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

2024-09-25

水利信息(精选8篇)

1.水利信息 篇一

肥城市水利局 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对水利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手段,是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也是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1)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3)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 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的分别管理和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极大的带动了我市水利信息数据的全面化、统一化、共享化。方便了科室与科室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方案决策、信息传输、资料查询,为项目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防汛抗旱方面,我市基本实现对雨水情、旱情及洪涝灾害的采集、传输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上级和本地防指领导提供准确实时的决策支持信息和防洪抢险、救灾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在水库管理方面上,我市尚庄炉中型水库设立了大坝观测、溢洪道水位、水文观测设施,为方便管理,设置了摄像头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的方便了水库的运行、管理与历史数据记录。在河砂管理方面,我市积极建成河砂监控联网系统和税费征管联网系统,6处稽查站点安装进入了泰安市河砂监控联网系统,另有4处稽查站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信息化的运用,解决了我市河砂监督管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查车难,取证难、处理难、调度难、支援难等不规范现象。在农村饮水方面,我市建成了农村公共供水信息管理,对管道出口压力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档次。

三、新时期对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则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还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水利部的大政方针。现在我们正在慢慢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事业的需求,信息化、简约化、快速化、共享化都已经成为现在水利事业所要求的,而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我们应该加大水利信息化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资金主要靠从水利设施方面对上争取,相信未来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主要方面还是向上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投资。根据政策加大宣传,提高人员认识,制定条文规定,落实责任。同时,建议应在修改《山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办法》时明确较大比例(30%--40%)用于水土保持宣传、勘测、规划、监督执法及信息化建设。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亮点

目前我市正在重点投资建设的引汶调水工程就极大的体现了水利信息的作用,根据北部用水状况,结合汶河水的多年资料,统一调度,统一各镇水利特点,选取路线,沿线布置出水口,在实现北部调水的同时解决沿途用水、企业用水。根据工程的多用途性,设置了计算机管理室,调一调度,合理分配,极大的方便了工程的日后管理。

六、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尚不够完善,信息化专管机构普遍存在无编制无专职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人员;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不能科学全面地覆盖各项信息管理工作。二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及运维资金投入不足。水利信息化平台和骨干网络建设无固定专项资金投入,运行维护经费大多未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和省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采集手段较为落后。三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没有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七、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信息化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二是对水利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三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正常的投资渠道,投资少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四是水利信息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少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熟悉水利专业技术人员。

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切入点和主要障碍 突破口与切入点:一是从水利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信息量来方便工程实施、资源调配与管理;二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主要障碍:一是大量基层水利信息向计算机可传输信号的转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既要保证数据的可靠与真实还需要一个安全、开放的网络平台来筛选、管理这些数据;二是科技人员缺乏、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九、水利信息化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水利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规划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力争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 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全市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全面完成全市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市水利信息网络,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主要任务:收集资料,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

重点工作:收集、整理、汇总资料,并使之转换为可传输数字信号。领会文件精神,积极宣传,制定系列可靠的具体措施来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

保障措施:加大人员与设备投入,制定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度与管理制度。

十、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必须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有主要领导亲自抓。同时建成专门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开展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投入是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保证。由于水利行业分布面广、信息量大,相当多的信息源分布在乡镇及村,信息的采集有相当难度,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很 难完成。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投入机制,保证建设需求。三是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长远规划,科学地编制好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的原则,采取“确保重点,逐步到位”的思路,集中力量紧密围绕重点领域,率先实现信息化。同时,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实行信息化专人负责制,以确保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正常运行。四是加强人才培训。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集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因此系统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并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并引进一批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水利信息化和管理的需要。

2011年11月21日

2.水利信息 篇二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技术, 也在水利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出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发展趋势在一些发达地区已很明显, (例如广泛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即“3S”技术) 。因此可以说水利信息化已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水利信息化, 其含义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 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 提高水利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处理的效能和效益。水利信息化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水利部门要向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及时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 为防洪抗旱提供水资源保障服务。另一方面, 水利建设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 因此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水利信息存在问题

甘肃省的水利事业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 从小流域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为等多种原因, 水利发展总体水平仍很滞后。水利信息化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 具体表现在对信息化缺乏紧迫感。对信息化工作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水利信息化的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不能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三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正常的投资渠道, 资金投入较少, 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四是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在信息的实用性、实时性和多样性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水利事业的需求。五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化的建设管理, 存在着条块分割和低水平开发等浪费现象。六是水利信息化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熟悉水利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二、加强水利信息建设的建议

