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工作总结(精选8篇)
1.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一
三体系上半年工作总结
为实现体系运行的检查、评估、改进规范化、平准化、动态化。实现全年安全生产“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环境保护“零污染、零投诉”的目标,我公司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落实体系运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防范措施落实到位认真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坚持排查治理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深入推进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开展“零缺陷、零违章”班组评选活动;
4、夯实安全管理基础,认真开展操作标准化工作;
5、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6、认真做好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和环境保护工作;
7、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8、积极推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
9、持之以恒地开展“6S”活动;
二、明确体系管理具体落实要求:
公司以卓越绩效模式深入体系的精益管理,要求公司部门严格程序化、平准化、动态化的精益管理,克尽职守,有效、真实、全面落实适时填写体系要求的标准格式记录,认真细致进行运行、检查、评估、改进的循环程序确保体系有效运行,以人为
本,关爱员工,助推七星公司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对各类运行记录进行梳理,要求全员对体系的运行要认知,熟知和措施落实。过程检查要详细记录,要准确详实,共有各类记录43项:
1、物资气体部的记录(17项):
班前班后会记录、安全员巡检记录、设备运行记录、气瓶收发记录、液化气体槽车装卸记录、充装前后检查记录、气体分析记录、七星质量安全检查记录、钢瓶维修记录、钢瓶抽空置换记录、学员培训记录、压力表安全阀检验记录、质量信息调查表记录、气站各种管理规则记录、员工三级教育记录、每日气体充装记录、氩气钢瓶到期检验记录
2、物资物资部的记录(3项):
劳保用品采购登记记录、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检查行动—使用单位自查基本数据报表、有害废弃物回收记录
3、物业保卫部的记录(3项):
消防安全检查记录、保卫部巡检记录、要害部位防火巡检记录
4、物业保障部的记录(7项):
变电所检查:日常工作检查记录、交接班记录、负荷运行记录;
电梯检查记录:周巡检记录、保养记录 水电维修记录:日常巡检记录、维修记录
5、物业综合部的记录(4项):
环卫灭四害消杀、投药实施记录表;绿化杀虫剂消杀实施记录表;垃圾清运记录表;
6、物业食堂管理部的记录(9项):
原材料出入库及检疫检验记录、消毒记录、成品菜品尝鉴定表、员工基本信息表、餐具登记记录、燃气登记记录、冰箱出入库登记记录、检查设备物品管理表、管理日志记录本。
通过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检查来看,所有目标、指标均达到要求,从运行的情况看,我们通过卓越绩效模式下的精益管理,对体系运行梳理了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各项记录,改进和提升我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减低了成本,减少了事故率,通过培训增强广大员工的企业参与意识,了解自身权益,做到以人为本,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的发展。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运行,实际效果显著,运行可靠有效。
公司
2.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二
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 创新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
1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1 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 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职业院校立足专业优势, 尝试“专业办产业, 校内建园区”模式, 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物流专业, 尝试建立智慧物流园区, 形成以商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维护、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 (如山西的智慧物流基地) 。创新“专业办产业, 校内建园区”模式, 在实际运行中实时掌握行业发展需求, 精准掌握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设施设备革新要求、对流程的优化需求, 职业院校依据实时更新的需求变化,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 形成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 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脉搏一致, 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试航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1.2 强化常规模式, 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动态常规化合作, 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诊把脉, 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 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规格”等方面内容, 逐项落实, 同时完成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真正保证把脉行业企业实际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等, 对接专业设置, 确保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实效性。职业院校做实“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接途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 新常态下,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在现代通信工具发达的常态下, 考虑到专家时间的有限性,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各类专家的对接, 如视频、微信讨论组等新型的联络工具, 实现与专家的对接, 汇总专家们的见解, 真正使专家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建设中来, 在专家、行业一线技能能手、协会等多方协力下, 即时性地、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 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准确, 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更高。
2 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 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一直在提项目化教学改革, 也一直在做, 如何才能深入提炼出项目教学改革的精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化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实地、准确地将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中, 即将生产作业流程转化为课本中的项目模块。
现在职业院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瓶颈是:一方面是由多数教师挂职锻炼 (或者其他途径) 的时间短、领域窄, 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只能是简单的了解, 或者了解的领域或环节不全面, 导致其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有一定的短板, 导致项目化教学连续性不足、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 或者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 如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 (不新) 、实训单据不足等,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处在项目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 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专家和一线员工, 对作业流程、生产过程、作业技巧等相当娴熟, 但由于对院校的教学环境了解有限, 很难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等方面要求, 导致其在开发项目化模块的时候, 在与职业院校现有环境的契合度掌握方面出现短板, 使项目化教学改革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推进, 使得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不能有效发挥。
职业院校要想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高效发挥出来,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 深刻分析改革中存在的瓶颈节点, 有针对性疏通节点障碍, 而不是传统的喊口号, 同时由于现代职业院校注重特色发展, 更加要求职业院校在新常态下, 准确号脉行业企业发展新方向, 重点切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 重点开发创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块, (项目模块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契合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契合自己学生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特色)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做特色项目化课程模块, 并不是说职业院校关起门来自己单打独斗做研发, 职业院校需要整合集成多方主体的优质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 向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发起攻关。
2.1 锻造实战师资,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攻关阶段, 实战师资队伍强化是公关的关键点之一。实战师资力量, 是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 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
创新方法一:专业师资设置方面要有一定比例的业界配套 (来自于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专业技能能手、行业协会专家等) 。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学院金融系、会计系等相关专业, 长期聘请金融行业、财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银行行长、注册会计师等做相关知识讲座及课堂授课, 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 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创新方法二: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锻炼, 增强从业实战经验, 同时协助企业解决难题。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选派高级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完成3到6周的蹲点锻炼。同时我校每学期按照轮岗的方式, 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完成20周的蹲点锻炼, 每名教师带着一个或多个项目化模块创新任务, 在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协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后, 完成一个或多个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有自己特色的、切合行业标准的、符合行业发展新方向的项目模块创新。
2.2 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 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
本文从微观角度, 从细节点入手, 重点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 提升专科生从业素质, 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目前多数职业教育在校培养期间主要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环节, 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如物流专业, 专科生1-4学期在校教学期间, 要根据行业岗位特征, 强化在校生从业素质培养,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坚持不懈能力、认真核查能力、自学能力等行业从业素质培养, 例如在基础信息录入环节, 培养学生养成3次复查职业习惯 (录入1遍、复查1遍、再审核1遍) ;再如情景化教学, 利用模拟真实物流作业流程, 按角色合作完成实践模块,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再如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 按企业文化模式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作为在校生实训实习内容一部分, 实现“以岗代培”, 岗前培训校内完成 (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按协议完成相关专项岗位技能培训) , 毕业生毕业就上岗, 毕业就业零过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银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创建营销实训基地, 学生在基地实习, 每学期辽金的校企合作银行或保险公司, 都会选派银行培训老师, 到学校内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如金融系、会计系的学生将接受银行相关业务及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 一般为期2天左右的培训, 能极为有效的让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快速的了解银行的业务, 增强学生在银行工作中的竞争力, 为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教研室变“项目部”, 实训室变“营业厅”, 行业能手进课堂, 将企业生产线、行业业务流程引入到职业院校, 共建实训室, 课堂即是实训, 课堂即是生产过程、业务流程, 学生理论和实操技能双提高, 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某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电销实训基地, 相关教研室变身项目部, 实训基地内学生变身为电销业务员, 课堂上完成实际业务操作, 客户服务过程完成知识理解与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电销从业经验, 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新模式中, 院校与行业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营业厅”模式, 将传统的模拟实训变成现实生产, 将枯燥理论与鲜活真实生产对接, 将生硬标准、操作规范变为学生自身自觉地工作习惯, 提高了课题生动与真实性, 提高了学生兴趣, 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洋.“十二五”期间实践型物流人才“输入+孵化+二次输出”优化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 [C].2012.
