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2024-10-16

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精选10篇)

1.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一

5.蜡烛的变化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采用(加热)(折断)(粉碎)等方法改变蜡烛的形态,通过(点燃)的方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2.小麦经过加工可以得到(面粉);面粉经过加工蒸熟后会变成(馒头),前者,仅仅改变了小麦的(形态),后者不仅仅改变了形态,还生成了(新的物质)。

二、选择题.下列现象能产生新的物质的是(3、6、7、9)

(1)水被烧开(2)冰雪化成水(3)木块燃烧

(4)钢铁熔化(5)小麦磨成面粉(6)豆子生成豆芽

(7)铁生锈(8)轮胎磨顺(9)把二氧化碳注入石灰水中

三、实验题

根据实验情况,回答提出的问题

取一支蜡烛做以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和状态;(2)将蜡烛加热;

(3)点燃蜡烛;(4)把蜡烛砸碎;

蜡烛加热:蜡烛软化。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产生烟,二氧化碳,水蒸气。

蜡烛砸碎:蜡烛变成扁状。

在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的是(2)(4); 产生新物质的是(3)。

2.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二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3.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三

【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1、初步认识框架。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1)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2)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3)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8、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9、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1、如果把许多个这样三角形或四边形框架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什么?出示正方体框架,这是什么?它是由一些什么框架组成的?

2、你准备怎样制作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把做好的两个框架利用起来,先把三角形框架拆去一个角,加上一根杆子,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再把加固的斜杆去掉,也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然后用四根小棒把两个四边形框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学生制作的过程。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4)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承受12本书的重量。

(5)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4.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生字预习习题 篇四

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都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从 、、、等表现环境恶劣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李时珍 的精神。(3分)

2.“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是 说的,他的话中有两处对比,一是把 和 对比,强调 苦多了;二是把 和个人吃苦对比,强调吃苦值得,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出他 的高贵品质。(6分)

3.它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这几句话主要写李时珍 这个过程是危险的,他这么做为的是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 。(3分)

㈡正在这时,十几个(蓬头垢面 满面灰尘)的人从岛上向大海(飞奔 狂奔)过来。这不是那些船员吗 他们还活着 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 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 我们来到岛上以后,很快就把你们留下的食物吃完了。后来肚子饿的时候,我们只好采些野果子吃。这样,我们才一天天活下来。”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划横线。(2分)

2.给空格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2分)

3.“哥伦布又惊又喜”,让他“惊”的是 让他“喜”是 。(2分)

5.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五

1.诵读李白写的诗《赠汪伦》。

2.诵读写友情的诗。

二、学诗。

过渡:昨天刚学了李白写的《赠汪伦》,今天再学一首李白写给盂浩然的诗。

(一)了解盂浩然。

孟浩然:湖北省襄阳县人,壮年时曾漫游江浙一带,后又赴长安谋

求官职,失意后,还归故园,过隐居生活。他的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大多描写个人情怀和田园风光。他是唐代诗人,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当时事有盛名。有《孟浩然集》。与李白是好友。

(二)自由读诗歌

1.掌握生字词

孟(mèng) 帆(fān) 惟(wéi)

2.画节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根据字典理解诗意。

(1)自由议论。

(2)自由汇报。

(3)解决疑难问题。

(4)请理解的学生上六当老师。在( )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①之广陵: (去广陵) ②故人: (老朋友)

③西辞: (向西边离开)

④烟花: (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⑤下扬州:(去扬州) ⑥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⑦天际流:(在天边流)

(5)串讲诗意

(6)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李 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4.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名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①依依不舍 ②恋恋不舍 ③难分难舍 ④情深意长 ⑤依依惜别

(2)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会默念什么?

