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2024-08-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精选12篇)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网络技术方向、信息安全方向)

主要课程: 汇编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Java高级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电子技术、局域网与组网技术、TCP/IP与广域网、Linux基础及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安全概论、现代密码学、入侵检测与安全扫描、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信息安全技术、容错与可信恢复技术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工程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工作,或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模拟和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技术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算法与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行政、教育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信息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现代制造业、通信行业、IT企业从事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通信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二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 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活动, 而诸多中职学校中都存在着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问题, 表现的较为随意, 所具备的章法也不够完善, 难以实现规章的有效遵循。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 就要求学校依据自身的诸多特点, 对具体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 并将具有特色的学习内容与课程知识相结合, 有效促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1.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规律都能够作为重要依据, 来促使课程体系的良好设计, 同时还要注重学科知识组织结构的层次, 在多种因素综合结合的过程中,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实施进行完善。

2.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设置, 进行两个方面内容的选取时, 不仅要贯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注重与实际过程的联系, 必须注重课堂与课外的共同学习, 有效的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充分展现学科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内容, 以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外, 还拥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 并不是专业知识理论的全面灌输, 而是在理论知识具备的同时, 联系实际兼顾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培养, 才能真正完善课程设置的同时, 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专业课程的完成是必然的,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 还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 有效指定学生专业发展的方向, 并以此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 以便科学合理的促使学生自身特点、能力、兴趣的有效结合, 充分发展学生的更方面优势, 使学生的发展和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够得到共同促进。

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

(一) 课程设置基础与活模块方向的转变

实际上讲, 中职学生的知识面并不宽广, 完成学业的他们在日后的就业中也会面临许多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综合化职业的形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 就要促使课程设置的设置应该能够更加宽广的进行专业的全面覆盖, 而加宽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面, 就势必形成了课程设置的有效方案。另外, 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使更多的人认识到, 作为现代的就职人员, 不仅要具备语文、数学、政治等传统的基础知识, 还应对包括职业道德、微机、外语、法律、能源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 人的教养与品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的教养有所缺失, 对于职业道德的教育就出流于表面。对此,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对能够激发潜能和提高素质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 包括有演讲、礼仪、文艺、美术等。只有学生获得的基础素质较为宽厚, 才能有利于他们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课程的编排, 以若干中心进行划分, 促使知识模块的多个形成, 并实现模块之间的充分结合和相互促进。

(二) 依据学生从事工作的具体任务对课程进行设置

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 是基于企业实践而言的, 其对学生职业成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对重要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市场的主要变化, 对其具体事项进行实施。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对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都能够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设置, 但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不完善, 犹如大学课程的简化形式, 而中职学生应具备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培养却有所不足。同时, 一些课程内容并不能紧跟技术的更新、发展进行设计, 专业教育所应具备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容也非常的少。这样一来,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并不能良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使得学生问题处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 就职业的技能培养而言, 并没有将维护管理经验、安全性措施、文档规范、职业性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如团队精神、管理技巧、市场观念、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影响, 使当前中职学生与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所脱节, 在具体的IT行业的工作中, 也很少有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要求。

(三)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的快速,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就应该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不断的培养, 同时促使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这一方面, 中职教师就应该具备有终身学习的重要理念, 还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注重和学习。在学生培养技术专业的过程中, 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除了必须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对自身传统的学习观念进行转变, 要熟知知识虽然重要, 但方法的良好应用更为重要, 同时还要注重对思路、问题、体验的认识, 和结论、答案、接受比起来, 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要重要的多。另外,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引导, 必须借助多种途径对相关的专业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线索和方式, 促使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逐步拓展, 进而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结束语

以计算机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专业性的科学课程, 其所涉及的研究范畴非常的广泛, 且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和全面。为此, 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 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时, 就要以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特点为重要依据, 实现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三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

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无论开办哪个专业方向,都可以在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课程,形成“必修课程”集合(完整覆盖《规范》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当一个学校希望开设多于一个专业方向时,教学资源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个学校要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造为“信息技术”方向,许多已有的课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对多数学校产生直接的帮助,也盼望各个学校在实践中基于《规范》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四

Tel: 137 **** 5624Email: ****20042008@gmail.com

——————————————————————————————————————————  个人概况

性别:男出生年月:1986年11月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大学

——————————————————————————————————————————  教育背景

2008.9—2011.6硕士 **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修课程如下: 算法类:高等计算机算法、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

