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2024-09-19

对体罚学生的看法(共8篇)

1.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篇一

谈谈你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看法?

答:通过对《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这一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很多、很深。我认为教师体罚学生是一种违背师德和违法行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用自己的生命去呵护、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针对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思想不成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犯的很多错误,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联合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罚学生的事情在我国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学校以各种办法惩罚违规学生的新闻也在各地时有发生。教师体罚学生是非常不应该,即使是出于严格要求也不应该体罚学生。试问,体罚学生如何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是有着教书育人的法定义务,可没有体罚学生的“权力”。

古人讲:“教不严,师之惰。”走过了私塾的家长式教育,如今的教育体制,可不是靠暴力来能解决问题的,现在还能够说打得严,打得狠,就是师之“勤”吗?素质教育的转型,关键在体制,更在教师,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型思想、方法和模式,再这样罚下去、打下去,岂不是让教育挂倒档吗?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要求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的同时,也应该尊重社会、家长和孩子。教师在教授别人先进知识文化的时候,自己反而落后了,是值得我们第一位教师深刻反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模范。

2.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同意参与研究的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家长。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以班级为单位,将每个年级的2个班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每个学生有1名家长参与。总计有1 377名小学生家长同意参加干预研究,其中有765名父母完成了教育前和教育后2次调查,并返回了有效调查问卷,占同意参加人数的55.6%(765/1 377)。其中教育组379人,对照组386人。在765名小学生家长中,父亲120名,占15.7%;母亲645名,占84.3%。父母年龄为27~57岁,平均(36.1±4.0)岁。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19.3%,高中占40.8%,大专占21.6%,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8.3%。其子女为女孩的占52.0%。子女年龄范围为5~13岁,平均年龄(9.3±2.0)岁;一~三年级占46.7%,四~六年级占53.3%。家长性别、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婚姻状况、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程度、家庭经济在当地的水平、儿童性别、儿童在学校学习成绩、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家长年龄和儿童年龄等,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采用自我阅读材料方法,在小学生家长中开展预防儿童虐待教育。教育材料通过学校发放,由学生带给家长。阅读材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9]编写,设计成28 d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有:对孩子的期望/长期目标;不要用负面词汇(如笨、傻等)评价孩子;相信和鼓励孩子;亲子换位思考等亲子教育相关技能;课程内容还涉及小学阶段儿童发育特点和预防儿童虐待等内容。与保护儿童、预防儿童虐待相关的儿童权利条目,穿插在一些课程中的相关位置。为方便家长阅读,教育材料尽可能用简短明了的语言呈现。课程列举了一些案例,给出亲子教育方法建议,鼓励家长积极思考。

1.3评价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分别于教育前、教育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条目,参考了有关文献[6,10,11,12],并在以往研究[1,2,3,4,13]基础上形成,共有16个条目:(1)用力推搡/摇晃孩子;(2)用力掐/拧/捏/抓孩子;(3)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屁股;(4)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手/脚/胳膊/腿/背;(5)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脸或头;(6)拿物品打孩子屁股;(7)拿物品打孩子屁股以外的其他部位;(8)用拳头揍/用脚踹/踢孩子;(9)生气地对孩子大声喊;(10)用“愚蠢”“丑陋”“笨”等词责骂孩子;(11)在他人面前羞辱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坏、笨或毫无价值;(12)对孩子说过希望他不存在;(13)威胁孩子要将他赶出家门;(14)威胁孩子要严重伤害他;(15)孩子在家里目睹过家人打架;(16)孩子在家里目睹过家人吵架。上述16个条目依次构成躯体暴力(8个条目)、精神暴力(6个条目)和目睹暴力(2个条目)分量表。对躯体暴力中的8个条目,家长回答有过1项或以上行为的,定义为对孩子躯体暴力阳性。前4个条目中,有1项或以上阳性的,定义为轻度躯体暴力阳性;后4个条目中,有1项或以上阳性的,定义为重度躯体暴力阳性。对精神暴力中的6个条目,家长回答有过1项或以上行为的定义为精神暴力阳性。目睹家庭暴力中的2个条目,家长回答有过1项或以上的,定义为让孩子目睹家庭暴力阳性。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数和率描述父母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用χ2检验,检验教育组与对照组父母对儿童暴力行为发生率的差异。有关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前后父母对儿童暴力行为发生率的自身变化,采用Mc Nemar检验,将研究对象自身作为对照,检验其“前后”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将教育后的家长暴力行为作为因变量,将分组(干预因素)和教育前的家长暴力行为作为自变量,探讨干预因素对家长暴力行为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表1 显示,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行为发生率,干预前后,教育组与对照组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干预前后自身比较,教育组家长重度躯体暴力发生率由19.8%下降到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轻度躯体暴力和总的躯体暴力行为发生率,干预前后无明显的变化。对照组家长轻度、重度和总的躯体暴力发生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家长对子女的轻度、重度和总的躯体暴力行为作为因变量( 有= 1,无= 0) ,干预前家长轻度、重度和总的躯体暴力行为( 有= 1,无= 0) 和组别( 教育组= 1,对照组= 2) 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组别( 是否阅读教育材料) 对家长轻度、重度和总的躯体暴力行为发生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家长对子女精神暴力和目睹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干预前和干预后,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教育前后自身比较,2 组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 P值均<0.01) 。