(4)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例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平时可预先积累或上课前先背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 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语言例:①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②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③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④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5) 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朗读诗歌。

(1)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2)学生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6.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再学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只读不讲)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来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小结。

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五、作业。

1. 朗读、背诵诗歌

2. 给诗歌画上朗读节奏。

3. 抄出点明时间的诗句。

4.抄出点明别离地点的诗句。

6.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篇六

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点:结合诗句人生哲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背诵点:全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认读。

2、朗读这两首古诗

3、听写本课的词语。

4、指导书写(1)观察这几个字想一想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疑”。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题西林壁》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6、(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7、练习默写全诗

(二)学习古诗《游山西村》

1、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2、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3、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三、名句应用练习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四、限时作业

五板书: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7.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预习资料 篇七

2、“卢沟桥事变”发生于 年 月 日,又称“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 这句话揭露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4、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郊,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官兵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打败了有着险恶用心、卑鄙行径的日本军队。

5、《卢沟桥烽火》本文通过叙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6、课文6-8小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8.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八

----乐于与人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交往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自觉性。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能力。3.知识目标:

懂得交往的重要性;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其危害。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其危害。2.教学难点: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教学实施:

导入:课前欣赏音乐《朋友》以营造气氛。新授: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一目中的三幅图,以小组为单位,先看漫画、编故事,然后分组即兴表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幅图画,准备时间3分钟)学生活动: 第一组:

归纳:当一个人处在孤独的环境中,多么希望有朋友啊!朋友可以为你分担忧愁,抵御痛苦,消除孤独,排解寂寞.第二组:

归纳:面对危险、困境,当孤身一人时,就会感到痛苦、绝望,而当我们大家在一起时,则不会感受到害怕。因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勉励,汇集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量,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第三组:

归纳:当我们遇到烦恼和忧愁时,当我们面临困难和危险时,当我们受到委屈和被人误会时,即使是他人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句勉励的话语,都可能成为你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成为你向上的力量和源泉,就像和煦的阳光驱散我们心灵的乌云,消除我们的孤独感,使我们感到美好、愉悦、健康,这就是交往力量的伟大之所在。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小测试:(可课前测试,也可课上测试)

你的心扉是尚开的还是闭锁的?请对下列题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你有许多心事只有你自己知道,对吗?

2、你现在特别希望有自己的房间吗?

3、你有苦恼宁愿与要好的同学说而不愿与父母说吗?

4、你有了关于活动的一些设想后,你会去告诉老师吗?

5、你是否有一本只写给自己看的日记?

6、父母对你在学校的情况详细询问,常常使你感到不耐烦吗?

7、你现在比过去更喜欢独处吗?

8、如果父母翻看你放东西的抽屉,你会感到不满吗?

9、对身体发育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你是否告诉你的家人?

10、你与好朋友之间常说一些不能让其它人知道的悄悄话?

11、当父母或老师问你事情的时候,你是否将知道的和盘托出?

12、你觉得知心朋友难找吗?

13、遇到弄不懂的事,你常常自己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而不去问别人吗?

14、你是否觉得自己实际上很内向?

15、你常常感到孤独吗?

16、你实际上有不少想法、疑惑和烦恼,但从末向任何人说过吗?

17、你是否表面喜喜哈哈,而内心还是有许多烦恼?

18、你常常默默猜测别人的想法吗?

19、你常常揣测别人的想法吗?

20、对别人向你提出的问题,你总要先弄清楚他问的意图,然后才决定是否说给他听?

21、你与父母之间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了吗?

22、你在休息时常去同学家走走吗?

23、是否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完全了解你?

24、你是否认为,与其与人交谈,不如一个人静静思考问题?

25、你是否讨厌父母对你在家外的活动追根问底?

26、你是否遇到过因别人不了解你的想法而误解你的事?

27、当你与同学聊天时,如果别人没有提起他的想法,你会问他吗?

28、你有不少秘密吗?

记分规则:4、9、11、18、22、27题 是——0分 否——1分 其余各题 是——1分;否——0分 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0——9分你基本没有闭锁心理。说明你很少有非常烦恼的事,你的烦恼因为被许多人分担而大大减少而迅速消除。

10——20分有一定的闭锁心理。如能再减轻一些,会使你轻松许多。21——28分有严重的闭锁心理。最好能宣布泄出来,消除沉重的心理负担。教师简单介绍:青春期心理闭锁是指:青少年到了一定年龄,常会封闭自己,不愿与老师、同学、父母一起活动,不愿意与他人谈心理话,对别人的教育也很不耐烦,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己的东西不准别人动,开朗的性格变得孤僻。心理比索的特点是避免接触,一是避免接触外界事物;二是避免接触他人。学生活动:帮助心理闭锁的同学出点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给上小学的好朋友打电话倾吐苦闷。

