推动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市场结合型”(如美国)四大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账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形成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

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2009年考研试题 篇四

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

A.社会实践 B.人民群众 C.革命理论 D.无产阶级

2.有人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法

D.揭示了事物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属于外因论

3.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这一观点()

A.意识到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正确观点

B.意识到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活动的正确观点

C.否认了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之中的错误观点

D.否认了人在历史事件中的选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错误观点

5.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B.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C.提出了平均利润学说 D.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6.某企业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其剩余价值率是()

A.20% B.80% C.100% D.120%

7.在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8.“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A.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B.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C.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9.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的思想是()

A.强调从思想上建党 B.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C.强调党的纪律原则 D.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10.在抗战时期针对王明的新投降主义和单纯依赖外援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指出把抗战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11.在党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尽管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其本质都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其本质错误在于()

A.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没有坚持人民群众为实践的主体

C.没有坚持解放思想 D.没有坚持创新

1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配套的改革,在上层建筑领域中()

A.要搞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B.要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C.要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D.要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3.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政策的实质是()

A.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挟洋拒统

C.以武拒统 D.以拖拒统

14.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的经济关系是()

A.当前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 B.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

C.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D.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15.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

A.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B.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C.世界上第四个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D.世界上第三个有宇航员出舱活动的国家

16.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趋于严峻,奥运会后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是()

A.保发展 B.稳物价 C.控总量 D.促平衡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不属于或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的有()

A.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 B.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

C.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 D.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2.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4.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类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进入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6.当社会需求过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有()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 D.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在资源配置上,社会主义国家能优化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

8.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9.建国初期建立国营经济的途径有()

A.没收官僚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陆续收回外国资本企业

D.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10.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上提出的思想有()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1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有()

A.“爱国一家”、“ 爱国不分先后” B.“ 以诚相见”﹑“ 来去自由”

C.“一纲四目” D.“第三次国共合作”

1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是()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B.1982年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

C.1987年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和1992年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1987年十三大到1997年十五大是邓小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

13.实行改革开放是()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中国优越性的表现

14.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

A.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B.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C.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D.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5.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的具体要求是()

A.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B.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C.收入分配消费相协调 D.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16.山西襄汾泥石流事件后孟学农再次引咎辞职表明()

A.当官难免会出现失误

B.有权力就必须有责任,就必须对人民负责

C.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必须追究官员责任

D.当官应该自律、自责,是责任追究制度,也是官员应有的荣辱观

17.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村改革的重要性,指出()

A.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

B.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C.农业的小康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D.农村社会和谐仍然是我国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江苏、辽宁、上海等省市均有震感。陕西省10个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50万,其中汉中、宝鸡灾情严重,地震给陕西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2亿多元。

材料2:

汶川大地震以来,有些人不断质问:这次大地震,为什么没能事先预报?有人声称,早就有人预测出了汶川大地震;也有人声称,对震前某些异常现象的失查是一种失职。一时间,地震科学工作者背负了巨大压力。

不可否认,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不可入”,人类目前尚不能深入到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仪器对震源进行直接观测;大地震发生概率小、复发间隔时间长,作为科学研究,取得足够的研究样本比较困难;另外,地震先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震预测。发布地震预报还关系到人命、财产、社会秩序等,在地震预测尚且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科学发展是有过程的,让我们多一点耐心与信心;同时,从千百年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在科学尚不能及的地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我们理性看待地震预报等难题,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才能更好地进步。

来源:2008年6月5日 科学时报

材料3:

这次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能不能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奋战,最大程度地抢救了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目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安排,灾后恢复重建正在逐步展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重大阶段性胜利,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谱写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

摘自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6月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2,根据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哲学原理分析应如何正确认识地震预报。

2、简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核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回避、淡化和绕开所有制问题,恰恰相反,应该把所有制范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速实现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质上是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崛起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逐步多元化;同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国家发展经济的思路正在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所有制结构调整也进入攻坚阶段。

材料来源:2008年09月08日 人民网

材料2: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枢纽。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本文简称“非公经济36条”)出台;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的利润和税收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利润总额为2521亿元,同比增长47.2%,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6.5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工业利润的比重为15.2%,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6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3495.2亿元,比2005年增长28.6%,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占全国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28%,比2005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个体户税收总额为1194.7亿元,同比增长18.6%。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9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税金总额为1418亿元,同比增长36.15%,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占工业税金总额的比重为14.6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摘自中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2、简述在所有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材料来源:新华网—新华资料

