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2024-10-22

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12篇)

1.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一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基于云?算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对云计算技术和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研究。结合高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高等院校;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云计算技术为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对数据库资源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促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特点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具有很强的计算编辑能力,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中,云计算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需要。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不同的教学资源在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用,并且解决了在云环境下教学资源的虚拟化存储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用户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管理平台系统。系统的设计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系统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功能的设计要简化,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使用,并提高用户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使用效率。系统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基础和保障,系统的设计要加强安全机制的建设,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研究

3.1 总体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体系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在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设计中,显示层功能是显示用户客户端页面的;业务层功能是主要对系统业务进行计算和处理,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等操作;数据层功能主要是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系统3层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基本需要,采用3层结构对系统进行开发,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各层功能的基本需要。系统总体结构采用3层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管理,并且减少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本,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上比较灵活,在每一层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硬件。本文在设计上根据每一层对数据处理的能力的需要来选择计算机硬件,系统扩展性强。系统3层结构在维护上比较方便,系统中每一层都是单独开发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系统整体上具有很好的维护性。3层结构的系统在安全性上比较好,层与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层的安全管理都很容易实现,对关键的应用可以设置高级的安全机制。

3.2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在功能上的设计主要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本文在对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管理的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系统通过功能模块完成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加方便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服务。

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结构图中,用户信息模块是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并且为用户分配使用功能权限。院系信息模块是对高校院系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教师信息模块是对教师信息进行基本操作和管理的。课程信息模块是对教学资源中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信息进行管理的。教学资源模块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并为用户分配教学资源的使用权限。统计信息模块功能是对课程访问的信息进行统计,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访问记录进行统计等。结语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为教学资源库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卫,田为,李紫薇,等刍议贵州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2-15.[2]张威,梅晓亮,张丽,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36):147-148.[3]廉冰娴,闫波,杨高宏,等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1):10.

2.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二

近几年如存储资源、信息共享、计算机能量消耗和硬件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不断提高, 数据中心空间日益匾乏,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必须建立在一种新的平台之上。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 “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实现这些资源的高效共享, 在教育、工程技术、社会、医药、经济、管理领域都有着潜在、广泛的应用。通过“云”计算模式, 高校之间可以共同构筑资源共享空间, 这样众多的高校就可以分享由大量系统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基础设施, 而不必更新相关的硬件, 各院校的运行成本在大大降低的同时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参加合作的院校来说, 通过“云”计算技术, 他们可以实时地获得其他院校的资源, 使用户的资源需求获得极大的满足。

现在来说资源共享主要还是网络资源共享, 网络上的资源很多, 比如说一些图片、视频、文章、音乐、各种文档等, 此外, 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非常方便的, 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资源, 比如通过迅雷、网盘等下载的都是其他用户上传并且共享的资源, 还可以通过互传文件功能的网络工具实现资源共享, 比如说现在非常流行的QQ群、邮箱、人人网、微博等, 本论文重点研究用户量较大的QQ群、新浪微博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说是现在最方便、最安全的一种共享方式。

二、“云”计算对课程资源网络共享的影响

(一) “云”计算概念

1、“云”计算的概念

现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认为“云”计算就是要以一种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 以互联网为中心, 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 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就本文而言对“云”计算的理解是:“云”计算是分布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 是虚拟化、实用化计算, 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提升的结果, 是一种新型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 核心在于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由于信息资源是在网上呈现, 而在计算机流程图中, 互联网通常以一个云的形状来表示, 因此即可较为形象的类比为“云”, 同时也是对底层基础设施的一种抽象概念。

2、“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上, 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 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 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 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同时, 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 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云”计算具有性能高、成本低、计算方式快键方便、计算能力强等特点。

(二) “云”计算对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IT产业链中, “云”计算主要对用户、IT供应商 (包括硬件设备厂商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 以及“云”计算服务的运营机构3个环节产生影响。“云”计算的最终用户主要是用户。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云”计算, 学校可以用到诸多企业级的先进技术, 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正好为学校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学校则更多地直接把日常的教学工作都搬到了云环境里面去, 真正对“云”计算进行了应用。从IT供应商角度来说, 众多的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以及平台软件厂商都希望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用户手中。因此, 面对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云”计算, 世界上的IT巨头如Google、Microsoft、IBM、Amazon、Sun等, 及中国的IT服务商腾讯、新浪等, 已展开激烈竞争。这些企业都拥有大型的数据中心, 这些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可以在空闲时打包成“云”计算虚拟机, 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为学校提供了更加廉价、容量更大的存储空间, 为学校打破校内资源共享壁垒、为优质课程资源跨区域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网络课程资源概述

(一) 网络课程资源概念、特点、常用功能

1、网络课程资源概念

网络课程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 网络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 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 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 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 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对象的利用率, 促进课程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2、系统特点

课程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 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 面向海量资源处理, 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 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学校加盟共建等。

3、常用功能

(1) 具备完善的库类别

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建设库、专业信息库、专业特色专题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文献库。