2、看些感兴趣的书,听听喜欢的歌

3、与成年人交流,寻求帮助。

4、写日记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

5、看些有关青春期方面的书

6、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展现给他人

7、尽量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距。

8、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9、积极参加集体的文娱、体育活动。

11、置身于集体生活中,而不图于个人小圈子

三、交往的作用:

结合教材,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结论:

1、交往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2、交往有利于建立友谊;

3、交往有利于培养热情开朗性格;

4、交往有利于个人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四、乐于与人交往 结合教材“李馨的故事”

小结:从古至今,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交往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生活的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使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如果交往被剥夺,会使我们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淡漠、敌意,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及整个身心的发展。因此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掌握交往本领,提高交往能力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教学反思:

优点: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让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做课堂的主体;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科内容进行分解,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任务,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9.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九

教学目标:

1.明确中学生十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2.认识到心理疲劳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选择适应或选择升华。3.初步学会“心理按摩”。

教学难点:“心理按摩”的方法。

教学重点:当今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式。教学形式: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调查收集相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

同学们: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也成为中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觉到的累,就是精神不振,心力疲惫。这种由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引发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都会降低,而且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

引发中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之一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两点一线,课程繁多,起早贪黑,仅仅是躯体上的累。问题的关键是精神上的累——升学的巨大压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老师的严厉要求、家长的过高期望等,这些无形的精神负担始终无法摆脱,便会产生种种自卑感、挫折感、无助感。

引发中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之二是由其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的心态失衡。

二、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

1、心理也会“决堤”。

2、直面心理障碍。

独立学习:仔细阅读教材,把握主要知识,列出知识提纲。

三、合作学习

同桌对学:思考、讨论解决如下问题:

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十个方面?

2、怎样调节学习心理障碍?

3、初中生该怎样进行“心理按摩”?

4、如何防范心理障碍?

四、汇报交流

采用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独学和对学的收获。全面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答案提示:

“心理按摩”的方法:

1、首先学会自我宣泄。发泄方式很多,比如在空旷处大吼——“大吼解千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比如奋笔疾书——把不可名状的不快甚至是心中的恶气用激烈的言辞抒发出来,再痛痛快快地撕掉或烧毁;再比如与知己好友倾心交谈。

2、其次学会稳定情绪。心理学认为,一项活动是否令人厌倦,与活动量有关,也与人们对活动的态度有关。我们虽然减少不了学习的任务,但可以改变学习的态度,如乐学、在各种活动中学、合理安排张弛结合等。为了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还必须要把自己从功利的重负下解脱出来。比如我们不必过分关注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评价、班级的排名,相信自己只要尽了力,就能坦然面对各种结果。我们也没必要总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还可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少“横比”多“纵比”,以此消除紧张、焦虑、自卑情绪,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3、再次学会调整目标。当个人前进目标与现实状况有差距时,我们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适时调整目标。

五、拓展延伸

1、查阅资料,了解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10.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 篇十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汉语六年级上册)

单位:温宿县恰格拉克乡中心小学

姓名: 阿布来提·卡米力 手机号: *** 1 课题: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新疆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部分学生的发音不准,有些学生说错话,怕别人笑话。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模仿可文艺的对话进行自由表达,掌握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本科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方式,掌握本课重点绳子和词语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科重点句型的用法,并能模仿其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2、通过关键词,句来理清文章的线索。

3、鼓励学生预读与本课话题相近或相同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人类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从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本课两个句型的用法。

2、理解课文一和课文二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一中不同人物表达“可能或不可能”态度的方式。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再动手查找、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2、教师播放录音、课件、视频等教具,让学生有多听多练的机会。播放关于污染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滴理解课文内容,濮阳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时:共5课时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宇、宙、灾、唯”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渺”。2.掌握重点词语“没用、养育、报答、披、给予”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词语“成千上万、感恩、唯

一、遥望”。

3.学习句型。(1)把我压得都喘不过气来了。.(2)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字的写法、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播放录音,查字典,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全班汇报,教师指导讲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准备一个地球仪)同学们,这是什么?我们的地球母亲养育了多少孩子?米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吗?

