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

2024-10-23

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精选8篇)

1.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 篇一

《程序员修炼之道》读后感

编程技术就是程序员的手艺,你的程序就是你的艺术品。时刻关注自己的技艺,保持热情、保持好奇,争取做到富有专长而又多才多艺。

看似朴素的道理,实际是若干经验的总结,就像这本书的自序所讲的,这是一本包含有许多朴素的经验,写给注重实效的程序员的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

简单和朋友们分享几点:

怎样提出你的问题

1:确切地知道你想要问什么,并尽量明确具体;

2:小心而得体地组织你的问题,记住你是在请求帮助;

3:发邮件时请使用有意义的主题;

4:坐回椅子上,耐心等候

破窗

团队不能容忍破窗(产品的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指定人修复,不能一直放着不管。当你看到糟糕的设计、错误的决策和糟糕的代码时,修正它们。在工作中,很容易对源源不断的bug不耐烦,或许被自己说服侥幸绕过,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直至难以修复。破窗户讲的故事是一个小区的一扇窗户没有及时维修导致整个小区陷入被更多破坏的现实,人们再想起维修时,代价巨大,治安特别好的地区也对破窗严格治理。

不要恐慌

做一次深呼吸,思考什么可能是bug的原因。记得刚入团队时,我时常会对难以捉摸,尤其是不能复现的bug感到恐惧,但细细寻找,你还是能看到蛛丝马迹。

温水煮青蛙

个人和团队假如一直在一个假设的环境或者需求或者条件下继续下去,就很可能像那只可怜的青蛙一样,或者定时的检测下环境或条件或需求是否变化,或者团队里面专门有人来检测

重复的危害

不要在系统各处对知识进行重复。作为程序员,我们收集、组织、维护和利用知识。我们在规范中记载知识、在运行的代码中使其活跃起来并将其用于提供测试过程中所需的检查。遗憾的是,知识并不稳定。所有这些不稳定都意味着我们要把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维护上,重新组织和表达我们的系统中的知识。程序员须持续不断地维护。我们的理解逐日变化,当我们设计或编码时,出现了新的需求。环境或许变了。不管原因是什么,维护都不是时有时无的活动,而是整个开发过程中的例行事务。可靠地开发软件、并让我们的开发更易于理解和维护的惟一途径,是遵循我们称之为DRY的原则:系统中的每一项知识都必须具有单一、无歧义、权威的表示。

正交性

不要把任何一项知识分散在多个系统组件中。在计算技术中,该术语用于表示某种不相依赖性或是解耦性。如果两个或更多事物中的一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正交的。非正交的例子:直升机驾驶操作的各个控制器之间就是相互影响的,不是正交的。

正交的好处就是为了可以局部修正(local fix)。

何时使用异常

将异常用于异常的问题。例如:文件读写,例程返回值,各种状态异常检测,服务器超时等异常情况,都需要使用异常,通常为异常分等级,可以抛出异常,或者将异常写入日志。

交流

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世界,需要花大量时间与人交流。只有当你是在传达信息时,你才是在交流。

有效交流的几种方法: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了解你的听众,选择时机,选择风格,让文档美观,让听众参与,做倾听者,回复他人。

定期为你的知识资产投资

让学习成为习惯。编程语言、技术日新月异,小伙伴们都感受至深,幸运的是我们的知识获得比任何行业都更加容易和方便,大量的社区,教程和热心的作者。书中也给程序员提了几点建议,每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每个季度阅读一本技术书籍等。

让复用变得容易

如果复用很容易,人们就会去复用。创造一个支持复用的环境。将相同的功能抽离出来,可能会大量用到的方法使用静态关键字。

在你的作品上签名

过去时代的会陷入自我欣赏中,他其实还有一个作用,我对代码负责,我测试过并确保他的良手艺人为能在他们的作品上签名而自豪。你也应该如此。坦白的说,签名之后再看这段代码会非常愉悦,有时还好运行,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吧。

“我的源码让猫吃了”,想想作为程序员的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帮自己解脱,向领导,测试,客户推卸责任,其实对于他们仿佛也就好比听“我的源码让猫吃了”这句话,是不是很讽刺?不管我们某个人基础再扎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强,如果缺失了对自己的软件的责任,一定不会有好的工作成果。

很多很多,这些不是做过一次两次就说明已经掌握了,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去注意,实践,直到他们成为你的习惯,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专家程序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 篇二

当下,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一, 职业教育模式千篇一律, 办学特色匮乏。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设置都是无形遵循“中专学大专, 大专学本科”的原则, 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步高等学术教育的后尘, 相互效仿, 缺乏特色, 培养的人才都处于同一个层次, 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 我们经常看到某公司高薪难觅一高级技工的新闻。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二, 职业教育难以吸引民众, 造成生源不足现象。由于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 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 再加上民众和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观念, 也就出现了家长很少支持孩子到职业院校上学, 即使有, 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其三, 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不均衡, 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脱节。笔者对所在的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调查, 几乎9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而让人纠结的莫过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差异太大, 造成很多农村学生学有所成后不得不跻身轰轰烈烈的打工潮中, 难以回本地发挥应有的专业技能。