㈠强化领导, 抓好组织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水利部门要适应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把信息化建设问题真正列入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机构, 配备必要的人员。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 要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适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不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激励机制, 争取在吸引信息化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㈡筹集资金, 加大投资力度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 政府投入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 要立足于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 不搞“等、靠、要”, 立足于统筹规划, 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资金。

㈢抓紧建设水利政务信息系统近年来, 全省各行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快水利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 首先应加强通信、网络等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其次应使用统一的信息处理系统, 实现信息编辑、传递、筛选、传阅、催办、监控、反馈、检索全过程的计算机支持, 基本达到政务信息无纸化处理的目标, 最终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规划和标准要充分、科学。规划和标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 是项目建设的依据。凡是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并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的信息化项目, 其成效就显著, 否则, 即使建设者的热情再高、投入的资金再多, 也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很难形成规模和实现信息共享。第四, 资金投入要有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有正常的资金投入渠道, 既要有建设资金, 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 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一些单位在系统建设中采取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第五, 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要完善和加强。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沿袭传统的思路和做法, 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大胆探索, 开拓创新, 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含量高, 建设难度大, 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㈣加快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基础信息公用平台建设, 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初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 为平台建设做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㈤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技术交流加强信息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 精通信息系统管理, 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为使信息系统尽快发挥作用, 普及信息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此外, 还要积极开展与科研教育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

三、结语

3.水利信息 篇三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

前言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当前,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就是水利工程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而改进的新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水利信息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指以创新手法发展水利科技,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现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水平,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2011年,国家水利部门提出有关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防洪抗旱体系基本建成,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应得到显著提高,抗旱能力应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应基本完成;对中小型水库以及山洪灾害易发区全面完成预警系统的建设;完成资源分配与利用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方向。为实现此目标,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加快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主要内容。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保障。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帮助实现灌溉、污染监控、保证生活用水等。第二,促使水利功能更好的发挥。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农业灌溉、防洪发电以及航运供水等方面的管理及应用方式发生很多改变,提高管理与工作的效率。第三,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量大大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带动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1]。

二、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一)信息化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在于防洪安全的保障、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资源合理的应用等,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然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基础便是进行信息化的推进,以信息为基础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并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因此,信息化是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水利建设单位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应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利建设工作转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2]。

(三)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水利信息资源是现今许多政府部门议事的主要内容,既提高政府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也方便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因此,水利信息化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四)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水利部门会随时向国家及相关部门提供资源信息,为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的信息也息息相关,如生态与环境信息、气象信息、经济信息等,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3]。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建设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缺乏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难以得到资金保障,最后出现信息化实施过程效率低下、信息系统维护困难等很多情况。

(二)人才匮乏。水利信息息化建设对人才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要求。但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业型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普及的程度不高,人才培训力度不强。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很多技术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认识与经验不足。水利建设行业中的许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单纯的运用计算机层面上,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落到实处,阻碍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

(四)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尽管很多水利建设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软件操作与应用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建立自身数据库体系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做指导,使服务目标过于单一。同时,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缺乏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价值判断,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4]。

四、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水利部门应从国家颁发的关于水利工程发展条例或文件中找出切入点,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投资资金,使信息化项目得以快速展开。同时,水利建设单位的其他部门也应参与到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水利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水利建设单位可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成功经验传授给每个工作人员,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来。

(三)强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组织领导。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强化自身的智能,推进协调机制的发展。此外,管理部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规范、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并对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下水利信息化的发展[5]。

结论

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防洪抗灾、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维成.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J].建设与管理,2014(3):35-37

[2]翟杨继.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6):233-235.

[3]吴恒清.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2(2):16-18.

[4]牟英.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助推水利现代化进程[J].农业与技术,2014(2):35-36.

