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作文

2024-11-07

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作文(共11篇)

1.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作文 篇一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并获得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阅历和潜能,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要创造时机、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探究,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制订书籍借阅制度,设计制作什么样的 借书卡等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采用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最常用的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很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板报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通过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

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在课题中发现问题。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了

什么?三是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一是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二是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三是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作文 篇二

一、当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 作文缺乏真实情感

作文写作的本质就是贴合实际生活运用自身所积累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然后运用一些语文技巧将其整合成为完整的句子的过程。所以作文素材通常来源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室中学习,无法过多去接触外界生活,因此,无法更好地观察生活,并且由于小学生的各个方面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无法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要求小学生的写作手法。然而,小学生也有他们的特色,只有他们能写出充满童真的作文。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情感,不贴近生活,大多文字都是东拼西凑,用一些现成的文字堆砌起来的,这就使得作文大同小异,无法把自己的想象力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展示当代小学生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文章缺乏真实情感,没有新意。

2. 作文过于模式化

在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候,大多是先模仿然后慢慢过渡到自己创作,因此,很多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有很严重的模仿时模式的影子,并且刻意去模仿写作。而且时代发展迅速,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素材,甚至是相同文章,虽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但是也同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小学生思维的扩散,使大家的思维只停留在模板的形式当中,写作过于模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小学生自己的发展和真实情感的流露。

3. 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大部分学校教师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效果甚微。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并不是几堂课就可以改变的。首先,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写作技巧,课堂上将作文指导重点都落在写作技巧上,很容易在传授写作结构、语法的同时忽略了写作本身情感的表达,使得学生在后来的写作中根本意识不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其次,小学生还没有一个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育中不能过分地注重思想深度,很多时候教师在写作中过分强调思想总结,而忽略了实际生活,这个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他无法做出很好的思想概括,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的时候,他就会抄袭,甚至说一些空话、套话。这种教学在我看来,并不能达到什么好的教学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最后,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为主,作文也同样有着相同的特点,过分的显示着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很多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忽略自身的喜好,每次写作的时候都编假话,说客套话,从长远看来,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更甚者影响了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建立。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创新

针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彻底的改变,要充分的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更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式。首先,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通过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写作的热情。其次,要帮助学生一起找寻写作素材,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去了解生活,了解周边的环境,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的神奇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身临其境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一切,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写出一些现实情况的感受,但是教师只能去引导,不能去干涉,任何的感受都是学生的灵感,没有好与坏,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去局限学生的思维扩散,对于思维来说从来都没有界限,因此,教师要用最大程度去包容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可以去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也勇于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最后,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升写作能力,有了实践,也一定要回归理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中所蕴含的思想是浩瀚无穷的,只有让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才能更加容易将这些文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创作添砖加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谈到作文教学,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内容千篇一律,表现形式单一雷同,了无个性和童趣;学生的依赖心理很强,一旦离开教师的详细指导,作文就文不对题,条理混乱。面对如此状况,有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费力不讨好,不如让学生背范文简单有效,或者是对别人的优秀作文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改头换尾,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由于目前小学阶段考试对作文评分方法没有本质改变,这类作文在考试中往往还能得到不错的分数。这样教师省了力,学生考了高分,皆大欢喜,从此师生乐此不疲。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观察力钝化,想象力枯萎,语言个性磨灭,文字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作文成了“抄”文、“拼”文,败坏了作文教学风气,影响学生的文品和人品,如此恶性循环,贻害无穷。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两难状况,就必须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这不失为可行有效之举。

一、以生活为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认为写作文难,提起笔来、冥思苦想、还是无话可写,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活动空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以及缺乏观察生活能力和习惯。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不变的轨迹局限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过分呵护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生活体验;封闭的高楼使他远离了大自然的山川落日、花鸟虫鱼。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学生作文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无米之炊。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写作文找“米”下锅。

