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初中

2024-09-12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初中(共3篇)

1.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初中 篇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渊源)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分分 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变。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 “大统一”的主张,亚圣孟子提出“定于一” 的主张,认为只有统一之后才 能安定。吕不韦也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扬了孔孟 “大统一” 的主张,“认为《春秋》大统一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瓜分,大呼“中国只可一统,万无瓜分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 革乃有司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 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民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统一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中 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利地推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现实需要)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义无返顾地担当起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何为复兴? 就是改变民族因各种原因而陷入贫穷落后,停滞不前,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港澳回归后,由于各种原因,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进入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积极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我们应顺应民心,抓住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可以说,现在我们有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我们也更有条件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主观诉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毛泽东: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

1986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出的“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的问题时,他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江泽民: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1)历史: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人民同大陆同根、同宗、同源、同文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

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民众进行过多次武装起义,都被残酷镇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2)由来: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在1945年结束日本殖民统治,重归中国版图。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与香港、澳门问题在性质上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英、中葡之间额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3)实质:内政问题

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解放台湾的方针(1)武力解放台湾 对于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始终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和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形势,曾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

1949年,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 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50年代的台海关系.MPG(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国内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

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于与中国政府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5年,周恩来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 ”。“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p184)这些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和确立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环境)

(2)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外交环境),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定(P211)80年代以来的两岸关系.wmv(1)1978年11月—1981年8月:萌芽阶段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2)1981年9月—1982年1月:正式提出阶段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3)1982年12月—1985年3月:法制化阶段 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p186)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十年专题片07.flv 澳门回归二.flv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首先被成功的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从1982年起,中英两国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历时两年、共22轮的艰苦谈判。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邓小平再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三个基本立场。一是主权问题。邓小平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像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第二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1984年9月,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同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将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同时保持香港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1990年,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飘扬在香港上空长达150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东方之珠”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香港回归祖国i,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如江泽民所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血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时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始积极有序的进行。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从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中葡双方代表在北京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对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积极示范作用,对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产生重大影响。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的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充分信任并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不干预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并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得香港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内外经济环境标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仍然保持者自由港的特色和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被公认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澳门很快走出了回归前经济连续几年负增长的困境,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解决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插手,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中必然充满艰巨复杂的斗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并付诸实施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进展。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 国大陆一年多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 “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 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成果:一是为两岸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会谈的具体成果直接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奋斗》 重要讲话,精辟的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2.两岸关系紧张阶段

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公然把两岸关系定位成“国与国的关系”。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

2000年3月,民进党的陈水扁在台湾“总统”大选中获胜。在就职演说中故意回避 “一个中国 ”原则„„甚至在2002年提出了“一边一国论”。台湾岛内的台独思潮也开始蔓延,台独活动趋于猖獗。一些外国势力也进一步插手台湾,支持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这些都对两岸关系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 岸关系四点建议。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遏制和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3.两岸关系重大突破阶段

2008年,台湾当局发生重大积极变化。

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得到密切联系、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三通”

小三通是于2001年1月1日,海峡两岸实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实现两岸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 2008年12月15日,两岸隔绝60年后,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台湾大陆真正迈入一日生活圈,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使两地居民赴对方景区观光更为便捷。带来更多投资,给客运与物流行业带来机遇。——《爸爸去哪》台湾行

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四点意见。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把握两岸关系 大局。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 进取。

4、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民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发展两岸关系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篇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怎样才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4.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你有哪些好建议?

参考答案: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只要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3.第八课和平统一2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2.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

3.知道解决台湾问题要靠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台湾与大陆骨肉相连的亲情,进而引导学生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并为实现民族复兴作贡献的决心。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台湾问题”。

预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诵诗《乡愁》,体验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2.“一国两制”的方针顺利地使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什么台湾

问题还未解决?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根据预习提纲,检查预习情况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阅读P75页材料。分组讨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你都知道哪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实?

教师展示与此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台湾的历史,并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永远属于中国的领土。具体历史事实见教科书阅读资料,也可以参阅历史书等。

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总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原因。重温历史,可以更好地看待今天的台湾问题。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阅读P76页的两幅图片和文章《宝岛在我心中》。讨论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都做了哪些工作?

教师:我国政府在统一台湾的问题上,态度是鲜明的,一再表明了党和政府统一祖国的决心和态度。(呈现下面的事例)

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态度和一贯主张。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和大陆之间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两地同胞的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进行学术、文化、体育、文艺观摩。

1980年2月15日,全国政协发出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希望台湾各界人士敦促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解释名词:三通有“大、小三通”之说。“大三通”即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通邮、通商、通航。“小三通”是指大陆部分地区和台湾部分地区的通邮、通商、通航。这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

了解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同时了解一些有关两岸交往的事实,了解一些名词的含义。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列举自己认为祖国能够统一的 10条理由。

教师:为了早日实现两岸统一,两岸同胞都在尽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下面的一些事例就是近年来台湾各界所做的努力。(呈现下面的事例)

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两会会务等问题交换意见,签署协议。这是海峡两岸两个授权的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谈和接触。它表明海峡两岸关系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访问大陆。

2005年5月5日至5月13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西安、南京、上海、长沙、北京。

2005年7月6日至13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访问团一行30人访问广州、南京、大连、北京。

通过事实说明问题,是学生们增加祖国统一的信心。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对祖国的未来有什么重要现实意义?

2.你认为还可以实施哪些举措来帮助解决台湾问题?

上一篇:漓江坐竹筏感言下一篇:关于浅析孟子的社会分工学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