4.水利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四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在水利建设中的逐步推广应用,使广大水利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掌握科学技术、不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将会被末位淘汰。可以说,谁先掌握了科学技术、谁最先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先机。为此,今年,我局按照金委目督办发〔20xx年,我局根据金委目督办发〔20xx年的科技攻关项目。并以金堂水利发〔20xx年来,局党组把科技工作当作水利事业工作任务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此来推动我局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订了奖惩措施。并把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局内主要目标进行考核,与科室和具体责任人的政绩挂钩,对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在年终评选先进,目标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给每一个项目下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购买资料、外出调研等;在时间上,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不安排与之相关的工作,确保科技项目的顺利完成;在用车上,优先保证科技人员的用车安排,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坏境,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科技攻关,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二00四年,县目督办下达给我局的科技目标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我局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机制上为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二是加强沱江水土保持研究,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微水治旱工程建设。这一项目分解下达给我局水利科具体实施后,水利科组织及时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总结我局以往在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今年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水系坡面建设中,建设“U”型防渗渠13千米,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在生物措施中,大量选用新的植物品种用于坡面和堤埂绿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微水治旱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丘陵山区农业缺水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直接体现,是老百姓的造福工程、贴心工程。全县微水治旱规划面积24.6万亩,占全市的一半左右。今年的微水治旱工程安排在12个乡镇75个村,投资1567万元,新建蓄水池3301口,整治山平塘274口,群众踊跃投工投劳,新增水方154万方,解决旱地灌溉面积5.2万亩,极大地缓解了供需矛盾,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2种,新技术3项,研究项目2项。20xx年,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渔业生产,在原有渔业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了名优特水产品种的引进,加快了渔业品种的调整步伐。今年,我们先后引进了大闸蟹和丁鱿等2个名优特品种。从引进到试养,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养殖技术。

1、大闸蟹:形态独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是水中珍品,对人体机能具有较强的滋补、免疫功能,经济收益亩产几千至几万元,所以,既具有较强的食用价值,又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5.水利信息化工作总结(范文) 篇五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在水利建设中的逐步推广应用,使广大水利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掌握科学技术、不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将会被末位淘汰。可以说,谁先掌握了科学技术、谁最先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先机。为此,今年,我局按照金委目督办发〔XX〕22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领导责任制,制定了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制度,采取了集体会商,共同研究的方法,局目标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查找、分析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全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局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今年,我局根据金委目督办发〔XX〕22号文件下达的科教兴县工作网络目标,组织有关科室和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传达,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明确了今年的科技攻关项目。并以金堂水利发〔XX]42号文件的的形式将所承担的四个项目分解下达到了责任科室,明确科室负责人为所承担项目的第二责任人。科室又将具体项目落实到了个人头上,使每一项目都有具体的承办人员。层层有责任、层层有压力、层层抓落实,集体研究,共谋水利发展之大计,保证了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县水利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不断攀升的舞台。

三、制订措施,提供保障

今年来,局党组把科技工作当作水利事业工作任务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此来推动我局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订了奖惩措施。并把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局内主要目标进行考核,与科室和具体责任人的政绩挂钩,对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在年终评选先进,目标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给每一个项目下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购买资料、外出调研等;在时间上,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不安排与之相关的工作,确保科技项目的顺利完成;在用车上,优先保证科技人员的用车安排,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坏境,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科技攻关,确保目标任务完成XX年,县目督办下达给我局的科技目标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我局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机制上为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二是加强沱江水土保持研究,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微水治旱工程建设。这一项目分解下达给我局水利科具体实施后,水利科组织及时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总结我局以往在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今年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水系坡面建设中,建设“u”型防渗渠13千米,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在生物措施中,大量选用新的植物品种用于坡面和堤埂绿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微水治旱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丘陵山区农业缺水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党和政府实践“xxxx”重要思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直接体现,是老百姓的造福工程、贴心工程。全县微水治旱规划面积24.6万亩,占全市的一半左右。今年的微水治旱工程安排在12个乡镇75个村,投资1567万元,新建蓄水池3301口,整治山平塘274口,群众踊跃投工投劳,新增水方154万方,解决旱地灌溉面积5.2万亩,极大地缓解了供需矛盾,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2种,新技术3项,研究项目2项。XX年,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渔业生产,在原有渔业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了名优特水产品种的引进,加快了渔业品种的调整步伐。今年,我们先后引进了大闸蟹和丁鱿等2个名优特品种。从引进到试养,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养殖技术。

