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就业(精选8篇)
1.促进青年就业 篇一
关于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提案
(李爽杰)根据团省委、团市委关于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东安县实际情况,现就我县青年创业就业有关工作提出以下建议提案。
背景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当前我省青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09年以来,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接近30万人,加上以往未就业的大学生,我省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不足75%,初次创业成功率不足5%。2012年大学生和青年需要就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加大。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意义重大。团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全团要高度重视、配合政府做好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工作。要切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全面推进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服务和帮助青年就业创业,已成为事关全局、稳定人心的关键之举,而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好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扶持配套措施,更成为关键之举的迫切要求。一直以来,团省委高度重视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先后成立了湖南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和湖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我县情况而言,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仍面临着不少瓶颈和障碍。如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制约着青年的创业能力发展;创业资金获取渠道十分有限,青年在创业初期面临融资困境,大学生
创业资金不够,小额贷款门槛比较高;扶持青年创业的专业化中介服务匮乏,青年难以获得高质量、低收费的过程性服务;创业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平台建设明显滞后;青年“首领”意识弱,缺乏在创业领域开拓进取的胆魄等。为此,建议构建一个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资源,满足多元创业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兼顾创业实践不同阶段的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事。一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更有效的投融资支撑,发挥政府促进创业就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在前期资助、担保、贴息的杠杆作用,推动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青年创业就业;二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倾向于创业青年的金融优惠政策,推出更贴近创业就业青年的融资业务;三是支持信息咨询、资信评估、项目评估、资产评估等各类公办或民办中介机构的发展,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支持服务;四是建立专门工作机构,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2、增加岗位,拓展就业渠道。进一步着力扩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数量,不断拓展青年就业渠道。同时,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同岗位,配备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作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3、制定措施,提供政策保障。一是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加大对青年创业方面的财政经费投入,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活动,促进和推动
青年创业就业;建议争取金融部门进一步出台更为具体的扶持青年创业就业的信贷政策,为青年企业家设立更优利率的信贷品种,为初创青年开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二是减少税费负担。建议争取工商、财税等部门强化针对扶持青年创业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支持,在注册登记程序、条件、费用税款收取及其他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和便利,放宽青年创办中小企业的审批准入、降低注册资本的门槛;三是制定扶持青年就业创业长效机制。建议从设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财政投入、资金信贷、技术技能培训、政策优惠、创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4、增加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有16%的人有创业意愿,愿意回乡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高。调查显示,有39%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资金是青年创业的制约因素,有42%的人认为创业所需要的资金在5-10万元。因此,建议根据形势发展,增加青年创业扶持基金的额度,通过小额经费扶持、无息贷款、贴息、优惠担保贷款等不同方式,对有志创业的青年予以支持十分必要。
5、构建平台,强化交易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媒体手段,搭建集信息交流、商务往来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平台,即尽快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适合青年创业就业需要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高效率地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2.促进青年就业 篇二
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为4500万人, 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达800万到1000万人, 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再就业。其中, 青年就业总量将维持较大规模, 结构矛盾将继续存在, 青年就业压力加大, 就业形势严峻。我省青年人口规模大, 18—35岁的人口近1850万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青年就业创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需要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
第一, 就业是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青年就业不足、青年不能实现体面的和有尊严的就业、青年失业, 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难以健康成长, 容易因发展的挫折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表明, 亚太地区青年失业人数比成年失业人数高出四倍, 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 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相关经历作为招聘的一个必要条件, 青年人感到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此外, 许多青年人由于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临时 (短期) 工作或生产率不足的工作而处于就业不足状态。很多青年劳动者工作条件差, 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对于每个青年个体而言, 就业是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二, 青年就业事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农业大省, 我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 外出人员以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主, 但2008年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现象, 回流人员规模虽然不大, 但其影响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大省, 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6.76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 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失业人员中, 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就一直在缓慢上升。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 有人称为“20—30岁新失业现象”。“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可能引起社会人群的不安, 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 青年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第三,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数量庞大的青年人口既带来了就业的压力, 也蕴藏着促进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要发挥出我省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加速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青年劳动者和各类青年专业人才, 都必须从促进青年就业开始做起, 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创业是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要素, 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青年是创业的主体, 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是在青年时期起步, 逐渐走向成功的。在青年中鼓励自主创业、倡导艰苦创业, 将成为湖北振兴崛起的重要原动力。