结合以上现象,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要想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特色要明显, 不求“大而全”, 要求“专而精”。职业院校不能效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 办学规模不求大, 求特色促发展方能立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近年, 办学突出“质量”特色, 努力打造区域性产业技术与管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与管理和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方面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和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专业设置要灵活, 要贴近实际。职业院校要考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专业设置要灵活多变, 紧跟市场需求, 要在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 使其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利器。三是办学机制要多元, 深化校区合作力度和深度。职业院校未来发展需要积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体进行多元合作, 尤其在校区合作方面, 力度和深度亟待加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鼓励校企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 实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有机融合。今后, 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背景, 加大校企合作, 这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一方面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 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 不断改革创新, 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3.职业女性的“中庸之道” 篇三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庸之道”,英语中有句与此对应的谚语是“真相存在于中间地带”。虽然这个世界曾经阻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智慧却是相通的,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的。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但是作为人,依然扮演着大自然赋予的基本角色和使命,男性需要女性的细致,就像女性需要男性的理性,每一个角色的成功扮演其实都有与另一端的互动。

在女性的思维模式中,一种人自认公司不喜欢女性,觉得女性生了孩子以后再也不会专心工作,有了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在工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向公司验证这种偏见;一种人则喜欢把爱人当成自己的后花园,一旦职业发展遇到困难,便蒙生退意,在许多需要努力超越自我的时刻,习惯性地选择退缩;而另一种人为了与男性竞争,获得比男性更好的发展机会,宁愿放弃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其实在职场中,女性大可不必站在工作与生活的两个极端看问题,不妨到中间地带去看一看那里的风景,看一看在那里两者兼而有之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智慧在处理。

其实就在女性还在焦虑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时候,很多公司已经迈开了走向中间地带的步伐,越来越重视女性在职场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高层管理团队由男性与女性领导者共同组成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销售额、利润、税前收入等均高于仅仅由男性领导的公司;也有研究表明,由男女混搭而成的管理团队,在解决问题时的效率比纯男性的团队高六倍。

在人力资源调研中,人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女性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在生育之后而不是在生育之前。我们对此做出的可能解释是,这时女性的年龄和经验都在成熟,心态和做事的能力正在步入一个上升通道。很多欧洲公司已经认识到黄金时期女性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为了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一些国家甚至出台法律,由丈夫代替妻子在家里休产假照顾孩子,以期女性早日回到职场,发挥混搭的战斗力。

生活要学,工作也要学,没有一件事我们生来就知晓。既然社会已经平等对待女性的职业发展,女性就要去尊重这种平等,接受每一个挑战。我们要知道,职场是个不进则退的战场。比如海外工作派遣,对不少男性来说这是个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但是有不少女性会因为要离开家人、朋友而不愿改变现状。机会等于不确定,人在面临不确定时会有烦躁和焦虑,但如果能够闯关成功,这时人会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感。所以,女性一旦做出步入职场的决定,就要想好做任何事都会付出代价。

就我而言,我从没想过毕业后能够进入董事会成为董事,而今天我加入的是一家曾经由男性主导的,在全球都有深厚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大陆集团,并且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几个心得我想告诉女性员工。第一,在薪水和学习机会面前,学会中庸,最高的薪水不代表你未来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是能把握住学习良机的人未来的薪水一定不会低。第二,当人们习惯性地关注男性领导者的意见时,女性要坚持让自己的业绩超出别人的预期,充分发挥女性耐心和善于沟通的优势。第三,坚决不说放弃。无论是对自己的职业和家庭,挑战哪里都有,完全回归家庭的女性会失去自我,完全投入工作的女性一样会失去自我,人在工作中不能没有情感寄托,人在生活中也不能没有成就感,“中庸之道”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才能找到的。

4.青年成才之道:职业生涯规划 篇四

每个青年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成功者是少数,多数人不能如愿。是这些人没有努力?没有奋斗?不是。不少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与方法。这种技术与方法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青年人成才,是青年人成才的有效方法。

可能有人会问,不搞职业生涯规划也能成功啊!你看,我现在不是处长,局长了嘛。是的,不搞职业生涯规划,也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但是,如果你搞了职业生涯规划,你的事业会取得更快的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我举个例子,你便会从中悟出其道理。例如,你现在住着平房,想在院内盖个小厨房。当你确定了盖厨房这个目标后,就会注意收集砖块、瓦片、木材、水泥等等。你走在街上就会注意那里有砖块,哪里有瓦片,碰见砖头,捡块砖头,碰见瓦片,捡块瓦片,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把原料备全,小厨房也就盖起来了,你的目标就实现了。

如果你没有盖厨房这个目标,走在街上就不会注意砖块,也不会注意瓦片,甚至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为它有用。也就是说,两个人在同一条街上走过,一个有目标意识的人和一个无目标意识的人,其收获大不相同。年轻人要干一番事业,就如同盖厨房一样,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素材,创造有关条件,事业就会获得成功。请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确立目标,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道理虽然如此。可是,我曾多次树立目标,却没见任何效果,此事又如何解释?此种现象的出现,是你虽树立目标,但没重视。因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网状激活系统”。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太多了,如果这些信息都进入大脑,大脑就会爆炸,神经就会错乱。所以,只能有少量的信息进入大脑。什么信息可以进入大脑,什么信息不能进入大脑,完全由网状激活系统决定。网状激活系统认为,这个信息重要,就让其通过,进入大脑。它认为这个信息不重要,就将信息拒之门外,不让其进入大脑。典型的例子是小孩子与母亲,尽管孩子同母亲不在一个床上或不在一个屋睡觉,但晚上孩子稍微一动,母亲就知道孩子醒了,起来照顾孩子。可是,在同一个晚上,天上过飞机,楼下过汽车,噪声大的很啊,孩子的妈妈却照样打呼噜。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对母亲重要,孩子一动,网状激活系统马上让信息通过,通知妈妈照顾孩子。外面的噪音不重要,网状激活系统给屏蔽了,所以就听不见了。