(2) 资源的共建共享

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3) WEB集成

基于WEB的应用模式, 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 信息发布、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

(4) 自主学习

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和案例库、教师答疑辅导系统, 使用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二) 日常教学资源及其特点

从信息资源的类型来看, 日常教学资源分为演示型课件、教学网页、专题学习网站。

1、演示型课件

演示型课件主要是以制作的动画、图片及音视频片段为主。其作用是将难以实际观察或实地观察的事物、事件的过程通过以上手段表现出来。它是构成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之一。

2、教学网页

教学网页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 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网页进行教学活动。其作用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树型结构或网状结构分层呈现给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3、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互联网络环境下, 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学科工具、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等。专题学习网站是学生获取信息、情境探究、协作交流、自我评测的认知工具。其作用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视野。

四、现有网络平台对比分析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的产品, 群主在创建群之后, 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聊天。在群内除了可以聊天之外, 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 在群空间中, 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群相册、群论坛、群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交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已广泛地运用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大到企业小到个人, 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将自己所需的文件、图片、文字等传达给需要的人。QQ群提供了群相册功能, 可以快速上传并分享照片, 该功能对群内任何成员均可使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进入到群聊天窗口, 然后点击窗口上方第三个即“群相册”按钮, 在打开的网页中, 我们便可以看到“上传照片”、“创建相册”功能菜单。QQ群共享提供了上传永久文件和临时文件两种方式, 其中永久空间根据群的等级不同, 空间大小不同, 最低等级的群只有16MB的永久空间, 而临时空间高达1GB。笔者组建了商科课程资源共享QQ群, 邀请了三江学院商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 在QQ群中大家共同研讨商科课程问题, 群共享中上传群内教师的授课课件、学生做的案例分析作业、最新经济事件的点评、课程作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表等等课程资料, 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Blog) 的简称,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AP、WEB等各种客户端创建个人社区, 使用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更新信息, 并即时实现分享。当然了, 也可以发布图片, 分享音乐、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 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比如你有200万的听众, 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QQ群共享与新浪微博网络平台介绍如表1所示。

五、QQ群与微博共享课程资源网络模式对比

对于QQ群与微博在资源共享上的主要特点分析如表2所示, 将QQ群与微博相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 同时能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

在互动时间上的异步与QQ群的同步组合, 弥补了微博对信息紧急处理时的不足;两者都采用“点对网”方式, 沟通效率很高;微博的书面语日志和评价与QQ群的口语化群聊结合, 符合人们的表达方式;QQ群存储量较小, 对于信息的系统管理功能不健全, 而微博拥有大量的存储空间, 并且通过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对信息按时间顺序进行很好的分类管理。二者结合使用, 可将从QQ群中获得的知识信息以日志的形式积累在微博上, 便于知识管理。

QQ群资源数据库内的资源被群主统一管理, 教师无权直接将教学资源上至群共享中, 教师拥有属于个人的资源库, 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载到公共资源数据库, 需要经过群主的严格审核, 但是可以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下载到个人资源数据库中。这种资源库的结构既保证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教学资源的安全和统一, 又兼顾了教师个性化资源的管理。教师可以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的基础资源按照教学要求进行任意组织, 并将结果以电子教案的形式发布给学生, 也可以利用集成单元完成特定的教学活动, 还可以直接将课件库的各种课件直接发布给学生。

六、结论

在“云”计算的大背景下, 网络资源共享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通过广泛共享, 各种技术、方法及策略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提供给网络上众多用户共享使用, QQ群与微博这两个共享平台实现了有效聚合和充分释放, 将网络上的巨大资源通过协同工作连接集成起来, 产生巨大的综合效能,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 将网络上的多种资源的聚合效能按照需求传递给用户。用户发布的内容和用户交互的信息逐渐成为网站内容的主体, 内容变得更丰富。这些网络课程资源分布在互联网各个地方, 却又有着联系。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共享模式的优势, 促进网络课程资源广泛流通, 减少制约与障碍, 推动课程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摘要:在高校教学领域, 建立通过“云”计算平台, 将分步在各个学校的信息资源虚拟地组织起来, 在应用层实现资源共享, 使得学校高效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利用网络、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学科领域最新知识和信息,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实验模拟能力。基于“云”计算的课程资源共享有如此多的优势, 但是, 选择何种网络平台更经济有效地共享信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QQ群与微博这两个受广大网民认可的共享平台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 目的在于分析QQ群和微博这两个平台能否有效支持课程资源共享, 对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课程资源网络共享,QQ群,微博

参考文献

[1]徐化祥“.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06) .

[2]方永辉.文件分享, 用好群相册与群共享[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05) .

