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2024-07-20

从案例中反思自我(7篇)

1.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篇一

从生活中感悟,从讨论中学习----《小区》教学案例及反思 天心一中 孙艳萍

一、案例背景

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冰冷的高楼大厦和嘈杂的车水马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小区是人们生活聚居场所,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恋、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不断完善,更是对未来的理想的不懈追求。本单元的课程教育学生关注小区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二、活动开展过程

第一阶段:情景导入,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介绍了自己居住的小区,知道了怎么样根据小区的特色给它取一个合适而又特别的名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怎么样对一个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果现在我们长沙有一块地正准备开发建小区,怎么样规划设计才好呢?老师拿了一张这个小区的平面规划草图,是众多设计方案中的一份。你认为这个小区的规划合理吗?我想请同学们针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讨论一下,谈一谈你们的看法。

第二阶段:探讨、分析、展开讨论

活动一:分组讨论小区规划是否合理(媒体展示一小区平面图)

1、这个小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2、如果我们居住在这个小区,你觉得这个小区的公共设施是否完备,我们的生活舒适方便吗?需要添加功能设施吗?

3、这个小区的布局合理吗?如果不合理,问题在哪?

教师要在不同人群的需要、环境与心情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及时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各小组讨论情况。

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究。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发言表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区处于郊区,生活不是很方便,缺少医院、超市等一些功能设施;有的学生说小区规划不合理,楼与楼之间间距太小;还有学生说交通不够方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了。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区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和不足。同时同学们从我们生活需要这个角度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可行性建议。由此,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小区它应该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老师在看了这张平面规划图后也进行了思考,今天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都和同学们的建议不谋而合。而且老师利用空余的时间也尝试对这个小区的规划做了一些改进,画了一张平面规划图,我希望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在整体布局上做了调整,住宅区、休闲区的合理分布让整个小区显得更加方便美观。老师还考虑到这个小区的位置较为偏僻,就新增了保健中心、银行、超市、图书馆、美容美发中心等功能设施。银行、超市就在小区的入口处,人们出门回家的时候就可以取钱、购物,非常便利。而且小区里还设有托儿所、幼儿园,这样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家长也节省了接送孩子的时间。

看来,老师和同学们真是心有灵犀。那么,通过刚刚同学们积极地讨论,我们对于小区规划设计中功能、要素的体现是否心如明镜、把握十足了呢?

第三阶段:深入教学,切入主题

1、效果图欣赏

师:就这一点,为了让大家能有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们长沙本地的一个现代小区吧,在欣赏的时候,让我们针对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一起来关注细节,看这个小区与之前的那个小区比较,它是否做到了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呢?它能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带来更多的灵感吗?(媒体展示维一星城地理位置图)

师:从这张地理位置图里你看出了这是哪个小区吗? 生:维一星城

师:维一星城在韶山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临华天大酒店,友谊、阿波罗商城,育才小学。在市中心繁华地段。那么你认为处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小区与之前处在郊区位置的小区比较,它们所具备的功能是否一样呢?你觉得维一星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地处闹市,需要一些轻松的休闲的场所,还要一些防噪音的措施,还要多加强保安措施。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到。对于一个小区来讲,没有什么比它所具备的功能为人们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更重要的了,那么,你的设想和现实是否接近呢?维一星城这个被誉为长沙“第一高尚住宅”的小区,它又是怎样来设计规划的?是凭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更多的关注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媒体展示维一星城鸟瞰图、平面图、主体景观图)

第一组主体景观图:住宅区(媒体展示维一星城鸟瞰图、住宅近景、小区大门)

师:你觉得住宅的设计风格和排列位置有什么特别呢?小区内的主要道路有 什么特点?

生:欧式风格,环形排列,利于空间增大。

师:住宅有些欧陆风格的感觉,装饰性很强,大致呈环形排列,这样使内空间增大, 有利于住宅通风和采光,而且给人们带了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小区内的道路也是环形的设计与住宅的排列相呼应,不仅方便,还显得和谐美观。所以, 具有视觉美感也是小区的构成要素之一。

第二组主体景观图:艺术景观(带循环水景喷泉、星城十大夫、门前叠翠主题概念广场、多点立体绿化、叠翠艺术花架长廊)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小区里面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景观呢?

生:一是可以美化环境,二是可以让人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可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师:在闹市区,人们学习、工作辛苦了一天,需要放松,需要阳光,需要亲近自然,这些美丽的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也体现了小区的环保、生态的特色风格。

第三组主体景观图:健身场所(映翠瀑布式泳池、健身缓跑径、滚族溜冰运动径、卵石按摩健身径)

师:小区里面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健身场所呢? 生:满足了各种人不同的需求。

师:地处闹市,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倍感紧张,小区提供布局合理的健场所方便人们强身健体,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和学习。设置不同类型的健身场所,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要,这就是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之前的那个小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同时,通过这些美观、精心而富有创意的的设施设计,打造了维一星城的一个视觉亮点。

第四组主体景观图:休闲娱乐区(儿童意志训练营、亲子种植场、老人棋牌室、阳光成长儿童娱乐区)

师:你觉得这些场所的设置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之前的郊区那个小区是否也需要这些场所呢?

有的学生觉得满足了老人和儿童的需求,闹区和郊区都需要;有的学生觉得郊区活动范围广,不需要;有的学生觉得郊区生活不方便,更加需要。

师:一个小区,有健康的年轻人,也有年迈的老人和小孩,因为身体状况和年龄的关系,他们的行动显得不那么便利,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设计这些场所,让老人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活得舒心精彩,让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利于身心健康,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由此可见,一个小区不仅要布局合理、舒适美观,还要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才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生活。

当然,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区,在功能设置上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儿童意志训练营、亲子种植场在郊区的小区则并不一定要有,因为周围有可以进行这种活动的条件存在。

师:看完这些主体景观图,我想同学们不止看到了维一星城外表的华丽,更 感受到了它对以人为本的个性诠释。它虽然地处闹市,但同样能让人们感受到绿色、生态,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逸,关心与体贴。对吗?