[2]宋洋.整合集成高校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5:5-7.
[3]时武略;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 23:147-148.
[4]候心媛, 宇宙锋, 宋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8:151-153.
3.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三
摘 要: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发“实践教学体系新途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二是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三是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文中提出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等4个创新模式,试水“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素质教育
基于我国新颁发的《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导意见》等宏观政策,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等理论研究,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推广其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创新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
1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1 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职业院校立足专业优势,尝试“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物流专业,尝试建立智慧物流园区,形成以商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维护、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如山西的智慧物流基地)。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实时掌握行业发展需求,精准掌握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设施设备革新要求、对流程的优化需求,职业院校依据实时更新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脉搏一致,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试航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1.2 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动态常规化合作,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诊把脉,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规格”等方面内容,逐项落实,同时完成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真正保证把脉行业企业实际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等,对接专业设置,确保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实效性。职业院校做实“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接途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新常态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现代通信工具发达的常态下,考虑到专家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各类专家的对接,如视频、微信讨论组等新型的联络工具,实现与专家的对接,汇总专家们的见解,真正使专家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建设中来,在专家、行业一线技能能手、协会等多方协力下,即时性地、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准确,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更高。
2 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一直在提项目化教学改革,也一直在做,如何才能深入提炼出项目教学改革的精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化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实地、准确地将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即将生产作业流程转化为课本中的项目模块。
现在职业院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瓶颈是:一方面是由多数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其他途径)的时间短、领域窄,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只能是简单的了解,或者了解的领域或环节不全面,导致其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有一定的短板,导致项目化教学连续性不足、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或者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如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不新)、实训单据不足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处在项目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专家和一线员工,对作业流程、生产过程、作业技巧等相当娴熟,但由于对院校的教学环境了解有限,很难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等方面要求,导致其在开发项目化模块的时候,在与职业院校现有环境的契合度掌握方面出现短板,使项目化教学改革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推进,使得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不能有效发挥。
职业院校要想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高效发挥出来,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刻分析改革中存在的瓶颈节点,有针对性疏通节点障碍,而不是传统的喊口号,同时由于现代职业院校注重特色发展,更加要求职业院校在新常态下,准确号脉行业企业发展新方向,重点切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重点开发创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块,(项目模块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契合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契合自己学生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特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做特色项目化课程模块,并不是说职业院校关起门来自己单打独斗做研发,职业院校需要整合集成多方主体的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向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发起攻关。
2.1 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攻关阶段,实战师资队伍强化是公关的关键点之一。实战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
创新方法一:专业师资设置方面要有一定比例的业界配套(来自于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专业技能能手、行业协会专家等)。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金融系、会计系等相关专业,长期聘请金融行业、财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银行行长、注册会计师等做相关知识讲座及课堂授课,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创新方法二: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锻炼,增强从业实战经验,同时协助企业解决难题。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选派高级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完成3到6周的蹲点锻炼。同时我校每学期按照轮岗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完成20周的蹲点锻炼,每名教师带着一个或多个项目化模块创新任务,在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协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后,完成一个或多个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有自己特色的、切合行业标准的、符合行业发展新方向的项目模块创新。
2.2 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
本文从微观角度,从细节点入手,重点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从业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目前多数职业教育在校培养期间主要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如物流专业,专科生1-4学期在校教学期间,要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强化在校生从业素质培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坚持不懈能力、认真核查能力、自学能力等行业从业素质培养,例如在基础信息录入环节,培养学生养成3次复查职业习惯(录入1遍、复查1遍、再审核1遍);再如情景化教学,利用模拟真实物流作业流程,按角色合作完成实践模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再如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按企业文化模式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作为在校生实训实习内容一部分,实现“以岗代培”,岗前培训校内完成(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协议完成相关专项岗位技能培训),毕业生毕业就上岗,毕业就业零过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银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创建营销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每学期辽金的校企合作银行或保险公司,都会选派银行培训老师,到学校内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如金融系、会计系的学生将接受银行相关业务及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一般为期2天左右的培训,能极为有效的让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快速的了解银行的业务,增强学生在银行工作中的竞争力,为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教研室变“项目部”,实训室变“营业厅”,行业能手进课堂,将企业生产线、行业业务流程引入到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室,课堂即是实训,课堂即是生产过程、业务流程,学生理论和实操技能双提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某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电销实训基地,相关教研室变身项目部,实训基地内学生变身为电销业务员,课堂上完成实际业务操作,客户服务过程完成知识理解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电销从业经验,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院校与行业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营业厅”模式,将传统的模拟实训变成现实生产,将枯燥理论与鲜活真实生产对接,将生硬标准、操作规范变为学生自身自觉地工作习惯,提高了课题生动与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兴趣,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洋.“十二五”期间实践型物流人才“输入+孵化+二次输出”优化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
[2]宋洋.整合集成高校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7.
