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题(8篇)
1.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篇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自惩艾:告诫自己注意改正错误。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④勒:编辑。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辄复不省 ( ) ②然负此自放 ( )
③心善其说 ( ) ④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而常废于不勤 B少而不勤 C而聪明衰耗 D而常废于善忘、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喜 从 滑 稽 饮 酒 者 游
翻译下列句子。(4分)[17教育网]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把他编写的`古代散文集命名为“精骑集”,其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
(1)①记住 ②仗恃、依仗③认为好(对) ④大概、恐怕(2)B
喜/从 滑 稽 饮 酒 者/ 游
(1)我的三千精锐骑兵,足可以战胜你几万瘦弱的步兵。(2)以(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作者读史受到启发,认为读书也要选择精品,以少胜多,可以事半功倍。
【解析】
9、试题分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敌”是“战胜”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并通译全文,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分析作答即可。
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则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近几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践行着新课标的要求;2015年,各地中考文言文的命题依然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一、命题趋势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呈现的趋势大致是:(一)题量大多保持在3~5题,分值一般在10~15分不等,所占比例较大。(二)文本材料的选择,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16篇文言文为主,其他的课内文言文为辅,但趋向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语段阅读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三)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点集中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感悟启发等。(四)考查题型趋向多样化,知识与能力兼顾,侧重能力;整体与局部兼顾,强调整体;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内容;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注重主观表述。同时,题目的综合性要求增强,创新开放性试题还会出现。
二、考查要点
1. 划分朗读停顿。一般选取文中的一个语句,考查考生能否结合对语句的朗读与理解,正确划分出停顿的节奏。
2. 词语解释。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掌握词义。在文言文语段的考查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以实词为主。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是确定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是该考点经常考查的内容。
3. 语句翻译。古文翻译就是把文言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即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古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从近年各地的试题来看,古文翻译一般选取的都是文章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子,主要包括核心句、文眼句、主旨句等。考点往往涉及文言句型(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和特殊用法等。
4. 内容理解。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归纳要点就是筛选信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精要之处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中心,即把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抓住文章的本质,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并加以阐述或概括。鉴赏写法,即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品鉴赏析,以便于进一步借鉴、升华、创造。这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意理解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阅读感悟。阅读感悟,即正确把握文意后,进一步对所选文段探究体会、感悟赏析。这类试题常见的考点包括:感悟体验、阐述观点、发表看法等。感悟体验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或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观点就是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独特感受;发表看法就是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阅读体验与感悟等。有时考点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理解感悟的迁移与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从文章实际出发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切忌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2014·江苏苏州)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 能谤讥于市朝B.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 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阅读材料选自教材,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句式的把握以及写法的理解。1. 考查词义辨析,包括实词和虚词。做这类试题,要严格按照课文的注释。如A项,“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是“拜见“的意思,而“才美不外见”的“见”是通假字,同“现”。这样,明确每一个字词的意思,然后进行比较,便能找出符合题意的一项。2. 考查对倒装句的把握。一方面,可根据平时学习的积累,明确句子的句式,也可通过翻译,将原句与翻译后的现代汉语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词序颠倒的现象。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想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如文章主要写邹忌的劝谏,而题目的内容是劝谏的结果。明确了记叙的重点,就能明白写作的目的。4. 考查写法的特点。题目给出写法的特点,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首先到文中找到由“三”组合而成的例句,然后加以比较、揣摩,体会写法的好处。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列举的例句进行分析。
二、(2014·江苏南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1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3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4洛阳,树园圃,为逸老5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6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1矫厉:振奋。2重肉:两种以上的肉。3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4治第:建府宅。5逸老:安享晚年。6形骸:形体、身体。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一时士大 夫矫厉尚 风节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对超出学生知识范畴的字词添加了注释,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考查内容涉及朗读停顿节奏的划分、实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写法的把握以及对内容的理解。1.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2. 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如“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患”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 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4.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意在表现范仲淹。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