二、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分析、思考青年劳动就业问题, 应该面对整体的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的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围绕四条渠道:一是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由企业吸纳就业;三是由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四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联合国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与行动, 把就业能力、创业精神、青年男女机会平等、创造就业机会四个方面列为高度优先事项, 向各国提出了相关建议。一些国家的政府就青年就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如日本的“再挑战支援综合计划”、韩国的《青年失业特别法》、加拿大的“青年就业战略项目”等;一些国家和组织在青年创业方面形成了相应的模式, 如芬兰的“学徒制培训”、国际劳工组织的KAB创业教育、德国的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培训等模式, 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 促进青年充分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需要坚持舆论导向与政策扶持结合, 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提升青年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要推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新模式, 贴近市场需求, 实现学术和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 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培训机构在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让更多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就业见习是提高青年素质的又一重要措施, 要着力规范就业见习的实施环节, 实现见习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二是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 促进青年有序流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打破身份、户籍、用人指标等限制, 帮助他们在市场中竞争就业和流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是为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青年是最善于学习、最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群体。要真正从青年的需求出发, 建立包括就业、培训等各种信息在内的、青年能够分享的公共信息系统。
四是加强对青年自主创业的指导和扶持。青年创业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创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 改善青年的创业环境, 为创业青年提供经常性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
三、发挥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 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共青团湖北省委把促进青年就业、以青年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核心内容, 以大学生、农村青年和初次创业青年为重点, 着力推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目前, 已形成以“青年创业支援计划 (YESP) ”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为支撑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工作品牌。
一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认真抓好入学教育、素质拓展、就业见习、就业辅导、提供岗位等环节, 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共举办形势教育、职业指导、就业论坛等活动500余场;每年组织1000余支实践服务队、10万余名大中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百企万岗计划”, 组织大型公益招聘会、就业见习对接会,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勤工俭学岗位。
二是大力推进“田园小康项目”和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计划, 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增收成才。部署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春富康行动”, 各级团组织每年举办新春招聘会近百场, 打造“青春保安”、“青春电脑”等劳务品牌, 共培训转移农村青年就业6万余人。围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需求, 团省委和省农信联社出台优惠政策, 每年向农村青年授信20亿元, 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设立专项基金, 实施“田园小康项目”, 采取“小额资助, 直接到人, 滚动运作, 爱心传递”的模式, 直接帮扶有志创业农村青年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或其他相关产业, 并通过科技、信息、培训、发展规划等帮扶措施, 促进其创业成功, 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以“青年创业支援计划 (YESP) ”为统揽, 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总结促进青年创业工作经验、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 以培育市场主体、服务青年成才发展为目标, 按照“全面推进、全力支持、全程服务”的思路, 启动实施了“青年创业支援计划 (YESP) ”, 立足于培育创业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开展技能培训、落实资金扶持、搭建创业平台等五个方面, 积极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湖北青年企业孵化器”, 可吸引、容纳40家小企业进驻孵化, 提供免费支持。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 为青年创业孵化提供法律、政策、融资、培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 扶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实业、干事业。2008年, 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共同组织开展扬帆计划, 首批826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 设立基金7000万元, 采取多项措施予以扶持, 探索长效机制, 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同时吸引和激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一是坚持突出工作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把促进青年创业与政府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相衔接, 既量力而行, 又尽力而为, 一以贯之地坚持公益原则、提供有形服务、实行项目和资金直达, 体现了共青团的特色和优势, 在共青团能为、善为的领域发挥了作用、形成了品牌, 带动和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重视青年就业、支持青年创业。
二是坚持需求引导、项目驱动。根据各类青年创业群体的不同需求, 从观念、技能、资金、平台等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设计工作内容和服务项目, 有效吸纳社会资源, 获得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对青年欢迎的工作项目, 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凸显工作成效。
三是坚持提升服务青年的专业化水平。五年来, 我们积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 与省内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坚持以品牌撬动市场、以媒体影响社会、以专业合作提高服务水平, 在就业见习、岗位对接、项目运作、宣传策划等工作中, 吸引政府部门、金融单位、大型企业、中介组织的深度参与, 实现分工合作、专业化运作, 提升了团组织协调应用资源的能力和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效能。
3.促进青年就业 篇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青年学生;就业创业
基金项目:2014年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发挥高校共青团优势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X13010)。