[3]时武略;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23:147-148.
[4]候心媛,宇宙锋,宋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151-153.
[5]宋洋.关于物流实践型人才培养输出的意义和策略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3,05:56-57.
基金项目:辽宁省规划办一般课题《“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14EB141),主持人:张彤。
4.三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产品研发部 篇四
产品研发部
我们通过这次学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掌握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经验,工作也正规化了,设计过程失误也少了,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设计计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到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一套完整的资料建成了,这对今后的查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求在工作中仔细,资料提供应统一、完整,并与实施内容一致。在交房标准、户型图、总图、面积指标、模型、以及承诺提供业主某些产品等方面要及时、全面、准确。要以客户的要求来衡量工作,以“鸡蛋里挑骨头”的工作精神对待这项工作。保证产品销售的完整性、连贯性。
新项目的决策和考察调研
单县紫玉东郡项目:在许老师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了投资测算,并对该区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调研,并结合项目后期情况和设计院沟通修正了规划设计。已经做出项目规划设计,并进入了方案报审程序。东平县住宅开发项目、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公司的组织下,参与了该地区的住宅开发和休闲观光农业两个项目的前期考察及决策工作,对东平县城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调研,魏项目合作肥西情况提供了必要的建议。任城区开发项目、健康养生项目:在营销部的配合下,进行了该区域的市场调研和成本调研 为项目各做分析提供了工作建议,住宅开发项目进入了暂缓待议阶段。曲阜市南泉片区项目,该项目在项目公司的主导下,已进入拆迁程序。金乡县项目,先后参与了该区域的名流商业项目、文化路住宅项目,金马河地块住宅项目的前期考察和市场调研、成本调研工作,做出了初步测算。
新项目的策划设计工作
曲阜市南泉片区项目,对该项目进行了项目策划招标。现在正对策划单位选择工作和策划开展工作进行跟进,并对该片区的回迁做了规划设计并提报给了公司。金乡县商业项目,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单位选择程序。
设计管理工作
我部门主办设计的图纸有:九星三期室外管网施工图;九星花园及魁星湖花园换热站施工图及消防水池施工图;曲阜项目回迁区总平面图;文化路项目规划设计。
在环境方面,按照公司规定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保存标识,并由公司统一联系公司处理。废液符合国家标准排放。
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参加了公司举办的消防演练,大家收获很大。
下一步工作:
完善相关的制度和程序文件,加强问责制,进一步明确项目责任人(专业工程师)的职责。这项工作持续时间长,从产品设计方案起到产品实施完整个过程都要与销售紧密配合。
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加强计划管理,做到工作提前构思、准备,由被动变主动。充实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研发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的测算能力;鼓励员工多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一专的综合性技术人才;收集和研究工程需要的各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关注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了解清楚不同类型产品的销售方向,对项目的策划做好正确方向的引导和定位。使设计图纸的质量能达到公司研发产品的要求,满足市场的要求。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为项目报建、施工及营销提供更加有利的技术支持。
在环境方面,按照规定做好废弃物的分类标识存放,满足国家标准。
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做好安全预防各方面的工作。
5.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五
为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做好规划期前三年工作安排,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同意,现提出2014—2016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制度和信用标准体系建设
(一)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启动信用法前期调研工作,形成法律草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法制办参加)
2、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人民银行负责)
3、各地区、各部门依法制定和实施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保存、使用,以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4、研究制定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二)建立健全信用标准体系。
5、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统一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6、制定和实施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方案、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方案。(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牵头负责,中央编办、民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参加)
二、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
(三)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7、建立健全各部门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8、各部门依托国家各项重大信息化工程,整合行业内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存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地方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9、建立健全省级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查询服务。(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10、各地区制定政务信用信息公开目录,推进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政务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在公共管理中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五)征信系统建设。
11、推动社会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的信用信息。(人民银行负责)
12、推动征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多种领域中的应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六)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
13、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的覆盖范围,提升系统对外服务水平。(人民银行负责)
14、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链接,推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人民银行牵头负责,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参加)
(七)推进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15、健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统筹利用现有信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依法推进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部门参加)
16、依法推进政务信用信息系统与征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鼓励社会征信机构整合已公开政务信用信息和非政务信用信息,形成完整的信用档案。(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
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
三、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八)坚持依法行政
17、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九)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
18、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金融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
19、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把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以及为百姓办实事的践诺情况作为评价政府诚信水平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逐步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支持统计部门依法统计、真实统计。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
20、探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务员局牵头负责)
四、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十二)生产领域信用建设。
21、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和爆破企业或单位为重点,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公告制度,完善安全生
产承诺制度和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健全安全生产准入和退出信用审核机制。(安监总局、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2、以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异地和部门间共享制度。加快完善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立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共治力度和宣传力度,促进市场规范公平竞争。(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农业部按职责牵头负责)
(十三)流通领域信用建设。
23、建立商贸流通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批发零售、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完善零售商与供应商信用合作模式。(商务部牵头负责)
24、对垄断、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资讯平台功能,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对典型案件、重大案件予以曝光。(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5、建立以商品条形码等标识为基础的全国商品流通追溯体系。(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26、制定出台支持商贸服务企业信用融资、发展商业保理、促进企业信用销售和个人信用消费的政策措施。制定规范预付消费行为的相关办法。(商务部牵头负责)
27、制定出台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合作等领域的信用信息管理、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和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分类管理和联合监管制度。(商务部、海关总署牵头负责)
(十四)金融领域信用建设。
28、对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内幕交易、制售假保单、骗保骗赔、披露虚假信息、非法集资、逃套骗汇等金融失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五)税务领域信用建设。
29、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发布制度,建立税收违法黑名单制度。建立纳税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纳税人基础信息、各类交易信息、财产保有和转让信息以及纳税记录等涉税信息的交换、比对和应用工作。(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十六)价格领域信用建设。
30、实行经营者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推行“明码实价”。对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价格失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对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发展改革委负责)(十七)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建设。
