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正能量

2024-08-03

我们的正能量(12篇)

1.我们的正能量 篇一

仰首黑板,低头作业,初三的日子平淡而机械地划过。驻足沉思,身边总有一些小事在不经意间滑过,让我们日渐麻木枯竭的心潮湿柔软……

一个背影

雨过初晴,我漫步在护城河边,杨柳依依,凉风习习,我的心中无比惬意。

远远的,只见护城河边的石阶上,有一个人影在晃动。这是在干嘛呢?钓鱼?我满心疑惑,走近一看,只见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穿着校服,戴着一副眼镜,身材十分单薄,他正吃力地把一辆倒在水边的共享单车拖了上来。他把车子停在路边,从口袋里掏出纸巾,仔细地擦拭着。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落日的余晖映着他脸上淡淡的笑容,宛如一幅金色的油画,恬静温暖……

在我们安享舒适时,是否记得那些背后默默奉献的人?那是我们身边的正能量。

一曲欢欢歌

我和爸爸一起去看新房,踏出电梯门,欢快的歌声扑面而来。循声望去,两个帮人装修的油漆工正在梯子上刷油漆。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认认真真地刷着墙。一遍又一遍,墙壁光滑如镜,洁白如雪。虽然戴着安全帽,但脸上、身上还是溅满了白色的斑点,他们把辛苦的工作干得如此快乐,如此诗意盎然,让我感慨不已。

在我们抱怨学习辛苦时,是否看到了那些乐观面对艰辛的人?那是我们身边的正能量。

一抹亮色

阴霾的天气,爸爸和我驶入加油站。一个小伙子大声指挥着:“请倒车”,标准的手势、洪亮的声音,我也不禁融入这激昂的乐调中。“请问您加多少?”小伙子礼貌地招呼着我们,一霎时,心情也如他橘黄的工作服一般明快鲜亮起来。是啊﹗能将简单枯燥的小事干得有滋有味,一丝不苟,踏实工作,这样的人最美丽。

当我们怨天尤人的时候,是否记得那些忠于职守的人?那是我们身边的正能量。

背影、欢歌、亮色传递正能量,也激励着你、我、他。

2.我们的正能量 篇二

一、社交礼仪的正能量

(1) 提高自身修养。在人际交往中, 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 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

(2) 协调人际关系。拥有礼仪, 不仅可以使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 还能帮助人们规范各自的交际活动, 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

(3) 维护社会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 能体现个体的素质, 能体现一个国家良好的礼仪水准和文明程度。每个人都做到讲文明、懂礼仪, 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就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对整个社会有稳定作用。

二、社交礼仪的负能量

(1) 教育礼仪的偏差在教育礼仪上, 过多强调“仪”, 而忽略“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 主要体现在行为举止等的规范上。在现代礼仪教育中, 尤其是中小学礼仪教育, 往往把重点放在日常的行为举止规范上, 强调各种行为的标准化、一体化, 认为只要把举止做标准了就是有礼仪的。这样一来, 就从小扼杀了个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造就了个人的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这样教育出来的个人, 往往缺乏自我创造意识, 只能按程序按要求做事。这与我国当前要求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2) 对传统文化礼仪的错误理解或偏差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博大精深, 但有些人在理解上有误解或偏差。只从表面的、形式的去把握, 如各地越来越庞大的纪念孔子的典礼;又如各地选拔“现代孝子”, 不去阐明现代孝子的含义、行为规范, 而是“万事孝为先”、“唯父母言行是从”, 不分父母、长辈的言行是非曲折, 正确与否, 一味顺从即为孝, 这显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无益的。

(3) 礼仪与金钱和权力结合。现代礼仪缺失和破坏的关键因素是礼仪与金钱、权力的结合。有些人把“礼”看成请客、送礼、拉关系的代名词, 甚至发展成行贿的手段, 造成社会上酒色财气、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这种以“权”、“钱”为基础, 以自我为核心的霸道行为, 是破坏社交礼仪、社会秩序的祸害。

三、社交礼仪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的途径

1. 礼仪应与制度、规章、法制相结合

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等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属于道德范畴, 是依靠个人的内在力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就需要自身的很大的自觉性。但如果光是靠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去实现行为的礼仪化, 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在现阶段, 必须将礼仪与制度、规章、法制结合起来, 依靠这三者的力量去约束个体的行为。可以制订公共场合的礼仪规章制度, 对违反人员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惩治。因此, 将制度、规章、法制渗透到礼仪的各个层面是非常必要的。

2. 传统礼仪应与西方礼仪文化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 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西方礼仪文化。西方礼仪文化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固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它也保留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如果我们对西方礼仪文化只批判, 不借鉴, 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正确对待西方礼仪文化, 对其进行批判地学习和借鉴, 取其精华, 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更好地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交礼仪的道德规范, 树立起社交礼仪的框架体系。

(1) 以人为本。人, 是社交礼仪的主体。既然如此, 在礼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应将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结合起来, 提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没有阶层之分, 没有财富之分。在社交礼仪中, 平等是基础, 是最重要的。要以礼貌待人, 礼尚往来, 既不盛气凌人, 也不卑躬屈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渴望平等, 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任何抬高和贬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以真为实。人际交往中的真诚, 是赢得对方信任和尊重的前提。礼仪应该是真诚的, 不能弄虚作假, 绝不能与虚伪拉扯在一起。礼仪应是发自内心对人真诚的尊重关心、爱护, 并用自然得体的言行表达出来的行为。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 务必待人以诚, 诚心诚意, 诚实无欺,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只有这样, 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 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 所接受。

(3) 以和为贵。“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重要范畴, 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曾提出“礼者, 敬人也。”在西方社会, 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 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交礼仪要强调“和”, 以和为贵, 避免斗争。这就要求个体在交往活动中, 既要与交往对象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社交礼仪中, 贵在和谐。

3. 礼仪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社会经济在发展, 社交礼仪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防止礼仪的庸俗化、经济化和权力化。

中国传统礼仪中一些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与现代化建设产生排异作用的消极礼仪,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存在。现在虽然已经没有民见官要叩拜的礼节, 但官员考察, 群众列队欢迎红毯铺地的现象比比皆是。传统礼仪中的消极礼仪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礼仪是一个重要规范, 但规范要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必须使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给予适当的地位, 积极发挥其正能量, 克服其负能量, 为建设中国文明的礼仪之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全文) .新华网, 2012.9.13