一、发挥高校共青团优势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服务青年学生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使命,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共青团重要职责。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青年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包括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这四项基本职责和义务,这便要求共青团必须更好地将青年学生吸引和凝聚到团组织中,使青年学生对共青团有更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积极地履行职责和行使义务。因此高校共青团应转变旧有工作观念,积极推动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是高校共青团在新时代、新时期下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共青团在新形势下实现自身发展的切实需要。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党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而高校共青团正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突破自身发展有所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占领共青团工作的新领域,把促进高校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融入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当中,纳入到团组织的日常工作当中。高校共青团要着眼于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独特优势
1.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结构严密,组织体系非常完善,覆盖范围广泛,这保证了共青团的组织管理优势。高校共青团从校团委到各学院团委,再到各班级团支部和各学生社团,这是一套立体化的组织管理体系,这确保高校共青团能够紧密接触广大青年学生,最深入地了解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想情况,能够更高效地指导各级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工作,从而能更加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还与社会其他共青团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团委都有着深入的合作,这可为青年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职位,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充分就业。
2.高校共青团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指导教师队伍,与青年学生联系紧密。高校共青团拥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指导教师对待青年学生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工作。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首要条件便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业观创业观。高校共青团是学校先进青年学生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便是更好地吸引和团结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提供服务。
3.高校共青团活动阵地广泛,具有活动资源优势。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借助活动对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对于陶冶青年学生情操、构建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在教人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高校共青团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资源优势和活动平台,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之中,让青年学生接触就业创业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三、高校共青團推动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发挥思想教育优势,引导青年学生思想。目前,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青年学生的非理性就业观念导致这一问题更加严峻。大多数青年毕业学生将就业岗位定位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的热门岗位,将就业地点局限在大中型城市,青年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当前的社会现实需要及其不对等。因此,指引青年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创业观念,是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先任务。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引领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体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领青年学生将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性的就业创业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公平竞争、艰苦奋斗的理念和精神。二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选择职业,主动到基层去选择工作,在基层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2.提高共青团自身指导能力,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共青团是开展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组织,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组建具有专业能力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的团干部要定期参加培训,掌握职业生涯规范、创业就业实践等课程的专业知识,便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的团干部要深入了解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创业形势,为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高校共青团的团干部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相关理论与现状的科研,使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符合长运规划。
3.建设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增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最可行的途径是广泛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实践创新活动,这是培养青年学生就业能力、创业意识的最优途径,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为青年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培训。高校共青团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增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合作,高校共青团可定期组织青年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青年学生视野。可积极构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青年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场地。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学生有机会深入接触就业、创业的本质,另一方面可将就业创业教学转化为就业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解决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青年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共青团要以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大力开展青年学生愿意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
4.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展现组织协调职责。高校共青团组织完善,共青团应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推动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内部环境,一方面从学校团委到院系团委,再到班级团支部,层层推进,立体化体系;另一方面班级团支部、学生社组织等相互交叉,联系紧密。由此可见,共青团组织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全范围覆盖能确相关工作到达所有青年学生。对于高校外部环境而言,各类领域、各单位都存在着共青团组织,各团组织之间联系紧密。高校共青团应加强与其他单位团组织之间的沟通,在建设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等方面深化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团组织的力量为青年学生提供帮助。另外,高校共青团可协调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如联合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积极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姚军.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44-46
4.促进青年就业 篇四
(征求意见)
林丹艳委员:您好!