31、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与资质审批、执业资格注册、资质资格取消等审批审核事项的关联管理机制。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机制和失信责任追溯制度。完善工程建设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依托政府
网站,全面设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推动建设全国性的综合检索平台,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一站式”综合检索服务。(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十八)政府采购领域信用建设。
32、建立供应商、评审专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完善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对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财政部牵头负责)(十九)招标投标领域信用建设。
33、建立投标人、评审专家、招投标代理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进一步贯彻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推动完善奖惩联动机制。依托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及其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招标投标和合同履行等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交换和整合共享。制定出台在招标投标领域使用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的政策措施,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二十)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
34、建立交通运输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在采购交通运输服务、招标投标、人员招聘等方面优先选择信用考核等级高的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对
失信企业和从业人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惩戒机制。(交通运输部牵头负责)
(二十一)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
35、推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标识制度,完善网店实名制。建立电子商务领域经营主体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网上交易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估制度,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建立失信主体行业限期禁入制度。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工作,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海关总署参加)
(二十二)统计领域信用建设。
36、建立企业统计诚信评价制度、统计失信行为通报和公开曝光制度,将统计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与企业融资、政府补贴、工商注册登记等直接挂钩。建立企业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统计局牵头负责)(二十三)中介服务业信用建设。
37、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披露制度。对公证仲裁类、会计类、担保类、鉴证类、检验检测类、评估类、认证类、代理类、经纪类、职业介绍类、咨询类、交易类等机构开展信用分类管理。(司法部、财政部、银监会、质检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保监会等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四)会展、广告领域信用建设。
38、建立完善展会主办机构、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健全广告业信用分类管理和违法违规披露制度。完善广告活动主体失信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商务部、工商总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五)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
39、开展各行业企业诚信承诺活动。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客户档案、开展客户诚信评价,将客户诚信交易记录纳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销售授信额度计量。推动出台在企业发债、借款、担保等债权债务信用交易中应用信用报告的实施办法。加强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电信、铁路、航空等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行业企业的信用记录建设,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五、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二十六)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信用建设。
40、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作为医院评审评价、医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全面建立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开展诚信医院、诚信药店创建活动。加快完善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建立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企业信用档案。积极开展以“诚信至上,以质取胜”为主题的药品安全诚信承诺活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
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加强对卫生计生工作服务相对人的信用记录管理和应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七)社会保障领域信用建设。
41、在救灾、救助、养老、社会保险、慈善、彩票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民生政策实施中的申请、审核、退出等各环节的诚信制度。建立违规失信个人信用黑名单制度。(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42、加强医保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等社会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各类参保人员失信行为的信用记录建设,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社会保险领域违规、欺诈、骗保等失信行为的披露曝光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八)劳动用工领域信用建设。
43、建立劳动用工领域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制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示办法,建立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公示制度,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办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建立打击黑中介、黑用工等违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
(二十九)教育、科研领域信用建设。
44、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教师诚信承诺活动。建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与考试招生、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文化、体育、旅游领域信用建设。
45、建立文化、体育、旅游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加快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娱乐、演出、艺术品、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文化企业主体、从业人员以及文化产品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制定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诚信从业准则,建立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中介企业信用等级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相关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评级在参加或举办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准入、转会等方面运用的政策措施。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游业消费者意见反馈和投诉记录与公开制度,建立完善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信用等级第三方评估制度。(文化部、体育总局、旅游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一)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建设。
46、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
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用建设,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标准化体系和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对盗版侵权等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二)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建设。
47、建立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强化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的信用考核分类监
管。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建立环境管理、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并组织开展动态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加强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商务等部门的联动。(环境保护部牵头负责,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商务部等部门参加)
48、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研究建立重点用能单位信用评价机制。对能源审计、节能评估和审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建立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研究开展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价工作,向全社会定期发布信用评级结果。(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参加)(三十三)社会组织诚信建设。
49、依托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加快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
息。建立社会组织违法失信行为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健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民政部负责)(三十四)自然人信用建设。
50、依托国家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统计从业人员、注册税务师、审计师、评估从业人员、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证券期货从业人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保险经纪人、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服务从业人员、项目经理、新闻媒
体从业人员、演出经纪人员、导游、执业兽医、消防工程师等人员信用记录,推广使用职业信用报告。(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公务员局、工商总局、司法部、财政部、统计局、税务总局、审计署、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证监会、保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局、公安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五)互联网应用及服务领域信用建设。
51、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落实网络实名制。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信用记录,形成涵盖互联网企业、上网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建立网络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推动网络信用信
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建立网络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主体采取公开曝光、网上行为限制、行业禁入等措施,加大对利用网络实施的违法活动的防范和打击力度。(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参加)