生:对。

师:从同学们的探讨中,看得出你们对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考虑问题也更加细致周全。由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设计规划一个小区必须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需要什么,设计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平面规划图吧!

第四阶段:创意设计

活动二:设计一个有8至14栋住宅楼的小区平面规划图.地理位置:我们学校附近书院路和南湖路交界位置, 临湘江、沿江风光带.表现方法: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小组合作绘制小区平面规划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鼓励学生多画草图,绘画功底强的小组可绘制主体景观图)

作业要求:

1、公共设施完备,居民生活方便。

2、充分利用地势与周边环境协调。

3、美观、舒适,具有特色。

先引导学生略微讨论住宅应该是高层还是多层,需要什么功能,怎样体现特色之类的问题,再进行作业。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地理位置图,教师随堂辅导,帮助学生了解比例、方位和绘图方法。

第五阶段: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设计草图

设计评选,每组选派一代表陈述设计方案,强调小区设计特色与优势,展示设计图。(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积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果)

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小区设计,有的设计很新颖,比如楼层高度递增的变化,很有成次感,方便住户观赏沿江风光带;有的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纽约自由女神的观光台,等等。

2、教师总结

师:小区是我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它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去装扮它,它也会回报我们,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要用我们的

智慧,我们的双手和创新精神去完善它、装扮它,相信未来的小区将在同学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

三、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综合·探索”课业的简单案例,在本案例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处 理很好地服务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⑴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小区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美术课堂的人文性。

⑵ 教师通过展开分组讨论,把课堂从新课改前单纯的老师说学生听的被动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参与性强的主观能动,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⑶ 让教师、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之中探讨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呈现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⑷ 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块地规划设计小区,这样的的设置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指向性强,即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⑸ 学生完成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⑹ 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觉得这是我的课,积极性提高,老师也可以从某些方面得到启发,改进不足。

⑺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⑻ 本案例中有意识的应用了模糊教学理论。模糊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在教学中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的“ 模糊” 状态,促使学生体悟、想象,以最终收到精确性的教学效果,并创造出一种深远幽微的艺术境界。它追求师生心灵的体验与感悟。

比如:

① 布白补白,给出一个小区规划,不指明具体哪里不足,要学生讨论发现指出;

② 囫囵吞枣,重大局,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出小区规划设计总的思路; ③ 滚雪球,教学和讨论活动中发现学生小的闪光点,逐步加以引导,扩大,把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小的闪光点越来越大,越来越趋近于完美;

④ 难得糊涂,表扬学生的思维成果,承认学生的成绩,不绝对裁判学生审美过程中的错与对,不急于揭示其中的不足。

该课完成后,我深深地觉得,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创新的角度考虑,摈弃固有的老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好的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案例,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案例总结、反思

“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社会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案 例中教师始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 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美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美术知识 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 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 育。怎么样寓教于美这很关键。也因此我在本案例中有意识地尝试将模糊理论运 用于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对模糊教学积极意义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下两 点在本案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⑴ 模糊教学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是因为学生接受到 教学中的模糊信息后,只有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积极联想、细心体味,方能终有所悟。⑵其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模糊教学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对 与不对”的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语言、情感、意义层面上有多种理解方式,而这正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模糊教学的共鸣性原则要求师和生达到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模糊教学还 要求应用的程度,频次,时机恰到好处,应用要适度。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比较 难以把握的,也最终造成了本案例中的没有准备充分和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之中,学生的热情虽然高涨,但是教师有时不能够很好的把学生 的注意力适时的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有时学生讨论积极 踊跃,但是老师感觉偏离了模糊教学的最终目的:要精确达到教学效果和目的,此时如何不失时机地不露痕迹的引导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都是需要注意 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加以改进。

2.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篇二

【案例呈现】

地球不自转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 问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一直采用教具演示法来强调这一重点……在得出昼夜交替这一结论后,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每次我都会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 会产生什么结果?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都特别感兴趣, 思维被激活了, 发言非常激烈……总之, 结论就是:假如地球停止自转, 那么便没有了昼夜交替现象……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还是用的这一方法, 前三个班都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 到了最后一个班却出现了意外。这是七 (4) 班的课, 刚得出“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更替”这一结论, 一个叫李明的同学立刻发言:“老师, 我觉得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变化”。我并没有感到惊讶, 只不过觉得是他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而已……为了说服他, 我对全班同学说:“来, 刚才我们演示的是在地球自转状态下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演示一下地球不自转, 只有公转时的情景。”

又一次拉上了窗帘, 我邀请李明来演示。在桌子中央的台灯 (已去掉灯罩) 的照射下, 他拿着地球仪沿着桌面自西向东开始作公转运动演示。我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地仪上光亮面及黑暗面是否有变化。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我已经明白了, 地球表面的昼夜发生变化了!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这一次演示结束后, 同学们的意见达成了统一。

我立即对同学们作了真诚的道歉……

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各种“意外”。我遭遇的这次“意外”, 是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 没有亲自动手去实验而导致的。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 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 我更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不要让自己的经验取代实验, 以免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当发现自己出错时, 应及时在班级加以纠正, 把错误变成培养学生坚持求真求实精神的好时机。

这次“意外”的解决也再次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一、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

这篇教学反思文章有情节、有思想, 也有教师对教学的切实感悟, 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很有反思精神、能够敢于自我批判的教师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正因如此, 本案例得到了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文章也被一家专业网站选用。