(三)检查预习。

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宇、宙、灾、唯、遥、予、亿、供、砍、胁”10个生字。全班集体检查并在听写本上纠正错误。

(四)讲授新课。1.听录音。

播放课文一和课文二录音,让学生对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同时对生字、词语有初步认识。学生边听录音边把不认识的字词勾出来。

2.学习生字。(出示课件)

(1)宇:意思是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世界。例:宇宙、眉宇等。师:同学们“宇”怎么记住呢?说说自己的方法。生1:宝盖头下面于。

生2:我的方法是比较学习法。宇:宇,变一变,宝、余。(2)宙:意思是古往今来的时间。例:宇宙等。师:同学们“宙”怎么记住呢?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老师我的方法是记住“宇”子一样。分偏旁和字或者比较学习都可以。比较学习的话:宙,变一变,庙、苗、抽。

师:说得好。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生字。

(3)灾:意思是灾害、人遇到的不幸。例:灾难、水灾、灾区等。师:同学们“灾”怎么记住呢?说说自己的方法。(这时学生抢答。)

生1:比较学习:灾,变一变,灭。

(4)唯:意思是只、仅仅。例:唯

一、唯有等。

生1:老师我来说说自己的方法:比较:唯变一变,推、维、淮 3.认读生字。

渺:意思是微小。例:渺小、渺茫等。4.学习重点词语。

教师出示课件。老师在讲解词语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老师讲解词语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例句,让学生造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没用:意思是没有作用或效果。反义词:有用。例:没用的话、没用的鞋子等。

例句:考试结束了,你后悔没用。

(2)养育:动词,表示抚养和教育。只用于人。例:养育孩子、养育之恩等。

例句:父母养育了两个孩子。/我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辨析:“培养”、“赡养”

“培养”动词。可以用于人,指给予教育、训练,使之成长为有知识、有专长的人。也可用于事物,指给予适宜的条件使之繁殖发展。还可以用于抽象的思想、作风、感情,适用范围很大。例:培养学生、培养感情、培养细菌等。

例句:我很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懂电脑的人才。“赡养”动词。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例。例:赡养老人、赡养父母等。

例句:每个人都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3)报答:动词。指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感谢。近义词:回报。例:报答母校、报答父母、报答老师等。

例句: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的辛勤培养。/你帮了我,我会报答你的。

(4)披:动词。意思是覆盖或搭在肩背上。例:披大衣、披雨衣、披肩、披头散发、披着羊皮的狼等。

例句:天冷了,你披上一件大衣吧。/外面下雨了,我披着雨衣出去了。(5)给予:动词。意思是给、提供。书面语。反义词:索取。例:给予帮助、给予关心等。

例句:谢谢你给予了我这么大的帮助。/老师给予孩子们很多关心。5.认读词语。

(1)成千上万:形容词。表示数量很多。例:成千上万的士兵、成千上万的树木等。例句:森林里有成千上万的树木。

(2)感恩:动词。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例:感恩不尽、感恩社会等。

例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

(3)唯一:形容词。表示只有一个独一无二。也可写作“惟”。例:唯一的目标、唯一的办法等。

例句: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唯一的出路。

(4)遥望:动词。表示从远处看。例:遥望大地、遥望星球等。例句:从飞机上遥望大地,地上汽车都变成了小蚂蚁。6.学习句型。(1)把我压得都喘不过气来了。.“把„„”是把字句,“把”是介词。这一句型的结构是:主语+“把”+宾语+动词+补语。本句完整的表述是:垃圾把我压得都喘不过气来了。主语是“垃圾”,宾语是“我”动词是“压”,补语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表示“压”的结果。这个句型强调的是事物的状态因动作而发生变化。

例句:我把衣服洗得很干净。/太阳把我的皮肤晒得黑黑的。(2)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说什么,表示说任何话,“什么”是任指代词,...表示任何事物。可以说“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穿什么”等。

例句:他已经生气了,你再说什么都没用了。/我饿极了,吃什么都觉得香。

用替换的方法进行句型训练。可以做教材中的练习,老师也可以自己编替换的练习。

(五)教学方法提示。

每个环节都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六)复习与巩固。1.回答问题。

(1)昨天的电影好看吗?(引导学生用“把„„”回答。)