六、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三十六)法院公信建设。
52、推动全国四级法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和裁判文书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推进由法律规定的协助执行部门参加的网络化执行查控体系建设。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适用范围,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力度。(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三十七)检察公信建设。
53、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规范和加强查询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与应用的社会联动机制。探索建立职务犯罪记录查询制度,建立
健全职务犯罪的应用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三十八)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建设。
54、全面推行“阳光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加强人口信息同各地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国家人口信息资源库建设。向社会公开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建立交通安全、消防领域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公安部负责)
(三十九)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建设。
55、大力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公开。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考试、司法鉴定等信息管理和披露手段。(司法部负责)(四十)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
56、建立健全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各级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人员信用档案,依法依规将徇私枉法以及不作为等不良记录纳入档案,并作为考核评价和奖惩依据。建立司法从业人员诚信承诺制度。(公安部、司法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十一)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
57、研究建立推进执法规范化的制度措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中央政法委牵头负责)
七、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四十二)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
58、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工商、税务、质检、安全监管、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研究出台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和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四十三)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
59、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行政许可申请人信用承诺制度。推动形成市场性约束和惩戒。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推动形成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推动行业协会对违规机构会员和个人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推动形成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四十四)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60、推动部门间、地区间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八、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四十五)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61、研究制定促进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62、研究制定培育发展本土评级机构和规范发展信用评级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创新双评级、再评级制度。推动我国评级机构参
与国际竞争和制定国际标准,加强与其他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协调和合作。(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交部参加)
63、推动出台信用服务产品在社会治理和市场交易中应用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64、建立政务信用信息有序开放制度。制定政务信用信息的开放分类和基本目录制度。(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65、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推动信用服务机构设立首席信用监督官。(人民银行负责)
九、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和保障信用信息安全(四十六)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
66、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建立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制定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投诉办理、诉讼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四十七)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67、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研究制定加强信用信息保护的规章制度。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开展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加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开展试点示范创建活动
(四十八)实施专项工程。
68、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程。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69、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为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农村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制度,推进和发展农业保险。(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参加)70、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研究制定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小微企业集合信用服务方式。(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参加)
(四十九)推动创新示范。
71、开展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推动示范地区整合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依法向社会有序开放。推动示范地区各部门在开展经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
产品,并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备要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公开曝光违法违规等典型失信行为,制定对严重失信行为的具体惩戒措施。(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72、开展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探索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开展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活动。推动区域间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推动建立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73、开展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工程建设、电子商务、证券期货、融资担保、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推行信用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标准和方法,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信用融资活动中开展地方政府综合信用评价。(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环境保护部、安监总局、质检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商总局、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一、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五十)普及诚信教育。
74、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继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开展群众道德评议活动,对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现象进行分析评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五十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75、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引导作用,结合道德模范评选和各行业诚信创建活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负责)
76、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开展“诚信活动周”、“质量月”、“安全生产月”、“诚信兴商宣传月”、“3·5”学雷锋活动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质检总局、安监总局、商务部、中央文明办、工商总局、人民银行、司法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77、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诚信缺失问题突出、诚信建设需求迫切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中央文明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五十二)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
78、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
向。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教育部负责)79、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推广信用管理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信用管理专业化队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五十三)强化责任落实。
80、成立规划纲要推进小组,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定期总结评估本地区、相关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规定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失信现象多发
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按规定实施行政问责。(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五十四)加大政策支持。
81、各级人民政府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领域试点示范,并在政府投资、融资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十五)健全组织保障。
82、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成立全国性信用协会。(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中央编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83、建立地方政府推进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督查本辖区内各部门、相关行业信用建设。研究制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6.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六
