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

2024-08-29

企业利润(共8篇)

1.企业利润 篇一

企业利润情况审计报告

广州市困难企业认定工作联席会议:

我们接受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保号:________,工商注册号:_____________)的委托,对其有关期间的利润情况审计如下:

一、盈利能力

(一)2008企业利润情况:2008,企业净利润________________元;

(二)2010年上半年企业利润增减情况:

2008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税前)__________万元,2010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税前)__________万元;2010年上半年与2008年同比增减______%。

二、审计意见

经审计,该单位以上情况 □符合(□不符合)《关于进一步落实援企稳岗补贴政策的通知》(穗人社函〔2011〕263号)第一条第(四)款的要求。

附件:1.企业2008利润表(损益表)

2.2010年6月利润表(损益表)3.2008年6月利润表(损益表)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及住所 中国注册会计师签名:

(盖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签名:

2011年 月 日

2.企业利润 篇二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 在关注企业利润时, 不但要关注企业利润绝对数额的大小, 更应该关注企业利润质量的高低, 否则有误差的甚至是错误的会计信息会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那么, 如何分析企业利润质量的高低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企业利润的真实性、稳定性、成长性、变现性和形成企业利润的现实物质基础五个方面对企业利润质量进行分析。

一、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分析

收益的真实性往往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也没有可以用来衡量收益真实性的绝对尺度, 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消极信号入手, 来分析企业收益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企业出现下列消极信号, 则该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应值得怀疑。

1. 审计报告出现异常。

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之外的其他类型审计报告中的任何一种, 都意味着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可能存在失真。

2. 非正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在企业经营状况不良、而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又恰恰有利于企业报告利润改善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企业收益质量状况恶化的一种信号。

3. 期后事项异常。

期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 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这两段时间内所有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4. 利润过分依赖于非主营业务。

5.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出现非正常的降低。

6. 报表的主要项目金额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7. 固定资产总额、无形资产总额相对于资产总额大幅增加。

8.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不寻常增加。

9. 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 但不进行现金股利的分配。

二、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分析

企业利润越稳定, 企业利润质量越高。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包括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和企业利润区间的稳定性两种情况。

1. 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分析。

企业利润来源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这些利润来源的稳定性依次降低。其中, 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是非营业利润并且不经常发生, 因此被称为偶然性利润;而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是企业的经营利润并且经常发生, 因此被称为经常性利润。经常性利润尤其是经常性利润中的主营业务利润在企业利润总额中占的比重越大, 企业的利润越稳定。主营业务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率被称为主营业务鲜明率。

主营业务鲜明率=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100%。主营业务鲜明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鲜明的程度, 是评价企业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质量。主营业务鲜明率越大, 表明企业经常性利润占的比重越大, 企业利润越稳定。反之, 主营业务鲜明率越小, 表明企业偶然性利润越多, 企业利润越不稳定。

2. 企业利润区间的稳定性分析。

企业利润区间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变动的波幅。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企业应保持稳定的利润水平和平稳的增长速度。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达到操纵某一个会计年度利润的目的, 但却很难在几个会计年度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我们可以用利润波动率来分析企业利润区间的稳定性:利润波动率=本年度利润额÷相关分析期年度平均利润额。

利润波动率揭示本年度利润水平波动幅度。一般情况下若波动幅度较大, 说明利润稳定性较差, 利润质量较低, 应当引起关注。例如, 一些可能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常常采用让一个会计年度发生较大亏损而让另外一个会计年度产生利润的方法, 来规避因连续亏损而可能被退市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该企业的利润波动率较大, 从而说明其利润质量较差。

三、企业利润的成长性分析

企业利润的成长性分析是将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 用以判断利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我们可以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增长率三个方面来分析。

1.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的是相对化的营业收入增长情况, 与绝对量的营业收入增长额相比, 它消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 更能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该指标越大, 收益的成长性越好。