然而,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专业教师, 当笔者阅读到“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时, 不免大吃一惊:难道一名中学生的简单实验就这样推翻了地理教育界多年的结论吗?那位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笔者再次认真阅读了李明同学的演示过程, 也旋即发现:李明模拟地球公转的演示模型其实是错误的。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 在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 (为了讨论方便, 本文以圆代替椭圆作为地球公转的轨道) 上的运动。从本质上看, 地球公转是数学中的旋转问题, 如果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地球公转的运动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如图1)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上任意一点P点的运动轨迹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圆。在这样的运动模型中, 地球总是以同一个平面面对太阳。其结果将是:面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夜晚。所以,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而只考虑地球公转的情况下, 整个地球依然有昼夜之分;但是, 对地球上的任意一点来说, 就只有白昼或者只有黑夜, 没有昼夜的更替。

再来分析学生演示的地球公转模型 (如图2)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中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但是地球上其他点, 如P点, 就没有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P点在从位置1到位置2、位置3、位置4的运动过程中, 与太阳的距离时刻在变化。根据这个运动模型, 当然可以得出“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P点表面的昼夜发生了变化”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的得出, 不是建立在对地球公转概念的正确理解之上的, 出现了“偷梁换柱”的错误。

二、反思为什么会无效

通过以上分析, 很多地理教师应该能够明白本案例中这位地理教师反思无效的原因。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 在实践中教师反思无效的现象绝非偶然,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存在以下问题。

1. 热情有余, 但在教学理念上误入歧途

笔者要肯定, 反思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成长, 进而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 反思的主张一被引入教师教育领域, 马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

很多教师充满热情, 反思的积极性很高, 几乎每堂课都写教学反思。反思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有针对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的, 也有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师是权威”的思想, 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时, 不再不懂装懂、搪塞学生, 开始理性地面对, 并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 很多教师面对教学错误和不足, 态度极为诚恳, 不仅会及时更正, 还会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但是, 透过一些反思的案例也能发现, 一些教师的反思理念误入歧途, 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去, 在教师的意识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学生要听教师的;现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开始高估学生, 认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脑子活, 所以一旦学生提出质疑, 一些教师竟不敢反驳了。教师的这种不自信导致出现教学过程被少数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情况, 以致教学从针对全班学生变成了针对个别学生, 从结构性知识教学变成只深究某些特殊问题的教学, 班级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实际上, 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的限制, 其心智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水平一般都不如教师,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因此, 教师切不可学生一提出质疑, 就不假思考地颠覆经典的科学结论。

2. 急于改错, 却忘了正本清源才是关键

教师反思的目的, 在于吸取教训, 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本案例教师反思的结果则是, 最终正确的知识被推翻了, 错误的认识反而得到了认同与推广。这样的反思, 完全与反思初衷背道而驰。深思其中的症结, 关键在于教师对本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牢固。当学生提出质疑后, 这位教师虽然第一意识能感到学生可能犯了一个小错误, 但是在试图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 教师却没有正本清源——先厘清“地球公转”这一科学概念的含义, 然后以科学概念为本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以致教师不但没有能够辨析学生的错误所在, 反而还使教学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没有科学性, 教学就丧失了其根本;而脱离了科学性的反思也必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有效性还从何谈起呢?

三、如何避免反思误入歧途

要避免反思无效, 教师在反思时需要把握三点。

1. 在思想上, 正确认识影响反思的维度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其结果是将教师个人内隐、缄默的观念及相关知识外显化。因此,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和学科知识的类型构成了影响教师反思的两大维度。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具体包括教育性知识和教学策略:教育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行为的一般性理论知识;教学策略取决于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 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未明言的知识。

以上三种类型的知识决定了教师在面对具体的课堂情境, 特别是突发的教学事件时, 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处理, 事后采用何种角度进行反思的过程。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 就会首先意识到, “地球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问题”属于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范畴, 因而正确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地球公转”就是教学的基础。所以, 只有对教学意外发生的实质进行剖析、判断, 才能思考出科学的教学反馈策略。如果这位教师事先具备了这样有序的教学行为反应策略, 那么这堂课也就不会被一位学生的错误思维所牵引, 教学反思也不会走向无效。

2. 在知识储备上, 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 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教育理念如何更新, 学科知识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 是教学的“巧妇之米”。人们很难想象, 没有米的巧妇能够做出一顿好饭, 缺少学科知识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位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准备一桶水。只有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师, 才能教出知识扎实的学生。

3. 在教学行动上, 三思而后行

只有反思, 没有行动, 反思就会走向形式化。但不假思考就行动容易导致南辕北辙。反思, 重点在思。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围绕“What (发生了什么) ——Why (为什么发生) ——H o w (怎样解决?效果如何?) ”三个问题分析教学过程, 要反反复复地思考与琢磨, 找出问题的根源。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多思, 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想在惊鸿一瞥中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 这种想法和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因此, 教师在反思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这位教师在“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之时, 停下来思考一下, 或许就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当然, 如果教师在短时间的思考中, 还是不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 那么, 他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讨论, 给学生以时间思考, 同时也给自己以时间斟酌与推敲。可以相信, 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思考下, 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 其效果将会有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

3.从案例反思看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三

教师在课堂里,怎样从一名“执教者”,转变成为一名“推动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让学生这个主体主动学习?在每周例行的听课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了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解方程”,课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口答3+x=5,4x=20等方程的解。

二、新授。

1出示:4x=20

师: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变化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把4x=20这道方程变成比较复杂的方程呢?

2学生分组讨论,随后汇报各自所编的题目。

3教师选取有代表陸的题目,按方程的不同类型板书。

4x=20

2x+2x=204x+4=24

5x-x=204(x+1)≈24

3x=20-x

4学生质疑。

生(指3x=20-x):这个方程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先把4Z分成3x+x,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移到等式的右边。

师:能不能把它(指3x=20-x)变得更复杂一些?