您所提的《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悉。首先感谢您对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开展的问卷调查很有针对性,所提的建议对于我们的工作也很有参考价值。现针对您所提出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能培训的问题。诚如所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借助各种媒体和宣教活动,营造鼓励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局在这方面,主要依靠各级就业服务平台、网站、服务窗口和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宣传国家和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尤其是有关鼓励和扶植青年创业的政策,并制成小册子,在招聘会和街道社区和村劳动保障平台广为分发;我们利用在全区劳动保障会议和有关基层劳动保障所长例会,积极宣传有关最新就业和创业政策,将掌握相关政策,作为开展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来落实。在推进全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中,我们也将促进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列为重点考核指标,成为我市创建工作一个亮点。为了有效地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我们率先全市(11个县[市]、区)派员参加创业师资培训,并率先举行青年创业培训。目前我区已有6人获取了创业培训师资证书,例全市之首。近二年来我们连续举办了五期面对我区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的就业能力提升和创业培训班及创业沙龙,其中SYB创业培训班为全市首次。上述举措营造了良好的鼓励和支付青年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另外,我局开展的面向城乡青年劳动力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其内容设计还特意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以技能促就业创业教育的比重,对转变青年就业创业观念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和健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现目前已成为探索促进青年就业问题的热点。我们认为,理顺政策机制,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克服形式主义,切实建立促进青年创业的示范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是促进青年创业并以创业促就业的现实途径。目前,我局正在积极探索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即创业孵化器建设,积极筛选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实体为创业服务示范平台。目前,首家引进我区的温州源大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已顺利完成了近4000M2创业孵化服务场所(约60个孵化单元)的装修和设备安装,我区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器)雏形初现。下一步,我局将以温州源大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温州源大创业园)为示范平台,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通过对创业服务实体的目标引导和政策机制扶植,确保创业孵化器能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费用吸纳区内创业者入驻,在场地,物流、用人、融资和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及成果服务等方面为我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实现运用和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我区青年创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商贸)创业集聚示范平台的目标,更好地推进我区全民创业和创业促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
个重大社会问题。我们也热切期望区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关心支持我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再一次感谢您对在《建议》中对我区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中肯分析和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回复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办理单位联系人:林光进
5.促进青年就业 篇五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团省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团XX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为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我市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全市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今年来我委共扶持青年申请到小额贷款 笔,贷款总额 万元;组织青年技能培训 人次;见习基地4个,为见习基地输送26名见习人员。
一、促进青年小额贷款工作多措并举,成效卓越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团干业务知识培训 团市委为保证2011年小额贷款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准确把握我市青年小额贷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多次召开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会议。积极组织团市委全体干部、基层团干认真学习《海南省农村诚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施细则》、《关于积极推进农村诚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等文件。多次专门召开农村诚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会议。每次会议由市信合小额贷款信贷员代表、全市7个乡镇团委正、副书记及团市委全体干部参加。会议上,市信合小额贷款信贷员为与会人员进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知识培训,与会人员随后针对农村诚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如何顺利开展及一些细节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做到每一个乡镇团委班子成员都熟悉掌握贷款知识。团市委还向各乡镇与会团干部发放了共计4000份的小额贷款宣传单,加大小额贷款工作宣传力度,为2011年小额贷款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争取支持,切实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 2011年以来,我委与市农信社合作实施农村诚信青年小额贷款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在我市推进小额贷款项目的番阳、毛阳、南圣、畅好4个重点乡镇,选拔了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的4名优秀小额贷款员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委不断探索与其他金融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在小额贷款项目上取得更大的合作,目前已和中国农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严格审查,认真做好推荐、报送工作。各乡镇团干、村团支部书记积极走村串户进社区广泛调查和宣传动员,及时掌握各辖区内青年创业贷款需求,积极指导青年填写项目申报表、创业计划书,同时为创业青年提供与创业有关的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各团干部、团委电话,为贷款群众提供咨询。创业青年贷款项目经过乡镇团委初步推荐,团市委根据贷款申办程序,及时按审批程序复审后,将农村青年小额贷款报送市扶贫办审核,最后送至市信用社进行考核、认定、审批,在7个工作日内及时办理好有关手续并发放贷款。截止目前,我委共收到乡镇团委推荐贷款申请 份,通过农信社审批、发放贷款为 份,其中符合贴息条件为 户,贴息率达到。
(四)加大宣传,着力抓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我委充分利用电视、海报、报刊等媒体宣传小额贷款项目的实施意义、放贷流程和有关政策,加强对农村诚信青年小额贷款相关政策和扶持农村青年成功创业典型宣传,激发广大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
二、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团市委在南圣镇、番阳镇分别举办了六期XX市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班,六期培训班共培训了627多名农村青年。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团市委事先对各乡镇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农村青年培训需求,根据各乡镇上报的农村青年需求,特邀请了省农林科技学校、畅好农场的陈邦美、潘先宛、谢燕华、郭敬顺等老师对食用菌种植,香蕉、橡胶的培育、种植、管理、采收,鸡、鸭、鹅养殖技术对农村青年进行了认真系统地讲解。培训班上,向农村青年发放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养鸡技术》、《养鹅技术》、《橡胶丰产栽培技术》、《香蕉栽培技术》知识读本共计2500本。
三、深化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影响深远 既要重视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也要看到必要的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创业的促进,因此我委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为一个统一品牌推动,确保运转良好。我委主要负责做好协调、对接工作和见习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今年继续与市邮政局和海南联通XX分公司、XX福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市铭远地产有限公司4个见习基地合作,截止目前,共提供见习岗位8个,为见习基地输送26名见习人员。