3.杜聪: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 篇三

由于看到太多人间苦难,杜聪在2005年开始濒临忧郁症,也是在那时结识老师白先勇,重新开始振作起来。“种善因,行善果”,这是杜聪一直坚信的信条。如今,当年资助的孩子有些已经上大学,有的已经就业,并且大部分人都重新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到对受艾滋影响人们的帮助之中。面对这样的结果,杜聪是欣慰的。

想行善,意外却接踵而至

在我9岁时,也就是奶奶去世的前两年,她总是在用餐后把零钱给我,叫我把钱给路边的乞丐。开始,我很讨厌这样的任务,看到乞丐也会感到害怕,我觉得受到了作弄,甚至在心里埋怨奶奶让我做了她的事情。如今回想起来,也许是奶奶料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才会用这样直接的方法让我看到世界上不幸的人,告诉我要懂得行善布施,培养我传承助人的精神。

大约20年前,我偶然间遇到一位农民,带着儿子到北京看病,这位父亲只知道儿子得了艾滋病,却不懂是什么病。加上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河南等地的农村,很多青壮年因卖血感染艾滋。我就想做点什么,但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

首先,我出生在香港,小时候随家人移民美国,我的普通话都很难说流利。决定回国做这件事的时候,不要谈了解复杂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更不要说深谙当时敏感甚至被视为禁忌的“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村”的内情。

其次,进村,是件难事。为了想更多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有次我准备下乡,出发前一天,依照约定联系当地一位医师,对方却冷淡地说:“别过来。”诧异之余,我还是按计划前往,才知道不是医师不欢迎我,而是他的电话被监听了。因为当时艾滋是禁忌。医师紧张地说家里不安全,小心翼翼把我带到别处。没有电脑的他,拿出许多文件、照片,我非常惊讶,艾滋问题比我想象的更严重。

起初,多数地方官员不欢迎我们,还有人警告我们“不要乱讲话”,也曾被跟踪。后来,我对当地官员说:“艾滋病这把火还在烧,我不是来调查起火原因、追究责任,而是来救火、救人的。”也许是这样的说法更有说服力,进展愈来愈顺利。有个县长跟我说:“之前我已赶走了13个组织,但我愿意让你们进来。”

刚开始走访村子时,我只去了一两个农村,用自己的钱帮那里的孩子上学,但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我才发现原来这类需要帮助的人竟有几十万,那时候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太多疾苦,我也曾濒临忧郁

有一阵子我陷入严重焦虑,晚上常做噩梦,或半夜醒来痛哭,满脑子想的是:“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我的力量却这么小,该怎么办?”那阵子,我听说有电视台主持人常接听电话,听听众的心事,最后自己也陷入抑郁轻生;还有人挖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最后承受不了巨大的苦难自杀……我警醒自己,必须从低落的情绪中抽离。

因为做了太久,我会太陷入孩子们的思维,有时候孩子们的怨气、不平、对社会的仇恨也渐渐地影响到我。有段时间,我拍的所有照片都是没有笑容的,我会不自觉地握紧拳头。如果看我那时的视频,都能够明显感觉到我会有一些仇恨。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受那么多苦难?

我过去因为写论文关系,结识了白先勇老师,他也一直很支持我的工作。得知我的情形后,他跟我说:“尽管杯水车薪,但只要帮助了一个人,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鼓舞。

我常常和别人交流时说起一个故事。沙滩上到处都是搁浅的海星,一个孩子逐一将海星扔回海里。有人问孩子:“海星这样多,根本就捡不完,你这样做有意义吗?”孩子看着手里的海星说:“对这个海星而言,有意义。”我愿意做那个捡海星的孩子,帮助一个是一个。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做我奶奶的工作。每年我都会给资助的大学生们家访任务或补习班任务,他们要去访问一些中小学的艾滋孤儿,一家一户地去看他们,与他们聊天,写家访报告。

这些大学生常常跟农村的孩子说:“你看我也是个艾滋孤儿,也在这个村长大。我现在已经读大学了,你不要放弃自己,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好好生活,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觉得,这番话由一些艾滋孤儿的大学生跟同村的中小学生讲,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能够真实地看见希望。

这个工作一定要等他们还在受我们帮助的时候去做。如果他们离开智行,有赚钱的能力再去做这个事情,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感受。但是现在做便是给了他们一个行善布施的机会。

我让他们通过这样的任务知道原来他们虽然很不幸,家里人有艾滋病,但不是全世界唯一悲惨的人,有些人可能比他们更悲惨。因此,我经常告诉孩子,“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杯半满的水”,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不是完美的,肯定有空白的地方。有些人经常会抱怨为什么他的那一半水是空的。

所以,我要让他们知道,虽然你们家里有人有艾滋病,但是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有一个读大学的机会,你找到一个叫智行的大家庭,其实你也是幸福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暑期工作,开始关注到自己有一杯半满的水,然后慢慢地去争取更多的水,就是要让自己达到一个更完美的人生。但是这个前提一定是要有一个正能量的角度去慢慢地把这个水填满,而不是抱怨。你永远抱怨为什么我的水不满,这是做不到的。所以特别是他们已经很不幸,或许面对过很多的歧视,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

终于等到善因结成果实

奶奶的教育,白先勇的支持,都让我更加深刻明白“种善因,行善果”的含义。大概10年前,有个孩子感染了艾滋病,加上营养不良,又小又瘦,我一度担心他活不下来。但这孩子勇敢站了起来,成绩非常优秀,进入医学院后原想投身外科,后因携带艾滋病原不能开刀,转读中医,现在是个中医师。前阵子,他知道我血糖高,特地拿中药给我,叮嘱我什么东西不能吃,怎么照顾自己……完全医师的口吻,让我不禁莞尔。

这真的很奇妙,谁能料到以前“我医他”,现在“他医我”?我认为,只要无所求地种下善因,结果往往能让人意想不到。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当时带了17个孩子去做志愿者。途经一个叫陈家坝的地方,那个村所有的高中生都在北川中学读书。那场灾难中,就读北川中学的17个学生全都去世了。

本来我们去的初衷是发物资,进行慰问的。但当这17个孩子到那里的时候,刚刚失去自己孩子的这些父母顿时嚎啕大哭。一方是因为地震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方是因为艾滋失去自己的父母,好像冥冥之中两者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那个场面对我来说,至今还历历在目。

现在,我一直在把祖母的哲学发扬光大,因为她是带领我走进这一世界的人。当我需要等待一棵树开花结果时,我已经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尽管这个期限有可能会很长。但是,我坚信,当看到果实时,是很欣慰的。

