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共8篇)
1.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一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大力发展工业,会带来污染,破坏生态。简单地把发展工业和污染环境等同起来,这显然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家看这样一个数字,1979年,我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7.4%,当时工业极不发达,但历经30年后,随着工业的不断加快发展,2009年森林覆盖率却提高到了39.93%,这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不矛盾。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贫穷是保不住生态环境的,落后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经济社会根源。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先进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2009年《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显示,全国生态文明水平居前五名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处在后五位的基本是经济落后地区,贵州为全国倒数第三位。我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用现代科技解决工业排污已不成问题,关键是我们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我们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集约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一是通过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在一个区域内集中治理污染,实现零排放,彻底改变“散、乱、小”的工业布局;二是通过淘汰落后、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好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三是通过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充分整合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加快工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降低农村的人口承载压力,拓展自然资源空间,避免开荒种植,有利于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2.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混凝土的制备和使用给环境造成的负担
生产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矿物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要开采50亿吨以上的粘土,石灰石和砂石等矿物质材料用于生产水泥和混凝土[1]。为此将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改道等严重后果。同时,用于混凝土成型的模板大部分为木模,从而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而且,从开采原材料到最终制成混凝土,还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CO2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地球的环境。仅以混凝土的主要原料之一水泥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2],到2010年,水泥原计划产量接近8亿吨。按较合理的情况估计,其消耗与环境负荷如表1。
另外,在混凝土的运输和施工过程中,除了消耗大量能源,还会产生振动和噪音,这是城市公害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调查,城市噪音中1/3来自建筑施工,而这当中混凝土的振捣占很大的比例。
2 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
因过去几十年大量建筑物破坏以至倒塌,混凝土的耐久性已引起重大关注。耐久性研究工作虽已进行了很久,但只考虑单一素与不结合现场引起了不少的错误,这与其强调强度而忽视耐久性有关。耐久性决定了结构的安全使用期(寿命),它与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
1991年在提交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理或更换现已存在的有缺陷的桥梁,所需投资约为910亿美元,如果拖延这一进程,费用将增至1310亿美元,一直到此为止2009年,每年需60至80亿美元来消除这些桥梁的缺陷,每年需修复或更换16000座桥梁,平均每个州约300座。美国现存的全部混凝土工程的价值约6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费用高达300亿美元。一些发达国家每年花在建筑维修上的费用超过了新建的费用。
由此可见,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对于节省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3 目前的研究进展与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如何使混凝土的使用与保护环境相协调方面,有人提出了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Environmentally Mitigatable Concrete)的概念。所谓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的生产、使用直到解体全过程中,能够减轻给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3]。这类混凝土包括在生产阶段使用免烧水泥和混合材料,减少由于煅烧水泥而产生的CO2气体的排放量。采用工业废渣造轻骨料或利用废弃混凝土代替天然骨料,节省天然的矿物质资源,同时减轻固体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开发能够消解,消化混凝土的技术,减少固体垃圾量。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减少施工噪音。
再生混凝土(Regenerated Concrete)又叫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就是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中的一种。它是用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废弃混凝土碎块作粗骨料,加入水泥砂浆拌制的混凝土[4]。据有关资料报道,从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建筑垃圾中,有大约34%是废混凝土块。为了减轻污染,要花费用把它们运到郊外;另一方面,在新建筑物重建时,也要从数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外运来骨料,运输费用之高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的成本。如果将这些废混凝土块回收利用,加工成混凝土骨料,用到新建筑物的重建上,不仅降低建筑成本而且节省资源能源,还能保护环境。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垃圾1994年达1.4亿吨/年,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5]。城市垃圾现多采用焚烧法处理,从而遗留下大量的焚烧灰。同时,在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又会带来大量污泥。为解决城市垃圾焚烧灰渣及下水道污泥的处理,并希望使之成为可以再利用的资源,一些国家开展了利用城市废弃物生产水泥的研究。这在减轻环境负荷的同时还净化了环境,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发展方向。1993年,日本通产省列入计划,由秩父小野田公司开展了用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生产水泥的研究与生产性实验设计,并建设了50吨/日的实验生产线。由于该水泥原料60%为废弃物(城市垃圾焚烧灰20%。30%),生产过程中烧成温度为1000~1300℃,燃料用量和CO2排放量都比普通水泥少。这对保护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日本水泥专家内川浩等把它叫做“生态水泥”[6]。
另一方面,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将缓解修补和重建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还将使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缓解人类对原本就紧张的资源和能源需求所形成的巨大压力。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将减少对混凝土的相对需求,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否则。资金,资源和能源的缺乏,环境负荷的增加将使建筑业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正确设计,科学选材,精心施工加以解决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鉴于此,就必须规范设计和施工队伍,严格按照规范.正确设计,精心施工。另外,由于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巨大,所以在选材时要考虑全面。
4 关于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环境保护问题将是21世纪水泥和混凝土研究的热点.水泥与混凝土工业的发展能否实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能否解决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使工业和建筑废弃物再生为可利用资源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未来的混凝土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具有比传统的混凝土材料更优秀的强度和耐久性,即满足结构物的力学要求、使用功能以及使用年限的要求。
(2)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减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负荷,实现非再生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节省能源,以及有害物质的“零排放”
摘要:针对目前由于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加上其耐久性的不足而对环境造成的负担问题,总结当前国内外对减少混凝土能耗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等方面所做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混凝土,环境保护,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金宗哲.论中国的绿色建材[J].中国建材,1998,(2):34-35.