一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工厂,了解新技术的应用,深入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二是在校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举行讲故事、演讲比赛,每周一次信息交流会,口语交际训练,出黑板报,做手抄报,写广播稿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养成认真仔细观察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形成自己独到的观察视角。同时,要培养学生勤练笔、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习作时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再也不会为无事可写而犯愁了。

二、以阅读为根本

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要有生活源泉外,还要学会用准确而丰富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词不当则词不达意,语汇单调则文章枯燥无味。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的书多,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文时才能做到遣词造句得心应手,表情达意,意随笔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本进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要根据语言环境去揣摩品味,不仅要懂得词语表达的意思(表层的或隐含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作者是如何运用词语,遣词造句(包括句式和修辞的运用),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内容的。

二是要选取教材中有典范意义又适合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语段,指导学生品评鉴赏、反复朗读,直至闭目吟诵。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

三是要指导学生多阅读适宜的课外书籍。每学期帮助学生制订一个课外阅读计划,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三、以模仿为起点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收模仿对象的共性和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更是他们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台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喜爱模仿的天性引导到作文中来。小学生作文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课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写作上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最优秀的范文。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有时即使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仍是无从下笔,如对文章开头如何切题,中间怎样衔接过渡,结尾怎样呼应全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课文在这方面提供的示范性作用,让学生模仿借鉴,学习写作。比如《小木船》“现在—过去—现在”回忆性结构方式;《美丽的小兴岭》“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记金华的双龙洞》按参观游览顺序的叙述方式;《翠鸟》“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说明方式等。让学生以模仿为起点,逐步领悟组织语言、连缀成篇的写作基本章法,在模仿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模仿重在学习范文的结构及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容上的张冠李戴;二是模仿作为学习写作的起点,要逐步地自觉地完成由依赖性向创造性的转变。

四、以情感为灵魂

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模仿的手段,这些好比是构建文章的基础材料和基本框架。一篇好的作文还必须以自己的语言和真情实感作灵魂。它必须是作者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最后产生表达欲望,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不少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的作文初看上去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意思也较明确,但稍一品味总觉得缺少点儿童语言应有的情趣和灵性,少年老成,太过程式化。

怎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语言呢?首先,教师在安排作文练习时,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人和事,让学生练习写作。其次,要允许并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以我手写我心,不矫情,不造作,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再次,对学生在习作中冒出来的有个性的语言和独特思维的灵感火花,要充分肯定并大力宣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可能不够“完美”或合乎某种所谓的“规范”,但它自然真实,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乃至其今后的文风人品,都是十分有益的。

文无定法,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作文教学无捷径可走,语文教师应当树立长远的、全面的作文教学观,在平时教学中扎实抓好上述四个环节,对每次作文精心设计,科学指导,给学生民主宽松的习作环境,让学生写出有自己思想的有个性的东西。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走出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尴尬地,步入教学相长、乐教愿写能写的新境界。

4.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篇四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文张敬茹

摘 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开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高低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为此,很多语文教学同仁纷纷探索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与策略,以期大大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现将个人的感悟与体会总结、分享如下: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

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细致的描述往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由课间活动中转移、集中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思维与智慧的火花,在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指引下,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上来。

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描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景:远处山峰高峻、树林茂盛,近处长有高大的竹子,清澈湍急的溪流则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兰亭的四周……王羲之同友人在兰亭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所描绘的境界,揣摩东晋名人大家的意志情感与人生感慨。

二、由逸闻趣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逐渐发展成熟,但他们仍对周围的事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求知欲望,更对一些名人趣事有着极大的兴趣。鉴于高中生的这一主观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语文教材背后蕴含的丰富史料作为新知识、新内容讲解活动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于相关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时,我就向学生讲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故事:公园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一职的时候,()有人劝说陶渊明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上面派来了解情况的人。因看不惯官场上的歪风邪气,陶渊明发出“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的感慨,弃职而去。自此之后,陶渊明彻底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官场生活,终老田园。

三、由相关诗词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利用同具体学习内容相关的诗词导入新课,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前所学的诗词,还可以借助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初步对新内容形成大致的印象与感知,由于兼具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这一方法同样是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赤壁有关的诗词名句,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对此,学生给予了我热烈的回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