4.我们的正能量 篇四

4月30日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爆炸声,撕裂了节假日气氛。正打算春游的库尔班江·外力,马上放弃了行程。5月1日,他主笔写出了谴责暴恐分子的联名信《我们,不会再沉默》。11名维吾尔族青年在实名联署信中,第一句话就说:“恐怖分子乱杀无辜,罪恶深重,就是死了,也会永遭唾骂。”

这背后,有这些维族青年20多年的心路历程。

联名信中的多人来自南疆,库尔班江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我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喀什出生、长大,家庭有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小时候,院子里也有汉族邻居。他爸妈工作忙,就交代他放学回来,“到汉族阿姨家吃饭”。儿时,他和汉族小朋友互教语言,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直到2004年参加高考前,少年库尔班江还未跨出新疆一步。

他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我挺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我生病了,老师会打电话来,给我送药送饭,感觉很温暖。”

库尔班江还记得,当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到来时,维族同学总会在大学里举行活动。“少数民族学生都会来,占六成,四成是汉族学生。”

他们唱得最多的维语民歌是《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当音乐响起,不少汉族同学也能跟着一起唱:“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冰峰雪山银光闪闪„„”

作为来内地的维族青年,他也遭遇过误解。

他到郑州读研究生时,宿舍里一位本地同学一开始不愿意同他“共处一室”。“我好几次独自在寝室,都发现他在门外转来转去,就是不进来。我没直接说‘你不要害怕’,因为那样没用。我就经常帮他买点东西,打扫卫生,用行动告诉他‘我们原来是一样的’。”误解成功终结,始于那位本地同学主动对他说:“走吧,一起去吃饭!”他们后来成了“哥们”,毕业时,那位同学还哭了。

2013年,库尔班江研究生毕业,回到新疆,成了新疆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教育是很重要的。我上了这么多年学,我就要当老师,把新疆的孩子培养好。因为我比较了解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我想把孩子们带动起来,掌握正能量。”什么是新疆人的正能量?

库尔班江的答案是:“我们是祖国的重要一部分。恐怖分子是极少数。新疆人有爱,爱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爱国爱家,是我们的正能量。”

他所带班级里的学生多来自和田、喀什的农村地区,年龄在14~17岁,有的家庭特

别贫困。“他们的学费、住宿费是全免的,每月再给500元补助。”

他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出过新疆,这和当年的他自己一样。

“他们的思维不够广,我要让他们转变过来。”当他上汉语课讲到“民族”这个词,就接着说我国有56个民族,介绍一下各民族的文化。讲到“四大发明”这个词,就讲讲我国各朝代的历史。

“单讲语言,学生可能不感兴趣,我讲故事和历史,他们就比较爱听。”

库尔班江有个24岁的妹妹,去年9月自愿报名,到喀什地区当了大学生村官。

他们家为此开过全家的“4人会议”。“我妈妈觉得,一个女孩在新疆,又是基层,太辛苦,但我妹妹特别想去。最后我妈妈还是答应了。”

“我也牵挂妹妹,但是,如果不献出我们的青春,大家都不去的话,未来的新疆和国家的发展,谁来承担?”这位28岁的单身青年笑了笑说。

5.身边的正能量 篇五

经不知不觉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探索这样一个问

题:所谓的正能量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正能量虽然一个频繁的词

语,但在我眼里却蕴含着无比巨大的力量。在我看来正能量就像烈日

当空的太阳,满怀激情地给世界带来光芒。拥有正能量其实很简单,无处不在,总而言之你有了它你就会感到快乐。就像那些真正拥有正

能量的人一样传播爱的花种,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怨天尤人,总

是默默无闻地给社会传递正能量。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正能量:记得有一天,上课铃急促地响

过后,老师地抱着一些卷子满脸堆笑地走进教室。“天啊?要考试!”

这下老师可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呢!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卷子发

下来后,教室里安静极了,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

清二楚。只能听见笔尖在卷子上飞快地移动时所发出的“沙沙”声。我翻开卷子,一看“呵呵这可难不倒我”我得意洋洋地笑了。于是我便

握紧钢笔开始打败这一时逞凶的难题。一路上我战胜了无数只“拦路

虎”,当我正准备“突击”第四页卷子的题目时,钢笔突然莫名其妙地

没墨水了。不知所措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我该怎么办?”

我捏紧钢笔使劲地在草稿纸上划来划去,草稿纸很快就被钢笔“折腾”

得“伤痕累累”,但不争气的钢笔还是倔强地不肯吐出一点儿墨水。“哎

——”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怎么了?”小妮亲切地问道。“我的钢笔

没墨水了。”我绝望地说。她听后,毫不犹豫地从她的文具盒里取出

一枝崭新的钢笔,递给我,并微笑着说:“你可以一直用它,到放学

再还给我。”说完,她立刻埋头苦干,继续答题了。当时想起了这样

一句名言: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这支钢笔,顺利地完成了卷子。考试成绩发下后,那个漂亮的分数让我对她感激

不尽。

其实正能量一直默不作声的伴随在我们身边,就像空气一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我们一定要将这种高尚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人

6.身边的正能量 篇六

"正能量”一个电视和网络上频频使用的词汇。可是,“正能量”究竟是指什么?

当今社会,如同人性一般,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最美女教师舍身相救学生、最美司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护住全车人的生命、最美战士、最美医生层出不穷,他们犹如灯火一般点亮了我们心中的道德之灯,他们最美的诠释了责任,诚信,恪尽职守等美好品德的涵义,这些便是口口相传的“正能量”。正能量也间接反映出社会肮脏的一面,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黑心大米等等,这些危害人们健康的事件层出不迭,是社会坏境中一个又一个的污点,败坏人们的品行,引发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思考,这些就是在正能量的映衬下显示出来的“负能量”-----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健康、自私自利的行为。

难道,正能量只是指那些舍弃生命,相救他人的壮烈行为吗?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就存在许多正能量。

爷爷是一名清洁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穿上大衣,拿起扫帚出门打扫卫生,把垃圾铲在一起,捡起碎纸屑,在大街上便多出一道忙碌的身影,“哗---啦”扫帚在爷爷手中奏出一曲又一曲悠扬的“乐章”。爷爷没有节假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这些的动作,哪怕是新春那般喜庆的节日里,也曾不停歇。今年春节期间下了一场大雪,洁白的雪厚厚的,布满街道,鞭炮燃烧后留下的红色纸屑悄然落在冰雪上。大年初一,天还没亮,爷爷就拿着扫帚一扬一落尽心尽力地扫除街上的冰雪,纸屑。终于,在天亮之时扫出一条可供几人通行的道路,这

时,人们带着喜庆的表情出门拜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后,爷爷这才满意的回家吃早饭。不仅仅是清洁工,还有警察、医生、战士等人,不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呢?