以干预后家长对子女的精神暴力和目睹家庭暴力行为作为因变量( 有= 1,无= 0) ,干预前的家长精神暴力和目睹家庭暴力行为( 有= 1,无= 0) 和组别( 教育组= 1,对照组= 2) 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别( 是否阅读教育材料) 对家长精神暴力和让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发生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 ( ) 内数字为发生率/%。

3 讨论

为预防儿童虐待,虽然已有许多预防儿童虐待项目,但被评价的项目仍然很少[14]。有证据显示,一些项目在预防儿童虐待和相关后果上可能是有效的,如家庭访问项目[14,15]、正向亲子养育项目[16]等。

大多数证明有效的父母养育项目是在高收入国家开展的,在中低等收入国家研究很少[7]。本研究在选定的班级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组。在所有同意参加该研究的学生家长中开展教育研究。期望通过学校发放的自学材料,帮助家长学习亲子教育技能,降低家长对儿童暴力体罚的发生率。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家长并没有显示出对儿童暴力行为的明显减少。有必要对可能的原因和本研究的不足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完善通过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暴力伤害教育项目提供经验。

一个旨在帮助家长改变暴力体罚儿童行为或降低儿童虐待发生率的项目,在家长愿意改变自己暴力行为的时候应该容易有效。然而,在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家长仍然相信“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不顾及或没有思考暴力体罚孩子对儿童长远健康的影响,因而也很难有迫切改变自己暴力体罚儿童的愿望,也将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亲子教育技能学习的热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首先帮助家长提高对暴力体罚儿童危害的认识。比较好的方法是专家讲座,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或通过网络视频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提示在教育材料中需要适当增加儿童暴力伤害所致不良后果的内容,提高家长对暴力伤害问题的认识和改变自己暴力行为的愿意。在需求评价中,要对家长改变暴力行为的意愿进行评估。

父母的参与程度对项目的成功也至关重要。项目的参与程度与项目的目的是否与家长的目的相一致和干预方法是否容易被参与者所接受等有关。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减少对儿童的暴力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的干预方式是自助式阅读文字材料。家长是否充分地阅读并掌握教育内容,与以下因素有关: 家长是否有时间、是否对文字材料和所表述的内容感兴趣、文字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为增强文字材料的可读性,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可适当增加插图,使文字更加简明扼要和生动活泼,以适合更广泛的读者。

本研究试图帮助家长学习亲子教育技能,以改变暴力体罚儿童的行为。技能的学习需要更多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如角色扮演。本研究中的教育材料还需要在参与式学习、角色扮演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不仅鼓励思考,还要鼓励实践,真正地掌握技能,并能运用。在干预方法上,本研究仅限于自学文字材料。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该考虑适当增加互动环节( 如小组讨论、亲子间的讨论、父母间的讨论) ,并考虑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本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出自学教育材料对家长暴力体罚儿童行为的明显改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家长暴力体罚子女行为改变的困难性,可能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法律的完善,使家长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得以约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最终促使人们认识到对儿童的暴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尽管与对照组比较,自学教育材料在减少家长暴力行为上没有显示出有效性,但精神暴力和目睹家庭暴力在最近3 个月里的发生率与干预前相比,教育组和对照组均显示出明显的下降。可能的原因,一是问卷调查本身促使家长对暴力问题的思考,对暴力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 同时,也不排除教育材料相关信息在教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传递。在今后的教育研究中,可考虑教育组与对照组分设在不同的学校或地区。

本研究初步评价了自学教育材料对家长暴力体罚儿童行为的影响,尽管有一些不足,但研究结果为今后在我国不断完善预防儿童虐待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摘要:目的 评价自助式阅读教育材料对小学生家长暴力体罚子女行为的影响。方法 参与研究的小学生家长来自东北某城市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24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将小学生家长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通过学校发放学生家长教育材料。教育材料以亲子教育技能为主,设计成连续的28 d课程。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对家长进行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问卷调查,评价教育材料对小学生家长暴力行为的影响。结果 共有765名小学生父母参与了干预前和干预后2次问卷调查,并返回了合格问卷。干预前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55.7%,53.4%)、精神暴力(79.4%,80.6%)和让子女目睹家庭暴力(42.5%,39.6%)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教育组和对照组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50.4%,49.0%)、精神暴力(69.7%,72.3%)和让子女目睹家庭暴力(31.4%,29.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参与研究的小学生家长中,自助式阅读教育材料没有明显减少其对子女的暴力行为。提示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