[2]吴中伟.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1):3.
[3]杨静,冯乃谦.21世纪的混凝土材料—环保型混凝土[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9,(2):5.
[4]邢振贤,盖占方.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J].混凝土,1999,(5):38.
[5]鲍强,中国城市垃圾出路问题亟待解决口[J].环境保护,1995,(12)10-11.
3.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关键词:工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市场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生产过程,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革命;它把发展领域从单一的部门突破到国民经济全局,工业化的实质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演进的动因与结果,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劳动力就业比重和生产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续增长。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繁荣的动力。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道路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主要体现在: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实现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现状
中国从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仅居世界人均值的第60位,其中可更新资源居世界第120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值居世界第80位;草地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10;森林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3%;煤炭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3;石油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天然气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20。加上自然资源在品种、品位、开发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短缺,许多资源已经向亮出“黄牌”警告,耕地和淡水资源则接近人均最低警戒线,已经出示了“红牌”。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在进口方面没有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比较优势。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中国资源消耗和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近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发展的方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实现工业化还是存在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存在很多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
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出现矛盾,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过去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根据专家测算,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二)土地浪费严重
中国是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国家。由于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模糊状态,导致制定土地供应政策和实行土地商品化时存在盲目性与浪费性。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厂矿建设占用农业耕地现象,使可耕种面积减少。
(三)资源短缺,且重复建设
中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低。尽管资源短缺,但发展过程中受技术限制,资源消耗和浪费非常严重。此外,中国近年来重复建设或者说过度建设比较严重。
(四)人口总量大,剩余劳动力多
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过剩劳动力比较大。受环境、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完全充分就业成为困难。
三、中国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建设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源提供支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消费为基础,经济越是发展,能源消费就会越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近年来煤炭消费量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能源不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很突出。中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1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油气生产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长强劲。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年需求量在2.1亿吨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达到3.5亿吨,将成为世界主要原油进口国之一。
(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度差
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中国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等现象。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中,没有利用的价值达500多亿元。据调查,中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
(三)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总是要破坏环境。而环境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有限的资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同时他们将工业化阶段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业一般是破坏环境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即环境资源的耗竭。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依然是传统型产业,发达国家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或将原料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将环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之中。
(四)资源开发与节约得到重视
中国一直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从1995年到2000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1990年价)由3.97吨标准煤降到2.77吨,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4.1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43%提高到52%。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如:2006年起,逐步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以此来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决策依据与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要求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资本、际市场和技术。全球化使得中国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和环境建设动力,可以朝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发展模式方向发展。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视能源综合利用
在工业化发展中,一方面要追求传统的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制定对外经济战略,特别要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对中国环境的破坏。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应当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样需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中国政府制定的节能目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1995年2.3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标准煤,2030年的0.54吨标准煤和2050年的0.25吨标准煤。
(三)拓展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一是可以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等。
(四)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扶持生物技术、新材料、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
(五)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和进程,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
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中,重点是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改变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战略指导,发展新型节能产业,以全球化的思想发展资源产业。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从中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
2、郭克莎等.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3、王克勤,乔国栋,黄厚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N].经济时报,2002-11-20.