三、(2014·江苏徐州)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2梦中初遇洛神3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4,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1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2东阿王:曹植。3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4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 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解析:两篇阅读材料,一篇选自课内,一篇选自课外。命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题型多样,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文言作品的欣赏能力。1. 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重点关注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如“西”本是名词,“西面”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往西走(向西去)”。这就要求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2. 考查一词多义。考生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句辨析、解释。虽然有课外材料中的字词,但它们在课内篇目中都出现过。解释课外的字词时,应多想想这个字词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考查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把握句式的特点,从而确保翻译的句子意思准确、句意连贯。4. 考查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主题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分析、感悟与鉴赏能力。尽管试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降低了难度,但考生应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内容,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加以比较、鉴别,从而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四、(2014·江苏扬州)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3.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考查内容涉及文言实词的解释、虚词的辨别、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人物的评价。1. 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尽管材料选自课外,但考查的实词均是课文里出现过的重要的实词。如“患”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出现过;“师”在《曹刿论战》中出现过;“诣”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数”在《陈涉世家》中出现过。只要回忆一下这些词的常见义项,再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准确作出解释。2.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平时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结合语句内容加以把握、辨别,从而作出准确判断。3. 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把握主要实词的意思,要注意内容的增补,确保翻译后的语句通顺、完整,句意明确。4. 考查在把握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这类试题,答案不唯一。答题时,一要观点明确,即对人物作出相关的评价;二要理由充分,即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给出评价的依据。
五、(2014·上海)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1~2题。(8分)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 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_家经典。(2分)
2. 甲文与乙文第_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材料均选自课内,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1. 这道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课题以及人物学说派别的识记。迎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忽视对浅显课文的复习,而这些课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 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一般来说,比较阅读题的两篇选文在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既彰显各自的不同特色,又往往有内在的相同点。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学会比较、鉴别,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回答第一小题,应根据后面“学习贵在主动进取”的提示,比较乙文第二段所揭示的主旨。回答第二小题,则需要将目光转向另一语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1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1宿卫:在宫禁中值宿的警卫。2纸鸢:风筝。
3.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 遇事要勤学好问。B. 要善于见微知著。
C. 要勤于观察思考。D. 遇事要集思广益。
解析:阅读材料选自课外,短小、浅显,但设置的题目非常丰富,题型多样。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知识运用能力。“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感与语法,通过翻译语句,可判定词义。第4题翻译题,可联想课文中出现过的类似语句,如“何以战”(《曹刿论战》),明确判断出这是一个倒装句,语序应为“子以何知之”。第5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给出部分,找出“空格处”对应的语段,然后加以概括。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已经给出的三部分都是主谓结构、四个字的特点,写出答案。第6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主题的领悟能力。可自己提炼,然后对照选项找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选项给出的“道理”,一一与材料比照,从而发现答案。当然,第一种方法更科学、简便。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一、判断、划分节奏
文言文重在朗读,而准确的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因此,朗读节奏类试题常常出现在各地区中考语文的试卷中。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直接在原句上用“/”划分朗读停顿的节奏。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在初步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语法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答题时,要仔细默读,联系上下文,弄清句意。结合翻译后的“现代文”句意,停顿的划分就简单多了。当然,划分节奏,不要忘记语句停顿的两条原则:一是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可停顿;二是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可停顿。如“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士大夫”是古代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中间不可停顿。
二、词语解释
理解词义,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因此,词语解释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考点。考查实词,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这一题型为主,间或出现选择题;考查虚词,以“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的选择题为主。完成此类试题,重在平时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把握。
词语解释以实词为主,一般为课文中重要的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解释时,可回顾词语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予以推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具体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初中阶段的通假字数量不多,应背熟记牢。
1.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文言文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随意地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辨。如“请”,可作敬辞,解释为“请允许我”(请献十金。《公输》);可解释为“请求”(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可解释为“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再如,《桃花源记》中出现的“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里的完全不同。如南通卷中,题目要求解释“每感激论天下事”的“感激”,答题时要明确“感激”是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 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解释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否则会闹出笑话。如扬州卷中,解释“发师救周”的“师”,首先要看看“发师救周”所在的语句,即要明确“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这个语句的意思,再回想平时学过的“师”的义项:一是老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二是军队(齐师伐我;齐师败绩。《曹刿论战》),从而确定正确的词义。