网状激活系统,对人生目标具有同样的重视。你只是树立目标,没有强化它,也就不会引起网状激活系统的重视。所以,有关目标的信息和条件,你听不到,也看不见。过不了多长时间,目标就会消失,当然目标也就不会实现。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

大家都知道,自然科学错综复杂,实际上生命科学更加神秘。如果不了解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也就不会知道问题所在。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如何对待你的目标了。

有的年轻人可能会问,我对自己树立的目标高度重视,念念不忘,时时牢记在心,是否就可以实现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目标的确立,不但须要重视,还要讲究科学。目标确立得不科学,再重视、再努力,也实现不了。那么,怎样才算科学呢?这个问题涉入到诸多方面,下面列举一个方面供参阅。

目标的确立,有个幅度问题,幅度太宽,就难以实现。例如,你是搞人事人才研究的。如果有人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回答:“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人事管理专家”。懂行的人一听,就知道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事管理包括工资、福利、考核、奖惩、培训等等,样样精通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年搞工资研究,明年搞考核研究,后年搞培训研究。三五年过去了,哪样也不精深,别人懂得你懂,别人不懂得,你也不懂,怎称得上专家呢?目标太宽了,实现不了。如果将目标定得窄一些,假如你只搞工资研究,用不了几年,就把工资搞得一清二楚,别人说不清楚,你能说清楚,别人拿不出科学的工资改革方案,你能拿出,你不就是专家么,理所当然的专家。

但说的容易,做到难呀。难就难在一个年轻人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要将目标定得窄一些,就得放弃其他业务。但多数人往往舍不得,这个也要干,那个也要做;上班必须服从领导的安排,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怎么能只干一样事呢?如何将目标变窄呢?是的,这些问题都是实际情况。不过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决定八个小时(工作时间)之内,而是决定于八个小时之外。也就是在工作时间之内,你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就干什么,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在业余时间,将你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某一方面,就可以了。三五年就能干成一件像样的事。

如果在业余时间,也不能将时间集中在某一较窄的目标上,仍然放不下其他的业务,那就不好办了。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爬山何必背着船呢?”这里所谓的“船”就是其他的业务。爬山是你的目标,爬到山顶,目标就实现了,成为人才了。

可是你背着船爬山,怎能爬得上去呢?再说,船是过河用的,爬山背着船有何用呢?这也正是有些人,20多岁大学毕业,就背着船爬山,累得呼哧呼哧的,一直爬到60岁,奋斗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船放下,轻装上阵,爬山爬到了山顶,目标实现了,再返回来背上船过河去,你山也爬了,河也过了,两个目标实现了,你的事业不是获得更大成功么。这就是科学地确定目标的作用。

5.程序员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五

首先程序员的职业规划其实是对于我们的程序员的一种帮助,当然了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很麻烦,因为这是要话费很多的时间还有精力来完成的事情,有些时候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立的完成的,还的征求很多的意见,这是我们很难去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不去做的话,概念又不会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使我们的不断的努力,去探索,最后找到一条我们能够使用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记录下来就是这个职业生涯规划!

程序员的职业规划其实非常的简单,首先第一点,就是充实我们自己,当我们出生社会,还没有经历坎坎坷坷之前,就一定要有意识,如果自己不努力去做到一些事情,那么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的,所以这个时候一定的知识还有一些办办公中的经验是可以去学习的,并不是不能够去掌握,这是需要我们自己才能够掌握的,这个时候别人只是能够督促你去学习去成长,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学习中丰满自己!职业规划 软件开发职业规划如何写

那么程序员的职业规划第二点就是对于我们目前的职位的冲击,没有错,但是这不是一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是需要更多的努力的,对于我们的职位的规划,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年龄来计算的,有的时候可能会少一点,但是这也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了程序员的职业规划使我们每一个程序员都要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人能够逃避,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认真的对待还有对于程序员这个职位的努力,就算我们能够逃过这里,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说不定就不能够逃过了!

★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 职业规划模板范文

★ 职业规划

★ 程序员辞职报告

★ 程序员年终总结

★ 程序员学习方法

★ 程序员个人简历

★ it程序员个人简历

★ 程序员工作总结

6.程序员职业规划 篇六

文理分科与职业选择:

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我完成了从运营到开发的职业转型。我曾经是个标准的理科生,后来考北大无望后转文科,当然还是没有考上北大,包括后来考研。既然文理都学过,自然要吐槽下文理分科制度。这种干法肯定是错误的,从人自由发展来批判,叫单向度;从职业规划来讲,十几岁基本上都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从知识结构来讲,幼儿园到本科都是基础教育,研究生再分方向吧,所以基础教育文理都得学。在三流的大学念了影视新闻,基本是个不学无术的有志愤青,毕业后在互联网公司做了2年苦逼运营。我直到25岁,才有点看清未来方向。有点晚,也还好,谁的青春不折腾,谁的青春不迷茫啊。

我看到的方向是什么:

①人们内心千年来变化微弱,人类的需求在不断攀升;(参考中国文化口腔期)

②科技赋予人类超凡能力,科技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参考《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

如果要问怎样看清方向?我有三个方法:

①多看:像我毕业后做了一年多新闻,基本上把世界看了个大概,当然最经济的办法是看TED;如果还在上学的话,可以学学巴菲特的儿子,把各学科的入门课程看一遍吧,公开课资源很丰富哦。

②多尝试:我也换了几份工作,知道了不同岗位的差别,基本上那些不fashion的职位,就是各种不爽。职位的高低贵贱(自由度,健康度,成就感,影响力等等)做了才知道。推荐看《美国种族主义简史》《与机器赛跑》。

