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总结(精选8篇)
1.多元统计分析总结 篇一
多元系统理论报告
1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
1.1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中心)位,也可以占次要(边缘)位置。
埃文一佐哈尔认为,人们一致认为翻译是一种次要系统,这是不准确的。埃文一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位置,可以占次要位置。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占主要位置时,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即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的中心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l)某一文学处于未成形发展的初期,也就是说该文学还处于“年轻”阶段(即发展初期);
(2)某一文学还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阶段或两者兼而有之;(3)某一文学处于转折时期,危机时期或出现文学真空时期。
1.2“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的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都是由“形式库”控制。形式库由规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例如,语言的形式库就是语 法加词汇。保守的系统严格按照形式库定下的模式制造产品,可测性很高,称为二级产品;革新的系统则会注人一些新元素,从而扩大和改造形式库,使产品的可测性一个比一个低,结果就是一级产品。一级模式在形式库中占支配地位,从而走进系统的中心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模式走进中心之后,不久就会固定下来,变成二级模式,系统就会处于稳定状态,形成新的保守主义。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又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往往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佐哈尔所说的一级二级、革新保守,并无褒贬之意)。
2多元系统的合理性
2.1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场景中观照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指出: 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把翻译与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文化过程结合了起来,使翻译成为一个更令人振奋的研究学科,促进了随后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认为,多元系统以及文化符号学的方法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把经典作品和经典模式与流变性更大的形式更加繁杂的边缘作品相互关联起来,使许多在传统研究中被忽略的文本和文本形式进入我们的研究 视野。它把翻译看成一种文化行为,一种在历史的连续体中与其他行为互现互动的行为。因此,翻译规范的运作、翻译行为的操控性质以及翻译行为的效用等问题都可以纳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历史研究。谢天振教授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2.2多元系统理论的文化研究视角促进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即从规约性翻译研究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研究的范式。它“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以及对“批评”与“研究”之间的差别的强调,对我们国内的翻译研究就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翻译研究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的算起,已经长达
一、两千年,但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放在埃文-佐哈尔所说的“批评”(criticism)上,也即价值判断上:不是说某某人译得好、译得出色,就是说某部译作、或某篇译文、段落、句子译得不确、有错误,等等,却忽视了翻译研究存在的另外一个天地,也即埃文-佐哈尔所说的“研究”(research)。指出“批评”与“研究”的差异,强调不要把两者相混淆,并不意味着肯定后者和否定前者。事实上,两者各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前者属于应用性研究,偏重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而后者则属于描述性研究,更着重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描述、揭示和认 识,是一种比较超脱的纯学术研究。
2.3在此之前,人们尽管都承认翻译在民族(国别)文学、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没有把翻译文学也看作一个系统,而往往仅仅是把它视作“翻译”或个别的“翻译作品”。埃文-佐哈尔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首先提出,翻译文学也是一个文学系统,与原创的文学作品一样,它的背后也存在着同样的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网络。埃文-佐哈尔在他的多元系统理论里,对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这样的“二度创作的文学”及模式,给予与原创文学及模式同样的重视,并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指出:“翻译文学不独是任何文学多元系统内自成一体的系统,而且是非常活跃的系统。”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并非永远处于边缘位置,它有时也会占据中心位置,即是说,“翻译文学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为我们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多个切入点,并对翻译史上的一些现象作出了比较园满的解释。