3. 注意词类活用与古字通假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常见的类型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的“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闻名、著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三峡》)中的“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争着往高处,争着往远处”;(3)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劳”,解释为“使……劳累”。(4)意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如“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中的“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以……为异”。
通假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的积累量。平时,同学们要注意识记与理解重要的实词词义,到了初三复习阶段,还要对这些重要实词进行梳理,掌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准确解释课内外的文言实词。
4. 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主要有“之”“其”“而”“以”“于”等。单纯考查虚词用法的试题,已经渐渐淡出试卷。因此,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同学们不必死记硬背。复习时,要善于归类整理,辨别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即可。
三、语句翻译
1. 突破关键词语
在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总有一两个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决定着我们译句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突破这一两个词。如南通卷中,要求翻译“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一句。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我们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语句可翻译为:“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
2. 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常常不同,进行语句翻译时,就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夫战者,勇气也”是判断句,翻译时,要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又如,“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是固定短语,译为“好像……同……相比”。把握句式特征,翻译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3. 掌握翻译方法
译文力求做到准确、完整、顺畅,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翻译一般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1)留。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书名、朝代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不用解释,照抄保留。(2)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词义、句式等。(3)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就要删除。(4)补。将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全。(5)调。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内容理解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结合整篇文章及背景材料理解文本内容、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层段大意等。结合自身实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情感及蕴涵道理等的理解。答题时力求做到读懂文句、审题精确、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通盘考虑。要紧扣文本筛选信息提炼有关要点。
在理解内容时,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对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三遍。反复阅读中,有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有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具体的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要领,得出正确的答案。
五、阅读感悟
此类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等。复习时,要着重从人物描写、事件描述、人物主次、详略安排等方面出发,体悟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答题时,要读懂原文,注意多角度思考,紧扣原文主旨,切中要害。不能凭主观臆断泛泛而谈,要在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善于归纳、提炼、升华。
【方法与策略】
与课内文言文阅读相比,课外文言文阅读失分较多。因此,课外文言文阅读,是同学们在迎考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瓶颈”。一方面,同学们可多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多做一点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实词、虚词、句式等,毕竟都在课内出现过。同学们在注重积累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运用能力。下面,提供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步骤与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重要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提示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另一方面明确题目所问的内容,便于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与答案相关的语句或语段。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都会对一些难懂的字词加以注释,这些注释有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内容。因此,在阅读全文之前,一定要先看注释。当然,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纠结于某些“拦路虎”,可多读几遍。不求完全读懂,但求明白大致意思即可。
第三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包括三类,即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对于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些上文已经谈到,便不赘述。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中考链接
(一)(2014·江苏常州)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共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杭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1、以疏为美。”固2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3之隐明告鬻4梅者,斫5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6,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1欹(qī):倾斜。2固:本来。3孤癖:特别嗜好。4鬻(yù):卖。5斫(zhuó):砍削。6重价:大价钱。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 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 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二)(2014·江苏淮安)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17分)
甲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乙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去掉甲文中加点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求学过程中“流辈甚称其贤”,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1,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年版)
【注】1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 与 之 俱 经 三 日 三 夜 乡 里 皆 谓 已 死 更 相 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4·江苏南京)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题。(11分)
报恩塔1
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2,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3,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4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5,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6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1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2窑器:陶瓷器具。3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4识:标记。5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6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2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作“君子”。