③问自己:有个流传很广泛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把自己的追求、想做的事写出来,直到写出那个让你痛哭流涕的东西。我没试过这个经济的方法,而是花了1个月疯狂的反思,疯狂到忘了吃饭差点饿晕在大马路上。有很多顿悟,一个星期都处在“巅峰体验”。你也想颠覆三观的话,推荐看《混沌》《失控》,身在天朝,很有必要啊。想选择走程序员的路,就看下《编程人生》吧,都是些先锋大牛的访谈。如果经过这几番折腾,还是找不到方向,那就定个三五年目标吧,边走边看,毕竟世界变化太大。要是两眼一抹黑,还偏要做个抉择,那多半会走到一条死胡同。文艺青年转型做程序员的大有人在,比如王强,不用担心学不好,只要把文艺青年浪漫放纵的个性改的更严谨。比如尝试时间管理就会让文艺青年改变很多。

*人文与科技的结合:

再说说文理的结合,乔布斯牛逼闪闪的说了这句话,我自己的思考是“科技的发展方向是由人们的内心决定”。不够屌是吗?同样,我还总结了“互联网就是加快有效信息流动”。哥不追求狂拽炫酷吊炸天,只讲究低调奢华有内涵,呵呵。这方面推荐《黑客与画家》、《IGod》。

*技术元素:

有个很现实的趋势,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越高。尽管科技带来了财富的增长,但那些没什么技术的岗位工资实际上没有增长甚至下滑。为什么呢?因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你用什么工具,和哪些尿性的朋友工作,基本就决定了你的效率、收成。要深入的话,就要搬出《技术元素》这本书了。不要拿传统的人文观念,瞧不起技术,技术不是神马玩意儿,技术在进化,在深刻的改变世界。

|温故而知新

|----

转型自然要从头开始学很多新知识,学习嘛,其实还是孔子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管你用今天的心理学实验,还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正就是要经常复习,最后是向别人讲一遍。我就是不爱复习,喜新厌旧,吃了很多亏,这个恶习直到现在还没改过来。

|番茄工作法

|----

*Pomodoro:

很多程序员喜欢一坐就是一天,其实人不可能十个小时以上都保持专注。我觉得很多程序员猝死,就是不注意节奏,不休息有关。依旧推荐番茄工作法。每隔25分钟就休息5分钟。《番茄工作法图解》把原理说的很清楚。

*GTD:

我买了一款时间管理软件,Doit.im,用了快一年了,感觉很棒。系统的时间管理,我觉得就是GTD了。这本书必读《Get Things Done》,不然你不会明白具体操作,也收获不到“快节奏,慢生活”。时间管理是门大学问,做得好就能出成绩,前阵子的清华学霸,就是在时间管理下做到的。我一直想做一款时间任务管理方面的软件。

*拖延症与完美主义:

我有比较严重的拖延症,比如说早就觉得学习编程,但是直到工作了2年才来学,拖得够久的。看书也是,大学时候没读什么书,拖到去年才有点计划的读书。更实际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本来定的四点半,结果1/3的早晨都拖延了1.5h。拖延症多半与完美主义有关,我也是多年信奉完美主义,结果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社会过不去。目前的心理学证明,完美主义弊大于利,乔布斯的非黑即白和完美主义不值得学习。事事追求美,当然就一直拖,像老罗的rom。今天软件开发也讲究敏捷开发,快速迭代,而不是闭门造车憋大招。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推荐《拖延心理学》、《精益创业》。推荐一篇天才黑客Aaron Swartz的大文章《HOWTO: Be more productive》(如何提高效率)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到了,不要跟自己对着干,我拼了,我要先完成最重要的事!这都是违背我们的天性的。

我们都是偷懒爱玩的,“拼”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擦,连学霸一半都不及;完成重要事情,要找个“更重要的”。

|早点去面试

|------

我有拖延症,所以直到毕业后才面试。其实应该早点去,比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就去。因为面试比想象的要漫长,如果你想找个好东家的话,估计要三周时间,面个10家以上。早点面试,也会让你明白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面试中学习,在面试中成长,比闷在宿舍强。另外面试装逼有风险,要装就要装到底!

|学点新知识

|------

我们讲的知识基本够用,资料也够多,但要找好工作,还需要自学一些,尤其是你准备的项目是个非课堂项目。比如

IntentService,LruCache,多进程,各种缓冲机制,四大组件的常见异常处理,Linux下的编程等等。找工作期间,少写代码,多看博客,记下相关的知识点、原理,能说出来,写出伪代码就可以。大公司很可能重视基础一些,所以要把Java基础和Android基础都复习一遍。如果要扩展的话,可以看下《疯狂android讲义2》《Head First 设计模式》。上班了再看《重构》《算法导论》。

好吧,就写到这里,庆幸有这样一个平台给一些迷茫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了方向,感谢瑜姐、铤哥、曹大神。。我大学的时候很看不起那些工作了三年还一事无成的师兄。但一不小心,我就成了那个师兄。。带点悲观的乐观或许靠谱点。有两种学习状态,一种是拼了,一种是玩票。我觉得一开始需要很大动力,像上战场一样,真上战场,心态反而要放松,像是打游戏。课表就像攻略,一路学习,一路斩杀,高薪妹子改变世界就是你打出来的宝物,多刺激啊。

最后,愿大家少走弯路,顺利就业,旅途愉快!