生:可以把它变成3x+5=25-x。

生:你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把20看作25减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5移到等式的左边。

5尝试解答。

师:我们把4x-20这个方程变成了这些比较复杂的方程,你们能解答吗?学生再分组,每一组在解答3x+5-25-x这个方程后,选择一、两道题求出方程的解。

师(学生解答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方程都能转化成4x=20这个方程的形式。

师:不管怎样复杂的方程,总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性质,把方程转化成我们已经熟悉的形式,然后得到方程的解。现在请你们每人从前面口答的几个方程中任意选择一个,把它改编成一道比较复杂的方程题,给你的同伴解答。

课后,通过集体的讲评和我们之间的讨论,执教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

让学生自己构建学习材料

这节课把以往由教师逐一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改为让学生自己把简单的方程改编成为比较复杂的方程。通过构建数学学习材料学习数学。既激起了学生兴趣和尝试欲望,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掌握知识和习得能力。学生在构建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讨论,把一个简单的方程一步一步转变成各种复杂的方程,很自然地用上了已经学习过的“合并同类项”“乘法分配律”“等式性质”等知识,也顺利地写出了原本由教师呈现的各种方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学习材料,通过互相提问,集体交流,不仅明确了这些方程的由来和解答方法,还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懂得了怎样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不仅知道了方程的解答方法,还明白了不管方程多么复杂,都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把它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形式。这种学习成果:既学到知识——方程,又学会学习——把握方程之间联系和区別是学生自己劳动得来的。因而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有了解答简单问题的经验,完全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问题,因而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4.工作中自我反思 篇四

首先要感恩,感恩很多人,家人,朋友,同事,我的学生等等很多,我要说当一个“狂人”突然停止发狂,突然玩起婉约心里会有很多话说。20xx年是个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我在重庆八中实习,结识了我的提前批学生,认识我的导师张老师,很感谢他们,我学到很多。这一年我稀里糊涂的被西大附中招聘进去代课,大四上学期就在代课中进行着,可能前一秒我还是老师,后一秒我又出现在大学的课堂里上课。带着课还得自己找工作,真的很累很苦,不仅仅是身体的更多的是心灵那种沉重。所幸运的是,很多时候反而是课堂上的我更加快乐,一群小朋友一个大朋友,交给他们的可能是少得可怜的物理知识,但我想我给他们应该带去了一些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他们给我的那快乐的慰藉。当然这里我也要自我批评,面对的是下一代人,很多时候真的非常轻率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教育还是要用心,做老师还是要淡定,不要去成为那些饭碗型的教师,也不要成为职业型的老师,做一个宗教型的老师,用心去做教育。最后附中培训时几场总结汇报还是很有感触的: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大,没有答案,但很多言语描述它时都会用到用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小事汇集到一起,然后你用心去做,这件事就是教育。我很惭愧,需要磨练,也要对这第一批学生说声对不起。

这一年我还得向很多朋友做自我批评,老觉得太忙很多时候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很多时候后悔只是让自己知道心是什么。心不是血和肉,是痛,因为我们所有的感觉只有痛留在心里,其他所有的感觉都不会。祝福各位,祝福所有关心我的人。祝福伊人,因为感恩,所以我们那样选择。远方的朋友回来我们相聚,故乡的好友我们互勉,工作的,考研的,恋爱的,分手的,都把过去想明白后再忘记,20xx来了。

这一年我们寝室很和谐了,解开了很多心结,放开吧,很豁然,当卡恩慢慢远离我的视界,也只有那些许的几场球赛还唤醒我这个狂野的莽夫,很多时候我都会做个倾听者或者做一个丑角,这是还债,欠的总是要还的,当用啼笑皆非的嘴脸去面对世事时,我有时更能看清。吃饭喝酒,斗地主玩CS,寝室里打打闹闹,晚睡晚起,一起筹资买些吃得,哈哈,甚乐啊!寝室外也是,到处串串寝室,到处给哥们同学开个玩笑,说几句笑话,吃个东西,也许这是以后里的记忆,哈哈,甚欢!

这一年我得向组织自我批评,很多次没有参加组织生活,党支部大会也只去了一次,缺少了与很多优秀的同志的交流,有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同志之间的善意怒吼和真情意是会让人醍醐灌顶的,这里要感谢领导,感谢李俊同志,还有很多对我关怀的同志,很惭愧也很感动,各位支持我的同志还能让我做党员代表,也许这真的就是一个善意的警告,谢谢各位!当然我也对自己那些一时糊涂失言误伤表示歉意,我们这个支部是个团结和谐的支部,我们能各抒己见我们能开展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也能一起品美食品山水,我们各位不论在哪里,都是要保持这个信仰。

每一年都有过快乐都有过悲伤,但时间的推移真的能让我觉得压力,很多事情我们经历了会刻骨铭心很多事情我们记得但必须去忘记它。有时想想毕业后真的后怕,毕业了独立在社会里了,没有学校的庇护没有学生身份的庇护,不能老向家里寻求庇护,什么事都要自己担当。人最快乐的就是童年和暮年,因为那样无欲无求······

5.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篇五

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的某些德育内涵挖掘出来,并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外化为对学生的德育实践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热点课题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师,笔者在两年多的从教生涯中也在探求和思考着上述内容,有时还将部分觉得合理的心得与体会稍做尝试。实践的结果初步表明两点:第一,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可以使学生从更深、更高、更通俗化、更人格化的角度来认识它们,而不再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或图形。第二,可以使学生从标新立异、独具风格的数学思维的角度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顺利达到常态德育手段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培养,二是自我人生观的良好调节锻造。以下是我实践的几则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案例,其根本目的便是对学生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教育。现整理呈现于文字以期能和大家广泛交流和探讨。