(2)艾山同意了吗?(引导学生用“„„说什么都„„”回答。)2.做教材中相关练习。

(七)小结本节课内容。

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作总结。板书设计: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1)没用:考试结束了,你后悔没用。(2)养育:父母养育了两个孩子。(3)报答:你帮了我,我会报答你的。(4)披:天冷了,你披上一件大衣吧

(5)给予:谢谢你给予了我这么大的帮助。句型: 我把衣服洗得很干净。

我饿极了,吃什么都觉得香。

(八)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1)复习课文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2)背会句型,要求能模仿句型造两个句子。

2.书面作业:(1)课堂作业:本节课学习的每个生字抄写五遍;每个词语抄写五遍。(2)完成句型练习。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字典,掌握生字“遥、予、亿”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伐”。2.运用字典,掌握重点词语“能够、渺小、提供、任意”的读法、写法和用法。认读词语“资源、砍伐、无数”。

3.学习课文一,在课堂上模仿录音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可能不可能”这一功能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用法。2.对课文一主要内容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语或者组词、造句。

(二)导入。

同学们,大家对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感兴趣吗?谁能说一说宇宙中哪些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三)讲授新课。1.学习生字。出示课件

(1)遥:意思是距离远。例:遥远、遥望等。师:同学们“遥”怎么记住呢?说说自己的方法。生1:比较学习:遥,变一变,摇、谣。

(2)予:意思是给。例:授予、给予等。生1我来说。比较学习:予,变一变,矛、茅

(3)亿:表示数量:一万万。例:亿万富翁、十三亿人口。(学生抢答)比较学习。忆、艺

2.认读生字。

伐:意思是砍(书)。例:伐木等。(学生抢答):比较学习。代、阀 3.学习重点词语。

老师在讲解词语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课文中的名词,可用图片或直译法帮助学生记忆。老师讲解词语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例句,让学生造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能够: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者达到某种程度。例:能够独立、能够创造等。

例句:我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2)渺小:形容词。表示微小。反义词:巨大。例:渺小的力量等。例句: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3)提供:动词。表示供给。例:提供帮助、提供粮食、提供信息等。例句:学校提供住宿。

(4)任意:副词。表示没有约束,不加限制,想怎样就怎样。近义词随意。例:任意批评、任意行动等。例句: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任意打骂孩子。4.认读词语。

(1)资源:名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如水、树木、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黄金铁等矿产。例:石油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

例句:新疆的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是有限的。(2)砍伐:动词。表示砍(树)。例:砍伐树木、大量砍伐等。例句: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森林资源。

(3)无数:形容词。表示数不清,很多。例:无数星星、无数个问题等。例句:天上有无数颗星星。5.学习课文一。

1.朗读课文一。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一,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2.结合“可能不可能”功能训练回答下面的问题。①灵通发现地球妈妈怎么了?

②小灵通和艾山江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的地球? ③为什么地球妈妈的声音很微弱? ④地球上的人们做了些什么? ⑤地球妈妈为什么很伤心?

⑥小灵通和艾山江要告诉人们什么?

(四)复习与巩固。1.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肯问内容提出相关问题。2.做教材中的课文一相关练习。

(五)小结本节课内容。

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作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亿

1)能够:我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2)渺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3)提供:学校提供住宿。

(4)任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任意打骂孩子。

(六)布置作业: 1.囗头作业:(1)小组分角色背诵课文一。(2)查字典学习课文二中的生字和词语,朗读课文二。

2.书面作业:(1)把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每个抄写五遍。(2)按规范格式抄写课文一。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字典,掌握生字“供、砍、胁”的读法、写法和用法用法。

2.运用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造成、威胁、设想、遥远”的读法、写法和用法。认读词语“感叹”。

3.学习课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字的写法、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对课文二主要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学过的词语或背诵课文一的内容。

(二)导入。

(教师展示宇宙中拍摄的地球图片、环境污染的视频)同学们,大家从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生1:到处都是垃圾。生2:地球被破坏了。

师:对,我们美丽的地球已经受到人类的污染。

(三)讲授新课 1学习生字。(出示课件。)

(1)供:意思是供应、供给。例:提供、供给。

(学生抢答):比较学习。拱、洪

(2)砍:意思是用刀斧等猛力切入物体或将物体断开。例:砍柴、砍伐等。(学生抢答):比较学习。吹、炊

师:还有其他记住方法吗?