2.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本年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上年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00%。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表明企业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它是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现金、企业利润变动趋势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若大于1, 表示企业本年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所增长, 指标值越高, 表明增长速度越快, 企业利润的成长性越好;若该指标小于1, 则说明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下降, 企业利润的成长性较差。

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增长率=本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增长额÷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100%

该指标反映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本年比上年增减变动情况。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增长率是综合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预测其收益趋势的重要标志。若该指标大于0, 表示企业本年的每股收益有所增长, 指标值越高, 表明增长速度越快, 未来收益预期越高;若该指标小于0, 则说明企业未来收益预期较差、收益成长性不好。不过, 我们应当注意, 该指标只有在股本未变的条件下才可直接使用, 若股本发生变化,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四、企业利润的变现性分析

一般认为, 企业利润的变现能力越强, 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 企业利润的质量越高。企业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 对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的结果, 它并不代表一定有现金的净流入。只有当现金净流入伴随企业利润协同出现时才表明收益的真正实现, 企业才能在收益的基础上偿付利息, 支付股东股利, 以及安排资金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企业的收益没有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支持, 则仅仅是“账面富贵”, 蕴涵较大的风险, 资产是虚肿的, 盈利能力指标泡沫严重。我们认为, 高质量的收益所增加的资产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相反, 没有现金保障的收益可能使企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企业账面上有大量的盈余, 但是却无钱支付银行利息, 无法进行必要流动资金的采购或者进行必要的费用开支, 如此一来, 企业经营业务无法顺利进行, 未来盈利和未来现金流量也就成为了问题。

因此, 企业利润变现性的好坏, 是判断企业利润质量高低极为重要的标准。我们可以用下面两个指标来判断企业利润变现性的好坏:

1. 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该指标反映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一般而言,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一个企业自我创造现金能力的指标, 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证。没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作保证, 收益是不可靠的, 其质量较低。如果该指标值等于0或为负数, 那么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很差, 收益很可能来自于非经营活动, 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可靠、不稳定, 企业的长期收益没有保证, 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差。如果该指标值大于0但较小, 那么收益的自我“造血”功能就较差。因此, 净利润现金比率越高, 收益质量越好。当然, 对于净利润为负的企业, 该指标的分析将没有意义。

2. 销售收现比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后的收现水平。该比率越接近于1, 说明应计现金流入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的能力越强, 收入质量越好, 从而相应的利润质量越高;反之, 该比率小于1甚至远小于1, 说明应收款项多, 变现收入低, 收入质量差, 甚至可能有虚增收入, 形成虚增利润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利润质量较差。

五、形成企业利润的现实物质基础分析

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是运用企业的资产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的过程, 因此企业的资产是形成企业利润的现实物质基础, 企业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资产才可能创造出更多更稳定的利润, 因此, 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目前和未来利润质量的高低, 企业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资产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利润。一般来说, 常常使用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

1.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 是从流动资产角度对其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用以评价流动资产的质量。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数值越高, 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 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扩大, 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质量相对较高。而周转速度慢, 则需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 形成资金浪费, 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2.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 是从固定资产角度对其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用以评价固定资产的质量。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数值越高, 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 同时也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得当, 固定资产结构合理, 能够充分发挥效率。反之, 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不高, 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使用该指标时应注意计提折旧和更新改造对该指标的影响, 例如在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原值不变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周转率会随着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净值的降低而提高。

3.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周转速度, 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数值越高, 表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经营的效率越高, 企业同样的投入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最终会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的质量。

3.利润之外的企业文化 篇三

主 持 人:本刊记者董文胜

嘉宾:北京同心动力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总裁孙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乔东

企业文化是理当所然

《当代经理人》:企业家都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也很多。企业文化怎么来定义?