2.4要把一国文学、文化译介到另一国、另一民族去,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却远不止翻译家对读者的吸引力,另外还有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诗学理论、赞助人(出版社、有关主管部门或领 导等),等等。这也就引出了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对我们的第二个借鉴意义,即多元系统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译介过程背后的诸多因素。结合译入语国家、民族的文化语境全面、深入研究翻译文学,正是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的一个极其广阔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2.5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文学翻译中的“充分性”(adequacy)问题。在中外翻译史上,都会有这样一个时期,此时译者的翻译往往很不“充分”,即对原作偏离较多,包括对原作的随意肢解。譬如古罗马人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又譬如我国清末民初严复、林纾等人对西方社科、文学作品的翻译,等等。以往我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意识到自己是胜利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于是以胜利者自居,一反以往的常态,不再把希腊作品视为至高无上的东西,而把它们当作一种可以由他们任意‘宰割的’‘文学战利品’。他们对原作随意加以删改,丝毫也不顾及原作的完整性”。或者,一方面是翻译家自身能力所限,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读者也没有要求高水平的译作,只要能把域外小说的大致情节译过来就行了。故一大批胆大心不细的‘豪杰译作’风行一时”。埃文-佐哈尔则是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这一角度出发解释上述现象,并且进而引申出关于翻译文学的位置对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策略等的影响问题。在埃氏看来,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
2.6多元系统理论还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出现的翻译作品是多层面多类型的。以玛利亚·蒂莫兹科为例,她曾就爱尔兰作品的英译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详细论述了影响这些作品英译的政治意识形态环境,诸如此类的研究虽然不是多元系统理论的直接应用,但却是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进行的。它不仅与后殖民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化趋势相一致,还与Lefevere等人使用的其他的系统概念相一致。这些系统概念更容易为翻译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语境所接受。这里要特别提到多元系统理论对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影响。他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他与霍尔姆斯、巴斯奈特和兰伯特等学者一起,致力于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争取,使翻译研究逐渐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其中,以兰伯特为代表的学者逐渐转向翻译的客观描述研究以及个案研究;而以勒菲佛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转向文化研究的模式,将翻译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等语外因素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提出翻译研究的改写理论,形成其独特的理论理据和思想主张。英国学者Munday指出,改写理论的发展深受多元系统理论及操控学派的影响。由此可见,改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3多元系统的局限性
3.1多元系统论在理论构架上还不够严密系统。埃文佐哈和图里都热心于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准则,因此往往有了大胆的假设,就急切地将之推至为普遍规律。由于埃文佐哈的理论缺乏充分的个案研究成果的支持,在理论推演中又存在非历史化的倾向,因此,他对一些规律的假说,有简单化、抽象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构建特性一方面使理论本身非常抽象,另一方面又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似乎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我们研究的文学或者翻译,其本身就是一个作为实体存在的系统。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论推导之便而预设的产物。
3.2多元系统论在对多元系统运作的理论推演上也存在一些断带,如翻译文学系统与多元系统中哪些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从而影响了翻译文学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翻译规范的形成以及翻译文学文库和经典形式库的嬗变的等等,这些问题,埃文佐哈没有作详细阐述。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虽然要求将每一个文化活动都纳入到文化多元系统中考察,但他本人的研究却很少将文本与文本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而只有抽象的推导和假说。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对文学或文化(包括翻译)发展的动因不作 探究。忽视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关系,只关注模式和形式库,依然完全停留在文本层面。尽管埃文佐哈的很多假说具有较高的可验证性,但由于理论推演的抽象化、简单化,再加上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因此在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图里的个案研究,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实践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