㈠整体换元

⑴事例说明。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很复杂的式子重复出现的现象。为此数学上便有了整体换元的思想,即将这个复杂式子用很简单的一个A或B等来代表。因此在解分式方程便有整体换元法,在解不等式组或方程组时会出现不等式①或方程①等字眼。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问学生:只有数学中有这种整体思想吗?学生经过自我思索和共同讨论更进一步明确:在社会生活、人文领域同样存在上述现象。如咱们班四十六名同学组成性情各异、复杂多样的一个大家庭,这个复杂体便整体换元为243班全体同学。又如每个同学身上的细胞多的不可计数,心灵境界纷繁复杂,真不愧为宇宙间最精密的一台仪器,但我们同样可以将这台机器整体换元为他(她)的名字某某某。

⑵理论评析。通过上述拓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宏观的星系天体还是微观的基本粒子,整体换元思想都普遍存在着。它是人类描述和认识宇宙自然必不可少的基础思想,一切的语言文字、信息文化都依托于这种整体换元手段而建立。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便会有天地在我心的感觉,从而能够主动的运用这种思想去建立和理解自己的世界观。

㈡眼睛的错觉

⑴事例说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有一页印刷有如下所述的几个图:看似曲线实则不是而是直线,看似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实则平行永不相交,诸如此类。当时学生都感到很惊奇,用直尺比划确实是直线但眼睛看上去却是弯曲的。我顺势引导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我们完全相信眼睛的话,很可能得出一些不符事实或与真理背道而驰的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相信的是严格的实验测量计算或逻辑推理。接着又讲了视觉暂留现象和可视恒星可能已消失的现象。学生听的凝神贯注、津津有味、颇受启发。

⑵理论评析。其实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在社会科学或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也会受到眼睛的欺骗而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符合事实的偏见。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便会洞视、内省自己在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行为和论断,进而逐渐在眼脑并用、以脑为主策略的正确指导下降低偏见产生的可能性,并最终在各个方面获得与事实吻合的、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态度正是科学研究诸多方法论中较主要的一个,而我只不过将它由一个简单的数学事例引申出来而已。

㈢真理的界限

⑴事例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数学体系中较基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说明任一个△ABC的三内角存在∠A+∠B+∠C=180°的关系。等到学生已对此定理烂熟于心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们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正确的吗?学生惊讶至极,张大嘴巴异口同声问到:这还有错吗?我坚定的予以回答:是的,大家应该对它的正确性持完全的怀疑态度。然后我便详细的讲解了该定理的适用范围是平面,而在完全不同于平面的球面内,该定理是完全错误的。经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到任何定理都有其适用范围这一重要论断,他们还进一

步明白在超越或不同于原来范围的领域之内,任何的原定真理都可能变为错误。此时我把手中的几何课本拿起来询问学生道:这里边的内容是绝对的真理吗?学生答道:不是的,它们只是在欧式几何界限范围之内正确,是相对的真理。但若论在一切时空条件下都正确的绝对真理那是不存在的。我比较满意学生的回答,又鼓励道:希望咱们班以后能够有同学发现比咱们现在所学的欧氏几何适用范围更广、更精确的几何真理。

⑵理论评析。任何真理必存在适用范围这一事实使得怀疑成为科学探究的主要精神之一,因为它意味者突破束缚产生创新思维的可能性。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敢于怀疑经典的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的正确性并以此深入研究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怀疑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使他们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头脑不被已学的东西所束缚或同化。在科学史上,科学家们经常采用扩大已发现规律的应用范围来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这样做的弊端便是已知障——用已知的知识或标准生搬硬套于未知的世界或领域。能否克服已知障的困扰将是任何探究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位卓有建树的自然宇宙探究者也必然是一位将这种已知障降到最低点继而产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典型代表。我们应努力通过种种教育手段使学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对他们而言明白真理的相对性和界限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㈣部分即整体

⑴事例说明。初三几何课本《圆》这一章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为一圆形玻璃板破碎之后的一块边缘碎片,请你由此仅存的一块碎片将原来的整块圆形玻璃板通过尺规作图复原出来。学生依据一定圆心二定半径的步骤将圆复原出来了,可是更深层的东西他们还不知晓。于是我进一步问道:题干中的小碎片如果看成一个部分的话,那还原好的这个圆就是什么?整体,学生答道。那这个题目由条件到答案的过程宏观的来看就是由什么到什么?我继续问到。从部分到整体,学生齐刷刷的。有哪些同学能够更详细地解释一下?我进一步探询。此时学生有的在那低头沉思,有的相互之间轻声交流,我则来回巡视参与到部分同学的讨论中。最终有结果了,大家一致认为:小碎片这个部分的存在就已蕴涵了它所在圆这个整体的两个主要信息――圆心和半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凭借某种手段由部分还原出它所在的整体。深刻理解了由部分到整体、部分蕴涵整体信息的思想,同学们的思维扩展开来:克隆不就是这种思想的应用嘛!还有一些奇异的生物,他们的身体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成长为和原来功能相同、大小一样的个体。西游记里孙悟空拔下来一根毫毛就可变出成千上万的小悟空看来有可能是真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的说起来。我接着提醒学生:咱们人类所处的这个外在大宇宙以其生生不息、变幻莫测、包罗万象的灵性、智慧和信息蕴育了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咱们每个同学毋容置疑的都是这个大宇宙整体中的个体生命。现在大家都知道个体蕴涵整体、反映整体,那自然我们每个个体生命身上也都蕴含了这个整体大宇宙的所有信息、灵性与智慧。同学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找到了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便可以开发出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所蕴涵的与宇宙等同的无尽的潜能、智慧和灵性啊!一切都在那完好无损的时刻存在着,最重要的我们要相信自己!