乔东:文化就是大家都认同,本质就是大家共享,你认同他不认同,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这种文化就值得质疑。所以文化不是企业的专利,企业文化是狭隘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文化是划得上等号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凝聚力,大家劲往一块使。当然企业文化和老板文化也是分不开的,从老板的性格特点能看出企业文化的特点。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什么都能变,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和人的气质一样,只能是改善。文化是企业的基因,基因变了,企业就变了。企业是人的扩大化,企业不能够是单纯的商业团体,而是拥有教派般文化的组织。

孙兵: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个性的反应,我的经营的思想,我的管理思想、管理信念、管理道德,企业文化是不能通过评奖来分辨谁优谁劣。企业文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能不能用这种文化来整合大家。大家都跟着你干。二是你的外部生存。你能否适应外部。文化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急功近利的畸形企业文化,诸如别人有没奖金就没文化,我有奖金就有文化之类,是不为市场所认同,是活不下来的。活不下来的企业文化能叫文化吗?企业文化产生于创始团队的初衷,沙因说企业文化产生于大家认为有效:创始人想出来,大家执行,获得利润,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就会延续。这时领导文化会发生变化,会不断得到补充。但是它不被推翻,如果被推翻,企业就变了。企业文化的持续是源于初衷,高于初衷的。正如沙因所言:企业文化是理所当然,无可言表。

经营的魔鬼:利润最大化

《当代经理人》:有企业家认为有了利润就有了企业文化。利润和文化是什么关系?如果说利润不是企业文化,那么脱离了利润的企业文化能够存在吗?

乔东:是没有利润没有文化,还是没有绩效没有文化,还是没有价值没有文化?企业没价值,文化缺乏深度,没有绩效,文化就没有基础。根据国际上最经典的几本书:一是《基业长青》,调查的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1家,这11家是最优秀的,持续时间最长,持续赚钱的企业。作者柯林斯用六年时间调研得出结论,企业能赚钱,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超越于利润的目标——社会使命当作目标,即高于利润的追求;象安然,2001 世界500强第七名,结果一夜之间就没有了,破产了。第二就是企业有教派般的文化。企业不是单纯的商业组织,和教会差不多,象迪斯尼,IBM里面有浓厚的教派文化。他的排斥性很强;第二本就是《追求卓越》,彼得斯写的,书中提到:凡是目标广泛的企业,比单纯把利润看做目标的企业生存的时间更久,更能赚钱。没有利润就没有文化是站不住脚的。德洛克在《管理实践》中写到,企业把利润看作最大化是极端的错误。利润仅仅是对风险的补偿而不是目的,是对工作的检验。如果你有利润了,你就得到补偿,能规避风险,说明你管理能力强。利润只是把贱卖贵卖说得复杂点。利润最大化是经营的魔鬼。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就把为人类贫困为人类文化做贡献作为目的,造物先造人就源于他的管理理念。利润不能看成企业最高的目的,只能是实现企业文化的手段。

孙兵:企业文化产生于有绩效的管理思想,绩效和利润是有区别的。成龙老师说:从管理角度讲,企业是依靠市场意识存在,根据资本成本进行测算,这是测量利润是否充裕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赚钱是为了生存下去。获取利润是绩效的成功,也是绩效的测量, 但他本身不是绩效。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才是绩效,这才是企业的天职。企业的宗旨就是满足社会对你的需要。通过满足社会对你的需要,产生利润。企业做为经济实体,企业的生存的根源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能不能满足外部需求。德鲁克说经济绩效是企业特殊的功能和贡献,是他存在的理由。企业获取成果不取决于企业内部任何人,也不取决于企业控制中的任何事情。成果取决于企业外部力量。企业外部力量或是市场中的顾客,或是产品市场中的政府当局。所以始终的企业外部的某个人或机构决定了企业的 努力是否转为经济成果。

利润不能是企业的灵魂,不能是企业的经营宗旨。文化产生于利润,但利润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多是指管理有效。这种管理有效的方式,能够被大家认同。新的成员来了以后,企业成员拿这种有效管理方式来培育新来的人,这样流程下来的管理方式就成为企业文化的主体。利润是企业绩效的组成,但不是最终结果。或者说你怎么产生利润。企业文化是企业绩效的结果,也是企业绩效的过程。企业文化不光是结果,你有结果了才有文化。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绩效的过程。

