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2024-06-28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共8篇)

1.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一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涪陵七中 陈鸿延

一、课题分析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①金属与氧气反应;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已做过镁带、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这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 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 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1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1)知道Fe、Al、Cu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关注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2.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教学难点】 金属的活动性。【教具准备】

试管(若干)、铁片、铝片、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小木条、砂纸、试管(若干)等。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黄铜和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讨论分析是否能用上节课知识来解决 这一问题。

/ 3

【交流回答】

1.可利用密度不同测量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2.可利用硬度不同,把它们相互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导入新课】

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合理的鉴别方法,但是都是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那么我们能否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鉴 别呢?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吧!【复习回忆】 金属与氧气反应 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 2.3.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 高温下也不能反应:金、银

【提出问题】

为什么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存在能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不同的差异呢? 【交流回答】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有关(即金属活动性)。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 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也越剧烈。【提出问题】

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异呢? 【活动与探究】

请各位同学分组完成课本P10~P11实验,并记录好各实验现象,通过各组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 【交流回答】

1.并不是所有金属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如:Cu不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率快慢不同,其快慢顺序为:Mg>Zn> Fe。【归纳总结】

金属与酸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弱,与酸反应越慢,甚至不反 应,故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分析小结】

镁、锌、铁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

【归纳总结】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教师可在此进行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课堂小结】

/ 3

通过本课题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

(2)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3)高温下也不反应:金、银 2.金属与酸反应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五、教学反思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 要是通过练习题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

2.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二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手,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身心发展为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制订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从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实验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提出教学内容,制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结合,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充实教学内容,坚持“STS”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就本节课内容明确要求:能说明、会表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并会判断置换反应,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

2. 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通过课题1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概念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回顾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重点介绍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3. 学生分析

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的基础,了解常见酸的概念,已掌握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认知水平分析:本课题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课题,学生处于对化学知识的初步探索阶段,虽已有上册知识打下的基础,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系统化,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偏重于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充分回忆和掌握铁、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联系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掌握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及其反应原理;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唯物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课

[教师]展示漫画故事:《真金与黄铜》。

[学生]听漫画故事,产生疑问:为什么黄铜害怕遇见盐酸?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复习

[教师]投影A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且进行指导纠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与反应难易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出镁、铁、铜的活动强弱:镁比铁强,镁比铜强。并完成表格(参见表1),回忆、记录、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方法,并引出新课程的学习内容。

3. 活动与探究

[教师]投影B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参见表2)。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但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同时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根据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让学生试猜想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

[教师]投影C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与B组实验相同的表格。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表格。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主探究,在操作与思考的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与学生]欣赏课本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金属可分成能与酸发生反应和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两类。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结论。

[学生]概括出第二种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提升。

[教师]投影镁、锌、铁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教师]提问: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得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即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教师]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师]提问:置换反应的通式如何书写?

[学生]思考,回答:A+BC=B+AC。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演示播放铝与硝酸铜、铜与硝酸银、铝与硫酸亚铁反应的实验视频。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观察有哪些现象产生?要求学生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书写方程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第三种方法:根据金属是否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教师]操作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为什么置换反应中铝可以置换铁与铜,但与氧气的反应却不是燃烧,只是熔化,且又不滴落呢?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为引出“悬而未滴”现象做铺垫。

[教师]铝性质活泼,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致密氧化膜,能够保护内部金属。若想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则需要将铝箔打磨后再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既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排在前面做说明,又强调铝的特殊之处,加强学生记忆。

4. 总结归纳

[教师]讲述科学发展史,从而引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计意图:易于学生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5. 课堂练习

[教师]家用铁锅生锈时,我们是否可以利用醋酸来除锈呢?我们应该怎样防止铁锅生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意义;强化学生识记,便于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铝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内容放在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之后,有利于学生比较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便于学生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实验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运用类比归纳置换反应的特点,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答实际生活问题。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摘要: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联系,而且与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它们的性质,才能使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

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篇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在授课时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以此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的设置看,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又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研究获取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金属的性质,在知识目标实现方面没有障碍;在学习钠、铝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当地点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烟花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节内容。

学习新课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师生评价并出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这些反应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略。

【深入探究】金属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请同学们完成教材46页思考交流3。

【释疑】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也就是结构决定性质,Mg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下面重点学习Na、Al两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观察回答】闻、看后答出是煤油。