四、加大合作,联合企业提供就业平台
为扩大我市青年就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我委积极打造用人单位与青年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青年提供就业平台。今年五月,我委与海南文昌绿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招聘30名车间工人;与海南海航惠生活超市XX分店合作,帮助4名青年实现了就业。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团XX市委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累积了一些宝贵经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获得了团省委2010年城乡战线重点工作二等奖的荣誉,但在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今年来我委发放的小额贷款区域性集中,仅在南圣镇、毛阳镇、冲山镇进行集中放贷,其余乡镇仍需进一步加强实施小额贷款项目;二是小额贷款申请表中无相关团委标识,贷款青年无法意识到是由团委提供贷款服务,而认为是市委、市政府大范畴提供贷款服务等;三是需进一步加强与就业、农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依托职能部门的优势,扩大对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四是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力争今年内将各乡镇农村青年轮训一遍,积极借助政府力量,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提供足够的技能支持;五是在推进见习基地建设上,工作衔接不够,对见习人员的跟踪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我委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委将加大对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实施落后的乡镇宣传力度,进一步认真做好基层团干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引导乡镇团委与乡镇信用社、农业银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针对团省委对我市下达的任务,对各乡镇进行任务分配,结合实际情况签订责任书,每个季度对各乡镇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对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对落后单位进行通报督办,力争在年内完成青年就业创业各项任务,进一步开创我市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2011
共青团XX市委员会
6.促进青年就业 篇六
蒙阴团县委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团员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实施典型带动、培训牵动、项目拉动、资金推动战略,引导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青春建功。
强化宣传,营造青年就业创业浓厚氛围。加大对各类青年典型的选树力度,在全县青年中深入挖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青年就业创业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在全县营造青年成长成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五四期间,广泛开展了“蒙阴县十大杰出青年”、“蒙阴县十大创业致富导师”、“蒙阴县十大青年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对帅克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安百盈、山里人果品合作社总经理李伟等30名就业创业青年进行表彰奖励。安百盈同志还被团省委、省农业厅联合表彰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标兵。
开展培训,提升青年就业创业智力支撑。团县委把提高农村青年素质作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农村青年成才工程,积极联系培训基地,开展免费创业培训,不断带动广大青年致富增收成才。8月份,团县委联合县农业局开展了农村青年创业技能培训,组织了15名具有创业意向的农村青年到青岛农业大学免费接收创业培训,丰富了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农村青年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能力,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宽门路,寻求青年就业创业的新型途径。团县委深化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计划,积极探索拓展帮扶新举措,开拓青年喜闻乐干的来料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新项目,鼓励、引导和支持青年走新型就业创业之路,保证青年创之有业。5月份,团县委带领部分村干部及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32人到枣庄市台儿庄区和临沂小
商品批发市场参观考察了来料加工项目和手工艺品销售市场,并相继组织蒙阴街道、联城镇、云蒙湖生态区3个单位的12个村的青年代表到蒙阴县特教学校学习亚克力珠手工艺品制作技术。通过联帮带,联城镇常马村现已有50多名青年通过制作亚克力珠手工艺品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7.促进青年就业 篇七
2012年1月24日, 国发[2012]6号文《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正式颁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起草的《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 (以下简称《规划》) 闪亮出台。这六部委是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核心成员。《规划》的基本精神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为目标, 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 我们广泛开展宣传,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 动员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了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扎实工作、一心为民;另一方面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 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关于就业形势
《规划》判断: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 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 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 未来五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 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其次,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 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 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最后, 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此同时, 我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 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 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 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统一认识, 深刻了解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 进一步明确全面促进任务和方向, 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未来五年促进就业问题顺利解决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科学发展主题, 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 (即充分就业) ,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社会组织帮扶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即和谐就业) , 着力提高就业质量 (即体面就业) ,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关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 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 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 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在扩大就业的同时, 努力消解结构性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 要有效控制失业, 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包容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 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 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充分就业离不开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努力扩大全社会的就业规模: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简化审批手续,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乡村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 