理论类:面向对象与构件技术、现代软件工程、程序理论

应用类:计算机图形学、计算几何、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底层类: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

2004.9—2008.6学士 **大学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课程如下: 计算机类: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及程序设计、通信与计算机网络、Oracle数据库

技术、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类: 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  获奖与证书情况

1.通过大学英语六级(CET-6)

2.2008-2010(研究生阶段)获半额奖学金

3.2004-2006(本科生阶段)三次获“校级三等奖学金”

4.2006年12月获Sun 公司的Java程序员认证(SCJP)

——————————————————————————————————————————  专业技能

1.熟悉C/C++、可以看懂汇编程序以利于C/C++开发;

2.熟悉Java语言,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参加系统的Java培训;

3.熟悉C#语言,研究生期间有2-3年.NET平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4.熟悉网络基本原理,对OSI模型与TCP/IP协议有一定理解;

5.拥有扎实的操作系统、算法、数据结构、设计模式等基础。

——————————————————————————————————————————  项目经验

1.大冶立式砂仓充填控制系统(.NET+WinCC):2009.11-2010.01

 项目概述

一级系统:根据现场仪表测量的信号,利用西门子的Step7软件,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最终的结果显示在利用WinCC组态软件开发的监控画面中。二级系统:通过PLC数据采集程序,将一级系统中的实时数据采集到二级系统的数据库中,根据每秒钟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每天的报表数据,供用户在二级系统中查看;同时还提供按天、按月统计各种关键数据的图形统计模块。

 职责描述

管理协调一级和二级系统的开发工作。开发联系一级和二级系统的PLC数据采集程序、二级系统的报表和统计等关键模块,对二级系统进行集成测试。负责整个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升级。 项目成果

项目通过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验收,2010.1正式投入使用。并于2010.5通过国家安监局验收。

2.中冶长天基于MAS的烧结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Java+JESS推理引擎):2009.7-2009.10  项目概述

在中冶长天烧结综合专家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利用JESS推理引擎来实现基于Java平台的烧结生产专家系统,主要包括烧结生产异常诊断平台、烧结生产作业指导平台。

 职责描述

根据专家系统的特点,完成中冶长天基于MAS的烧结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建设规划。 项目成果

该系统已经在韶钢第六烧结厂运行,并于2010.4通过中冶长天专家组的验收。

3.创智新程教育平台(Web Service+.NET):2009.3-2010.07

 项目概述

为创智新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软件教育机构)开发集市场、绩效和教学等一体化的企业管理平台,以支持公司的整体运营及业务管理流程,增强企业管理效率及执行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职责描述

负责教育平台核心的教学管理相关模块的数据库设计,教学管理相关模块的开发、集成测试。并于2009.2至2009.5到创智新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系统现场部署、培训与维护。长期负责教育平台的系统升级工作。

 项目成果

创智新程教育平台于2009.9正式投入使用,现已通过创智新程公司的初验和中验。

4.孝义铝矿安全标准化系统与信息化平台(C/S+B/S):2008.7-2008.10

 项目概述

为孝义铝矿创建一套完备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的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达到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目的。

 职责描述

参与系统设计,负责数据分析统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参与系统的集成测试。

 项目成果

该系统已经成功在山西铝矿内部运行,并于2009.1通过终验。2008.12该系统被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足以证明该系统在全矿山安全标准化方面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 自我评价

1.在开发过程中碰到的任何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或技术

路线;

2.对新技术敏感,有较强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对陌生的事物或技术,都能够尽快掌握并逐步吃

透;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篇五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1.计算机基础专业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这些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必须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潜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推荐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2.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理工科交叉而衍生的计算机专业很多,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等。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就业面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宽得多,不但适用于IT领域,也适用于数学领域。推荐院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深圳大学2)自动化专业: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归并了多个自动控制领域专业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并立足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控制这一新兴

应用领域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是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基础和优势。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业要求与就业方向:这是一个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构成的专业,就业面涉及到教学、商业、网络开发、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就业率高达95%以上。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能够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能够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发展趋势

截至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需求分析

1.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目前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证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超多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2,数控人才需求增加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六