7.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 篇七

对于法官职业化的内涵,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 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即法官要形成独特的专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趋势。用职业化推动者肖扬的话来说, 就是指“通过一定方式, 逐步使法官职业形成一个拥有共同专业的法律知识结构、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 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和公正信仰的整体, 具有仅属于该群体的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而这种传统、气质又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能够确保法官具有抵御外界干预的勇气和能力。同时, 对引导、培养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起到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因为法官职业化是特殊法律文化基因的产物, 不能简单通过立法移植来实现, 而应该立足基层, 有的放矢。所以本文拟就我国目前基层法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以及基层法官职业化建设之道, 谈一些个人浅见。

二、我国目前基层法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 法官身份保障不力

汉密尔顿曾经说过:“就人类天性的一般情况而言, 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 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在任何置司法人员的财源于立法机关的不时施舍之下的制度中, 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立将永远无从实现。”中级以上法院的法官因其待遇优厚、行政级别高和生活条件好而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而基层法官因待遇低薄、行政级别低, 生活环境艰苦 (基层派出法庭往往在边远地带) , 而无法吸引和挽留优秀法律人才, 但后者却承担了大部分案件的一审工作。基层法官较低的政治地位和不体面的薪金待遇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法院的改革。在基层法官的素质未得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 在尚未建立起普遍的司法信任的背景下, 过多的提升基层法官待遇或许为时过早, 但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工作艰苦而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而行政机关工作相对轻松, 福利待遇好, 结果造成法官流失。适当提升基层法官的待遇, 保障应有的福利待遇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 法官职业素养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1.法官职业素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疑、难、新”案层出不穷, 而基层审判队伍中的大多数人, 已习惯于用陈旧的知识来处理新问题, 同时, 我国每年都有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颁布, 涉及到法学的许多专门领域, 势必造成案件处理的差错。因此,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基层法官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审判任务与审判力量剪刀叉的矛盾日益加大, 基层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适应新形势发展有差距。我们迫切需要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来完善自身的勤奋学习的法官。

2.业务知识考核流于形式。

近几年, 基层法院对干警的培训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但在培训中, 对“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标准落实得不够好。具体表现在:在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目前, 由于经费紧缺, 大部分经费投入用于解决硬件设施和办理案件上, 而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经费不足, 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培训工作上没有抓紧, 考试不严格, 往往是开卷考试, 答案雷同, 成绩没有区分度, 也未作为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既然缺乏压力, 也就没有动力, 最终不能达到提高干警业务素质的目的。

(三) 基层法院司法权威弱化

1.行政权威挑战着司法权威。

基层法院是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所设置的国家审判机关, 需要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 行政权威严重冲击司法权威。在地方政府、部门看来, 法院、法官的权力源于地方, 其权力的性质也必然从属于地方。从而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围绕地方的中心工作开展。

2.执行难冲击着司法权威。

大部分的案件都在基层, 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 严重影响了司法在人们心中的权威, 冲击着人民对司法的信任。不管执行力度大与小, 总有难尽如人意的的地方, 执行工作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基层法院对执行难问题已经无所适从。虽然基层法院每年都要针对执行难采取多种多样专项治理, 并进行措施、制度或机制上的创新, 尽最大努力来缓解和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最大限度的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但并未取得所预期的效果。

3.法官平民化弱化了司法权威。

基层法官与社会联系过分密切, 妨碍了法官中立观念的确立, 影响了法官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诉讼所涉及到的人们同法官通常有不同的社会距离, 与法官关系越近就会得到越多同情的回应, 而与实际的过错无关”。而我国一贯坚持群众路线, 这种思想路线也蔓延到司法领域。法官平民化, 致使从业人员内心难以产生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使群众对法官产生的敬畏之意也荡然无存。目前, 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要求在审判工作中重视调解工作, 调解成了法官的主要工作和考核的主要标准。一审法官如果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周旋, 其尊严和权威是很难树立的。

(四) 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表现在两个方面, 法院外部的行政化和内部的行政化。外部的行政化表现在法院的设置按照行政区域及行政级别设最高、高级、中级、基层四级法院, 法院级别套行政级别相对应于副处级地市级副厅级单位。上下级法院不是审级上的权力划分, 而是领导关系。随着反地方保护主义的成果突显, 法院明显地从地方保护主义滑向了行政化的阵营。最典型的便是上级法院庭长空降到下级法院当院长, 下级法院领导为降低发回重审和改判率, 相关领导及承办法官经常性地到上级法院请示、汇报案件。法院外部的行政化管理剥夺了当事人所能享受的审级利益, 使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关系变成了领导关系。上级法院的法官当然也就成了下级法院法官的领导。下级法院法官判案为减少风险不再严格依据法律, 而是要充分考虑不被上级法院改判。另一方面, 进入法院的第一个门槛是公务员考试, 这部分的人事权掌握在组织人事部门手里, 作为干部进行管理, 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行政化的意味。法官的选任实际上也是由当地党委所决定的, 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下, 政治权力影响法官选任无法避免。

基层法院内部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法院内部还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基层法官也有正科副科级审判员。全院干警相应地划分为院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干警。一级对一级负责, 庭长院长有权过问任何一个案件并可要求承办法官随时汇报案件。法院内部的行政化模式使同一法院的法官之间也分成了三六九等, 那么所谓的低等级法官就不可能独立审判, 他必须考虑领导的意见, 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 “严重影响了法官独立审判案件、牺牲了司法审判的外在公正性、导致法官之间的依附从属关系并导致审判工作效率的低下”“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却导致审判的秘密化和暗箱操作。整个审判的结果不是由当事人亲身参与并看得见的庭审活动的决定, 而是由人们所看不见的某些人在背后控制和操纵的结果。如果认识到这一点, 人们就会产生被愚弄的心情, 失去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中, 法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素养根本无由产生。法官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以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为本职, 全然忘却了法院是社会纠纷的裁判者,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法院 (法官) 公平、正义、中立、独立、被动的司法理念也无由产生。

(五) 职业法官员额确定、选任制度缺陷

纵观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 作为国家司法权威象征的法官, 由于职业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员额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要确保法官的高素质, 就应当合理界定法官的员额。改革之初, 对职业法官的定位是专司裁判。而实施下来的结果是, 职业法官并非专司裁判, 立案庭是不裁判或基本不裁判案件的, 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更是远离案件裁判案件。如果说法官员额也是一种资源的话, 那么, 这些人占据了法官员额而不履行或基本不履行法官职务, 这是不是资源浪费呢?