3.3 多元系统理论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疏忽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把丰富的翻译现象简单化;它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决定论,忽视了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超前性;它过分强调两极,忽视中间,结果导致研究方法的僵化与简单化。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它无法解释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译者会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拥有文化优越感,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我们对其理论的周密性产生了疑问。对此,王东风是这样评价的:多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但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3.4除理论假说上存在简单化、绝对化倾向外,多元系统论在具 体运用上也存在困难。埃文佐哈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充分运用多元系统论,并以此探讨语言或文学多元系统与其他多元系统(尤其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联。而图里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寻找一个作品,“一类体裁”,一个时期的译本用了什么翻译规范,看看这些译本处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两极之间的哪一个位置,并略为探究这些规范背后的原因。其研究视点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地运用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这样也造成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埃文佐哈为了把多元系统论提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理论,在多元系统论修订版中,把提到文学或翻译的地方几乎全部删去,并省掉了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学,语言等等多元系统的分类。这样,在具体运用上就更降低了可操作性。
3.5多元系统的研究不仅极度抽象,而且还易被混同于宿命论。Hermans认为,之所以这样讲,其原因有二,首先,多元系统理论虽然深知文化系统扎根于社会之中,但其理论运作却很少重视实际的政治权力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对具有实际利益的具体实体,如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等,也很少关注。换句话说,多元系统理论是一个理论假说,它所重视的是系统模式与形式库,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局限于文本研究的理论。它把所有文学与文化描绘成一个个发生冲突的场所,但我们却看不见这些冲突;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斗争只是规范与模式之间的斗争,而不是得失攸关的具体个人或者集体的斗 争。结果,系统的变化与逆转就成了一个自兴自灭、循环往复的过程: 处于经典地位的中心自行其职,而后中心地位被颠覆,被新的中心所取代,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切都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就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宿命论的特点。其次,多元系统理论非常重视不同模式和不同文学类型的分类,也很重视这些模式与类型之间的关联,但很少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思考,如为什么翻译的类型、规范、概念以及集体操作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等等。这样,它对现象的描述与解释都拘泥于同一个层面,让人感觉文学与文化都是自治的系列,即不管文学与文化的具体情况如何,其结果都最终难逃中心被边缘取代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宿命论论调。
3.6一级模式(行为)与二级模式(行为)的二元对立思想值得商榷。二元对立思想虽然为多元系统理论注入了动态运作,相互影响的动态思想,但其思想基础是客观主义逻辑,认为事物的结果先在地决定了不断变化的情形和相互抗衡的行为。从原则上说,中心与边缘、经典与非经典的二元对立都是人为推导的结果,其出发点是研究者对系统做出的相关陈述以及这些陈述对生产分配方式的控制,而一级与二级的二元对立则是一个研究者根据结果推导原因与过程的逻辑。推导所谓的一级(即革新)模式,只不过是我们依靠事后洞见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时贴上的标签而已。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由现实的模式向模式的现实进行推导的方式。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逻辑会使二元对立的思想与其研究对象纠缠不清,最后走向思想的封闭,导致其无 法自圆其说。
4总结
多元系统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强势文化的读者群体也会接受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译文。因此,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性的,翻译策略的选定并非完全取决于两种文化的对立地位,还有其它的因素要考虑。
当源语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因素在目的语文化中不能找到对应物时,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这类翻译现象的翻译策略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
多元系统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文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它不再局限于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对等,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但多元系统理论指导翻译策略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之,中西传统译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判定。我们不应当拒绝接受或排斥西方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妄自菲薄,轻视中国传统译论和研究方法。那种认为凡是西方的一定就好就先进,凡是中国的一定就差就落后的理念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沿着百花齐放的道路不断进取,营造出一个相互包涵、多元共存的和谐局面。
2.多元统计分析总结 篇二
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宣传科在看完全剧并讨论后达成以下共识。 (1) 该剧关注当下生活热点现象, 话题性强, 易引发观众讨论; (2) 众角色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易得到观众不同的喜好; (3) 老版本《编辑部的故事》珠玉在前, 新版本《编辑部的故事》在故事可看性、台词犀利度等方面很难超越; (4) 不同于老版本的冷幽默、京式贫嘴的喜剧风格, 新版的表演过于浮夸闹腾, 挑战传统电视观众的接受能力。