7.汲取犹太民族教育智慧的正能量 篇七

一、教育智慧游走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

犹太民族重视知识,酷爱读书,被称为“书的民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圣经》,最核心的是《托拉》,即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就是《圣经》的前五卷。再者,还有一部伟大的著作,就是《塔木德》,其意思是“伟大的研究”,是一部汇总了对《圣经》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经典。对千百年来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子女从父母那里接受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儿童从小就要学习与背诵这些经典。《塔木德》里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因此,犹太人养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历史传统。并且,在犹太教中,学习知识是敬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哪种宗教如此这般的崇尚知识的神圣。另外,在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0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由此可见,犹太人的教育智慧在于:以书籍为媒介,将求知崇尚为一种虔诚的信仰,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水平。

犹太人还认为知识是甜蜜的。当犹太小学生入学,在第一堂课的教室里,每位孩子都会得到一块石板,石板上是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舔掉美滋滋的蜂蜜。随后,教师发给他们的书本里还藏有葡萄干、核桃、糖果等礼物,供孩子们发现惊喜。犹太人在奠定知识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启蒙时期,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使学习成为一种掉进蜜罐的享受,这就是智慧。

二、教育智慧散布在生活的气息中

犹太人的生活质量很高,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家庭,重视和谐的家庭生活。在家中,父母和子女都要承担家庭责任,履行彼此的义务。

在家庭生活中,犹太家长相当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即使生活在贫民窟里,即使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家长仍会倾尽所有、砸锅卖铁地使子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坚持让孩子学习。以至于在20世纪20年代,仅纽约市就有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是犹太人;1937—1938年的《美国犹太年鉴》统计表明,犹太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3.5%,但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犹太学生却占到9.1%;1955年犹太青年读大学的比例是62%,而其它群体仅为26%。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使得犹太人的整体素质都很高,离婚率和家庭暴力都大大低于非犹太家庭,犹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

作为犹太子女,仅仅在父母的供应与呵护下去学校求学,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可行的。犹太人认为,工作是人的责任,掌握技能不仅仅为了谋生,同时也是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掌握一门手艺。“最好是把研习《托拉》与从事某种世俗的职业结合起来,因为从事这两者需要付出的劳动能使人忘掉罪恶。只研习《托拉》而不劳动,终将一事无成并成为犯罪的起因。”犹太家长鼓励子女学习技能,进行劳动,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意志,使他们早早地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并进入社会进行实践。

我们可以感受到,犹太人教育的智慧浸润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浸润在父母与子的责任互动中,浸润在技能突出的劳动过程里。

三、教育智慧蕴藏在追求财富的“储蓄罐”中

先贤孟德斯鸠说:“记住,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犹太人凭借对商业独到的领悟,对财富坚持不懈的追求,以“世界第一商人”的名号享誉世界。一个真正的犹太人,除了自己理解并懂得金钱的价值外,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如何获取和利用金钱。犹太人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理财教育,就是其追求财富、积累财富的“储蓄罐”,充满了智慧。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钱不可以赚,只要是可行的赚法,就一定要赚。犹太人爱钱,但是这绝不等同不择手段的纯粹拜金主义。他们在钱财面前坦荡无邪,严格遵守赚钱的游戏规则和法律规定。一般来说,犹太人对钱、财富的态度是相当严肃的,有节制的,有时甚至是敬畏的,因此,尽管他们有钱却决不会为毫无意义的寻欢作乐,为追寻奢靡生活而乱花一分钱。同时,他们认为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而热衷于慈善事业。犹太人捐给各种慈善事业的钱比其他民族都要多,慈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更可贵的是,他们捐赠时绝不会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而是悄然进行。因为他们信仰最大的慈善是在慈善中赐者和被赐者均不知道对方是谁。

犹太人给孩子讲理财之道,是教育的先进之处。他们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途径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教育中注意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按照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教会孩子节俭和挣钱。他们要求孩子达到如下目标:3岁时,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了解货币为等价物,知道钱的来源;8岁时,通过工作赚钱,学会把钱存进储蓄账户;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2岁时,能够制定短期开支计划,并正确使用银行业务术语。犹太孩童在很早就投入到实践,通过身体力行的工作,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用劳动与智慧换取财富,学会合理支配开支,并学会投资,使资产流动更新。

奉行“惜钱、省钱、捐钱”的金钱观,讲求“劳动创造财富,才智经营财富”的理财之道,一切从孩童做起。这就是犹太人藏在“储蓄罐”中的教育智慧。

四、结语

犹太民族的优秀与绵延,说到底还是归功于教育。无论是在追求知识、追求生活品质,还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教育智慧都充满了感召人心的无穷正能量。这些智慧督促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现实感和实用性的中国教育去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思路、革新发展模式。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汲取犹太民族的教育智慧,自觉地吸收强有力的正能量,化差距为动力,迈出奋勇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远辉.三位一体之犹太教育探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2]王瑞瑞.犹太民族的教育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7(1).

[3]韩玉群.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8).

[4]王中合,编译.犹太人教子枕边书[J].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267.

8.生活的正能量 篇八

我们要时刻准备好跟随自己的心,而不是随波逐流。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if your glass i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Be thankful that you have a glass and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 it.

不管你的杯子是半空还是半满,要心存感激,至少你还有半杯。

Pushing ourselves to be the best is an impossible standard. But we can push ourselves, every day, to be better than the day before.

强迫我们自己成为最好的人是不可能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督促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Face your deepest fear and you will see you are and always have been more powerful than it ever was.

直面心灵最深处的恐惧,你就会明白你比以前更加勇敢了。

You may not control all the events that happen to you, but you can decide not to be reduced by them.

你可能不能控制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是你可以决定不被它们所累。

Everything will change. The only question is growing up or decaying[衰退].

每件事都会变,问题在于前进还是后退。

Be the hero or heroine of your life, not the victim.

做人生的主角,而不是受害者。

The healthiest response to life is joy.

对生命最佳的回应,就是活得快乐。

If you had a “bad” day, don’t worry...we all have a re-set button—it’s called tomorrow.