从世界范围来看, 职业法官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英美法系模式, 其特点是注重遴选对象的法律实践经验, 贯彻精英、年长原则;二是大陆法系模式, 其特点是极其严格的法律专业化学习和考试, 尤其以考试为显著特征;三是日本特有的混合型模式, 其特点是严格的考试和司法实践并重原则。”不管采用何种选任方式, 其首先考量的是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要求来控制法官数量, 实现法官精英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25条规定, “实行法官定额制度, 在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审判工作量、辖区面积和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在现有编制内, 合理确定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员额。”可见, 我国职业法官的选任是先确定数量, 然后在现有审判人员中选任。这样选出的法官要保证精英化必须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符合职业法官标准的后选审判人员数量不小于拟选任的职业法官数。但是这种选任方式只能实现法官数量上的精英化, 并不能保证选出的法官都符合职业法官的标准。法官职业化必然意味着法官精英化, 精英化的法官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 深厚的法律功底, 优良的分析判断能力,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 现行的职业法官选任方式并不合理, 其只能在数量上保证法官精英化, 而在质量上离法官精英化尚有距离。

另外, 在法官职业化改革试点过程中, 大部分法院都宣称他们的职业法官遴选经过了严格的程序, 如“申报者报名、笔试、业绩考评、竞职演说、民主测评、院党组决定、公示、任命”。在这一系列程序中, 其实最关健的还是院党组决定, 如果说打分的话这个程序占的比分最大, 且不公开。

三、基层法官职业化的制度应对

(一) 完善全新的基层法院经费保障体系

1.基层法院经费供给上划。

全国设立两级供给体系, 基层法院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由省高级法院下划、分配经费。在客观测算、真实需求的基础上, 做到按需分配。

2.完善法官工资保障体系。

韦伯提出, 现代官吏集团是一支高度素质化的专业劳动力, 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各有专长, 若没有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 可怕的腐败将给这个集团造成致命的威胁, 甚至国家机构纯粹技术性的功能也会受到威胁。“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是司法改革的根本问题”, “司法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钱、人”。如果在经费和人事问题上仍然依赖同级政府, 改革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夭折。在当前的国情下, 应当主要依照法官等级确定薪金, 可高出国家公务员薪金的2-3倍, 并逐步过渡到纯粹依照法官等级来确定薪金。

(二) 建立独立的法院系统管理机制, 理顺基层法院内部管理制度

1.对基层法官的管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使基层法官摆脱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管理, 彻底划分出法官与公务员的身份界限。

2.取消基层法院合议庭制度, 取消庭长设置, 实行独任法官制, 为每位独立法官配备必要的法官助理和工勤人员。

3.构建基层法院六大系列, 即法官系列、法官助理系列、书记员系列、执行员系列、行政后勤系列。

通过这种精细化分层管理, 可以将审判事务与执行事务、行政事务区别开来, 大幅缩减法官编制。通过科学、合理地对现有法官进行定额, 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担当行使审判权的重任。具体制度设计上, 法官助理比照公务员进行管理, 对于司法行政人员按照公务员进行管理, 书记员和法警实行各自的单独序列管理, 逐步弱化和取消庭长、副庭长一级的职能, 区分普通公务员和法官, 将从事后勤、服务、财务等与审判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员与法官区分开来, 在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从而实现有限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4.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员额。

考虑到基层法院处理同样数量案件的工作量要比上级法院的工作量大, 在确定法官员额时应给予基层法院以一定的倾斜。考虑到基层法院处理一审案件, 花费在事实认定上的时间较多, 要适当增加基层法院法官员额, 以适应基层法院的司法任务需要。

(三) 准确定位基层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权威

一要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党领导方式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司法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基层司法的方式;正确处理基层司法与行政的关系,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二要强化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基层法官最多的接触老百姓, 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法律信任和尊重。“法官最大的耻辱就是枉法裁判。一个对法律不忠的人、一个法律的背叛者, 是没有资格担当法官重任的。”法官不仅要服从现有的法律, 更要服从法律的基本价值——正义和良知。

三要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优良的条件, 有力的提高司法效率。

四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显示司法魅力、树立司法权威的根本途径。司法公正是基层法院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人民法官追求的终极目标, 更是显示司法魅力、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根本途径。

(四) 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官的任职和退休制度

1.设立独立的法官遴选委员会。

任命或选举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参加, 听取律师协会或法律专家对候选人的专业、执业、, 人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采用公开听证会制度对法官候选人的资格能力进行审查, 再向社会公开, 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周围群众对法官候选人的评价后予以任命。

2.提高法官任职年龄和退休年龄。

首先应提高基层法官的任职年龄。基层案件很多涉及事实问题, 往往需要法官高超的调解能力, 根据法官职业的特点和一个人生理、思想成熟的规律, 担任法官应以年满三十周岁以上为宜;与此同时, 要相应地延长法官的退休年龄。当然, 在近期看来, 最重要、最便利和最有效的普遍提升法官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措施, 可能是适当加快法官的更替。但从长远来看, 提高法官的任职和退休年龄将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职业法官从来不需年轻化。真正意义上的法官一直都是属于经验、老道、智慧。