鉴于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新编辑部故事》虽有好的创意和全明星阵容, 但表现方式太过超前, 情节缺乏可看性, 收视率岌岌可危。既然北京卫视传统观众可能对这部剧“不感冒”, 我们就必须精准地找到“对胃口”的潜在受众群, 并通过多元化推广渠道和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最终将他们转化为北京卫视的新观众。长久以往, 北京卫视在周围卫视的受众越来越年轻的大局之下, 观众反而日趋老龄化的现象令人焦虑。面对平均年龄过50的观众, 我们很难在宣传手法上进行创新, 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也很难影响到他们。此次, 我们必须也只能以《新编辑部故事》为突破口, 进行有益尝试。在此, 笔者对此次《新编辑部故事》的推广活动不做线性总结, 仅想拎出几点特别之处与业界同仁共同推敲。
一个主题贯穿始终, “新编辑部体”点爆病毒式传播效应
我们在仔细研究《新编辑部故事》内容和角色的基础上, 借鉴已非常流行的“陈欧体”和剧中台词的句式, 打造了北京卫视自己的“新编辑部体”。其中“我表里不一, 却始终如一, 我是真实的两面派”一句作为“新编辑部体”的落笔点睛之语, 用调侃自嘲的语气道出当下社会人的心理状态, 可谓一语道破剧中各个人物“装”的可爱与可笑。
确立了原创“新编辑部体”这个宣传核心之后, 我们也设计了多种形式来生动呈现该主题。在宣传片制作上, 我们力邀6位主演以剧中人物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新编辑部体”, 再挑选剧中最亮眼诙谐的画面与之相配, 精心打造出6版人物宣传片, 在开播前一个月逐次播出;在发布会现场, 六幅“新编辑部体”漫画易拉宝引起媒体驻足评看, Q版人物惟妙惟肖甚至被演员“真身”模仿;在网络上, 自开播前两日开始, “新编辑部体”漫画故事陆续推出并悄然走红, 引发网友多次转发。
从曾经红极一时的“凡客体”到最近大家都知道“代言”的“陈欧体”, 一句口号要从耳熟能详到口口相传再到疯狂模仿, 需要一个至少半年以上的酝酿发酵期。此次, 我们初次尝试“新编辑部体”推广, 虽然从文案创作到视频图文制作都靠自己完成, 并通过@北京卫视剧集地, 官方微博独力发布, 但由于创意新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肯定。除各主创热情洋溢地为“新编辑部体”配音、欣然接受自己的“个性标签”外, 一些主流媒体也非常认可“新编辑部体”的创新性和流行度。网友们更是不用说, 在回复中经常援引“新编辑部体”里的话。最让我们愕然的是同播友台东方卫视在微博中也多次使用“新编辑部体”语录。从这次尝试我们发现, 只要用心挖掘出剧作和人物精髓, 我们也完全可能创作“金句”, 引领流行。
两拨观众彼此兼顾, 二十年时光变迁编辑部精彩不变
我们认为该剧前期受众主要为以下两类:看过老版“编辑部”并对新版充满期待, 但审美取向相对固定传统的年长观众;以及对老版“编辑部”印象不深但喜欢井柏然、黄海波的年轻粉丝群体。随着剧集铺陈, 必然会出现“挺”“倒”两派声音, 而这些舆论热议又会使一些思想活跃、好奇心包容性强的受众加入观看行列。
针对年长观众我们特别准备了系列“怀旧版”宣传片, 通过新老编辑部隔空对话的形式, 激发他们对老版的怀念, 通过人物传承 (牛大姐、葛玲、歌星双双都在新版中出现) 、故事延续 (世界末日的话题新老版都有) 等将这种思绪带入新版观看中。在该剧播出前, 北京卫视王牌栏目《档案》也推出特别节目《“编辑部”背后的故事》, 为新版播出铺垫渲染。此外, 影视剧中心还特别购买了1991年的经典老版《编辑部的故事》, 用新技术重新修复画质, 以符合当代审美的要求对其进行调色渲染, 并根据当下观众的观赏趣味进行调整与精简, 实现“老剧新播”, 与晚间时段播出的新剧同台绽放。
针对潜在观众, 此次宣传主打一个“新”字
1. 新活动
我们根据《新编辑部故事》搞笑的风格特质, 先截出片中各主演的夸张表情, 并配上恶搞文案, 制作出“暴走编辑部”系列图贴, 并在该剧播出前十天通过官方微博每天发布一张。开播后的活动就是让观众们看电视时截下画面, 效仿“暴走编辑部”系列创作拼图。
2.新奖品
此番“新编辑部”的奖品是印有6位主演Q版形象的手机壳, 这种专属于某剧的衍生产品是我们的首次尝试, 欢迎程度超出想象, 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就受到了记者们的追捧和“哄抢”, 主演们也纷纷致电索要。
3.新方式
从《新编辑部故事》开始, 我们要求网友使用的截图必须是通过下载北京台的“京视摇乐摇”APP并截取的才有效。一开始我们也担心设置此环节是否会消弱大家的积极性, 但通过每天的互动和奖品的刺激,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了这种方式, 本次活动的参与热度不断飙升。
三条渠道协同作战, 全方位覆盖老中青收视人群
1. 平面媒体——变堵为疏, 深广结合
在对《新编辑部故事》的争论性做出明确判断后, 我们果断采取预警措施, 制定了完备的危机公关方案。首先我们认为网络舆情的力量势如洪水, 如发表任何与之相左的言论要么被湮灭要么被群起而攻之。因此此次危机公关的指导原则是“变防为导变堵为疏”, 主要渠道是平面媒体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报道。运用重点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来“疏导”舆论导向。
通过努力, 在本次宣传中, 平面媒体常采取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进行报道, 不偏不颇, 客观深入, 起到了强大的舆论风向标作用。其中《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等报纸连续几天大幅登载, 专版报道, 对主创的采访回应了观众的疑虑。
2. 电视媒体——花开多处, 各表一枝
《新编辑部故事》在节目录制上实现了强势栏目跨频道多角度推广。北京台多档优质栏目也根据自身气质风格, 找到与“新编”剧集的契合点, 制作出各有亮点, 内容不同的特别节目。
3. 移动媒体——无处不在, 实时互动
从该剧播出前半个月到剧播完毕, 该剧刊登了车身和社区海报, 向更多人群推送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的信息。
在微博互动方面, 与该剧各位主演、官方微博@电视剧新编辑部故事、以及视频播映方@优酷网互相转发, 高效互动, 共同推广。
在@北京卫视剧集地官方微信中, 定期推送本剧看点、发布会现场图、主演问候语、网友原创图等, 不断丰富官方微信内容。
四点数据发人深思, 电视剧宣传也要迈入“定制”时代
1.开播首日全国过一, 前期预热最大化调动观看热忱
《新编辑部故事》原定4月20日播出, 但由于当天早晨四川雅安地区发生地震, 北京卫视直播地震救援情况, 延期至4月22日播出。影视剧中心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 并为编播调整向观众致歉。4月22日, 《新编辑部故事》开播第一天即取得了北京地区6.75, 全国1.03的收视成绩, 位列当天晚间黄金档收视第三名。首日收视率验证了我们前期推广工作的成功, 观众的观看热忱被最大化调动起来。
2.同播三台力拔头筹, 整体宣传最大化聚集收视人群
33城收视率数据显示, 在同播的三台中, 北京卫视平均收视率为0.67, 两倍于同播的深圳卫视0.36、东方卫视0.33。也就是说同期观看《新编辑部故事》的观众里, 5成以上锁定了北京卫视。
3. 平均收视全国第五, 外地贡献率击败北京地区
在4月22-5月8日播出期间, 《新编辑部故事》平均收视全国排名第五, 大大提升了北京卫视在黄金档电视剧时段近期来的收视水平。《新编辑部故事》在北京地区的平均收视只有3.23, 全国收视却并不逊色, 这说明了在这段时期外地收视贡献率增长, 击败了传统权重很大的北京地区。会产生如此效果, 我们认为我们在外地媒体和网络活动上投入的力量不容忽视。