如果你今天过得很糟糕,别担心……我们都有一个重置按钮——它叫作明天。

Life doesn’t always give us the joys we want. We don’t always get our hopes and dreams, and we don’t always get our own way.

生活并非总是给予我们想要得到的快乐。希望有时会落空,梦想有时会破灭,我们不能总是随心所愿。

No one can go with you for a lifetime, so 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be alone; no one will help you again and again, so you have to fight all the time.

没有人能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一直奋斗。

Dear life, thank you for clarity[明晰], good mannered strangers, cookies, social media and the wind.

亲爱的生活,感谢你给我明晰,感谢你让我结识有礼貌的陌生人,感谢你让我尝到饼干的香甜,感谢有社会媒体和风的存在。

9.身边的正能量 篇九

16日上午,风力高达13级的强台风“海鸥”如期而至。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天下午,“海鸥”就“飞离”了海南省。台风过后,我们一家乘车来到了小区外,想要了解台风过后海口的受灾情况。在从家前往海边的路上,地面上的积水很多,一片一片的,犹如五湖四海一般。一路上,所有的红绿灯都因为停电而停止了工作,而每一个路口都由一位交警指挥交通。其中一个十字路口中央,也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地站着一位交警,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这位交警的脚下,正是积水将近有35厘米深的十字路口中央,可是这位交警似乎完全没有在意这些积水,依旧是有条不紊地专心指挥着交通。他们,用坚强的信念维持着城市有序的交通。

一路上,只见有不少的树木折断了树枝,一些环卫工人正不不辞劳苦地清扫着树枝和落叶。在人民大道通往白沙门方向,不少身着橙色消防服的消防战士和身着绿军装的部队官兵在三五成群地往军车上搬运折断的粗树干和其它重物。他们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淋得的额头上布满了细细的、密密麻麻的汗珠。天上正飘着毛毛细雨,但是他们全然不顾,仍旧专心致志地扫着地,仿佛没有注意到天上的小雨。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洁净。

我们接着向前走去,海边的绿化带已没有往日的美丽,护栏被倒灌的海浪冲击得体无完肤,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是连根拔起。不远处,只见七、八个环卫工人正在忙着些什么。我们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在扶一颗快要倒的小树。他们先是由两个环卫工人同时扶起小树,将小树扶正,接着另外两个环卫工人拿来了支架,用布带缠绕树一圈,再将三个支架固定在布带上,最后再将支架支撑在地面上,就这样,他们扶起了一棵又一棵吹倒的树。他们,用双手扶起了城市重建的希望。

10.我的正能量作文 篇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正能量的人和事例。那在你们看来,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正能量呢?

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可能有些人会说:“正能量,不就是学习好么?”不,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我觉得正能量的根本源泉是诚信、友善。设想,我们之间没有了诚信友善,那我们之间还有什么情义可讲?不讲诚信,对他人不友善,不但会减少别人对你的`信任感,最终使别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对你感到厌恶仇恨,不再与你交往,那么,这还是正能量的所在吗?当然不是。

那我们如何做到诚信友善?盲目的顺从?这个关键还是得从小事做起,做事多替他人考虑,多为他人着想,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心中对友善的理解,并不透彻,也许只停留在为过路的人做些什么,或是为即将碰面的人准备些什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心中所有的友善只有在面对朋友时,才会毫无根据地流露出来。那么朋友代表着什么?友善的彼此相待是什么?只知道,每个人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他们有的很随性,有的很奇怪,但他们都用诚信友善正能量的所在让我们温暖。

我一直这样认为,诚信友善的存在是因为有了朋友的存在,而朋友的存在是因为生活的寂寞。于是我不断寻找,寻找那个可以给我安慰,鼓励的人,寻找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的人,知道遇见了你们——我的朋友们。你们在我盲目时给我指引了方向,我们已经建立了诚信友善,这也是我们的正能量所在!谢谢你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待人,如何充满正能量,谢谢你们!

11.走起!你的正能量! 篇十一

让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

从小到大我最瞧不起的莫过于种类繁多的高考经验介绍。这类介绍无非先是感谢父母,而后感谢老师,最终忽悠来忽悠去,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多做题。起先听一两遍,还有新鲜感,而后数十次,经验介绍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借鉴。只可惜高中那时候我的成绩差得吓死人,我的恶劣态度也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写这篇文章,无非是告诉各位考生,在一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分数是一种存在的可能。如果你已经将这段废话看完,那请你放心,既然你已经用功到去浪费时间看一篇可有可无的高考经验总结,那么你的态度已是比我那时好太多了。当然,在把桌子上堆成山的卷子刷完之前,我们先要分析高中的基本形势。小时候,岁月很长,与世无争。我像个“二杆子”杵在地上,也能够汪洋恣肆的生长。受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我整日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高一高二,我将课表里的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试题,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我毅然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到了高三,一切大不同,兵荒马乱。悟性好、想法多的,高一高二便开始发力,而后知后觉,如我一样,大致便只有一年时间。

当时我拿着个总分459的破烂成绩(确切地说,是语文91、数学79、英语65、政治106、综合118)气焰嚣张,横行于世。主要是觉得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能给我一条出路,凭咱才华横竖都溢的文采,折服考官,也能捞个奖项被XX大学录取,也算再次上演钱钟书数学零分进清华的奇迹了。当时我觉得应试教育与文学理想二者矛盾是尖锐冲突的,这个想法我坚信至今。

这种激进的理想主义,几乎得罪了我周边的所有人。在当时那种“暗无天日”的学习环境下,很显然,所有人,老师、父母、同学,都觉得我疯了。在别人眼里,我最大的可能就是步韩寒的后尘——退学,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青春的挣扎与理想,

需要付出尊严作为代价

幸好我凭借凤姐一般的自信,也总算从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活”了过来。后来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原来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段从学习“疯子”变成正常人的过程。我的理想被扭曲为狂妄,梦想被规训为妄想。最后,第八届新概念大赛的落选,把我仅存的那点凤姐般的自信也给摧毁了。紧接着的高二下学期模拟考兵败如山倒,我记得当时自己像一瓣被拍过的蒜,屡屡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简单来说,老师仅仅用了一些让我难以接受的形式让我认清形势。自从废除春秋战国以来的打手板与棍棒伺候之后,老师的特技仅存漠不关心和打电话叫家长这两大特技。此后,我的成绩虽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随着高强度的复习和狂轰乱炸的模拟考试不断给我的挫折,看着自己400多分的成绩,我连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我不得不承认,灵魂强大如我,最后也被老师老套的方式驯服了,脸皮厚如城墙的我能直面鲜血淋漓的站着上课与考试排名,却无法顶住父亲丧失尊严的代价。我爸为了我,提着礼物来学校找老师,如百老汇里滑稽而荒唐的小丑,希冀垂怜与拯救。只有他平庸而无能的儿子知道,老师早对他的儿子下了死刑判决,所有一切都只是无谓与徒劳。