1、大闸蟹:形态独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是水中珍品,对人体机能具有较强的滋补、免疫功能,经济收益亩产几千至几万元,所以,既具有较强的食用价值,又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2、丁经:又称丁桂鱼,具有肉味鲜美、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耐低氧,食性杂,易驯化,起捕率高,最大个体可达7.5千克,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重点示范项目,亩产可达1000千克以上。通过引进以上新品种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了新技术,如推广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聘请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到我县进行讲课,主要是严格控制用药量,禁用药,休药期,进行人工养殖;健康养殖技术主要采取有机肥进行养殖;仿生态养殖技术,主要适用于大江大河养殖和偏远的山区养殖,通过引进新技术,今年产成鱼565万公斤,繁殖鱼苗种2600万尾,稻田养鱼10000亩,化肥养鱼XX亩,培育新增产值10万以上的水产养殖大户3户。对攻关项目主要是引进的两项新品种进行集体攻关,争取形成规模,加以推广。

6.水利信息化概论五工学论文 篇六

摘要: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了帮助非水利相关专业的朋友们了解水利行业的特色,也为了让不太熟悉信息技术的水利行业的朋友们了解IT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当然更为了向既非水利行业又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朋友们介绍水利信息化的大体轮廓,特将笔者为某水利信息化研讨班写的讲稿发至网上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

8、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担此重任。

8.1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同样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8.2实践证实并不理想的开发专业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颇具名气的勘察软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与笔者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计算机程序高手,一个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协调人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翻译”),以这样的三人结合形式的开发小组或开发团队来完成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弥补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结合缺陷。想法很好,也有新意,但效果如何?笔者却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日本专家咨询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的专题技术研讨会,会上的日文翻译员对于常规应酬性内容的翻译没有任何困难,但一涉及到专业技术性问题就很难翻译出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效果,中日技术人员之间只好改用互相都较为憋足的英语对话,或者干脆互相在黑板上写繁体汉字来表达专业概念。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翻译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专家级水平,然而达不到专家级水平又无法理解专家们的技术和学术思想,当然就不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尴尬。如果翻译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这时翻译本身就是专家或专家本身就是翻译。

因此,这里的“三结合”的关键是“翻译”,一旦“翻译”的素质可以达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很高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就有可能被“翻译”所替代,这样的“翻译”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有,用于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很多就是此类人才开发的,只是这些人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团队气候,更难以达到专业化商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水准。

8.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8.4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由通常的IT商家提供全面服务,但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对信息化不很懂行,又没有一家中立的评测或咨询机构来为企业信息化诊断把脉,而众多对情况各异的企业并不是很了解的IT商家,声称要为企业信息化作贡献,企业仍然疑虑重重,担心被那些不太正经的IT商家蒙骗。只有对企业特色有充分理解,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才可能有保证。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年初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信息化规划害死人?》指出,信息化的最核心价值是规划,信息化的重要内涵是市场化。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产生的信息化规划,被方先生辛辣地批为“八股文”。显然,闭门造车是肯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呼唤最优秀、最熟悉行业应用的专业IT企业共同竞争,降低风险。

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需要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明白水利需要信息技术做什么,信息技术能为水利做什么。建设队伍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企业要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对发展的前瞻性。

9、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前景

我国现有水库大坝8万多座,30万公里堤防,530座城市有防洪任务,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生态用水环境用水问题突出,水质监测,跨流域调水,水管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利可持续发展和跨跃式发展,都对水利信息化寄予厚望并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央已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

,我国用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资约为10亿元,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赛迪顾问预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未来5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总规模将有望超过70亿元。一项预计投资20亿元、历时长达5年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项目目前正处于认证、审查和立项阶段,整套系统将包括全国防汛通讯系统、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系统、全国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4大部分。

“金水工程”的目标:到,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数字化图书馆等9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如此宏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趋人奋进的应用前景,构成了庞大的高科技市场,也为具有体制优势的专业化IT企业提供了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错过或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挑战。

10、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企业文化

信誉是基础,技术是保证,质量是生命,效率是金钱,信息是市场,应用是核心,人才是资本,合作是理念,团队是精神,制度是法律,沟通是渠道,科研是发展,管理是生产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3月第一版。

2朱尔明,赵广和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7月第一版。

3严恺,徐芝纶主编,《水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4杨学山,《不能在大问题上失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规律探析》《计算机世界》报年10月21日C22版。