古名。”

诗词的联想与积累,唤起了学生的情感。趁势,我向他们讲解到“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很多诗人词人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明以赤壁这一地名为题,实则是抒发内心感慨、怀古咏史之作,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苏轼的《赤壁赋》。”如此,通过相关诗词的回忆与联想,也巧妙而轻松地实现了这节语文课的课堂导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教学实践中的粗浅感悟,还望有志之士大方赐教,给予我更多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参考文献:

胡跃。丰富课堂 放开视野:论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12)。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五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只有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时,才有价值。我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1.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对有一些难度的问题,我会有意转变话题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不是由我来解答呢?你们愿意自己再读读课文,解答行吗?”这样的激励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便会以积极的态度,深入阅读、思考,解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或答错时,我会给予激励性评价。

2.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学生因不受划一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不断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同样学习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学生会采用自问自答法深入阅读,尝试解决疑问;有的学生则是边读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会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中心思想,再围绕中心细读全文,理解中心是怎样体现在文中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所创造的阅读方法。

同样的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他们之间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间、小组间的学习便能互补。教师要及时肯定小组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独特的体验。

五、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6.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篇六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活动,那么,探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探究这种活动之上并以此为重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其不能在教师那里得到已经归纳的结论,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一步一步地对问题进行自主的发现与探究,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对于教师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正确且有思考性的问题为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知识探究氛围,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对语文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是教师的事情,也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而是师生进行良好互动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1.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自动获取与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另外,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大规模地进行语文技能的使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成效提高的作用。

2.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实践。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发展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体制,对考试、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因此,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并以此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与确立。所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是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实践。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重视语文学科特点,在阅读中探究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从不同中的文本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获得学习,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阅读中的文本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使语文的学科特点更加明确。学生在阅读文本当中可以了解到母语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中得到满足,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交流,就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阅读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发具有自身个性的阅读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的阅读模式,就阅读方法与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母语知识的深入了解。

2.重视语文学习氛围,创造探究环境

学习氛围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建设。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语文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有许多值得探讨与交流的问题。教师要从中选择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学习当中。比如说在进行《药》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血馒头”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其中有什么寓意呢?学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必然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与了解,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其次,在进行语文的探究式学习之时,要加强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首先,从师生间的互动来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就一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另外,从生生之间的互动来讲,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提高自我,完成探究能力的提升。

7.语文有效合作学习探究 篇七

一、自学

在小组交流前, 教师一定要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自学。《爬山虎的脚》一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不会读的字问同学、教师, 查工具书, 并注上拼音, 读完后, 标出自然段, 圈出生字词, 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扫除读文障碍;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着导学案里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后作答, 把不会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做好记号, 与同学交流。以上三点让学生自学, 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 也能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二、对学、群学

自学结束后, 对子之间相互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交流不懂的问题, 相互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子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群学中再次交流, 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讨论本课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 让组长带领交流: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它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教师要重点一对一指导, 由学困生组成的潜力组同学完成基本任务, 其他小组成员由班上能力最强的学生监督完成。

三、分工、预演、展示

8.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写作方法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写作 课堂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0

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导致其写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要开始进行作文写作,从最简单的描人状物到最终的长篇大论,这中间既需要技巧,又需要素材的积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越来越简单。相反,如果学生一开始就不去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与别人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小学是学生开始正式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也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都有贪玩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玩耍心理进行约束。而且这一阶段是每一门学科的入门阶段,学生只有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把课程学好,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主要是教师“授之以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普遍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更多的是只能暂时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作为教师,我将针对高年级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进行探讨。

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摹写。教师可以以课本为素材,对不同的描写进行分类,将描写景物与描写人物的各归为一类,再进行细致分类。例如,描写景色的有四季的分类,有对于植物的描写,对于自然的描写等等,对于人物的描写有人物外貌的描写,例如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再如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进行了细致分类之后,教师可以从中选出一种描写让学生进行训练。

