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匠精神读后感

2024-08-24

企业工匠精神读后感(共11篇)

1.企业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一

《工匠精神》读后感

翻开《工匠精神》这本书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第一段话就在我心中荡起波澜,引发了我久久的沉思。“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这也是我心里的疑惑,我如饥似渴的阅读这本书,渴望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先生超过55年都在握寿司,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在日本地位崇高。你看,就是最简简单单的握寿司,只要你专注,全身心投入,并且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你就能获得成功,获得人们的敬重。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正的呈现!工作无论大小,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就埋头坚持不懈的专注,把任何事做精了,你就成功了!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常常看电视选秀节目,那些深入人心的演出,常常被评委赞扬为“用生命唱歌的歌者”、“用生命舞蹈的舞者”。就像付守永先生,也常被学员称为“用生命演讲的人”。我恍然发现,那些对一件事热爱到生命里的人,常常容易获得成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我树立对待生命力的态度,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

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的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认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人会嘲笑你的梦想,人们嘲笑的是你的能力。“明确目标,把梦想当作信仰。”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梦想,这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而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目标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方法来实现它。不要害怕梦想路上的艰难险阻,不要担心没有人为你喝彩,就埋头朝着心头的方向向前冲,终有一天会到达。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之处也在于它并不是反复的向我们传授高深的道理,而是利用了丰富的有趣的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传达给我们笔者的精神。在丰富的故事中,我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这本书。

每个人也许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和野心,为自己的未来设想了很多种可能,为实现梦想制订了许许多多的计划。可是实施起来的时候,难免会东做一下,西做一下,最后一事无成,什么都没做好。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棒:砍掉多余的野心,专心地做一件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事。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我想我的最大的野心也就是希望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人成才,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对他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才能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享受着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踏踏实实的工作,专注、专研。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份挚爱,一门手艺,一项事业。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心到、神到。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2.企业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二

人类历经工业革命, 或者说工业化时代, 大体解决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 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第二, 工业化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工业化时代第三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创造了福利社会。从世界范围来看, 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工业化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人类发展使命。因此, 工业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 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将回归到显著低于工业化时期的中低速度。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对于今天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来讲, 应该如何应对工业化阶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即从过去高速增长的状态必然会走到中低速的增长的状态?

在工业化的历史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所以数十年推动了经济比较高速的增长。但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命, 或新经济时代, 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 迄今还没有根本性地改变人类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出来。世界还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外,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使命。即使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也还需要有更大的科技突破。现在科技突破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方面, 除此以外, 还没有根本性、革命性的突破。

因此, 我们要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我们到底和国外差距有多大?前几天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机构做出了一个判断, 引起很大的争议。他们说现在中的制造业和德国的制造业比还有100年的差距, 和日本还有60年的差距。这个判断可能有点夸张, 但他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同德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多差距的判断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观察, 大体上我们大多数的工业产业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大概在四五十年以上。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 将200年的差距缩小到四五十年, 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切不可再过高估计中国制造业的水平, 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赶上德国等国家了。

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制造业发展规划, 表达了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意志。最近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 提出, 经过2015、2035, 到2050, 我们将用30-35年时间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赶上世界的制造业强国的水平。到那时, 才能进入制造业第一方阵国家的前列。现在, 我们离那个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轻工联合会的研究数据, 我们的轻工业品应该是中国各类产业里面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 但各个产业和国外产业的差距仍然不小。到底有多大差别呢?主办方提供了关于一个中国轻工业进出口状况的报告, 其中, 有些数据给我很深的印象。

