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篇)
1.《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布置学生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每一首诗,就是用语言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美读
1、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感情基调。
⑴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点评。教师总结诗歌朗读技巧。
多媒体显示:
①节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按意义划分,就要先弄懂诗句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和韵脚要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诗中的“空”“翻”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过”“春”也要重读,以体现古诗的音韵美。
③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病树前头↗万木春↘。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⑵学生自行朗读《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潼关怀古》,进行竞读。(涉及到的字音、节奏等给予及时点拨,竞读以鼓励、肯定为主)
三、畅谈
1、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在前合作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诗人生平;诗、词、曲的特点)
2、教师补充、小结
多媒体结合学生谈及内容出示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3、学生自主谈对各诗词曲大意的理解,教师引导纠正。
4、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第二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析
合作探究,赏析积累名句。多媒体显示: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三、感悟
1、学生交流:各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4、体验反思:
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品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小结
五、作业
1、巩固古诗的背诵默写。
2、将体验反思的练习整理成文字。
【板书设计】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永史诗)
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过零丁洋》(述怀诗)
首联──回顾一生丹心垂史
颈联──深挚沉痛追忆过去
颔联──国破家亡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慷慨
《水调歌头》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情景交融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不应有恨
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趣盎然
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潼关怀古》(咏史诗)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2.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篇二
科 目:语文 年 级:八年级(下)主备教师:李金红
参加讨论教师:李成荣、苏泽宝、普增玉、王林、李旺华 备课时间: 讨论时间: 备课组审批: 教科处审批:
温馨寄语:青春是生命的光彩,正视匆匆溜走的的时光,欣然面对每一个不可重复的今天。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前置
1.了解刘禹锡。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朗读、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3、朗读、探究《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朗读、探究《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这三首诗,体会各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研读《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2(2)了解背景:《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品读这首词.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研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两个层次:凭吊潼关古迹;抒发兴亡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补充材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3.《诗词曲五首》重点难点分析 篇三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来郁积心头的苦闷和愤懑之情,表达了对旧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前途的无限希望。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对仗工整,语言铿锵,富于哲理,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对仕途的失意,抱负的落空,表现出不甘沉寂的阔大胸怀。现引用这两句诗,常赋予其新的涵义,喻指任何腐朽没落的势力,都不可能逆转历史发展的潮流,新生力量必将欣欣向荣,茁壮成长。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及豪绅。作者在诗中指责商女,实是指桑骂槐。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值得玩味。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前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物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个性和典型意义,同时照应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铺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闻笛赋:指晋间秀所作《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烂柯人:柯:斧头柄。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待到局终,才发觉手里的斧头柄已烂掉了。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去,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借以表示自己这次还乡,家乡已人事全非。
病树、沉舟是自此,意思是自己虽然屡遭贬谪,不中用了,但新人物大量涌现,令人高兴。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历史遗物引发出深沉的感慨,旨在表明周瑜打败曹操,只不过是侥幸的成功罢了。这里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周瑜因得东风之便而成功,诗人不得东风之便而难以施展抱负,岂不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以饱含血泪的语言,悲愤壮烈的情怀,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抒发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这首词序中说兼怀子由,意思是说兼有对苏辙的怀念。当然,本词不仅是怀念兄弟,甚至抒发的感情也不是手足之情。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生,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以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4.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四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什么?潼关怀古,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 学生读。
【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他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 山河表里
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
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两个字矛盾。(解读聚和怒)
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地势非常?险要,潼关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 宫阙
宫阙是什么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殿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让你们班级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到一百年就毁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阙怎么又变成土了。
◆踌躇
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 《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 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就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A、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B、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 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
亡,秦汉宫阙废墟堆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是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如何?
二、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
那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文章,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听录音。
三.古诗创译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5.《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表达了什么感情?蕴含着什么哲理(重点)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C、全诗表达了思想感情
《赤壁》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诗歌的主旨?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颈联中的两个“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课文翻译C、回答下列问题:
1、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对元曲的简单了解C、课文翻译D、回答下列问题: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如何赏析这句话
2、“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6.《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古人的忧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学习重点
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学习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教学方法:五环十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 导学与质疑(一)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的成就享誉文坛,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2.明确教学目标 3.指导朗读
4.分发自学提纲与自测题(见学案一)
(二)质疑
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不理解的诗句在课本上或存疑本上做好标记,以便于课堂上请教解决
探究交流与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 《过零丁洋》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并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Ⅱ 展示与评价
1.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赤壁》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三、学习《过零丁洋》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Ⅱ 学生代表展示研讨结果,师生共同评价优劣。1.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学习《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B 朗读指导
C 阅读欣赏: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前小序交代写作时间、背景、意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寥,乃望复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身处逆境,未忘君恩。转念遭际,莫名寒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 解,明哲保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五、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A 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7.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七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包含五首古诗词。学习这五首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文字虽然浅显,但诗的主旨对于七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2、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3、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车马喧(xuān)见(jiàn)南山 润如酥(sū)塞(sài)土燕脂(yān zhi)凝夜紫(zǐ)提携(xié)
二、学习《饮酒》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走近作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悟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
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走近作者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标举汉魏风骨,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二)背景简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整体感悟
1、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走近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整体感悟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
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课堂小结 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
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默写前面三首诗
二、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三)整体感悟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四)课堂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走近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二)体裁简介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三)整体感悟
1、指导学生朗读。
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四)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明确: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明确: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明确: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四、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怎样阅读古诗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教学反思】
8.《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蓟”“鹧鸪”等字。
(二)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人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涕泪:眼泪 却:再、还 漫:随便 青春:美好的春天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乐曲,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部地区(叛军的老巢)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③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比较阅读:可选诗人表现安史之乱的诗歌。)⑤诵读巩固。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激趣导入:
(1)用幻灯打出下列词语:
野草 涧水 树林 黄鹂 春雨 小舟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2)点评学生的描述,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山水画,旁边注一小诗:《滁州西涧》
2.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指名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诵读巩固:结合图片,当堂背诵。
(四)学习《约客》
1.导人: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2.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3.品读鉴赏:
(1)刚品读了一二一首写景的诗歌,再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4.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心烦、焦急、失落、无奈的心情。(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如梦令》《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
1.导语:你了解李清照吗?你读过她的其他词作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晕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2、(1)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答疑。
3.品读鉴赏:
①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夜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丫环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丫环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②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③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比较阅读:可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比较。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全诗。
(二)学习《菩萨蛮》
1.导人:刚学完一首婉约词,再来体会一下豪放词又是何种味道。
2.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可怜:可惜
(2)简单解题。《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本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全首词的节奏美。
提示: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4)熟读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决心。
(3)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9.《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九
第七单元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望
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10.《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新人教版
【目标定向】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⑴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⑶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⑷ 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⑸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⑹ 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
⑴ 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⑵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⑶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⑷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⑸ 抒情诗、赠答诗
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 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第二课时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4、课文注音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三、解题
1、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⑵ 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⑶ 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⑷ 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⑸ 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⑵ 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
⑴ 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⑵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
⑴ 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 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 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⑶ 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
⑴ 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 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⑵ 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第三课时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09-07
人教版初中古诗五首教学设计09-04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设计10-19
小学古诗词教学06-18
诗词《赠汪伦》教学实录08-26
诗词吟唱教学的意义09-19
古诗词诵读教学10-07
古诗词抒情方式教学设计07-13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教学设计08-23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