首先教师应该仔细讲解对这一事物描写的好处,其次开始让学生进行摹写。教师还可以摘取一些课本上描写精彩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背诵。例如:对于人物眼睛的描写,许多作文中往往会提到类似的话,如他的眼睛大大的,像成熟的黑葡萄;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凝眸时如波澜不兴的黑海,流动时如空中的星星;两只像海波一样蔚蓝、杏子一般的大眼睛;两只玻璃珠似的大眼睛里,闪动着青春、热情的光芒;这一双眼睛像是苍山顶上的晨星,又圆又亮;一双泉水般纯净的眼睛里,含着柔和的光亮;他圆脸上的那两只眼睛,就像在葫芦头上挖了两个洞等等。从这一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描写人物眼睛的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眼睛,例如“他圆脸上的那两只眼睛,就像是葫芦头上挖了两个洞”一句,很明显是运用了明喻的手法。因此,在教育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学生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拟声等手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能够极为生动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引起共鸣。

课本中的文章是最好的作文范例,小学作文的写作基本是记叙文的写作,而课本中的文章大多也是记叙文,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讲课与讲解作文技巧相结合,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写法。例如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如何写的,中间又是怎样过渡的,最后又是怎样结尾的,好的作文标准是凤头、猪肚、豹尾。而记叙文的四大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学生一定要将这四个要素表述清楚,让读者明白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同时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环境要尽量写得有特点,这样既能让读者深切感受环境,同时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

另外,很多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住自己要讲述的重点,重点内容详写,非重点内容或者是起衬托作用的内容略写。写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逻辑思维清晰,不能随想随写,不能颠三倒四,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写清楚。记叙文中的一大要素是人物的描写,对于人物的描写一般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好的作文中的人物描写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凸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表达作者想要展现的中心思想。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相结合,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来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写作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写作最后要落实到表达思想感情上来,思想感情的抒发可以是通过直抒胸臆直接表现出来,也可以是通过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只用陈述句来进行写作,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读者们看来会有单调枯燥的倾向。学生应该将所学充分运用到写作当中,除陈述句之外还可以运用疑问句、设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甚至是修辞手法中的排比句式等不同句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文章的气势,给读者带来可读之感,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那么这样的作文写作也就成功了。

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勤读好书的习惯,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精读细读,学生才能更多地了解各种事物的写法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图书阅览室进行阅读,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的时候应该将好词好句进行记忆。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看过的一些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解读,让学生感受优秀作文的妙处,同時还可以将作文中运用的较好的成语罗列出来让学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运用,同时对于写作优秀的学生的作文进行朗读,对其进行鼓励。

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取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写好作文就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土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对于下雨天的描写,雨滴是怎样打湿地面的?雨滴刚落到地面上的时候会激起轻微的尘土,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地中去。所以说,作文的素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就是要用心。

9.语文学习方法探究作文 篇九

1、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尝试和挑战。齐白石先生曾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少数优等生的独角表演,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话。“对话”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心灵交往过程,并体现“个性体验”的内涵。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2、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如在“春节民俗”的系列调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自愿选择“压岁钱的用途调查”、“春联妙对调查”以及“特色民俗”调查。通过校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对于探究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性的评价,避免学生感到迷茫,产生畏惧,但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承担解释问题的责任,对于问题的解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得到。教师主要是激活学生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的愿望,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这样,把学生真正置于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发现与创造自然水到渠成。

10.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探究 篇十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这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立足文本特色,丰富语文综合学习形式

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并富有人文性,非常适合排演课本剧。而学生对于排演课本剧,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纸船和风筝》,我开辟了“童话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进行改编、排练;教学完《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我开辟了“历史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编,进行表演。并要求学生表演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台词,能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读透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除演课本剧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歌颂父爱、母爱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受亲情”的系列活动: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亲情的看法;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父母进行一次长谈,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送父母一件礼物,表达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

文字的魅力,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结合其他学科,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