张总说有了利润就有了文化,从另一个极端的方向,揭示中国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企业文化没有和中国的企业管理真正的结合。之所以直接提出,有失偏颇,大家都在谈,但都是玄而又玄的。却是他站在自己管理实践的角度说到了:我没有钱怎么给人发工资?怎么给人过生日?他说他在湖南的分公司,要求到一年的某个时候,要把员工的父母在农村的接到城里来,这些父母整天在山上,到城里来是很高的荣誉,而且车费全由公司出。如果我不挣钱,车费都可能出不起。他说到了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有氛围的工作场所。这个工作场所的前提是企业能获取利润。但是如果为了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好的绩效,可不可以去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可以获取利润,按他的观点,可以排污。但从长期来看,反而不能获利。所以,企业的生存不是取决与你想挣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你的需要。利润一般都是信念的副产品。信念就是文化。很多人创业,基本信念就是怎么活下来,活下来的同时是惟利是图还是不惟利是图。有这么两个生存法则,都能活下来。惟利是图可能更快一些,不惟利是图可能慢些。最后真正长久活下来的都是那些把信仰作为自己生存根本的企业。

文化永远是一种粘合剂

《当代经理人》:企业文化需要利润作为基础,当企业的利润在某个阶段没有了,或者下降了,这种文化对企业的意义是什么?

乔东:举个例子。1929年,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很多银行关闭,松下也没有幸免。销量大幅下降。松下幸之助事业心很强,劳累过度,医生要求他修养。他听从医生的安排,到西山修养,把企业交给手下两个人管。有一天,这两人告诉松下幸之助说销量急剧下降,目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裁员,一是将工作日减半。松下听完急了,说一个人都不能减!效益不好了就裁员,员工会有什么想法?工作日减半可以,就是不能裁员。后来,在员工大会上,松下幸之助的话被转达给全体员工。员工在半天休息日很自觉,利用休息时间到外面推销自己产品。在大危机时,松下销售没有下降,反而大幅提高。如果要是裁员,可能结果就不这样。这就是靠文化。这种文化才是长久的。

孙:企业没有利润的时候,文化的作用反而更好。科特说:一个强势的文化,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轻松到跨越。因为大家觉得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信念。只是在某个发展阶段,企业出现了不可左右的困难。比如说9.11,整个航空业都不行了,不挣钱了。不挣钱就不挣钱了,能活下来反而是强势文化的企业。德隆也是。它就是不断获取中间利润,价值链的不断延伸。抵押,兼并,再抵押,再兼并。就是一个链。一个扣断了,好的企业可以走这种路,关键是断了以后,文化能不能连上?这种文化最典型就是树倒猢狲散。如果树倒猢狲不散呢?所以说文化的作用有两块:一个就是能够促进一个组织内部的整和,使组织更协调一个致。这个一致是什么样是一致?也是取决企业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一个就是这种文化能不能持久。也许利润—文化的模式可以很快生存下来,但是能否长久下去就需要观察。

责任编辑董文胜

4.企业利润 篇四

是社会责任优先,还是利润优先?是真诚地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将社会责任当成实现利润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是企业决策者不断面对而又经常争论的实际问题。

正方:应坚持社会责任目标优先

观点一:成本不是拒绝的理由

2007年对中国企业经营者4000多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69.7%)的企业经营者同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可以选择的,它实际只是领导者社会责任价值观在日常管理行为或管理方式上的体现,并不一定会产生显著的企业成本。

比如: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就包括对员工的健康、安全、满意度及对员工关系、员工多样化、员工培训与发展等多方面的关注,这是社会责任评估的重要指标,也被证明是促进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授权其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允许员工在工作与决策中拥有更多的权力,就提高了员工的士气和自主性。在企业的外部责任,如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全面质量管理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不会提高成本,甚至会降低成本。又如,企业经理人定期与关键利益相关者或社区成员进行对话,加强领导人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合作,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这也不需要太多的现金支出。所以,高昂的成本不能成为拒绝社会责任的理由。