在进出口环节, 我们衡量中国和国外产品的技术差别, 或国际竞争力, 有一个常用的指标就是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差距。现在我们大部分的轻工业产品进出口的价格差距都在数倍到数十倍。有的最高达到六七十倍, 少的也在十几二十倍。价格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轻工业的技术差距, 或质量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技术差距?一个是历史原因, 别人走过200多年历史, 我们只走过20、30年的历史, 赶上也不容易, 哪怕我们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缩短了差不多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差距, 也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问题是, 这个差距还能缩小吗?缩小的前景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具体研究。很多企业都谈有些产品尽管算不上是高技术产品, 技术含量在工业品里不能算是很高, 但我们和国外产品的差别依然是明显。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技术上的差距, 包括我们整个社会的工业文化基础所导致的深刻差距。我们的工业理念, 我们的工匠精神, 现代工业文化的积累, 乃至我们员工的素质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很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制造业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绝不是说在供求关系上的总体过多, 而是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坚实的表现。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生产太多了, 而是我们还生产不了高质量、高档次、高品味、高附加值的工业品, 而是在低技术层面上“拥挤”。中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有国家的强盛问题, 有国家安全的问题, 有老百姓生活的问题等等, 这都需要制造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我们的制造业还不能完全胜任使命。即使是大量“产能过剩”的产业, 例如钢铁, 仍然需要大量进口, 因为我们生产不了各种高品质的钢材。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讲, 有三个因素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一个因素就是比较优势, 就是资源。我们适合生产什么, 不适合生产什么, 什么东西有竞争力, 什么东西没有竞争力, 首先收资源禀赋的影响。资源禀赋可以决定比较成本, 我的成本比你低, 竞争力就可能比较强。过去, 我们的企业主要采取低成本替代的战略, 形成产能, 占领市场。现在, 在一些方面低成本的优势我们中国还有, 这表现在我们和国外的产品价格还有很大差别。我们还有一定的空间, 但是这样的空间会越来越少。包括人口众多, 市场巨大都是我们的资源。我们也比过去有钱, 资金上也有实力。总之, 资源优势还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技术。技术的创新, 现在我们对技术创新往往理解比较狭隘, 我们总是认为技术创新就是突发奇想, 创新似乎就是“狗熊掰棒子”,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像是“腾笼换鸟”。其实技术创新是各种各样的, 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也有累积性的技术创新。刚才立白老总讲他们不断的进步, 就是一种累积性的技术创新, 或叫“连续性”创新。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以为技术创新一定是什么样的, 其实技术创新多种多样, 多层次, 多路线。其中, 很多都是累积性的技术创新, 很多事儿不可能通过很短的时间产生巨大的改变。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好象是颠覆式创新, 有了新东西旧东西不要了, 当然这也是一种创新。但真正坚实的工业能力往往由累积性创新决定的。例如, 瑞士的机械手表, 为什么让我们望尘莫及?不是你想创新就能做好, 就能赶上的。

第三, 为什么中国很多的技术创新不行,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品特别是中国的轻工业品, 大家不要认为技术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看看欧洲的一些产品为什么跟我们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产品里面的文化含量远远比我们要深厚。工业品做到后来一定是精致、极致的产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 最好的产品一定是这样。从经济学理论来讲, 就是有差异化。差异化最深刻的原因就是要把他做到别具一格。

中国工业品的文化含量太低, 虽然技术很重要, 但是技术在工业品里起什么作用?技术的进步起两个作用, 第一作用是使这个产品的性能更好, 功能更好, 这是技术的作用。技术第二个作用就是使这个东西更便宜。技术和附加价值没有必然关系。相反技术越进步, 附加价值可能越低。这是技术革命的本性:让东西越来越好, 让价格越来越便宜。什么让产品有附加价值和有品位?是文化, 是差异性。有差异性的东西, 有文化价值才可以做到比较高的附加价值和品位, 他可以进行消费者区隔,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 这时候你才有附加价值。

过去我们走低成本替代路线, 以为找来技术, 我们填一个资源就可以制造出比较好的产品,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产品要在工业精神上更加深厚。比如说手表, 机械钟, 机械表, 统计上不是高技术产品, 为什么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这么大?里面不仅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技术积累, 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累。制造业文化决定着长远的工业发展方向。

回过来我讲到我前面的问题, 中国的产业、制造业, 特别是轻工业, 你到底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下一代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能跟我们不一样。西方讲人类社会从物质主义时代走到后物质主义时代。物质主义时代就是东西越多越好, 这个时代中国还没有过去, 但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经历之后是后物质主义时代, 就是大家来追求生活的便利, 有品位, 生活质量等目标和非物质价值。不仅要劳动, 还要有休闲等等。那时候我们的工业能够提供什么?能够使一个变化的社会怎么样变化。社会的变化需要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产业载体。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 也看到了那么多好的企业, 也有很好的创新想法。中国经济所谓进入新常态, 目前客观的来说经济处于一个比较焦虑的状态, 过去那样的模式, 我们的优势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 我们需要找新的优势, 更多的靠创业创新, 各个层次, 各种类型的创新。千万不要把创新想的太狭窄, 好象只能够是什么样的企业创新, 传统企业不能创新, 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是需要一个全方位创新的工业文化, 才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 谢谢大家。