3.论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看法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国产电影;科技;共鸣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61-01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庞大,从中国最早的无声电影《定军山》开始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并且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进入高速发展期,票房增长近20倍,银幕数量激增。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化,尤其是对电影产业化发展提供诸多政策支持。在2011年,国产电影的数量已经占有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几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中85%以上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情形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逐年扩大的电影市场以及繁荣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隐含着国产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如重数量不重质量,创作上的粗鄙化娱乐,在海外市场遇冷等。很多人都认为电影多了,反而不好看了。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个庞大的观影群体,他们对国产电影的看法会对影界的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票房国产电影不断涌现,但评价却褒贬不一,两极化很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对于大学生对中国电影前景、现状的评价、发展的优势的看法等进行了提问、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十个方面,主要针对:大学生对不同国家电影的喜爱程度、喜欢国产电影的理由、国产电影最缺乏什么、最想从国产电影中看到什么、认为国产电影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得到的数据图表反馈,我们可以得到并总结出以下结论:

喜爱美国大片的学生群体庞大,英雄主义深得人心,国产电影仍需努力。根据问卷数据调查显示,52.86 %的大学生喜欢美国电影,而喜爱中国的比例仅占28.57%。美国高居首位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放映均取得不俗票房,观影人数多并且好评连连,早已深入人心,自然也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然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美国电影不论是在场景制作,音响效果,还是特效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但美国电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高超的拍摄技术,且出产的电影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推崇和喜爱。同时英语在世界的流通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美国电影外,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国产电影,这表明国产电影还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也说明只要今后中国能拍出高水准、高质量的电影,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会不断升高。

国产电影缺乏技术性,想象力与故事性都有待加强。根据问卷数据调查显示,38.57%大学生认为“制作画面不够精美,缺乏技术含量低”,认为缺乏想象力的所占比为31.43%,并且认为“剧情故事老套,缺乏故事性”的占20%,紧随其后。技术含量低可以理解,但相信以后肯定会有所提高。国产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往往变成一种恶搞,的确缺乏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让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扬长避短应用在叙述故事的细微之处。能在细微之处让人感同身受,也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周星说,故事不好看,没有血肉筋骨的丰满性;情节不真实,缺乏生活常识;逻辑不合理,结构不完整;缺乏历史常识,不能透视高远的境界;表现简单幼稚,难以打动人心。这五条可以视为当前中国电影的“五宗罪”。虽然说电影应该具有商业性,但是商业性归商业性,重点也应该放在电影而非商业。电影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非铺天盖地得大肆宣传。有时候大家会想,有时间宣传造势,为什么没时间静下心来寻找一个好故事呢?好的电影是寓教于乐,是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享受一个故事,体验一个人生,享受一种理念。讲故事不仅仅是讲故事,是要融入一种理念,在故事中展现一种人性,而这种人性是在电影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体现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成功的典范,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大地震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出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才算是一部高水准、高质量的国产电影。商业、电影并蒂开花。

大学生渴望能看到引起自己共鸣和心灵震撼的优质电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8.57%的大学生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强大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的国产电影。45.71%的同学希望从中“感悟不同的人生旅程”。其实最想得到的也恰恰是当下国产电影的不足之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曾说:“现在缺乏能够拨动观众心弦的、引发观众内心共鸣与激荡的好故事。跟拍成风,克隆的很多,缺乏原创力与想象力。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拿出来的东西就会苍白无力。” 当下的国产电影要不就是拍得过于俗套了,没有新意;要不就是太过于个性化了,个人化的生活经验没法得到观众的共鸣。观众支持本土电影的心理因素很简单,就是单纯希望那些与自己有文化血缘关系、有情感共鸣的电影,能够更多地出现于市场。这种期待不是排他性的,当有优秀的引进片公映时,大家也是一样会购票观看。只是,每当国产电影在与进口片的票房较量中占了上风时,大家多少还是有点自豪心理。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一些观众在面对选择机会时,倾向于购买国产片的票,来为国产片加油。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也总结出了一些建议:中国电影的投资、视觉感官与好莱坞有极大差别,所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那样的电影,而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并且坚持,并且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来保持国产电影的个性和品格。我们要通过提升影视产业的文化价值传播,才能进一步提升电影产业的软实力。同时,电影产业要与影视人才相结合,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要知道-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是要融入一种理念,在故事中展现一种人性,而这种人性可以在电影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体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成为一部值得回忆和回味的影片。

4.论文: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篇四

摘要

………………………………………………………………(1)关键字 ……………………………………………………….………..(1)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来自老师的校园暴力 …………………………….……….......(二)、常见体罚现象的分析

…………………………………………

二、体罚的危害性……………………………………………….…

三、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 ……………………………………………

(一)老师自身原因 ……………………………………………….(二)、学生的原因 ……………………………………………….(三)、客观原因

……………… ……………………………….四、对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对问题的思考: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惩罚 ……………