职位名称:助理 ; 行政文员 ; 网络编程 工作地区:其他 ; 待遇要求:1500元/月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普通话 一般
计算机能力: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
综合技能:熟悉办公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能独立完成网站建设等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1993年9月 - 7月向阳小学小学
199月 - 7月西溪初级中学初中
209月 - 7月遂溪县第三中学高中
209月 - 206月湛江师范学院专科
2008年9月 - 207月东莞理工学院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东莞市威保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09年12月 - 2010年3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办公设备、文化体育休闲用品、家居用品
担任职位:资料员
工作描述:报价,核对资料、资料整理、归档和转发,物料卡制作、打印复印等
离职原因:毕业设计
 
所在公司:万确企业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10年7月 - 2010年2月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文员兼采购
工作描述:,主要是负责开发供应商、收集潜在供应商信息、持续开发新供应商、询价、比价、订样以及下采购单、执行采购单的下发、物料验收及跟进订单的完成情况,考勤、实物帐、以及WORD、EXCEL文档的处理、邮件的`收发等,会议记录及更新新产品开发进度表;考勤表及调休表等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本人熟悉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熟悉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能应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独立完成网站的建设,独立完成《基于WEB的教学工作量系统的开发》。性格热情随和,真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有团队意识,服从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能迅速地适应各种环境。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希望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实和完善自己,更好的把握发展的契机。
发展方向:计算机软件开发、测试

网站编程

人才资源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七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计算机已经形成一门学科。由于我国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时间较短, 在很多方面缺乏经验, 导致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体系的逐步完善,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1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过度重视核心学科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过度重视核心学科。在对核心学科进行设置时, 往往都是选择一个点来进行教学, 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这样就容易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局限, 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步伐不相符,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1.2 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

我国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 而且缺乏教学经验, 专业课与理论课程不协调, 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经验和能力, 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时间较短, 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较少, 而且理论课程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关联不大, 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安排不合理, 所划分的种类较多, 课时较短。

1.3 课程标准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不明确, 这将严重抑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使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的教材, 主要通用于所有高校的;而另一种是高等院校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 自己编制。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缺点, 那就是忽略了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视, 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2 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 很多高校存在专业核心课程不够清晰、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容易造成企业方面不能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课程。对此, 必须制定IEEE/ACM CC2004计划, 规划专业方向, 尤其是要明确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可以制定专业课、专业基础、公共平台这3个模块, 模块方向应注重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其中, 还要设立四大系列课程, 即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理论。

2.2 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增加对课程的了解, 进而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所以, 高校必须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音乐、书法、高等语文等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并开设不低于10分的学分机制。同时, 学生还要参加实践活动, 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2.3 教材建设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组成要素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程, 具有一定的信息性与技术性, 能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实现学科的有效渗透。在教材建设方面, 高校必须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教材。近年来, 我国很多出版社已经引进了许多新的教材, 这些教材均由计算机精英所著,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与操作性。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 如果实行封闭式保护, 那将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限制作用, 导致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不了解, 毕业后不容易适应社会的情况, 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都会四处碰壁。所以, 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 至关重要, 必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新兴学科, 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经验较少,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高等院校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要对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进而实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孟庆伟, 刘婷.新升本科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4) .

[2]王立新, 李晓.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20) .

[3]郭麦成, 赵广峰, 李华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9 (29) .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 篇九

1、计算机系统结构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3、计算机应用技术

4、计算机软件工程

最佳答案

1、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实时计算机应用、CIMS、计算机图形学、并行计算、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情感计算、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知识工程、计算机视觉、自动推理、机器学习、草图理解、网络性能分析与协议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可视化、基于GPU的高性能计算、复杂系统(应急、物流、海洋)领域工程、基于SOA的空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语义搜索引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搜索引擎、空中交通信息系统与控制、民航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技术等。

专业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提供与实施技术与解决方案,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的学科。

培养这方面人才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系统平台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人机交互、集成程序开发、系统架构与集成、Web与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实施、职业操守等。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提供首席信息官及承担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的人才,并提供为IT企业提供系统分析人才。

科研状况:本专业是天津市第一个计算机类博士点,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在其它领域应用中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及相关信息系统开发。近年来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电子商务等方向承担国家

863项目及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承担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近百项。为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80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30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高等计算机网络、计算理论、排队论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应用组合数学、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方法学、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并行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高级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统一建模语言。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在各领域应用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

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理论和工程方法,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研究方向:计算理论、算法理论; 软件工程、中间件、智能软件、计算环境;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密码学、信息安全、数据理论;图形图象算法、可视化方法;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其他方向