B. 第一次衬托,表现莲花的高洁正直的特点。
C. 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D. 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5. 根据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1,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2,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3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
【注】1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2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3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 非矣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表现了伯夷、叔齐怎样的品质?(3分)
3.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篇三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①聂政母前,奉黄金百溢②,前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谢严仲子,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③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乃遂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韩君之季父也,居处兵卫甚设,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④,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暴其尸,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畅:敬酒,《战国策》作“觞”。②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③甘毳(cuì):甜脆食物;毳,通“脆”。④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⑤以绝从:以免牵连别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
郤:空隙,喻感情上的裂痕。
B.严仲子辟人
辟:避开。
C.购问莫知谁子
购:悬赏捉拿。
D.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邑:指韩国的街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因为聂政言曰
因为长句,歌以寄之
C.聂政竟不肯受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久之莫知也
填然鼓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聂政“孝悌”和“义勇”的一组是()
A.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聂政勇敢士也
B.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聂政竟不肯受也
C.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杖剑至韩
D.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自皮面决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敢于担当。严仲子想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报仇的人,有的齐国人向严仲子推荐了聂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以后,聂政果然替严仲子报了仇。
B.聂政事母甚孝。严仲子重金相托,但聂政为了奉养母亲,未能接受他的财物,即使他执意赠送。最后严仲子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告辞离去。
C.聂政勇气过人。在不带车骑人众的情况下,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径直而入,刺杀侠累,后因寡不敌众,毁坏自己的面容,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D.聂政的姐姐性情刚烈。她知道弟弟是为知己而死,而且是为了避免牵连姐姐才毁坏面容躯体的,所以毫不讳言死者身份,后因过度哀伤死在弟弟身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2)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参考答案
1.D(古同“悒”,愁闷不安)
2.B(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动词,写。C项,副词,最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3.A(A项第一句是说“给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为了给母亲养老送终,不敢接受您的恩赐”,表现其“孝悌”;第二句是通过齐人之口侧面表现其“义勇”。B项是说因母在和姐未嫁,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厚礼,表现其“孝悌”。C项第二句是说他怎样到韩国,不能表现其“义勇”。D项第二句写他“割破面皮,挖出眼珠”,是担心牵连姐姐,表现其“悌”,这种行为虽“勇”,但不属“义勇”)
4.A(文中并未提到聂政刺死韩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仇)
5.(1)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义甚高”,很重义气;“进”,献;“粗粝”,指买粗粮;“欢”,朋友;“求望”,索求和指望)
(2)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却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固”,本来;“乃”,却;“重”,重重地;“自刑”,自行毁坏面容躯体;“其奈何”,怎么能,怎么会)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严仲子侍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福。聂政坚决谢绝严仲子,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可以在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于是就见严仲子。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陈列着他的尸体,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嫈回答他们说:“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韩国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嫈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①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②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
注解:①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②乡部:机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同产有罪劾免
坐:因为
B.去食谷马
食:食物
C.属令周密
属:通“嘱”,叮嘱,告诫
D.霸见迎劳之
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俗吏严酷以为能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B.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上垂意于治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霸“善治”的一组是()
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
②独用宽和为名
③数下恩泽诏书
④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
⑤务耕桑,节用殖财
⑥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⑦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年轻时学习了法律,喜欢为官。管理郡中钱谷时,以廉洁闻名,后得提升,补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得到上级的赏识和属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B.黄霸任扬州刺史时,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知道皇上恩泽诏书的好意,使赡鳏寡贫穷有所养,然后制定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勉励人们做好事并防止奸邪之徒。
C.黄霸曾经派属吏巡视,属吏不敢住驿站,道旁吃饭时被乌鸦夺去了肉,但机密还是泄露了。黄霸和属吏谈话时谈到此事,属吏大惊,以为黄霸知道他全部行踪,一点也不敢欺瞒。
D.黄霸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年长的属吏。督邮欲赶走年老、耳聋的许丞,黄霸表示反对,认为许丞是廉洁的,虽然年岁大了,还能拜起送迎,应该好好帮助他,不应该让贤能的人失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2)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参考答案
1.B(食,吃;“去食谷马”指不饲养吃谷物的马)
2.C(A项,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C项,第一个介词,表示“垂意”的对象,也可不译,第二个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D项,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作中心语,“……的事情〈人〉”)
3.B(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尚未表现出其“善治”的特点,③是皇帝的做法,与黄霸“善治”无关,⑥是有个平民恰巧发现了属吏的肉被乌鸦夺走,未表现其“善治”特点)
4.C(“机密泄露”的说法无据)
5.