5吴舜龄著,《中国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月第1版。

6钟义信著,《信息与信息化――知识・方法・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7理查德・A・斯皮内洛著《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1月第1版

8汪向东著,《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第1版。

9刘昭东宋振峰编著,《信息与信息化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0赛迪网《2002年八大行业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

7.水利信息 篇七

1 智慧网发展趋势

1.1 水利智慧网

水利智慧网是利用物联网实现水利信息采集和监控的现代化智能网络。从国家总理的智慧中国到水利部长的智慧水利,无不包含对智慧网前景的赞褒。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在物联网的构架中,包含传感网和互联网2大系统。传感网主要在于信息的采集及近距离的信息传递,互联网主要在于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真正实现物联网,做到物物相连,物联网离不开传感网和互联网。智慧网是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的结合,采用物联网的传感器实现局地智能组网,长距实时联网。

1.2 对水利自动化发展的影响

自动监测系统是水利自动化的基础,监测和监控是自动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传感、采集和传输数据对智能和组网的要求越来越高。传感网常用的技术有无线射频和传感网络。传感器网内数据的传输和组网通过无线快速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部署在目标区域内的、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能根据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系统。这些节点集成有传感器、微处理器和通信模块的微型嵌入式系统,具备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和短距离无线通信能力,各节点之间通过某种协议自组成一个无线局域网络,能将采集来的数据融合优化,并沿着一定的路径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因此可将大量节点密集分布在无人值守的监控区域,从而构成能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智能自制测控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布给观察者。

传感网采集的数据远距离传输需要移动无线网或互联网联合组网运用。这种组网的方式使得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双向宽带的网络传输,使许多无法传感对象的监测成为可能,例如水利现场视频和图片的传输。由于定位和无线自动组网功能,使定位和移动检测成为水利自动化监测的重要手段。按照监测需求的数据加测,连续的在线监控,为实现智能监测监控提供了保证,也为实现数字水文站和无人水文站提供了条件。同时智能组网的快速检测使得非接触检测、自我组网、自动检测、故障修复、远程升级的智能化传感器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1.3 应用和发展中的问题

由于无线传感网络无线射频距离短,一般为100~300 m,采用2.4 GHz的频率,绕射性能差,组网条件苛刻且范围小,无法运用到测点分布离散的水利自动化监测系统中。尽管已有较长距离的无线传感器产品出现,但其组网和传输的可靠性还需证实。所以目前只是在测点比较集中的灌区自动化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中运用,在局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中也有使用。

我国智能传感器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使用也不尽完善。具有自检查、纠错、计算、判断、修复的智能传感器不多,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设计的智能传感器更少,不能满足水利自动化智慧网的要求。所以发展适应智慧网的智能传感器任重道远。

2 云计算和云服务发展趋势

2.1 云计算和云服务

云计算和云服务是近年发展最迅速的互联网模式,云服务实现了用户端工作量的全面转移,运行程序的重任不再由本地计算机承担,转而由云服务中的计算机群来完成。这样,对用户端计算机的软硬件要求就降低了,用户端计算机只需运行像网络浏览器一样简单的云服务系统定制的界面软件,其余工作都由云服务系统中的计算机群负责。

水利服务云是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微电子与自动化监控、信息处理与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服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监控为目的,在“云”系统中构建的统一、开放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平台,以实现水利信息采集、防汛视频会商、防汛指挥调度、水利工程监控、山洪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应急通信等水利业务的综合管理与应用[2]。

2.2 对水利自动化发展的影响

从系统技术层面上,通用的水利业务软件势必是统一平台,统一开发,发放配置。数据集中在“云”里,应用软件从“云”里下载或配置使用,软件功能规范,质量保证,数据共享,个性化功能软件应该是在基本框架里的设计和应用,适当留有特定软件的接口,便于这类软件的开发。服务器和数据库等设在有高级专业人员设计和维护的“云”端。彻底解决了系统各自开发时因开发者水平良莠不齐造成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端。硬件上只是按照网络浏览器配置,各服务端点只要设置基本的运行平台和功能,其他的配置和软件功能可以从云服务上获得。“云”中软件和硬件的升级,可以使得各服务端点服务的升级,做到了上下同步发展和升级。