专业特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计算、算法、软件、设计等概念,主要的领域包括计算理论、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与编译理论、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等。

科研状况: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进步较快的专业。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网络信息安全、中间件技术、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前沿性成果。

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96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计算理论、应用组合数学、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方法学、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并行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高级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统一建模语言。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软件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理论方法,以及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并行计算、普及计算等等的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3、计算机系统结构

研究方向: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全球个人计算系统、真实感图形生成与虚拟现实技术

专业特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原名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全面研究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从单机到网络)的构成、硬件与软件的联系与功能匹配、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与改进等。该专业的研究课题涉及高性能处理机系统结构、多机系统、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系统、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VLSL设计、容错计算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与通信系统、移动计算、全球个人计算系统等。

科研状况:本专业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及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有多项科研获奖。其中G.T9112计算机解密系统获北京市公安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表面高度复杂实体的CAM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ASIC的真实感图形算法和系统结构的研究”、国家高科技863项目“用于建筑环境仿真设计的分布式多用户虚拟现实系统”、天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多用户VR开发系统平台的研究”和一大批为企事业单位开发的横向科研项目。近几年报考简况:本专业从80年代初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名。近年来,报考人数和录取名额逐年同步增加。

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主要课程:应用数学、外语、高等计算机网络、排队论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计算理论、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综合实验、计算机控制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研究热点问题、计算机系统仿真、量子计算、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面向对象方法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统一建模语言、图象/模式识别与理解、机器学习、软件体系结构。

论文要求:论文选题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应能全面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理论研究课题,要求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对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及系统应用课题,要求指导理论正确,实现技术先进,设计新颖,所设计的系统应能付诸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够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的应用开发技术、能很好地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教学、科研、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等工作。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多核软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智能优化算法、神经网络 系统结构、系统软件及网络安全、智能网络存储技术、网络计算与集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与嵌入式软件、网络理论与并行分布式算法、最优化方法、数据库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总结. 篇十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达内C++为其20天的实习培训,短短20他的学习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所增长,而且对我们这个专业有了更多的理解。

指导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IT从业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是在单位,那就更需要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

这20天的时间,每天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它和我们大学里上课的形式完全不同,老师将理论知识告诉我们后便让我们动手实践,先是给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然后布置一个相对难度大点的作业让我们自行完成,最后再一起讲解,循序渐进,让我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

第一天听老师讲实习内容和提示的时候觉得思路挺明确的一个程序,哪有传说中的那么难。下午和同学讨论的时候觉得很有目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步操作就可以了。

开始上机的时候,对于第一个程序也很快完成了第一步,觉得还行,慢慢来几天完全可以完成。后来也就没怎么好好思考,没想到第二天遇到麻烦了,编不出第二步了。下午也没调试好,第一步输入的数据在第二步统计的时候怎么也数不出来,我从头至尾研究了多次,没发现一点问题,请舍友帮我检查也说没错,到了傍晚还是看不出来。哎!又找一个人给我看了看,竟然错得那么幼稚,类外定义了全局对象,在数据输入put(函数里又重新定义了对象,这样在put(输入的数据无法用到其他函数中,自然统计的时候都是默认值了。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整得我一天一晚上寝食难安。

编程序时深深感受到要不得半点马虎,有时少一个“}”或“<”都会导致程序语法错误;由于编程序经常要变换输入法,很容易输进中文字符,这也会导致语法错误;调用类里重名函数时要注明属于哪个类的。

又有一次,对于一个有问题的程序,傍晚那时我没检查出错误来的时候,实在是把我急坏了,借了台电脑,在那安静专心的研究程序,舍友帮我检查出错误来之后,编程序有了感觉,那时已经22:00多了,竟然没有一丝睡意。

后来舍友们陆续睡觉了,可我就是不愿睡。可能是出于自尊心需要,别人都编出来了,自己编不出来,让我无法接受;也可能是第二步出来了急于尽快搞定。从19:00到凌晨4: 00一直在那儿编程序了,一次次地听到铃声响竟然没有上床睡觉的冲动,满脑袋只有一个想法:认真编程序,争取晚上搞定。后来差不多了,只有备份不怎么完善,当时电脑已经用了好长时间了,实在不忍心一直用人家的电脑,只好关机睡觉了。