父亲出来,脸色如土灰地给我说,老师觉得我再如此下滑,天天上课泡在小说与图书馆,大学没戏。如果早日认清形势,还可保XX大学,冲XX大学。父亲故作轻松地想劝劝我,起先装腔作势地扯些高考不重要,二线大学也挺好的,最后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子二人,相对无言。父亲绝望了,觉得说什么也没用了。这一幕,是我成人故事里最为惨痛的经验。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亲手碾碎自己的理想更为残忍的了。在这里,青春的挣扎与理想常常需要付出尊严作为代价。

我暗暗发誓

要改变这一切

回家的路上,我拷问自己的锋芒与叛逆,发出绝望的嚎叫,以求获得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我暗暗发誓要改变这一切,像愤怒的公牛一般;中进这外强中干的瓷器店,将这一切撞得粉碎。不管成功与否。我要将自己的热血洒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上,灌注在我青春无悔的回击上。

确定了这一套理想主义的法则后,实际上,剩下的仅仅是水到渠成。我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考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第二是所有课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第四是保证晚自习的时间;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我说到做到,第二天便把所有课外书全部搬回家,仅仅留下了一本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从早晨七点到晚上十点半,时间排得极满,进行近似疯狂的训练。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我觉得“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复习,方法已经次要,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参透这一秘籍的我,就如同从白猿处获得《九阳真经》的张无忌,进步神速。记得当时广东(我所在的省)考英语阅读,一共是五篇,老师要求每天练习五篇,我一天的量是十五篇,超过规定量的三倍。

恍若隔世的光阴,

是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

经过一学期的刻苦攻坚,高三上半学期,我的成绩最好的时候达到了总分594分(语文115、数学127、英语97、政治117、综合138),当时依靠这个成绩,杀入了年级前六。尽管如此,在惠州这么一个四五线城市,我们学校的文科年级第一到了广东省都属于炮灰。而这时我的成绩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而就在此时,我无心插柳地参加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谁知竟然获得了复赛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父母和老师对我参加比赛都持有保留意见,因为这会让我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当时我的理想主义又开始重新萌动,就这样,我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nlc202309020407

复赛题目是《从这里出发的旅程最远》,这篇题目契合我的心境,正如我自己曾经经历内心的挣扎,冰与火的碰撞。我本人亦走在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这条路体验牺牲,燃烧热血,注定坎坷,但正是我与平庸无为,混吃等死决裂的明证。复赛作文我引述先贤,大抵也在讲这么一件事情。承蒙错爱,最终我拿到了新概念大赛的一等奖。这项赛事的承认,最终使我鼓起勇气直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理想——北京大学,并在随后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见面会获得了北大的自主选拔录取资格。携一等奖之余威,回到学校后,我的成绩更是高歌猛进,英语取得决定性突破,总分也高奏凯歌。606、615.5、630、646、656,几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到了2007年6月28日,高考揭榜之日,语文115、数学132、英语130、综合146、历史127、总分650。我终于痛快淋漓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段光阴虽说短短一年,对于我却恍如隔世,一梦千年。其中振奋与崛起,心酸与苦楚,正杂糅在我日后打马而过的时光里,永恒烙刻在我青春无悔的肤色上。其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改变,更是我日后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也许就叫做正能量吧。

在人生的兵荒马乱中,一个人便如一支队伍。逆风飞扬,有理想、有召唤,对于梦想如飞蛾扑火,挥霍青春不计代价。如此人生,即便是功败身死,虽千万人吾往矣。

拼劲全力,不辜负这盛大的青春

越在乎,越失望;越想得,越难掌控

推开清晨图书馆教室沁凉的窗,有刀子般的风刮进眼睛。

当我长到人生中最美的十七岁,青春却以一种莫可名状的万式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疼痛。由于汶川地震,面临中考的我只好去伯父家借住(地震造成的破坏使我所在的学校停止上课)。就这样,我第一次离开乡村的家,来到繁华的都市和陌生的人群。那时的我,像一脚踏出森林的小鹿,期待总是多于惶恐。最后经过家里人和伯父商量,建议我在伯父家自学,准备报考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宏志班。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书海,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宏志班。

之前的高强度学习早已让我习惯停水、停电和不停的周考。高三的学习。我每天盯着案头高起的“试卷墙”,努力不变成斗鸡眼。可生活不理会我强大的主观意愿,只是我行我素。有因就有果,高一高二我不理会身体的抗议一味穷追猛打,赢得老师夸赞与同学“效仿”的同时,种下了高三头痛胸闷难以自拔的根。关心则乱,太在乎就会太紧张。高三二月份某次考试的第一名让我从此高处不胜寒,整日惶惶恐恐,每次考试都让我乱得心力交瘁。

高三,名次成了最值钱又刺激人的东西,这个第一名让我背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我的家庭情况,因为我的自卑,我渴望用这个第一名甚至无数个第一名让周围人肯定我、羡慕我。可是,越在乎,就越失望;越想得,就越难掌控。在日渐艰难的学海跋涉中,数学始终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不断带给我周而复始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让我在随后的模拟测试中丢掉了第一名的宝座。

没有任何一刻,我准备放弃自己

伯父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某个周末的晚上跟我聊天。

“最近有心事吧。”

“没有。”我不想让伯父担心,一直摇头。

“我已经打电话问过你们老师了。你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把名次看淡点,说不定对你来说是好事。你的敌人只有你自己。”

当高三第一次因考试失眠,伯父就教育我别把自己压垮了,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次丢掉第一名果然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对名次的渴望和追逐让我亲自练就一只超大熔炉,将一切能击垮自己的因素倒进去,并且义无反顾地纵身而下跃入其中。

“你的敌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一直反复回想在耳边。我脑海中有一个轮廓分明的自己渐渐浮现,理智地分析着一切起源。一切不过因为我有一副太过细腻的情肠,为自己压了一份太过沉重的责任,又对未来有一种太虚无的幻想;一切都不过是自我设限,自说自话。能力还在这里,努力也在这里,付出都有时间见证,这些自卑和自我怜悯又有什么资格驾驭我呢?