材料2: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调整工商业采取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不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这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大的榜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材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2、分析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材料2: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多发性。我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在上升,参与人数也有较大增加。二是多样性。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矛盾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性质十分复杂,解决难度很大。三是长期性。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将长期存在,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二是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基本原因;三是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带来并加剧某些人民内部矛盾;四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供给总量的高速增长,导致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凸显。

材料来源: 2007年5月28日 人民网

材料3: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同时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探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规律和化解办法。

材料来源:2006年7月21日 经济日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结合材料2、3,依据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如何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欧盟国际问题专家戴维•埃普顿说,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正在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埃普顿指出,在世界面临许多新的威胁和挑战的情况下,只有在多边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解决或缓解国际冲突。“单边主义不可能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只能使全球更不安宁”。他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争斗,但多极化的趋势不会逆转。

材料来源:2004年12月22日 新华网

材料2:

在伊拉克危机中,法、德、俄、中、印这些有影响的国家都没有追随美国,而是根据自己的原则和利益坚持自己的立场。虽然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但是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利益,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就拿俄罗斯来说,虽然“9•11”后普京政府在拉近俄美关系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削减战略武器等问题上同美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但是涉及自己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俄却不惜向美国说“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美国的新国家安全战略中,印度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美国战略家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前景,认为印度将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所以必须拉住印度这个“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然而,印度在伊拉克危机中的立场表现出印度并不想在外交上依附于美国,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大国同美国的关系直接影响美国“一超”战略的实施。美国要想真正实现单边霸权,要么遏止这些国家的发展,使其将来无力挑战自己,要么使它们顺从自己,变成自己的盟友或准盟友。但是这两点美国都难做到。

材料来源:《瞭望》2003年3月

材料3:

俄罗斯大国主义情结浓重,崛起中的俄罗斯必将按照自身战略需要重塑国际秩序、寻求发展空间。俄罗斯的崛起正在改变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引起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新一轮重大调整,加速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俄罗斯对热点问题的介入增多,且大多与美等不同调,双方围绕热点问题的争吵难以停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俄罗斯将更加敢于对美国说“不”,更加敢于与美国碰硬。俄美间“挤压与反挤压”、“遏制与反遏制”、“崛起与反崛起”的争斗可能加剧。美国“遏俄弱俄”的战略可能进一步强化,俄罗斯对美国的抗争力度可能增大,俄美互为主要战略对手的局面可能形成,两国关系可能进入冲突多发期。俄罗斯的崛起与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迎头相撞,一旦北约、欧盟突破俄罗斯一直坚守的独联体边界底线,美国和北约大幅增加在新欧洲的军事存在,实力增强的俄罗斯肯定会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欧盟对俄罗斯的疑虑加深,有可能进一步改善对美关系,其与俄罗斯的争吵可能增多。中俄战略利益、战略理念广泛一致,发展模式日渐趋同,相互看重、相互借助的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但是不存在建立“反美同盟”的前景。今后的大国关系可能因俄罗斯因素影响增大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材料来源:2008年5月13日 人民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2,简述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观点。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前大国关系。

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重新制定了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小康”目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又对这个目标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再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这意味着到下个世纪中叶,我们就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材料来源:2008年10月17日 人民网

材料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的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江泽民在报告中说,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来源: 2002年11月8日 人民网

材料3: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1月29日下午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要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高度,把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材料来源:2008年1月30日 新华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简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答案:

一、选择题Ⅰ

1.C

【解析】 批判的武器的含义应由武器的批判得出,从后面的意思可以推知,武器的批判指的显然是暴力革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就是指理论不能代替实际行动,指导暴力革命的应当是革命理论。

2.C

【解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运动的物体在每一个瞬间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而不在别的地方,否则它只能永远保持静止。因此我们只能说,对运动的物体而言,在每一个瞬间,它们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别的地方。所以这种观点是辩证的观点。

3.D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理论观念都在只有理解了产生这些观念的物质条件前提下才能被理解。其暗含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4.D

【解析】 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 会发展的方向。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事件中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否则选择就无法实现。认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则否认了社会客观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作用,正确的前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5.D

【解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资本的积累过程的分析以及平均利润学说的提出是马克思对前人学说的总结和归纳。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第一个对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作出了全面深刻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6.C

【解析】 资本有机构成可用C∶V表示。企业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100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4/1。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V=4∶1,即C=4V。又由C+V=100(万元),可以计算出:C=80(万元),V=20(万元)。由试题得知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因此可以得出不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20-100=20(万元)。再根据剩余价值率M’=M/V=20/20=10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B

【解析】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是由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要使所有制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更好地符合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还不成熟和完善,这也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最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作为市场主体,相互联系、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D

【解析】 引文出自陈独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反映了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陈独秀忽视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的作用,贬低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统率,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由和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从而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这是导致他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D