生:我有一个方法。加法:石加欠,砍砍砍。师:这位同学真棒。

(3)胁:意思是胁迫。例:威胁、胁持等。(这时学生抢答)

生1:比较学习:肋、协。生2:加法:月加办,胁胁胁。2.学习重点词语。

老师在讲解词语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法、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老师讲解词语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例句,让学生造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造成:动词。意思是产生不好的结果。例:造成危害、造成麻烦等。例句:你的粗心大意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威胁:动词。意思是使遭遇危险。例:威胁健康、威胁安全等。例句: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3)设想:动词。意思是想象、假想。例:设想未来、大胆设想等。例句:幸亏你救了我,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4)遥远:形容词。指距离远。例:遥远的夜空、遥远的未来等。例句:我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情。3.认读词语。

感叹:动词。意思是有感而发出叹息。例:感叹生活、感叹世事变迁等。例句:妈妈感叹时间过得很快。4.学习课文二。

(1)朗读课文二。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完成熟练朗读课文的目标。采用各种形式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意思。熟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自己提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宙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②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③人类任意破坏生态环境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危害? ④人类有可能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吗?

⑤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时发出了什么感叹?

(四)复习与巩固。1.回答问题。

(1)你知道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吗?

(2)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保护环境? 2.做教材中的课文二相关练习。

(五)小结本节课内容。

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板书设计: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供

(1)造成:你的粗心大意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2)威胁: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3)设想:幸亏你救了我,不然后果不堪设想。(4)遥远:我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六)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1)背诵课文二。(2)熟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2.书面作业:(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各五遍。(2)抄写课文二。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所学句型。鼓励学生模仿句型进行交际表达,感受学习的快乐。2.巩固课文一和课文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3.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4.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讲述生活中自己的见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巩固课文—和课文二,理清课文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2.锻炼学生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话题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抽查学生背诵课文一和课文二的情况。2.做与本课句型相关的练习。

(二)导入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再读课文二,理清课文二的段落层次。1.先按自然段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2.分析课文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从宇宙中遥望地球,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第二部分(3~4自然段):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任意的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除了地球以外,人类目前还无法去别的星球生存。

3.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讲述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将无处可去。呼吁大家能够停止破坏自然资源,节约资源,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4.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5.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讲述生活中的感想。围绕口语交际,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怎样保护环境。(让学生从小事,从周边的事举个例子。)

(三)小结本节课内容。板书设计: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将无处可去。我说一说身边的事: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四)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分小组进行课文一和课文二的表演竞赛。2.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完成教材中的听力练习。

2.围绕课文―和课文二的话题,拓展课文内容,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3.真实交际训练。

4.进行作文训练,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内容的拓展训练。2.口语交际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录音,全班同学一起做听力训练。

(三)课文拓展。

1.让同学们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2.大家说一说:我们怎样做才能报答地球母亲? 3.请你介绍一下自己保护环境的想法。

4.做游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二的内容,以“我是地球小卫士”为话题进行表演。先让同学们作准备,再抽一至两个组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看哪个组表演得好。最好让同学们自己来评价,老师作总结。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母亲养育了我们,她是美丽的,也是容易破碎的。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让她不再那么美丽,她已经快负担不起了。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水电,节约纸张,还地球一片洁净的蓝天。板书板书:

第五课 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怎样做才能报答地球母亲? 我的保护环境的想法 作文:我是地球小卫士

(五)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预习下一课的生字和词语。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1年7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环境保护篇)课文一是对话,课文二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字词,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本课词语和重点句型的能力。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落实不够到位。现就这堂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1、课件制作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渺小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丽、渺小,使学生对地球妈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比较到位了。

2、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资料: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遗憾:

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理解力不够深刻:

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话不够深刻,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点儿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

2、文章中语言的严谨、用词的准确体会不够到位:

上一篇:仿照火烧云课文下一篇:关于得失的智慧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