4、周光召.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方略[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王梦奎.2006~2020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四
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心系工业,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化解瓶颈制约,完善服务机制,切实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劳动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等服务,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强技能培训,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大,近年来,我局培训了大量的劳动者,绝大多数都输送到了沿海发达地区,我县的就业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所起作用不大。
为服务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升我县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局的技能培训工作将从以下两方面转变工作思路,一是采取订单式培训。根据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培养我县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我局将加强与县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设专业,与企业签订培训用工协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企业自主培训。鼓励企业将招工与培训有机结合,根据自身需求,发挥自身设备、实际操作技术等优势,自主开展新员工培训,我局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培训合格就能上岗就业,使培训和就业实现无缝接轨。
二、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
会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关系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县部分企业的用工不规范,已经成为企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更存在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5.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五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到来,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关键词: 南通市 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政府行为对策
正文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1)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2)发展要有限度,他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南通市市我国华东地区新型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长三角北部动力核心。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总人口789万。其水路、陆路交通发达,长江、黄海、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近年来,南通市工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他一跃成为全国环境污染城市。1.南通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南通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环境监测站对南通地区进行监测,监测表明南通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由于它们直径很小,且夹杂着细菌,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引起疾病。1.2 南通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1.2.1 地形和气候因素
南通位于江苏省中东南部,三面环海一面临水的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而与此同时,南通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冬季湿冷少雪,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秋季晴朗凉爽等特征。这些特定的地理和气候因素,是南通的大气污染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东北风的作用,南通上空的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质随风西移,当遇长江水汽阻挡后,又转向东移,部分污染物返回原地。而与此类似,当刮西北风的时候,由于黄海海域的屏障,使西北风被黄海水汽阻拦,一些污染物质也无法被刮走,而只能继续停留在南通的上空。
1.2.2 城市建设因素
根据对南通城市以及主干路的观察,其大气污染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燃料燃烧
(2)工业生产过程(3)交通运输等。
根据统计资料,以上三方面产生的大气污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20%和10%。在直接燃料的燃烧中,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约占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96%,其中燃煤排放的烟尘、SO2、NOX和CO的数量占燃料燃烧排放比例分别为99%、93%、81%和97%。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机动车等流动源在交通比较繁忙的街道,如人民路、青年路、工农路等,可能造成CO、NOX和HC的严重污染。1.2.3 市场机制因素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存在不完整性(例如:垄断实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型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使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理论上的好处的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一个经济单位所承受的收益和成本是另外的个人和经济单位行为的直接结果,而没有得到任何补偿的情况。如一个化肥厂对大气造成污染但老百姓去被迫承受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害。由此可见,市场失灵也导致了大气污染。1.2.4 全民环境认识
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如对环境问题的潜伏性、长期性、紧迫性和艰难性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不理解,由于市民认识上的不足和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他们行为上的不够积极,不够配合。
1.3 政府行为对策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说法已被广为接受。环境资源配置的失灵,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行政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发挥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环境管理方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针对大气污染采取的措施及管理
2.1 经济手段治理方法
政府应利用经济手段来治理纺织化工企业。企业是各种污染物的主要产生者和排放者,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以削减排污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企业改变观念,拚弃环境保护部经济的成见,树立起重视环境更益于经济的观念。2.2 控制机动车污染
利用行政手段削减机动车污染。政府应执行严格的地方规章制度,禁止销售未达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淘汰尾气超标车;安装电喷和三元催化装置;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使用天然及电力等清洁能源;同时,可以开设电车等无污染车辆。对一些新增公共汽车要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清洁型车型,建设天然气加油站。禁止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及非市区牌号的摩托车进入市区。
2.3调整工业布局
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工业布局园区化。政府要加大力度,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实施“优二兴三”的产业政策,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通州区区,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导向政策和“三同时”规定。限制一些敏感区域兴办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对一些重污染企业要实行搬迁、停产、转产或限期整改等政策。扩大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区的规模。.建立绿化体系
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在南通范围内大规模植树种草,在搞好垂直绿化的基础上,实行立体绿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内绿化已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许多新建住宅和办公楼都有很多污染物质,其中有些会释放有害气体或尘粒污染空气,它们包括许多种燃料、木材、建材、办公设备、家具、地毯及化工清洗剂 等。另外,植物、宠物或房间空调系统也会带有细菌,这些细菌会破坏室内的空气质量。立体绿化就是事室内、地面、楼顶、墙体形成一个立体的绿化网,以阻止细菌霉菌的生长。此外,化学制品应受到限制,如油漆燃料及杀虫剂等。4.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广泛利用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民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作为干部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各级政府应把环保业绩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让各级政府把环保提上日程。(2)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3)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5.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5.1 积极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