4. 年轻受众大幅增加, 观众轮廓变化验证致传播成功
此外, 《新编辑部故事》的收视人群构成较之以往也有很大变化。如上图所示, 仅与前一部《娘要嫁人》比较, 26-34岁的观众增加了将近一倍。这部分人平时很少看电视, 此次却如约坐到了电视机前。此外, 观看本剧的观众在收入和学历方面也高于前一部。应该说我们在吸引更年轻、更精英、更优质的受众方面取得了成效, 在改良北京卫视受众构成的进程上又迈进了一步。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MINITAB软件 多元线性回归 显著性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022-02
回归分析是数据分析中使用很多的一种方法。回归分析是定量的给出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它不仅提供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而且可以判断所建立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在方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用方程做预测和控制,并了解预测和控制的精度。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相关分析,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当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MINITAB软件是现代质量管理统计的领导者,全球六西格玛实施的共同语言,它以无可比拟的强大功能和简易的可视化操作获得了广大质量学者和统计专家的青睐。MINITAB软件是为质量改善、教育和研究应用领域提供统计软件和服务,是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实施软件工具,更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良好工具软件。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一般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一般模型为:设是个自变量(解释变量),是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论假设是
其中,是个未知参数,称为回归常数,称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
2 MINITAB软件建立模型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详细讲解,如何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现抽取20个家庭调查资料的部分变量,数据见表1,试对父母身高与儿子身高进行回归分析。
使用MINITAB软件,输入表1中数据,选择指令“统计>回归>回归”,在出现界面输入相应的变量名;打开“图形”窗,选择“四合一”及在“残差与变量”中填入各自变量名称;打开“存储”窗,选择“残差”、“标准化残差”及“拟合值”,点击“确定”后,得到输出结果。
MINITAB输出结果:
回归方程:
儿子身高=-23.7+0.303父亲身高+0.880母亲身高+0.0593锻炼次数
S=1.11974 R-sq=96.33% R-sq(调整)=95.65%
回归方程拟合出来以后,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给出方程显著性检验,从总体上判定回归方程有效与否。(2)给出方程总效果好坏的度量。(3)在回归方程效果显著时,对各个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将效应不显著的自变量删除,以优化模型,这点在多元回归中尤为重要。(4)残差诊断,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回归的基本假定,检验整个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的是否很好,可否进一步改进回归方程来优化现有模型。
3 MINITAB输出结果分析
如何判断整个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就要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要检验下列问题:H0:模型无意义,H1模型有意义。本例(表3)ANOVA表中P =0<0.05,所以拒绝H0:模型无意义,接受H1模型有意义。说明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线性回归方程总效果是显著的。
如果实际观测值与拟合出来的回归线很接近,就说明回归线与数据拟合的很好,就可以说回归方程的总效果很好。(表2)我们通常用Rsq、Rsq(adj)、S作为回归方程总效果的度量,以此来比较几种回归方程效果的好坏。Rsq是回归平方和占离差平方和的比率,其数值越接近1代表模型拟合的越好。当然Rsq并不是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最好度量指标,因为当多一个自变量加入模型时,不管这个自变量是否显著,回归平方和就会增大,Rsq也会增大,这样就看不出新增加的自变量是否有意义,这点在多元回归中更为明显。因此我们用Rsq(adj)去修正Rsq,以考虑总项数给模型带来的影响。Rsq(adj)≤Rsq两者数值越接近越好,另一个指标是残差标准差,它是从观察值与拟合回归线的平均偏离程度来度量的,也是回归模型中标准差σ的估计值。对于几个不同的回归方程的效果加以比较时,S是个最重要的指标,那个S最小,哪个回归方程就最小。
从本例输出结果看Rsq96.33%,Rsq(adj)=95.65%来看,两者很接近,S=1.11974比较小,模型还可以。
回归方程显著时,做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一般假设H0:β=0,H1:β≠0,若P<0.05,则回归系数不为零,说明系数对应的自变量是显著的。当只有一个自变量时,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与回归系数检验是等价的,但是当自变量不止一个时,回归总效果显著不能排除某几个变量是无意义的。我们进行回归方程系数检验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是否有“滥竽充数”的自变量,把这些多余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删除掉,以修正现有模型。
从本例输出结果看到三个自变量P值都小于0.05,故三个都为显著因子。
模型中,X1系数0.303表示:如果父亲比同一代人的平均身高多1cm,那么他的儿子将比儿子那一代人的平均身高多出0.303 cm;X2的系数解释也是如此;X3的系数表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身高之间存在正相关;常数项一般没有与它相对应的实际意义上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四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析[J].统计观察,2010(13):88-90.
[2]孙雪飞.回归分析在房地产销售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168-169.