⑵理论评析。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是当代最热点的哲学话题之一――宇宙全息统一论的核心内容。全息统一论又称全息观,是一种内核古老而从古至今传承不断的当代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哲学观点。说它古老一点也不假,就东方而言:中国传统《周易》中的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悟,《黄帝内经》中的人体是个小宇宙,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古印度《大林间奥义书》中不增不减的大圆满的观点,释迦牟尼所说《楞严经》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体证。上述种种虽形式不同,但实质皆是全息观的古代诠释。就西方的传承之脉路来看:从柏拉图的单一和众多的悖论到布鲁诺太一和小一的矛盾,从莱布尼茨的每个单子都是整个宇宙的认识到黑格尔的每个概念都潜含一切概念的思辨,莫不显示出全息论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切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它就是事实本身,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昭示着全

息观的又一次复苏、张扬和升华。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盖伯等人发现的全息摄影术到玻姆的物理全息观之后,全息观第一次以公理化的体系呈现于世人面前,并被当代的科学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接受和重视。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全息观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其中的全息胚学说预言了高等动物体细胞全能性的恢复即克隆的可能性。虽然目前的初中生还远未达到自创类似全息观等理论的高度,但我们教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事例引申课本知识,来达到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欲、求知欲和探究欲的目的。由一个简单的画图题引申到全息观也仅仅是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前面所述目的的顺利实现。

㈤点的轨迹

⑴事例说明。初三几何教材有一节专门研究以点运动形成轨迹的思想来认识图形的内容。运用这种思想,线段的中垂线、某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圆、椭圆等几何图形便可由符合某种条件的点运动而构造出来。课程内容讲完之后,我这样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生轨迹这四个字。谁能解释一下?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就是每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吗?我赞赏的点了点头,又问:这个轨迹运动的主体是谁?它的目标是哪?最终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显然学生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他们好像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看似平常却关乎自己命运价值的异常复杂深刻的问题,每个同学都那默不作声、眉头紧皱。过了一会,我打破寂静说道:这个轨迹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包括老师在内。至于后两问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那就是:作为地球上具有最高灵性的动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必将趋向于宇宙终极的平等、智慧和博爱。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螺旋上升的图形。随后我把图形画在了黑板上,最上方标注好平等智慧博爱六个字。下课铃响了,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人生轨迹之我见的一篇日记感想。

⑵理论评析。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异常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忧心于当前在我国初中生身上发生的许多悲剧性和警惕性的事件。没有爱心、想不开、盲目攀比、目中无人、自暴自弃、不懂礼貌、没有规矩等字眼经常出现于报纸文章对初中生行为的描述中,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下中学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由数学上点的轨迹的学习上升到对人生轨迹的理解和探求,我不知道恰当不恰当。但假如真的有学生能从上述问题和我的自我理解中得到启发而对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我就很满足了。

㈥数轴上移动的一颗心

⑴事例说明。期中考试结束了,课堂上的成绩公布使得教室出奇的安静。一些学生在那垂头丧气甚至低声啜泣,另一些学生则显出好像要手舞足蹈、傲视群雄的样子。不用问:前者是那些成绩退步的所谓失败者,后者则是某些所谓的成绩辉煌者。看着学生由不同成绩引发的两种情绪的极端表现,我想我该对他们进行一下正确成败观的教育。一条标准的具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数轴被我画在了黑板上,接着原点左边的负半轴、右边的正半轴的范围也划定了。此时我说道:无限向左延展的负半轴代表你自己生活中由打击或失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无限向右延展的正半轴代表由成功或某种目标实现而产生的正面情绪,则此刻你的这颗心作为一个移动的点愿意停留在哪个区域内?或者自认为应该停留在哪个区域之内?也可能我的这番话语点中了学生此刻的心情,他们恍若有得。一位大胆的同学回答说:此时我们的心可以在原点的左或右稍微摆动,但最理想的情况是停留在原点。随着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及后来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学生得出了连我都感到惊奇的结论:代表我们情绪的这颗心不应该随着生活学习中暂时的某种成功或失败的表相而进行骄傲、自大或自卑、沉沦两种极端的摆动,对于成绩的好与坏最好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它,而不要过分的去执着于结果,也就是心态随时处于数轴上的原点状态。随后学生列举了大量情绪不稳、心态左右极端摆动、过分注重成败结果的害处:骄傲了就翘尾巴导致下一次的失败,一次失败便自暴自弃、自卑自怨而不能吸取教训、重塑自我,压力过大、神经衰弱、身心疲惫。学生们原来自己深有体会。此时我进一步引申:大家的这颗心不是沉迷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上,那应该去往何方呀?一语点破,学生明白了:把精力用在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上为下一步的前进奠定基础才是上上策,唯有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努力和奋斗才是我们所应关注和实践的!