【设疑】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钠有什么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1】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同学观察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追问】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

【实验探究2】演示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说明: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中进行比较规范,但不易观察,改在石棉网上进行。操作时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钠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小结】 以上两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Na,氧化剂都是O2 。Na与O2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回忆镁带燃烧有什么现象?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科学探究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视野拓展】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铝的氧化膜。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都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属所氧化。

【过渡】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

【板书】2.金属与水的反应

【师生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在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分组实验探究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完善了自身科学素养,达到授生以“渔”的目的。

4.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材料是常见的重要的化学物质,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学习,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使化学的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同时更贴近生活,使化学学习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和课程标准及单元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合金的制作方法,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验证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的突出: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和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

4、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的突破: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学习。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2、学习方法: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

3、仪器和药品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镊子,电池,导线,电键,灯泡,火柴,砂纸,金属铜丝,铁丝,铝片,黄铜片,硬铝,铜片,焊锡,铅丝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引入:

【引课】:大家还记得今年的九月三日是什么日子吗?在那一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利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胜利的阅兵视频展示现代化武器装备,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新型武器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信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引出今天我们要研究主题──金属。

【板书】: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使用工具的材料是逐渐发展的,讲述金属的发展过程接着利用多媒体介绍“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而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和战国时期就会炼钢。100年前开始使用铝,到现代广泛使用的铁制品。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著名的青铜器和铁器?

【学生】:马踏飞燕、司母戊鼎、越王勾践的宝剑、河北沧州的铁狮子。

【教师】: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随处可见,如我们的校门,篮球架等,下面就请你拿出你准备的金属制品或金属制品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并大胆的说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学生】:钥匙,指甲刀,票据夹,铁尺,铁锅或水壶的图片,电线等

猜想利用金属的硬度大,能弯曲,有光泽,能导电导热等性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二)实验探究

【教师】:那我们大家想不想亲自去验证一下金属的这些性质呢?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你面前的锦囊一,看看谁有妙计能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的性质。

【学生】:利用锦囊中提供的金属分组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有光泽,能弯曲。

设计实验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剪刀剪一下;④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⑤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实验成果,简述探究实验的方法,并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师生一起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并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有光泽,能弯曲,并指出在通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特性。如大多数金属银白色而铜是紫红色,金呈黄色。大多数金属固体而汞是常温液体。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1克黄金拉成丝最长有多长?4000米长。利用图片介绍金属的延展性。

【教师】:演示实验,将铜网罩在蜡烛火焰上。请同学们说明原因

【学生】:金属铜有良好的导热性,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的蜡烛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

【设计意图】:将中考题以实验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金属的导热性,并引导学生对导热性提出问题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通性和特性

【学生】:金属都具有导热性,那不同的金属它们的导热性是否相同呢?

【学生】:不同金属导热性不同

【教师】:如何能用实验方法验证呢?

【学生】:用相同粗细,长短一致的铜丝和铁丝,在相同距离处用蜡烛固定木条,在同一点加热,看哪个小木条先落下。

【教师】:利用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来验证铜和铁的导热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然后进行验证,这样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研究分享赛一赛

【教师】:介绍一则小故事,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怎么回事?

【解释原因】锡在温度低于-18℃时,体积就会骤然膨胀,原子间空隙加大。如果温度下降到-33℃,这种变化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这种现象人们称为“锡疫”,使整块的锡很快变成粉末。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故事。学生纳闷儿、思考,猜测,了解一些金属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的使用金属。

【教师】:金属使用时要注意金属的性质,那么性质是否是唯一标准的问题。

【学生】:根据表8-1中的数据,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小

组讨论分析课本第四页讨论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板书】:2、决定物质用途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课堂的存在感,和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

(五)自主学习

再探究

【教师】:展示钱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钱币,设疑,制作钱币的金属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硬度大,熔点低,不易被腐蚀等。

【教师】:钱币是不是某种纯金属制成的呢?