观点二:唯利润反会损害财务绩效

盖洛普领导力协会2006年由Sully等人对17个国家的500多名经理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了解影响其决策最重要的两组因素与价值观念,一组被称为经济学价值观念,包括:优先考虑利润、成本控制、并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二组被视为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包括:尊重雇员及其发展、客户、环境问题,以及社区福利。研究还评估了他们在决策中的专断程度,他们所在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财务表现,以及他们愿为公司额外付出和做出个人牺牲的程度。结果显示,相对于更强调利润和成本控制的经理人,那些侧重于平衡多个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经理人反而为公司取得了更好的财务绩效。并且,这些经理人往往会被别人看成是天才或富有远见者,而那些过于强调利润的经理人则被视为独裁者。

这表明:高层经理过于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尽管他们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但反而并不理想。当然,这不是说经理们不应该关心赢利和成本控制等问题,而是说,为了实现利润和成本控制,企业将不得不负责任地平衡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正直诚实的企业经理人,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

观点三:不负责任的企业成本更高

省掉必要的社会责任支出,最终可能要支付更高的社会责任成本。如:环境污染带来的巨额处罚,员工不满导致的低生产率、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与顾客流失等。更有企业经理人因缺乏强有力的道德标准而给企业带来了灾难。如被放松政府管制的著名先锋、新经济企业的典型——安然公司的破产,其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经理人,及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均遭受重大损失,对美国的经济运行也形成了阶段性的重大冲击。太多的企业不负责任行为与道德失败,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诚信的丧失与欺诈之风盛行,以及普遍的法律约束与政府管制。法律的制定与通过、相应机构的设置、普遍严格的行政监督与审查,这些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低效率与福利损失,以及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扼制,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倒退。

观点四:真正的责任是良知与无私

澳洲管理研究院的Orlitzky博士等人在《企业的社会与财务表现》研究中认为,真正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有良知、道德示范、无私付出、长期投入和一致性的行动,而不是纯粹的利益交换。如果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承诺,没有管理层价值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连贯的过程和活动来加以推进,只是作为一项营销花招或手段加以实施,那么企业不能从中获得经济回报,甚至会被外界看成是虚伪的。如有的企业制定措施将经理和雇员的奖罚与客户的满意度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企业缺乏真诚的社会责任承诺及集体协作,那么企业员工很快就会明白高层对顾客的关心并不是真心真意的,也就会简单地寻找相应的办法来应付这一规定,只在表面上使客户得到了好服务。很多情况下,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过于强调这之间一对一的交易,精确地计算社会责任能否带来收益,带来多少,最终企业经理们将感到无所适从,也就无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5.加强成本管理,增加企业利润 篇五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

面对竞争多变的全球市场经济,企业如何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彻底消除浪费,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为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加强成本控管与成本核算两个基础工作。一是加强成本管控的基础工作:合理制定原物材料、能源供应、辅助材料等物资费用的定额;严格健全计量、检验和物资收发领退制度;健全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消耗、工时考勤和设备使用等原始记录;建立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体系,对内部各部门使用的材料、产品和相互提供的劳务等都按合理的计划价格结算。二是要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如制定严格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采用企业适切的成本计算方法等。

2、完善成本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制。(1)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包括经营、财会、供应、销售、生产、技术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矩阵式成本管理小组;各相关部门也要配备兼职人员,开展如统计、考勤、质检、保管、核算、分析、内部审核等工作。(2)完善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一是制订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如各项基础管理、成本约束制度等;二是明确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或个人,将市场利润管理细化、落实到员工个人;三是实行奖惩兑现,落实成本管理与个人绩效挂钩机制。

3、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1)采用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被动地计划、记账、算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应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运用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2)要抓好企业成本管理几个环节的工作。事前要抓好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事中要抓好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事后要抓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3)抓好降低产品成本的重点工作,如对主要原材料、物资采购实行比价采购制度,以降低采购成本。(4)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第三要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降低应付款比例,加速货款回笼;降低存货比例,加强存货管理。通过以上措施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筹资成本。