3.工匠精神与价值型企业 篇三

这股定力,这种清醒,弥足珍贵。它或许能使国内印刷业的“互联网+”进程少些泡沫,也或许能使产业的未来格局与生态更易达成竞合的局面。

打造专业服务能力,在国人蜂拥日本背回马桶盖的标志性事件的映衬下,有一个更形象的描述——工匠精神。树立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流程精雕细琢的精神,树立经营者与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是当今时代仍需企业家坚持的事情。

但我们仍想讨论一个问题: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弘扬、精细化管理的打磨,应该如何发力?

在商业世界,曾经盛行过“木桶理论”的法则。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一根木板决定的。木桶理论想要表述的,是注意细节。一个小细节做得不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所谓“魔鬼在细节”。

但打磨需要时间。在当今的快时代,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对“木桶理论”进行演化,在保证木桶基本盛水量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判断哪块板是重点,进而调动资源单点突破,构建企业的独特价值。正所谓“魔鬼不仅在细节,更在轻重”。

举个例子。苹果手机的单点突破是设计感,它去掉了实体键盘,替代以触屏虚拟键盘。苹果手机并非一推出就是完美产品,直到i P h o n e 3 G S才算真正完善。但乔布斯在设计感上的苛刻要求与持续精进,推动苹果手机逐步迭代为卓越产品。

而在手机领域,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是西门子手机。手机业里的行家,一致公认西门子手机质量最好,最注重细节打磨。但是,真正拥有工匠精神的西门子手机,现在却早已不见踪影。

所以,对工匠精神,我们需要辩证地思考和认识:在对手云集、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是对整个产品反复打磨,还是在单点上集中突破?是高度聚焦于流程的优化、质量的提升,还是下力打造差异化特质,甚至发掘更为独特的创新要素?

如此说来,仅仅做“匠人企业”这一维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价值型企业”。两者的合集,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定位自身的独特价值点,更坚定地磨砺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才能在下一轮的产业整合期,保障我们活下来,活得好。

4.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四

“如果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 “提高心地,修炼灵魂”,那么“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真谛”便是这修炼的本质所在。”这就是我读《工匠精神》这本书后对工作、生活和人生最深的感悟。

工匠精神是修炼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工作热情洋溢、积极向上、持之以恒的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哪怕是每天面对枯燥繁琐重复的工作都能永葆激情、不断奋进,像书中所说的肯德基店里烤汉堡的杰克一样,对工作倾注全部的热情,专心致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一样的自己,展现自我的价值。主动积极,用执着去演绎精彩,保持对工作最初衷、最原始的热情和热爱,沉淀、成才、有为成就自己的人生。

工匠精神是修炼一种力量,是一种把拥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团结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进、执着奋斗的力量。“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无不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修炼的这种力量就是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团队力量。在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做社会的“跬步”“小流”,这种力量会促进公司、社会乃至全人类加速向前的进步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修炼一种信仰,是一种促使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信仰。这种信仰让我们由浮躁不安、急于求成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让我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精心打磨、精心耕种,做精致工作,过精致生活,工匠的这种信仰就像雨夜归途的一盏指路明灯,让我们走出迷茫,看清未来,找到工作及生活的真实意义所在,为发展提供原动力,为社会提供正气之风。

5.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五

董小姐1954年生,属马,狮子座。从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28岁生子,30岁丧夫,36岁辞职南下深圳闯荡,去珠海看朋友接触到海利空调(格力空调前身),从业务员起步,一路披巾斩棘,成长为带领格力走上空调领军地位的企业家。她说她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只是想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我们常常会想,我以后要做什么,五年十年的规划是什么,可是到头来,年初做的规划年末又完成了几个?同为女性,快到而立之年的我,想着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化道路,可我很明确我没找到方向,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时候甚至会恐慌: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耗费了本该最有活力的时光。铁娘子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儿子刚出生,她那个时候平时都在思考什么呢?她应该不会想到她会成为叱咤风云,影响一个大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人物吧?所以,很多莫名的恐慌与幻想是没用的,不知道未来十年会做什么,那就把手里的事做好,多结交人脉,多读书看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大变革时代,谁又能说清明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又身在何处、身居什么样的位子呢?