弘扬创业精神, 树立一批创业典型, 营造崇尚和鼓励创业、褒奖和传播成功、宽容和帮助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关于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 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 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面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使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 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另一方面, 要使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造更加幸福的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 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 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 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公平就业是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 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 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 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 给予政策倾斜, 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在工作场所反对就业歧视, 促进性别平等。
关于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 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 包括人与人、人与物 (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 关系的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谐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促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 使人人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不让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欺负、受委屈。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 (街道) 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 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 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 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和谐就业离不开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十二五”时期, 我们要大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 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 完善仲裁办案制度, 规范办案程序, 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保障措施
1.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十二五”期间全面促进就业, 我们必须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 (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 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 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中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 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要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要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 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 加强预警预测, 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 制定应对预案, 采取切实措施, 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 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 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就业是民生之本, 乐业是幸福之源。“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优先 (劳动力是重要的资源, 资源要得到合理的配置, 要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 作为劳动力的人又是发展的主体, 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实现就业优先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重要体现) 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 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 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 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 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 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 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社会评估工作, 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 是政府的完全责任。“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是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是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是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 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 拓展服务功能, 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 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根据实际需要, 在坚持人口总量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 适时适度微调人口政策。
4.共同富裕是新时期的中国梦, 并不奢侈。“十二五”期间, 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 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 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 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 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体现着两个价值取向:确保贯彻按劳分配这个大原则, 即付出了同等的劳动应得到同等的劳动报酬) , 逐渐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 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 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 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农民工的月工资坚决不允许按年薪来发, 必要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好的办法是发周工资。
5.和谐源于科学的妥协,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 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 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 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三方机制应当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组成;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
|轻松阅读·东鳞西爪|DONGLINXIZHAO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中原
动词对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他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 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 出、数、去、空 (亦作动词用) 、归。但用词极巧, 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 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 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 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还是楹坛高手, 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 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 一个“破”字, 展示