(五) 建立严格的法官考评机制, 保证基层法官的素质

1.基层法院现有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有必要对现行的法官队伍进行再选择。

有学者提出, 对现有法官进行专业知识考试, 合格者重新任命, 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法官队伍。对于不符合法官任职条件或不适合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 要及时调离审判机关, 保证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法官队伍中的潜在不合格者怎样被置换出来, 如果按照自然淘汰,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这显然不太现实。

2.要建立严格基层法官培训考核机制。

要建立终身制的法官教育档案, 用来记录接受培训的经历、成绩及表现等内容。避免形式培训, 所有培训要进行闭卷考试, 考试不合格的, 暂停履行审判职能, 经补考不合格的取消审判员资格, 确保培训质量。参加培训情况应作为法官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 作为任职、晋级、续职的依据, 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取消任职、晋级或续职资格, 形成培训与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在培训机制上, 要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 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

(六) 建立基层法院复合型和专家型法官互补制度

北大王晨光教授在分析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局限后感叹:“中国如此之大, 情况如此复杂, 发展如此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仅仅靠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这一条路似乎无法适应中国的现实。因此在坚持职业化和精英化的主导方针时, 我们应当认识到其中的局限并考虑有针对性的补充方案和多样化的制度设计。”目前大多数基层法官是基本具备了法官职业的基本要求, 是承担着艰巨审判任务的中坚力量。基层法院目前解决的纠纷数量多, 但案件相对简单, 多集中在几大类型, 以民事案件为例 (民事案件无疑为基层法院案件大头) , 多集中在婚姻类、侵权类、债务类案件。基层法院法官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事实认定问题, 而非法律问题。而事实问题认定主要有赖于法官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司法技巧、技能的掌握, 而非法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但随着社会发展, 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 基层法院的案子

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很多设计法律中间地带, 法官在法律适用、法理精神、审判技能等方面也应当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 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与审判方面应有专门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能力, 且还应当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文字水平。为此, 基层法院也需要专家型法官。

培根的比喻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倍加重视:“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法官如果不正当履行、或者不能够履行依法独立审判的职责, 司法就会失去其公正性, 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因最后一道防线的崩溃、因水源的污染而彻底败坏。司法的本质要求法官必须是一门精英的职业, 法官职业化建设必须要依靠精英化的策略来完成, 坚决抛弃以往平民化的做法, 坚定不移地推行法官职业精英化。因此, 应精简分流现有法官队伍, 具体设想是:凡经法定程序任命的现有法官, 按“老人老办法”原则, 均认可为法官, 保留现有的职级和待遇。将现有的法官进行分类, 根据审判性质和程序特点设立行使不同职权的专门法官, 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其余的法官视其所长, 可确认为立案法官、调查法官、调解法官等, 主要从事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除调解法官就其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可以行使有限的决定权外, 均不得行使裁判权。

参考文献

[1]肖扬.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 .人民法院报, 网络版.

[2]汉密尔顿 (美) 等.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0.396.

[3]郭丹, 王肃元.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法制日报, 2001-9-23.

[4]波斯纳 (美) .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159.

[5]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35-137.

[6]韦伯 (德) .钱永祥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 1998.67.

[7]王国庆, 马海翔.审判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之探讨.法律适用, 2002, (8) .

[8]贺日开.论司法权威与司法改革.法学评论, 1999, (5) .

[9]许前飞.论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法治基础.中国司法评论, 2002, (1) .

[10]王晨光.对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再思考;苏泽林.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41.

8.“职业搞手”的新新谋生之道 篇八

2006年的夏天,22岁的湖南隆回县人张雨宁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然后南下深圳,文秘专业本科学历的她踌躇满志,心想找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在话下。

然而深圳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遍地黄金俯手可拾”,举目无亲的张雨宁栖身于“10元旅店”,每天早出晚归地奔波在各个人才市场推销自己。最初,她雄心勃勃地盯着那些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投递简历,结果不是让她回去等消息就是杳无音信,等她明白自己走进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时,日子已哗啦啦地过去了一大片,钱包也瘪了下去,别说是住宿,就连吃泡面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张雨宁迅速调整求职方向。几经周折,她终于在2006年8月底找到了一家才十几人的小公司,任职前台文员。满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要步入正轨,可很快张雨宁就高兴不起来,本来说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可加班加点却成了家常便饭。老板的话就是圣旨,不容任何员工违抗,可想而知,那样的工作环境要多压抑就有多压抑。

不单是自己有这样的烦恼,张雨宁慢慢发现,在深圳有相同遭遇的年轻人不计其数。

2006年圣诞节。同事带她去参加平安夜的聚会活动,并告诉她,这是彼此熟悉的聚会圈,一般没有熟人介绍不会接纳陌生人的,消费是AA制。在聚会上,张雨宁认识了一帮朋友,唱歌、跳舞、猜拳喝酒,一帮年轻人快乐地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回去的路上,张雨宁在思考。熟人之间有聚会,陌生人之间如何开办相互交流认识的聚会呢?组织这样的聚会,肯定能受到深圳年轻一族的欢迎。这一刻,她脑海中涌动着创业的念头。

借鸡生蛋网上建立自己的俱乐部

于是,张雨宁试着到“深圳之窗”等一些网站的聊天论坛上去发布组织聚会的消息,一开始,还是受到了一些网友的热捧,有的说去品味美食,有的说去爬梧桐山,有的说去西冲探险,众说纷纭,无法统一意见,结果便不了了之。