从系统管理层面上,系统的数据、软硬件的维护只要在“云”端保证就可以了,各服务端点只要配备简单的计算机及水利业务人员。而以前水利业务和系统维护人员都要配备,系统的完好率还保证不了。为保证人员素质的培训工作在云服务时代也变得简单,可以通过统一教材和授课实现。

由于云计算和云服务的特点,今后系统的开发招标和使用与现在的方式都可能不同。软件功能、升级的开发可以参考苹果公司的开发模式。基本功能采用集中开发,统一发放和配置;辅助功能通过市场化的征集,谁的产品做的好,就采用谁的,并付开发费,发布在“云”端供用户有偿使用。这样的产品有大有小,也许有一天会在网上看到水利云服务产品的发布。

2.3 云服务的基本条件和问题

2.3.1 基本条件

了解了云计算和云服务,及它可能给水利自动化监测系统带来的变化,还需要讨论实现云服务的基本条件。具体如下:1)网络初步形成并且成熟可靠。所有的“云”都是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的,如果网络瘫痪了,“云”的一切就无从谈起。2)通信条件具备,可按需求选用。无论是公共的电信、移动或卫星通信,还是自建的无线、有线通信,所有的通信可以按照速率和带宽的需求选用。3)标准统一,规范控制。不管是数据的传输规约,数据库的标识结构还是发布形式和内容,如果不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设计和研制,大家各行其是,必定是一盘散沙,云计算和云服务都是不可能的。4)按照不同的功能,统一平台,统一开发,发放配置,个性设计。功能统一设计,在功能体系中,规定平台,并且要满足跨平台的统一开发和个性化的设计开发。各种功能模块可设置或配置。

2.3.2 解决的问题

满足了基本条件,还需要讨论在云计算和云服务上需要做些什么,解决哪些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基于智慧水利云计算和云服务的顶层设计。希望在已有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补充智慧网和云计算、云服务的顶层设计,为基于水利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水利信息系统“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保障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管理依据。构造相对完整的顶层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体系结构,为推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提供顶层规范、标准产品与依据,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科学协调推进[3]。其次,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水利云的设置、标准规范及水利云安全的研究。

云计算和云服务还需重点解决安全问题。随着云服务的推广,网络、数据的安全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例如数据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和远程验证,访问的私密性,满足云服务的服务效能,防止服务被滥用,防止攻击者非法获得资源或破坏合法用户[4]。

云服务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要求,满足应急和移动监测的服务需求。

2.3.3 应用实例

我国目前开展的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架构已有云服务的雏形。监测数据一跳到省(市)、流域,服务器和应用软件统一在上层部署,各层配置使用。设计平台总体集成,设计了开发支撑类通用软件,开发了3层平台(3级通用的门户、统一应用、数据集成支撑软件)。

河海大学近年开展的“基于云计算的防汛防旱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和“水利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在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进行了成功的应用示范。“基于云计算的防汛防旱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项目,集成了云管理、云会商、云搜索、云普查和云预报等云服务族和多个遗产系统,构成了多业务处理的交叉平台,展示了“水利云”的智能化、一体化、综合化的特征[5],并获得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结语

实际上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自动化的智慧网和云计算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与水利信息化的智慧网和云计算同步发展。当然,水利信息化不仅是水利自动化的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还有资源共享服务、综合业务应用,以及运行和保障环境建设等等,文中没有详述。总之,通过水利自动化的智慧网和云计算发展趋势的探讨,可见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一斑。

摘要: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从简单分散的结构和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呈现有序、便利和高速的需求。研究水利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势必涉及到智慧网、云计算和云服务。从系统结构的下层结构研究物联网,上端结构研究云计算和云服务,分析对水利自动化发展的影响,指出这些就是水利自动化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智慧网,云服务,智能传感器,水利信息化,水利自动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云钟,冶运涛,王浩.基于物联网理念的流域智能调度技术体系刍议[J].水利信息化,2010(4):1-5.

[2]翟惠云,徐海波.物联网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初探[J].水利信息化,2010(4):6-10.

[3]艾萍,吴礼福,陈子丹.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水利信息化,2010(1):9-13.

[4]梁知音,段镭,韦韬,等.云存储安全技术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3(4):130.