⑵理论评析。我记得这节课后有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表述自己的成败观:用平常心的利剑斩断成功或失败的包袱,背起热情和毅力的行囊,自由地奔向生命的坦途,享受当下活着的意义。上述表述显示这位同学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本质已具有非凡的领悟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成败观达到上述这种境界的学生目前还不是很多,但是一旦达到这种境界,由于平常心的作用,学生内部的奋斗潜能将被释放,精力和时间将会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后他们的实际水平也会在考试中稳固的发挥出来。倘若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不沉迷于事情结局的好或坏而时刻保持前进和奋斗的干劲,则成功只是早晚的事。这就是平常心与进取心联袂展现神奇力量的结果。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在每推出新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时并没有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而是马不停蹄的去开发下一个更好的版本。至于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则更是声言自己工作不仅完全没有压力,而且时刻得到在程序的王国中纵横驰骋的享受。美国的大多数创业者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中的许多第一天还是万众瞩目的千万富翁,第二天便由于一招不慎而变的一贫如洗,然而他们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却达到事业的相对稳定的成功状态。美国的商业竞争的激烈和紧张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外在环境锻造了这些商业巨子们内在丰富的阅历、坦然从容的平常心和运筹帷幄的进取心。中国政坛的杰出领袖邓小平同志在文革中‘三起三落’的事迹尽人皆知。当他被下放农村劳改走在田间地头时并没有迷茫或懊丧,而是在深刻思维着未来中国改革的出路和蓝图。当他重掌军政大权之时并没有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是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设想尽快使中国走出了文革的阴影,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身为建国立党的重臣员老,小平同志宠辱不惊、胸襟博大、运筹帷幄,平常心和进取心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集中和体现。在如何对待人生暂时的得与失、顺与逆、成与败上,那些成功人士和伟人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和示范。激烈的考试竞争选拔制度是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在学校教育中的缩影和显现,是一种永远不可消除的客观存在。面对它以及它所暂时评价结果的好坏,一名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会以平常心坦然的接受,不被胜利或失败冲昏头脑,继而清晰明了自己下一步应怎么走。反过来,那些考好便沾沾自喜、鄙视别人,考坏便情绪低靡、自我放弃的学生即使能够侥幸通过中高考的选拔,这种不良的习惯情感也会使他们在将来付出沉重的代价。当今中学生由于学业和中高考的压力,会产生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考试制度的存在,而在于学生对待考试结果的认识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偏差。近年来发生在大、中学生身上的死亡、犯罪、暴力等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错误的成败观所引发出现的。某大学生在接到中科院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后大吃一顿,然后去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又某中学生在接到长春邮电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回家途中在十字路口被车撞死。清华大学某学生由于自己学业成绩在学院排名靠后而对另一成绩拔尖学生产生变态的嫉妒心理后,偷出生物实验室的某种药品作案毒死了这名学生。中学生成败观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教育学生尽量避免一次成功或失败后的大喜或大悲,尤其是中高考或考研这样的决定性考试。应使他们明白一片乌云怎能遮挡整个天空璀璨夺目的阳光,即使真的乌云密布尽可大手一挥而使自己心灵的天空拨云见日、晴空万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牢骚,也没有抱怨,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考试,用一颗进取心来进行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简单的数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真能如理的认识和实践,当教师的也该欣慰了!

㈦桥梁作用与奉献精神

⑴事例说明。在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假设某种量为A,然

后将A与题目中其他的量结合思维最终将问题顺利解决。但奇妙的是最后结果中不出现A这个量,同时这个在题设与结论中均未出现的假设量对于解题又是不可或缺的。桥的作用是把此岸之人运到彼岸,既不出现在行人的起点,也不出现在终点,但没有它行人无法由起点到达终点。因此这个假设量A的作用有点像桥,它在解题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便称为桥梁作用。某一天,我和学生用上述假设思想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学生也在我的比喻启示下深刻的认识了这个假设量的桥梁作用。这时我想借助于这种桥梁思想来更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于是问他们:现实中物体桥与这个假设量的作用类似,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群中有没有也与它的作用类似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教师,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踩在他们的老师身上长大成人、懂得知识、进入社会,赢得自己在社会生存中的一席之地,而教师则从未想到过从学生身上索取什么,也没有期望自己的学生在将来记住他们。又继续想下去,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的父母正是这种桥梁精神的体现啊!他们从我出生到现在,每天都给予我无私大方的关心和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哪那一样不是父母赐予的,然而他们却从没在付出的同时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等到我将来能够独立谋生、自己自足时他们才能放下心来,照顾自己。说道此,这个同学的眼角有些湿润,其他同学也好像情绪受到感染而静静的听着。我顺势总结到:天下所有父母所独有的这种对于儿女的桥梁作用实质上就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所得的喜悦使他们可以忍受一切的痛苦和艰辛,使他们可以不要任何回报和条件的将自己的大好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自己的孩子。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能因为父母赐与你们的这种清净至爱的易得性和无私性而体会不到她的存在啊!大家要深刻理解、体会这种真爱,并由此产生一种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心理,感恩他们从我们出生以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⑵理论评析。由一种特定的解题模式引申到桥梁只付出而不计回报和收获的奉献精神,再到一切父母所具有的对儿女的天性慈爱的伟大性,我觉得对于中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来源于宇宙本有的生命属性,因此由宇宙所蕴育的一切生命必具有这种付出情感并且依靠她参与、支撑整个生命世界的和谐运行,而在地球诸多灵性生命中也只有人类将其认知了解并发扬光大。在了解到人类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符合生命本有的属性时,中国古代的圣者提出:百善孝为先,当儿女的对父母要有孝敬之心,也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有感恩心理,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才能报答他们。我对学生进行上述言论教育的目的也主要在于此。倘若我们把这种个体的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之爱理论描述为母性之爱时,她就可以无限制的被放大和升华,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宋朝名臣范仲淹那里,这种母性之爱被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在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那里,这种母性之爱被上升到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也即每一位父母的工作和生存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是为了人类每一个个体。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种母性之爱被升华至极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慈爱的对象、付出的范围不单单是人类,而是包括自然界一切的生命体甚至那些山川花草、树木流水。虽然上述三者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但作为人类所独有的最高级的母性之爱之颠峰,我们还是应将其作为自己永恒的方向与目标去追求和实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努力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6.教学评价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篇六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一、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五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处理得当,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灵感和火花„„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归类整理。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慎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 可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及取舍,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二、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在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他人评价中,学生和同事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听取他们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例如,课后当学生说某个知识要点不理解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时,教师就应该反思:在教授这个内容时,是否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否将新授内容与原有知识进行了正确引导;引导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等。教师沿着这个思路反思,定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为以后再教学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参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课改中的教师要想更快地提升自己,寻求同伴的帮助必不可少。由于同校特别是同级教师在教学同标、方法和过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因而对于教学就有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从同伴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吸取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只有理性地对待同伴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才能避免“孤芳自赏”,才能实现“蒸蒸日上”的进步。