(二)、实施有效教育

……………………………………………

参考文献

………………………………………………….… 1)2)3)3)3)4)5)6)6)8)9)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体罚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教师体罚学生无疑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伤害,但是学生无视学校纪律,顽固任性,对教育毫无敬畏之心,甚至把老师的宽容视为软弱可欺,这一现象也不容小觑。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案例入手,对体罚的现象、危害性及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提出几点实施有效教育的策略。愿各位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不吝赐教。

关键词

体罚 惩罚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来自老师的校园暴力

2000年12月2日法制日报:

今年11月20日,辽宁省沈阳市第22中学的初一学生金岩在向老师询问自己的月考分数时,竟惹得教师火冒三丈,当着全班同学连扇该学生4个耳光,将其鼻口打得流血。

同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小学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与另外一个同学打闹,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并被打了两个耳光。该学生家长向有关部门投诉,该同学已被打成中耳炎。

2003年7月15日《北京晚报》

河南省汝阳县一小学生张某因上课精力不够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辽宁省昌图县学生梁某因为作业字迹稍微潦草,右尺桡骨远端被老师打成骨折。东北一9岁女生因为老师体罚,导致左耳神经性耳聋、癫痫和双下肢瘫痪;山西省永济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赵超死在自己班主任的拳头下„„

(二)、常见体罚现象的分析

看了以上案例,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体罚”。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打撕嘴巴等行为。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1、殴打(打耳光、刮脸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失去理智的暴力行为。在众多的殴打方式中,对学生扇耳光,可能算是最能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比如教师在上课,有个调皮的学生自由讲话,教师走到该生前面,不问青红皂白,扫手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觉得不够畅快,接着来一场狂轰乱炸,直打的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但如果偏偏该生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位格刚猛的“混世魔王”,那这位老师恐怕就要下不了台喽。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因为罚站很少招致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某是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在玩游戏机,于是大吼一声:“要打游戏就站到教室外面去打!”学生无奈,在教室外站着,过了半小时,其家长来校送衣服,发现儿子站在外面。于是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发问道:“我儿子是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不是来站岗放哨的,纵有千错万错,你们总不该把他‘驱逐出境’吧!”此时校长和王老师都无言以对,只有赔礼道歉的份。

3、羞辱。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比如,有教师骂学生“有娘养,没娘教”、“朽木不可雕”、“脸比城墙厚”„„甚至还有的教师给学生取难听的绰号,引得同学嗤笑。这样的羞 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对学习丧失兴趣。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些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常威胁、恐吓学生。如某校有位学生在校长信箱里投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其班主任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摸透了,甭给我玩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狠,有不怕死的就试试!”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 2 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体罚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它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那么它达到了什么目的呢?

二、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概括来说,体罚的危害性有:

1、难以转变学生不良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体罚会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

(一)、老师自身原因

体罚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和教育失败造成。

首先体罚是老师权利欲的直接体现。他们以为老师的权利不可侵犯,师道尊严不可改变,老师在学生当中应该是有地位,有威信的,学生必须对老师的一言一行绝对服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对老师权威的藐视,当老师的权威受到威胁,他们就会严厉惩罚这些学生以便维护自己。其次是教育的失败。很多教育者没有看到学生的优点,过分强调他们的缺点,因此很容易对学生的认识产生晕轮效应,总以为他们是不可教化,所以不思考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是采用原始粗鲁的方法,找机会教训他,或着让他离开学校,除掉这个不安稳分子。

还有些教师受“严师手下出高徒”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出人才”。所以他们上课时往往是手里握着一根教鞭,用教鞭维护课堂纪律和教育学生,特别是鞭策或惩罚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纪的学生。

再者,就是老师自身素质问题,一些老师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上课内容没有新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艺术性,教育上缺化耐心,所以很容易和学生发生矛盾,并且事后处理问题能力差,只要学生有点儿错误就带到办公室,或者课堂上挖苦讥讽学生。似乎办公室就是审讯室,因为办公室有很多老师可以帮他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得到其他学生的支持,但结果往往相反。在办公室和课堂上,学生情绪最容易激动,面对许多老师或学生,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这种场合更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其实学生毕竟是到学校学习的,缺乏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要宽容些,耐心些。

其实有很多教师体罚学生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但是教师体罚学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不允许的。

(二)、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教育失当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难以教育、管理两方面。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有力的控制,然而独生子女的教育却成了问题。许多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太上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给啥,好吃懒做。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袒护,使这些“未来的花朵”,根本不懂什么是文明礼貌,不懂得珍惜父母血汗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更谈不上遵守学生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纪律了。他们在课堂上吵闹,使其他学生无法受课甚至还会使很多学生被“赤化”。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的纪律处分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结果自然是课堂乱糟糟, ,教师的威信因此受到严重削弱。为了管好和教育好这部分学生,一些教师不得不“动武”。有的则 4 通知家长把该生带回家去教育。