这几天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编程序了,电话都懒得打,只想尽快把程序搞定罢。

虽然我们一直在编程序,觉得挺累的,其实还有比我们更累的——我们的老师。我们是每天只有半天的实习时间,可是老师却整天在机房里,看得出来,老师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刚要喝点水,立马就被一个同学叫去了,实习完那天下午看见老师都不想走路了。太累了,一天站7小时,还一直给别人检查程序,太忙了。想想老师这么认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 只有20天的实习,却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是一次对我们的c++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检查,更是一次磨练我们耐性、培养认真态度的机会。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更让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以后工作中需要的优秀品质。相信这会在我今后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下我记忆下的学习内容: 首先,我们学会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虚拟机,然后再虚拟机上安装了linux 红帽9.0,其中建立GCC编译环境和与windows共享文件夹就更不用说了。

开始学习编程,我们首先对熟悉的c++语言有了一定的回顾,并将常犯的错误都进行了认知。

学习了编写简单的用户界面,例如搭建框架,设置时间,产生随机时间按键停止等。

重点学习了进程、线程、消息队列、共享文件夹、以及简单的网络通信,最后以一个QQ聊天程序结束这次实习。

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我领会到了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甚至于数据结构,这些以前纯理论化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了现实中,虽然有时感到很辛苦,白天未完成的任务,晚上还要继续整理,但是我意识到,实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正西自己每一个可以实战的机会,无论什么问题,从事什么内容,好好的表现、施展自己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次实训,我有以下的一些领会:

一、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二、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四、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孙老师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

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虽然短期的实习,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让我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

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考核方法 改革与实践 综合课程

1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实践教学的考试一般都采取笔试闭卷,或是上机考试,学生的学科结业、升留级、评优、毕业都受这份试卷和上机考试结果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适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人才。根据这一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为:

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以上阐述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考试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1.1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应用型高等教育操作技能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课程,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应占有不同的比率,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操作技能考试的考核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汉字录入与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JAVA程序设计、WEB技术编程等。

(2) 通过一个“大作业”的方式进行技能考核

这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考核,如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等,在考试现场完成由老师命题的操作,再由主考教师现场评分。另一种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以“老师、同学共同作为评委,学生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网页制作等。学生个人会处于争面子的心态而较以往认真,努力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 计算机操作无纸化考试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汉字录入无纸化考试等。这种考试,由老师使用现成的考试软件,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由计算机软件评分,既保证了客观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

1.2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对某些学科可以采取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考试方法,使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效。

1.3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和“一卷定乾坤”的传统方式,应当采取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比如,对于“微机原理”课,进行理论考试时,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料、数据很多,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完全背下来,因此可以采取开卷或半开半闭的方式进行考核。

2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综合性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以该课程一般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设计该环节时,应着眼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從事职业的要求、重点进行综合专业应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和教学。

综合性课程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一般应通过产学合作完成。综合性课程一般可安排在毕业学期之前,用连续8周以上的时间集中进行。

本课程也需要具体制定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课程大纲和教材。合理处理专业课与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做到综合性课程与毕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衔接。

第一阶段:补充学生技术技能,特别是开发技术技能和软件工程知识;主要是按照实践要求,补充后续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术知识。

第二阶段:实践过程,学生体验CMM规范项目开发过程,提升项目开发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技术+工程规范的结合能力。

第三阶段:进入大型项目开发,培养在CMM工程规范下,如何完成项目,并掌握团队开发方法,培养相关职业技能。完成毕业设计。

项目经理:教师承担。

开发组:选择组长一名,带领一个项目。

综合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项目资源,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离不开企业。目前与多个公司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新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特别是综合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选派教师到IT类公司参加实际项目开发,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资源库,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综合毕业实践课程。建立校外毕业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实战训练将企业工作经历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协同工作等能力以及竞争精神。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育即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可用和实用人才,是每一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要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的问题与任务。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 篇十二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专业课做铺垫。不同于《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涉及内容多,更加抽象发散。又由于计算机领域分支较多,各个分支又相互独立,因而导致《离散数学》课程各章节内容联机不紧密,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加困难。尤其部分高校把《离散数学》当作一门纯数学课程来看待,指派数学系老师来教,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时候枯燥无味,不能提起学习兴趣。