3.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教学模式;评价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并进行各种评价,在课业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和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评价方案,是大家所期待的。

一、构建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的意义

新千年的到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现行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新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标为计算机学科创新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新视角下的新能力培养要求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开展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在评价计算机教学时,还是用传统学科教学所用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我们知道,传统评价系统中,其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很多,涉及计算机专业教育目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等发展情况等方面因素,其主要目的虽然也有适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容,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都没有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要构建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向更深层发展。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遵循的原则

1.评价系统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做指导

素质教育提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1]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途径,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不能在评价中有选拔和筛选等方法的存在,要发挥教学评价整体功能的同

时,更要注重评价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在评价与实践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育成、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提高,进

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性”教学评价要适应教学目标

所谓“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对象目标的、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2]确定评价体系的依据必须是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保证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教学评价能为学校的领导者改善管理工作,或为教师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智能、品德、身体等方面的状况,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评价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自我评价,又相互评价。[3]同时,教师与学生在不断改进教学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在动力和条件。

四、构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系

1.把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中职学生正面临着竞争十分激烈的就业压力和企业对人才高标准要求的现实问题,在学校学好基本技能和技术本领,是当务之急。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的紧迫性,启发他们把计算机专业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在实施计算机教学的整个评价活动中,学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计算机评价活动变为促使学生认真踏实的再学习的动力。通过新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专业作为合作学习的手段。

2.教师教学水平成为评价的主体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快速膨胀,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发展的客观需要。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在此,计算机教师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照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规律,对计算机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中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学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设计出有创意的、高效率的教案。所以,教师对计算机教学设计的优劣可以看成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由此也应该成为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一项考核内容。

3.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表

在认真学习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文件基础上,学校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任务、要求,制订出各专业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性评价量表。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所确定的评价体系应尽量简练,所确定的评价标准尽量简明、可测,所应用的计量方法要尽量简便易行。

五、小结

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不能单一或者机械,要构建动态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标准,才能有利于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

新发展。并且计算机作为实践教学,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评价方法的多元和个性化。积极的评价系统才能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否则将大大地阻碍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甚至扼杀这一新兴学科的成长。所以构建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冯义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学习评价[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02).

[2]周燕.基于网络环境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05).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

4.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四

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通过对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进行分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温昊 张颖 Wen Hao Zhang Ying  作者单位:温昊,Wen Hao(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0081)

张颖,Zhang Ying(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分层教学   信息化教学   课程体系  

5.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五

基于H3C的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探讨

作者:吾群伟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1期

基于H3C的《计算机网络实训》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强、重实践的实训课程,它是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由行业部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职业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共同编写的网络技术类课程。

该教材强调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授课实践,运用教材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按项目教学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教学体会和感悟,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首要任务。培养优秀中职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动向,不断地进修以充实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

基于H3C《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旨在加强H3C网络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需要有扎实而熟练的专业技能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和测试能力

网络综合布线在企业网络的设计和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布线施工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性能。

2.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操作和运行维护能力

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需要选择适合的网络设备。同时,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将所有的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并快速、稳定、安全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网络服务器的搭建、配置和调试能力

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并承担和控制整个网络,保证网络服务的顺畅。

这三个方面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是实现本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保证。因此,有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必要性

基于H3C的《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世主要在H3C设备基础上展开的实训教学。为了让学生直接接触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分析解决网络实训中的实际项目和案例,提高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建设网络实训室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学校由于没有认真地落实网络实训设备,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缺乏真实感,抽象利用模拟器操作,使学生没有对网络硬件的感观认知,得不到充分理解,极大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2008年笔者所在学校借鉴H3C网络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引进九组H3C网络实验平台。实验设备有:H3C E126二层交换机九台,H3C E328三层交换机9台,H3C S7502E核心交换机一

台;H3C MSR 30-20接入路由器9台,H3C MSR 50-40核心路由器一台;PC机56台等网络实验设备,每组可安排4~6人同时使用;西元综合布线实验室一套八组。这些设备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项目教学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验实训能力

基于H3C的《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特点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按项目教学的思路编写,教材总包换12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每个项目都有突出的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成为本课程教学的最好模式,也是比较适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整本教材12个项目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势必导致教学的乏味。因此,在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同时,要因材施教,穿插不同模式的教学方法。

1.以项目教学主导,配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的概念,就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在基于H3C的《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教学中,主体以项目教学法来实施。例如,在“项目六构建公司广域网络”的教学中,首先是项目内容调查分析,其次是项目实施,最后是项目验收。通过这三个流程进行该项目的项目教学。

首先给出的是项目内容:某信息咨询公司要建设内部网络,从网络服务商处租用了一段C类地址211.122.101.*/24~211.122.106.*/24,网间地址为172.16.123.10/24,要求所有员工都能上网,试给出设计方案并实施。

在这个项目内容中给出了两个任务:一是设计方案,即画出网络拓扑图,二是实施方案。在这项目中马上就给出任务,让学生动脑解决。然后,对这个项目需要的知识点进行适度介绍,比如项目用到的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V.35线缆以及静态路由等知识点进行适当展开讲解,不能太深入。由于学生带有任务,因此,补充适量的理论知识,有利于解决项目任务。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形象的认知,比如静态路由的格式:

Ip route-statIc网段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接口(下一跳接口必须是本地接口)

Ip route-statIc网段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地址(下一跳地址是对端接口Ip地址)例:Ip route-statIc 202.0.0.0 255.255.255.0 192.0.0.11

强调举例意思是:使用Ip route-statIc命令,告诉路由器去将202.0.0.0子网掩码255.255.255.0这个网段的数据包通过192.0.0.11 这个地址(或端口)丢出去。

然后把下图做成动画演示。

通过多样化生动讲解,帮助学生轻松理解静态路由的使用格式和原理。在配置过程中能即学即用,学生乐于接受,理论联系实际,印象特别深刻。

等到学生操作实践完毕,再根据实践操作过的项目任务,进行理论再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实际联系理论,对中职学生来讲,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则实施过程管理,监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针对个别学生,实施单独辅导。

2.结合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是指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器材和实验步骤的基础上,教师指导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测量、取得数据、自己分析总结的过程。专业教师根据项目需求,给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性操作。教师在安排分组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实验,明确布置好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要求以及实验步骤,并提前布置实验结论、实验收获和实验体会。

(2)培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做分组实验的小组长,带动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同时让其配合教师完成分组实验的过程。

(3)分组实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优差混合搭配、男女混合搭配等方式。通过精讲细导,促进协作学习,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提高操作技能。

比如,在确认项目设计方案时,要求画出本项目网络拓扑图,可以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画出正确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写出配置的步骤和所需命令,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完成配置过程并填写项目卡,这样不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能通过协作活动加深学生对配置命令的记忆,教师也能从项目卡中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

3.辅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室里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专业教师就可以通过使用该软件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示。比如,通过网络控制进行视频教学,还可以使用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过程录制成影像文件,并且分发电子文件。引入这种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生动、直接,还可以弥补个别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再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操作再记忆。通过回放演示,重复学习操作技能,直至完成实验操作任务为止。

4.安排操作考核促进学生巩固所学技能

阶段性操作技能考核不仅是对学生每个阶段综合技能的测试,也可以考测学生掌握应会能力的水平。因此,实践性的考核在《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在学期结束前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就可以更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平时不太爱学习不太爱操作的学生,遇到技能考核的压力时,通常也会积极实验。这时,校方只需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教师值日指导,就会是学生的整个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5.通过技能比赛迅速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适时安排校内、校际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比赛,以赛带练,以赛促练,更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的蓬勃发展。

相对较早以前的条件,基于H3C的《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是无法正常开展的。正是由于学校专业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使得专业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素养,不断求索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训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6.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六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往往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以概念来讲解概念。这些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情绪,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1 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1)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寄信人、收信人、寄信和收信的邮局、运输信件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三层结构的邮政管理体系。通过和OSI七层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转贴于http://

2)要寄信必须要把信件放入信封内,并且必须要写上收信人地址和贴上邮票,说明信件的封装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发信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信时则表现为拆封(拆信)的过程。这和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拆封有相似之处。

3)信件在寄信人/收信人层表现形式为一封信;在邮局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的状态。所以说,数据(信件)在不同层次,信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

4)在邮政三层体系结构中,寄信人/收信人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信人/收信人使用的是邮局的服务,邮局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OSI七层模型中上下层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OSI体系结构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2.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连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2、成善汉;杨好伟;周开兵;贾文君;;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3期

7.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七

1 基于PBL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1 教学思路

该文中,我们选取“网络工程实践与应用”作为教学案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法,使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将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早的接触实际的网络应用环境,提高其实际应用的综合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提出实际的网络应用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网络工程应用中需要的相关知识,为未来从事网络工程应用打下良好基础。PBL教学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1.2 教学目的

本案例将PBL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指导思想是:突出项目式教学、强化能力培养、体现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基于问题的优化和知识点的重构与整合,使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并提高有效地解决实际网络工程问题的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应用的能力。

1.3 教学设计

1)“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注重“问题”的难度。

案例:项目背景设计——为了提升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校园网将建设一个以教务管理、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教学资源、一卡通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搭建学习小组。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最好不要超过5个人。好的学习小组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

案例:根据项目需求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设立项目组长(经理),负责本小组人员协调,工作分配,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小组中的项目成员承担项目实施中网络规划、网络实施、设备配置等工作。

3)确定学习目标。搭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应就“问题”为各小组进行分析、引导。通过讨论能够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案例:

项目目标――构建单核心大型校园网,满足客户所有需求,通过验收网络能可靠运行。

需求分析:

需求1: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校园网的建设,实现各分校区网络信息化。

需求2:实现校园网中所有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效率。

需求3:在整个校园网内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信息共享、实时新闻发布。

需求4:在关键区域,网络链路故障时能够不影响网络使用。

需求5:在整个校园网内实现财务电算化。

需求6:申请不到足够的公网IP,但是要全校都能上网。

4)独立学习。各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后,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进行探索、讨论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网络实践环节。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和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

实施准备——网络设备——网络规划——实验室使用——基本网络构建——划分VLAN控制广播流量——路由技术实现VLAN间路由。

5)汇报、讨论和评价。各小组经过自主学习后,老师可以叫各小组就学习的结果进行汇报、讨论和交流,老师可以就每个小组的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各小组可以就老师提出的建议对学习的目标和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反复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案例:对学生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试讲考核。

2 结束语

PBL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以映射真实世界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并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通过基于PBL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以问题作为PBL成功实施的首要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案例设计,能够很好地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系统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展海冰,张志刚.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PBL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58-159.