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国内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考验,那种仅凭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去打开国际市场的办法是缺乏远见的,以民众的低收入额为代价的竞争,其出发点就不对,其可持续性等更值得怀疑。大量增强企业的科技内涵才是做根本的出路。面对环保领域企业数量小多、规模小的特性,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更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强对环保企业科技化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1)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向企业的科技开发行为倾斜,如果通过相应的监督监察机制确证企业投资与技术开发,那么这种投资的税收可以减免;如果经过相应的论证,企业投资与某项技术研究可以促进整个地区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那么可以取得政府的优惠贷款甚至贴息贷款。
(2)在环境领域,面向环保企业设立技术研发课题,并有配套的资金保障。
(3)选择有规模、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研究基础的环保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有的放矢发挥最佳作用。
总之,建立城市环保体制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见效慢的过程。在当前,我们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如果如此我们等于是用儿孙的福
利来享受我们今天的生活。
通过全球最大的医疗组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of Health,NIH)的资料可以看出,全球每年新生儿的过敏体质逐年递增,带来的后果是小儿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不仅严重干扰这些儿童的生长严重可能致命,此项数据仅是全球污染导致的众多结果之一。所以,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质量,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参 考 文 献
6.化学工业与环境论文 篇六
0 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三门峡市的一起有关化工环境污染的官司,这场官司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环境问题在日益的突出,人们纷纷讨论着,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事件起因是:上诉人毛新寿承包经营位于金茂化工公司西墙外的1.4亩地种植蔬菜,近几年因金茂化工公司生产造成污染,特别是近二年又新增了高炉烟囱,使毛新寿耕地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毛新寿所种蔬菜受害枯黄,难以销售。且因污染严重,造成毛新寿地边50棵杨树枯死。污染发生后,毛新寿多次与金茂化工公司协商赔偿未果。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令金茂化工公司赔偿各项损失14860元。庭审调解中,毛新寿坚持诉讼请求不变,金茂化工公司亦坚持答辩理由,不承认毛新寿的诉讼请求,双方各执一词,致调解未果。
法院认为:金茂化工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建造高炉烟囱,所排废气使毛新寿所种之地受到污染,造成树木损害,蔬菜减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人们对于法院的判决结果表示很不理解,难道我们就任由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不管不顾吗?那么又该是谁为这巨大的环境污染后果买单呢?就此我开始对化工污染进行了解,知道了什么是化工污染,化工污染的范围,化工污染的治理,绿色化学在化工中的应用以及三门峡对环保作出的努力等等,接下来将是我了解的一部分知识。第一、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生产部门。那什么又是化工污染呢?化工污染即化学工业污染,是指化学工业生产的产品和废弃物从化学组成上是多样化的,而且数量也相当大,这些废弃物含量在一定浓度时大多是有害的,有的是剧毒物质,进入环境就会造成污染。我国的工业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占70%。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第二、化工污染的范围一般分为三个方面:
1.对土壤的污染:放废渣需要占用大量的场地,在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下到处流散,尤其是有毒的废渣,既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又可导致农作物等受到污染,污染物转入农作物或者转入水域后,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而且一旦土壤受到污染,很难得到恢复,甚至永远成为不毛之地。化学工业中排出的工业废渣主要包括:硫酸矿渣、电石渣、碱渣、煤气炉渣、磷渣、汞渣、铬渣、盐泥、污泥硼渣、废塑料以及橡胶碎屑。其中仅以废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指废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塑料,不易回收利用及不可降解性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为例:当前世界塑料工业发展迅速,在2000 年降达到2 亿吨左右。而废塑料约占塑料总量的70 %,占城市垃圾的10 %~15 %。由此可见化工废渣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对水域的污染:工业废渣对水域的污染,主要通过人为投入地面水、被风吹入地面水、被雨水带入地面水或渗入地下水。废渣对水域的污染以化工废渣最为突出,尤其是将化工废渣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倒入江河、湖泊或沿海海域,将造成更为严重的水体环境污染。比如在1953~1979年间,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地区,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海域,鱼贝类富集了水中的甲基汞,人或动物吃了鱼贝后引起中毒。受害人数达到1004 人,死亡206 人。1955~1972 年间,在日本富山神川流域由于镉渣污染引起“痛痛病”患者达280 人,其中128 人死亡。
3.对大气的污染:化工废渣在堆放过程中,一定温度下,在水分的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对大气造成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氯氟烃、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的气温升高。这些将会改变降雨和蒸发体系,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洋水流导致富营养地区的迁移、海洋生物的再分布和一些捕鱼区的消失。同时,也会使海洋变暖和冰川溶化,给沿海地区造成大灾难。氟里昂、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等引起同温层中臭氧的浓度下降,形成“臭氧空洞”。据研究,臭氧减少1 %就会导致增加2 %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紫外线的辐射将会引起每年100 万人患癌症。另外,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人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而形成酸雨。酸雨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结构、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和损坏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目前,我国40 %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南方还出现了大片的pH 小于4.5 的重酸雨。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 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 亿元。第三、对化工污染的治理
化工污染防治一般认为,有效地控制污染源,主要在于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工艺流程、选择有效的操作条件和生产设备,以及加强企业的管理。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回收及综合利用。随着化工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环境化工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化工技术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解决化工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使化工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采用化工的技术和方法对其它行业 污染的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必须改变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观点,化学工业必须在生产技术上有质的变化,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开展绿色化学和技术研究,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环境友好技术。第四、绿色化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与使用。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与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1)比如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绿色化的煤炭生物脱硫技术,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煤炭燃前脱硫方法。(2)比如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开发高效、低毒、低能耗、不造成二次污染的水处理技术 ,特别是光、声、磁、电、无毒药剂氧化、生物氧化等多种手段联用的新型绿色技术将成为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和方向。(3)比如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热分选煤气化技术、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 ,尤其是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它不但是最终彻底解决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最新技术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 而且运行成本低 , 1 ~2 年就可以收回投资。第五、三门峡政府对环境作出的努力