我不能突破自我设限的悲哀,但却始终有坚持的勇气。没有任何一刻,我准备放弃自己。作为一个既敏感又麻木的人,我的困难并不与多数人重叠,似乎总在独自挣扎。但每当夜阑人静感到孤独,我一人以泪洗面时;当我一次一次成绩下滑,看不到未来时;当我做不出许许多多数学题;当我无人倾诉,不敢与人倾诉时;当我一次次因高考的到来而手忙脚乱时;当我压抑无法释放时,我永远对自己说着一句话:我真棒,会好的!我从未吝惜过鼓励自己的话语,也从未犹豫过一次次从头再来。我那些完美的计划几乎没有一个如所期待般完成,但我依然一次次全力以赴地去实现。

终于明白,雄心壮志与好高骛远总在一步之遥

对自己有一个彻底的分析之后,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可是说到让人头疼的数学,我一直觉得只要把难题攻下,简单的题就不攻自破了。于是自己就处于简单题不想做,难题又拿不下的尴尬境地。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尴尬困顿的数学,我鼓起勇气找到数学老师求方法。

在和数学老师交流中发现,高考试题的难易布局是很有学问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奥数,那你就在难题里打转吧;如果你的目标是拿下高考,就得注重基础,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终于明白,雄心壮志与好高骛远总在一步之遥。巨难巨深的题才能体现能力吗?当然不是,高考复习也该是一场统筹,怎样合理开发自身条件,制定量身的复习计划。在别人快过你时,保持你的节奏;在别人慢过你时,也保持你的节奏。按照数学老师的建议,我拾起了忽略已久的数学基础题,一步步稳定前行。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的数学知识有了“量”的激增。当时我只是懵懵懂懂地觉得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就热火朝天地干下去。现在仔细想想,这正是一个主题穿线、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整合,让知识点发生连锁反应。这种知识网络有些部分可以靠老师传授,有些却只能靠自己摸索。所谓“困兽犹斗”,千万不能等着别人“授你以鱼”,更多的还需自己“学之以渔”。虽然有时候数学还是不给我面子,但我的思考和练习明显发挥着作用,我的成绩正快速地提高。我时刻告诉自己,再费劲我也有弄明白的那一刻,再难我也有攻克它的时候。

12.试析舒婷诗歌的正能量及现实意义 篇十二

“正能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英国著名心理学大师理查德 . 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认为,“正能量”就是一切能够给予人、激发人向上和希望并促使人不断追求,从而使得人的生活获得圆满幸福的动力与感情。而诗歌的正能量无疑是诗人通过诗歌作品传递积极情感和情绪,从而激发阅读者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以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愉悦、顺畅、和谐的一种心理能量。对诗歌正能量的关注与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术探寻与诗学追求,而对从十年动乱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舒婷诗歌正能量的研究,尤其值得尝试。

一、诗歌主题蕴含正能量

在中华经典文学宝库里爱国恤民的篇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都为主流价值观所肯定,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而“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道德情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责任意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都鼓舞、激发着人们的正面情感。如果把爱国爱民思想、道德操守、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民族气节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华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而舒婷诗歌无疑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的。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的情怀

舒婷的诗歌表达了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虽然时代的累累伤痕,投射到她的诗歌中,有表现对生活无奈、忧愁与矛盾的诗篇,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观念早已深入舒婷等人的血液,对社会的关注、对他人的同情怜惜,使得苦难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的情怀。

在《献给我的同代人》中,舒婷勇敢地追求着“新理想”, 因为这种追求人的价值,渴求真善美的理想,与祖国、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民族、祖国振兴,为了人民的幸福,包含着舒婷在内的一代人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表现了为“大我”的幸福而牺牲“小我”的决心。因而我们看到舒婷诗作并不沉湎于个人的伤痛,而关注的是他人的坎坷,国家民族的命运,从而更加大气优雅,也更打动人心。

舒婷自己也说 :“我的诗是积极的。”她用诗抒写了对祖国的真诚苦恋,诗情柔曼忧伤,诗魂透明执着。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娓娓诉说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我亲爱的祖国 !”而在《会唱歌的莺尾花》中, 她唱道 :“如果子弹飞来 / 就先把我打中”表现出为了祖国繁荣昌盛,为了光辉的理想,牺牲自我的决心,甚至当她这一代不能实现她憧憬的理想时,还希望下一代接班顶上 :“我在防洪堤上 / 留下一个空出来的岗位让所有冲击过我的波涛 / 也冲击你的身体吧 / 我不后悔 / 你不要回避。”(《遗产》) 别林斯基认为 :“……不管祖国的情况怎样, 我们都不能不爱祖国 : 不过,这种爱情必须不是因陋就简的自满,却是迫切要求改进的愿望, 总之,对祖国的爱必须同时也是对人类的爱。”(《别林斯基选集》二卷454页 ) 舒婷正是爱之深责之切,才有这“迫切要求改进的愿望”, “对于一个完备而又健康的人说来,祖国的命运总是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别林斯基选集》二卷454页 ),她期待民族中兴的爱国之心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她呼唤人的价值是对人类的爱,她企盼改革中兴是对祖国的爱。在“忧国忧民”的诗情中,“美丽的忧伤”显示出温柔的魅力、明亮的色调。

(二)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中怀揣胜利的信念

十年浩劫是国家命运的逆转,也使舒婷这一代年轻人经受了心灵的洗礼与考验,原先狂热追求的信仰被撕碎,理想无所依托,迷茫、痛苦、不满和愤怒无处发泄,在新、旧时代交替,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大背景下,他们强烈渴望诉说他们的心声,于是诉诸笔端,用诗歌来倾诉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与失落,来排解身处政治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逝的年代中的压抑与忧伤。而在这一代年轻人中,悲观绝望者不乏其人,舒婷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便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也从没放弃希望。

舒婷的诗歌既不低顺眼,自我放弃,也不大喊大叫,怨天尤人,而是柔中有刚,痛中存望,她在《致一一》中道出了心声 :“我是火,/ 我举起火的旗子 / 引来春风 / 叫醒热烈响应的每一株草 /”。

她不是豪气干云的英雄,但更不是逆来顺受的弱者,舒婷优雅地展现着自己的悲伤,忍受着失望又怀着胜利的信念,在《海滨晨曲》中,抒情主人公虽然感到大海的怒吼来势凶猛, “以雷鸣震惊了沉闷的宇宙”但始终坚信“我将在你的涛峰讴歌”,并且展示了“让你的狂涛把我塑成你的性格”的坚韧不屈。而在《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这首诗中, 诗人明写灯还亮着,实际上表达的是希望、信念永远不灭的坚强信念。