4.烟草分公司多元化经营工作总结 篇四
多元经营工作总结
2004年,**烟草多种经营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烟草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做精做强主业,做实做好副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实际,细化管理,优化服务,稳健发展,不断夯实了多元经营的发展基础,提高了行业品牌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年来,在省局(公司)和市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全市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多种经营税利**万元,利润**万元。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旅游服务业为龙头,争创多元化经营精品。“香溢”是全省知名的品牌。为使“香溢”品牌在**发挥更大的名牌效应,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着重在“香溢旅业”上下功夫,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投资旅店服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们共有四家大酒店,其中紫荆花大酒店1-12月中旬,酒店营业总收人788万元,**香溢实现客房业务收入162万余元,**大酒店实现营业收1290万余元,龙泉大酒店投资大酒店尚在装修之中,预计明年5月开业。通过积极开展重宣传,抓品牌,树形象活动,使香溢旅业已经成为我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精品,不但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在**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其中紫荆化大酒店2003年被授予**市地市级和**省第五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香溢大酒店荣获**优秀星级饭店和**省餐饮名店称号,被县旅游局授予二星级旅游饭店;**香溢大酒店通过强化技术管理,深入开展创四星级活动等,积极做好酒店的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成功策划开展了“夏日冰饮节”、“金榜题名谢师宴”、“香溢杯”**地区家乡菜等一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并积极参加厨师擂台赛和上海国内“旅交会”,还充分利用广告和媒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了酒店知名度,使**香溢大酒店成为当地的一流酒店。
二、以房产开发业为拳头,提高多元化经营效益。过去,我公司在多元化经营投资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战,投资分散,档次不高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力争在多元化投资方面有所作为,我们以投资效益高、有发展潜力的房地产业为突破口,整合资源,集中投资。去年在分公司的布置和牵头下,由分公司和**香溢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以3.84亿元的价格成功竞拍**电台区块土地使用权。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紧缩,如何继续筹措资金,让“**香溢”房产这个“拳头产品”走出困境,已成为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一大难点。由于房地产业投资风险大,为规避风险,确保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我们采取拿固定回报的形式组织公司员工融资。通过努力,全市六家县市公司共融资21350万元,投入**香溢房地产合作进行房地产开发,大大的提高了香溢房产的经济实力。目前,由**香溢房产投资的**一中商住楼项目、**电台区块项目、油竹新区B块项目已进入全面良性施工阶段。
三、以租赁零售业为补充,拓宽多元化经营渠道。我们
一直把盘活公司闲置的房产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从事零售租赁,不但使公司的固定资产得到增值,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公司租赁收入 万元。其中**县公司以“香溢中心市场”开发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和地理优势,通过调整布局、优化组合、加大投资、改善环境,使经营拍卖租赁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83%,达到439万元。同时闲置的库房、店面、宿舍等进行出租,今年创下了历年新高,达到32.4万;**县公司分别成立了烟华公司和葡萄酒公司,从事白酒和葡萄酒的经营销售工作。其中庆元葡萄酒公司实行重点市场培育,销售市场以兰溪和福建南平为重点,并延伸到福建的武夷山、邵武、松溪、三明一带,拓展势头良好,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截止12月中旬,今年发出葡萄酒五千余箱,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0%,实现销售收入63.8万余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公司主要经营茅台“征服”酒和五浪液“百年老店”,虽然刚从事酒业经营,品牌培育效果不明显,销售量不大,全年才销售11万余元,只有2.5万的毛利,但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在白酒市场运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还初步建设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为今后的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5.《多元统计分析》习题 篇五
和论文题
思 考 题
绪论
1﹑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能解决哪些类型的实际问题?
聚类分析
1﹑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2﹑写出样品间相关系数公式。
3﹑常用的距离及相似系数有哪些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利用谱系图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
5﹑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系统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1﹑简述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图示其几何意义。2﹑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3﹑简述贝叶斯判别的基本思路。4﹑简述费歇判别的基本思路。5﹑简述逐步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6﹑在SAS和SPSS软件中如何实现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有那些?
3﹑什么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意义何在?
4﹑为什么说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能反映主成分中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 5﹑为什么要用标准化数据去估计V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6﹑证明:对于标准化数据有S=R。
7﹑主成分分析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
因子分析
1﹑因子得分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有何不同? 2﹑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3﹑方差旋转的目的是什么? 4﹑因子分析有何作用?
5﹑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何不同?
6﹑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2﹑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3﹑简述因子分析中Q型与R 型的对应关系。4﹑对应分析如何在SAS和SPSS中实现?
典型相关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适合分析何种类型的数据? 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3﹑典型变量有哪些性质?
4﹑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有何意义? 5﹑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作用? ﹑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典型相关分析?