作实施方案 各村、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12〕17号)、《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15〕15号),以及昌平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昌平区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兴寿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多网融合、一体运行、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密防控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兴寿镇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紧紧抓住经济转型、改善民生等重要环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精细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服务管理水平适应昌平发展要求为目标,以解决当前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网格作为载体、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把落实责任、整合力量、优化流程作为切入点,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精准、城市管理更精细、社会治安更精密、人民生活更美好。
按照“边覆盖、边融合、边运行、边完善”的原则,力争实现区、镇、村三级网格化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实现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以下简称“三网”)融合为发展;实现“三网”一体化运行。
(一)完善基层管理服务网络。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划分基层管理服务责任单元网格,把网格作为基层管理服务的最基本单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网格体系。
(二)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功能。整合基层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有效搭建基层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培育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通过综合平台提高基层宣传教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安全防范、民主监督的能力和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的水平。
(三)规范基层管理服务机制。努力健全与规范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机制和制度,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基层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组织体系
(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立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指示和部署,领导全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研究、指导、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三楼304室,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全镇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重要政策并组织实施;整合区、镇街、村三级网格平台,指导、协调和检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制定三级平台建设方案、网格划分方案、基础数据整合方案、网格员队伍管理方案、网格化工作运行及监督考评办法等。
各村、各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辖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工作重心下沉到网格。
(二)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在整合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建立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镇平台),负责完成区级平台交办的任务,协助责任部门办理网格报送的各类事件,指 导村做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对区域内的社会问题进行任务分派和协调处置。
(三)基础网格平台
以村委会为主体,整合各类组织和社会资源,建立基础网格平台,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协调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通过群众自主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网格”是村下面更细小的管理单元,是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在充分充考虑地理、经济、人文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全面覆盖和保持管理对象整体性的原则和要求,科学划分管理服务责任网格,将所有社会成员都纳入管理范围,有效避免管理服务的“真空”和“盲区”。
(二)网格人员构成。根据网格划分,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各村部署网格力量,完善网格人员管理体系。网格人员主要由网格长和网格员组成,所有人员均需在网格内公示,进行实名制管理,便于群众监督。
1.网格长
每个网格设置网格长,是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统筹协调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协助各类专业人员、协管人员履行法定职责,领导群防群治力量承担宣传、预防、发现、报告和协助处置的责任。
2.网格员
由全镇平台进行统筹,每个网格设置若干专(兼)职网格员。网格员是网格工作的主体,接受镇街平台的指挥调度和监督检查,主要负责日常网格巡视、采集基础信息、掌握不和谐因素、排查公共服务设施变化、收集居民和各类组织政务办理要求等,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
(三)突出重点确定内容。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信息化。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先期从重点工作入手,把治理违法建设、加强人口管理、排查消防隐患、维护环境秩序、开展便民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落实到网格中,再逐步实现各类工作全面下沉到网格。
1.掌握基础数据。通过网格人员实地采集信息,整合全区相关信息平台及职能部门现有的人、地、物、事、情、房、组织等信息资源的方式,了解掌握并及时更新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全面整理、分析基础数据,形成分类明晰、便于共享的数据库,定期进行维护。(由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2.治理违法建设。通过视频监测、巡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违法建设情况;通过三级网格平台促进部门与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互通,指挥调度全镇查违控违工作,实现对违法建设的有效监督、及时处理。(由规环办负责)
3.加强人口管理。与实有人口平台对接,全面准确登记网格内实有人口、房屋情况,特别是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动态情况,了解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服务需求,掌握重点人员的表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由综治办、派出所负责)
4.排查消防隐患。围绕网格内不同行业、场所,村民住宅等开展巡防排查,及时发现常见性火灾隐患和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逐步建立隐患排查机制,不断调动网格员和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全区消防动态监管到位。(由安全科负责)
5.维护环境秩序。巡查市政设施、市容环境、环保绿化节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工作,发现绿地、林地、公园内的垃圾以及树木补栽补种问题,协调解决或上报情况,配合开展治理工作。(由环卫中心、城管、林业站、路管站、电管站、水务站负责)
6.开展便民服务。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工作,把政务服务下沉到网格;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推进便利服务,组织协调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由社会事务科、计生办、社保所、文化服务中心负责)
(四)工作流程及考评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要建立健全信息采集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系统评价、结单归档的闭环工作流程,建立分级处置、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设置科学的考评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职能履行到位。
1.一口受理机制
凡是群众举报、网格员上报、市级转派、媒体曝光的各类社会管理问题,均由区级平台统一受理、立案,实现“高位监督”。按照区级平台派发到网格的案件,若网格无法解决,则逐级反馈到相应平台进行处置。
2.分级处置机制
基础网格平台负责“微循环”,通过村民自治和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解决一般问题。不能通过自治解决的,由网格内的执法力量、协管人员、社会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配合处置。网格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镇街平台。
全镇平台对网格上报的问题进行任务分配和协调处置,通过“小循环”解决问题。负责将任务分派到所属科室或站所,规定处理时限,并将分派情况及时反馈到网格。全镇平台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上报区级平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成员你们要提高对加强网格化体系建设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作为“一把手工程”组织实施。
(二)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各成员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高质量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确保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三)广泛宣传,共同参与。各成员部门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宣传媒介、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网格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协作,稳步推进。各成员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辖区优势,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稳步推进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附件: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8日 附件
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郭卫东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刘
佳
镇党委副书记
王
亚
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 孟立群
镇党委组织委员 于
浩
镇党委宣传委员
刘志昌
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 李东霞
副镇长 沈
辉
副镇长
罗兆静
兴寿派出所所长 魏友文
党委办公室主任
张静荣
政府办公室主任
魏宝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费春青
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 杨
丽
社会事务科科长
张金英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科科长 张立敏
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 尹支农
财政科科长 宗宝岳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赵春红
信访接待中心负责人
张景立
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焦东杰
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
杨建华
林业站站长
王殿洋
公路管理站站长
邢
伟
司法所所长
董
磊
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
刘春五
动物防疫站站长
梁
益
卫生监督所所长
郑文利
水务站站长
丁
杰
电管站站长
钱延生
城管兴寿执法队队长
杨锁柱
兴寿工商所所长
党建2+1工作组
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三楼304亚兼任,副主任由张静荣兼任。办公室人员李展、韩婷婷,负责日常工作。
7.三体系工作总结 篇七
八、关于自组织、自频率理论
徐清、徐生之“双徐”理论。“孰能浊而静之, 徐清?孰能安而动之, 徐生?” (15章) 老子说, 谁能够浑浊而让它静止, 徐徐地澄清?谁能够安定而让它活动, 徐徐地生长?体现出从容自在、自然无为的过程, 无须外力作用它。因为, 它自身有着先天、天生的自组织、自频率啊!徐者, 柔也, 顺也, 自然之频率也——而非人为也。“天下之至柔, 骋于天下之至坚” (43章) , 因此要“上善若水” (8章) , 滴水穿石;因此要和以用道, 柔以用德。此之天机, 宇宙自然之频率, 宇宙自然之组织啊!
绵绵若存之 “ 双绵” 理论。 “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6章) 。老子说, 大道玄玄之门、天地玄牝之门, 它的作用绵绵不绝, 似乎存在, 运用它, 不会穷尽。王弼说得好:“欲言存耶, 则不见其形;欲言无耶, 万物以之生, 故‘绵绵若存'也。”绵绵者, 长而不觉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 (34章) , 不为主的“大道”, 润物细无声, 长而不宰, 致使万物必然性的归向他, 但“不知主”。此乃大道之妙用之玄德——用之不尽啊!
大道自组织、自频率之“徐徐性”、 “绵绵性”, 内在于宇宙万物, 而成就万物。此乃科学不易之原理啊!