另外,目前在一些单亲家庭里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也因此受到影响;也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不够或素质低下,平时只顾做生意、干农活甚至吃、喝、玩、乐,对子女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闻不问。由于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渣滓,思想品德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就更不必说了。有的学生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视为软弱可欺。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忍无可忍的老师也会“杀鸡给猴看”。

(三)、客观原因

首先是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罚不是从马教那里传来的,那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实际上它是儒家过分追求社会秩序,过分强调“礼”的结果,儒家把尊卑秩序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它一方面在口头上教化你,另一方面,你如果不服教化,等待你的就是暴力打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老师的体罚,这几乎是中国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学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培养顺民。我们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三个钱买书,七个钱买打”,许多家长给老师的一句话就是:“没事,你给我打!”中国的课堂上除了老虎凳没有用上之外,其它的刑具差不多都用上了。让孩子对暴力感到恐怖,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工作之一,因为只有对暴力感到恐怖,这样的人以后才不会走到异端的道路上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以后走上社会他是没有胆子坚持真理的,因为他早就已经被打服了。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目前的教师评价体制、学校评价体制、学生评价体制仍然过于强调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成了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成了教师岗位聘任、评先进、评职称的主要凭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好,工作再努力,如果学生不用功,期末成绩考不好,你文凭再高,职称再高,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家也许还会说你那文凭是混的,是假的。

为此,许多学校都在提高教学成绩上很下工夫,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评价、奖励和惩罚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为了“日子好过”的老师们不得不在学生的身上打主意、下工夫。所以没有背好书的学生每天必须背好书后方能回家吃饭,测 5 验不及格要罚抄一千遍等。

再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生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自主择业,打破了历史上“读书人考举人,戴乌纱帽吃皇粮”这一传统。大中专学生“找婆家难”,导致社会上一部分家境较贫寒的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不支持或不积极支持孩子读书。一些缺乏理想,学习尽头不足的学生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听课还破坏纪律,用自己的个性挑战老师的耐性。

四、对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对问题的思考: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惩罚

由上述可知,对学生体罚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伤害性后果,甚至构成违法。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一味宽容爱护学生,对那些顽固学生也只是进行说服教育?对这个问题,同样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曾经看到过一篇题为《教师的膝盖为何这样软》的消息,使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讲的是:在一所重点中学,一个男生在教室当众与女生搂搂抱抱,班主任看到后,即请这个男生到办公室谈心,万万没想到的是:该生竟然威胁老师要跳楼自杀,除非老师给他下跪。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老师屈服了,而这个学生转身得意地跑到班上宣布:班主任老师已经给他跪下了。

案例二:仅仅因为儿子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教育”了一顿,学生家长便纠集数人将老师殴打至死——这是曾发生在陕西铜川耀州区南街小学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惨剧。

案例三::在某一农村初中,为教育学生远离网吧而举行了全体学生大签名活动。可是,并没有起到什么约束作用,那几个有网瘾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半夜翻墙而出。后来,这些学生私下说:“即使被学校抓到,最多被批评一下,有什么好怕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象,我们又该反省些什么? 1.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扭曲也是重要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惩罚——已远离了教育,甚至有人执意反对一切教育惩罚。但事实上,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 教育著作中,关于教育的原则,都会包括这样几条:严爱结合,奖励与惩罚结合,鼓励与批评结合。所以作为老师,我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我也清楚的看到意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反对体罚并非拒绝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2.国内外惩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儿童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不利,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就是说明惩罚对犯错误者的惊醒作用。所以,即便是大仁大义

【1】的孙悟空,也要让菩提老祖用鞭子抽三下,让唐僧把紧箍咒念几下,否则,他如何修成正果?因此我们教师也要会一道紧箍咒,为的就是让学生对教育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自己儿时受到过先生的惩罚。其实寿镜吾老先生的戒尺应该说并不单单是代表专政,更多的是威严,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无形的教育!它使鲁迅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仁义和道理,还有法规!所以鲁迅在长大后还记得那无数的说教,还记得第一次被惩罚。这样的惩罚伴随他一生的成长,使他警觉,给他鞭策,促他反思,让他铭记。这样的惩罚,值!