[2]李圣青,任新玲,刘阿茹.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9-91.

[3]陈鑫.PBL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科学论坛,2011(8):171-172.

8.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学资源平台;资源共享;云计算

信息化战略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坚持不懈的发展路线,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逐渐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教学资源缺乏统一规划,教学资源的分割、离散、孤立和匮乏严重;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率高,共享应用程度低,带来了计算机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投资大,造成偏远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如何对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成了减少教学成本,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首要问题。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式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它将一切可用信息和资源均封装成服务,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PC、PDA、手机均可在线查看"云端"的各类资源。这种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方式正是高职院校数字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所需要的。

一、云计算的教育应用

首先,云计算可以创新高职教学资源建设,无限整合国内外和各院校的特色高职高优质数字化资源,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进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字化资源建设分布“校际失衡”与重复建设问题;同时可以创新高职资源平台建设,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深度共享”“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服务模式,搭建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臺,通过提供对终端设备的跨平台、多样化支持,进而可以解决目前高职教学资源“校校分散建设”“资源孤岛”问题,从而能够推动高职院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后,可以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能够保证数字化资源建设和资源服务运转良好,同时可以利用云技术的服务提供优势,开展基于资源平台的虚拟仿真学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从而改革教学过程,提高资源应用水平。

二、基于云计算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优点

(一)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云服务能大大节约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即硬件设备)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高职院校通常需要投入巨额的经费来购置硬件资源。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将分散在各高职院校内的硬件资源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对外提供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了各个高职院校硬件设备经费的投入。

(二)构建教学资源云服务能有效实现资源整合。教学资源云是利用云平台所提供的虚拟机服务,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部署到云服务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并且按照实际教学需求,动态地将教学资源分配给学习人员,做到定制学习的目的。开发基于数字校园云平台的云桌面环境,采用权限控制机制,向不同受众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教学资源云服务。

(三)构建教学辅助云服务能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教学辅助云主要是将教学辅助相关资源与软件进行整合,并将其放在云服务端共享,避免各高职院校重复购买教学辅助软件的浪费。对校园云平台需要提供的教学辅助服务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如办公类、工具类、影音类、图形图像类、开发类等。教学辅助云平台所支持的常用软件,可以使绝大部分教学辅助类相关工作在云端完成,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辅助云服务。

(四)教学、学习方式方法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技术让网络教学、学习方式方法灵活便捷,资源和应用工具随时随地随需从“云端”获取,学生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随时浏览资源、练习所学内容;老师可在云端备课教学等操作;打破传统客户端电脑版本要求、软件安装要求。云计算让教学、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软件硬件等限制。数据存在云服务器端,其有专业安全防控措施容灾机制、冗余存储等技术,数据存储安全。减少文件的重复存储、误删除与非法拷贝;避免木马、病毒或设备损坏等造成的数据破坏、丢失。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设计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集成、分布式和经济性的特点,尝试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体系标准”“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共享、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尝试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职教育资源平台“物理架构体系”和“服务功能体系”。

(一)基于云计算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顶层架构设计。(1)以云计算模型的动态基础架构为支撑。硬件基础设施主要有服务器、存储阵列、光纤存储交换机、磁带库等设备组成。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这些设备整合为统一的资源池,提供计算、存储、在线备份等基础服务。采用这种动态基础架构模式,可实现按需弹性扩展、资源动态迁移、零宕机服务、动态负载均衡,并达到绿色节能、高可用性等目的。(2)以J2EE平台开发B/S架构的软件系统。采用JSP+Oracle+Linux的开发模式,各应用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均基于SOAP接口通讯,交换数据格式采用XML作为基本格式。这种架构既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又提供了良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有效地实现海量资源和分布式资源的整合。(3)以用户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采用Web2.0等网站先进设计理念,以用户为核心,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强调用户体验和交互,全面实现用户对服务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支持二维码扫描等。

(二)基于云计算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主要功能设计。1.公共服务功能。教学资源云平台以应用系统为支撑,以教学资源为内涵,主要为四类用户(学习者、教学者、职业院校、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对不同用户采用“公共平台+个性空间”的模式提供相应服务。公共平台主要以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资源管理系统、行业/职业信息采集系统等应用系统为支撑,提供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工具、信息推送、统一通信和人才服务等服务。2.面向不同用户的功能设计。为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本平台在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对教学者、学习者、职业院校、企业等四类用户分别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可由用户进行个性化需求定制。