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吟道 :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 希望 / 而且为它斗争 /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诗言志,我们从舒婷的诗歌中,不仅看到小女人细腻优雅的绵绵情思,其中不乏怀疑、痛苦、徘徊,更体悟到一个坚强女性的坚韧不拔,洒脱大气,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世界上有沉迷的痛苦 / 还有觉醒的欢欣。”(《这也是一切》),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缅于十年浩劫带来的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心灵伤痛,而要向前看, 努力地克服、战胜自己的软弱和疲倦,怀揣胜利的信念。

(三)对爱情友情的热情讴歌

舒婷诗歌最柔婉、温馨、动人的篇章,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歌颂上,显得既温柔,又热烈。如在《我爱你》中,诗人将“我爱你”三个字“用贝壳嵌成一行七彩的题词”,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被感动,从而“染上无名的相思”。而《无题》,诗人又将抒情主人公热恋中的矜持、矛盾、敏感等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惟妙惟肖,使人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迷人,在《雨别》中,“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的想象,表现的是与雨中痛苦别离截然相反的理想境界,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理想与爱情的追求。她还大声疾呼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为妇女解放、为爱情自由振臂呐喊。在《致橡树》中,她宣示了孜孜以求的是心灵相通,人格相映,生命旅程中分担痛苦,共享欢乐的理想爱情,从而获得女性的广泛共鸣。

总之,她抒写爱情中各种场景,有恋人间重逢的缠绵, 离别的思念,等待的煎熬, 约会的甜密等等,表现了人类最真实美好的情感。

与之同时,友情也是她歌颂的主题。“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的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美好情谊。“只要夜里有风 /…… / 兄弟,我在这儿”( 舒婷 :《兄弟,我在这儿》), 表达了舒婷对互相支持、相互信赖、高度理解的友情的赞美。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友情的温暖,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一样,而舒婷正是细腻地感受到人的这种内心情愫 :“人在月光里容易梦游 / 渴望得到也懂得温柔。”,舒婷用她温馨的友爱之歌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仿佛让你沉醉于甜柔的月色。而舒婷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之多充满爱情友情的感人诗篇,从她的真心告白我们可以感受到 :“今天,人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相互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可以找到。”

二、与同时代诗人对比中显现正能量

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伟大诗人,毛泽东在评价李杜时, 曾说,李白诗“奇异脱俗”,而杜诗“哭哭啼啼”不喜欢。凭毛泽东的文学造诣,对李杜诗歌艺术的成就是了然于心的,而之所以褒李白贬杜甫,从两人的诗中可见一斑。杜甫脍炙人口的诗歌《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风格的沉郁顿挫,确让人心绪郁结 ;而李白诗《赠汪伦》, 即使写离别,也爽朗明快,让人心情愉悦。诗风格调不同给读者的感受迥异。因而李白诗正面表现多,杜甫诗负面揭露多,或者说,李诗更让人愉悦、顺畅、和谐,阳光、热情, 积极的正能量比较足,杜诗负能量偏多。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正能量的比例不同,毛泽东才会扬李而抑杜。

同样,舒婷与同为朦胧派领军人物的北岛相比,如果说舒婷诗是旭日暖阳的话,北岛诗则是当头棒喝,舒婷诗更多表现的是爱,是对真善美的歌颂,北岛更多表现的是恨,是以冷峻深刻的思想,以怀疑否定的态度,对假、丑、恶进行无情揭露。

恨是北岛诗歌的主要基调,他恨的内容之深广,恨的情感之强烈,对文革十年的现实社会秩序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之鲜明,从他的诗《回答》中就可看到,“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 /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 /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 /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经历了那个是非颠倒、真假难辨的社会,诗人对一切充满了不满和敌意,在他笔下“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他的诗歌形象阴冷地令人颤栗,如他的诗歌《恶梦》,“恶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 /……没有人醒来”, 在那冰冷得“又结起薄霜”的环境里, 竟“没有人醒来”。甚至在表达爱情的篇章里,都没有花前月下、郎情妾意的美好和甜蜜,诗人描绘的是“即使在约会的小路上/也会有仇人的目光相遇时/降落的冰霜”,(北岛:《爱情故事》)。诗人充满了绝望和无奈,他在诗歌《一切》中深深叹息 : “一切都是命运 / 一切都是烟云。”

对当时社会的不公正、不合理和不人道充满仇恨,使得北岛诗歌充满冷峻,缺乏暖色,让人压抑、窒息。可生活在同一时代,经历过同样命运的舒婷,却给人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在《春夜》中,舒婷描写的主人公有理想、有担当,对时代遭际善于思索,对民族命运勇于承担,对“友人”则满怀情谊,真挚友善, 《双桅船》一诗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忠贞爱情的歌颂,或者更可看作是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阳光岩下的三角梅》通过对三角梅无私品德的赞美,实际上讴歌了虽经时代磨难,但对国家、民族忠贞不渝的年青一代, 特别是《祖国阿,我亲爱的祖国》中, 诗人直抒胸臆,既以拳拳的女儿心,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表达着哀怨的深情,但更在沉迷的痛苦之后,表达出希望的欢欣,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舒婷柔婉诗情中流露的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在娓娓倾诉中流淌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使欣赏者在真善美的诗意境界中惬意地徜徉、浏览,内心自然而然地经受了一次美、善的洗礼,经历了一次审美的崇高享受。这种“善”的主题相对匕首,似乎更能改造世道人心。舒婷诗中充沛的正能量,比起如“匕首”的北岛诗歌,对今天的社会更有意义。

三、当今时代需弘扬正能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到关键阶段,需要13亿人民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奋发向上。然而,我国目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历着大变局,国内社会深刻变化,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断增强,消极看待一切的社会思维有所抬头, 整个社会逐渐表现出失望的心态和一盘散沙的状态。

社会急需要宣扬正能量,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能量的文学艺术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就更为珍贵。舒婷及其充满真善美的诗篇,在祖国民族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理应发出更璀璨的光芒,让人们获取更多精神营养,增强团结向上的力量。因而,研究探讨舒婷诗歌的正能量,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舒婷.青春诗会[J].诗刊,1980,(10)

[2]舒婷.青春诗会[J].诗刊,1980,(10)

[3]丁宗皓.人格的界碑:北岛的位置[J].当代作家评论,1988(4)

上一篇:在宁德市茶产业推介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江苏省所有高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