 同样,国外也不乏惩罚教育思想。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针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的观点,马卡连柯进行了批驳,同时他指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且愈是优秀的人,要求更为严格,愈是可能受到惩罚;“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会使教师变得矛盾、虚伪:为了表白自己是好教师,于是在该采用惩罚时也不愿使用任何形式的惩罚。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他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

【3】

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 7 性。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即顽固或公然地反抗时,还要借助棍棒惩罚。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4】“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

【5】威也认为:“儿童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6】

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所以在今天强调“尊重儿童”的时候,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我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创造未来,也能葬送未来。因为爱是教师进行教育行为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二)、实施有效教育

对教师而言,我们一定不能用体罚来伤害学生,同时也不能一味纵容学生,那么该怎样实施有效的教育呢? 1.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智。一次上课,一位从小就独自留守在家的女生一直盯着窗外看,一边看还一边指着窗外和周围的同学不停说话,多次提示,她却置若罔闻。当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她拎起来好好教训一顿,可再一想,长期的孤独已经让这个孩子变得任性而脆弱,粗暴的训斥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可能还会造成她更大的反抗,于是我面带微笑,用幽默而又亲切的语气对她说:“原来窗外有一只小鸟在向你招手!”这句话让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个女孩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2.把握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比如,学生早恋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早恋就严厉申讨,甚至在家长和其他同学面前历数其劣迹斑斑,势必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但如果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比如告诉学生:独生子女都是很孤独的,他们的感情实际是像兄弟姐妹一样,所以要把彼此真的当作兄弟姐妹来关心。这样既让学生清醒地认清到自己的行 8 为,又保护了学生自尊心。

3.“替代法”惩罚

老师对待一些后进生不必用教鞭,更不能有“冷眼”和“讥笑”,而可以用春风化雨、催人奋进的“绿色惩罚”来代替。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他们既不学习也不遵守纪律,对这些孩子我首先很客观的看待他们:虽然有缺点,但他们仍然是好孩子,所以,教育他们时,我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对待他们。每当他们接二连三违反纪律时,我往往会在谈话之后让他们利用自习课抄几遍要求背诵的诗词,这样的惩罚既避免了伤害,又在惩罚中督促了孩子学习。

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而老师们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胸怀来教育他们,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他们,让孩子们在情理法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明邦教授主编, 《周易评注》,中华书局出版,1995 〔2〕马卡连柯(苏),《教育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3〕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约翰·洛克(英)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5〕卢梭(法)著,李平沤译, 《爱弥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 篇五

(一)、封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更不用说体罚了。在学校内部,教师一方面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另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英雄”。于是,教师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权力,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舆论支持,所以,当学生的言行出现“越轨”时,体罚自然“随之而来”。还有,在中国早期的学校里,弟子的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弟子职》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出色描述,其中,体罚便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之一。我国古代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这“夏”“楚”二物就是古代用以体罚学生的树条。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深深影响着众多家长和众多教师,致使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社会的道德,无视孩子的权利,无视自己的义务,把体罚当作合法的教育方式,甚至变本加厉。

(二)、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体罚。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心理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由于受生活空间紧缩、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和教育对象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老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老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2]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面对过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心理素质不强、心理健康值不高的教师茫然不知所措,既不会调节,又不会控制,更不会合理释放,致使心理健康问题愈积愈深,愈积愈大,使他们常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在教学中,一旦个别学生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他们就会借题发挥,恣意发泄,把自己压抑紧张的情绪转移到学生这个弱势群体上,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把体罚和变相体罚当作发泄的方式。客观地说,这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一个供教师发泄情绪的物。

(三)、教师缺乏新鲜的教育思想。在生活当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自以为很了不起,对继续教育敷衍了事,对校本培训带理不理,不及时更新头脑中的教育思想,不及时转变教学行为和方式,久而久之,不但思想变得陈旧落后,而且行为也变得陈旧落后。他们在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仍然偏爱那些强势智能、顺从听话的学生,课堂上给予他们“特殊关照”,课后给他们单独“开小灶”,对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却缺乏正确对待的态度,不分析原因,不探究对策,不因材施教,经常冷眉冷对,不屑一顾,或是歧视,或是剥夺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或是动不动就辱骂和体罚。这些长期生活在体罚和变相体罚阴影下的学困生,自尊心经常被伤害,权利经常被侵犯,天长日久,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习越来越跟不上,成绩越来越低,导致教师越来越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重,从而造成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恶性循环。

(敷衍了事: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恶性循环:若干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四)、教师缺乏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充分的责任心。为了显示自己在管理和教学上的公正合理,部分教师给学生规定了类似这样的体罚细则:一道作业题完不成,用竹板打两下手心,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罚面壁十分钟,成绩低于60分,罚抄试卷五遍„„。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这些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程度已经够严厉的了,可在某些学生的心里,情愿去挨打,也不愿意做一道作业题,情愿去面壁,也不愿意认真听讲,情愿抄试卷,也不愿意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他们通常的想法是:手心的疼痛、面壁的枯燥、抄试卷的无味远比做作业、听讲、学习更轻松容易。这些学生也似乎发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真正目的”,只要自己愿意接受或是已经接受了老师规定的“处理办法”,就完全可以免除相应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反而乐意去接受体罚和变相体罚,而不去做本该自己去做好的事情――学习。这种现象,表面公正合理,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产生的,他们本想以体罚督促学生学习,没想到,事与愿违,学生竟然以接受体罚而逃避学习。作为教师,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心理,很少从根本上找原因,只认为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过轻,于是不断加重体罚的强度,而学生也越罚越皮,越罚抵触情绪越强烈,抵触行为越极端。