【参考文献】

[1]孔祥杰,杨卓,夏锋,余辰笛.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2]王秀秀,武和平.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学术资源整合策略与服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

[3]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4]赵子云,左明章,邓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9.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九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校都在努力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实施交互式教学和提供学习的支持服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怎样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有什么特点、应如何搞好资源建设成为当前大家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作 者:周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外国语学校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关键词:

10.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十

3.1 充分利用局域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总体而言,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层次多,品种多样,良莠不分,分散无序,内容庞杂。如仍由学生个人在网上获取,既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又难以控制,效果不好。而利用目前局域网上的教学平台,则避免了以上的问题。但如何把具体的一门课上好,管理好,获得学生的认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1.1 要选择或制作一个精良的网络教学课件。一个好的网络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能授课内容讲解的透彻,易懂。

3.1.2 专业教师在网上搜索各课程的教学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取舍,在网上发布,或建立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的信息链结,供学生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

3.1.3 搭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3.1.4 组建虚拟班级。虚拟班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构筑成的教与学的环境,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虚拟班级与传统的班级不同,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由一套软件构成的群体通讯系统、工作空间和辅助设备构成的“虚拟”的班级。这种方式让学习同一门课的学生有了一个集体一个组织,方便了学员之间以及学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凝聚力和趣味性。

3.2 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课程数据库。课程数据库是将各个学科的资料进行精选并汇总在共享的数据库中,通过平台进行发布,从而让所有老师和学生利用其中的丰富数据。教学服务的学科数据库内容多样,主要包括:

3.2.1 课程资料数据库:我们可为每门课程组织信息数据库,库中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师配备等,这样管理人员能高效管理课程配置。

3.2.2 有关课程的试题库:将课程试题组织在数据库中,范围上包括知识点、节、单元、章等试题,形式上有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最终能进行计算机出题、组卷、判别、评分与分析,实现高效的计算机化考试。

3.2.3 媒体素材库:课件中提到和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素材,通过素材数据库可查找出所需素材。

3.3 搭建模拟的操作环境。在教学软件的支撑下,能提供各科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并通过将各课程知识结构化和模块化,提供模拟环境,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4 积极鼓励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建设。教师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题网站,可以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和研究课题,链接相关的站或网页,开设相互交流的专栏。教师个人网站的建立便于学生获取相关学习资料,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总之,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培训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勇于创新,探索让学校、教师、学生都满意的“三赢”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J].情报学报,(2):21~23

11.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十一

摘 要:目前,如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而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本质是校际差距。通过分析与比较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校校建库”、“农远工程”和“中心建库”模式,尝试构建基于现实需求、校校共建、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校际共享”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而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校际共享”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基于云计算的“校际共享”模式,其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由基础服务架构、资源库服务架构和软件服务架构组成,其参与模式包含参与主体、资源共享、软件使用、参与机制四个方面,从而形成了物理结构上区域中心布局、网络分发服务,资源建设上校校皆为主体、建设与使用相结合,资源共享上个性化使用、双向深度共享的运行模式。

关键字:云计算;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23-04

一、研究缘由

1.迫切的需求:教育公平驱动教育信息资源的校际共享

随着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公开课程材料计划”至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引领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潮流,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深刻反思。随着世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在国内,教育公平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主要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而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本质是校际差距,因此,如何解决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校际差距便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2.应用的反思:现实困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校际共享

为了促进城乡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相继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班班通工程”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形成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校校建库”、“农远工程”、“中心建库”等模式,具体分析如表1。

综上综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在经历了上述模式后,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而且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也是实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现实城乡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过程中,由于学校参与程度低、资源保护主义倾向严重、资源共享途径和机制不畅等原因所导致适用性资源不足、使用效益低下等现象突出,以致出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不均衡发展,并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因此,构建基于现实需求、校校共建、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分析

1.“校际共享”模式的理论思考

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模式旨在解决城乡校际资源差距、适用性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模式本身具有基于现实需求、校校共建、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特点。

“现实需求”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同时也是建设适用性资源的保证,“现实需求”是指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时要基于城乡区域文化与教育实际的需求,结合当地师生学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进而试图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校校共建”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校校共建”是指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制作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并通过校校共建提高学校参与度并打造覆盖全面的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库,进而破除校际间的资源保护主义倾向,并通过“共建”达到“共有”;“高度共享”是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高度共享”是指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的双向共享,包括教育管理理念、教育信息资源、教师教研等全方位的教育资源的交流,进而通过全方位的高度共享,促使校际管理水平、资源建设、师资建设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深度应用”是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保证,同时也是其目的,“深度应用”是指通过建设一系列的校际资源应用激励和评价机制,引导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反馈与建设,从而切实保证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2.云计算技术教育应用分析