【学生】:不是,因为纯金属软,能弯曲。

【设计意图】:由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学习化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引出合金

【板书】:二、合金

【教师】:我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制品大多数是合金制品,展示合金制品的图片,介绍合金的定义。请同学分析合金定义中的关键字词。

【学生】:加热熔合,金属或非金属,金属特征。

归纳总结出合金是混合物,可以至少有一种金属,并且具有金属性质。

【教师】:介绍鞍山钢铁城市,我们使用的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性能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的不同。

【教师】:好像做菜放调味品一样,在金属中加了其他成分有没有让它更有“味道”呢?提出问题,合金的形成在性能上比纯金属有没有优良性呢?拿出你们面前的锦囊二,探究一下如何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和熔点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铅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铅的熔化温度。

【学生】: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熔点低的特性。

【教师】:给出一些常见合金的组成和性能,展示生活在合金制品,让学生进行对号入座。如手术刀,自行车车架,门锁的锁芯,门窗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

【教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金属的使用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么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是什么呢?播放视频介绍钛及钛合金的性能和应用。用图片了解形状记忆合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六)练习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市场出售的黄金饰品有些是假黄金,是由铜锌合金制成,我们如何能够区别真伪?让学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方法,并及时给予鼓励。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下次课教学做下铺垫。

(七)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共同的合作与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金属有什么全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吗?在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怎么办?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八)布置作业

习题2、3、4题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特性:

二、决定用途的因素

5.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五

备课人: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二)知识 教

目的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 通过对硅酸盐材料及硅的用途学习,使学生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硅、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习,掌握研究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通过硅与碳的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

1、了解硅酸盐、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酸盐、硅等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授课班级

二、硅酸盐

1、定义: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所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2、硅酸钠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或泡花碱,是一种泡花碱

(2)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能燃烧,不易被腐蚀,热稳定性强

3、表示方法:

原则:金属氧化物(较活泼------较不活泼)找组成元素

○2 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方法:○3 原子个数比不变

○4 检查有无遗漏

三、硅单质

1、存在形态: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

2、晶体结构:正四面体形

3、物理性质:灰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高、硬度大、质脆、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好的半导体材料。

4、化学性质(1)常温下的反应:

Si+2F2==SiFSi+4HF==SiF4↑+2H2 ↑ Si+2NaOH +H2O == Na2SiO3+2H2↑(2)高温下的反应:

Si+O2 高温 SiO

2Si+2Cl2 高温 SiCl4

5、硅的制备(1)工业上制粗硅

SiO2 + 2C(2)由粗硅制纯硅

Si+2Cl2 高温 高温

Si+2CO ↑

石英砂

焦炭

电炉中

粗硅

SiClSiCl4+2H2 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高温 Si+4HCl

教学步骤、内容

[思考]SiO2与CO2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有哪些相似性和不同 之处 [投影回顾] 物理性质 CO2

无色无味气体,熔沸点都很低,微溶于水,存在于空气中

SiO2

灰黑色固体,熔沸点都高,不溶于水,存在于岩中,俗名硅石、石英、水晶纤维、玻璃、硅藻土中都量含有

化学性质 和碱 CO2+2NaOH==Na2CO3+H2O

和酸 和水--------CO2+H2O===H2CO3 和碱性氧化物 CO2+CaO==CaCO3

SiO2 CaSiO3

SiO2+2NaOH==Na2SiO3+

2O

+CO高温

SiO2+4HF==SiF4↑+2H2O--------[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到,用可溶性硅酸盐Na2SiO3来制备H2SiO3。事实上,在自然界中,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大多数硅酸盐是不溶于水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总质量的5%。

[板书]

二、硅酸盐

1、定义: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所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讲]硅酸盐结构复杂,一般不溶于水,性质很稳定。最简单的硅酸盐是硅酸钠,下面我们主要研究一下硅酸钠的性质

[板书]

2、硅酸钠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或泡花碱,是一种泡花碱

[投影实验]P77 实验4-

2、现象 结论 放入蒸馏水 当水分蒸发后燃烧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

用水玻璃浸泡过的木材或织物可防火

[板书](2)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能燃烧,不易被腐蚀,热稳定性强

[讲]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复杂,为了方便记忆和计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

[板书]

3、表示方法:

原则:金属氧化物(较活泼------较不活泼)找组成元素

○2 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方法:○3 原子个数比不变

○4 检查有无遗漏

○[投影]例、请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下列硅酸盐的组成: 硅酸钠(Na2SiO3)

————————————

镁橄榄石(Mg2SiO4)———————————— 高岭土 {Al2(Si2O5)(OH)4} ———————————— [讲]硅酸盐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为我们的生活、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受传统陶瓷某些特殊性能的启发,科技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又研制出了许多种组成不同、性能更特殊的新型陶瓷。请大家阅读教材P77上的科学视野。