1、市政府努力坚持的五项原则(1)加快转变,科学发展。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以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民生为本,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破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的突破口,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改善环境质量,腾出环境容量,保障三门峡建设的环境要素刚性需求,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带动整体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4)创新机制,提升效能。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多措并举,系统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5)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保护环境的合力。
2、市政府对未来的规划安排:持续推进污染减排。(1)深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市、县(市)、重点乡镇及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2013年底前完成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搬迁改建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运行。2014年底前30%以上的重点 乡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所有产业集聚区在2013年底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配套污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 88%以上。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2012年底前完成提标改造工作,提高脱氮除磷能力,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012年底前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全市城镇生活再生水回用率提高至20%以上,污泥全部做到无害化处置。推进果汁、制造、造纸、化工、氮肥、淀粉、发酵、医药、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冶炼等行业工艺技术改造和废水深度治理。(2)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取消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烟气旁路,进一步提高综合脱硫效率。新建燃煤机组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对冶金、建材、有色、焦化等非电行业实施脱硫、脱硝治理。(3)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化工等行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原则上从行业内等量替代解决。
7.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篇七
1 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疆土地面积166.49×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总体呈“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分布有山地、平原、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对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工业园区的分布表现为资源型特点,主要依托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资源、棉花、特色农产品和畜产品资源,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煤炭化工、矿产品加工、纺织、轻工业、特色农牧业等产业类型的工业园区。从区域分布特点来看,各地州园区数量有较大差异,以北疆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占全疆园区总数的51%,东疆和南疆分布数量较少,而各地州、市、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中石油化工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工业园区建设重工业比重大。
因此,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正在或即将对新疆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
2 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园区布局散乱缺乏统筹规划
各地州、市、县工业园区为了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不能仅仅追求“跑项目、拉项目”,要根据区域市场、区位优势、环境特点等进行总体布局设计,适时达到园区总体规划要求,不能缺乏“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工业项目散乱分布。
2.2 工业项目布局忽略环境特点
新疆自然资源丰富,但各地的环境状况及环境容量差异较大,工业产能还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园区建设中,只看到当地的资源优势却往往忽略了环境限制,尤其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资源性缺水问题。
2.3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由于园区建设不集中、数量较多,自治区和各地政府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负债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环境治理薄弱,留下环境隐患。
3 建议
针对新疆跨越式发展可能带来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结合新疆环境自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新疆工业布局需要从顶层设计、全疆统筹规划
按照“统一监管、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的原则,合理布局项目分布,有选择性地招商引资,改变目前园区及项目建设自下而上的方式,以避免招商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2 坚持资源节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把节约放在首位至关重要,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条件下,仍需要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3 提升主导产业、加强集约发展水平
发展工业园区要做好产业规划,在主导产业定位和园区建设上,区域各园区之间应走“错位发展之路”,打“特色园区牌”的理念,依托各自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坚持特色立园,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协调发展局面。
3.4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新疆生态工业园应从自治区级设计布局,将生产与环保、生态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解决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疆迫切需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合作和交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合理利用源、能源;采用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中,在企业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防治污染。
3.6 强化环境宣传教育
应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强化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机构,建立廉洁、高效、协调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促进新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4 结语
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事关新疆建设和发展全局势在必行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之间的永续利用以及环境不断改善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目前在引进工业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种种突出问题,并针对在经济快速发展和项目建设时期可能带来的问题,结合新疆环境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如何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改善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白雁斌,董亚明,李新华,孙红叶.新疆工业园区建设与布局现状和问题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5):178-179.