看了本书,也更能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内部,产品销售于市场,靠的是产品质量、企业制度、营销策略、前端销售人员、产品市场服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行业内部或者行业之间,寻求的是共同利益,如果以损害对方利益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利,彼此之间的合作是走不远的,长此以往,整个行业都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6.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六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我距离一个顶级工匠还有好远好远。剖析自己,我只能算一个及格的工匠。所以,谢谢东来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食粮。

要做好一个顶级工匠,首先体现在“心”上,所谓“治天下者必先治己,治己者必先治心”,心性左右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未来。那么,我们都要具备哪些“心”呢?空杯心,平常心,自信心,专注心,品质心。空杯心,即为求知心,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永远保持新鲜,热情的心态,所有的一切都是刚刚触及的,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发现和洞察事物,每天进步一点点。记得自己刚刚转入员工的时候,对一切都是新鲜的,所以学习的非常快,但是现在的熟知和自满使得自己停步不前,每天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没有去想过程,也没有去想方法。平常心,是难能可贵的,遇事抱吃亏的态度,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也体现到这一点,不去因为某一件成功或者失败的事而使自己的心态忽高忽低,或者是嫉妒,或者是自傲,心性的控制比较难,如果保持不平衡,会使自己变的贪婪,变的虚伪,以及自私,或者自卑,就像我们做销售,每次做销售总结时,很多人都会提到,心态没有调整好,为什么?看见周围谁谁销售了好几部了,又销售了多少了,心里就会急,遇到顾客就想让他买,没买很失落,还会更急,周而复始,急于求成,这就是平常心的重要性。自信心,不仅仅是对你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工作和学习的本身的信任。拥有自信,就会使得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激情,更加出色的享受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专注心,就是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周而复始,会使得自己的工作更加有趣,更加的出神入化。最后是品质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颗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它为中心,拥有好的品质,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就像书里提到的施华洛世奇,德胜洋楼,爱马仕等等无一不是在诉说着品质的重要性。还有所提到的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为什么没有中国,这是我深感痛心的地方,中国的文化历史是悠久的,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无尚的,但是我们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悠久的企业。我没有去过国外,但是我听过去过国外的人说过,在国外没有“假”这个字眼,但是在中国,“假”无处不在,有假币,假烟,假奶,假肉等等,这就是我们没有把品质列为首位,或许一开始是在首位,然而随着时间和位置而变成了二位,三位?。书上没有一一提到他们的企业之所以长久的原因,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没有渗透着品质,它们也就不会存活这么长时间。什么都可以萎缩,唯有品质不能。

要做好一个顶级工匠,其次是正念,与心相秉相乘,又有所不同,体现在思维上,记得曾经看过多个电视剧在主人公濒临死亡时,凭着某些念想和使命而最终活下来。

可知,正念也在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工作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信仰,就像京瓷创始人滔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一样,在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去抱怨工作中的不平事,任何事都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你就会集中12分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抛弃杂念,弃焦去躁,而不是只想着挣钱而挣钱,慢慢地使自己的身心疲惫,最终也没有所收获。工作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桥梁。因为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老板的,通过对工作的投入及精进,才能实现自我梦想和提现自我价值,当然这其中还要实现自我反省,不能一味地去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管对与错,不去分析和总结;又或者过度的打击自己,一蹶不振,这叫愚念,所以自我反省和总结显得至关重要。它使得我们在工作中不被感性所困扰,激励自我,完成成长自我的过程。

要做好一个顶级工匠,再次就是找对方法。提到方法,就想到了一个词---事半功倍,但这决不是急于求成,或者是投机取巧。我说的是统筹(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是由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

我会怎么做?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这些道理谁都懂得。但稍有变化,临事而迷的情况,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

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或往往因为抓的不是关键,连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这一环节之后,还得等待旁的环节才能装配。

这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的重要性,不知道您有没有用过,但是我经常用,在家里干家务,在公司里上班我都会用,还有我们书上提到的80/20法则,效率专家艾维`利的“要事第一”原则和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士比DIRFT原则等等,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当然目标的设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提高效率,做好事情,就要再一开始明确目标。