验 证 题
聚类分析
1、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使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和Ward法,将上机结果按样品号画出聚类图,并根据聚类图将30个样品分为四类。
2、根据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对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只要采用6个指标:(1)Call—每千人拥有电话线数,(2)movecall—每千户居民蜂窝移动电话数,(3)fee—高峰时期每三分钟国际电话的成本,(4)Computer—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5)mips—每千人中计算机功率(每秒百万指令),(6)net—每千人互联网络户主数。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
3、按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类。
判别分析
1、从1995年世界各国人文发展指数的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作为两组样本,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品做距离判别分析。
2、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变量: —经济增长率(%)、—非国有化水平(%)、—开放度(%)、—市场化程度(%)作判别分析。
3、为了解全国各地职工生活费用上涨水平,对29个省市自治区九项指标作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八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
2、对30个省市自治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作综合评价。
3、对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作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1、利用1995年的数据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
2、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作因子分析。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果济效益出发,选取六项指标分别为: —乡村劳动力人口(万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亩),—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家庭基本纯收入(元),—人均农业总产值(千元/人),—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
3、对1979-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10项指标作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用对应分析研究我国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选取7个变量: —食品支出比重,—衣着支出比重,—居住支出比重,—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比重,—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样品为10个: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
2、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各种经济类型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利用1997年数据作对应分析。选取6个变量: —国有经济/总资产,—集体经济/总资产,—联营经济/总资产,—股份制经济/总资产,—外商投资经济/总资产,—港澳台经济/总资产
3、用对应分析研究1991年全国各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典型相关分析
1、对某高中一年级男生38人进行体力测试(共有七项指标)及运动能力测试(共有五项指标),试对两组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体力测试指标: —反复横向跳(次),—纵跳(cm),—背力(kg),—握力(kg),—台阶试验(指数),—立定体前屈(cm),—俯卧上体后仰(cm)。运动能力测试的指标为:
—50米跑(秒),—跳远(cm),—投球(m),—引体向上(次),—耐力跑(秒)。
2、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典型相关分析。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变量取4个: —劳动者报酬(元),—家庭经营收入(元),—转移性收入(元),—财产性收入(元)。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费支出的变量取8个: —食品支出(元),—衣着支出(元),—居住支出(元),—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元),—医疗保健支出(元),—交通和通讯支出(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元),—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元)。
3、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邮电发展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
论 文 题
通过论文题,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图书馆查阅数据,录入数据,并根据论文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学生了解各分析方法适合解决的问题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
1、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中的一种。
2、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中的一种。
6.多元统计分析选择题 篇六
A.距离判别 B.贝叶斯判别 C.协方差阵判别 D.费歇判别 2 式子cov(AX,BY)=(C)
A.cov(X,Y)B B.cov(X,Y)C.Acov(X,Y)D.Acov(X,Y)B 3 如果正态随机向量X=(1,2,……)的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那么随机变量X的协方差阵是(B)。A.零矩阵 B.对角阵 C.对称阵 D.单位阵 4 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各个主成分之间(D)
A.相互独立 B.线性相关 C.不完全相关 D.互不相关 5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B)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统计方法。
A.一组 B.两组 C.大于两组 D.大于一组 6 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不包括(C)
A.设计典型相关分析 B.确定典型相关分析的目标 C.给出典型相关分析方案 D.验证模型 7 对数线性模型中表示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此模型为非饱和模型的条件是(C)
A.>0 B.<0 C.=0 D.=1 8 贝叶斯判别法中的判别规则所带来的平均损失ECM达到(D)
A.0 B.1 C.一定数值 D.最小 9 一个p维变量的函数f(∙)能作为中某个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当且仅当(B)
A.f x <0 B.f x >0 C.>0 D.<0 10 马氏距离不需要符合下面哪一条基本公理(A)
7.多元统计分析总结 篇七
关键词: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范式,课程改革
引言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该课程传统的教学范式依然是采用把赫尔特的“课本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理论”, 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以课本为依据, 采用讲授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课程教学范式已日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 推进《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范式改革迫在眉睫。
1. 传统课程教学范式及其缺陷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简单地说, 就是人们对教学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传统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范式和其他课程一样, 延续了“三中心理论”。
在教学内容上, 按照章节分别讲授多元数据定义、多元分析概述、多元正态分布参数估计、多元正态分布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传统的多元统计发方法内容。
按章节内容讲授的优点在于讲授思路比较清晰、条理, 各章节依次地推, 使得学生在吸纳教学内容时较为容易;然而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也有致命的缺陷, 就是将教学内容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在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侧重课堂老师讲授, 学生被动听课。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到课堂教学来, 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 缺少实践和动手操作机会。
在考核方式上, 以“平时考勤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考试题目也以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等题型的形式出现。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尤其对应用性和前沿性很强的课程而言,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新的课程教学范式设计