(皮: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

(五)、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近几年,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全面深化。但是,仍有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把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只要成绩考得高,只要名次排列在前,什么教师素质,什么教育教学行为,在校领导看来,在社区群众看来,那肯定没得说,――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教出这样好的成绩呢?反之,考试成绩如果一塌胡涂,名次又排在倒数的位置上,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行为就绝对马马虎虎、稀松平常,要不怎么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呢。再说,好的成绩和名次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社区群众的口碑,换取同行的尊敬,得到上级部门或学校的表彰,有时还能为以后的升迁奠定一些基础。学生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好成绩,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和服务社区里的一种潜规则。目前,学校实行的是教师聘任制,教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危机感不断加剧,作为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拚命地、挖空心思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就苦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动辄受到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在这些教师的头脑中已荡然无存。

6.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篇六

培养、教育、爱护学生是每位教职工的职责,教职工必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爱促教。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特作 出如下规定:

一、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行为偏差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要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并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上课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一般采用暗示、提醒,严重者点名提醒或批评,有问题课后解决。一般违纪现象不得将学生赶出教室、停课或由家长领回家,如确需领回家反省教育,必须经领导同意。

三、要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尤其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维护学生的尊严。如完不成作业,要查清原因,及时批评教育,使之补上或下次改正即可,不能让其重复完成几次或让其回家等现象,严禁体罚学生,禁止殴打,如打撕嘴脸、打手心、打屁股、鞭笞、拳打脚踢等)不许罚站、罚跪、罚面壁、罚抄过量的作业、罚钱、罚跑步、罚晒太阳、罚教室外受冻、罚过量的劳动、罚饿饭等种种不正确的变相体罚教育手段教育学生,更不允许殴打学生。

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禁止辱骂、讽刺、挖苦学生,不得对学生讲有损学生人格的话,不得侮辱学生家长。

五、学生在校时间,不准随意让学生离开学校,学生回家须经学生提出申请,班主任审验核实签假条,级部主任同意,并通知家长领回,不得让学生自行回家。凡随意让学生离开教育场所而造成的后果由教师负责。大门口放行要凭请假条并存放好。

六、如发生有害学生身体的突发事件(打架斗殴、自然灾害等),教师有权及时制止或自行停课、放学,并及时报级部主任或其他领导。

七、教师或和班主任对学生违纪现象要做好记录,定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事求是填写学生成长记录。

八、对屡教不改或在校造成严重违纪者,有分管领导批准,才可通知家长让其协助共同教育孩子。

九、因教职工本人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造成的后果,所需一切经费及后果全部由本人承担。对于情节恶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报有关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各级部主任要认真检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并做好思想工作,使广大教师既能爱护学生,又要勇于负责、敢于管理,要防止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而出现放弃管理的不良倾向。

7.防止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对策 篇七

一、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狠抓“维权”预防网络

1、各校设立“维权机构”。

由法律服务机构、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联合组成学生维权监督机构, 向社会公开维权内容, 维权热线电话, 单位地址和负责人, 做到机构人员落实、维权效果落实和档案资料落实。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和其他切实帮助,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读书环境。

2、聘监督员提供援助。

学生维权监督员原则上在“学生维权机构”中产生, 也可聘请热心学生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3、处理必严, 促使教师以之为戒。

要对教师的教育作风建立考核制度, 制定奖惩条例,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考核要严格不迁就, 让广大教师引以为戒, 严以律己。另外, 对于极少数师德不良、社会影响恶劣的害群之马, 要坚决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

二、建立健全的领导都督机制, 加大考核和处罚力度

必须不断强化动态管理, 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全局, 设立领导小组, 各层面齐监督、共评议, 通过评价促师德师风建设。

1、确立领导监督制。

组长、副组长随时抽查, 临时深入各班“突然袭击”, 检查教师有无体罚学生的行为等。

2、领导检查定时制。

建立“师德师风档案”, 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 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

3、实行教师间自评。

以年级或教研组为单位实行先自评后互评, 找到教师间被忽略以及容易忽略的问题, 引起大家的注意。

4、实行学生评教师。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面向全校学生, 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评价教师, 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要求。

5、实行家长评教师。

家长会期间,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由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班级发放调查表, 收取调查表, 做到家长与被评教师完全隔离, 给家长们一个自由评议空间。

三、注重教师心理疏导,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给教师减负, 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心态, 与学生做朋友。最后要做到“心肠热情”而“头脑冷静”, 要有热心、信心、恒心。

四、警钟长鸣, 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

1、组织教师定期对体罚学生的案例进行学习。

以典型案例的处理和分析, 引导教师接种“预防疫苗”, 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严禁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以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 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树立正确育人观,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转变落后思想。在新时期, 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 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 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 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可见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