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 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 相互没有隶属关系, 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建设, 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全面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是长期的。因此, 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 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劳动者就业更加体
所长) ■
编辑冯玺玲
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 一个“读”字, 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 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 一扬一抑, 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 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 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笑”二字分别三出, 用字精到, 层层迭进, 通俗谐趣, 发人深省。■
8.社区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社区:青年;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68-01
1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变成了一种的负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加速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风暴对就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形势。以上海某社区(以下简称D社区)同样面临失业人口逐年增大的压力。90年代的下岗分流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2030”的青年就业问题又逐渐成为新的就业难题。
2D社区概况
D社区占地面积约为1.79平方公里,人口约65740。从社区的年龄结构、社区居住形态和居民来看,D社区正面临步入老龄化。2007年统计中,60至70岁为5947人,70至80岁为5673人,80以上为3074人。预计今后3至5年,社区的老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社区的居住基本形态为三类,即旧里居民区、老式公房居民区和新建商品房居民区。旧里房间是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多分布在尚未改造老城区,主要是指传统里弄,包括石库门(连排别墅)和棚户区。一般来说,这类居住区规模不大,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数量也越来越少;老式公房也称新式里弄居住区,这类居民区主要是指1970-80年代市政府统建的居住区;新建商品房是指1990年代以来新建的中、高档商品房住宅区。这类社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各式各样的优势群体组成,其中部分高档社区(也称涉外社区或国际社区)的居民中30%以上为外籍人士。
3社区青年就业现状
在D社区近7万人口中,16-30岁青年共有14058人,其中失业、无业人数高达3359人,失业率高达23.15%,剔除人户分离等因素,失业无业青年共有1820人,失业率高达21.62%。可见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社区就业的主要问题。从年龄结构看,1982年到1987年出生的青年约占青年失业人数的67.5%。学历方面,失业青年学历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初高中和技校毕业生,约占失业青年的69.7%。从就业意愿来看,近40.5%的青年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找到理想的工作。
4导致青年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青年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技校毕业生的技能与社区就业岗位的需求不匹配。而学校的技能培训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导致青年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窘态。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市的毕业大学生与本地社区的就业青年在就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工作态度和薪水要求方面更具有竞争性。目前在餐饮行业、大型超市商场等次要劳动市场9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主要劳动市场中外省市毕业大学生在也占了大多数。第三、青年的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的不匹配。目前D社区青年大都是78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得到父母的宠爱,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准确,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多数人不从自身上找原因,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自暴自弃。第四,社会家庭对青年就业存在误导。在社区工作中常发现,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家庭不赞成孩子去所谓社会地位不高,或工资薪水不高的岗位,造成青年闲散在家。甚至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出去工作。
5美国经验的借鉴
美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作为社区就业的主体,在社区就业中紧密结合,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主要是制定有利于社区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提供各种贷款,审议并通过所有能够对社区就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社区开发项目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就业的具体事务的实施者。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了解居民的需求,成为政府社区建设项目的有力实施者(全美每年约5000亿美元的投入,70%来自政府的财政投人,30%来自服务和社会捐赠),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企业是就业形式的更新者。推动本社区就业的手段主要有创办新企业、帮助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增加地方的消费,并由政府投入资金以增加就业。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根据本社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发展。既实现了就业,又缓解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6青年就业对策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学校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比如培训学校可以请本地企业人员到学院参观和授课。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去参加临时性的工作,了解市场情况。政府把原来注重出资办培训机构或者组织青年参加培训的方式转变为由政府出资替青年购买培训。让失业者去“找”培训,由政府买单。青年选择培训的空间和余地加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培训机构去适应受训人员的要求,这样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要求。
(2)规范用工制度。目前,由于户籍制的实施和地区间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未能纳入正常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劳动权利和生产安全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成本低也给本地社区的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不公平竞争。如何在保证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平等的前提下,让企业更多地吸纳本地青年就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加强职业思想教育。一些家庭不愿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只愿做白领、公务员等行业。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引导青年及其家庭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导向,树立了全民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思想,同时也注重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
【促进青年就业】推荐阅读:
关于大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答复10-10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06-19
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制度09-21
促进就业创业09-20
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全文09-09
促进妇女创业就业调研报告10-01
县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纪实10-20
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07-29
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情况调研材料07-26
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