8.水利信息 篇八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水利信息管理;运用

1、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的空间信息技术通常指的是包括GI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GPS技术和空间数据信息管理技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管理的需求较大。同时,水利设施又和地域性紧密相关,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十分契合水利工程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水资源分布、数据信息遥感测量、DEM数据和水利工程水文信息数据的观测等多方面内容都可以采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引入不同功能的信息技术形式,组建成一个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很好的应对水利设施的日常水情监控、预报和防控。

2、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2.1大量数据信息的管理

大量的数据管理是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成功运用的关键。水利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数据通常指的是大量的区域矢量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信息、DEM数据和航空影像数据信息、水利设施参数信息,以及一些实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等,其总量可达几百GB,因此,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存储能力和数据引擎技术的要求较高,通常采用分类和分层的组织方式可以较好的实现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存储工作。

2.1.1数据库信息技术的管理。数据库是管理数据的存储终端,是进行所有数据存储和管理的系统。水利信息管理过程中因为其数据内容较为广泛,并且数据含量巨大,数据格式分布各异,因此,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高效管理。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通常需要具备高效的硬件存储能力和科学的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也是数据信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需要在数据管理系统上通过合理的层次结构设计同高效的硬件存储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技术的高效性集成化管理。2.1.2数据引擎技术的管理。数据引擎技术即Spatial Data Engine(SDE),也作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是一项中间性技术,主要作用于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管理之间,可以匹配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和对于复杂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通过该引擎技术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空间信息数据,而避免了数据格式、存储位置和储存方式以及数据结构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应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比较成熟的产品是ERSI推出的ArcSDE软件,该软件采用开放式的客户端服务器设置体系,通过TCP-IP技术接受和处理客户应用程序的数据信息请求。其数据传输模式采用异步缓冲机制,可以很好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使用户在大量的数据中可以快速的找到需要的数据信息。

2.2Web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WebGIS技术是GIS技术发展出来的一个主流技术,主要建立在internet的连通性和互动性基础上的将GIS服务实现网络平台化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同传统形式的GIS技术或者局域网技术相比较而言,其摆脱了平台相关性,具有更加广泛的范围范畴,操作简单,计算负载能力平衡高效,系统设计成本较低。随着一项新型技术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XML)的引入,WebGIS技术更加具有功能性,对于水利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适应性,也是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需求。

2.3空间分析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空间分析技术一般指的是基于地理对象实现对地理空间布局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GIS的核心技术支持和灵魂,也是GIS技术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信息系统或者电子地图系统技术的重要标志性特点之一。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对水利系统中的水文信息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实时有效的支持,可以作为水利信息管理中水文预测、灾害预警以及损失评估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精准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水利工程的决策、险情分析和防控工作提供真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2.4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所谓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建立在以DEM、DOM和三维模型等基础上的将数据通过三维坐标系进行地貌重现和精准定位的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GIS系统应用,可以实现DEM数据通DOM数据的有机契合,从而达到直观反映当前地理、地貌以及地理位置的三维场景,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监测和决策提供更加真实的演示平台和决策支持。

3、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需求

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信息的查询、监测的有效性要求十分严格,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工作的精准性和便捷性。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水利信息查询、监测服务,同时还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水利信息管理对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性和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水利系统的地域性较强,水利数据信息量大,对于系统的覆盖范围要求十分苛刻,系统设计需要满足水利信息区域内的二维和三维地图的实景重现性,以便满足用户可以在终端就可以对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和定位,满足远程监控的性能需求。另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分层式的管理,将所有的数据信息建档,并实时更新,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2)灾害预警和信息共享性。不可否认,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对于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仿真模型,对水利系统可能发生的险情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水利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为信息传递提供多向性。(3)系统开放性。水利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水利工程的完善和改动,还必须具备升级能力,以便符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设计要求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4、结语

综上所述,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是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的需求所在,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在新时期下实现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现状做好相关技术的整合和优化,为人们快速的提供相应的详细数据支持,对预防和应对水利工程自然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孙海,王乘,吴栋,曾钢良.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 2007,10.

[2]张穗,谭德宝,崔远来,汪朝辉,张治中.空间信息技术在灌区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01).

[3]谭德宝,李青云,黄奇.空间信息技术在长江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03)

[4]毛广元,李宁,赵莹.3S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展望[J].内蒙古水利,2009(06).

上一篇:关于入党辅导员评价下一篇:参评人员诚信承诺书