8.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八
一、尉氏县乡镇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尉氏县乡镇工业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我县工业化的程度不高,因此环境受工业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却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根据尉氏县环境保护局、尉氏县乡镇企业局、尉氏县统计局等部门对县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县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37%,是1999年尉氏县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2倍,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县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6%,是1999年尉氏县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的4.2倍。上述数据表明,尉氏县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在迅速增加。另外,近年来我县境内主要河流水质有所下降,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源缺乏有效性的保护,城镇生活垃圾问题凸现等问题也日益增多。
2.尉氏县乡镇工业对生态破坏的趋势仍在加剧
乡镇工业企业是尉氏县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些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到村镇河、沟、塘中,污染物的污染浓度高,且危害性大。在土法炼焦群内,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在有小炼油的村内,树木枯死、寸草不生,形成了所谓的“生态死区”。
3.在污染严重区域,人身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环保部门对全县17个乡镇的人民群众污染与健康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污染区比无污染区人群急性发病率增加1.6倍,每1万人中的死亡人数比无污染区多9人。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的问题
由于发展经济的压力和脱贫致富的心态,加之长期存在“商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浪费点资源、污染点环境没啥”的错误认识,人们没有考虑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技术工艺相对落后、设备简陋的乡镇工业迅猛发展之时,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致使乡镇工业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剧。
在实际工作中,基本国策的严肃性、众多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上级部门的工作指令,各级党委、政府高涨的发展热情,生产经营者最大化的利益追求,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权益诉求,好像四把“刀子”悬在环保部门和环保工作者的头上。我们不妨跳出诸多现实问题的干扰,站在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求得两点共识。
2.环境污染及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乡镇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布局较分散,客观上给治理环境带来了困难;另外,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重收费、轻管理的情况;再者,尉氏县环境保护局从机构管理到整体人员素质及监测技术都较落后,客观上造成了环境管理工作滞后、执法监督不力和管理失控,是尉氏县乡镇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重要原因。
3.资金投入和技术上的问题
由于尉氏县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环境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跟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另外,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治理企业造成的污染;再者,缺乏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也是造成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加重的主要原因。
三、基本对策
县政府应该把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把环保工作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走出一条既大力发展工业,又能较好地保护环境的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制约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政府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无污染、低能耗的工业企业;注重农业结构调整,支持高科技农业及农用工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严格限制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
(2)以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工艺生产线,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坚决淘汰、关闭;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要严管重罚,依法关停;对擅自违法建设的企业,要痛下决心,发现一个捣毁一个,绝不心慈手软。
(3)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业一律不准上马;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4)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发展需要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可靠的电力和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几个基本条件,因此,县工业园应运而生。但受到观念、资金实力、技术含量和招商引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园区之外办工业的做法并没有停止。
(5)抓紧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在县工业园建设污水处理厂,进一步走向污染规模化治理,大大减少县工业园中小企业一次性的治污设施投入和持续性的治污成本。同时,也将大大提升县工业园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工业污水初级处理后,由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进行深度处理。
上述对策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确保我县顺利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还将极大地拓展我县环境容量,必将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与工业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09-18
伊宁市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08-1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1-07
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10-15
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0-22
环境保护与发展07-19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09-11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