[投影]传统硅酸盐材料:(1)陶瓷:日用器皿、建筑饰材、卫生洁具(2)玻璃:

(3)水泥:以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 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物质:(1)碳化硅(金刚砂)

硅钢:导磁性良好,用作变压器铁芯(3)硅橡胶

(4)分子筛:具有均匀微孔结构的铝硅酸盐(5)生物陶瓷:人造骨

[过]虽然硅的化合物很多,随处可见,而且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学会加工和使用陶瓷,但是硅的单质却到很晚------18世纪上半叶才制备出来。

硅别看起来灰溜溜的,它自己及化合物的作用却大得很,大到高科技领域,小到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Si及其化合物的踪影,当今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们对Si的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本节我们就来学习Si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

[板书]

三、硅单质

1、存在形态: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

[投影]展示晶体Si和晶体Si的结构模型

[板书]

2、晶体结构:正四面体形

[讲]晶体Si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正四面体型,因此物理性质与金刚石类似。

[板书]

3、物理性质:灰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高、硬度大、质脆、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好的半导体材料。

[讲]因为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仅次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因此硅有些性质与金属相似。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除F2、HF和NaOH外,Si不跟其他物质起反应。

[板书]

4、化学性质(1)常温下的反应:

Si+2F2==SiF4

Si+4HF==SiF4↑+2H2 ↑

Si+2NaOH +H2O == Na2SiO3+2H2↑

[讲]在高温下,Si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板书](2)高温下的反应:

Si+O2 高温 SiOSiCl4 Si+2Cl2 高温 [讲]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还可以制成太阳能电池,可制成有良好导磁性、耐酸性的合金。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的出现,促进了信息技术革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79-80上的内容,了解一下硅的用途。[投影小结] 信息技术的关健材料,——半导体、晶体管、芯片。○2 半导体性能——将太阳能转换为光能的重要材料——光电池

○3 硅合金 ○[板书]

5、硅的制备(1)工业上制粗硅

SiO2 + 2C(2)由粗硅制纯硅

Si+2Cl2 高温 高温

Si+2CO ↑

石英砂

焦炭

电炉中

粗硅

SiCl4 Si+4HCl

SiCl4+2H2 高温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硅酸盐的重要用途及性质,了解了硅酸钠的特性------耐火。知道了Si单质的重要用途。从结构上、从周期表的位置,进一步理解了Si的性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能源危机。而从书上我们了解到Si是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材料。同学们,随着人类对Si及其化合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Si及其化合物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惊喜![自我评价]

1、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硅是非金属元素,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反应

2、下列关于碳和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

A、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单质在加热时都能跟氧气反应

C、氧化物溶于水都生成相应的酸

D、碳和硅两种元素都有同素异型体

6.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六

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 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支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的原理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P41-42 2.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这几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P37-38 3.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P38 4.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P39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工业制氧气

[自学]课本P41-42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介绍]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投影] 分离液态空气法 液态氮气(-196℃)降温

空气液态空气 加压液态氧气(-183℃)

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先蒸发利用沸点不同了,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

蒸发了,再把它贮存起来。1 [讨论]工业制取氧气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实验2—6]待实验2—5,3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分解反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四)当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B.白磷自燃 C.低温加压使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4.加热下列物质,不能得到氧气的是()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二氧化锰

D.碱式碳酸铜

5.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最后剩下的固体是()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四、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

五、课后作业

7.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七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金属资源的使用现状, 对金属类物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单元知识的总结、巩固与拓展。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复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引课】

师:在复习之前, 我们先进行一下课前热身, 检验一下大家对金属有多少了解。

A.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信息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教师课件展示信息, 逐条给出。)

1.它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金属, 也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它属于有色金属, 也属于“轻金属”, 是金属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

2.1824年, 丹麦科学家奥尔斯德曾用化学方法制取这种金属, 1827年德国化学家韦勒也提炼出了这种金属, 其实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对这种金属有了应用。

3.它熔点不高, 硬度也不大。它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它在潮湿的地下埋藏2000多年也少有锈蚀痕迹, 出土后仍然闪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4.它的合金最早被制成了酒杯、花瓶以及饰品, 后来又用它做食品包装, 用它的合金制作的门窗及其他建筑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每给出一条信息, 都有不同的猜测。

