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2024-09-05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共9篇)

1.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一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在他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对它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但却如恩格斯所说,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说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

《提纲》共有11条,字数虽然不多,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联系。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部分,即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勾画了蓝本。蓝图;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其基本哲学依据。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是新世界观萌芽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第一,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

第一条就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说明了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却忽略了人的实践性,没有看到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根本局限时,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及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虽然主张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但是却忽略了科学的实践,因此也就无法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

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说明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说,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甚至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从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实践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坚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坚持真理。要充分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也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坚持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人们思想产生的根源,并通过社会实践消除人们的思想问题所由产生的客观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2.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二

一、《提纲》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一条社会路径

《提纲》是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到转向批判费尔巴哈的一次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的异化过程,论证了共产主义就是人的本质回归的过程。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分析,从而使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论证共产主义的实现成为可能,也就进一步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找到了一条社会的路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的本质时,还是裹着费尔巴哈的外衣,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的痕迹的,所以他还是沿着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思路来理解人类历史,并以人的类本质的术语出现的。他所强调的仍还是人的类生活、类特性等等,他指出人是有意识能劳动的动物,正是这些特性使人和动物有了明显的区别,并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还进一步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此外,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分析了人的类本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人内在的理念或者共同性,而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指出人的本质是随着改造自然界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从人和自然这对主客体的关系去分析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的过程的。在谈到异化劳动时,马克思认为正是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异化了,他指出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并且变成维持个人的生存手段。并由此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而共产主义则就是对人的异化的积极地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回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

很明显,在这里马克思用了黑格尔似的辩证法论证了人的本质异化和回归的过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只是把人的本质当成一种理想的、想当然的东西,因而也只是一种抽象的、固定不变的预设物,历史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只是使人的本质得到回归,回到它最初的形象而已。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以及人的本质回归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找到有效地解决方式。

然而,正是《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使解决这个问题变成了可能。“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这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关系反映并体现着人的本质。同时,人的本质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关系的差异,人的本质也会有所不同。因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本质也就会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暂时的。很明显,马克思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问题,把人的本质问题归结到社会关系上,这就避免了以前那种抽象唯心的空谈人性论了。这也就进一步明确了人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样也就不再需要人的本质回归了。也就超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到的人的本质的回归的思想。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作为人的本质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也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我们就可以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分不开的。这样也就找到了一条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那就是通过改变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关系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最终人的本质发展到最高阶段,共产主义也就由此而实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要求把人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自由,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论述,则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找到了社会途径。

二、《提纲》确立的“实践”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提纲》中最后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这自然地也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联系起来,只有不断地去改变世界,共产主义才会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了它必然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这就是说,只有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贯彻理论,才能使理论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理论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靠理论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去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实践的指导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地改造世界,共产主义也就会在不远的将来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

3.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4-0053-02

收稿日期:2012-01-02

作者简介:常青青(1984-),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上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谈到这一《提纲》时所说的:“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和第2条中,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表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提纲》第1条和第2条是全部11条提纲的总纲;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提纲》第3条至第9条中,批判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上的历史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提纲》第10条和第11条中表达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一、《提纲》的重要观点

《提纲》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区别开来,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特征,进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首先,《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容,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即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论述《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领下,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解释人的本质。因而,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

其次,《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进而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只是由社会意识方面来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也必然有其社会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经济基础。旧唯物主义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和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因此,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

综上所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上建立起来。当然,这种认识定格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认识基础条件上,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特别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构筑唯物主义哲学上的突出贡献。况且,马克思哲学成果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基于《提纲》第二条的感悟

《提纲》第二条蕴涵的意思是:共产主义具有“理论真理”和“现实性”。将共产主义与“理论真理”和“现实性”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是马克思的一贯做法。恩格斯认为,《提纲》第二条与黑格尔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有紧密联系,事实上,这种解读也是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初衷。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1]225

由此可知,《提纲》第二条很明显体现了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是,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目的”是“自由”,而此时马克思像赫斯以及不久之前的恩格斯那样,把历史的“目的”规定为“真正的人”,即与人性和人的本质相符合的人。因此,马克思强调:“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1]122