【解析】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将这三大作风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10.C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和外援上,反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毛泽东严厉批评了王明错误主张,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毛泽东深刻阐明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1.A

【解析】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尽管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为特征的主观主义,其原因是没有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12.B

【解析】 真正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必备条件。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关键,二者同属上层建筑范畴。

13.A

【解析】 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多种表演,但最主要的是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4.B

【解析】时事题

15.A

【解析】 时事题

16.A

【解析】 时事题

二、选择题Ⅱ

1.A B C D

【解析】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是一元论,但不一定是唯物主义,也可能是唯心主义。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是德国哲学家杜林的观点,不仅不是唯物主义,最终反而倒向唯心主义。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是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也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可以坚持辩证法。

2.B C D

【解析】 这种错误做法不是否认规律的作用,而只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贬低了人的能动性,把人看成只能在规律面前消极等待,不能创新的消极的主体,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3.A B C

【解析】 这一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要求人类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必须把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放到一个更广泛的系统——生态系统中去考察,而不是人为地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社会的短暂发展。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反面证明了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A D

【解析】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旦人们对客观的社会和自然必然性有了正确认识并能支配它,使其服务于人类的自觉目的的时候,也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时,客观的外在的力量处于人们的控制之下,劳动已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不再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旧存在并发挥作用,人的自由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

5.A B C D

【解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来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所以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题中四个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6.A B

【解析】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就财政收入而言,其主要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就财政支出而言,国家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行政开支和国债利息。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的。在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调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了“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再贴现利率。当社会需求过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应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7.A B C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8.A C D

【解析】 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首次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9.A C D

【解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再次,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未没收民族资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0.A B C D

【解析】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1956年的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子恢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思想。因此本题所有备选项均应入选.11.A B C D

【解析】 1955年3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这一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1956年l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随后不久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从1958年金门炮战到60年代初,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了“一纲四目”的思路。1963年,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想法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四个基本政策:第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等都由台湾当局处理;第二,台湾所有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待条件成熟后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协商后进行;第四,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2.A B C

【解析】 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时期。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从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13.A B C

【解析】 改革开放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的政策,也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最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

14.A B C D

【解析】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5.A B D

【解析】 时事题

16.B C D

【解析】 时事题

17.A B

【解析】 时事题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地震预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还以一个难题,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从而揭示地震的规律,更好的为指导人类的防震减灾服务。

2、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思路点拨】抗击汶川大地震无疑应该是今年考试所需重点准备的内容。材料1简单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材料2是关于当前世界地震预报水平的介绍分析,直接对应问题1,考生应审清题意,要求根据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原理回答。材料3是对抗震救灾的总结,对应问题2,关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内容。

35、【答案要点】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在改革理论探索中我国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探索和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其中,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盘活国有资产,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混合所有的股份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营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独特功能的产权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表明我国公有制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表现。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按照社会整体利益配置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保证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公有制是主体地位的表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数量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

【思路点拨】

考生在做分析题时,可以尝试采取先看问题再读材料的做法,本题主要询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地位如何保持。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带着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一定结合所学知识与理论来答,材料只提供一种指向性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掌握的系统程度。

36、【答案要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的宏观必然性是从以下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四,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第五,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第六,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主要经验有:

(1)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国家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我国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2)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3)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思路点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实践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材料1说明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材料2则介绍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部分做法,考生在回答时注意不要过多摘抄材料中的原话,要注意答题知识点的系统连贯性和理论的完整性。

37、【答案要点】 1、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即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2、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思路点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09年考试的热点和重点,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材料后所提问题,从而获得答题的指向性。本题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出题,可适当注意从哲学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等角度所提出的问题。38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第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第四,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欧盟一体化使欧盟的力量壮大;日本加速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俄罗斯虽丧失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不失为世界强国;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大增强。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2、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表现在:(1)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发生深刻调整: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重;②首脑外交频繁,纷纷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③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也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方面。(2)大国关系调整的基本特征:①相互尊重,平等互利;②求同存异,发展合作;③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3)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①大国关系的调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既是世界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着多极化的发展。②大国关系仍在调整中,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还没有退出舞台,这说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思路点拨】当前世界多极化与大国关系是纠结在一起的,美国竭力发展世界的单极格局,而多极化又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追求的趋势。材料1主要是关于多极化趋势现状,材料2则是致力于构建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大国角力。材料3则主要叙述了俄美之间的“对抗”,但这已不是冷战的较量,而是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与当前大国关系结合起来思考可以作为一个考点,考生应该重视。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体内容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上一篇:狗年新年晚会主持词下一篇:2015实习报告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