九、大道系统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5章) 。老子说, 人效法于地, 地效法于天, 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道法无所法, 而效法于大道自身的自然之性, 自己如此也) 。人类首先要效法于地---大地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而地要效法于天----宇宙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天要效法于道----内蕴于大道之组织、之频率、之属性、之规律、之品格、之周灵信验之信息, 道效法于自己的自然之性。在此四者相递为法中, 既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近而远, 从浅入深 (层次等级) ;又揭示了不同层次事物的规律, 它们之间的依从性, 即人服从于地, 地服从于天, 天服从于道, 道服从于自然 (层次性) 。体现着道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其间内在的变化动态性, 因大道自身系统整合性而实现平衡。由此可见, 大道系统论中, 抽象体现着:
整体性、整全性、全体不可分割性。“大制无割” (28章) , 大道制御不会割裂, 天下一家, 天下一统。此乃大道系统论首要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整体至上,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层次性原则。上一级层次决定下一级层次, 下一级层次应该听从上一级层次的规定。不可越级, 不可无规则。
联系性原则。整体中的层次是联系的, 万物、万层的联系是通过大道的联系而实现完成的。
动态性原则。“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 宇宙中两种正反、阴阳属性的事物, 相冲相荡, 实现开放动态平衡。和谐不断破缺, 又螺旋式上升, 实现新的平衡。
十、宇宙生成演化图景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42章) 。 有着高度具体的在惚恍态中含有“象、物、精、信” (21章) 的混成之物, 其外显则是“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之不得” (14章) , 它是 “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14章) 。真是“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41章) 啊!此道, 老子称之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59章) , 它负阴抱阳的生命机制, 有着伟大母亲的功能----“可以为天下母” (25章) , 无极生太极, 无到极点生出“一”, 即“道生一”。有序化的“一”者, 含阴含阳而阴阳未分, 一片浑浑沌沌。然后, “一生二”, 太而极生出 “ 二” ,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二” 者, 阴阳也。 进而 “ 二生三” , 负阴抱阳, 互相渗透, 互相冲融, 互相亲爱, 交通成和, 而产生了和气“三”。进而“三生万物”, 于是和气致祥, 和气大顺, 和气大威大成, 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 无所不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从逆的方面说, 天下万物是从“有”化生的, 而“有”是从“无”化生的。此处之有, 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的 “ 一” 、 “ 二” 、“三”。道化生一、二、三, 是无中之有, 一、二、三为有, 是未见形状之有, 为道化生万物的过程。然后, “三生万物”, 万物是已见形状之有。此处之“无”, 指道的本体状态, 是道未化育产生宇宙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 即初始态。老子称之为“无”、 “无名” (从认识论上说) 、“ 无物” , 称之为虚无, 实乃 “ 有物混成” 之物, 实乃“道之为物”之物, 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无物之真空。
“有无之相生也” (2章) 、“周行而不殆” (25章) 。老子认为, 有与无是相互化生的。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大道本体阶段的有无, 道含无有, 有形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 它们是始母关系、相生关系, 如环之无端, 不可或离。 二是宇宙万物阶段的有无。 “ 朴, 散则为器” (28章) , 道散而生万物, 于人也则 “ 出生, 入死” (50章) , 正是有无之相生的体现。三是体内层次的有无。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 (16章) , 当其化而欲作之际,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37章) 。正是此有无之相生的显现, 即心机与气机的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 它无所不在, 于一切事物, 于一切事物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每一层次、每一系统、每一境界, 无不起着主导作用。道在宇宙中,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 从无到有而有;有, 复归于无, 亦即自无名、无物而有名、有物, 以至于万物;然后“复归于无物”、 “无名”。周行, 是无中生有, 有返于无, 有无相生, 反映了 “ 反者, 道之动” (40章) 的规律。不殆, 说明道的周行往复的永恒、不变性;说明道的周行, 是其自身力量与作用的显现, 具有不可战胜性。道的这种运动性----周行, 永不停息, 永不危殆。这是宇宙无限大与无限小统一性之永恒的循环, 叫作大道循环论, 如地球春夏秋冬之周行, 体现着宇宙大道的有序和谐性。
老子认为, 宇宙万物和人类都是由道化生的, 有着唯一完美的整全性。因此自然界呈现一幅整体动态、有机和谐的宇宙万物生态图景。
十一、“德”是高级的科学技术, 是宇宙万物的密码
正义战争必胜的科学原理。民间对联如:英灵以显德昭海内… … 德为何能昭海内, 是看不见、玄之又玄的德之力在起作用。这种昭海内的人心向背之德, 是卫星、飞机、导弹、飞船、航母、核弹之力量所为吗?非也!是内在于人心向背的宇宙自然之力、正能量所至。之所以坚信正义战争必胜, 霸权主义必败;之所以要取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要 “ 不敢进寸, 而退尺” (69章)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31章) , 不开第一枪, 道理就在此。然后, 自助者, 天助也!庄子说:“不开人之天, 而开天之天。开人者, 贼生;开天者, 德生。”开自然而然、“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10章) 的大道智慧, 德之义、德之信、德之善生矣, 而且生生不息, 万物繁荣景象。
何谓老子之“德”?“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2章) , 道生万物, 为道之德;万物“唯道是从” (20章) , 万物其生存、发展、转化能遵从客观规律从事, 为万物之德。因为有德, 才有所得 (获得、应得) 。为什么有德即有得呢?“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 73章) , 宇宙自然的大道, 能有伟大的善胜、善应、自来之果, 是因为有不争、不言、不召之德、之功啊!老子之德是天人之德, 是宇宙自然之道德, 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和谐有序之内在密码。
德的分类。德分上德、下德, 内德、外德。读书知常, 明心修真, 是加强内德修养的功夫。心灵结构的优化 ( 由 “ 私妄昧” 转化为 “ 公正明” 。 由假丑恶转化为真善美) , 从知识、情感、性格、脾气、习惯等全方位的修炼自身, 就会产生精神原子弹的威力。有其内必有其外, 外在的气质、气象、形象就超凡脱俗, 超脱超越又超然, 产生悲天悯人之至情, 修之于天下, 普度芸芸众生。此时此刻, 疾病没有了, 健康长寿了, 而且我命由天亦由我, 可以适当地延长天年, 有求必应 ( 62章 “ 求以得, 有罪以免”) 。进而性光逼发, 心光焕然, 神光普照, 生命的潜能、本能得到开发, 真人、圣人之境, 至矣!“玄德, 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乃复至于大顺” (65章) , 玄德深呀!远呀!与万物返璞归真呀!于是才复归而达到大顺自然。