云计算技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可随时、随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共享资源池的资源,这个资源池的内容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动态地分配和调整,在不同用户之间灵活地划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云计算技术逐渐形成了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架构即服务)三种服务模式和私有云、公有云、社区云、混合云四种布置模式。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校际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云计算可以提供一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型,通过这种模型每个学校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共享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都可以动态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可以保证每个用户都有较高的用户体验。从硬件的角度,云计算技术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共享解决方案,通过采用网络分发服务的方式,客户通过高速网络即可实现自助式、远程访问云中心资源,从而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与硬件部署环境的限制,由此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从资源的角度,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间的模块化组合,并将“资源池化”,从而促进了资源量的可扩展性和使用的灵活调度;从服务的角度,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专业的云平台的设计和维护,实现云计算环境的高扩展性、数据高可靠性,从而使用户可以享受高等级的可衡量的专业服务。正是由于云计算的上述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的“校际共享”模式实现了硬件简易可行、资源丰富池化、服务专业优质的特点。endprint

三、模式构建

1.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的服务模式(图1)

根据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模式的特点,本研究基于云计算技术的IaaS、PaaS、SaaS三种服务模式,笔者认为“校际共享”模式的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包括基础服务架构、资源库服务架构和软件服务架构。

“校际共享”基础服务架构是整个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的最低层,包括对教育云的用户认证管理、存储空间管理、服务器管理、带宽管理、安全性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以校际用户为单位、教师用户与学生用户为主体、存储空间和带宽扩展性较好、网络和信息安全性较高的教育云工作环境。基础服务架构的核心是“网络分发服务”,通过网络分发服务,云计算打破了计算机与相应服务的对应关系,并以网络作为传递服务的途径,用户只要通过客户端,连上网络,就可以享受云计算中心的所提供的服务。因此,云计算通过网络分发服务,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与硬件部署环境的限制。

“校际共享”资源库服务架构是整个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的核心,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个性化资源管理平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旨在向用户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和继续教育资源,个性化资源管理平台旨在为教育用户提供教育资源需求提交、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资源管理的自助式资源服务。“校际共享”资源库服务架构的关键是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池化”。云计算不再以单台的服务器为单位,而是将所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资源解放出来并且汇集到一起,并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配置能够满足需求的资源组合。资源池化使用户不再关心计算资源的物理位置和存在形式,同时也便于专业人员对资源进行配置。因此,资源池化是实现云服务架构的基础。

“校际共享”软件服务架构是整个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的拓展层,包括学生管理软件系统、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和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校际用户提供集教学、管理、科研一体化的信息深度共享系统。通过学生管理软件,电子档案系统可以建立以学校为单位的包括学籍注册、课程选修、成绩管理、学业管理等学生信息系统,进而方便校际间的数据分析、课程共享、培养交流等;通过教学管理软件,运用电子教案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库的资源,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设计出满足自身教学环境的课件,运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系统,可以创新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的特色培养;通过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借助在线会议系统,可以实现校际间的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信息的实时交流,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借助家校互动系统,可以增强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育人工作的完善。

2.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校际共享”的参与模式(图2)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实行学校用户为一级用户、教师和学生用户为二级用户的双层参与主体架构。基于双层的主体架构,既有利于学校用户从整体的层面统筹资源建设、软件管理和参与体制,同时又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个性化的资源需求及软件使用进行管理。学校用户主要负责整合学校内部的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资源的需求并将其提交到教育云资源库中心,又负责承担教育资源库中心的资源建设规划并组织教师用户进行资源开发建设,同时,学校用户还负责承担校际间和家校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个性化管理平台,向学校用户提交资源需求和使用共享的资源,同时利用教学管理软件进行资源的开发。学生用户主要利用用自己的个性化用户平台,向学校用户提交资源需求、使用共享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价。

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包括发布资源需求、提交资源规划、使用共享资源、评价共享资源四个系统化步骤。首先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向学校用户提交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需求,然后学校用户整合学校内的资源需求并向教育云资源库中心提交,同时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师特长从教育云资源库中心领取其他学校所提交的资源建设需求,并组织本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资源的开发。教师和学生用户通过使用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对资源进行反馈,并促进资源建设方的学校对资源的进行更新和完善。

从软件使用的角度,包括学生管理软件使用、教学管理软件、教育管理软件使用三个层面。学校用户利用学生管理软件对本校的学生进行电子化的系统管理,并利用教育管理软件开展校际间和家校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用户可以通过教学管理软件,运用电子教案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库的资源,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设计出满足自身教学环境的课件,运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系统,可以创新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的特色培养。

从参与机制的角度,使用、评价与激励机制三方面有机统一。教育云中心充分发挥可衡量的运作优势,根据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使用云中心的情况,构建使用、评价与激励三结合的参与机制。根据教师与学生用户的浏览数量、评价数量等进行统计,并针对不同的数量等级开展资源与软件方面的延长使用时间、扩大使用权限等激励措施。