师: (课件给出答案:铝) 大家再来根据我下面给出的信息, 猜一猜是什么金属。

1.它是一种新生代金属。1975年, 德国化学家卡布罗茨将其认定为一种新元素, 它的取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巨人泰坦。

2.它具有银白色的外表, 在刚刚发现它时, 它被应用在许多生物制品的材质上, 它质地软, 密度小, 可是机械强度却很大。被称做是“亲生物金属”。

3.它有惊人的耐腐蚀性, 将它放入海洋中几个月甚至几年, 它都会保持很好的光泽度, 不会被腐蚀。目前, 它的合金广泛被应用于制饰品、建筑物以及医疗方面。

4.由于它的广泛用途和开发的前景, 人们将它称做是继铜、铁之后的“第三代金属”。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课件给出答案:钛。)

B.请大家根据老师给提供的关键词, 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1.电镀、硬而脆、青白色、黄铜。

大多数学生猜测是锌, 一些学生猜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锌。

2.祭祀器物、货币、导线、紫红色。

大多数学生都猜测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铜。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回顾金属的性质,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在课前热身中表现很积极, 都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精神。

【基础复习, 整理全单元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第八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课件展示问题)

生: (回忆并逐一回答)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 认识了常见的一些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我们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师:大家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本单元的知识归纳起来分3部分:金属和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师课件给出本单元的3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分成3组, 按照学案和教材, 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组内可以合作交流, 最后将你们组复习结果向大家汇报, 并带领大家复习。

学生主动分组, 按学案进行复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汇报他们的复习成果, 并带领大家一起复习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学生按照学案, 总结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并像教师一样引导大家总结, 其中有提问, 有介绍, 还有讲解。

(第一部分学案内容)

一、金属和合金

金属材料包括______和______。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一些金属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大多数金属是色的, 但铜是______色, 金是______色, 锌是______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______体, 只有______是液体。

2. 填写下列金属之最:

开发利用最早的金属是______;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___;硬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_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

3. 填写下列金属的一些应用:

暖气片上刷的“银粉”是______;暖水瓶内胆镀的金属是______;香烟纸盒、口香糖纸镀的金属是______;常作电极的金属是______。

4.合金:______叫合金;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对比具有的优良性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

锰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不锈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黄铜:成分______。

焊锡:成分______。

师:第一组同学的汇报很全面,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问题:制造“东方之冠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核心筒, 请大家猜想制造“东方之冠”的金属材料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课件展示“东方之冠”图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耐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性、熔点高、耐磨性、硬度大……)

(设计说明:此环节问题简单而又联系实际, 学生猜想容易到位, 而且也让学生愿意主动深入问题中, 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金属化学性质, 请第二组同学带领大家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学案内容)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象是______。

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会生锈:条件是______;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______。

镁、铝、锌化学性质虽然很活泼, 但在空气中不易生锈, 原因是______。

2.金属与酸反应: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 镁和盐酸反应:______; (2) 镁和硫酸反应:______;

(3) 铝和盐酸反应:______; (4) 铝和硫酸反应:______;

(5) 锌和盐酸反应:______; (6) 锌和硫酸反应:______;

(7) 铁和盐酸反应:______; (8) 铁和硫酸反应______。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1)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2)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3)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___Mg__Sn (H) Hg__Ag__ Au

活动性减弱

应用: (1)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师: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刚才第二组同学带大家复习的比较到位, 同学们互相评价的也很准确,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 那我们就利用这部分内容来解决几个问题:

1.铁制的容器不宜用来盛放食醋, 原因是______

2.银制的小勺使用很长时间都会光泽不褪, 原因是____________

3.写出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教师课件演示问题, 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设计说明:此题由金属化学性质直接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师:大家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强啊,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验证Al、Ag、Cu 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你要使用哪些试剂。

学生分组讨论, 给出实验方案。

学生方案1:使用金属铝和金属银, 及硫酸铜溶液, 将铝丝和银丝同时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银丝表面无变化,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2:使用金属铜、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将铜丝分别伸入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在硝酸铝溶液中铜丝无变化, 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3:使用三种金属, 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分别将3种金属丝伸入稀盐酸中, 铝表面有气泡, 铜丝、银丝表面无现象, 再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表面又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设计说明:此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能如此熟练地设计出方案, 同学们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问题, 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课件展示问题)