(1)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无以”:无法;“书”,用信;“具为区处”:全部为其分别加以处理;“可以”,可以用来)
(2)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数”:多次;“缘”,乘〈趁〉交接之际;“绝簿书”,弃匿簿书,“相益为乱”,增加混乱)
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爱戴尊敬他。平庸无能的官吏把严酷的刑罚看成才能,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担任丞相长史,因为与公卿在朝廷集议国家大事,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之中,应当处死。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很多官吏没有让百姓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于民间,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以及致力农桑,节俭增财,种植树木、喂养牲畜,不喂养吃谷的马匹。黄霸曾想有所考察,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不敢在驿站停留,在道旁进食时,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说:“非常辛苦!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都称赞他神明。黄霸尽力实行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犯耳聋病,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户口每年增
加,治绩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前51)死去,谥号为定侯。黄霸的子孙做二千石官的有五六人。
【作者简介】
赵振威,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篇四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参考答案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
15. D (2 分)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5.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吾举进士,试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今吾衰老废学,自视缺然,而天下士不吾弃,以为可以与于斯文者,犹以文忠公之故也。张文潜、秦少游,此两人者,士之超逸绝尘者也,非独吾云尔。二三子亦自以为莫及也。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 玉 市 有 定 价,岂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
(选自《苏轼文集?太息送秦少章》)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秦少游(秦观)、张文潜(张耒)与哪两位北宋文学家并称“苏门四学士”?(2分)
21. 结合文段,概括苏轼与欧阳修相似的对待后辈做法。(2分)
参考答案:
19.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6分)
20.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2分)
6.山水画卷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篇六
山水画卷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节选自《满井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2)潭日光下彻
(3)不可久居 (4)鳞浪层层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齐人固善盗乎?
【小题3】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3分)A.之:乃记之而去 至之市 B.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C.者:似与游者相乐 齐之习辞者也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橘生淮南则为橘
【小题4】比较赏析(4分)
(1)甲文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2)乙文中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答案
【小题1】以……为乐。 通达,直射。 留,停留 。 像鱼鳞一样.
【小题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溪水)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者 (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3)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小题1】C
【小题1】(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中的“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注意古今义,古义:通达;今义:彻底。(3)中“居”理解为“动词,停留”。(4)中的“鳞”作状语,意思是“像鱼鳞一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蒙是覆盖的意思,络是缠络的意思,缀是连接的意思,参差是参差不齐的意思,披拂是随风飘荡的意思”的重点字。翻译(2)句时,注意“斗是像白斗七星那样的意思,蛇是像蛇爬行那样的意思,明灭是或隐或现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溪身”。翻译(3)句时,注意“固是本来的意思,盗是偷窃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A、代词 动词。B、用 因为。C、----的人 ----的人。D、是 成为。根据题意,应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中通过“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这一特点;乙文中“清澈见底”一句直接表现出“水的清澈”,“将平静的江面比作透亮的镜子”这句话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这一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法的能力。