跨领域学习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学完《大瀑布的葬礼》,我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考查我们家乡慈溪缺水的情况。有的学生实地考察了上林湖、杜湖,亲眼目睹了湖底朝天的情景;有的走访了气象局、环保局,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气候与水量的关系;有的从身边开始调查,搜集人们平时不节约用水的事例。然后,学生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节约用水的方案。最后,学生在语文综合学习课《生命的源泉——水》中进行了交流。

总之,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能大大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抓住生活闪光点,拓宽语文综合学习资源

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例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如何主动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试着进行自我介绍,最后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可爱的慈溪,欢迎你”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搜集所处乡镇的古今名人、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特色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活动中,我设计了“导游”带领“北京客人”游慈溪的情景。这样,既

生动展示了学生的汇报成果,又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结合社会大环境,扩大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

学生对国内外大事是十分关心的,引导学生关注事态的全程发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嫦娥一号”飞入太空时,我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实况转播,之后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写童谣,诵童谣”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一首首童谣:“成功了,成功了!嫦娥一号升空了。飞上月球探奥秘,返回地球传佳音。拍照片,传数据,和平探测行使命。祖国日益变强大,海内海外皆欢喜。”学生的文笔虽然还很稚嫩,他们的诵读也没有什么技巧,但感情却十分真挚,完全是有感而发,有感而诵。

11.语文学习方法探究 篇十一

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所以我称其为探究预习,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和复杂的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综合性的问题及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例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中,关于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一问题,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学生说这个问题出得太怪了,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化出来的,长大当然要变成天鹅;有的说是它自己不断追求奋斗的结果;还有的说这是作者安徒生为了让小读者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故意安排的这个美好的结局。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之说,书上列出了三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注意到,并且进行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就会愈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就课文的具体分析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二、听课环节

1.通过对教师语言因素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在听中抓要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有声语言不仅有语气、语调、还有节奏和重音,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重点时,都会采用加重语气、提高语调、放慢节奏和加重重点词语读音的讲话方式。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学生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教师授课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有意注意,集中注意力去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随时对“怎样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动笔方式:用圈点法标示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旁注眉批法表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用提要勾玄法提练知识要点,用中心语概括法表示分析思路……至于适当摘抄教师的板书,只是诸多动笔法之中的一种而已。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法学习语文

(1)背景分析法

语文课中的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尤其是一些议论文或名家名篇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文章写作背景的分析,实质是一种因果关系分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会出现带有鲜明时代主题的作品。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如对《故乡》《孔乙已》一类的名篇作品,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背景介绍这样一个教学步骤或内容。如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去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学生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条件分析法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涉及到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分析,在这类分析中,有时要用到语境分析,有时要用到背景分析,而大多情况下则要用条件分析。所谓条件分析,即对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如《孔乙已》一课中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即反映了孔乙已生活的客观现状。“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按照描写的句序对人物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孔乙已“身材高大”表明他具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是长期不参加劳动和营养不良所致;“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其年事已高且精神潦倒;“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表明了他的贫穷、懒惰、生活潦倒。孔乙已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条件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对条件内容的把握,这就需要在指导分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3)联想分析法

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借助联想进行教学:如:通过对《观沧海》一文进行联想分析,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到,①曹操观海的心情;②大海的壮丽景象;③曹操的远大抱负。进而联想分析到这应该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孙权劝学》一文的课题进行联想分析,可以使学生联想到:①吕蒙刻苦学习的情景;②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为好友;③如何劝友效果好;当然,学生的联想活动是以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部分,以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人物形象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其最终结局进行联想分析,自然地认识到孔乙己必须被黑暗的现实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

三、复习环节

语文学科的各类知识点渗透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同一个知识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重复出现,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的系统性与重复性、阶段性与层进性的交叉现象,根据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在阶段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单元教学的要点,根据对各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整理,使之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说明文单元为例,就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即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进行“以知授人”的介绍说明),说明文的一般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区分出不同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顺序的不同。在这种复习方式中,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对比法、演绎推理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质量,也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注意既“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拿到一把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

上一篇:思政新教材培训心得下一篇:服装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