三、《提纲》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纲》具有革命性和时代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方面到社会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事物的活动和变化,并把现实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方式作为认识对象,去理解人们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通过人的实践去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改造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价值实践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且彼此共存,相互转化和发展。因此,在《提纲》中,马克思不仅将人的社会实践引入了认识论,而且站在新的立场和新的高度获得新哲学的形态。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做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从这一段话语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物质实践这一感性现实及其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联系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总之,在《提纲》中,马克思哲学观的出发点是各种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既承认原生自然的先在性,又承认不脱离原生自然的社会自然属于人的特殊性,即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地位。

第二,《提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今天我们研读《提纲》,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实践创新就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实践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又要总结经验教训,再改革探索中取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和用于指导实践,纠正各种错误的倾向,不断提高实践的可行性和效益性。

《提纲》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变革现实的观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在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不管我们面临的情况有多复杂,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能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立足于群众的科学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alking about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of Marx

CHANG Qing-qing

(Marxism college,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 The Marx "practice" standpoint of the establishment constitute Theses on Feuerbach of core problem. Marx to hinted the revolution to practice for the first time at know the world and reformation the decision function that world grow.Its body now r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ges, to the Chinese socialism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contain important leading meaning.

Key words: Marx; Theses on Feuerbach;practice

4.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四

10369027 周越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

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其次,《提纲》指明了人的本质世纪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因为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最后,《提纲》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是本文的精粹之一,虽然只有简短的十多个字,但是却引人深思,纵览各种哲学书籍,不难发现更多的哲学家致力与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律及其存在性,而马克思提出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即马克思的实践原理。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5.费尔巴哈的提纲 篇五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我读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面对着这一堆抽象的、生涩的、令人费解的词语,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非常机械,思维也好像停止了工作,直到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被这句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

它使我第二次从头看起。在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明中指出了其基本内容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及其作用。看来这篇文章是讲“实践”的真正涵义和作用的,也许就是所谓的“改变世界”。

我想马克思在写出这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其目的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我觉得这句话本身的深层涵义远不止如此。

我们知道,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内部又各自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或体系。如果我们站在哲学之上,把哲学仅仅看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样的分歧也许仅仅是分歧而已。但不幸的是,哲学是研究世界本质的,它的这一属性不得不让我们对它另眼相待。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认识了世界,那么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这样迫切地想认识世界并且把这一任务冠以如此沉重的头衔,是因为人们心理有这样的一个需要,即认识世界的需要,这一需要满足了,人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才会有心思干别的事情。

所以,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不得不被放在特殊的位置。只有这样才看上去比较合理。

哲学家们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不管是唯物论者或是唯心论者他们只是在试图用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用偏向唯物论的观点说,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不是地心说风靡一时或是日心说占据主导地位,地球和太阳始终没有改变它们的位置。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是次要的,它仅仅是解释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人类的生存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揭示这个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解释,只是人类实施改造的精神支持罢了。

6.《费尔巴哈提纲》人的本质 篇六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7.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实践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提纲》的寥寥千言中, 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 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 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 它是时代的产物, 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 但又反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 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该文正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 思想深刻, 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纵观历史, 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 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 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二、《提纲》的基本内容

《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就内容而讲,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1、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 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开篇就深刻剖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实践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 是“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了实践, 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杀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意义。

2、以实践为基础,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并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意见:一是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二是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 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 表现为, 人化自然 (客体主体化) :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 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自然人化 (主体客体化) :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 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3、以实践为基础, 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

在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的同时,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及最终根源;认识是真实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 旧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 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

4、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 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外在的关联, 实践是手段, 对应的实践观是实体性哲学。实践即便仅仅意味着“改变世界”, 仍然是一种理论, 它是关于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论, 一种对具体革命进行解释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是革命的, 也是理论的。它不仅离不开理论, 需要理论的指导, 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思想的存在。作为理论的实践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

三、《提纲》实践观的意义

《提纲》的重大意义, 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今天我们解读《提纲》, 特别是其表达的实践的观点,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样是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 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指导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又要总结经验教训, 将在改革探索中取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和用于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8.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认识论 感性的人的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17-0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是这样写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