3.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的运行模式

在物理结构上,实现了区域中心布局、网络分发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校际共享”模式,其核心是“校际共享”教育云中心。教育云中心采用网络分发服务的方式,客户通过客户端和高速网络即可实现自助式、远程访问云中心“资源池”中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教育资源等,享受无差别的服务。云计算的物理架构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与硬件部署环境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与相应服务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于学校来说,既免除了配置和维护服务器的费用、时间和人员,同时又可享受专业级别的网络资源共享服务,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源共享中“资源孤岛”现象的存在。

在资源建设上,实现了校校皆为主体、建设与使用相结合。在“校际共享”模式中,资源建设以本土建设为主、外部建设为辅,各个学校在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专长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时,应基于城乡区域文化与教育实际的需求,并结合当地师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进而建设满足当地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并通过校校共建提高学校参与度,并打造覆盖全面的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库,进而破除校际间的资源保护主义倾向。同时云计算平台会对访问记录、浏览时间、资源提交数量等保持实时跟踪,并将这些信息以可量化的指标反映出来,基于这些指标,云计算平台根据教师用户和学校用户的资源贡献的量和资源使用程度来决定其使用的范围、类型和数量,从而实现建设与使用相结合、以建设促应用。

在资源共享上,实现了个性化使用、双向深度共享。对于个人用户,云计算后台架构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运算能力,为使用者建立个性化的使用平台,融合资源管理、课件制作、在线会议、电子档案管理、学生评价等多位一体功能,从而获得更高效的个人使用体验。对于校际用户,利用云计算的资源库中心和软件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双向深度共享,包括教育管理理念、教育信息资源、教师教研等全方位的教育资源的交流,进而通过全方位的高度共享,促使校际管理水平、资源建设、师资建设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徐立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张栋科.统筹城乡发展中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朱近之,岳爽.智慧的云计算/物联网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张辉.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5).

[6]杨玉宝,廖宏建.泛在学习视角下的教育云资源建设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

[7]张怀南,杨成.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1).

[8]赵子云,左明章,邓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12.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篇十二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 专业是带有特定目标的课程的集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的教学过程休戚相关。虽然许多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 但由于缺乏相应理论的支持, 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国家战略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 为课程教学的理论、方法、手段, 以及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PBL教学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PBL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采用P2BL (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 的教学模式, P2BL是指理论教学基于Problem, 实践教学基于Project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P2BL的教改实验

(一) 教学目标

1. 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具有卓越理念的“现场型”网络工程师。

2. 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自主协调和管理团队, 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职业素养。

在模拟企业团队的过程中, 通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模拟完成业务化的教学内容, 逐渐形成网络工程师的职业素养。

(二) 教学组织

第一轮教改实验于2012—2013 (1) 学期进行,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志向组成教学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由对网络工作感兴趣的学生组成, 以实践教学为主, 培养“卓越”理念的现场工程师, 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为1︰2, 需要完成常规实验和基于项目的实训。普通班由其他就业取向的同学组成, 以理论教学为主, 为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为2︰1, 能够完成常规的实验即可。

第二轮实验于2013—2014 (1) 学期进行, 因只有一个教学班, 所以教学组织按常规进行。课内教学计划按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为2︰1设计,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20学时的自主学习学时, 以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 实验过程

1. 理论教学PBL化。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体系结构, 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显性知识, 也不是简单地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 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化是意义建构、问题解决的基础, 也是解决教师避免被动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2. 实验内容工程化。

传统的网络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与工程严重脱节。实验内容孤立、分散、缺乏联系, 不适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 实验内容进行了工程化改造, 按照工程的性质形成项目驱动的实验。实验的设计强调探索性、设计性、自主性、研究性,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实现“卓越”的目标。

3. 评价过程化。

实验紧紧围绕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展开,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强调将学习与项目挂钩。这种模式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档案袋”记录和评价, “档案袋”一般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业成绩、学业进步、学习反思的主要信息。由于“档案袋”评价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因此非常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如表1数据所示, 教学改革的过程表明:

(一) 工程能力提高

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 并与网络工程需求相适切的实验项目的设计, 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工程意识,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012—2013 (1) 学期实验班中60%的学生回答“学了计算机网络知识, 你是否能独立设计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 而实验前2011—2012 (1) 学期学习后的数据只有16.5%, 2013—2014 (1) 学期不彻底的改革也只有29.5%。

(二) 学习态度改变

实验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工作取向分层次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基于兴趣、自愿、主动参与的项目驱动式的学习,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班中71.4%的同学满意实验内容, 远高于其他组数据;两次实验分别有82.9%、72.7%的同学认可现有的成绩评价模式, 远高于传统模式的17.6%。

从项目设计的过程、结果, 以及答辩的过程来看教改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当然, 由于本文提供的数据有限, 有些结论可能有值得商榷之处。

摘要: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并没有反映应用型人才成长所需的技能和素养的需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探索了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力求培养具有“卓越”理念的工程师, 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PBL,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小强, 彭隆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

[2]卞华珍, 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3) .

上一篇:矿山工程分公司2011年经理讲话下一篇:备案登记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