为此多位《离散数学》教学人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理论联系实际[1,2];(2)教学互动问题[2,6];(3)把握学生心理,合理安排教学方法[1,5];(4)提高教师业务能力[2,3];(5)注重实验环节[4]。这些方面是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并没有体现《离散数学》这门课独有的特点。

与以往的考虑角度不一样,本文提出的《离散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主要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当前的研究、应用热点,来考虑离散数学这门课的教学特点,分析当前离散数学教学可能存在的误区,给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供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教师做参考。

2. 计算机科学及当前研究热点

2.1 计算机科学分类

根据维基定义[8],计算机科学包括如下几个领域:计算理论,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编译器,并行及分布式系统,软件工程,系统结构,通信与网络,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和科学计算。其中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和科学计算很多学校都作为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或者研究生课程来开设。

而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又可以分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其它学科。其中除了人工智能,其它学科都会包含计算机本科生学习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中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及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及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中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2.2 当前研究热点

基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领域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物理网技术、云计算及海量数据处理、多核计算机系统、实时多媒体通信技术、数据挖掘、人机交互核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这些研究热点都与上述的各个学科相关,但这种相关并不是独立的,比如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也跟数据库系统相关,因为物联网中海量数据存储问题就属于数据库系统里面的问题。多核计算机系统除了属于系统结构问题,也有操作系统中的多核调度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离散数学中内容相关。

3. 一些思考

3.1 离散数学教学困惑

近几十年来,关于离散数学的国内教材较少,大多选用左孝凌等编著的《离散数学》[7],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函数、代数系统、格与布尔系统及图论。对应以上学科分类和研究热点可以发现,其中数理逻辑、函数是计算理论、编程语言、编译的基础;而代数系统、格、布尔系统是信息安全、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基础;图论是通信与网络和算法分析的主要工具。因而掌握上述内容非常有必要。

但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来讲,《离散数学》课程就会变成一门纯数学课。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课程讲解中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实际例子来描述基础知识,学生就会提起学习兴趣,从而会更容易掌握基本内容。

3.2 思考

(1)课件组织

在教材参考上,国内多数高校采用左孝凌等编著的《离散数学》[7]。虽然国内也采用其它教材,如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离散数学及其应用》[9]但它们涵盖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在组织方式有所差异。

虽然该书内容比较全面,知识比较详尽,但书上出现较多的定理和抽象的名词,很难作为本科生自学教材。另外对于部分定理,由于缺乏证明和例子说明,使得学生也难以理解。但如果在课件中通过事例来引入定理,或者在事例应用中利用定理结果来解决问题,就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定理。

(2)教师安排

正如前面介绍,如果安排数学专业的教师来上这门课,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安排计算机专业背景、有科学研究背景的教师来上这门课,就有可能把理论知识同后续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布尔代数里面,可以介绍经典的3-SAT满意度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电路设计、资源分配等很多应用中都会出现。再如循环群定义,这个应用主要出现在信息安全里面,如果考虑信息传输的保密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同余关系,如果通过介绍数字认证和RSA加密算法,来描述该关系的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对定义和定理的理解。但对于数学背景的教师来说,虽然能够讲清楚定理,但很难跟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如果专业教师不从事科研,就很难把课程内容同当前应用结合起来,从而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增加

在简述理论内容时,实验环节也应该多跟后续的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关系定义介绍可以跟数据库中的实体数据类型相对应,通过实验加深知识面的理解。而对同构问题的理解,可以判断各图之间是否同构,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语言来实现计算机自动判断任意两个图是否同构。另外在理解最小生成树算法时候,也可以设置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利用C/C++程序来实现该算法。从而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该算法的理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将学科分类和计算机当前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分析《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师设置和实验开设三个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以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内容,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

摘要:《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涵盖内容较广,且内容抽象、晦涩,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计算机学科分类和当前研究热点角度,提出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措施,以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改,计算机科学

参考文献

[1]巫小蓉.提高《离散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7(33):546.

[2]鲁秋菊.浅谈《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对策[J].电脑知识于技术,2008(4),12:1960-1961.

[3]何春华,胡迎春.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的探讨与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3:139-141.

[4]钟敏,时念云,改革课程实验[J],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2008:29-30.

[5]陈振洲,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2008.1:80-81.

[6]李国庆,张火林,《离散数学》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41-42.

[7]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8]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uter_science[EB/OL].

上一篇:梦中的花作文下一篇:pep英语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