德的功用。“道生之, 而德蓄之;物形之, 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6章) 万物要珍贵德, 以德蓄含自身, 是万物最为珍贵的营养品啊!它功用无比, 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 实际上是道之德、德之从的显现;人生的健康长寿、形神俱妙, 社会的和谐稳定, 美妙高雅的艺术……亦是道之德、德之从的显现。进而扭转、改变命运, 升华人生。相由心生, 数由德变;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啊!有了大功大德, 癌症可以好, 艾滋病可以好, 奇迹、圣迹、神迹可以出现, 就会有意外的、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天人之道、天人之学、天人合一的奥秘啊。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体功能的外在化, 有德----大道大爱之德, 就有了一切, 大巧、大制、大威、大顺、大成在其中。
德的要求。 要 “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38章) , 上德的人, 不以德为德, 所以有德。“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 (55章) , 含蓄德行纯厚的人, 好比赤子。“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41章) , 崇高的德, 好像谦卑的溪谷;广大的德, 好像贫乏不足;建树功德, 好像偷窃。德的威力神妙无比, 神迹无方, 它是高级的科学技术, 是高科技的平方、立方啊!有了这样的德, 一念通天, 改变一切。“知常曰明” (16章) , 理性自觉基础上的信仰之德——有了这种对大道的信仰之德, 就产生大道信仰之力, 叫作信力, 异常强大, 功用无比。
十二、大道的核心动力机制
“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老子认为, 道化生万物后, 万物的生存、发展, 不是依靠外力的作用, 而是依靠道内化于万物自身中的“冲气以为和”的负阴抱阳动力机制。且“道, 冲而用之, 或不盈也”。阴阳两气相冲相荡, 永远不会盈满停滞、停止的, 没有顶峰, 没有顶点, 没有到此为止。且表现为“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道将摧毁挡在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 表现为固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仗, 但终究魔不胜道的宇宙法则与真理。万物得此“和”之机制则生, 相反则亡。“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9章) , 这是从正面说。相反, “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 将恐发;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 将恐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39章) 。有正物质, 必有反物质、暗物质;有现实的看得见的宇宙, 必有看不见的潜在的宇宙。“阴”与“阳”是两种实际, 即“有”和“无”两种实际。老子强调从实际出发, 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 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 且将此两者----有形之实际 ( 阳) 与无形之实有 ( 阴) 有机地结合为浑然一体----动态周行之体;同时, 重视此两者的利用, 尤其是无形之实有的利用, 正是大道科学之异常深刻圆融的理性思维, 即唯物辩证法思维, 即老子的大道思维啊!
进而更深入一步揭示出何为道?老子之道者, 它还是宇宙万物自行组织、自行生存、自行发展、自行稳定的核心机制, 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
十三、玄鉴——大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
内求法, 玄鉴以观。老子发现把握宇宙终极真理, 靠的是内求法, 而不是外求法。而外求法恰恰是有史以来科学探索所纳的意见, 固然硕果累累, 但显然不可究其极, 所依靠的人体以外的仪器工具, 如望远镜、显微镜、电子对撞机等。 而老子发现认识道----宇宙之道、 自然之道, 靠的是内求法----以虚极静笃人之心灵即“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10章)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8章) 之心灵, 在惚恍窈冥渊湛状态下, “恒无欲也, 以观其妙;恒有欲也, 以观其” (1章) , 妙齐观且以“观其复” (16章) 为根本。这确实有别于现代科学发现的工具论。此乃老子最具原创性的奉献----宇宙自然大道之本体本源本根和宇宙演化公式:“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2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0章) ;“有无之相生” (2章) , “周行而不殆” (25章) 的发现, 所用的把人体当作实验室的内求法。
8.从“三视角”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篇八
视角一:建场地
如果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是百姓身边的健身活动场地,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话要说的代表和委员可不在少数。“我自己经常陷入一种苦恼。”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非常关注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但是每当自己想去运动的时候,就苦于周边没有体育设施。“现在周边没有运动场地,有场地的周围绿化环境也不够好,这是个问题。”姜昆说。但同时也有人站出来,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就认为,“现在身边的体育设施比以前好,在小区里拍戏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小区里群众体育设施都有。”
“我希望有更多的场馆可以免费或者更低价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刘翔说,“现在场馆的数量挺多,希望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刘翔看来,体育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每一个健身者的生活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可能让每个人每天都参与同样的体育运动,比如打羽毛球、游泳等,其实在一些公共体育场所锻炼身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视角二:办活动
为什么我们开始重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我们调查,在2008年之后,我們认为中国民众对于体育的概念已经产生了一种变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这里面所要提供给民众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以前,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是激烈的体育比赛,或者精彩的电视节目,抑或是吸引观众参与的投票等等,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注意是否为民众提供了足够多的社会体育活动让大家参与。”姚明说。
视角三:送服务
说到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自成立以来便是体育成果服务于民的一扇窗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平认为,在公共体育服务当中,除了提供运动健身的方法以外,更应该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三体系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供应部三标体系运行总结06-23
体系年度工作计划07-06
体系管理个人工作总结10-12
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汇报材料10-18
安全质量环保体系工作总结08-04
学生工作服务育人体系09-06
体系管理员日常工作10-0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计划11-01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总结07-23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