点评: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一般都要采用一些方法。有些为了使读者对景物的特点有直观的认知,用直接描写即可,比如乙文中“清澈见底”一句直接表现出“水的清澈”;有时为了文学艺术的需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如甲文中通过“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这一特点。当然,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同学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积累了。
7.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七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例如: 《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8.文言文练习四则 篇八
(一)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⑴形案⑵图⑶召幸之⑷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⑸求美人为⑹阏氏于是⑺上案图以⑻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⑼后官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⑽之⑾而⑿名籍⒀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⒁其事画工皆弃市籍⒂其家资皆巨万(晋·葛洪《西京杂记》)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三层。
3、给下列字注音。
⑴赂()⑵嫱()⑶阏氏()
⑷娴()⑸更()
4、指出文中标有序号的词的词性词义:
(1)图 (2)案 (3)图 (4)之 (5)朝
(6)为 (7)是 (8)以 (9)为 (10)悔
(11)之(12)而(13)籍(14)案(15)籍
5、找出文中的两个被动句,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王嫱,字□□,我国现代作家□□□在《长江三峡》中引用的□代诗人□□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指的就是她;我国现代史学家□□□在《内蒙访古》中高度赞扬她说,“在内蒙人民心中,□□□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一个□□□□的象征;□□□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
(三)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 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三层。
3、解释文中带边框的词语。
比莫愿子
还去顾十倍
4、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语法特点。
⑴有人卖骏马者
⑵比三旦立市
⑶人莫之知
5、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文章的寓意。
(四)
曾子⑴之⑵妻之⑶市其⑷子⑸随之⑹而泣其⑺母曰女⑻还顾反⑼为女杀彘妻适⑽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⑾妻止之⑿曰特⒀与婴儿戏⒁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⒂欺之⒃是⒄教子⒅欺也
(《韩非子》)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两层。
3、解释文中标有序号的词的词性词义。
⑴子⑵之(3)之
(4)其(5)子(6)之
(7)其(8)女(9)反
(10)适(11)之(12)之
(13)特(14)戏(15)子
(16)之(17)是(18)子
4、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超过六个字)
5、自拟题目,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一)
1、多,见,形,之。工,万,万。肯,见。朝,氏。图,行。去,见,一,对,雅。之,定。国,人。事,市,万。
2、……遂不得见‖……故不复更人‖……。
3、⑴lù⑵qiáng⑶yān zhī⑷xián
⑸gēng
4、(1)动 描绘(2)介 按照(3)名 画像
(4)代 她们(5)动 朝见(6)动 做
(7)代 这时(8)动 认为(9)动 是
(10)动 对……后悔 (11)代 这件事
(12)连 但是(13)名 名册(14)动 查究
(15)动 登记
5、⑴遂不得见——于是不能够被召见。
⑵画工皆弃市——画工都被处死后暴尸于市。
(二)
昭君,刘白羽,唐,杜甫,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翦伯赞,王昭君,象征,民族友好,昭君墓,历史纪念塔。
(三)
1、马,市,知。曰:“之,市,言。之,之,费。”之,之,倍。
2、……人莫知之‖……臣愿献一朝之费‖……。
3、比:接连。莫:没有谁。愿:希望。子:您。
还:通“环”,环绕。去:离开。顾:回头。十倍:数量词作动词谓语。
4、⑴有一个卖骏马的人。(倒装句,定语后置。)
⑵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省略句,“立”后省略介词“于”。)
⑶人们没有谁理睬他。(倒装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5、讽刺了只看牌子不识货色,盲目崇拜名人的现象。
(四)
1、市,泣。曰:“还,彘。”来,之,曰:“耳!”曰:“也。也,也,教。之,也!”
2、……顾反为女杀彘‖……。
3、⑴之:动,写在姓氏后,作为对人的尊称。⑵之:助,的。⑶之:动到。⑷其:代,她(曾妻)。⑸子:名,儿子。⑹之:代,她(曾妻)。⑺其:代,他(孩子)。⑻女:代,同“汝”,你(孩子)。⑼反:动,同“返”。⑽适:动,到。⑾之:代,它(猪)。⑿之:代,他(曾子)。⒀特:副,只是。⒁戏:动,开玩笑。⒂子:代,您(曾妻)。⒃之:代,他(孩子)。⒄是:代,这。⒅子:名,孩子。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推荐阅读:
卖油翁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07-22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08-18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07-13
《沧州石兽》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0-16
《黄生借书说》文言文阅读习题和答案07-02
文言文阅读二08-20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07-03
中考文言文阅读教案08-02
趣味文言文阅读训练08-15
初中文言文阅读大全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