4、加强战略成本观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在经济环境发生剧变、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来发现问题,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从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出发,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要加大科技含量投入,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5、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与改善,减少不必要的分工与无法增值的作业。企业在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后,应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撤销与此不相关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层次,使其在达到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保证必要环节运作的畅通和有效,彻底消除现场(包括生产车间与办公室的作业)资源的浪费。

6、降低库存与资源取得成本。尽最大管理技能实施符合企业自身的“精益生产”制度,建立需求拉动平台,强化企业产销协调机能,提高企业价值链流速。

7、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信息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首先要特别强调把好成本开支范围关卡,掌握产业标准成本制定技巧,加强执法力度。制度的制订与信息流通的强化,关键在于宣导、落实和实施,只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才能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弘扬正气。其次要改革财会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内部审计独立体制。另外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保持职业良知,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企业利润操纵手段及其防范 篇六

一、利润操纵的内涵

所谓利润操纵,会计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的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二是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盈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

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润操纵,它们都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许多非理性因素,导致企业的不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具体来说,利润操纵所提供的被歪曲的、被包装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危及债权人的资金安全,并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根源在于企业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主要以企业经营效益(会计结果)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考核,经营者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措施来取得所有者的信任。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加入到了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但由于财务部门在代理关系中首先受托于企业经理人,其切身利益自然也受控于管理当局,因此会计自然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最终实施者。

二、企业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使企业利润操纵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通过折旧、摊销进行利润操作

1、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因此,企业只要设法找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的依据,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无形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将开发阶段的支出归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定期进行摊销,与以前将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因此,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将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另外,在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为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固定,其摊销方法也不再限于直线摊销法。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判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或无限来确定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从而调整管理费用的金额,最终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3、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是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可以使其投资的房地产满足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减少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通过费用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因此,企业可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的要求,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例如,企业完全可能将已完工的存货(如船舶和大型设备)继续按照在产品进行核算,使其符合资本化条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的,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价值,并确认置换收益。因此,新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进一步扩大企业收益确认的范围。企业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平滑公司业绩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的或者与其他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来改变企业的当期利润。另外,由于在这两种业务的会计处理中都涉及到公允价值,因此,企业还可以把公允价值的确认作为一个操纵点,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

(四)通过企业合并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成两种情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分别适用于权益法和购买法。在权益法下,由于合并的企业视同一开始存在,不论合并发生在哪一天,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损益中,企业有可能在年末为了考核或者美化业绩的需要,进行突击式合并,将当年度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利润拉进企业的报表中;在购买法下,支付对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购买企业可通过调节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利用公允价值购买企业还可以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比如,低估被购买企业的资产,高估其负债,再在合并后通过处置这些资产和负债获取利润,并且合并价差作为商誉入账,按照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商誉不需要摊销,只要求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这样,企业也不会面临合并后商誉摊销压力。利用合并利润表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合并前损益的特点,被购买企业可在合并前通过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等手段报出巨额亏损,合并后再予以转回,或者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从而提升合并后企业业绩。

三、利润操纵的防范与控制

利润操纵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动机,其手法也在不断更新,对其防范不仅需从会计制度本身着手,还要努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考核机制和社会内外部监督体制。

(一)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单纯的财务指标固然可以降低政府管制成本,但也确实会诱发经理人员选择可提高会计收益率的会计政策的道德风险。因此,应建立一个包括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统一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面考核,以降低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动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有: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外部的关系,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指标对我国企业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做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三)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法对凭证编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都有明确规定。现在要做的是严格会计法律责任,改变当前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混乱局面。对热衷于粉饰经营业绩,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假财务报告的企业负责人和编造虚假核算资料的会计人员要严格依照《会计法》进行惩处。另外,要想从制度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建立健全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经理人实行期股期权薪酬制度等较长时期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鼓励经理人集中精力提高公司长期经济效益。