2.1 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 并通过调查研究、与校内外专家讨论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不再严格以章节顺序讲授, 而是将多元统计的几大方法分解为若干模块或者专题, 例如将矩阵代数、多元正态分布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归为“多元统计基础”, 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归为“分类模型”;将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归为“降维模型”;将相应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归为“多元相关分析模型”等几大模块, 此外为了避免与《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内容的重复, 多元回归分析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内容中删除, 并根据课时多少, 适当增加多元统计方法前沿内容, 比如将结构方程模型、神经网络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不再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 而是通过课堂讲授、学生专题研究小组的形式, 使学生将该门课程的内容吸收、消化。在这里, 不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非完全放弃课堂讲授, 而是让课堂讲授成为学生研究小组消除困惑的地方, 课堂讲授的主体也不再是教师, 每个学生小组成员均可在课堂上自由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中, 学生专题研究小组是根据教学内容、板块, 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 在本课程中, 主要分为“分类模型研究小组”, “降维模型研究小组”, “相关模型研究小组”和“多变量视图模型研究小组”四个兴趣小组。四个小组的成员, 除了完成课程体系要求的内容外, 还要对本小组专项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并且自行寻找自然、社会领域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此外, 争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课堂上讲授一次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学习心得。
2.3 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将传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的模式, 改进为五级考核指标, 将考核模式多元化、立体化。五级考核指标分别为“论文发表”、“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参与”、“竞赛获奖”和“期末考试”。新的考核指标并非完全排斥卷面考试的方式, 而是使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考核方式。通过该五级指标来考核学生, 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 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2.4 教学团队的建立
成功的课程教学范式, 不在于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一个年级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需具有普遍性与延续性的特点。因此, 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也势在必行。
传统的教学范式中, 一个班级一个学期一门课通常是由一个老师来完成, 这样就将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割裂开来, 难以协调发展。
新的教学范式不再要求单一老师授课, 而是培养和建立一个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协作。例如, 有的教师擅长于统计软件, 则可以负责实验教学部分, 有的老师擅长逻辑推理, 则可负责理论讲授部分, 有的老师擅长沟通, 则可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一般说来,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小组包含三位老师即可, 这三位老师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 以维持教学范式改革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3. 两种教学范式特点对比
传统教学范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已较为成熟, 而新的教学范式更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两种教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总结如下:
4. 结论
新的教学范式在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打破传统教学范式的约束,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便更快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通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不断寻找适合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教学范式, 并推广到统计学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6.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
[3]吴喜之.复杂数据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0.
[4]刘琳, 丁琨.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09, 29 (3) :129—131.
[5]董志清, 廖正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及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9 (2) :82—84.
8.中学语文多元解读教学现状分析 篇八
一、漠视文本,随意曲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而是漠视文本自身的存在及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曲解作品的内涵,出现了脱离文本、逃逸文本、去文本、反文本的胡乱独白,及随意对接、以偏概全、以今律古等“多元无界”的偏向。例如认为《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懂得制度、遵循法规、谨小慎微的合法公民”,对其恋爱悲剧解读为他不近美色、能够自律;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李密《陈情表》时大谈“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读苏洵的《六国论》时讨论“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这些“独特感悟”实质是对多元解读的歪曲和亵渎,是不可取的“多元解读”。
阅读的创造性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前提。解读不是异想天开、随心所欲的阐释,它需要读者付出辛勤的劳动与思考。否则,就会产生导致解读的谬误,使解读误入歧途的现象。《淮南子》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可以看成是对“多元有界”的一种形象表述。没有“多元解读”的支撑,“一元解读”就会成为无所依附的空中楼阁,而没有“一元解读”的目标导引,“多元解读”就会出现“盲人摸象”式的混乱局面。多元解读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文本实际,才能赋予文本及要素以鲜活的生命,才能彰显文本作为“本体”在历史中得以存在并流传的价值。
二、放弃引导,浅尝辄止
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元解读的误解,以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因而出现曲解作品原意、偏离作品正确价值导向的误读现象。例如从《窦娥冤》中读出了“窦娥是一个善良的野蛮人”;从《水浒传》中读出了“潘金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毒杀武大郎情有可原”;从《白毛女》中读出“杨白劳真傻,让喜儿嫁给黄世仁,享清福不是很好吗”等。甚至出现了一种斗气式的“个性解读”,你佩服《鱼我所欲也》中的穷者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么我就说他“机械木讷,饿死活该”;你夸《项脊轩志》中的归有光“重亲情、有孝心”,我就偏要说他“克母克妻,是丧门星”。面对学生的这些多元体验,教师不能陶醉于学生的体验“多元”,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和称赞学生,更不能盲目地附和学生。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获得审美的愉悦。理解总是会带有偏见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富有批判的对话,才能深刻揭示出其中的真理。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进行正确的意义引领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多元解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潘素文.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四个原则[J].文学教育(上),2009,(2).
[7]姚帝栋.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多元统计分析总结】推荐阅读:
多元统计分析实例汇总09-15
多元文化的价值10-28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论文07-28
考研高数多元09-13
多元文化教育文献综述07-14
学生多元化评价综述07-18
多元化教学开题报告08-31
浅谈多元化作文评改08-31
多元化战略毕业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