三、在评价学生中反思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结果的反思,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面判断,分析自己的有利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1)课堂观察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教师自我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上,应时时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所作、所说、所思、所感受都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我们应根据他们外在的显性言行,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及时的信息导向。

(2)分析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效记录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经常翻阅学生的学习档案袋,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又有助于教师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反思

学生的学习结果通常通过练习(作业)或考试予以检查,传统的教学在设置练习或考试题时,过多地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在评定学习结果时,单纯采用“打分”或划分等级等量化评价方式,而忽视运用定性评价方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必要的关注;在处理评价结果时,一味强调教学评价的附加性功能(选拔功能),而忽视评价的本性功能,即评价为学生本人提供学习情况的信息,使其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是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被评者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增加了哪些经历和体验,关注被评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进步。所以,新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而是在于怎么考,怎样处理考试结果。我们在练习(考试)的设置中,一定要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在处理练习(考试)结果时,注重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对此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尽量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用定性分析的形式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7.从案例中反思自我 篇七

一、注意音、形、义紧密结合

这是斯霞识字教学的一大特点。她教学生字时从不把音、形、义分割开来, 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气呵成。斯霞老师在教“朵”时, 先出示写好的拼音“duo”, 请学生把拼音读一读。学生通过拼音正音后, 她当堂板书, 书写“朵”字并提问:“谁说说‘朵’字怎么记住它?”学生说:“‘朵’字是上下结构, 上面是个‘几’字少一钩, 下面是‘木’字, 合起来就是‘朵’, 花朵的‘朵’。”斯霞接着说:“讲得很好。你们看得很清楚很仔细。上面不是‘几’字, 而是‘几’字少一钩。你们再看看, 这个字的上面一部分像一朵花, 花多半长在树上, 所以下面是一个树木的木字。”最后出示一朵鲜花, 说:“现在我们来看看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看花朵, 再进行强调:“这就是花朵, 一朵一朵的花叫什么呢?”学生齐说:“花朵。”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 斯霞老师先对“朵”进行正音。接着当堂板书, 以便学生知道写字的笔画顺序, 引导他们分析字型结构, 这样便于学生记忆,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能力。最后拿出一束花, 学生既知道了什么是花朵, 又引出了花朵的美丽可爱,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学生将字的读音、字型结构、笔顺和意思都掌握了, 真正做到了音、形、义的紧密结合。

二、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有一次, 斯霞老师讲到“笑嘻嘻”这个词。她对学生说:“你们看老师脸上的怎么样?”同学们都说:“老师表情笑嘻嘻的。”由于老师的表扬, 个个孩子都自然地露出笑嘻嘻的样子。她又问:“除了笑嘻嘻, 还有什么词可以表示笑呢?”有的说笑眯眯, 有的说笑哈哈, 笑呵呵, 她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积极地回答:“笑哈哈时张大嘴, 笑呵呵时嘴张得不是那么大。”斯老师问:“笑哈哈、笑呵呵和笑嘻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笑哈哈、笑呵呵都有声音, 笑嘻嘻没有。”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中, 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事物以及学生的表象联系起来了。通过自己的一个表情, 使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同时通过比较, 了解了其他一些词, 并弄清了它们的关系以及区别, 使学生领悟词义更准确了。当然, 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头脑建立了语言文学与具体事物的联系, 往往不容易遗忘, 而且通过一个词的解释, 丰富了词汇。

三、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斯霞老师在讲“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时, 就利用春天南京扬花到处飞扬的景象。虽是一个词, 但它却表明语文教学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 而不是抽象地理解词语符号式的。

再如, 在教“关心”一词时, 斯霞老师先问:“关心是什么意思?”但不是仅仅到此为止, 而是让学生说说老师是怎样关心大家的。因为大家都有切身感受, 课堂上你一例我一例地相互补充, 说了很多老师关心大家的事情, 不仅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词的意思, 而且加深了对词的具体感受。事实证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进行识字教学, 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能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帮助理解新的字词。二是把抽象的字词具体了、形象了。三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注意随机渗透思想教育

斯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还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讲“辛勤的园丁”时, 她从唤起儿童已有的表象入手, 使他们通过回忆课前到玄武湖去参观时见到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的情景, 再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做‘辛勤的园丁’呢?”“哪些地方说明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 她又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这样, 不仅使小朋友们准确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而且学生们随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老师是这样为培养我们而辛勤劳动, 我们怎么能不热爱老师呢?”此时, 儿童受到熏陶, 把“知”和“情”融为一体, 以增强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教学“天天向上”时, 斯霞老师说:“一天比一天好, 就叫‘天天向上’, 现在我们学习很好, 将来学得更好, 也叫天天向上。我们要好好学习, 在学习、劳动、思想品德、身体方面都要一天比一天进步。”斯霞老师在解释词义时, 还不忘积极鼓励学生进步向上。而她的这些思想教育里, 很大一部分都是结合字词进行的。

五、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下面我们来看看斯霞老师是怎样教“饱满”一词的。师:“哪个小朋友能用‘饱满’造句。”生:“菜籽结得多饱满。”生:“颗粒长得得多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口, , 迅迅速转身, 抬头挺胸, 面带微笑地大大步步走进教室。) 问:“你们看, 老师今今天天精神怎么样?”生:“精神很饱满。””师师:“现在再让老师看一看, 小朋友们们上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学生们都抱抱臂伸直, 眼睛注视黑板。

以上教学片段不不长长,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学生完成成了了造句的练习, 斯霞老师通过自己的的动动作, 让学生知道饱满也是可以形形容容人的精神面貌的, 提示了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最后还利用饱满一词来组织教学。一是通过学生亲自感受精神饱满, 不但内化了语言, 而且强调了课堂常规, 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下面的内容, 一次训练具有多种功能, 这充分体现了斯霞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 看似平淡, 却异常深刻。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下一篇:《春雨的色彩》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