想一想:目前, 市场上的金饰品鱼目混杂, 有一些饰品是用黄铜冒充的。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鉴别一种金饰品是纯金的, 还是黄铜冒充的。

(学生讨论后, 给出方法。有学生说用牙咬一咬, 软的是纯金, 较硬的是黄铜;有学生说用火烧, 能变黑的是黄铜;有学生说投入稀盐酸中, 能冒气泡的是黄铜;还有学生说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能产生红色物质的是黄铜……)

(设计说明:此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 叙述检验过程也比较到位。看来大家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应用已经很熟练了。那么, 这个单元还有最后一部分内容, 就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请第三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总结复习结果, 生与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三部分学案内容)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铁的冶炼: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磁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赤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菱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还原磁铁矿______;

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______。

2.工业炼钢:

工业炼钢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炼钢生铁, 焦炭。

3. 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 (课件展示金属可被开采年限的图片) , 想一想:如果金属资源匮乏了, 我们的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根据此图, 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设计说明: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金属资源保护的意识,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师:那么, 假如选你作为金属的代言人来参加全世界的资源大会, 请发表你的见解。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并通过这个问题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堂总结】

师:大家的意见很重要, 也很贴近实际。希望大家能如自己所说, 做金属资源的保护者。 (课件演示最后一段话) 今天我们的复习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学会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

同学们, 只要你具备了钨的耐性、金的沉稳、铬的硬朗、钢的坚韧, 那么你的努力必将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合金般的刚毅, 摈弃水银似地逐流。守住心中的信念, 把握好今天, 即使既使阻力重重, 也不轻言放弃, 你的人生必将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通常是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一种课型。进行单元复习时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知识有漏洞、掌握不扎实的现象。本节课使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复习, 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线索。学案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习目标、自主复习、自我总结、检测练习、拓展延伸层层递进, 使学生在复习中有依据、在归纳中有提高、在合作中有交流、在拓展中有应用、在收获中有成长。

立足于学生, 将多样的、生动的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时刻引发学生思考, 是本节课另一突出的特点。在问题设置上我采用猜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由于复习内容较多,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造成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本组学习内容, 忽视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 如果采用小组间互评效果会更好一些。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在自主复习和拓展应用环节没有得到充分施展,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8.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氧、硅、铝、铁)的相对含量

(2)掌握Na、Al的重要性质,认识N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3)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铝箔、酒精灯、火柴、坩埚、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钳、砂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大到飞机、坦克、航母,小到缝衣服的针,说明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章,我们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

【板书】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忆初中所学有关金属的性质,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

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分别为: 氧、硅、铝、铁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2、地球上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化合态

为什么? 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写出下图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金属在反应中的性质(氧化性还是还原性)

(1)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2)镁条燃烧 2Mg + O2 ======= 2MgO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 + 2AgNO3 ==Cu(NO3)2+ 2Ag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上面四幅图基本概括了初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的上述性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还原剂

为什么? 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金属的这些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认识一种活泼金属Na的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展示金属Na,Na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相信大家都听过“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有些金属(如:Au)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也不与O2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Fe)在常温下就能与O2发生反应,金属Na又如何呢?

【实验探究一】——常温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取一小块金属Na,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Na的颜色、光泽、感受Na的硬度,新切开的Na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注意:凡是接触Na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Na后剩余的应放回原瓶)

小结:1、Na的物理性质: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易导电、易导热

2、新切开Na的表面: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很快变暗,生成白色固体

(这说明Na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

3、反应方程式:4Na + O2 === 2Na2O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过渡】Na在常温下就可以和O2发生反应,如果我们改变反应条件,对Na进行加热,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实验探究二】——加热条件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把一小块金属Na放在坩埚里,加热,有什么现象?

现象:Na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2Na + O2 ======== Na2O2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总结】Na与O2反应,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Al与Na都是活泼金属,那么Al与O2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探究三】——铝箔与O2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常温下,Al的表面生成一层Al2O3薄膜,保护了内层金属

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加热条件下,Al的表面会很快生成一层Al2O3薄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反应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

【思考】若要观察Al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

(1)增大Al的接觸面积,将铝箔换成Al粉

(2)增大O2的浓度,在纯氧中反应

【思维拓展】其余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氧化性:Cl2 > S

上一篇: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400字下一篇: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征文大赛策划及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