“心不唤物,物不至”,没有梦想及目标,就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所以,无论是工作中的每一件琐事,还是我们人生中的大事,都要实时的设定好前进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实现它。

要做好一个顶级工匠,第四是做好沟通。人类的潜力远远超出人类对潜能的一切联想,永远追求更完美是是每个工匠都具备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自己的能量,挖掘潜能。同时,也要懂得借助其他方面的能量,不同的专业知识,他人的信息以及社会的其他正能量。更因为,社会是由人做成的,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每个人。这就有了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工作中,生活中不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听到对待关系上我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利用”。这是我们心中的魔性战胜了爱,慢慢地把人向恶性考虑。如果我们做到你心我心,将心比心,遇事抱吃亏态度,让爱深入内心,带着爱去跟人交际,就不会有利用,就不会有报复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有效的沟通,沟通是我们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转换,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所以要成为一个顶级工匠要做到:

有问题,不抱怨,去沟通!同事之间要做到开诚布公,直接沟通,不饶弯子。良好的沟通指的是一种双向沟通过程:聆听――区分――确认――对话。前提是用心沟通。

要做好一个顶级工匠,最后还要热爱。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幸福,幸福不是我们拥有了财富,而是我们工作的过程。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钱上,而是要放在你所付出的工作的价值上。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身心的愉悦。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投入热情,那就是快乐。

7.日本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篇七

“匠人精神”有文化基础

日本的“匠人精神”由来已久。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总监濑口清之认为, 日本的成功是以传统精神文化为基础的, 得益于一贯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匠人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 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 对天必须忠诚, 所以都竭尽全力用心工作。

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在江户时代, 除了通过荷兰学习欧洲科学以外, 日本也有很多独立的创新, 比如, 当时的活动偶人已经非常精巧, 能用毛笔写字;葡萄牙的火枪1543年传到日本, 日本经过仿制, 很快就应用于1575年的“长篠之战”,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将火枪应用于战争。

濑口清之指出, 日本企业生产和开发是一体的, 注重创新, 企业不创新就会倒闭。需要说明的是, 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 在数量上仅占日本科技创新的20%, 剩下80%的科技创新都是由企业完成的。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 “匠人精神”则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

高素质蓝领工人是支柱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也指出, 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只能以质取胜, 企业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可以说, 日本不是在工业时代的冲击下留住了“工匠精神”, 而是工业时代的竞争培育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在蓝领工人身上。早稻田大学教授鹈饲信一指出, 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员不满10人的零碎小规模企业。但是, 不少中小企业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小规模企业的竞争武器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自我革新、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机械设备的熟悉, 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等, 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日本, 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 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蓝领工人在社会上也受到相当尊敬, 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 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 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 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来。

鹈饲信一认为, 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可以说,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劳动者就是创造者”, 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在日本, “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制造业工厂, 还存在于大量民间手工艺人身上。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传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尊重, 而且经常见诸媒体, 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俗称“人间国宝”) 更是社会地位甚高。

截至2010年, 日本在工艺技术部分的“人间国宝”包括已过世者有165人 (由于部分重复, 实际是162人) , 包括陶艺、织染、漆艺、和纸等。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 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的特别扶助金。对于传承团体, 则为培养传承者的项目和公开展示文化遗产的项目补贴部分经费。

虽然政府多有财务上的资助, 但是日本工艺的从业者并非个个“荣华富贵”。一名华人媒体人士说, 他以前认识几个搞扎染的日本人, 除去其中一位被评为“人间国宝”收入较高外, 其他人的经济状况都很一般, 支撑他们的还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学习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 而工艺品制作异常繁琐, 原料也不便宜, 所以利润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 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 算上原料和成本, 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从业的匠人能坚持下去多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在日本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这里, 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刻苦学习。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 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 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8.企业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八

改革开放是工匠精神走向市场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

旧社会的工匠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的缩影,一个家族祖祖辈辈从事一项技能,手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阻碍了工艺的普及和革新,难能惠民济世。建国以来公私合营,小农工匠与集体化、国有化生产的融合,为共和国生产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熟练工匠,即使有十年浩劫的冲击和破坏,也在客观上为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工匠资源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建筑业的大量一线工匠,有固定工、合同制、临时工,带着企业班组以师带徒培训传统所掌握的技能走上了市场,在基本建设的热潮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熟练技术工匠脱离了原有僵化的计划体制,在市场资源的调配下如鱼得水,同时又因为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对精品的需求,也是工匠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初步体现。不同于封建社会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我国工匠精神的状况,改革开放是继建国以来,对工匠精神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一步的解放。