(四)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利润操纵是通过弄虚作假进行的。要消除这一现象,必须依靠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证券监管部门和证交所在内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无序和不当竞争等问题,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应将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改造成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体,联合体成员执行共同的执业标准和收费标准,联合体成员之间相互监督、风险共担。我国证券市场管理同样存在多头管理、体制混乱的情况,应逐步改革现有证监委由多部门派人组成的局面,组成独立的证监委,逐步形成证监委、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摘要: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并没有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消除,相反由于新会计准则大范围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企业利润操纵在操作手段和方法上较以前更加隐蔽和高明,文章主要归纳了新会计准则下可能被企业利用的利润操纵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企业利润操纵的对策。

关键词:利润操纵,公允价值,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严文奎.企业会计准则导读[M].新华出版社,2007.

7.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回稳 篇七

发布了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的最新统计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998.2亿元,同比增长6.2%。

“今年前6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主要受3月份较高增长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说,今年3月份,規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1%,增幅比1—2月份加快6.3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6月份当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1%,增速比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

“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主要由于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有所加快,产品价格降幅继续收窄。”何平分析说,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增速比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增速比5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降幅比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2个持平,9个减少,其中电子、石油加工等行业利润增长加快。6月份,受手机等业务发展情况较好的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9.5%,5月份则下降15.1%。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61.9%,增速比5月份大幅加快60.7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合计拉动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提高3.6个百分点。

何平表示,除利润增长加快外,6月份,我国工业企业效益还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首先,降本减负效果显现。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2元,同比下降0.11元。下降额比5月份加大0.08元;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4.9%,降幅比5月份扩大3.2个百分点。其次,库存压力继续减缓,资产负债率继续下降。6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9%,降幅比5月末扩大0.8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下降;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 14.4天,同比减少0.6天,比5月末减少0.5天。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比5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尽管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比5月份有所加快,但制约企业效益向好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何平指出,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不够均衡,新增利润集中于少数行业。6月份,利润增加较多的电子、钢铁、石油加工等5个行业新增利润333.4亿元,为全部41个工业行业新增利润的1.1倍。与此同时,石油开采、电力等行业效益下滑,钢铁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此外,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8%,增速比当月主营业务收入高4.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8.1天,同比增加1.7天。

8.企业利润 篇八

摘要:在所得税会计中,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存在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此加强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操纵

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这就是所得税会计中的债务法。

在债务法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要考虑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同时,在其计量上,还要考虑预期该差异转回时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是重要依据。而这个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到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到税后净利润。在这个会计处理方法中,是否存在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以及如何控制这种行为,是所得税会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利润操纵的理论空间

众所周知,在所得税会计里,存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两个主要方法。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利润操纵问题时,还得从两法的理论比较开始。

关于递延法,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APB)早在1967年就发布过第11号意见书(Opinion)《所得税会计》(APBO11)。在该意见书中,APB强调了配比原则。依据其观点,如果强调配比原则,那么就有必要在确认计算税前利润的收入和费用时,确认该项收入和费用对本期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所得税费用,将所有所得税费用与本期税前利润进行配比。在此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就是指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之间由于期间确认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同时,由于要依据配比原则计算差异发生年度的损益。因此所得税费用要依据差异发生年度的实际税率来计算。当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时,不必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

在递延法下,由于只要求计算差异发生年度与税前利润相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所以与税前利润不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就可以作为递延税款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递延到其他会计期间里。因此,递延税款在概念上是否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就不重要了。这是递延法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在发布的第6号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SFAC)《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SFAC6)中,对递延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例如,在递延法中,贷方递延税款是所得税的支付递延到未来年度时产生的,如果贷方递延税款余额符合SFAC6的负债定义,那么其金额就可理解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税率或者税法发生变更,影响到未来所得税的支付,在计算递延税款时就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即要依据未来可预期的所得税率来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递延法采用的却是过去的税率,这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债务法的理论依据,FASB在1992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Star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所得税会计》(SFAS109)申并未强调配比原则,而是转而强调通过有组织且较合理的分配手续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或负债性质了。