(2) 学习倡导“爱”的教育, 转变落后的教育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 明白蛮横的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 认识“爱心”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 促进教师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从而获得由他律到自律的效果, 告别体罚, 杜绝体罚, 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

3、学习课堂控制艺术, 获取恰当的育人方法和手段。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 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避免体罚事件的发生。 (1)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通过学习, 正确认识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表现特点。对学生经常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言行, 既需了解, 更需理解, 为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奠定心理基础。 (2) 学习成功的经验。向身边名师学, 学习他们的教育技艺和成功之处。向中外教育名家学习, 学习名家的艺术精华。逐步积累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提高育人质量。 (3) 自我探索与创新。要随着教育观念、目标、方法、环境的不断变化, 与时俱进, 加强实践探索与总结, 获得鲜活的经验。

五、学生违纪惩戒“立法”, 减轻教师管理危机

长期以来, 有些“教育专家”认为既然是“教育”, 就是“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但许多老师显然还没有修炼到面对调皮捣蛋甚至“猖狂”的学生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当一些学生光靠说服教育很难奏效、甚至无效时, 在教育中恰当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戒是完全必要的。

1、确立学生违纪惩戒制度。

各校针对学生重大违纪特点, 结合当地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惩戒细则或惩戒措施, 交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讨论通过, 并交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应法律服务机构等进行审核、通过。也可在班内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纪律 (如魏书生:“对于迟到的同学的处理就在休息时给大家唱一首歌, 稍严重的违纪就要求学生做一件好事”等) , 由学生自己讨论通过, 借助集体力量来约束学生。

2、设“矫正中心”或“道德法庭”。

由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共同选举代表产生。对于重大违纪, 攻击性强的中学生可交由“矫正中心”矫正或“道德法庭”审理。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 进行矫正。矫正攻击性行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有:创设适宜的环境;教会他们宣泄侵犯性情感;干预他们的侵犯事实;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调节法;自我教育法;增加学校生活的吸引力;开展青春期教育。家长还可以通过奖励、批评教育、沟通等对其进行矫正。

六、通过理论实践活动,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1、学习理论, 加强宣传。

通过运用校广播站、校多媒体教室、宣传栏、观摩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师德师风理论学习宣传, 从而达到强化师德师风的目的。

2、开展活动, 切身体验。

以年级或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进行师德学习, 每周一次, 要求教师有笔记, 有心得体会。以年级或教研组为单位开专栏、园地进行师德师风宣传。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促使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转变;开展教师形象大赛, 用比赛的形式有力促进教师的新形象的形成。

8.对小学生作文的几点看法 篇八

作文真的那么难学吗?学生真的那么难教吗?其实不然!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细细推究起来,一是没有把握好写作文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先从作文来讲吧。作文就是写文章,它不同于其他的语文形式而自有其特点。作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把一定的内容用文字的书面形式写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而且还要有大量或一定的写作素材。而一般来说,目前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平直,缺乏写作素材,而学校又用功课把学生卡得死死的。这样,学生脑子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难怪叙好事总写过桥推车,举事例总搬出陈景润和那六麻袋草稿纸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

再从小学生的特点来说。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精力还不够充沛,但求知欲旺盛,还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样,他们易于写直观形象的文章而难于写间接深刻的文章。可是,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出题时,会出一些不适合小学生的作文题,要么大得无边,要么深得无底,有的干脆让人难以理解。这就势必让学生只能凭空想象,主观臆造,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而众所周知,“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也不可能造好的。

极为匮乏的写作素材,淡而无味的作文题目,怎么不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乐趣而只注重分数呢?无怪乎学生苦诉“写不出”,教师抱怨学生“写作水平太低“。

该如何解决呢?很简单,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去,到社会中去,不仅学生要去,老师也要去,改变“囚笼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生活经历,同时结合课堂练习,让学生写出充满生机、切合实际的好文章来。

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题材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这“巧妙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主要内容。而“丰富的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学生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

辅导小学生写作文,难道不应该是小学老师的任务吗?让家长来辅导孩子写作文,不是学校老师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吗?很多家长是这么认为。其实不然。写作文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任务。

教师平时要做个引路人,要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就有东西可以写。

下笔如有神谈不上,但起码有点东西还是能写得出来的,如,学生写某一景物或者建筑物,先要引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具体充实,有血有肉。例如,有一个学生观察了“猫捉老鼠”这一情景后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很生动。他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我原来不知道猫捉老鼠后还要玩耍一会儿才吃它。猫捉到老鼠后不会马上吃,而是找一个空地方放开它,当它不敢走时,猫用爪子戏弄它。当他欲走或走了几步时,猫又马上把它按住。这样往返拨弄,直到老鼠气息奄奄,再无法动弹时,才把它带到一个地方慢慢地吃它……学生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是他亲自观察到的。

如果那样的话,学生还会说“作文难做”,教师还会说“学生难教”吗?

参考文献:

刘淑霞.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3).

上一篇:简述题缩印下一篇:陈桥医院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