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新的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尤其是随着劳动力人口红利的削减,用工荒以及工匠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在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同时,兼顾梯 队建设,这是建筑装饰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建设和培养一支自有劳动技术工人队伍。目前绝大多数建筑装饰企业的劳务用工都是走着市场化的路子,有劳务资质的企业、劳务分包队伍、农民工、临时外聘人员等等组成,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企业选用的范围大、标准高,有利于保证用工质量,企业选择到了优秀的工匠,管理成本和质量风险大大降低。然而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发展和加大,随着人口红利的降低和农民工队伍的相应萎缩,劳务队伍的供应已明显不足,具备自有工人队伍的企业优势就逐步显现出来,人员相对稳定,水平不断提高,调配效率高,安全和质量意识高,而且从成本控制角度而言,近几年劳务费用的提高也逐步缩小了与承担自养工人工资及五金费用之间的差距。

其次应社会招用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加强工匠队伍建设。劳动技校为建筑装饰市场提供了大量工匠后备力量,可以说供不应求,某些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客观上讲都不如相应专业技术工人火爆。从相关技工学校招用劳动技术人员是建筑装饰企业培养能工巧匠最重要的渠道,其他通过招工形式进行聘用可以作为补充。然而人员进入建筑装饰企业之后,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的过程,企业对工匠队伍进行工匠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说至关重要。经营工作可以带来活源,设计工作可以带来好的设计方案,然而所有的工作对于建筑装饰企业而言,都要经手工匠通过现场或者工厂制作体现出来,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技术工人才能充分理解并展现出施工产品的品质和灵魂。因而建筑装饰企业内部对劳动技术人员的考评及再培养再提升必须形成制度来落实,学规范,学技能,比工艺,比质量,形成传帮带、比学超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理念建设是培植工匠精神的土壤

旧社会的工匠精神有着利己和自私的小农成份,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口碑和饭碗,而新社会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强调利他和社会贡献的责任担当,更关注的是集体和团队协作的成果和信誉。建筑装饰企业的文化理念建设有助于劳动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要求,更理解企业文化理念所强调的用心向善、成已达人的诉求,从而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理念要求、有利于社会协作合作的能工巧匠。旧有传统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来自于家族生存的代代传承或者是师徒雇佣契约,来自于工匠自身的修养和自我约束,来自于乡邻四舍和雇主的口碑相传,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更谈不上文化理念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植根于企业文化理念的工匠精神,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进步作用,虽然具体到每一个建筑装饰企业,其企业文化理念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从个体进步到团队发展乃至于社会贡献,从而让每一名劳动技术人员能够把自身劳动成果与社会建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增强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

企业谋利观念转变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发扬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建筑装饰企业的充分竞争已经使得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出现了逐步开始滞速微利的行情,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业界的中坚力量已经正视现实并选择坚守,大家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浮燥中走了出来,开始从重视市场开拓转向练内功,修炼自身体制,强化团队建设,这无疑给工匠精神的弘扬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营销型发展的态势下,企业以活源为重,工作重心向工程承揽和利益最大化倾斜,难免有浮燥和冒进的情绪,不利于内功的修炼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而目前的企业发展态势已更多向质量取胜转型,市场的规范和竞争的充分,让企业更多把内部挖潜、劳动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工匠精神的塑造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行业看行情看淡,但对真正愿意在行业发展中选择坚守的良心企业而言,正是培养具备优秀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打败空壳化、皮包式、打酱油型企业的历史机遇。

9.传承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九

摘要;很久以来就对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闻,近日有幸拜读,读罢掩卷,心中感触良多,我被书中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阐述震撼着......篇一

《工匠精神》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迫于无奈,我翻阅了:粗看;但是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本职工作,每天不停的重复的工作说真的每个人都会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工作不归我管……从而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可是发生之后,更多的手尾等着你来跟……