初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张雨宁的斗志,她锲而不舍地在一些论坛上发布自己将要筹备活动的消息。终于在2007年1月的一个星期天,她组织的第一次“登高望远——征服梧桐山”的活动如期举行了。十几个在网上认识的网友在梧桐山脚下碰头、相识,然后一起攀登梧桐山。活动让大家很开心,不仅认识了新朋友,而且在户外的活动中释放了自己,工作中的压力得以消除。

张雨宁通过这样的活动同样得到了减轻压力、舒缓情绪的快乐功效,她变得越来越热衷于组织类似的活动。2007年2月底,她又组织了一次网友南澳岛探险之旅,聚会实行AA制,每人100元,除去饮水、就餐后,还剩三百多元。张雨宁要退还给大家,大家执意不接,说是张雨宁在前期打了不少电话、费了不少心思,就当是大家的一点心意呗。

拿着这钱,张雨宁心里活动开了,如果每次活动精打细算,收取的活动费都可以略有节余的,这不是一条很好的兼职之路?恰在这时,2007年3月深圳一家“约好网”站开业,这是一个专业提供交友、活动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俱乐部,不收分文。

这样的好事张雨宁岂能不紧紧抓住?她明白“借鸡生蛋”的道理。2007年4月,她在“约好网”创建了两个俱乐部——“都市夜归人”专门组织就餐、泡吧、唱歌、跳舞等都市夜生活活动;“玩的就是心跳”则以户外徒步旅游、探险等活动为主。这样一个专业吃喝玩乐的网站,聚集了大量“物以类聚”的爱好者,也为张雨宁的俱乐部聚集了人气。

风生水起做个“职业搞手”前景光明

有了俱乐部,张雨宁如虎添翼,在2007年五一的黄金长假中,7天共组织了4场活动,“都市夜归人”和“玩的就是心跳”各进行了两次活动。

长假忙完,张雨宁已是疲惫不堪,刚上班免不了“长假综合症”,因此被老板狠狠地责骂了一顿。这回的张雨宁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忍声吞气了,潇洒地交上一张辞职报告飘然走人,做了自由人。没了工作的张雨宁一点也不慌张,组织网友活动已经让她尝到了甜头,一般一次活动下来能够节余三五百元,仅在五一长假她就挣了将近两千元,她决定专业从事“线上召集,线下活动”的俱乐部活动。有人把她这种工作方式称为“职业搞手”,意指以搞活动为职业。

五一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张雨宁认为大家刚刚玩够了,因此没有组织活动,没想到一些新加盟的网友不断地催问她活动的行程,她就是想偷懒都不行呢。当然,也不是每次活动都应者如云,如果是十多个人的活动,劳心费力不说,活动下来的利润也只在100多元,很多俱乐部都不愿意做。张雨宁倒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和网上的其它俱乐部联系,两个或三个俱乐部一起策划、组织活动,活动规模大了,团友多了,利润自然就增加了。

2007年7月的一个休息日,张雨宁组织了一次坝光海湾捕鱼行。在海湾可以自己动手撒网捕鱼,吃着自己捕来的海鲜,那种滋味羡煞了多少没有参加的网友。但是参加的网友还是表达了他们的不满:这次活动男生30多个,女生才几个而已,严重的男女搭配不当。原来,不少年青人出来游玩是带着交朋友以及发展恋情的目的。张雨宁此后学乖了,以后的活动尽量地让男女比例平衡。针对女生一般较少参加陌生人活动的特性,张雨宁采取收费倾斜措施,比如男生100,女生50就可以了,一些室内的酒吧聚会。女生还可以免费参加,极大了调动了女生的活动兴趣。

没过多久,有些网友就反映活动要么就是吃喝,要么就是上山下海,没个新意。张雨宁开始琢磨了,她把室内比如酒吧的活动定义了一个个主题:“红酒之夜”、“单身男女派对”、“约会星巴克”、“杀人游戏”……每个活动一个主题,招徕不同的爱好者;对于室外的活动也制定了一个个相关的主题:“徒步旅游”、“海上冲浪”、“荒岛探险”、“篝火晚会”、“定向越野”……追求的是户外活动的刺激。同时张雨宁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一些“逆反性活动”,如“夜登梧桐山”、“海滩睡衣派对”等,白天的事晚上做,室内的聚会海滩上举行,活动别有情趣,让参与者惊喜连连。为了聚集人气,张雨宁还推出免费活动,在周五的晚上进行“上沙——红树林——竹子林——车公庙——上沙”徒步运动,全程20公里,时间三小时左右,目的是“常规体能运动,为走向山野做好准备;感受深圳的夜色,感受夜行的畅快。”活动的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让张雨宁的俱乐部知名度急剧提升。

别以为张雨宁的收入就是靠组织活动剩余的费用,其实这些费用都有一定的额度,收的费用太高,人家不来;收取后如果太压榨开支,队员们也会反感。张雨宁想到了开源,因为“都市夜归人”经常在两家酒吧举行活动,她和酒吧谈妥了合作,每次张雨宁的俱乐部在酒吧消费,按10%的回扣提成给她。这是双赢的好事,酒吧方爽快地答应了。同时,在俱乐部的网站上有两块小小的广告位,张雨宁也发展了两个客户刊登。每个月固定有1000多元的收入。

如今,张雨宁每天上上网,跟网友聊聊天建立感情,每个周末举行2~3次活动,潇洒自由。从最初只节余活动费收入2000余元,到现在活动费、提成、广告的多项收入已经达到每个月5000余元,轻松进入都市白领一族。

上一篇:创先争优--杨村乡一人学一技活动总结下一篇: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