这条内容阐述了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在这个认识论的问题当中,我们尚且不去讨论内容的真理与否,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作为主体的一方——感性的人的地位的肯定,“只是从……,而不是……”的语法表明了马克思在此的思想中心是——主体人。但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三者可以说是并列形式的短语,前两个表示的是一种动的状态,而第三个则指明了这个状态的载体。于是我们与其说马克思思想的中心是人,不如说马克思看重的是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因此,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其感性的活动,由于他的实践,才可以称之为主体。马克思在这里高扬的重心不是主体人类,而是主体人类所具有的感性活动。

我们诧异马克思在这里没有将重心归结为一个可以直观的物,而是归结为一种活动。从这里,我们看得出,马克思作为人类思想家的睿智和天才洞见。同时,从其前一句话“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看出马克思对于直观解释的否定。

马克思对认识主体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肯定,也就表明了对非感性的人的活动、非实践的否定。非感性的活动,在马克思表示的意思即是“直观”。我们或许会质疑“直观”一词本身包含有感性的成分。在这里,马克思的“直观”表示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类思维活动的直观。这样的“直观”,与非人类的生物视野中,别无二致。也就是说,人类若采取直观的理解形式,那么人类就自甘堕落为非人类。“客体”的用语在这里是与其后“主体的方面”相对。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表示了我们认识事物的中心不是通过感性活动的人类,而是直接从所认识的对象、客体去理解。从对象本身去解释对象。这样的方法,亦是说明了客体的形式即是直观的形式。因此,连接“客体的”与“直观的”两个词汇之间是表示选择性的逻辑词汇“或者”,而非全部意义的词汇“且”。

在这里,我们要质问,从对象本身去解释对象,难道这样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更具有真实性么?马克思对此的解释只用了“直观”一词。但是,这样的说明已经不能够说服我们。对于他者的认识,我们站在主体人类的感性活动的立场,难道更接近于他者本身么?对他者的主体的感性活动认识难道比他者本身对自我的认识更具有真实性么?

在这里,马克思没有再给予我们解释。我们知道的是他对此问题的否定回答。但是,在《提纲》的第二条马克思就立即做出了解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②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即表示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即是说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检验人类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也就是说,对于他者的认识,我们的立脚点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从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而对于他者本身解释的客观真实性,我们依旧采取人的感性的活动去检验。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从实践去理解事物,同时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对于事物理解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便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观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何《提纲》被后人喻为天才型的人类预见。

在讨论了认识事物方法的问题后,我们从第一条还可以读出,马克思对于认识对象的定义:“对对象、现实、感性”。我们关注马克思对于认识方法的理解,却时常忽略马克思对于认识对象的定义。对象、现实和感性,马克思将主体的感性活动的另一方定义为这三者,似乎毫无头绪。但是,从第一短句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对于外在认识事物是站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立场上,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所在。而并非人类对于外在认识事物的全部囊括。这是要明确的。也即是说,马克思对于感性的人的活动、对于实践的对象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是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表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的博学、睿智和对于科学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他推翻了之前自己所高声赞扬的费尔巴哈的见解,直接点透旧唯物主义的软肋,同时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观点。有破有立,有理有据。“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③

注释:

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篇九

摘要

本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就个人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中的直观性和受动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提纲》全文共 11 条,近1500 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从总体上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第二部分为分论,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三部分为结论,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不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实践的观点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第三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指出,“人在客观环境面前是完全被动的”这个观点是

片面的,它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一事实,并且指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首先应当揭露、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然后再用革命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消灭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或是简单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离开一定社会的、孤立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人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属

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因而在社会观上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因为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所以才是真正的全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把理论和实

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提纲》中强调的各种原理,尤其是实践观点,对我们现在及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启示,主要表现为:

1.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创新

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一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目前,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纳米尺度下物质世界奇异性质的发现,量子理论与信息科学的融合,生物科学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揭示,海洋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突破微观、宇观和时空尺度。这些成果都是人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

2.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用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从具体的工作和学习来讲,一方面,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通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依照前人的经验做事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前人的经验,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的经验,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打破原有的经验束缚,以便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和方式。

3.学术研究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无论做什么事情,理论再好,没有实践的检验不能确定是好的理论,同时,没有实践的实现,再好的理论也是空谈。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我们应当很好的把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把纵向课题中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对横向课题中的问题解决,进而证实纵向课题中理论研究成果是否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不仅能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能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因此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有助于课题的研究,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例如,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本体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推荐阅读: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07-23

上一篇:青蓝工程责任书下一篇:学生在国旗下的演讲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