作为一个海大工作三年的我,首先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工作,无论我是否认真对待,只要不出问题就好,我一样拿相应的薪水,领导一样不知道。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很老很老了……通过这本书己受益匪浅,真的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做一个善良坦诚的人,因为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明白了即使不能带动气氛,但至少不做气氛的破坏者,有效沟通,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才能保持自己心态年轻,心情愉悦;把化验结果和化验室管理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工作定位,才能引导自己向价值型员工进化,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工匠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做。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被动地执行程序,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只有充满热情地去工作,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品管工作重质,向来要求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原则性强,化验室更是如此。化验结果和化验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原料及成品的质量。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当近红外上线后,很多化验员担心自己会被机器取代,认为化验这一行没有出路:其实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近红外的一切结果均来源于湿化学,近红外需要我们时时的维护,验证。足够的细心、信心,你的工作绝对出类拔萃。姑且认为这是海大企业为我们化验员搭建了实现价值的平台吧,维护好近红外的有序运行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化验员是文员,每天要像文员一样花时间在做报表统计化验工作,报表多而繁复;化验员是生产工:化验室就是一条严谨的流水线,但产品不是实体的,而是一窜窜严谨的数字:原料到货,化验室会在第一时间内出结果再安排卸货,争取不浪费司机及卸货工人的一分一秒;成品出库,化验室争取第一时间出检测指标,尽量不让一吨的化验指标不合格成品流入市场;生产异常,化验室也争取第一时间出结果,尽量不再产生一顿的不合格成品,协助控制生产成本;采购送样,检测必要指标,协助选择优质供应商;市场样抽检,巡检关键指标,以市场为导向,为配方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作为普通的一名饲料检化验员,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认真执行每一步检测流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工作繁琐不抱怨,实验失败不气馁,工作重复需励志,工作责任勇承担,实现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为茂名海龙的饲料质量管理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但是磅礴的力量。

篇二

梦想是驱动进步的动力,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靠什么来支撑和实现我们的梦想呢?工作之余,我阅读了付守永著的《工匠精神》,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用工匠品质照亮前行的道路

坚持、乐观、勇敢、目标明确并为之努力,这就是工匠品质。前行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布满荆棘,从一开始的勇往直前,迎风奔跑,到路上的跌倒和周遭的嘲笑,工匠们都会接受,他们用耐心化解忧伤,用坚持战胜孤单,用快乐笑对过往,用忍耐支撑梦想。因为他们明白,不管经历快乐还是痛苦,都只为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多一些风景欣赏。

工匠的品质告诉我们,要始终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不论是生活上的还是事业上的,我们要将懦弱和胆怯遗忘,用坚强的身躯和无穷的力量去飞翔。当我们身心疲惫时,找个僻静的角落细细思量,将喧嚣纷扰暂忘。“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当我们实现梦想时,会发现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翅膀,我们所有承受过的痛,会换来实现梦想时的硕果馨香。

用工匠精神传承经典的厚重

很多人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很机械的阶段,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也许,现在我们正在戴着瑞士的手表,开着德国的汽车,回家时享用着日本的家用电器。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产品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我想答案每个人都应该很明了,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多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具有工匠精神。

其实,我们也能具备工匠精神的品质。我们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更要热爱自己的企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不能单纯地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赚钱的工具,而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和生产出的产品及服务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要形成一种与企业文化想匹配的价值观,并由此更深层次地推动企业的内在动力,不断超越自己,将自己与所从事的事业、企业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用工匠智慧雕刻我们的未来

学习使人进步,改变使人更加睿智,反省会让人站在更深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想,没有什么比“学习、改变和反省”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工匠的智慧了。

我们所在的行业,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想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方向,尝试新的发展模式。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艺术品都需要工艺师的精雕细琢,每一顿可口的饭菜都需要厨师的合理搭配,每一件舒适的衣服都需要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去雕刻着自己的人生蓝图,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工匠的品质、精神和气魄雕刻我们的未来,哈电的未来,行业的未来……

篇三

很久以来就对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闻,近日有幸拜读,读罢掩卷,心中感触良多,我被书中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阐述震撼着,现将感想列出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是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此书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和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10.《工匠精神》优秀读后感 篇十

读完秋山利辉先生的心血之作《匠人精神》,我不禁被这位传奇般的日本企业家的行业精神与育人精髓深深折服。在该书中,秋山师父结合自身在培育一流家具匠人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了发人深省的“匠人须知30条”,并以此寄语各行各业的匠人们。