FASB在SFAC6中将资产定义为:“特定实体获得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给其他实体的现实义务所造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性质,FASB在SFAS109中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SFAC6中所定义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特征。

因为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财务报表中的报告金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通过企业资产或负债已确认和报告金额的收回或偿付。会增加或冲减未来年度的应税收益和应付税款,从而对未来支付所得税产生影响。如果这些税务影响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那么,有必要在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被确认的报告期里同时确认其差异带来的所有税务影响。可以看出,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了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含了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差异(比如按公允价值计价后产生的差异)。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税收益的影响,所以要按预期收回该资产或偿付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也就是说,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并且要按暂时性差异未来转回期间的适用税率或按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给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来操纵利润提供了理论空间。

二、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

在所得税会计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实现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要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时,主要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现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转回预测以及纳税筹划策略等因素进行判断。在这里,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就具有重要地位了。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SFAS109采用了“有可能(高于50%)”这个判断标准,并指出,如果有有效证据表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则通过设立“估价备抵”来抵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这里,“估价备抵”的设立就有可能起到一种蓄水池的作用,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另外,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而“预期的适用税率”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从理论上讲,即便税法或税率的变更尚未公布,只要其公布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就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考虑其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带来的.税务影响。在这里,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还是以可能性为标准。在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咀确规定时,同样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利润操纵。这些办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可选会计方法中选择某个有利的方法。二是在估计到资产的购入或处置会带来较大的利得或损失的时候,改变购入或处置时间。三是对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才能取得的某些会计指标进行蓄意更改。本文所涉及的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的判断就属于第三类。这些行为,从理论上说很难判断其是否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相关实证研究与主要事例

关于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国外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只提及其中两个相关研究结果。Visvanathan(1998)对估价备抵的变动与本期净利润的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企业通过调整估价备抵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比较高。大沼(2004)选取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金融机构为样本,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在可结转以后年度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有价证券的评估损益、折旧、租赁、坏账核销等项目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受到了估价备抵变动的强烈影响,从而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有相关关系。

关于具体事例,可以ST吉化为例加以说明。吉化2000-连续3年出现巨额亏损,扭亏,继续盈利。在亏损的3个年度和20第三季报之前,吉化均未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廷所得税资产,直到2004年第三季报,才以“按照目前公司产品的价格水平,管理层预计上述亏损可在未来5年内弥补”为由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延迟确认。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5.33亿元。因为有约1.67亿元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导致吉化第三季报账面上净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3.66亿元,这项收入是巨大的。其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只有企业管理层知道了。

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20起,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从33%降为25%。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预计到税率有可能变更,相关企业就要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了。对于那些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数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留意一下这些企业在2007-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1已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未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何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从中可以猜想一下这些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四、他国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参考

为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加强管理,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于11月公布了第66号文件《关于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审计办法》。在该办法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危险性。同时,在判断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时,将企业分成以下五个类别,并对每个类别分别指出了具体的审计措施:一是每个会计期末均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二是业绩比较稳定,但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三是业绩不稳定,且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四是存在重大的税务亏损的企业。五是过去曾在几个会计期里连续出现重大税务亏损的企业。由于这个审计办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管理产生了积极效果,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月公布《关于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的更改通知》,将第66号文件升格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适用税率的判断上也存在混乱情况,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所公布的第10号报告《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和第6号报告《合并报表中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中,规定对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并指出:如果税率或税法变更的可能性比较高,且其变更对以后年度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时,可在会计报表的注释里注明税率或税法的变更情况及其影响额。在这里可以看出,适用税率判断标准的统一,不仅可以减少在税率或税法每次变更时,企业是否将该变化反映到会计报表上的混乱判断,而且还因此可提高企业之间会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压缩了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五、结束语

上一篇:迷人的仙女湖作文下一篇:召开月度安全环保例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