其中的十三条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十四条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在每次的工作任务中就不会到了现场发现这个没带,那个少拿了,又要匆匆的去拿,这样就把时间浪费在找工具和来回的路上。再结合我们的5S在维修的过程中,读后感.能注意到工具的摆放整齐,作业环境的清理,这样在要用什么工具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不会在像以前一样去满地的找,影响维修。环境的及时清理,能很好的避免食品安全隐患,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个人的工作形象。

我要继续阅读匠人精神这本书,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内容,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去。

11.践行“工匠精神” 争做大国工匠 篇十一

建筑行业质量“三个特点”决定工匠精神的特质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的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具有隐蔽性。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最后装饰的效果和外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基坑挖完就要埋掉,坚固的桩基也埋在地下看不见,钢筋绑完后又打上了混凝土,钢筋也看不到,等装修完之后混凝土也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和寿命,是它的核心质量。

二是建筑产品在国家和个人财产中所占的比重大。比如,对国家而言,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要盖大厂房,所需经费占该企业财产的比重也很大;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买房大多需要花半生的积蓄,或者还要贷款,分量之重更毋庸赘言。

三是建筑产品是多学科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建筑学是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文、艺术、环保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是集大成者,既要传承历史的沉淀,又要面向未来。它是凝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看的是文字记载和历史建筑物,有历史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建筑来看的。我们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

从建筑行业质量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不能对社会负责任、不能对生命负责任、不能对财产负责任的人,是不配做这个行业的;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是不能做这个行业的。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建筑行业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品质。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中建一局所培育和践行的工匠精神,不是说需要一大批拿着泥瓦刀和锤子凿子的匠人,而是需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造全过程中渗透“匠心”和服务。基于这点判断及行业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业主的合约要求、潜在要求、表象要求,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是底线,是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第二重境界是有“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顾客梦想之需求”的专业实现能力。这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和不切实际的蛮干,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技术实现的无限可能。比如,我们在深圳建了教科书上没有讲授过的平安金融中心600米超高层,做了1 000米的泵送实验,承建了几乎所有的超洁净电子厂房;我们用“逆作法施工”建造的俄罗斯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有了地下空间,改写了彼得堡的建造史。这些都是专业实现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境界。

第三重境界是有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能力。比如我们的即墨蓝色新区项目模式,把政府方、投资方、建设方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集投资、设计、施工、营运于一身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升了供应侧服务能力。这种能力的立足点在于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因为我们做工程,是以赢得社会赞誉和认可为前提的。客户选择我们,是对我们做人和做事体现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可。

“5.5精品工程生产线”集中体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

中建一局目前在施的工程项目有808个,施工面积1.3亿平方米,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和俄罗斯、德国、赤道几内亚、科威特等国家。我们提出,无论工程在什么地方、规模多大、类型如何,都要坚守这样的质量底线——最差的也要做到行业中等水平以上。我们按照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首创了“5.5精品工程生产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5.5的前一个5是“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管控、阶段考核、继续改进”5个步骤。目标管理,就是明确客户需求,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精品策划,就是把对过程品质的理解转化为施工计划,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过程控制,就是管理好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保证其精品再交给下一道工序。阶段考核和持续改进,就是PDCAS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Study培训)。我们运用于管理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个循环的过程就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从业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5.5的后一个5是“人力资源、劳务管理、科技管理、物资采购、安全管理”5个平台。真正体现企业实力和时代特征的是这5个平台,是对5个步骤的有力支撑。我们能做到的深度、高度、跨度,包括智能建筑等,都能在平台里体现出来。

这两个5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一座座精品建筑。有了这条生产线,就能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建设时间跨越30年的国贸一、二、三期,长安街上的26座建筑、以“水立方”为代表的8座奥运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国在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津塔等,这些地标性建筑都是“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产品,体现了中建一局践行的“工匠精神”。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当下已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建一局提出了“1135战略体系”。第一个“1”就是明确1个目标,即成为中国建筑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成为“全球工程总承包商的第一品牌”。第2个“1”是“品牌兴企”战略,从产品美誉、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人才队伍4个维度打造品牌,从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来体现“工匠精神”。秉承这一战略体系,中建一局将以获得中国质量奖为新起点,继续坚守和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的先锋,成为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郝幸田)

上一篇:张雪先进事迹下一篇:应急预案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